Fluent是一款强大的通用CFD软件,其涵盖了流体仿真的诸多方面,涉及的理论极为庞杂。Fluent 2024R2版本的Theory Guide一共有1148页,翻译全文是一件非常耗时的工程。借助于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这项工作才得以实现。

Fluent文档翻译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

  1. 全文初步翻译。重点为将PDF文档转换为Markdown格式,包括文本、图片、公式、图表等内容。同时利用AI大模型将英文文本转换为中文。
  2. 内容校对及文本润色。重点为核对公式、图片、图表及文本内容,确保中英文内容无误,采用AI大模型对初翻文本进行润色。
  3. 译文精校。重点为确保内容正确及语言表达符合习惯,采用人工逐句校核。

本次翻译基于Fluent 2024R2版本。

当前版本为机翻未润色版本

注意:本版本译文为初版,内部可能包含有大量排版、公式以及翻译上的错误,请对照原版查看。对质量有需求的道友可等待润色版,预计第二版在国庆前发布。

本章介绍了Ansys Fluent提供的用于流体流动的一些基本物理模型的理论背景。

本章中的信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Fluent提供全面的模拟功能,适用于各种不可压缩和可压缩流体、层流和湍流的流动问题。它支持稳态或瞬态分析,并将广泛应用于传输现象(如热传递和化学反应)的数学模型与复杂几何形状的模拟能力相结合。Fluent的应用实例包括过程设备中的层流非牛顿流体流动、透平机械和汽车发动机部件中的共轭传热、锅炉中的粉煤燃烧、外部空气动力学分析、通过压缩机、泵和风扇的流动,以及泡罩塔和流化床中的多相流动。

为了模拟工业设备和过程中的流体流动及相关传输现象,Fluent提供了一系列实用功能。这些功能涵盖多孔介质、集总参数(如风扇和换热器)、周期性流动与传热、旋转流动以及运动参考系模型等。运动参考系模型系列支持模拟单个或多个参考系。此外,Fluent还提供了时间精确的滑移网格方法,适用于涡轮机械等多级建模应用,并结合混合平面模型计算时间平均流场。

在Fluent软件中,自由表面和多相流模型是非常实用的工具。这些模型适用于分析气-液、气-固、液-固以及气-液-固的流动情况。针对此类问题,Fluent提供了体积分数法(VOF)、Mixture模型和欧拉模型,以及离散相模型(DPM)。DPM通过拉格朗日轨迹计算来处理分散相(如颗粒、液滴或气泡)的运动,并考虑与连续相的相互作用。多相流的典型应用包括明渠流动、喷雾、沉降、分离和空化等。

此外,Fluent能够模拟多种热传递模式,涵盖自然对流、强制对流和混合对流等多种情况,包括涉及共轭传热和多孔介质等领域。其辐射模型的通用性较强,能有效应对燃烧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Fluent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能够利用多种模型来模拟燃烧现象,如涡耗散模型和概率密度函数模型等。同时,还有许多其他适用于反应流动的实用模型可供选择,包括煤和液滴燃烧模拟、表面反应机理以及污染物形成预测等。

对于所有流动,Fluent 求解动量守恒方程以确保质量的守恒。涉及热传递或可压缩性的流动,还需额外求解能量守恒方程。涉及组分混合或反应的流动,则求解组分守恒方程;若采用非预混燃烧模型,则求解混合分数及其方差的守恒方程。当流动为湍流时,还需要求解额外的湍流输运方程。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在惯性(非加速)参考系下层流流动的守恒方程。适用于运动参考系的方程将在《运动参考系中的流动》(第19页)中呈现。与热传递、湍流建模和组分传输相关的守恒方程将在描述这些模型的章节中进行讨论。

针对无粘流动求解的欧拉方程在《无粘流动》(第15页)中有所阐述。

1.2.1 质量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又称连续性方程,可以表述如下:

方程1.1为质量守恒方程的一般形式,其适用于不可压缩流体和可压缩流体。源项表示从分散的次相加入连续相的质量(例如,由于液滴蒸发)以及任何用户定义的源项。

对于二维轴对称几何模型,连续方程可表示为:

式中 为轴向坐标, 为径向坐标, 为轴向速度,而 为径向速度。

1.2.2 动量守恒方程

在惯性(非加速)参考系中,动量守恒由 [47]描述。

其中, 为静压, 为应力张量(如下所述),而 分别代表重力体积力和外部体积力(例如由与分散相相互作用产生的力)。 还包含其他模型依赖的源项,如多孔介质和用户定义的源项。

应力张量 由以下式给出:

其中, 为分子粘度, 为单位张量,右侧第二项代表体积膨胀效应。

对于二维轴对称几何形状,轴向和径向的动量守恒方程分别为

式中

其中, 为旋转速度。(有关轴对称旋流的建模信息,请参阅《旋流与旋转流动》第9页。)

Fluent能够以求解物质质量分数等标量传输方程的方式,处理用户自定义标量(UDS)的传输方程。在某些燃烧应用或例如等离子增强表面反应模拟中,可能需要额外的标量传输方程。

本节提供如何指定用户自定义标量(UDS)传输方程以增强Fluent标准功能的信息。通过User Defined Scalar对话框,Fluent允许在模型中定义额外的标量传输方程。关于在Fluent中设置用户自定义标量传输方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用户自定义标量(UDS)传输方程”部分。

1.3.1 单相流

对于任意标量 ,Fluent 求解方程:

其中, 分别为您为 个标量方程提供的扩散系数和源项。注意,在各向异性扩散的情况下, 被定义为一个张量。因此,扩散项表示为

对于各向同性扩散情况, 可以写成 ,其中 I 是单位矩阵。

对于稳态情况,Fluent会根据计算对流流量所采用的方法,解决以下三种方程之一:

  • 如果不需要计算对流通量,Fluent将解下面的方程

其中, 分别是您为每个标量方程提供的扩散系数和源项。

  • 如果使用质量流率计算对流通量,Fluent将求解该方程

也可以指定一个用户定义的函数,用于计算对流通量。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用户定义的质量通量形式为

其中, 为网格面的面积向量。

1.3.2 多相流

对于多相流,Fluent 求解两种标量的输运方程:各分相和混合相。对于任意一个在主相中的 标量,记作 ,Fluent 会在第I相所占据的体积内求解其输运方程:

其中, 分别表示相的体积分数、密度及速度。 分别为扩散系数和源项,需要用户指定。在此情况下,标量 仅与一个相(即相 )相关联,并被视为相的一个独立场变量。

相的质量通量定义为

若由标量 描述的传输变量代表相间共享或各相视为相同的物理场,则应将此标量视为与混合相相关联,记作 。在此情况下,该标量的通用传输方程为

混合相密度 、速度 以及标量 的混合扩散率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

要计算混合相的扩散系数,需要为每个材料关联的各相指定单独的扩散系数。

注意,如果启用了用户定义的质量通量选项,那么在相应的标量输运方程中,需要替换式1.13和式1.17中显示的质量通量。

当感兴趣的物理几何形状和预期的流动/热分布模式具有周期性重复的特性时,就会发生周期性流动。在Fluent中可以模拟两种类型的周期性流动:

  1. 周期面之间没有压力降
  2. 平移周期边界之间存在压力降,从而形成完全发展或流向周期的流动。

本节讨论流向周期的流动情况。无压力降的周期性流动描述见Fluent用户指南中的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部分,而流向周期的传热描述见Fluent用户指南中的Modeling Periodic Heat Transfer部分。有关在Fluent中设置周期性流动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Periodic Flows章节。

1.4.1 概述

Fluent具备计算流向周期性(或称“完全发展”)流体流动的能力。这类流动在多种应用中都会遇到,包括紧凑型换热器通道内的流动和管束间的流动。在这些流动问题中,几何形状沿流动方向以重复方式变化,导致形成周期性的完全发展流动状态,其中流型在连续循环中重复出现。其他流向周期性流动的例子还包括管道和风道中的完全发展流动。这些周期性条件是在经过足够的入口长度后达到的,该长度取决于流动的雷诺数和几何配置。

当流场在某一长度​上重复出现,并且在沿流动方向的每个重复模块中存在恒定的压降时,就形成了流向周期性流动条件。图1.1展示了一个二维换热器几何结构中的周期性流动示例,该示例通过包含一个代表性模块进行了建模。

图1.1 二维热交换器几何结构中的周期性流动示例

1.4.2 局限性

关于模拟顺流向周期性流动时适用的限制列表,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模拟顺流向周期性流动的限制”;如果在该模拟中包含传热模型,另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周期性传热预测的约束条件”。

1.4.3 周期性流动的物理特性

1.4.3.1 周期速度的定义

周期性假设意味着速度分量在空间上如下重复自身:

其中, 为位置向量,而 则是所考虑区域的周期长度向量(参见图1.2)。

图1.2 周期几何示例

1.4.3.2 流向周期性压力的定义

对于粘性流动,压力并非如公式1.20所述那样具有周期性。相反,模块间的压降是周期性的:

若采用密度基求解器, 设定为恒定值。对于压力基求解器,局部压力梯度可分解为两部分:周期性分量的梯度 和线性变化分量的梯度

其中, 为周期性压力,而 则是压力的线性变化部分。周期性压力是在减去线性变化的压力后剩余的部分。压力的线性变化部分会导致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出现在动量方程中。由于 的值事先未知,必须通过迭代直至计算模型中达到所指定的质量流量率为止。这种对 的修正发生在 SIMPLE、SIMPLEC 或 PISO 算法的压力校正步骤中,该步骤根据所需质量流量与实际质量流量之间的差异来更新 值。用户可以控制用于更新 的子迭代次数。关于在 Fluent 中设置 参数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设置计算 的参数”部分。

注意:由于顺流周期性流动是“完全发展的”,在收敛时产生的压力梯度仅包含其线性分量。因此,计算出的压力场并不代表实际的物理压力。

通过对式1.21进行积分,可以得到平移周期性流动的静压为:

许多重要工程流体涉及旋流或旋转,而Fluent具备出色模拟此类流动的能力。旋流在燃烧过程中十分常见,通过在燃烧器和燃烧室内引入旋流,能延长停留时间并稳定流动模式。此外,旋转流动还广泛应用于涡轮机械、混合罐及其他多种场合。

开始分析旋转或旋流时,将问题归类为以下五种流动类型之一至关重要:

  • 带有旋流或旋转的轴对称流动
  • 完全三维的旋流或旋转流动
  • 需要运动参考系的流动
  • 需要多个运动参考系或混合平面的流动
  • 需要滑移网格的流动

本节介绍了前两类模型的建模和求解过程。其余三类涉及“移动区域”的内容将在《带运动参考系的流动》中讨论。

1.5.1 旋流与旋转流动

1.5.1.1 带有旋流或旋转的轴对称流动

用户可以解决涉及预测周向或旋流速度的二维轴对称问题。根据轴对称的假设,流动中不存在周向梯度,但可能存在非零的周向速度。图1.3展示了一个涉及旋流或旋转的轴对称流动示例:腔体内的旋转流动;而图1.4(第10页)则展示了燃气燃烧器中的旋流情况。

图1.3 腔体内的旋转流动

图1.4 气体燃烧器中的旋流

问题可能在几何形状和流动条件上呈现对称性,但仍可能包含旋流或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二维空间中模拟流动(即解决轴对称问题)并预测周向(或旋流)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轴对称假设意味着流动中不存在周向梯度,但仍可能存在非零的旋流速度。

1.5.1.1.1 旋流速度的动量守恒方程

对于二维旋流流动,切向动量方程可以写为

其中, 为轴向坐标, 为径向坐标, 为轴向速度, 为径向速度,而 为旋流速度。

1.5.1.2 三维旋流流动

在几何形状变化或周向流动梯度存在的情况下,预测旋流流动需采用三维模型。若打算构建包含旋流或旋转的3D Fluent模型,应熟悉相关的设置限制(详见《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坐标系限制部分)。此外,在建模初期考虑将问题简化为等效的轴对称问题可能更为有利。鉴于旋流流动的高度复杂性,通过二维研究快速评估不同模拟和设计方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提示:对于涉及旋流或旋转的3D问题,在设置问题时无需特殊输入,也不需要特殊的求解步骤。但请注意,您可能希望使用柱坐标系来定义速度入口边界条件输入,如用户指南中“定义速度”部分所述。此外,在求解过程中逐步增加旋转速度(作为壁面或入口边界条件设定)可能会对稳定性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通过逐渐增加旋转或旋流速度提高解的稳定性”章节。

1.5.1.3 涉及运动参考系的流动

若流场涉及穿过流体的旋转边界(例如,叶轮叶片或带有凹槽或缺口的表面),则需采用移动参考系来建模。此类应用在“移动参考系中的流动”一节中有详细描述。若存在多个旋转边界(例如,串联的多个叶轮),可使用多参考系模型(详见“多重参考系模型”一节,第24页)或混合面模型(详见“混合面模型”一节)。

1.5.2 旋流与旋转流动的物理学

在旋流中,角动量守恒( 常数)倾向于形成自由涡流,其中周向速度 随着半径 的减小而急剧增加(最终在 附近因粘性力开始占主导地位而衰减至零)。龙卷风就是自由涡流的一个例子。图1.5:自由涡流中的典型周向速度径向分布(第11页)展示了典型自由涡流中 的径向分布情况。

图1.5 自由涡流中的典型周向速度径向分布

可以证明,对于一个理想的自由涡流,由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与径向压力梯度处于平衡状态:

随着非理想涡旋中角动量分布的演变,这种径向压力梯度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驱动径向和轴向流以响应由此产生的非常不均匀的压力。因此,当你在Fluent模型中计算漩涡分布时,你也会注意到静压分布的变化以及相应的轴向和径向流速变化。正是漩涡与压力场之间的高度耦合,使得旋流建模变得复杂。

在由壁面旋转驱动的流动中,壁面的运动倾向于给流体施加强迫涡流运动,其中 为常数。这类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高角动量(例如,靠近壁面的流动)的流体趋向于径向向外抛出(参见图1.6:腔体旋转流动的势函数等值线(第12页),使用图1.3:腔体旋转流动的几何形状(第10页))。这通常被称为“径向泵送”,因为旋转壁面正在将流体径向向外泵送。

图1.6 腔体中旋转流的流函数等值线

在高速度气流和/或在压力变化较大的气流传动中会遇到可压缩性效应。当流动速度接近或超过气体音速时,或者当系统中的压力变化 很大时,气体密度随压力的变化对流动速度、压力和温度有显著影响。可压缩流产生一组独特的流动物理现象,对于这部分描述的特殊输入要求和求解技术,你必须有所了解。图1.7:收敛-发散喷嘴中的跨音速流动(第13页)和图1.8:二维通道中隆起上方的马赫0.675流动(第13页)展示了使用Fluent计算的可压缩流例子。

图1.7 收敛-扩散喷管中的跨音速流

图1.8 二维通道中凸起物上的马赫数0.675流场

有关在Fluent中设置可压缩流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可压缩流”部分。

1.6.1 何时使用可压缩流动模型

可压缩流动可通过马赫数的大小来表征:

式中 为气体中的声速:

其中 是比热容比,即

式1.27适用于理想气体。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真实流体,声速根据等熵压缩率来定义:

其中, 为流体的密度, 为压力,下标 为在恒定熵条件下密度 对压力 的偏导数。

当马赫数低于1.0时,流动被定义为亚音速。在马赫数远低于1.0(大约M < 0.1)的情况下,可压缩性效应可以忽略不计,气体密度的压力变化在流动中可以安全地忽略。随着马赫数接近1.0(这一区域被称为跨音速流动区),可压缩性效应变得重要。当马赫数超过1.0时,流动称为超音速,流场中可能包含激波和膨胀波等现象,这些都会显著影响流动模式。Fluent提供了广泛的适用于亚音速、跨音速和超音速的可压缩流体模拟能力。

1.6.2. 可压缩流体的物理特性

可压缩流动通常以总压 和总温 为特征。对于理想气体,这些物理量可以通过以下关系与静压和温度相关联:

为常数时,式1.29可简化为:

这些关系描述了在等熵条件下,随着速度(马赫数)变化时流体静压和温度的变化情况。例如,给定从入口到出口(总压到静压)的压力比,可以使用式1.30来估算在一维等熵流动中存在的出口马赫数。对于空气,式1.30预测在等熵压力比为0.5283时会出现临界流(马赫数为1.0)。这种临界流条件将在最小流通面积处(如喷管喉部)建立。在随后的面积扩张中,流动可能加速至超音速状态,压力继续下降;或者恢复到亚音速流动条件,减速并伴随着压力上升。如果超音速流动遇到外部施加的压力增加,将会发生激波现象,激波前后压力突然升高且速度骤减。

1.6.2.1 可压缩流动基本方程

可压缩流动由Fluent标准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描述,并且无需启用任何特殊物理模型(除了以下详细说明的密度可压缩处理)。Fluent求解的能量方程正确地考虑了流速与静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因此在求解可压缩流动时应当启用。此外,如果使用压力基求解器,应启用方程5.1中的粘性耗散项,这些项在高马赫数流中需要考虑。

1.6.2.2 气体定律的可压缩形式

对于可压缩流,理想气体定律表示为:

其中, 为在Operating Conditons对话框中定义的操作压力, 为相对于操作压力的局部静压, 为通用气体常数, 为分子量。温度 通过能量方程计算得出。

某些可压缩流问题涉及的流体并不表现为理想气体。例如,在极高压力条件下的流动通常不能用理想气体假设来准确模拟。这种情况应使用《用户指南》中描述的真实气体模型(Real Gas Models)来进行模拟。

无粘流动分析忽略了粘性对流动的影响,适用于高雷诺数应用场景,其中惯性力往往主导粘性力。一个适合进行无粘流计算的例子是对某些高速抛射体的空气动力学分析。在这种情形下,物体上的压力作用力将主导粘性作用力。因此,无粘分析能快速估算作用在物体上的主要作用力。在调整物体形状以最大化升力和最小化阻力后,可以进行粘性分析,以考虑流体粘性和湍流粘度对升力和阻力的影响。

另一个常规使用无粘流动分析的领域是为涉及复杂流动物理和/或复杂流动几何的问题提供良好的初始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粘性力很重要,但在计算初期会忽略动量方程中的粘性项。一旦计算开始且残差下降后,可以通过启用层流或湍流来开启粘性项并继续求解直至收敛。对于一些非常复杂的流动问题来说这可能是启动计算的唯一方法了.

要了解更多关于如何在Fluent中设置无粘流的详细信息,可参阅用户指南中的"Inviscid Flows".

1.7.1 欧拉方程

对于无粘流动,Fluent求解是欧拉方程。质量守恒方程与层流相同,但由于没有分子扩散,因此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得以简化。

在本节中,介绍了惯性(非旋转)参考系中无粘流体的守恒方程。适用于非惯性参考系的方程在“具有运动参考系的流动”(第19页)中进行描述。与组分属于和其他模型相关的守恒方程将在介绍这些模型的章节中进行讨论。

1.7.1.1 质量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或连续性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方程1.33是质量守恒方程的一般形式,适用于不可压缩流以及可压缩流的情形。源项 是从分散的次相(如由于液滴蒸发产生的蒸汽)添加到连续相中的质量以及任何用户定义的源项。

对于二维轴对称几何模型,连续性方程由以下给出:

其中, 为轴向坐标, 为径向坐标, 为轴向速度,而 为径向速度。

1.7.1.2 动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描述为:

其中, 为静压, 分别代表重力体积力和外部体积力(例如,由分散相相互作用产生的力)。 还包含其他模型依赖的源项,如多孔介质和用户定义的源项。

对于二维轴对称几何形状,轴向和径向动量守恒方程如下给出:

且有

其中

1.7.1.3 能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定律描述为:

本章阐述了在移动参考系中建模流动的理论基础。关于如何使用本章中各种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移动参考系中的流动建模”部分。本章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小节:

Fluent 默认在静止(或惯性)参考系中求解流体流动和传热方程。然而,在许多问题中,采用运动(或非惯性)参考系来求解这些方程更为有利。这类问题通常涉及运动部件,如旋转叶片、叶轮和运动壁面,而我们关注的是这些运动部件周围的流动情况。从静止参考系来看,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运动部件使得问题变得非定常。但在运动参考系下,考虑到该运动参考系的特定限制条件,围绕运动部件的流动可以被模拟成相对于该运动参考系的稳态问题。

Fluent的运动参考系模拟功能使您能够通过在选定的单元区域激活运动参考系来模拟涉及运动部件的问题。当启用运动参考系时,运动方程会进行修改,以纳入由于从静止参考系转换到运动参考系而产生的额外加速度项。

对于许多问题,可能可以将整个计算域参照到一个单一的运动参考系中(参见图2.1:单一部件(鼓风机叶片通道)(第20页))。这种方法被称为单参考系(或SRF)方法。只要几何形状满足特定要求(如“运动参考系中的流动”一节所述(第21页)),就可以使用SRF方法。对于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可能无法使用单一参考系来处理问题(参见图2.2:多部件组合(鼓风机叶轮和壳体)(第20页)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单元区域,并在各区域之间设置明确的接口。这些接口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两种近似的稳态模拟方法:多重参考系法(MRF)和混合平面法。这两种方法将在“多重参考系模型”一节(第24页)和“混合平面模型”一节(第28页)中讨论。如果静止部分与运动部分之间的非定常相互作用很重要,可以采用滑移网格法来捕捉流场的瞬态行为。滑移网格模型将在“使用滑动及动态网格的流动”一章中进行探讨(第35页) 。

图2.1 单一组件(风机叶轮叶片通道)

图2.2 多部件组合(风机叶轮与外壳)

采用运动参考系的主要目的是将原本在静止(惯性)坐标系中非定常的问题,转换为相对于运动坐标系的定常问题。对于匀速运动的参考系(例如,旋转速度恒定),可以将流体运动方程变换到该运动参考系中,从而可能获得稳态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具有恒定旋转速度的运动参考系中,也可以进行非定常模拟。这在需要模拟某些现象时是必要的,比如从旋转风扇叶片上脱落的涡旋。此种情况下的非定常性源于流体的自然不稳定性(涡旋生成)而非与静止部件相互作用所致。

在Fluent中,还可以实现具有非定常平移和旋转速度的参考系运动。同样地,适当的加速度项会被添加到流体运动的方程中。由于参考系运动的非定常性,这类问题相对于运动参考系而言本质上是非定常的。

2.2.1. 运动参考系的方程

考虑一个相对于静止(惯性)参考系以线速度 平移并绕角速度 旋转的坐标系,如图2.3所示:静止与运动参考系(第21页)。运动系统的原点由位置矢量 定位。

图2.3:静止与运动参考系

旋转轴由单位方向向量 定义,使得

CFD问题的计算域是相对于运动坐标系定义的,使得CFD域中的任意一点可以通过从运动坐标系的原点出发的位置矢量来定位。

流体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关系从静止坐标系转换到运动坐标系:

where

在上面的方程中, 表示相对速度(从运动参考系观察到的速度), 是绝对速度(从静止参考系观察到的速度), 是运动参考系相对于惯性参考系的速度, 是平移参考系的速度,而 则是角速度。需要注意的是, 都可能是时间的函数。

在运动参考系中求解运动方程时,流体的加速度会因动量方程中出现的额外项而增加[47](第1059页)。此外,这些方程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述:

  • 使用相对速度作为因变量来表达动量方程(称为相对速度公式)。
  • 在动量方程中使用绝对速度作为因变量来表达(称为绝对速度公式)。

这两种公式的控制方程将在下文中提供。需要注意的是,Fluent的压力基求解器提供了选择其中任一公式的选项,而密度基求解器则始终采用绝对速度公式。关于每种速度公式的优势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选择相对或绝对速度公式”部分。

2.2.1.1. 相对速度公式

在相对速度公式中,运动参考系中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质量守恒:

动量守恒:

式中,

能量守恒:

动量方程包含四个额外的加速度项。前两项分别是科里奥利加速度 和向心加速度 。这些项在稳定运动的参考系(即,角速度和线速度恒定)和加速参考系(即,角速度和/或线速度随时间变化)中都会出现。第三和第四项分别是由旋转速度和线性速度的非稳态变化引起的。对于恒定的平移和/或旋转速度,这些项消失。此外,粘性应力 与公式 相同,只是使用了相对速度导数。能量方程以相对内能 和相对总焓 (也称为转焓)表示。这些变量定义为:

2.2.1.2 绝对速度公式

在绝对速度公式中,对于一个稳定运动的参考系,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质量守恒:

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

在这种表述中,科里奥利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可以简化为一个单一项 。需要注意的是,绝对速度方程的动量表达式中不包含任何显式的涉及 的项。

2.2.1.3. 参考坐标系运动的相对指定

Fluent允许您相对于一个已经运动(旋转和平移)的参考坐标系来指定运动参考系。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速度矢量是根据这个相对运动计算得出的。

式中

以及

方程2.13(第23页)被称为伽利略变换。

旋转矢量如同方程2.14(第23页)所示相加,因为参考系的运动可以视为刚体旋转,其中每个点的旋转速率是恒定的。此外,这允许将旋转表述为角速度轴向(也称为伪)矢量,描述瞬时无穷小的变换。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旋转速率都遵循交换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处理有限旋转时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欧拉角的旋转矩阵公式是必要的[544](第1088页)。

要学习如何在另一个运动参考系内指定一个运动参考系,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多个参考系”部分。

涉及多个运动部件的问题无法采用单参考系方法进行模拟。对于这类问题,必须将模型分解为多个流体/固体单元区域,各区域之间由界面边界分隔。包含运动组件的区域可使用运动参考系方程(运动参考系的方程 (第21页))求解,而静止区域则可采用静止坐标系方程求解。在Fluent中,处理这些界面处方程的方式支持两种方法:

  • 多运动参考系

    • 多参考系模型(MRF)(参见《多参考系模型》第24页)

    • 混合平面模型(MPM)(参见《混合平面模型》第28页)

  • 滑移网格模型(SMM)

MRF和混合平面方法均为稳态近似,主要区别在于界面条件的处理方式。这些方法将在下文中讨论。而滑移网格模型方法则由于网格随时间运动的特性,本质上是不稳定的。该方法在《使用滑动和动态网格的流动》第35页中讨论。

2.3.1.多参考系模型

2.3.1.1.概述

MRF模型[399](第1080页)可能是处理多区域问题的两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它是一种稳态近似,其中各个单元区域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旋转和/或平移速度。每个运动单元区域的流动通过运动参考系方程求解。(详细内容请参见“运动参考系中的流动”(第21页))。如果该区域是静止的,方程简化为静止形式。在单元区域之间的界面处,执行局部参考系变换,以便使用一个区域的流动变量来计算相邻区域边界处的通量。MRF界面公式的具体讨论将在“MRF界面公式”(第26页)中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需要注意的是,MRF方法并未考虑运动区域相对于相邻区域(可能也在运动或静止)的相对运动;计算时网格保持固定。这类似于将运动部件的运动冻结在特定位置,并观察该位置下的瞬时流场。因此,MRF常被称为“冻结转子法”。

尽管MRF方法显然是一种近似处理,但它能为许多应用提供合理的流动模型。例如,在涡轮机械应用中,当转子和定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且流动在运动与静止区域的交界处相对简单时,可以使用MRF模型。在搅拌槽中,由于叶轮与挡板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不存在大规模瞬态效应,因此也可以采用MRF模型进行模拟。

MRF模型的另一个潜在应用是计算流场,该流场可作为瞬态滑移网格计算的初始条件。这样就无需进行启动计算。然而,如果需要实际模拟强转子-定子相互作用中可能出现的瞬态现象,则不应使用多参考系模型,而应仅使用滑移网格模型(参见用户指南中的“使用滑动和动态网格模拟流动”部分)。

2.3.1.2. 示例

对于配备单个叶轮的混合罐,可以定义一个运动参考系来包含叶轮及其周围的流动,同时对叶轮区域外的流动使用固定参考系。图2.4展示了这种配置的示例:带有单个旋转叶轮的几何结构(第25页)。(虚线表示两个参考系之间的界面。)假设在两个参考系的界面处为稳态流动条件,即界面上每个参考系的速度必须相同(以绝对值表示)。网格不运动。

图2.4:带有单个旋转叶轮的几何结构

您还可以构建一个包含多个运动参考系的问题模型。图2.5:带有两个旋转叶轮的几何结构(第26页)展示了一个包含两个并排旋转叶轮的几何体。此问题将采用三个参考系进行模拟:固定在两个叶轮区域外部的静止参考系,以及分别为两个叶轮设定的两个独立运动参考系。(如前所述,虚线表示各参考系之间的界面。)

图2.5:带有两个旋转叶轮的几何结构

2.3.1.3 MRF交界面公式

应用于交界面(Interface)的MRF公式取决于所使用的速度公式。针对每种情况的具体方法将在下文讨论。需要注意的是,交界面处理适用于速度和速度梯度,因为这些矢量随参考系的改变而变化。标量如温度、压力、密度、湍流动能等,不需要特殊处理,因此可以在本地直接传递而不做任何更改。

注意:Fluent 使用的界面公式未考虑不同法向(相对于界面)的单元区域速度。您应指定相邻两个单元区域的运动方式,使得界面法向速度差为零。

2.3.1.3.1. 界面处理:相对速度公式

在Fluent的MRF模型实现中,计算域被划分为多个子域,每个子域可能相对于实验室(惯性)坐标系进行旋转和/或平移。每个子域中的控制方程是相对于该子域的参考系书写的。因此,静止和运动子域中的流动由连续性和动量方程(第2页)控制,而运动子域中的流动则由运动参考系的方程(第21页)控制。

在两个子域的交界处,一个子域中控制方程的扩散项及其他项需要相邻子域的速度值(参见图2.6:MRF模型的界面处理(第27页))。Fluent强制绝对速度的连续性,以确保所考虑子域正确获取相邻子域的速度值。(这种方法与混合平面模型中所述的方法不同(第28页),后者采用周向平均技术。)

当采用相对速度公式时,每个子域内的速度是相对于该子域的运动计算的。通过方程2.15(第27页)将速度和速度梯度从运动参考系转换到绝对惯性系。

图2.6:MRF模型的界面处理

对于一个平移速度 ,我们有

从公式2.15(第27页)可以看出,绝对速度矢量的梯度可以表示为

请注意,像密度、静压、静温、组分质量分数等标量数据,都是直接从相邻单元格中局部获取的。

2.3.1.3.2. 界面处理:绝对速度公式

使用绝对速度公式时,每个子域的控制方程是相对于该子域的参考系书写的,但速度存储在绝对坐标系中。因此,两个子域之间的界面不需要特殊变换。同样,标量值从相邻单元局部确定。

2.3.2 混合平面模型

在Fluent中,混合平面模型(Mixing Plane Model)为模拟具有一个或多个相对运动区域的流场提供了一种替代多参考系模型和滑移网格模型的方法。本节简要概述了该模型及其局限性列表。

2.3.2.1. 概述

如《多重参考系模型》(第24页)中所讨论的,当相邻运动/静止区域界面处的流动近乎均匀(“混合完毕”)时,MRF模型适用。如果该界面处的流动不均匀,MRF模型可能无法提供物理上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滑移网格模型(参见用户指南中的“使用滑动和动态网格模拟流动”)可能是合适的,但在许多情况下采用滑移网格并不实际。例如,在多级涡轮机械中,如果每排叶片数量不同,则需要大量叶片通道以保持周向周期性。此外,滑移网格计算必然是不稳定的,因此为了达到最终的时间周期性解需要显著更多的计算资源。对于那些不适合使用滑移网格模型的情形,混合平面模型可以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案。

在混合平面方法中,每个流体区域被视为稳态问题。来自相邻区域的流动场数据作为边界条件传递,这些条件在混合平面接口处进行空间平均或“混合”处理。这种混合消除了由于通道间流动场的周向变化(例如尾迹、激波、分离流)引起的任何非定常性,从而得到一个稳态结果。尽管混合平面模型存在固有的简化,但其得到的解仍能提供时间平均流动场的合理近似。

2.3.2.2 转子和定子域

考虑图2.7(轴向转子-定子相互作用示意图,展示混合平面概念)(第29页)和图2.8(径向转子-定子相互作用示意图,展示混合平面概念)(第29页)所示的涡轮机械级。每个叶片通道包含周期性边界。图2.7展示了轴流式机器中单级的恒定径向平面,而图2.8则显示了混流设备中的恒定平面。在每种情况下,该级由两个流动域组成:旋转于规定角速度的转子域,随后是静止的定子域。转子和定子的顺序是任意的(即,转子位于定子下游的情况同样有效)。

图2.7:轴向转子-定子相互作用(示意图展示混合平面概念)

图2.8:径向转子-定子相互作用(示意图展示混合面概念)

在数值模拟中,每个区域将由一个独立的网格表示。这些区域之间的流动信息将在混合平面接口处耦合(如图2.7:轴向转子-定子相互作用(说明混合平面概念的示意图)(第29页)和图2.8:径向转子-定子相互作用(说明混合平面概念的示意图)(第29页)所示),使用混合平面模型实现。请注意,您可以这种方式耦合任意数量的流体区域;例如,四个叶片通道可以通过三个混合平面进行耦合。

重要提示:请注意,定子和转子通道是独立的单元区域,各自具有自己的入口和出口边界。您可以将此系统视为一组为每个叶片通道设置的SRF模型,通过混合平面模型提供的边界条件进行耦合。

2.3.2.3. 混合平面概念

混合平面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将每个流体区域视为稳态问题进行求解。在规定的迭代间隔内,混合平面接口处的流动数据会在静子出口和转子入口边界上沿周向进行平均处理。Fluent提供了三种平均方法供选择:面积加权平均、质量平均和混合输出平均。通过在指定的径向或轴向位置执行周向平均,可以定义边界条件流动变量的“轮廓”。这些轮廓——根据混合平面的方向,可能是轴向或径向坐标的函数——随后用于更新混合平面接口两侧区域的边界条件。如图2.7所示的轴向转子-静子相互作用(示意图展示混合平面概念)(第29页)和图2.8所示的径向转子-静子相互作用(示意图展示混合平面概念)(第29页)中,计算了转子出口处的总压、径向、切向和轴向上当地流动角的方向余弦、总温、湍流动能以及湍流耗散率的平均值轮廓,并据此更新静子入口的边界条件。同样地,计算了静子入口处的静压及相应方向余弦后作为转子出口的边界条件使用。

如上所述,在混合面接口传递轮廓的前提是已在该接口定义了特定的边界条件类型。将上游出口边界区域与下游入口边界区域相耦合的操作称为“混合面配对”。要在Fluent中创建混合面配对,边界区域必须属于以下类型:

UpstreamDownstream
pressure outletpressure inlet
pressure outletvelocity inlet
pressure outletmass-flow inlet

关于设置混合平面的具体指导,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传统混合平面模型”部分。

2.3.2.4. 选择平均方法

在混合平面模型中提供了三种轮廓平均方法:

  • 面积平均法
  • 质量平均法
  • 混合输出平均法

2.3.2.4.1. 区域平均法

区域平均法是默认的平均方法,其定义如下:

重要提示:通过面积平均获得的压力和温度可能无法准确代表流体的动量和能量。

2.3.2.4.2. 质量加权平均

质量加权平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此方法相较于面积平均法能更好地反映总量。若混合平面存在严重逆流,可能会引发收敛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解的稳定性,建议先采用面积平均启动计算,待逆流消失后再切换至质量平均。

重要提示:多相流中无法使用质量平均。

2.3.2.4.3. 混合输出平均法

混合输出平均法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的守恒原理推导而来:

由于基于守恒原则,混合平均被认为能更好地代表流动情况,因为它反映了与流动轮廓不均匀性相关的损失。然而,与质量加权平均法类似,当混合平面存在严重逆流时,可能会出现收敛困难。因此,最佳做法是先采用面积平均启动求解过程,待逆流消失后再切换到混合平均。

混合平均假设流体为具有常数定压比热的可压缩理想气体

重要提示:多相流情况下无法使用混合平均方法。

2.3.2.5. Fluent混合平面算法

Fluent的基本混合平面算法可以描述如下:

  1. 更新静子和转子域中的流场解。

  2. 在静子出口和转子入口边界处平均流体属性,获取用于更新边界条件的轮廓。

  3. 将这些轮廓传递到静子出口和转子入口所需的边界条件输入中。

  4. 重复步骤1-3直至收敛。

重要提示:注意,为了防止解的发散(尤其是在计算初期),可能需要对边界条件值的变化进行欠松弛处理。Fluent允许您控制混合平面变量的欠松弛程度。

2.3.2.6. 质量守恒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混合平面由压力出口和压力入口对表示,上述算法不会严格保持通过混合平面的质量流量守恒。相反,如果你使用压力出口和质量流量入口对,Fluent将强制实现混合平面上的质量守恒。基本技术包括计算上游区域(压力出口)的质量流量,并调整应用于质量流量入口的质量通量分布,使得下游的质量流量与上游匹配。这种调整在每次迭代中都会进行,从而确保在整个计算过程中严格保持质量流量的守恒。

重要提示:请注意,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固定了质量流量,因此混合平面上的总压会有跳跃。与流场其他地方的总压变化相比,这种跳跃的幅度通常较小。

2.3.2.7. 旋流守恒

默认情况下,Fluent在混合平面处不保持旋流守恒。对于扭矩转换器等应用,作用在组件上的扭矩总和应为零,因此在混合平面处强制执行旋流守恒至关重要,这在Fluent中作为模拟选项提供。确保旋流守恒很重要,因为否则会在混合平面接口处存在切向动量的源或汇。

考虑一个包含静止或运动部件(例如泵叶轮或涡轮叶片)的控制体积。利用流体力学中的动量矩方程可以证明,对于稳态流动,

其中, 表示流体作用在部件上的扭矩, 是从旋转轴到径向的距离, 是绝对切向速度, 是总的绝对速度,而 是边界表面。(乘积 被称为旋度。)

对于一个具有明确进出口边界的周向周期性域,方程2.21(第33页)变为

其中,“inlet”和“outlet”分别表示进口和出口边界表面。

现在考虑混合平面接口具有有限的轴向厚度。将方程2.22(第33页)应用于该区域,并注意到在厚度收缩至零的极限情况下,扭矩应消失,方程变为:

上游和下游分别指混合面接口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需要注意的是,公式2.23(第33页)适用于混合面接口的全区域(360度)。

公式2.23(第33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方法来确定切向速度分量。即,Fluent计算出一个切向速度分布图,然后均匀调整该分布以满足旋流积分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合面上插值切向(及径向)速度分量分布不会影响质量守恒,因为这些速度分量与用于计算质量通量的面向法线速度正交。

2.3.2.8.总焓守恒

默认情况下,Fluent在混合平面处不保持总焓守恒。对于某些应用,混合平面处的总焓守恒非常理想,因为效率等全局参数直接与叶片排或级间的总焓变化相关。这在Fluent中作为模拟选项提供。

确保总焓守恒的过程简单地涉及调整下游总温分布,使得积分后的总焓与上游积分后的总焓相匹配。对于多相流,质量、旋流和焓的守恒针对每个相进行计算。然而,对于欧拉多相模型,由于不允许质量流量入口,上述量的守恒不会发生。

第三章:使用滑动和动态网格的流动模拟 本章阐述了Ansys Fluent中滑动和动态网格模型的理论基础。如需深入了解在Ansys Fluent中如何运用滑动网格,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滑动网格”部分。关于如何在Ansys Fluent中应用动态网格的更多详情,可查阅用户指南的“使用动态网格”章节。

以下各节将介绍有关滑动和动态网格模型的理论信息:

动网格模型允许您相对于区域的其他边界移动单元区域的边界,并相应地调整网格。边界的运动可以是刚性的,例如发动机气缸内的活塞运动(参见图3.1:与移动活塞相关的网格(第36页))或飞机机翼上的襟翼偏转,也可以是变形的,例如气球膨胀时的弹性壁或在心脏压力脉冲作用下的柔性动脉壁。无论哪种情况,定义域内单元的节点都必须随时间更新,因此动网格解本质上是瞬态的。描述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与用于移动参考系的方程不同,如《带有移动参考系的流动》(第19页)中所述)在《动网格理论》(第37页)中描述。

图3.1:与移动活塞相关的网格

动网格运动的一个重要特例称为滑移网格,其中给定网格区域的所有边界和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刚体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网格节点在空间中移动(相对于固定的全局坐标),但由这些节点定义的单元不会发生形变。此外,相邻移动的网格区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非共形界面相互连接。只要这些界面保持相互接触(即在界面上沿着共同的交叠边界“滑动”),随着网格的移动,非共形界面可以动态更新,流体可以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这种情景在Fluent中被称为滑移网格模型。滑移网格模型的应用实例包括模拟压缩机或涡轮中旋转叶片与静止叶片的转子-定子相互作用、模拟带有旋转叶片和固定外壳的风扇(参见图3.2:风扇(第37页))以及通过定义列车与隧道壁之间的滑动界面来模拟列车在隧道中的运动。

图3.2:风扇

Fluent中的动网格模型可用于模拟由于域边界上的运动导致域形状随时间变化的流动。该模型适用于单相或多相(以及多组分)流动。通用的输运方程(见第38页的公式3.1)适用于所有相关的模型方程,如湍流、能量、组分、相等。在稳态求解器中,当移动网格有益时,动网格模型也可用于稳态应用。运动可以是预定义的(例如,可以指定固体关于重心的时间线性和角速度)或非预定义的运动,其中后续运动基于当前时间的解来确定(例如,线性和角速度根据固体上的力平衡计算得出,如同六自由度(Six DOF)求解器所做的那样;参见用户指南中的Six DOF求解器设置)。体积网格的更新由Fluent在每个时间步自动处理,基于边界的新位置进行调整。要使用动网格模型,您需要提供初始体积网格以及模型中任何移动区域的移动描述。Fluent允许您通过边界轮廓、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或六自由度求解器来描述这种运动方式的选择和设定过程。

Fluent 要求在面或单元区域上指定运动描述。如果模型包含移动和非移动区域,您需要在生成的初始体积网格中通过将这些区域分组到各自的面或单元区域来识别它们。此外,由于相邻区域的移动而发生变形的区域也必须在初始体积网格中分组到单独的区域。各个区域之间的边界不需要一致。您可以使用 Fluent 中的非一致或滑移界面功能来连接最终模型中的各个区域。

3.2.1. 守恒方程

对于动网格,任意控制体积 (其边界正在移动)上的通用标量 的守恒方程的积分形式可以写为

其中

表示流体密度

表示流动速度矢量

表示移动网格的网格速度

表示扩散系数

表示 的源项

这里, 用于表示控制体积 的边界。

通过使用一阶后向差分公式,方程3.1(第38页)中的时间导数项可以写为

其中, 分别表示当前时刻和下一时刻的量。第 个时间层的体积 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其中, 表示控制体积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率。为了满足网格守恒定律,控制体积的体积时间导数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其中, 表示控制体积上的面数,而 是第 个面的面积矢量。在每个控制体积面上计算的点积

其中, 表示控制体积面 在时间步长 内扫过的体积。

通过采用二阶后向差分公式,方程3.1(第38页)中的时间导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 和 分别表示连续时间层上的相应量, 表示当前时间层。

在二阶差分格式的情况下,控制体积的体积时间导数与一阶方案中的计算方式相同,如公式3.4(第38页)所示。对于二阶差分格式,每个控制体积面上的点积 是根据...

在当前和前一时间步长内,控制体积面扫过的体积分别为

3.2.2. 六自由度求解器理论

Fluent中的六自由度求解器利用物体的力和力矩来计算其重心处的平移和角运动。重心的平移运动的控制方程是在惯性坐标系中求解的:

其中, 表示重心处的平移运动, 是质量,而 是由于重力产生的力矢量。

物体的角运动 使用体坐标系计算更为简便:

其中, 是惯性张量, 是物体的力矩矢量,而 则是刚体角速度矢量。

这些力矩通过转换从惯性坐标系变换到物体坐标系中。

其中, 表示以下变换矩阵:

在一般术语中,。角度 是欧拉角,表示以下旋转序列:

  • 轴的旋转(例如,飞机的偏航)
  • 轴的旋转(例如,飞机的俯仰)
  • 轴的旋转(例如,飞机的滚转)

从方程3.8(第39页)和方程3.9(第39页)计算出角加速度和线性加速度后,通过数值积分[614](第1092页)得出速率。角速度和线性速度用于动网格计算中更新刚体位置。

如前所述,滑移网格模型是通用动网格运动的一个特例,其中节点在给定的动网格区域内刚性地移动。此外,多个单元区域通过非共形接口相互连接。随着时间的更新,这些非共形接口也会相应更新以反映各区域的新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预设网格运动使得通过非共形接口相连的区域保持接触(即沿着接口边界“滑动”),以便流体能够从一个网格流向另一个。任何未接触的部分都被视为墙壁处理,这在用户指南中的非一致网格部分有详细描述。

对于动网格的一般守恒方程公式(如第38页的公式3.1所示)同样适用于滑移网格。由于滑移网格公式中的网格运动是刚性的,所有单元都保持其原始形状和体积不变。因此,单元的体积变化率为零,并且第38页的公式3.3简化为:

并且方程3.2(第38页)变为:

此外,方程3.4(第38页)可简化为

结合上述简化条件,方程3.1(第38页)允许更新移动网格区域内的流动情况,前提是为每个区域定义了适当的刚性网格运动规范(通常是简单的线性或旋转运动,但也可以使用更复杂的运动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网格本身在移动,滑移网格应用中方程3.1(第38页)的解本质上将是非定常的(正如所有动网格的情况一样)。

本章为Ansys Fluent中可用的湍流模型提供了理论背景。相关信息将在以下各节中介绍:

以下章节概述了湍流建模的基本原理。

  • 4.1.1. Reynolds (Ensemble) Averaging
  • 4.1.2. Filter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 4.1.3. Hybrid RANS-LES Formulations
  • 4.1.4. Boussinesq Approach vs. Reynolds Stress Transport Models

4.1.1 Reynolds (Ensemble) Averaging

在雷诺平均法中,瞬时(精确)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中的求解变量被分解为平均值(总体平均或时间平均)和脉动分量。对于速度分量而言:

其中, 分别表示平均速度分量和脉动速度分量

同样,对于压力和其他标量:

其中, 表示压力、能量或组分浓度等标量。

将这种形式的表达式代入瞬时连续性和动量方程,并进行时间(或集合)平均(同时去掉平均速度 上的横杠),即可得到集合平均的动量方程。它们可以用笛卡尔张量形式表示为:

方程4.3和方程4.4被称为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它们与瞬时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具有相同的一般形式,但其中的速度和其他解变量现在代表的是总体平均(或时间平均)值。新增的项表示湍流效应,这些雷诺应力 必须被建模以封闭方程4.4(第42页)。

对于变密度流动,方程4.3和方程4.4可以解释为Favre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247](第1071页),其中速度表示质量平均值。因此,方程4.3和方程4.4适用于变密度流动。

4.1.2 Filter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用于大涡模拟(LES)的控制方程是通过对时间相关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在傅里叶(波数)空间或配置(物理)空间进行滤波得到的。这一滤波过程有效地剔除了尺度小于计算中所用滤波宽度或网格间距的涡流。因此,所得方程主要描述了大涡的动态变化。

过滤后的变量(用上划线表示)由公式4.5定义:

其中, 表示流体域,而 是滤波函数,用于确定可解析涡旋的尺度。

在 Ansys Fluent 中,有限体积离散化本身隐式地提供了滤波操作:

其中 表示计算单元的体积。此处隐含的滤波函数为

Ansys Fluent中的LES功能适用于可压缩和不可压缩流动。为了简化符号表示,以下理论讨论将仅限于不可压缩流动。

通过对连续性和动量方程进行滤波处理,可以得到

且有

其中, 是由于分子粘性定义的应力张量。

表示由以下定义的亚格子尺度应力:

通过过滤能量方程,得到:

其中, 分别代表显焓和热导率。

在公式4.12中,亚网格焓通量项采用梯度假设进行近似:

其中, 表示亚格子粘度,而 是等于0.85的亚格子普朗特数。

4.1.3 Hybrid RANS-LES Formulations

起初,雷诺平均和空间滤波的概念看似不相容,因为它们在动量方程中引入了不同的附加项(雷诺应力和次网格应力)。

这将排除混合模型,如尺度自适应模拟(SAS)、分离涡模拟(DES)、屏蔽DES(SDES)或应力混合涡模拟(SBES),这些模型在整个RANS和LES区域基于同一组动量方程。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一旦将湍流模型引入动量方程中,它们就不再携带任何关于其推导过程(平均化处理)的信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无论是雷诺平均数值模拟(RANS)还是大涡模拟(LES)中,最流行的模型都是涡粘性模型,这些模型用于替代雷诺应力张量或亚格子应力张量。引入涡粘度(湍流粘度)后,RANS和LES的动量方程在形式上是完全相同的。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底层湍流模型提供的涡粘度大小不同。这使得可以构建能够在RANS模式和大涡模拟模式之间切换的湍流模型,只需在LES区域适当降低涡粘度即可,而无需对动量方程进行任何形式上的改变。

4.1.4 Boussinesq Approach vs. Reynolds Stress Transport Models

雷诺平均方法在湍流建模中要求对公式4.4(第42页)中的雷诺应力进行适当建模。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Boussinesq假设[247](第1071页),将雷诺应力与平均速度梯度联系起来:

Boussinesq假设在Spalart-Allmaras模型、-模型以及-模型中得到应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计算湍流粘性时,相对较低的计算成本。以Spalart-Allmaras模型为例,仅需要引入一个额外的变量。

传输方程(代表湍流粘度)被求解。在 - - 模型中,还需额外求解两个传输方程(分别用于湍流动能 以及湍流耗散率 或比耗散率 ),并且 是根据这些变量计算得出的函数。

。Boussinesq假设的一个缺点是它假定是一个各向同性的标量,这并不完全准确。然而,各向同性的假设在实际应用中仍然被广泛采用。

湍流粘性通常在剪切流动中表现良好,这些流动主要受单一湍流剪切应力的影响。这涵盖了许多技术性流动,例如壁面边界层、混合层、射流等。

RSM所体现的另一种方法,是对雷诺应力张量中的每一项求解输运方程。此外,还需一个额外的尺度确定方程(通常针对)。这意味着在二维流动中需要五个额外的输运方程,而在三维流动中则必须求解七个额外的输运方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Boussinesq假设的模型表现非常出色,采用Reynolds应力模型所带来的额外计算成本并不合理。然而,在湍流各向异性对平均流动影响显著的情况下,Reynolds应力模型明显更为优越。这类情况包括高度旋流和应力驱动的二次流动等。

4.2.1. 概述

Spalart-Allmaras模型[621]是一种单方程模型,用于求解运动涡流(湍流)粘度的模拟输运方程。该模型专为涉及壁边界流动的航空航天应用设计,并已被证明对承受逆压梯度的边界层能给出良好的结果。此外,它在涡轮机械应用中也逐渐受到欢迎。

在原始形式中,Spalart-Allmaras 模型实际上是一个低雷诺数模型,要求边界层的粘性影响区域得到适当解析( 1 网格)。在 Ansys Fluent 中,Spalart-Allmaras 模型已通过一种对 不敏感的壁面处理方法进行了扩展,使得该模型可以独立于近壁面 分辨率应用。该公式会根据 自动从粘性子层公式过渡到对数层公式。在中等网格上 ,该公式保持其完整性并提供一致的壁面剪应力和热传递系数。尽管去除了对 的敏感性,仍需确保边界层以至少10-15个单元的最小分辨率进行解析。

Spalart-Allmaras模型专为空气动力学流动设计,未针对一般工业流动进行校准。在某些自由剪切流中,尤其是平面和圆形射流流动中,该模型会产生较大误差。此外,它无法准确预测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衰减情况。

4.2.2. Spalart-Allmaras模型中的输运方程

在Spalart-Allmaras模型中,传输变量与湍流运动粘度相同,除了在近壁(受粘性影响的)区域。修正湍流粘度的输运方程为

其中, 表示湍流粘度的生成项,而 则是在近壁区域由于壁面阻塞和粘性阻尼导致的湍流粘度破坏。 是常数, 代表分子运动粘度。 是一个用户定义的源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 Spalart-Allmaras 模型中不计算湍流动能 ,因此在估计雷诺应力时会忽略公式4.14(第44页)中的最后一项。

4.2.3. 湍流粘度的建模

湍流粘度 通过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粘性阻尼函数 由以下公式给出:

且有:

4.2.4. 湍流生成建模

生成项 模拟为:

式中:

是常数, 表示与壁面的距离,而 则是变形张量的标量度量。在Ansys Fluent中,默认情况下,如同Spalart和Allmaras最初提出的模型一样, 基于涡量的幅值来确定:

其中 表示平均转速张量,其定义为

默认表达式中的合理性在于,对于剪切流动,涡度和应变率是相同的。涡度的一个优势是在无粘流区域(如滞止线)中为零,而由于应变率引起的湍流生成在这些区域可能是不合理的。然而,已经有人提出了一种替代公式[129](第1064页)并被整合到Ansys Fluent中。

这一修改在定义时结合了涡度和应变张量的测量:

其中

定义平均应变率

同时考虑旋转张量和应变张量可以减少涡粘度的产生,从而在涡量的度量超过应变率的区域中降低涡粘度本身。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在旋流中发现,即靠近受纯旋转影响的涡核附近的流动,已知这种情况下湍流会被抑制。同时包含旋转和应变张量能更准确地描述旋转对湍流的影响。默认选项(仅包括旋转张量)倾向于过高估计涡粘度的产生,因此在涡旋内部会过高估计涡粘度本身。

您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选择修改后的形式来计算产生项。

4.2.5. 模拟湍流的消失过程

湍流消失项(Turbulent Destruction Term)模拟为:

式中:

是常数,而 由第4.20式(第46页)给出。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关于考虑平均应变对 影响的修正也会影响用于计算 值。

4.2.6. 模型常数

模型常数 具有以下默认值 [621]:

4.2.7.壁面边界条件

在Ansys Fluent中,Spalart-Allmaras模型已通过一种对不敏感的壁面处理方法得到扩展,该方法能自动将所有解变量从其粘性子层公式混合。

根据 值,转换为相应的对数层值:

其中, 是沿壁面的速度, 是摩擦速度, 是距壁面的距离, 是冯·卡门常数(0.4187),而

这种混合方法经过校准,以覆盖缓冲层 中的中间 值。

4.2.7.1. Spalart-Allmaras模型在结冰模拟中的处理

在标准Spalart-Allmaras模型方程的基础上,采用了波音扩展[33](第1058页)来考虑壁面粗糙度的影响。在该模型中,通过将壁面条件替换为:以此估算传输变量(直接从S-A方程求解得到)的非零壁面值,从而模拟粗糙度效应。

其中, 是壁面法向, 表示壁面与近壁第一单元之间的最小单元到面的距离,而 则是一个引入的长度参数,用于施加偏移量,该偏移量取决于局部粗糙高度

随后,bimi湍流运动粘度 可按如下方式求得:

其中, 是 Spalart-Allmaras 模型中的标准模型函数。由于粗糙度效应较强,湍流粘度应远大于壁面处的层流粘度,因此 ,从而:

在公式4.34中, 是冯·卡门常数,而 是壁面摩擦速度。

此外,为了对较小的粗糙度实现良好的预测,Aupoix 和 Spalart [33](第1058页)提出应通过修改Spalart-Allmaras模型方程中的量来调整函数

4.2.8. 对流换热与质量传递建模

在Ansys Fluent中,湍流热传输通过利用雷诺类比于湍流动量传递的概念进行建模。以下是“建模”后的能量方程:

在这种情况下, 代表热导率, 表示总能量,而 则是偏应力张量,其定义为

本节介绍了标准、RNG 和Realizable 模型。这三种模型的形式相似,都包含 的输运方程。各模型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

  • 计算湍流粘度的方法
  • 控制 湍流扩散的湍流普朗特数
  • 方程中的湍流生成项与破坏项

针对每个模型分别给出了输运方程、计算湍流粘度的方法以及模型常数。所有模型的基本共同特征包括由于剪切浮力产生的湍流生成、考虑压缩性效应以及模拟热质传递等。

4.3.1 标准k-ε模型

4.3.1.1 概述

双方程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两个独立的输运方程,能够确定湍流的长度和时间尺度。Fluent中的标准-模型属于这一类模型,自Launder和Spalding[342]提出以来,已成为实际工程流动计算的主力军。其鲁棒性、经济性以及对广泛湍流流动的合理准确性,解释了它在工业流动和传热模拟中的普及原因。该模型是半经验性的,其方程推导依赖于现象学考虑和经验主义。

标准 - 模型 [342] 是一种基于湍流动能 及其耗散率 的模型传输方程的模型。 的模型传输方程源自精确方程,而 的模型传输方程则是通过物理推理获得,与数学上精确的对照方程相差甚远。

在推导 模型的过程中,假设流体完全处于湍流状态,分子粘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标准 - 模型仅适用于完全湍流的情况。

随着对标准 模型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们引入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提升其性能。在 Fluent 中提供了两种变体:RNG - 模型 [721]和Realizable 模型 [591]。

4.3.1.2 标准k-ε模型的输运方程

湍流动能及其耗散率通过以下输运方程获得:

在这些方程中, 表示由于平均速度梯度产生的湍流动能生成项,其计算方法在“k-ε模型中的湍流生产模拟”中有详细描述。 是浮力引起的湍流动能生成项,计算方法在“k-ε模型中浮力对湍流的影响”(第58页)中阐述。 代表可压缩湍流中脉动膨胀对总耗散率的贡献,其计算方式在“k-ε模型中可压缩性对湍流的影响”中有说明。 为常数。 分别是 的湍流普朗特数。 为用户定义的源项。

4.3.1.3 湍流粘度的建模

湍流(或涡流)粘度 ,是通过结合 计算得出的,具体如下:

其中, 是一个常数。

4.3.1.4. 模型常数

模型常数 具有以下默认值 [342]:

这些默认值是通过实验确定的,适用于包括常见剪切流动(如边界层、混合层和射流)以及衰减各向同性网格湍流在内的基本湍流流动。实践证明,它们在多种壁面约束流动和自由剪切流动中表现良好。

尽管模型的常数默认值是最为广泛接受的通用标准,但如有需要,您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对其进行调整。

4.3.2. RNG k-ε模型

4.3.2.1. 概述

RNG - 模型是通过一种称为重整化群理论的统计技术推导出来的。它在形式上与标准 - 模型相似,但包含了以下改进:

  • RNG模型在其方程中增加了一个额外项,提高了对快速变形流动的准确性。

  • RNG模型考虑了旋流对湍流的影响,增强了对于旋流流动的精度。

  • RNG理论提供了湍流普朗特数的解析公式,而标准 模型使用用户指定的常数值。

  • 虽然标准 模型是一个高雷诺数模型,但RNG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推导的有效粘度微分公式,该公式考虑了低雷诺数效应。然而,有效利用这一特性确实取决于对近壁区域的适当处理。

这些特性使得RNG - 模型相较于标准 模型,在更广泛的流动类型中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于RNG的 - 湍流模型源自瞬态纳维-斯托克斯方程,采用了名为“重整化群”(RNG)的数学技术进行推导。该分析推导过程产生了一个常数不同于标准 - 模型的模型,并且在 的输运方程中引入了额外的项和函数。关于RNG理论及其在湍流中的应用的更详尽描述,可参见[499]。

4.3.2.2 RNG k-ε模型的输运方程

RNG - 模型与标准 - 模型的形式相似:

且有

在这些方程中, 表示由于平均速度梯度产生的湍流动能生成项,其计算方法在“k-ε模型中湍流生成的建模”(第57页)中有详细描述。 是浮力引起的湍流动能生成项,计算方法在“k-ε模型中浮力对湍流的影响”(第58页)中说明。 代表可压缩湍流中脉动膨胀对总耗散率的贡献,其计算方式在“k-c模型中可压缩性对湍流的影响”(第59页)中有阐述。 分别是 的有效普朗特数的倒数。 为用户定义的源项。

4.3.2.3.有效粘度的建模

RNG理论中的尺度消除过程导出了一个关于湍流粘度的微分方程:

式中

方程4.44(第52页)经过积分,得到了一个精确描述有效湍流输运如何随有效雷诺数(或涡旋尺度)变化的表达式,使得模型能更好地处理低雷诺数及近壁流动。

在高雷诺数极限情况下,方程4.44(第52页)给出

采用RNG理论推导出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值与标准 - 模型中经验确定的0.09非常接近。

在Fluent中,默认情况下,有效粘度是根据高雷诺数形式(方程4.45,第52页)计算的。然而,当需要考虑低雷诺数效应时,有一个选项允许您使用方程4.44(第52页)给出的微分关系。

4.3.2.4 RNG旋流修正

一般来说,湍流会受到平均流动中的旋转或旋流的影响。Fluent中的RNG模型提供了一个选项,通过适当修改湍流粘度来考虑旋流或旋转的影响。这种修正如以下函数形式所示:

其中, 是不考虑旋流修正时计算得到的湍流粘度值,可以使用公式4.44(第52页)或公式4.45(第52页)进行计算。 是 Fluent 中评估的特征旋流数,而 是一个旋流常数,其取值取决于流动是受强烈旋流主导还是仅有轻微旋流。此旋流修正对于轴对称、有旋流动以及选择 RNG 模型的三维流动始终有效。对于轻微有旋流动(Fluent中的默认设置), 设为0.07。然而,在强烈有旋流动情况下,可以采用更高的 值。

4.3.2.5. 计算有效普朗特数的倒数

有效普朗特数的倒数 ,是通过 RNG理论推导出的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的:

其中 。在高雷诺数极限下

4.3.2.6. ε方程中的 R- ε 项

RNG - 模型与标准 - 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 方程中增加的一项,由下式给出

其中

通过重新排列方程4.43(第51页),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项在RNG 方程中的影响。利用方程4.48(第53页),可以将方程4.43(第51页)右侧的第三和第四项合并,从而得到的新 方程可以重写为

其中, 由以下公式给出:

的区域, 项产生正贡献,使得 大于 。例如,在对数层中,可以证明 ,从而得到 ,这与标准 模型中的 值(1.92)相近。因此,对于弱至中等应变流动,RNG 模型往往能给出与标准 模型大致相当的结果。

然而,在应变率较大的区域(即 ), 项产生负贡献,使得 的值小于 。与标准 模型相比, 的破坏程度减小增强了 ,从而降低了 以及最终的有效粘度。因此,在高应变率流动中,RNG 模型产生的湍流粘度低于标准 模型。

因此,RNG模型比标准-模型更能响应快速应变和流线曲率的影响,这解释了RNG模型在某些流动类别中表现更优的原因。

4.3.2.7. 模型常数

方程4.43(第51页)中的模型常数的值是通过RNG理论解析得出的。这些默认用于Fluent中的值为:

4.3.3. Realizablek-ε模型

4.3.3.1. 概述

Realizable - 模型 [591](第1091页)与标准 - 模型在两个重要方面有所不同:

  • Realizable - 模型包含了一种针对湍流粘度的替代公式。

  • 对于耗散率 ,已从平均涡度波动的平方的精确输运方程中推导出一种修正的输运方程。

“Realizable”一词意味着该模型满足雷诺应力在数学上的特定约束条件,这些条件与湍流流动的物理特性相一致。标准-模型和RNG -模型均不满足这一Realizable性要求。

要理解Realizable-模型的数学原理,可以考虑将Boussinesq关系式(方程4.14,第44页)与涡粘性定义(方程4.41,第50页)结合起来,从而得到不可压缩受迫平均流动中法向雷诺应力的如下表达式:

利用公式4.41针对,可以得出结论:当应变足够大以至于满足特定条件时,法向应力——根据定义为正值的量——会变为负值,即“不Realizable”。

同样地,可以证明当平均应变率较大时,剪切应力的Schwarz不等式不进行求和)可能被违反。确保Realizable性(正态应力的正值性和剪切应力的Schwarz不等式)的最直接方法是使随平均流动(平均变形)和湍流的变化而变化。许多模型研究者,包括Reynolds [552] (第1089页),都提出了变量的概念,并且得到了实验证据的有力支持。例如,在平衡边界层的对数层中,的值约为0.09;而在强烈的均匀剪切流中则为0.05。

Realizable和RNG 模型在处理包含强烈流线曲率、涡旋和旋转的流动特征时,相较于标准 模型显示出显著改进。由于该模型相对较新,目前尚不明确在哪些具体情况下Realizable 模型能持续优于RNG模型。然而,初步研究表明,对于分离流动及具有复杂二次流特征的流动验证中,Realizable模型提供了所有 版本中的最佳性能。

标准 模型或其他传统 模型的弱点之一在于其对耗散率 方程的建模方式。著名的圆喷射异常(得名于平面射流的扩散速率预测合理,但轴对称射流的扩散速率预测却出乎意料地差)主要被认为是由于耗散方程的建模问题所致。

Shih等人[591](第1091页)提出的Realizable-模型旨在通过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传统-模型的缺陷:

  • 一种新的涡粘性公式,涉及Reynolds [552](第1089页)最初提出的变量

  • 基于平均平方涡度波动动态方程的新耗散模型方程。

Realizable-模型的一个局限性在于,在计算域同时包含旋转和静止流体区域的情况下(例如,多参考系、旋转滑动网格),该模型会产生非物理性的湍流粘度。这是因为Realizable-模型在定义湍流粘度时考虑了平均旋转的影响(参见方程4.55(第56页)至方程4.57(第56页))。这种额外的旋转效应已在单一移动参考系系统中进行了测试,并显示出优于标准-模型的性能。然而,由于这一修改的特性,将其应用于多参考系系统时应持谨慎态度。关于如何包括或排除此项的信息,请参阅“模拟湍流粘度”部分(第56页)。

4.3.3.2. Realizable k- ε 模型的输运方程

在Realizable-模型中,针对 的建模输运方程为

其中

在这些方程中, 表示由于平均速度梯度产生的湍流动能生成项,其计算方法在“k-ε模型中的湍流产生模拟”(第57页)中有详细描述。 是浮力引起的湍流动能生成项,计算方法在“k-ε模型中浮力对湍流的影响”(第58页)中阐述。 代表可压缩湍流中脉动膨胀对总耗散率的贡献,其计算方式在“k-ε模型中可压缩性对湍流的影响”(第59页)中有说明。 为常数。 分别是 的湍流普朗特数。 为用户定义的源项。

注意到,方程(公式4.53,第55页)与标准-模型(公式4.39,第50页)及RNG -模型(公式4.42,第51页)中的形式相同,仅模型常数有所不同。然而,方程的形式则与标准和基于RNG的-模型中的大相径庭(分别见公式4.40,第50页和公式4.43,第51页)。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是:在方程的生产项中(即公式4.54右侧第二项,第55页)并未涉及的生产;也就是说,它不包含与其他模型相同的项。据信,当前形式更准确地反映了光谱能量传递。另一个理想的特点是破坏项(方程4.54右侧的第三项,第55页)没有奇点;也就是说,即使消失或变为负值,其分母也永远不会为零。这一特点与传统的模型形成对比,后者因分母中的而存在奇点。

该模型已广泛验证于多种流动情况[309](第1075页),[591](第1091页),包括旋转均匀剪切流、自由流(如射流和混合层)、通道与边界层流动以及分离流等。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该模型的表现均显著优于标准模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Realizable模型解决了圆喷射异常问题;即它能够预测轴对称喷流的扩散速率与平面喷流相当。

4.3.3.3. 湍流粘度的建模

与其他模型一样,涡粘度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Realizable模型与标准和RNG 模型的区别在于,不再是常数。它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其中

其中, 是在以角速度 旋转的参考系中观察到的平均旋转速率张量。模型常数 由以下公式给出:

式中

可以看出, 是平均应变和旋转率、系统旋转的角速度以及湍流场 的函数。在公式4.55(第56页)中,可以证明 在平衡边界层的惯性子层中恢复标准值0.09。

重要提示:在Fluent中,默认情况下,项 不包含在 的计算中。这是一个额外的旋转项,不适用于涉及滑动网格或多个参考系的情况。如果您希望在模型中包含此项,可以通过使用 define/models/viscous/turbulence-expert/rke-cmu-rotation-term? 文本命令并在提示符下输入 yes 来启用它。

4.3.3.4. 模型常数

模型常数 已被确定,以确保该模型在某些典型流动情况下表现良好。这些模型常数是

4.3.4. k-ε模型中的湍流动能生成建模

代表湍流动能生成的项 ,在标准、RNG和Realizable模型中均采用相同的建模方式。根据的传输方程的精确表达式,该项可以定义为

为了与Boussinesq假设保持一致地评估

其中, 是平均应变率张量的模量,定义为

重要提示:在使用高雷诺数 版本时,方程 4.61(第57页)中使用有效粘度 代替 。系数 的默认值为1,可通过 rpvar 'coeff-ke-mu-prod' 进行访问。

4.3.5. 关于破坏项线性化的备注

在对 传输方程的破坏项进行线性化时,会出现比值 。为了在使用高雷诺数版本的 Standard-k-e 和 RNG模型时提高鲁棒性,对其进行了重新表述。具体表达式如下:

系数 的默认值为1,可通过rpvar 'coeff-ke-mu-dok'访问。

注意:若使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来定义涡流粘度,则不应用此关系式,而是直接计算比值

4.3.6. k-ε模型中浮力对湍流的影响

当存在非零重力场和温度梯度时,Fluent中的-模型能够考虑由于浮力产生的(如公式4.39(第50页)、公式4.42(第51页)和公式4.53(第55页)所示的),以及相应的生成贡献,体现在公式4.40(第50页)、公式4.43(第51页)和公式4.54(第55页)中。

浮力引起的湍流生成由以下给出:

其中, 表示能量湍流普朗特数, 是重力矢量在第 方向的分量。对于标准和Realizable - 模型, 的默认值为0.85。对于非预混和部分预混燃烧模型, 设置等于PDF施密特数以确保刘易斯数等于1。在RNG 模型的情况下,,其中 由方程4.47(第53页)给出,但 。热膨胀系数 定义为

对于理想气体,方程4.64简化为

的传输方程(见第50页的公式4.39、第51页的公式4.42以及第55页的公式4.53)可以看出,在不稳定分层情况下,湍流动能倾向于增强。而在稳定分层条件下,浮力则趋向于抑制湍流。在使用Fluent软件时,当存在非零的重力场和非零的温度(或密度)梯度时,默认会考虑浮力对生成的影响。

尽管浮力对生成的影响相对较好理解,但对的影响则不那么明确。在Fluent中,默认情况下,通过在的输运方程中将设为零(参见公式4.40(第50页)、公式4.43(第51页)或公式4.54(第55页))来忽略浮力对的影响。

然而,您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纳入浮力对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公式4.66(第58页)给出的值将用于的输运方程(公式4.40(第50页)、公式4.43(第51页)或公式4.54(第55页))。

受浮力影响的程度由常数决定。在Fluent中,并未直接指定,而是根据以下关系式[238](第1070页)计算得出:

其中, 是流动速度沿重力方向的分量,而 是流动速度垂直于重力方向的分量。通过这种方式,对于主要流动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的浮力剪切层, 将变为1。而对于垂直于重力矢量的浮力剪切层, 将变为零。

4.3.7.湍流阻尼

有关湍流阻尼的详细信息,请参见湍流阻尼(第167页)。

4.3.8. k-ε模型中可压缩性对湍流的影响

在高马赫数流动中,可压缩性通过所谓的“膨胀耗散”影响湍流,这在不可压缩流动的建模中通常被忽略[708](第1098页)。忽略膨胀耗散无法预测随着马赫数增加的可压缩混合和其他自由剪切层的扩散率下降现象。为了在Fluent的k-模型中考虑这些效应,可以在k方程中包含膨胀耗散项 。该项根据Sarkar[566](第1089页)提出的建议进行建模:

where is the turbulent Mach number, defined as

其中 表示声速。

注意:Sarkar模型仅在极少数自由剪切测试案例中进行了测试,使用时应谨慎(且仅在确实必要时),因为它即使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马赫数下也可能对壁面边界层产生负面影响。默认情况下该模型是禁用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模型增强部分。

4.3.9. k-ε模型中的对流热与质量传递建模

在Fluent中,湍流热传输采用雷诺类比于湍流动量传输的概念进行建模。因此,“建模”的能量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 表示总能量, 是有效热导率,而

则是偏应力张量,定义为

涉及的项表示粘性加热,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中总是被计算。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中默认不计算此项,但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启用。

根据您使用的物理模型,能量方程中可能会出现其他项。更多详情请参见传热理论(第172页)。

对于标准和Realizable模型,有效导热系数:

在这种情况下, 代表热导率。湍流普朗特数的默认值为 0.85。您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更改湍流普朗特数的数值。

对于 RNG 模型,有效热导率为

其中, 根据第53页的公式4.47计算得出,但设定

变化的事实,如第53页的公式4.47所示,是RNG - 模型的一个优势。这与实验证据一致,表明湍流普朗特数随分子普朗特数和湍流变化[296](第1074页)。公式4.47(第53页)在非常广泛的分子普朗特数范围内表现良好,从液态金属 到石蜡油 ),这使得可以在低雷诺数区域计算传热。公式4.47(第53页)平滑地预测了有效普朗特数的变异范围:从粘性主导区域的分子值( =1/ )到流动完全湍流区域的完全湍流值( =1.393)。

湍流质量传递的处理方式类似。对于标准和Realizable 模型,默认的湍流施密特数为 0.7。这个默认值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更改。对于 RNG 模型,质量传递的有效湍流扩散率是按照类似于热传输的方法计算的。公式 4.47(第 53 页)中的 值为 ,其中 是分子施密特数。

本节阐述了标准、BSL 和 SST - 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详细介绍:

  • 4.4.1. Standard Model
  • 4.4.2. Baseline (BSL) k- Model
  • 4.4.3. Shear-Stress Transport (SST) k- Model
  • 4.4.4. Effects of Buoyancy on Turbulence in the k- Models
  • 4.4.5.Turbulence Damping

关于在Ansys Fluent中使用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湍流建模”和“设置k-ω模型”部分。

本节介绍了标准[708](第1098页)、基线(BSL)[428](第1081页)和剪切应力传输(SST)[428](第1081页)的k-ω模型。这三个模型具有相似的形式,都包含针对的输运方程。BSL和SST模型与标准模型的主要区别如下:

  • 从边界层内区域的标准k-ω模型逐渐过渡到边界层外区域的高雷诺数版本的k-模型(BSL, SST)

  • 修改了湍流粘度公式,以考虑主湍流剪切应力的输运效应(仅限SST)

对于每个模型,分别介绍了传输方程、计算湍流粘度系数的方法以及计算模型常数和其他项的方法。

Wilcox 为 k-ω 模型提出了低雷诺数修正,并在 Ansys Fluent 中可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 k-ω 模型都可以在没有这些项的情况下通过粘性子层进行积分。这些项主要被添加以再现非常接近壁面的 DNS 数据中观察到的湍流动能峰值。此外,这些项影响层流到湍流的过渡过程。低雷诺数项可以延迟湍流壁边界层的开始,因此构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层流转捩模型。通常情况下,不推荐在 k-ω 模型中使用低雷诺数项,建议使用更复杂且经过更广泛校准的转捩模型来代替。

4.4.1 Standard k-ω 模型

4.4.1.1 概述

Ansys Fluent中使用的标准模型基于Wilcox在[708](第1098页)提出的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低雷诺数效应、可压缩性和剪切流扩展的修正。1998年Wilcox模型的弱点之一是对剪切层外部的值非常敏感(自由流敏感性),这可能对解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自由剪切流中[429](第1082页)。有一个更新的版本(Wilcox 2006 模型[709](第1098页)),但如[429](第1082页)所示,它也未能完全解决自由流敏感性问题。

标准模型是一种基于湍流动能和比耗散率传输方程的经验模型,后者也可视为的比值[708](第1098页)。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方程中加入了生成项,从而提高了该模型预测自由剪切流的准确性。

4.4.1.2 标准k-ω模型的输运方程

湍流动能 ( k ) 和比耗散率 ( \omega ) 通过以下输运方程获得:

且有

在这些方程中, 表示由于平均速度梯度产生的湍流动能生成量。 表示 的生成量。 分别代表 的有效扩散率。 表示由于湍流引起的 的耗散。上述所有项均按如下所述计算。是用户定义的源项。 and 考虑了浮力项,如《模型中浮力对湍流的影响》(第69页)中所述。

4.4.1.3 有效扩散率的建模

对于 模型,其有效扩散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分别是 的湍流普朗特数。湍流粘度 通过结合 计算如下:

4.4.1.3.1 低雷诺数修正

系数 抑制湍流粘度,从而产生低雷诺数修正。其表达式为

其中

请注意,在模型的高雷诺数形式中,

4.4.1.4 湍流生成建模

4.4.1.4.1 k的生成

项表示湍流动能的产生。根据传输的精确方程,这一项可以定义为

为了与Boussinesq假设保持一致地评估

其中, 是平均应变率张量的模数,其定义方式与 - 模型相同(参见公式4.62,第57页)。

4.4.1.4.2 ω的生成

的生成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由公式4.80(第63页)给出。

系数 则由下式给出:

其中, 分别由公式4.75(第62页)和公式4.76(第62页)给出。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雷诺数形式的 模型中,

4.4.1.5 湍流耗散的建模

4.4.1.5.1 k的耗散

的耗散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式中

其中, 由公式4.76(第62页)给出。

4.4.1.5.2 ω的耗散

的耗散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应变率张量 在公式4.25(第47页)中定义。此外,

分别由公式4.88(第64页)和公式4.97(第64页)定义。

4.4.1.5.3 压缩性效应

压缩性函数 由以下给出:

其中

请注意,在高雷诺数形式的 模型中,。在不可压缩形式中,

注意:

压缩性效应仅针对极少数自由剪切流动实验进行了校准,不建议普遍使用。默认情况下是禁用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模型增强”部分。

4.4.1.6 模型常数

4.4.2 基准(BSL)k-ω模型

4.4.2.1 概述

Wilcox模型的主要问题是其对自由流条件的强烈敏感性,这是众所周知的。Menter [428](第1081页)开发的基准(BSL)-模型旨在有效结合-模型在近壁区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以及-模型在远场的自由流独立性。为实现这一点,将-模型转换为-形式。BSL -模型与标准-模型相似,但包含以下改进:

  • 标准的 模型和转换后的 模型均乘以一个混合函数,并将两个模型相加。该混合函数设计为在近壁区域取值为一,激活标准 模型;而在远离表面的区域取值为零,激活转换后的 模型。

  • BSL 模型在 方程中加入了阻尼交叉扩散导数项。

  • 模型常数有所不同。

4.4.2.2 BSL k-ω模型的输运方程

BSL - 模型在形式上与标准 - 模型相似:

在这些方程中,项 表示湍流动能的产生,其定义方式与标准 模型相同。 表示 的生成,计算方法将在后续章节中描述。 分别代表 的有效扩散率,其计算方法将在后续章节中说明。 表示由于湍流引起的 的耗散,计算方法在“湍流耗散建模”(第63页)一节中有详细描述。 表示交叉扩散项,计算方法将在后续章节中说明。 是用户定义的源项。 考虑了浮力效应的影响,具体描述见“浮力对 k-ω模型中的湍流影响”(第69页)一节。

##4.4.2.3. BSL k -ω 模型的有效扩散率建模

BSL 模型的有效扩散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分别是 的湍流普朗特数。湍流粘度 则按照第4.74式(第62页)中的定义进行计算。

混合函数 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到下一个表面的距离,而 是交叉扩散项的正值部分(参见公式4.117 (第67页))。

4.4.2.4 湍流生成建模

4.4.2.4.1 k的生成

这一项代表湍流动能的生成,其定义方式与标准 - 模型相同。详情请参阅湍流生成的建模 (第63页)。

4.4.2.4.2 ω的生成

表示 的生成,其定义为

请注意,此公式与标准-模型有所不同(这一差异对于后续章节中描述的SST模型至关重要)。此外,在评估项的方式上,它也不同于标准-模型。在标准-模型中,被定义为一个常数(0.52)。而对于BSL -模型,则由特定公式给出。

其中

其中 为 0.41。

4.4.2.5 湍流耗散建模

4.4.2.5.1 k的耗散

表示湍流动能的耗散,其定义方式与标准 模型中的类似(参见湍流耗散建模(第63页))。不同之处在于评估项 的方式。在标准 模型中, 被定义为一个分段函数。而对于 BSL 模型,是一个常数,等于1。因此

4.4.2.5.2 ω的耗散

术语表示的耗散,其定义方式与标准-模型中的类似(参见湍流耗散建模(第63页))。不同之处在于评估的方式。在标准-模型中,被定义为一个常数(0.072),而则在公式4.92(第64页)中定义。对于BSL -模型,是一个等于1的常数。

并非固定值,而是由特定条件决定:

并且 是从公式 4.107(第66页)中获得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低雷诺数修正中,对于BSL模型定义公式 4.78(第62页)中的 ,仍然使用常数值0.072作为

4.4.2.6 交叉扩散修正

BSL - 模型基于标准 - 模型和标准 - 模型。为了将这两个模型融合在一起,标准的 模型已被转换为基于 的方程式,这导致引入了一个交叉扩散项 在公式4.102(第65页)中)。被定义为

4.4.2.7 模型常数

所有额外的模型常数 与标准 模型的值相同(参见模型常数 (第65页))。

4.4.3 剪切应力传输 (SST) k-ω 模型

4.4.3.1 概述

SST - 模型包含了 BSL - 模型的所有改进,并且额外考虑了湍流剪切应力的传输在湍流粘度定义中的影响。

这些特点使得 SST - 模型(Menter [428] (第1081页))比标准和 BSL 模型在更广泛的流动类型中(例如,逆压梯度流动、翼型、跨音速冲击波)更为准确和可靠。

4.4.3.2 湍流粘度的建模

前述的BSL模型结合了Wilcox模型和模型的优点,但仍未能准确预测光滑表面上的流动分离的起始和程度。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模型都没有考虑湍流剪切应力的输运。这导致了对涡粘度的过高估计。通过在涡粘度公式中引入限制器,可以获得正确的输运行为:

其中, 表示应变率大小,而 在公式4.75(第62页)中定义。 则由以下给出:

其中 表示到下一个表面的距离。

4.4.3.3 模型常数

所有额外的模型常数 与标准 模型的值相同(参见模型常数 (第65页))。

4.4.3.4 SST模型在结冰模拟中的处理

基于Aupoix [32] (第1058页)的Colebrook相关性,已经实现了一种替代的SST粗糙度模型。与Spalart-Allmaras模型一样,采用了壁面湍流粘度的概念,并通过模拟壁面值 来估计。

请注意,这种建模方法会自动禁用 -不敏感的壁面处理,该处理在基于 的湍流模型的近壁处理中有所概述(第152页)。

具体而言,Aupoix提出了以下公式来计算无量纲壁面值 (第1058页):

其中 ,这是SST k- 模型中的标准常数。 定义如下:

因此,所有关于 的壁面值均已知:

4.4.4 k-ω模型中浮力对湍流的影响

浮力的影响可以纳入湍流动能(方程4.71(第62页),方程4.101(第65页))和比耗散率(方程4.72(第62页),方程4.102(第65页))的输运方程中。

由于浮力产生的湍流生成项与基于耗散率输运方程的湍流模型中的处理方式相同(参见k-ε模型中浮力对湍流的影响(第58页))。它默认包含在湍流动能的输运方程中。

-方程中的浮力项是从方程(方程4.39(第50页)和方程4.40(第50页))推导出来的,使用以下关系:

此推导过程导致浮力源项发生如下变换:

方程中的浮力项的第一部分,即 ,源自耗散率的输运方程。模型系数 被替换为 ,其中 方程中生成项的对应系数。在 BSL 和 SST 模型中,此系数是 - 模型与转换后的 k- 模型的相应系数的线性组合。对于 模型, 的值为0.44。标准 模型中的 值由此 值恢复得到。

系数 并未指定,而是根据公式4.67(第59页)计算得出。

因此,-输运方程的浮力源项最终表达式如下:

默认情况下包含第二部分,而第一部分仅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指定了完整浮力模型时才会包含(参见《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包括浮力对湍流的影响”)。

4.4.5 湍流阻尼

有关湍流阻尼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第167页的“湍流阻尼”。

本节介绍GEKO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呈现:

  • 4.5.1. 模型构建
  • 4.5.2. 局限性

关于在Ansys Fluent中使用该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湍流建模”和“设置广义 (GEKO)模型”部分。

在RANS概念框架内,单一模型无法以足够的精度覆盖所有流动情况。因此,工业CFD软件必须提供多种湍流模型供用户选择最适合其应用的模型。然而,这并非最佳策略,因为并非所有模型的质量都相同(如鲁棒性、与其他模型的兼容性、近壁面处理等)。从一种模型切换到另一种不仅会带来解决方案的变化,还可能产生额外后果。一个替代方案是提供一个具有足够灵活性的单一模型来覆盖广泛的应用场景。

GEKO模型的目标是将两方程模型整合成这样一种形式。该模型提供了可自由调整的参数以适应特定类型的应用需求,同时不会对模型的基本校准造成负面影响。这与经典模型不同,后者通常预设了固定系数(例如模型中的 [340] (第1076页))且难以更改,因为这些系数内在关联紧密;任何改动通常都会导致与最基本的流动(如平板边界层)校准失效的问题出现

4.5.1 模型构建

GEKO模型目前尚未发布。该模型基于k-ω方程,具有四个可调自由系数,这些系数在特定范围内调整/优化不会对零压力梯度下的壁面边界层以及通道和管道流动的基础校准产生负面影响。这些系数包括:

  • - 用于优化流体从光滑表面分离的参数。

(默认值

  • 增大会导致更早且更强烈的分离现象。

  • 模拟了标准的 模型,而 在性能上接近SST模型。

  • - 用于优化非平衡近壁区域(如传热或)流场的参数。

  • (默认值为

  • 增大会导致再附着位置(例如后台阶情况)的传热率提高。

  • 主要用于调整冲击区域中存在热传递的流动。它具有非常强的默认值,通常不应更改,除非有详细的实验数据支持。

  • - 参数用于优化自由剪切流中的混合强度。

(默认 - 相关性

  • 从默认值增加 会导致自由剪切流(混合层)中更强的混合效果。相关性 确保了对于 的变化,经典的混合层扩散速率得以保持。然而,也可以赋予不同于相关性的值。

  • - 参数用于优化自由剪切层的混合(独立于混合层的自由射流优化)。

  • 增加 也会提高自由射流的扩散速率。这可能是不希望的,因此 允许你减少 对自由射流的影响。 仅在 非零时有效,并降低自由射流的扩散速率。

  • 此参数仅在少数应用中需要。 的子模型——这意味着当 也不会激活。

你还可以选择使用曲率修正参数 来调整模型。此参数也适用于其他模型,并在《Spalart-Allmaras和两方程模型的曲率修正》(第162页)中有详细描述。

存在一些特定的参数组合值得关注。当 ,以及 时,模型实现了向标准 模型的精确转换(尽管采用了 模型的改进近壁处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并不相关。

默认情况下, 的值能较好地近似 SST 模型(特别是在分离行为上而非公式表达上)。对于自由剪切流,这一组合相较于 SST 表现更优。它在混合层的扩散速率相似的同时,改善了圆形射流的扩散效果。

默认情况下,GEKO模型具备一个现实性限制器,确保在整个计算域内正态应力为正值:

涉及的函数受混合函数控制,该函数在边界层内使这些参数失效(即)。对于自由流动区域,则设定

此功能需要壁面距离,这在某些情况下计算成本较高(如移动几何体的流动、变化网格)。对于这类应用,可以启用“无壁面距离”模式运行模型。在此模式下,参数 被禁用,而 自动设为1。为了在使用无壁面距离选项时保持自由混合层的扩散速率,应选择 模型的变体 。然而,更激进的分离预测设置 也是可能的,但这会导致自由剪切流的扩散速率降低。重要的是要明白,壁面距离也可能被其他模型所需(例如过渡模型、混合RANS-LES模型)。如果选择了“无壁面距离”选项,那么所有使用壁面距离的其他模型选项将不可用。如果在湍流对话框中先选择了一个需要壁面距离的子模型,那么“无壁面距离”选项将变得不可用。

除了四个自由系数和之外,还有四个辅助参数可供使用,通过改变它们的常数值可以进一步微调模型行为。大多数用户不需要修改这些系数的默认值:

:允许调整对数层和(默认值为)。

:允许微调参数以优化自由射流(默认值为)。较高的值会使的影响更有效。

: 主屏蔽功能因子 (默认值 = 2.0)。降低此值将减少靠近墙壁的层厚度,其中 被禁用。这将导致 公式在更接近墙壁处激活。

: 仅在启用间歇性过渡模型时有效。该因子是 的一部分,用于保护层流边界层(默认值 )。此参数为层流区域的边界层提供额外屏蔽,避免受到 的影响。当 GEKO 模型与层流-湍流过渡模型结合使用时,需要此参数以避免这些参数的影响。设置较低的值将减少这种屏蔽效果。

4.5.2 局限性

GEKO实现存在以下限制:

  • GEKO与多相流的组合尚未得到验证。然而,GEKO模型在本质上与现有的两方程模型并无根本差异,因此预计不会出现特定于模型的困难。

注意:

所有可能的组合(非湍流面板内的)均未涵盖。在子模型(例如多相流中的)需要壁面距离的情况下,建议避免在湍流对话框中选择“无壁面距离”选项。

本节阐述了 - - 转捩模型的理论基础。如需了解在Ansys Fluent中应用该模型的具体操作,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湍流建模”及“设置转捩k-kl-模型”部分。

更多详情,请参考以下章节:

  • 4.6.1. 概述
  • 4.6.2. k-kl-模型的输运方程

4.6.1 概述

- - 转捩模型 [685](第1096页)用于预测边界层发展和计算转捩起始点。该模型能有效处理边界层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问题。

4.6.2 k-kl-模型的输运方程

- - 模型被视为一种三方程涡粘性类型,包含湍流动能、层流动能以及逆湍流时间尺度的输运方程。

通过湍流粘度和总热扩散率,将湍流和层流脉动纳入平均流动和能量方程的方式如下:

有效长度定义为

其中, 表示湍流长度尺度,其定义为

小尺度能量由以下定义:

大尺度能量由以下公式给出:

注意到,方程4.140(第74页)与方程4.143(第74页)之和得到湍流动能

由湍流脉动产生的湍流生成项为

小尺度湍流粘度为

定义由于间歇性引起的湍流生成的阻尼函数如下:

在公式4.134(第73页)中, 表示大尺度湍流脉动产生的层流动能。

大尺度湍流粘度 被模拟为

其中

方程4.151(第75页)中的限制条件确保了在二维发展边界层中不违反可实现性。基于时间尺度的阻尼函数为:

其中, 来自公式 4.152(第75页)

近壁耗散由以下公式给出:

在公式4.133(第73页)至公式4.135(第73页)中,表示顺流向波动在旁路转捩过程中分解为湍流的平均效应:

作为阈值函数,控制着旁路转捩过程:

由于不稳定性导致的湍流分解被认为是自然转捩产生项,由以下公式给出:

使用 作为尺度确定变量可以减少湍流边界层外区域的间歇性效应,从而消除速度剖面中的尾流区域。根据公式4.135(第73页),定义了以下阻尼:

方程4.136(第74页)和方程4.137(第74页)中包含的总涡流粘度和涡流扩散度由以下公式给出:

方程4.133(第73页)至方程4.135(第73页)中定义的湍流标量扩散率是

可压缩性效应选项,类似于-模型中的(《k-ε模型中湍流的可压缩性效应》第59页),在--模型中也适用。默认情况下,此可压缩性效应选项是关闭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模型增强”部分。

4.6.2.1 模型常数

以下列出了--转捩模型的常数[685](第1096页)

本节阐述了Transition SST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详细介绍:

  • 4.7.1. 概述
  • 4.7.2. Transition SST模型的输运方程
  • 4.7.3. 网格要求
  • 4.7.4. 指定入口湍流水平

如需了解在Ansys Fluent中使用该模型的具体细节,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湍流建模”及“设置Transition SST模型”部分。

4.7.1 概述

Transition SST模型(亦称为 - 模型)基于SST 输运方程与另外两个输运方程的耦合,一个用于间歇性参数,另一个用于以动量厚度雷诺数表示的转捩起始准则。ANSYS开发了一种经验相关性(Langtry和Menter),旨在涵盖标准旁路转捩及低主流湍流环境中的流动情况。

此外,还包含了一个非常强大的选项,允许用户输入自定义的经验相关性,进而控制转捩起始动量厚度雷诺数方程。

请注意以下限制:

  • Transition SST 模型仅适用于壁面约束流动。与其他所有工程转捩模型一样,该模型不适用于自由剪切流中的转捩现象。该模型会将自由剪切流预测为完全湍流状态。
  • Transition SST 模型不具备伽利略不变性,因此不应应用于相对于计算速度场的坐标系移动的表面;对于这种情况,应改用间歇性转捩模型。
  • Transition SST 模型设计用于具有定义的非零自由流速度的流动(即经典的边界层情况)。它不适用于没有自由流的完全发展的管道/通道流动,同样也不适用于壁面射流流动。对于这些场景,应改用间歇性转捩模型。但请注意,可能需要通过修改底层相关性来调整这些流的间歇性转捩模型。
  • Transition SST 模型的校准未结合影响湍流模型源项的其他物理效应进行过校准,例如:
    • 浮力
    • 多相湍流

要了解如何设置Transition SST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Transition SST Model"部分.

4.7.2 Transition SST Model 传输方程

间歇性 的输运方程定义为:

转捩源的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应变率大小, 是一个经验相关系数,用于控制转捩区域的长度,而 分别取值为2和1。破坏/再层流化源项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涡量大小。转捩起始受以下函数控制:

其中, 表示壁面距离,而 是临界雷诺数,即边界层中不连续性首次开始增加的点。这一现象发生在转捩雷诺数 的上游,两者之间的差异需通过经验相关性来确定。 的相关性均依赖于

间歇方程的常数为:

转捩动量厚度雷诺数 的输运方程为

源项定义如下:

方程的模型常数为:

壁面上的边界条件为零通量。入口处的边界条件应根据基于入口湍流强度的经验相关性计算得出。

该模型包含三个经验相关性。是实验观察到的转捩起始点,此项已从Menter等人[433](第1082页)的原始内容进行修改,以改善自然转捩预测效果,并应用于公式4.176(第78页)中。表示转捩区的长度,代入公式4.169(第78页)中使用。则是模型激活点,用以匹配两个参数,并在公式4.173(第78页)中应用。这些经验相关性由Langtry和Menter提供[335](第1076页)。

第一个经验相关性是局部湍流强度 的函数:

其中, 表示湍流动能。

Thwaites 压力梯度系数 定义为

其中, 表示沿流线方向的加速度。

4.7.2.1 分离诱导转捩修正

针对分离诱导转捩的修正如下:

在这里, 是一个常数,其值为2。

方程4.185(第79页)中的模型常数已从Menter等人[433](第1082页)的原始数值进行了调整,以改善分离流动转捩的预测。主要变化是控制关系的常数从Blasius边界层的2.193调整为分离点处的3.235,该点的形状因子为3.5[433](第1082页)。壁面处的边界条件是零法向通量,而对于入口,等于1.0。

4.7.2.2 转捩模型与SST输运方程的耦合

转捩模型通过修改-方程(方程4.101(第65页))来与SST湍流模型相互作用,具体如下:

其中, 是SST模型中原有的生成项和破坏项。需要注意的是,方程中的生成项并未被修改。上述模型公式的详细原理可在Menter等人[433](第1082页)中找到。

为了准确捕捉层流和转捩边界层,网格的应约为1。如果过大(即大于5),则随着的增加,转捩起始位置会向上游移动。建议您使用基于有界二阶迎风的离散化方法来处理平均流动、湍流及转捩方程。

4.7.2.3 转捩SST模型与粗糙壁面

当使用转捩SST模型并结合粗糙壁面时,必须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启用粗糙度关联。此关联需要几何粗糙高度作为输入参数,因为在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过程中,几何粗糙高度比等效砂粒粗糙高度更为重要。关于如何根据几何粗糙高度、形状和分布确定适当的等效砂粒粗糙高度的指导,可以从Schlichting和Gersten [578](第1090页)以及Coleman等人[117](第1063页)的文献中获得。

粗糙度关联是对内置关联的一种修正,其定义如下:

新定义的随后用于的相关性中,后者代表转捩动量厚度雷诺数。指定的几何粗糙度值将适用于所有壁面。若不同壁面需要不同的值,可指定用户自定义函数。值得注意的是,的函数在体积内(而非壁面上)使用。因此该函数必须覆盖边界层及其外延的应用区域。举例来说,假设一块平板上有粗糙带(x方向为流向,y方向为法向,z方向为展向)位于位置处,且该区域的边界层厚度可能为 =0.01m(展向范围 -0.1<z<0.1 (m))。以下伪代码将在各处粗糙度(可以是零)与转捩带的粗糙度之间切换。y方向的高度不必精确等于边界层厚度——它可以更大——只要它不影响附近其他壁面即可。

4.7.3 网格要求

图4.1(第81页)和图4.2(第82页)展示了在平板测试案例T3A中,增加和减少的影响。当值介于0.001至1之间时,对解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旦最大超过8,转捩起始位置开始向上游移动。当最大达到25时,边界层几乎完全变为湍流状态。对于低于0.001的值,转捩位置似乎向下游移动,这可能是由于特定湍流频率的表面值较大所致,该频率与第一个网格节点高度成比例关系。因此,应避免使用非常小的值(低于0.001)。

图4.1:平板T3A测试案例中增加y+的效果

图4.2:平板上T3A测试案例中y+值降低的影响

图4.3展示了从值为1开始的壁面法向扩展比率的影响:平板T3A测试案例中壁面法向扩展比率的效果(第83页)。对于1.05和1.1的扩展因子,解没有受到影响。而对于更大的扩展因子如1.2和1.4,转捩位置出现了轻微但可察觉的上游偏移。由于带压力梯度的流动对壁面法向网格分辨率的敏感性可能增加,建议使用的网格并采用小于1.1的扩展因子。

Figure 4.3: 平板T3A测试案例中壁面法向扩展比率的效果

图4.4展示了沿流向网格细化的效果:平板T3A测试案例中流向网格密度的影响(第83页)。令人惊讶的是,模型对流向节点的数量并不十分敏感。只有在25个流向节点的情况下,即转捩区域仅有一个单元时,解才与网格无关解有显著差异。然而,当平板上大约有75至100个流向网格节点时,似乎出现了网格无关解。此外,分离诱导的转捩发生在极短的长度上;对于这种情况至关重要的案例来说,精细的网格是必要的。

图4.4:平板T3A测试案例中流向网格密度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锋利的导边,往往由于小型的导边分离气泡而发生转捩。如果网格过于粗糙,由分离气泡引起的快速转捩将无法被捕捉到。

根据网格敏感性研究,推荐的优化实践网格指南包括:最大值为1,壁面法向膨胀比小于1.1,以及在流向方向上大约75-100个网格节点。请注意,若存在由分离引发的转捩现象时,很可能需要在流向方向上增加更多的网格节点。以涡轮叶片为例,这意味着在叶片的每一侧需要有100-150个单元格的流向分布。

4.7.4 指定入口湍流强度

观察发现,入口处指定的湍流强度会根据入口粘度比 (从而影响湍流涡频率)迅速衰减。因此,入口下游的局部湍流强度可能远小于入口值(参见图4.5:湍流强度(Tu)随流向距离(x)的示例性衰减 (第85页))。通常情况下,入口粘度比越大,湍流衰减率越小。然而,如果指定的粘度比过大(即 ),表面摩擦力可能会显著偏离层流值。有实验证据表明这种效应在物理上确实存在;但目前尚不清楚转捩模型对此行为的再现精度如何。因此,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有一个相对较低的(即 )入口粘度比,并估算出合适的入口湍流强度值,以确保在叶片/翼型前缘处达到所需的湍流强度水平。可以通过以下解析解计算湍流动能的衰减:

在自由流中,SST湍流模型的常数为:

时间尺度可以确定如下:

其中, 表示入口下游的流向距离,而 则是平均对流速度。涡流粘度定义如下:

湍流动能衰减方程可以用入口湍流强度 和入口涡粘性比 重新表示如下:

图4.5:湍流强度(Tu)随流向距离(x)变化的典型衰减示例

您应确保感兴趣物体周围的值大致满足。对于较小的值,SST模型生成项对转捩开始的反应会变得过于迟缓,可能导致转捩延迟至物理上正确的位置之后。

本节阐述了间歇性转捩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详细介绍:

4.8.1 概述

4.8.2 间歇性转捩模型的传输方程

4.8.3 与其他模型的耦合关系

4.8.4 间歇性转捩模型与粗糙壁面的相互作用

如需了解在Ansys Fluent中使用该模型的具体细节,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湍流建模及设置代数或间歇性转捩模型”部分。

4.8.1 概述

(间歇性)转捩模型是在 - 转捩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在Ansys Fluent中被称为Transition SST模型,详见Transition SST Model (p. 77))。该转捩模型仅求解一个关于湍流间歇性因子的输运方程,从而避免了原转捩模型所需的第二个方程。相较于转捩模型,此转捩模型的优势在于:

  • 它减少了计算工作量(通过只求解一个输运方程而非两个)。

"""

  • 该模型避免了方程对速度的依赖,从而使得转捩模型具有伽利略不变性。因此,它可以应用于相对于计算速度场的坐标系移动的表面。

  • 该模型包含了横向流动不稳定性的考虑,这是 - - 转捩模型所不具备的。

  • 模型的构建简洁明了,并且可以根据少数用户参数进行精细调整。

转捩模型类似,转捩模型严格基于局部变量。此外,转捩模型仅能与以下湍流模型结合使用:

  • BSL 模型

  • SST 模型

  • 基于BSL或SST的比例自适应模拟(Scale-Adaptive Simulation)

  • 基于BSL或SST的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 基于BSL或SST的屏蔽分离涡模拟(Shield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SDES)

  • 基于BSL或SST的应力混合涡模拟(Stress-Blended Eddy Simulation,SBES)

请注意以下限制条件:

  • 转捩模型仅适用于壁边界流动。与所有其他工程转捩模型一样,该模型不适用于自由剪切流中的转捩。模型会将自由剪切流预测为完全湍流。

  • 转捩模型仅针对经典边界层流动进行了校准。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壁边界流动是可能的,但可能需要对基础相关性进行修改。

  • 转捩模型尚未与其他影响湍流模型源项的物理效应结合校准,例如:

  • 浮力

  • 多相湍流

4.8.2 间歇性转捩模型的输运方程

间歇性的输运方程如下:

源项的构建在本质上与转捩模型中的相应项相似。转捩源项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应变率大小,而

破坏/再层流化源的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绝对涡度率的幅值,,以及 。转捩起始由以下函数控制:

其中, 表示壁面距离,而 是一种用于触发转捩模型的相关性:

在这种相关性中, 表示临界动量厚度雷诺数,而 则是局部定义的变量,分别近似于自由流湍流强度和压力梯度参数。提供与边界层中部自由流湍流强度 相似水平的局部 表达式如下:

的公式为:

为了数值稳定性, 被限定如下:

函数 考虑了压力梯度对转捩的影响,其定义如下:

转捩模型已针对广泛的通用案例以及涡轮机械和外部航空测试案例进行了校准。在大多数情况下,您无需调整模型系数,但该模型提供了访问这些系数的权限,以便您可以根据需要微调模型。这应仅基于详细的实验数据进行。您可以在相关性中调整以下常数:

常数 定义了临界 数的最小值,而 之和则定义了 的最大值。 控制着随着湍流强度 增加时 的下降速度。 常数分别调整在正压梯度和负压梯度区域中的临界 数值。在分离区, 常数被激活,必要时校正 值。此外,通过另一个常数 ,可以调节分离泡的大小,该常数通过源项直接进入模型而非通过相关性。定义了的极限;虽然通常不需要调整它们,但也可以进行调整(详情请联系您的技术支持工程师)

对于横流转捩,广泛使用的实验相关性是Arnal(1984)[223]提出的C1相关性。根据该相关性,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会发生转捩:

其中

横流雷诺数定义如下:

在前述方程中, 表示横流雷诺数,下标 指的是与自由流速度 (其中 代表边界层边缘)对齐的坐标系, 则是垂直于自由流方向的横流速度。数值150是Arnal C1准则对应的临界雷诺数的校准常数。

转捩模型通过一个单独的相关性来考虑交叉流动的转捩,该相关性近似于 C1 相关性,采用局部公式表示。该公式仅使用局部信息,并具有以下函数形式:

函数 考虑了压力梯度的影响(形状因子);函数 反映了横向流动强度相对于顺流强度的比率;雷诺数效应通过 体现。可以通过常数 调整相关性。随着 的增加,由横向流动不稳定性引起的转捩位置会向上游移动。

函数 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是一个局部变量,用于近似压力梯度参数,其定义与 类似(参见公式4.197(第87页)和公式4.198(第87页)):

交叉流指示函数 是一个无量纲的量,用于衡量局部横向流动强度相对于顺流强度的程度。它是基于壁面法向变化的标准化涡度矢量 计算得出的,该矢量作为速度剖面三维性的度量,对于二维流动其值为零。

在这里, 表示涡度矢量,而 则是壁面法向矢量。

指示函数 与流场角度的局部变化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整体横流强度的衡量标准。

考虑横流效应的触发函数定义如下:

方程中的源项随后被触发,这一过程由间歇性转捩模型的主要触发函数(见公式4.196,第87页)或决定——取两者中数值较大者。

在计算时使用的100倍因子,旨在加速转捩过程。

模型常数的默认值如下:

4.8.3 与其他模型的耦合

转捩模型与 BSL - 、SST - 、SAS(结合 BSL 或 SST)以及 DES(结合 BSL 或 SST)模型的耦合方式,与 转捩模型相似(参见《耦合转捩模型与 SST 输运方程》(第80页))。

4.8.4 间歇性转捩模型与粗糙壁面

请注意,该相关性并未包含粗糙壁面的影响。若计划考虑粗糙壁面,建议切换至 转捩模型(即 Transition SST 模型)。

本节阐述代数转捩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详细介绍:

  • 4.9.1 概述
  • 4.9.2 模型构建
  • 4.9.3 转捩关联性
  • 4.9.4 压力梯度函数分析
  • 4.9.5 气泡分离
  • 4.9.6. 代数转捩模型的系数
  • 4.9.7. 代数转捩模型与粗糙壁面

关于在Ansys Fluent中使用该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设置代数或间歇性转捩模型”部分。

4.9.1 概述

代数转捩模型属于基于局部相关性的转捩模型(LCTM)家族,并且是对基于间歇性(伽马输运方程)的单输运方程的间歇性转捩模型的进一步简化。该简化避免了使用输运方程,并将间歇性表述为一个代数方程。这是可能的,因为在基于输运方程的模型中观察到,源项相对于对流/扩散项占主导地位。

4.9.2 模型公式

间歇性通过乘以湍流动能方程中的生成项 来体现:

这是对基础湍流模型的唯一修改。新的转捩模型与基于的湍流模型兼容。

间歇性通过一个代数公式计算得出。完整的模型表述将在不久后发表,这里仅提供该表述的关键要素。其基本理念是,转捩由包含主要物理效应的相关性触发。临界位移厚度雷诺数称为,包含了拟合实验转捩位置的相关性。是湍流强度和无量纲压力梯度参数的函数。这两者均以与现有的一方程模型(Fluent理论指南中的间歇性转捩模型,第85页)相同的方式在局部计算得到:

为了数值稳定性, 被限定如下:

作为LCTM概念的固有特性,该公式基于边界层实际状态所描述的涡流雷诺数与临界雷诺数之间的比值。

随后,间歇性从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定义为 ,其中 表示应变率, 表示涡旋率,而 来自底层湍流模型的 方程。

4.9.3 转捩相关性

定义转捩位置的关键在于转捩起始准则 的表述。为了解释这一概念,相关性通常具有以下形式:

在使用默认常数时,这实质上是一种带有限制器的 关系。函数 FPG 包含了压力梯度 的依赖性,这一点将在后面讨论。

更详细地说,该相关性表述为:

量值 为常数,而 CTuCrit 是一个混合系数(用于低雷诺数与高雷诺数情况的转捩):

其中, 为常数。低雷诺数与高雷诺数转捩区间的混合函数表达如下:

其中, 是一个常数。该函数在低雷诺数时为0,在高雷诺数时为1。此函数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雷诺数范围(通常低雷诺数对应旁路转捩,高雷诺数对应自然转捩)进行不同的校准。

4.9.4 压力梯度函数

FPG的表达式对于有利和不利压力梯度是不同的:

在任一情况下,对基本相关性的影响因此被限制在四分之一以内。系数CFPG和CAPG再次针对低和高雷诺数进行了混合处理:

4.9.5 气泡分离

这种转捩机制发生在层流边界层分离并在气泡内部发生转捩的情况下。气泡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雷诺数、压力梯度和湍流强度。

目前的公式提高了在气泡区域内的间歇因子 至高于 的值,因为观察到在低 条件下,否则湍流模型可能无法足够迅速地反应以关闭气泡。

(4.214)

where

4.9.6 代数转捩模型的系数

这些系数如下(括号内为默认值):

  • - 参数 ,用于校准高区域下逆压梯度的影响。

  • - 参数 ,用于校准低区域下逆压梯度的影响。

  • - 参数 ,用于校准高区域下顺压梯度的影响。

  • - 参数 ,用于校准低 区域的有利压力梯度影响。

  • (1.0) - 用于缩放无量纲压力梯度参数 的参数。

  • (1.06) - 参数 ,用于校准高 区域的 影响。

  • - 参数 ,用于校准低 区域的 影响。

  • - 临界雷诺数相关性;内置版本或通过 UDF(用户定义函数)自定义。

  • - 相关性中的参数

  • - 相关性中的参数 .

4.9.7 代数转捩模型与粗糙壁面

需要注意的是,代数转捩模型并未考虑粗糙壁面的影响。若计划包含粗糙壁面效应,建议切换至 -Re_theta 转捩模型(即 Transition SST 模型)。

显式代数雷诺应力模型 (EARSM) 是对标准两方程模型的扩展。它们源自雷诺应力输运方程,并给出了雷诺应力与平均应变率和张量涡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由于包含了高阶项,许多流动现象可以在模型中得到体现,而无需为单个雷诺应力求解输运方程。WJ-BSL-EARSM 允许将基准 (BSL) - 湍流模型扩展以捕捉以下流动效应:

  • 雷诺应力的各向异性
  • 二次流

有关启用 WJ-BSL-EARSM 模型的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设置 WJ-BSL-EARSM 模型。

BSL 模型在近壁区域融合了 - 模型的稳健和准确公式,同时在远场保持了 模型的自由流独立性。BSL 模型由 Menter [428](第 1081 页)开发,并在 Baseline (BSL) k-ω Model(第 65 页)中进行了描述。还有一个选项 ,允许将 EARSM 与广义 (GEKO) 模型结合(有关 GEKO 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Generalized ​​ (GEKO) Model(第 70 页))。

Ansys Fluent 中 EARSM 的实现基于 Wallin 和 Johansson [683](第 1096 页)的显式代数雷诺应力模型。以下文本解释了与 Wallin 和 Johansson 原始公式之间的差异。

通过 EARSM,雷诺应力根据其定义从各向异性张量计算得出: 各向异性张量 作为以下隐式代数矩阵方程的解进行求解: 该矩阵方程中的系数 取决于基础雷诺应力输运模型中压力-应变项的 系数。在此,它们的取值选定为

的取值与 Wallin 和 Johansson [683](第 1096 页)原始模型中所用的数值相同。至于 的值,在结合 BSL 模型校准 EARSM 的过程中,从 1.2 增加到了 1.245。

分别表示无量纲应变率张量和涡量张量。它们的定义如下: 时间尺度 由以下公式给出: 为了求解方程4.220(第94页)的显式解,各向异性张量基于应变率张量和涡量张量被表达为一个多项式,具体如下: 系数评估结果如下: 分母 为: 各向异性张量及其系数公式中出现的那些不变量,其定义如下: 各向异性张量方程4.224(第95页)的模型表示及其系数遵循Wallin和Johansson [683](第1096页)的原始模型,但有两个差异。首先,在方程4.224(第95页)中忽略了四阶张量多项式贡献(即项)。其次,根据Apsley和Leschziner [23](第1058页)的建议,为了方便起见,张量基稍作改变。尽管张量基发生了变化,但该模型在代数上仍然等价于Wallin和Johansson的原始模型。后者的改变导致系数的表达式相应改变。

在三维流动中,待求解的函数的方程是六阶的,无法得到显式解,而在二维平均流动中,函数可以从一个三次方程中导出,Wallin和Johansson [683](第1096页)建议对于三维情况也采用该三次方程的解析解: 式中 在Wallin和Johansson [683](第1096页)的原始模型中,传输方程中的扩散项是利用EARSM的有效涡流粘度计算的,其中。在Ansys Fluent中实现的EARSM模型使用标准涡流粘度来计算扩散项。这一模型变化有助于避免Hellsten [237](第1070页)报告的边界层边缘的渐近行为问题。

当与BSL模型结合使用时,会采用基础BSL - 模型的标准系数。当与GEKO模型结合使用时,EARSM模型则使用GEKO模型的系数。

本节介绍了雷诺应力模型 (RSM) 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在以下各节中呈现:

  • 4.11.1. 概述
  • 4.11.2. 雷诺应力输运方程
  • 4.11.3. 湍流扩散输运的建模
  • 4.11.4. 压力-应变项的建模
  • 4.11.5. 浮力对湍流的影响
  • 4.11.6. 湍流动能的建模
  • 4.11.7. 耗散率的建模
  • 4.11.8. 湍流粘度的建模
  • 4.11.9. 壁面边界条件
  • 4.11.10. 对流热和质量传递的建模

关于在 Ansys Fluent 中使用该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湍流建模和雷诺应力模型设置。

4.11.1 概述

雷诺应力模型 (RSM) [203] (第 1068 页), [338] (第 1076 页), [339] (第 1076 页) 是 Ansys Fluent 提供的最复杂的 RANS 湍流模型类型。该模型放弃了各向同性涡粘性假设,通过求解雷诺应力的输运方程以及耗散率的方程来封闭雷诺平均 Navier-Stokes 方程。这意味着与三维流动相比,二维流动需要五个额外的输运方程,而三维流动则需要七个额外的输运方程。

由于 RSM 比单方程和双方程模型更严格地考虑了流线曲率、旋涡、旋转和应变率的快速变化等效应,因此它更有可能为复杂流动提供准确的预测。然而,RSM 预测的准确性仍然受到用于模拟雷诺应力精确输运方程中各种项的封闭假设的限制。压力-应变项和耗散率项的建模尤为具有挑战性,并且通常被认为是影响 RSM 预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此外,即便是雷诺应力模型(RSM)也依赖于尺度方程( / BSL-),并继承了这些方程基础假设所导致的缺陷。Ansys Fluent提供了以下模型组合:

  • 基于的雷诺应力模型:
    • 线性压力应变模型
    • 二次压力应变模型
  • 基于的雷诺应力模型:
    • 应力-模型
    • 应力-BSL模型

Ansys Fluent中的默认雷诺应力模型基于方程,并采用线性模型处理压力应变项。第二种基于的模型允许使用二次模型来处理压力应变项。

基于方程的两个雷诺应力模型均采用线性模型处理压力应变项,但在尺度方程方面有所不同:应力-模型基于方程,而应力-BSL模型则从基准(BSL)-模型中求解尺度方程,从而消除了应力-模型中观察到的自由流敏感性。

雷诺应力模型(RSM)并不总能产生明显优于简单模型的结果,以证明额外的计算成本是合理的。然而,当关注的流动特征是由雷诺应力的各向异性引起时,使用RSM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旋风流动、燃烧器中的高度旋流、旋转流动通道以及管道中应力诱导的二次流动等。

雷诺应力输运方程的确切形式可以通过对精确动量方程取矩来推导。这是一个过程,其中精确的波动动量方程与波动速度相乘并取平均,然后将乘积进行雷诺平均。 平均而言,不幸的是,精确方程中的几个项是未知的,需要建模假设才能封闭方程。

4.11.2 雷诺应力输运方程

雷诺应力 的精确输运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在这些精确方程的各项中, 不需要任何建模。然而,​​ 需要建模以封闭方程。以下部分描述了封闭方程集所需的建模假设。

4.11.3 湍流扩散输运的建模

对于基于 的雷诺应力模型, 可以通过Daly和Harlow [132](第1064页)的广义梯度扩散模型来建模: 然而,这一方程可能导致数值不稳定,因此Ansys Fluent对其进行了简化,采用了一个标量湍流扩散率,如下所示[371](第1078页): 湍流粘度 是根据公式 4.259(第 104 页)计算的,适用于基于 的 RSM。

Lien 和 Leschziner [371](第 1078 页)通过将广义梯度扩散模型(公式 4.227,第 98 页)应用于平面均匀剪切流动的情况,推导出 的值。请注意,这个 的值与标准和可实现的 - 模型中的值不同,后者的

对于基于 的雷诺应力模型,也使用公式 4.228(第 98 页)来模拟湍流扩散传输,湍流粘度则根据公式 4.74(第 62 页)计算。

应力-omega 模型将 设定为 2.0,而应力-BSL 模型则使用公式 4.107(第 66 页)中的混合函数 ,在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之间进行混合:

4.11.4 压力-应变项建模

Ansys Fluent 提供了基于 / BSL 方程的以下雷诺应力模型:

  • 基于 的雷诺应力模型:
    • 线性压力-应变模型
    • 二次压力-应变模型
  • 基于 的雷诺应力模型:
    • 应力-omega 模型
    • 应力-BSL 模型

4.11.4.1 线性压力-应变模型

在 Ansys Fluent 中,默认情况下,方程 4.226(第 98 页)中的压力-应变项 是根据 Gibson 和 Launder [203](第 1068 页)、Fu 等人 [194](第 1068 页)以及 Launder [337](第 1076 页)、[338](第 1076 页)的建议进行建模的。

​ 进行建模的经典方法采用以下分解: 其中, 是慢速压力应变项,也称为各向同性恢复项, 被称为快速压力应变项,而 是壁面反射项。

慢速压力应变项,即 ​,被建模为 其中,

快速压力-应变项,​,被建模为 其中, 以及 的定义见公式 4.226(第 98 页),,以及

壁面反射项 ​​ 负责在壁面附近重新分配法向应力。

它倾向于抑制垂直于壁面的法向应力,同时增强平行于壁面的应力。此项被建模为 其中, 是壁面单位法向的 分量, 是到壁面的法向距离,而 ,其中 是 von Kármán 常数 在雷诺应力模型中默认包含。

4.11.4.2 线性压力-应变模型的低雷诺数修正

当使用增强壁面处理描述的近壁流动应用雷诺应力模型(参见增强壁面处理的二层模型,第145页)时,必须对压力-应变模型进行修正。Ansys Fluent 中使用的修正根据 Launder 和 Shima [341](第1077页)的建议,将 的值指定为雷诺应力不变量和湍流雷诺数的函数。 定义了湍流雷诺数为 。扁平度参数 和二阶、三阶张量不变量 定义如下: 是雷诺应力各向异性张量,定义为 上述修改仅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选择增强壁面处理时才会应用。

4.11.4.3 二次压力-应变模型

Ansys Fluent 提供了 Speziale、Sarkar 和 Gatski [625](第 1093 页)提出的可选压力-应变模型。该模型在一系列基本剪切流动中,包括平面应变、旋转平面剪切和轴对称膨胀/收缩,已证明具有优越的性能。这种改进的准确性对更广泛的复杂工程流动,特别是那些具有流线曲率的流动,应该是有益的。二次压力-应变模型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作为选项进行选择。

该模型表述如下: 其中, 是雷诺应力各向异性张量,定义为 平均应变率 定义为 平均旋转率张量 定义为: 常数是 二次压力-应变模型在湍流边界层的对数区域中不需要进行壁面反射效应的修正即可获得满意的解。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在黏性模型对话框中选择增强壁面处理时,二次压力-应变模型是不可用的。

4.11.4.4 应力-Omega模型

应力-Omega模型是一种基于Omega方程和LRR模型的应力输运模型[708](第1098页)。该模型非常适合模拟流过曲面和旋流的情况。应力-Omega模型可以在黏性模型对话框中选择,并且不需要进行壁面反射处理。其闭合系数与模型(模型常数(第65页))相同,但增加了额外的闭合系数,如下所述。

应力-Omega模型因其对广泛湍流流动的优秀预测能力而与模型相似。此外,低雷诺数修正和粗糙表面的表面边界条件与模型类似。

公式4.230(第99页)可以为应力-Omega模型重新编写,以排除壁面反射: 因此, 其中, 定义为 平均应变率 在公式 4.244(第 101 页)中定义,而 则由 其中, 的定义方式与标准 模型相同,分别采用公式 4.85(第 63 页)和公式 4.91(第 64 页)。唯一的区别在于, 的公式中使用了 640 这一数值,而非公式 4.85(第 63 页)中的 680。 这些常数为... 上述公式无需使用粘性阻尼函数来解析近壁次层。然而,引入粘性阻尼函数[708](第1098页)可能对某些流动的模型预测有所改善。由此导致的改动如下: 其中, 将替代公式 4.247(第 102 页)中的 。这些常数为 在粘性模型对话框的 - ω选项下启用低Re修正,可以控制低Re粘性阻尼的包含。

4.11.4.5 应力-BSL模型

应力-BSL模型解决了基于基准(BSL)模型的尺度方程,从而消除了应力-ω模型中观察到的自由流敏感性。它在雷诺应力方程中使用了与应力-ω模型相同的压力-应变相关关系(公式4.247,第102页),但没有低雷诺数修正。系数等于。 还有一个GEKO选项,允许EARSM与广义(GEKO)模型结合(有关GEKO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广义k-ω(GEKO)模型,第70页)。

4.11.5 浮力对湍流的影响

由于浮力产生的项被建模为 其中, 是能量的湍流普朗特数,默认值为 0.85。

利用热膨胀系数 的定义,由公式 4.65(第 58 页)给出,对于理想气体,得到以下 的表达式:

4.11.6 湍流动能建模

通常,当需要湍流动能来建模特定项时,它是通过取雷诺应力张量的迹来获得的: 如《壁面边界条件》(第105页)所述,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个基于 方程的雷诺应力模型的选项,以解决湍流动能的输运方程,从而获得雷诺应力的边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以下模型方程: 其中,,而是一个用户定义的源项。方程4.254(第103页)可以通过对雷诺应力的模型方程(方程4.226,第98页)进行缩并得到。正如人们所料,它与标准模型中使用的方程4.39(第50页)基本相同。

虽然方程4.254(第103页)被求解,但得到的值仅用于边界条件。在其他所有情况下,都是从方程4.253(第103页)中获得的。然而,这是一个次要问题,因为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得到的值都应该非常相似。

4.11.7 耗散率的建模

对于基于方程的雷诺应力模型,耗散张量被建模为 其中, 是根据Sarkar [566](第1089页)模型引入的额外“膨胀耗散”项。该项中的湍流马赫数定义为 其中,(即 )表示声速。当使用理想气体定律的可压缩形式时,可以进行这种可压缩性修正。

标量耗散率 通过一个类似于标准 模型中使用的模型传输方程来计算: 的情况下, 是根据局部流动方向相对于重力矢量的函数来评估的,如《k-ε 模型中浮力对湍流的影响》(第 58 页)所述,而 是一个用户定义的源项。 当雷诺应力模型与 或 BSL 方程耦合时,耗散张量 被建模为... 其中,在“压力-应变项建模”(第99页)的相关章节中定义。对于应力-ω模型,比耗散率的计算方式与标准模型相同,采用公式4.72(第62页),而对于应力-BSL模型,则使用来自基线(BSL)模型的公式4.102(第65页)。

4.11.8 湍流粘度的建模

对于基于方程的雷诺应力模型,湍流粘度的计算方式与模型类似: 其中 。 基于 方程(应力-omega)和 BSL 方程(应力-BSL)的雷诺应力模型使用方程 4.74(第 62 页)。

4.11.9 壁面边界条件

在 Ansys Fluent 中,RSM 模型需要为各个雷诺应力 以及湍流耗散率 (如果使用应力-omega 模型,则为 )设置边界条件。这些量可以直接输入,也可以从湍流强度和特征长度推导出来(参见用户指南中的雷诺应力模型)。 在壁面处,Ansys Fluent 通过壁面函数计算雷诺应力和 的近壁值(参见标准壁面函数(第 138 页)、非平衡壁面函数(第 143 页)以及动量和能量方程的增强壁面处理(第 147 页))。Ansys Fluent 通过使用对数律和平衡假设,忽略应力输运方程中的对流和扩散,为雷诺应力应用显式壁面边界条件(方程 4.226(第 98 页))。采用局部坐标系,其中 为切向坐标, 为法向坐标, 为副法向坐标,壁面相邻单元中的雷诺应力(假设为标准壁面函数或非平衡壁面函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为了求得 ,Ansys Fluent 会解方程 4.254的输运方程。出于计算方便的考虑,该方程是全局求解的,尽管因此计算出的 值仅在靠近壁面处需要;在远离壁面的区域, 直接通过使用方程 4.253(第 103 页)从正常的雷诺应力中获得。默认情况下,靠近壁面的雷诺应力值是使用从方程 4.260计算出的值固定的,而方程 4.226中的输运方程仅在主流区域求解。

另外,雷诺应力可以根据壁面剪切应力明确指定,而不是 其中, 是摩擦速度,定义为 ,而 是壁面剪切应力。当选择此选项时, 输运方程不被求解。

在使用增强壁面处理作为近壁面处理时,Ansys Fluent 对雷诺应力方程应用零通量壁面边界条件。

4.11.10 对流热和质量传递建模

在 Ansys Fluent 的雷诺应力模型中,湍流热传递采用雷诺类比湍流动量传递的概念进行建模。因此,“建模”的能量方程如下: 其中, 表示总能量, 是偏应力张量,定义为 涉及的项表示粘性加热,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中始终会计算此项。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中,默认情况下不会计算此项,但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启用。湍流普朗特数的默认值为0.85。您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更改的值。

湍流质量传输的处理方式类似,默认的湍流施密特数为0.7。此默认值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进行更改。

本节介绍尺度自适应模拟(SAS)模型的理论基础。关于在Ansys Fluent中使用该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尺度自适应模拟(SAS)建模”部分。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章节: 4.12.1 概述 4.12.2 SST-SAS模型的传输方程 4.12.3 与其他基于​的湍流模型结合的SAS

4.12.1 概述

尺度自适应模拟(SAS)是一种改进的URANS公式,它允许在不稳定流动条件下解析湍流谱。图4.6:横流中圆柱的解析结构(顶部:URANS;底部:SST-SAS)(第107页)显示了使用SST模型(URANS)和SST-SAS模型计算的横流中圆柱的等值面,其中​)。URANS模拟仅产生大尺度非定常性,而SST-SAS模型以动态方式适应已解析的尺度,并允许在分离区域发展湍流谱。图4.6:横流中圆柱的解析结构(顶部:URANS;底部:SST-SAS)

SAS概念基于将von Kármán长度尺度引入湍流尺度方程。von Kármán长度尺度提供的信息使SAS模型能够动态适应URANS模拟中的已解析结构,从而在流动场的不稳定区域产生类似LES的行为。同时,该模型在稳定流动区域提供标准的RANS功能。 关于入口合成湍流生成的信息,请参阅“尺度解析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第126页)。

4.12.2 SST-SAS 模型的输运方程

从基本原理的角度来看,目前使用的所有两方程模型都缺乏一个基础的精确输运方程,该方程可以作为逐项模型开发的指导。这种缺陷的原因在于, 的精确方程描述的不是大尺度,而是耗散尺度。然而,两方程模型的目标是对大尺度运动对平均流动的影响进行建模。由于缺乏精确方程, 方程是根据湍流动能 的方程,使用纯启发式论据进行建模的。Rotta(1968, 1972)开发了一种更一致的方法来制定尺度方程。Rotta 没有使用纯启发式和量纲论据,而是为湍流动能乘以长度尺度 制定了一个精确的输运方程。Rotta 的方程代表了湍流的大尺度,因此可以作为逐项建模的基础。Ansys Fluent 中实现的 SST-SAS 模型的输运方程基于将 Rotta 的方法转换为 (SST)并定义为: 详细推导请参阅 Egorov 和 Menter [431](第 1082 页)。SST-SAS 模型的传输方程(方程 4.263,第 107 页)和方程 4.264(第 107 页)与 SST RANS 模型 [428](第 1081 页)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湍流涡频率 的传输方程(方程 4.264,第 107 页)中增加了 SAS 源项 。在方程 4.264(第 107 页)中, 是 SST 模型中 区域的 值。

额外的源项 如下所示(详细内容请参阅 Egorov 和 Menter [431],第 1082 页): 这个SAS源项源自Rotta输运方程[430](第1082页)中的二阶导数项。在SAS源项方程4.265(第108页)中的模型参数是... 这里, 代表所模拟湍流的长度尺度。 冯·卡门长度尺度 ( L_{vK} ) 是经典边界层定义的三维推广,即 ( L_{BL}^{vK} = \kappa \frac{\partial U}{\partial y}/\frac{{\partial }^{2}U}{\partial {y}^{2}} )。 速度的第一个导数 中由 表示,其等于 ,即应变率张量 的标量不变量。 请注意,同样的 也直接参与了 (公式 4.265(第 108 页))以及湍流生成项 中。第二个速度导数 通过速度拉普拉斯算子的模来推广到三维: 因此定义的 在边界层的对数部分都等于 ,其中 是冯·卡门常数。 该模型还提供了对高波数阻尼的直接控制。这是通过以下方式对 值设置较低约束来实现的: 此限制器与网格单元尺寸 成正比,该尺寸计算为控制体积大小 的立方根。此限制器的目的在于控制对最精细解析湍流脉动的阻尼。限制器的结构来源于对 SST-SAS 模型 [431](第 1082 页)平衡涡粘性的分析。

4.12.3 与其他基于 的湍流模型的 SAS

SAS 方法不仅可以与 SST 模型结合,还可以与几种其他基于 的湍流模型结合:

  • 标准 、BSL 和广义 (GEKO)
  • 过渡 SST
  • 基于 的雷诺应力模型(RSM)和显式代数雷诺应力模型(EARSM)

将 SAS 功能添加到这些模型之一中,将在基于 的方程中启用额外的源项 (如公式 4.265(第 108 页)所定义)。如果 SAS 功能与 BSL(BSL 、Stress-BSL、WJ-BSL-EARSM)结合,则公式 4.270(第 108 页)中的系数 是 BSL 模型的系数。如果与 GEKO 结合,则 由 GEKO 模型系数确定。对于所有其他组合,使用 SST 模型的系数。此外,在 SAS 项中,这些系数不包括压缩性效应。

本节介绍分离涡模拟(DES)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呈现:

4.13.1. 概述

4.13.2. 基于 Spalart-Allmaras 模型的 DES

4.13.3. 基于 Realizable 模型的 DES

4.13.4. 基于 BSL 或 SST 模型的 DES

4.13.5. 基于 Transition SST 模型的 DES

4.13.6. 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

关于在 Ansys Fluent 中使用该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湍流建模”和“设置分离涡模拟模型”部分。

4.13.1 概述

Ansys Fluent 提供了五种不同的分离涡模拟模型:Spalart-Allmaras 模型、Realizable 模型、BSL 模型、SST 模型以及 Transition SST 模型。

在 DES 方法中,非定常 RANS 模型应用于边界层,而 LES 处理则应用于分离区域。LES 区域通常与核心湍流区域相关联,其中大尺度的非定常湍流起主导作用。在这一区域,DES 模型恢复了类似于 LES 的亚格子模型。在近壁区域,则恢复相应的 RANS 模型。

DES 模型专门设计用于处理高雷诺数壁面束缚流动,其中近壁面解析的大型涡模拟(LES)成本过高。与 LES 模型的区别在于,它仅依赖于边界层中所需的 RANS 分辨率。然而,应用 DES 仍可能需要大量 CPU 资源,因此,作为一般指导原则,建议在大多数实际计算中使用基于雷诺平均方法的传统湍流模型。 DES模型,通常被称为混合LES/RANS模型,结合了RANS模型与LES模型,适用于高雷诺数外部空气动力学模拟等应用。在Ansys Fluent中,DES模型基于以下几种模型:单方程的Spalart-Allmaras模型、可实现的-模型、BSL -模型、SST -模型以及Transition SST模型。使用DES模型时的计算成本低于LES,但高于RANS。

关于入口处合成湍流生成的信息,请参阅《尺度解析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第126页)。

4.13.2 基于Spalart-Allmaras模型的DES

标准的Spalart-Allmaras模型使用到最近壁面的距离作为长度尺度的定义,这在确定湍流粘性生成与消散水平中起着关键作用(参见公式4.20(第46页)、公式4.26(第47页)和公式4.29(第47页))。DES模型由Shur等人提出[593](第1091页),将在各处替换为一个新的长度尺度,定义为 其中, 表示网格间距,在直角六面体单元的情况下,它指的是最大边长(对于其他单元类型和/或条件,使用此概念的扩展)。经验常数 的值为 0.65。

对于边界层内具有高纵横比的典型 RANS 网格,并且通常情况下壁面平行网格间距超过 ,其中 是边界层的尺寸,方程 4.271(第 110 页)将确保 DES 模型在整个边界层处于 RANS 模式。然而,在网格定义不明确的情况下,即 ,DES 限制器可能会在边界层内部激活 LES 模式,而此时网格不够精细,无法维持解析的湍流。因此,Ansys Fluent 中提供了一种新的 DES 公式 [622](第 1093 页),以在整个边界层保持 RANS 模式。这被称为延迟选项或 DDES(延迟 DES)。

DES 长度尺度 根据以下方式重新定义: 其中, 由以下公式给出: 以及 此设置为默认配置。

4.13.3 使用 Realizable k-ε 模型的 DES

此 DES 模型与 Realizable 模型(见 Realizable 模型,第 54 页)类似,不同之处在于 方程中的耗散项。在 DES 模型中,Realizable - RANS 的耗散项经过修改,具体如下: 式中 其中, 是 DES 模型中使用的一个校准常数,其值为 0.61,而 是网格间距,在直角六面体单元的情况下,它是最大边长(对于其他单元类型和/或条件,会使用这一概念的扩展)。

对于 的情况,你将得到 Realizable 模型(Realizable 模型,第 54 页)中 方程的耗散表达式:。与 Spalart-Allmaras 模型类似,延迟概念也可以应用于 Realizable DES 模型,以在整个边界层中保持 RANS 模式。公式 4.275(第 111 页)中的 DES 长度 被重新定义,使得... 注意:

在公式4.279(第111页)中,的定义与Spalart-Allmaras模型在公式4.273(第110页)中的定义相同,但有以下例外:常数值从8改为20,并且在计算公式4.274(第111页)中的时,被替换为

4.13.4 使用BSL或SST k-ω模型的DES方法

如Menter的工作[432](第1082页)所述,DES湍流模型对湍流动能耗散项(参见湍流耗散的建模(第63页))进行了修改。 其中, 表示为 其中,是DES模型中使用的标定常数,其值为0.61,而是网格间距,在直角六面体单元的情况下,它指的是最大边长(对于其他单元类型和/或条件,会采用这一概念的扩展形式)。

湍流长度尺度是定义此RANS模型的参数: DES-BSL/SST模型还提供了一个选项,即“保护”边界层不受限流器的影响(延迟选项)。这一功能是通过BSL/SST模型的分区公式实现的。根据这一公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中, 是 BSL/SST 模型的混合函数。或者,可以选择 DDES 屏蔽函数或 IDDES 函数 [219](第 1069 页),[622](第 1093 页)。默认设置是使用 DDES。

注意:

在 DDES 和 IDDES 实现中, 按照方程 4.273(第 110 页)中为 Spalart-Allmaras 模型定义的方式使用,唯一的例外是将常数值从 8 改为 20。

默认设置是使用 DDES。 混合函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并且 这里, 是应变率张量的大小, 是涡度张量的大小, 是壁面距离,

4.13.5 结合 Transition SST 模型的 DES

Transition SST 模型可以与 DES 方法结合使用。湍流动能输运方程的耗散项将以与 SST -ω 湍流模型相同的方式进行修改(参见公式 4.280(第 111 页))。在 DES 与 BSL 或 SST k-ω 模型(第 111 页)中概述的所有屏蔽函数也可用于结合 Transition SST 模型的 DES。

4.13.6 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

4.13.6.1 IDDES 概述

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模型([592](第 1091 页),[219](第 1069 页))是一种混合 RANS-LES 模型(结合了多种新旧技术),为高雷诺数流动提供了一个更灵活和便捷的尺度解析模拟(SRS)模型。由于模型公式相对复杂,且应用模型并非易事,建议您参考 Shur 等人 [592](第 1091 页)和 Gritskevich 等人 [219](第 1069 页)的原始出版物。

除了标准 DES 模型的公式外,IDDES 模型还有以下目标:

  • 提供对网格诱导分离(GIS)的屏蔽,类似于 DDES 模型([622](第 1093 页))。 在提供非定常入口条件以模拟非定常模式下的壁面边界层时,允许模型在壁面模化大涡模拟(WMLES)模式下运行。IDDES模型旨在允许在比标准大涡模拟(LES)模型更高的雷诺数下进行壁面边界层的LES模拟。作为非定常入口条件的替代方案,非定常性也可以通过障碍物(如后向台阶或边界层内部或上游的肋条)触发。

Ansys Fluent中实现的IDDES模型基于BSL/SST模型([428](第1081页)),并应用了[219](第1069页)中给出的IDDES修改。与DES类似,BSL/SST模型的k方程被修改以包含局部网格间距的信息。如果网格分辨率足够精细,模型将切换到LES模式。然而,目标是在RANS模式下覆盖稳定的边界层(即没有非定常入口条件和上游障碍物产生非定常性)。为了避免在这种条件下影响BSL/SST模型,IDDES函数提供了类似于DDES模型的屏蔽,这意味着它试图在网格细化下保持边界层在稳定的RANS模式。

如果你想在WMLES模式下解析壁面边界层,需要提供非定常入口条件(参见涡旋方法(第127页)或光谱合成器(第129页))。该模型也可以在Ansys Fluent中使用嵌入式大涡模拟(ELES)选项(参见嵌入式大涡模拟(ELES)(第132页))和IDDES选项(参见用户指南中的分离涡模拟(DES))运行。

4.13.6.2 IDDES模型公式

IDDES-BSL/SST模型通过修改BSL/SST模型中k方程的源项来实现。(方程保持不变。) 其中,

在公式4.287(第113页)中, 基于 RANS 湍流长度尺度和 LES 网格长度尺度。需要注意的是,子网格长度尺度 与 DES 公式中的定义不同。在 IDDES 公式中,使用了更一般化的 公式,该公式结合了局部网格尺度和壁面距离

完整的公式相对复杂,并已按照 [219](第1069页)的发表内容实现,除了 的值;在 Ansys Fluent 中,对于直角六面体单元,此变量定义为最大边长,而对于其他单元类型和/或条件,则使用了这一概念的扩展。

屏蔽分离涡模拟(SDES)是一种混合RANS-LES湍流模型家族。从DDES-SST模型开始(详见DES与BSL或SST k-ω模型的结合(第111页)),它提供了显著的改进:

  • 一个屏蔽函数,保护RANS壁面边界层区域免受LES模型的影响
  • 改进了网格长度尺度的定义,使得在分离剪切层中从RANS到LES的“过渡”更快

改进的屏蔽函数几乎完美地保护了边界层免受过早切换到LES模型的影响。否则,这种过早切换可能会导致模型在附着边界层中的RANS能力严重恶化[622](第1093页)。

注意:尚未对SDES与Transition SST和Intermittency Transition模型的组合进行特殊校准。

请注意,在任何混合RANS-LES模型中激活自由流中的LES项都可能影响自由流湍流的衰减,进而影响过渡位置。

有关展示SDES模型效果的示例,请参见SDES和SBES示例(第118页)。

4.14.1 屏蔽函数

屏蔽分离涡模拟(SDES)屏蔽函数的发展起点是现有的延迟分离涡模拟(DDES)模型(详见分离涡模拟(DES)(第109页))。在DDES中,主要目标是模拟RANS模式下的附着和轻微分离边界层,然后在分离(脱离)剪切层中切换到LES模式。从给定的RANS模型开始,通过修改两方程模型中的方程的汇项来实现DDES公式。在SST模型的方程中,修改被重新表述如下: 式中: 在上述方程中, 表示湍流长度尺度, 是局部网格单元的最大边长, 是DDES屏蔽函数,而 是一个系数。当 等于零时,RANS模型得以恢复。这种情况发生在满足以下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以及/或 函数 旨在保护附着边界层在切换到LES模式时不受影响。边界层受到影响的下限取决于网格间距与边界层厚度的比值(例如,)。在没有屏蔽(即 时)的情况下,该下限大约为 ,因此在 时,边界层内的解会受到DES汇项的影响。根据分离涡模拟(DES)(第109页)中给出的屏蔽函数, 的下限降低到0.2-0.3,具体取决于压力梯度。违反这些限制会产生严重后果,因为RANS解将受到影响,而您可能并未察觉。DES/DDES方法最初是为飞机模拟开发的,其中边界层相对于飞机/机翼的尺寸通常较薄。在这些条件下(以及严谨的网格生成实践中),通常可以确保上述 的限制。然而,对于一般的工业应用,由于雷诺数较低、对网格间距的控制较少以及组件间更复杂的相互作用,确保这些限制更为困难。

因此,SDES方法开发的首要目标是重新定义函数 ,以实现更可靠的屏蔽,即在附着边界层中进行比DDES更严格的网格细化时,仍能保持RANS边界层的能力。为此,开发了一种新的、未公开且为Ansys专有的屏蔽函数,称为 ,它比目前使用的 函数提供了更安全的屏蔽。由此产生的汇项与DDES模型中的汇项相当: 这里 图4.7:涡粘性剖面(第116页)展示了在网格细化下自相似零压力梯度边界层模拟中的涡粘性,其中(注意两种模型中细化比率的不同范围)。SDES屏蔽(右侧)明显优于DDES屏蔽,即使在严重的网格细化下也能保持RANS边界层。

图4.7:涡粘性剖面

4.14.2 SDES的LES模式

SDES模型切换到LES模式后,额外的源项被激活,并将涡粘性降低到与传统LES模型相当的水平。所达到的涡粘性水平可以通过对基础RANS模型(在此情况下为SST模型)的源项施加平衡来估算。这意味着忽略方程中的对流和扩散项,并使源项和汇项相等。结果为: 其中, 表示应变率, 分别是 方程中源项和汇项的常数。 代表不同模型中使用的常数 ,而 表示不同模型中使用的网格间距定义。显然,这种表述等同于经典的 Smagorinsky 模型(参见亚格子尺度模型,第 120 页)。 的组合等同于 Smagorinsky 模型中的常数 。使用 SST 模型中与 LES 区域相关的常数 ,可以得到 DES / DDES 模型中相当于 的值。这与推荐用于 Smagorinsky 模型进行衰减各向同性湍流 (DIT) 模拟的 值接近。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 DES / DDES 的 LES 部分是针对 DIT 进行校准的。然而,众所周知,Smagorinsky 模型需要针对 DIT 和剪切湍流使用不同的校准常数。对于剪切流, 的值更接近于 。由于剪切流对于工程模拟更为重要,因此决定在 SDES 模型中使用 ,以达到所需的等效 常数值。 在DES/DDES模型中,LES长度尺度的定义为。这种定义存在问题,因为它可能导致分离剪切层中涡粘度过高,在这些区域网格纵横比通常较大(例如,从背风台阶分离的流动,其中展向网格间距远大于其他两个方向的网格间距)。这会导致从RANS模式到LES模式的“过渡”变得缓慢。为了避免这一问题,SDES模型采用了以下公式来定义LES长度尺度: 第一部分是基于单元体积的经典长度尺度,第二部分确保了在高纵横比情况下的有效极限。与DES定义相比,这种表述在高纵横比网格中要小五倍。

需要注意的是,常数和网格定义都以平方形式进入等效Smagorinsky模型。对于高度拉伸的网格,如典型的分离剪切层,较低的常数和较小的网格间距定义的组合效应,使得与DES/DDES相比,SDES的涡黏性水平降低了60倍。

还应注意的是,这两种修改同样可以应用于DES/DDES模型公式。然而,这样的改变会严重削弱DES/DDES公式的屏蔽特性,这些特性基于的组合。单独或组合降低这些值会损害这些模型的屏蔽特性。

应力混合涡模拟(SBES)是一种混合RANS-LES湍流模型,它使用与SDES公式相同的屏蔽函数(参见屏蔽分离涡模拟(SDES)(第114页)),并增加了直接从底层RANS模型切换(混合)到任何现有代数LES模型的能力(同样基于屏蔽函数)。这一功能为SBES模型命名。

注意:尚未对SBES与转换模型(Transition SST、间歇性转换模型或代数转换模型)的组合进行特殊校准。

4.15.1 应力混合

在SDES框架内开发的屏蔽函数可以扩展,以实现RANS和LES公式之间在应力水平上的混合。一般来说,这会影响湍流应力张量,如下所示: 其中, 代表 RANS 模型部分,而 则代表 LES 模型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模化应力张量。当这两种模型均基于涡粘性概念时,公式可简化为: 这种表述之所以可行,完全得益于屏蔽函数 的强大屏蔽性能(如前一节所述)。

SBES 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允许你在流动的 LES 部分使用特定的 LES 模型,而非依赖于类似 DES 模型的 LES 能力。此外,你还可以利用它来直观显示 RANS 和 LES 模型的应用区域,以便检查设置的一致性。最后,SBES 模型使得在分离剪切层中从 RANS 快速“转换”到 LES 成为可能。

总结来说,SBES 模型使你能够:

  • 通用地结合 RANS 和 LES 模型公式
  • 基于 函数清晰区分 RANS 和 LES 区域
  • 由于 LES 模型施加的低应力水平,在分离剪切层中实现从 RANS 到 LES 的快速“转换”

4.15.2 SDES 和 SBES 示例

以下示例展示了 SDES 和 SBES 模型在从喷嘴喷射出的射流中的应用。图 4.8:亚音速射流流动的计算域和网格(第 118 页)展示了其几何形状和网格。圆形射流流动已由

Viswanathan [675](第 1096 页)在马赫数 和基于射流直径 以及喷嘴出口处的体积速度 的雷诺数 下进行了实验研究。计算网格由 个六面体单元组成。

图 4.8:亚音速射流流动的计算域和网格

图4.9:Q准则等值面着色速度大小(第119页)展示了不同模型下湍流结构的形成。混合RANS-LES模型的主要目标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从稳态RANS模式“转换”到尺度解析的三维LES模式。

从图4.9:Q准则等值面着色速度大小(第119页)可以看出,SDES和SBES提供了从二维RANS到三维LES结构的相对快速的转换。最快的转换由SBES公式实现,其次是SDES。DDES产生了几乎轴对称的结构,这些结构在喷嘴处明显更远距离内占主导地位。

图4.9:Q准则等值面着色速度大小

图4.9

图4.10:射流中心线上的平均(左)和RMS(右)速度分布(第119页)展示了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左图显示了沿射流中心线的平均轴向速度,右图显示了相应的顺流RMS波动。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随着模型快速切换到LES模式的能力增强,与数据的吻合度有所提高。

图4.10:射流中心线上的平均(左)和RMS(右)速度分布

图4.10

本节介绍大涡模拟(LES)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呈现:

4.16.1. 概述

4.16.2. 亚格子尺度模型

4.16.3. 尺度解析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

关于在Ansys Fluent中使用该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湍流建模”和“设置大涡模拟模型”部分。

4.16.1 概述

湍流流动的特点是存在各种长度和时间尺度的涡流。最大的涡流通常与平均流动的特征长度相当(例如,剪切层厚度)。最小的尺度负责湍流动能的耗散。

理论上,可以使用一种称为直接数值模拟(DNS)的方法直接解析整个湍流尺度谱。在DNS中不需要建模。然而,对于涉及高雷诺数流动的实际工程问题,DNS并不可行。DNS解析整个尺度范围所需的成本与成正比,其中是湍流雷诺数。显然,对于高雷诺数,成本变得过高。在大涡模拟(LES)中,大涡流被直接解析,而小涡流则被建模。因此,LES在解析尺度的比例上介于DNS和RANS之间。LES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如下:

  • 动量、质量、能量和其他被动标量主要由大涡流输送。

  • 大涡流更依赖于具体问题。它们受流动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的影响。

  • 小涡流对几何形状的依赖性较小,趋于更加各向同性,因此更具普遍性。 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湍流尺度的普适模型,在小尺度涡旋中概率更高。

仅解析大尺度涡旋使得在LES(大涡模拟)中可以使用比DNS(直接数值模拟)更粗糙的网格和更大的时间步长。然而,LES仍然需要比通常用于RANS(雷诺平均Navier-Stokes)计算更细的网格。此外,LES需要运行足够长的流动时间以获得所模拟流动的稳定统计数据。因此,就内存(RAM)和CPU时间而言,LES的计算成本通常比稳态RANS计算高出几个数量级。因此,高性能计算(例如,并行计算)对于LES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工业应用中。LES的主要缺点在于壁面边界层的高分辨率要求。在壁面附近,即使是“大”涡旋也变得相对较小,并且需要依赖雷诺数的分辨率。这限制了LES在壁面约束流动中的应用,使其仅适用于非常低的雷诺数(Re )和有限的计算域。

以下章节详细介绍了LES的控制方程、亚格子尺度湍流模型以及边界条件。

4.16.2 亚格子尺度模型

由于过滤操作产生的亚格子尺度(SGS)应力是未知的,需要进行建模。Ansys Fluent中的亚格子尺度湍流模型采用了与RANS模型相同的Boussinesq假设[247](第1071页),通过计算亚格子尺度湍流应力来实现。 其中, 表示亚格子尺度湍流粘性。亚格子尺度应力 的各向同性部分未被建模,而是添加到过滤后的静压项中。 是定义为解析尺度应变率张量。 对于可压缩流体,引入密度加权的(或称为Favre)滤波操作符较为便利: Favre滤波后的Navier-Stokes方程与公式4.9(第43页)具有相同的形式。亚格子应力张量的可压缩形式定义如下: 这个术语被分解为各向同性部分和偏量部分。 亚网格尺度应力张量的偏差部分采用可压缩形式的Smagorinsky模型进行建模: 对于不可压缩流动,涉及 的项可以加到过滤后的压力上,或者直接忽略不计 [165](第1066页)。实际上,这一项可以重写为 ,其中 是次网格马赫数。当流动的湍流马赫数较小时,可以预期这个次网格马赫数也会很小。

Ansys Fluent 提供了四种 模型:Smagorinsky-Lilly 模型、动态 Smagorinsky-Lilly 模型、WALE 模型和动态动能次网格尺度模型。

标量 的次网格尺度湍流流,是通过使用次网格尺度湍流普朗特数来建模的。 其中, 表示次网格尺度通量。

可压缩次网格焓通量项采用相同方式建模: 其中, 表示显焓, 是亚格子粘度,而 是一个等于 0.85 的亚格子普朗特数。

在动态模型中,亚格子尺度湍流普朗特数或施密特数是通过将Germano [199](第1068页)最初提出的动态过程应用于亚格子尺度通量来获得的。

4.16.2.1 Smagorinsky-Lilly 模型

这个简单的模型最初由 Smagorinsky [603](第1092页)提出。在 Smagorinsky-Lilly 模型中,涡粘性是由... 其中, 表示亚格子尺度的混合长度,而 。在 Ansys Fluent 中, 的计算采用 其中, 是冯·卡门常数, 是到最近壁面的距离, 是Smagorinsky常数,而 是局部网格尺度。在Ansys Fluent中, 是根据计算单元的体积来计算的。 Lilly 在惯性子区内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为 得出了一个 0.23 的值。然而,在存在平均剪切和靠近固体边界等过渡流中,这一数值被发现会导致大尺度波动的过度阻尼,因此在这些区域需要降低。简而言之, 并非一个普适常数,这是这一简单模型的最严重缺陷。尽管如此,在广泛的流动范围内, 值约为 0.1 时已被发现能产生最佳结果,这也是 Ansys Fluent 中的默认值。

4.16.2.2 动态 Smagorinsky-Lilly 模型

Germano 等人 [199](第 1068 页)和随后的 Lilly [376](第 1079 页)构想了一种程序,其中 Smagorinsky 模型常数 是根据由解析尺度运动提供的信息动态计算的。因此,动态程序消除了用户预先指定模型常数 的需要。

动态程序的概念是向运动方程应用第二个滤波器(称为测试滤波器)。新的滤波器宽度 是网格滤波器宽度 的两倍。两种滤波器都产生一个解析的流动场。两个解析场之间的差异是介于网格滤波器和测试滤波器之间的小尺度的贡献。与这些尺度相关的信息用于计算模型常数。在 Ansys Fluent 中,如下面所述,考虑了模型的可变密度公式。

在测试滤波后的场级,SGS 应力张量可以表示为: 均采用 Smagorinsky-Lilly 模型进行建模,假定尺度相似性: 在公式4.310(第122页)和公式4.311(第122页)中,系数C被假定为相同且与过滤过程无关(注意根据公式4.307(第121页),)。网格过滤的亚格子(SGS)和测试过滤的亚格子通过Germano恒等式[199](第1068页)相关联,如下所示: 其中, 可从已解析的大涡场中计算得出。将网格滤波的Smagorinsky-Lilly模型及公式4.311(第122页)代入公式4.312(第122页),可推导出以下表达式,以求解由Lilly(1992)通过最小二乘法分析得到的收缩系数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内容,以便进行准确翻译。] 在Ansys Fluent中,关于该模型的详细实现及其验证的更多信息,请参见[307](第1075页)。

使用动态Smagorinsky-Lilly模型得到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范围相当广泛。为了避免数值不稳定,方程4.313(第122页)中的分子和分母都采用测试滤波器进行局部平均(或滤波)处理。在Ansys Fluent中,默认情况下还会被限制在0和0.23之间。

4.16.2.3 壁面自适应局部涡粘性(WALE)模型

在WALE模型[478](第1084页)中,涡粘性是通过... 在WALE模型中, 分别定义为 其中, =0.41 是冯·卡门常数。WALE 常数 的发表值为 0.5;然而,在涉及原始模型开发者的欧盟研究项目中进行的密集验证表明,在 Ansys Fluent 中使用 时,结果始终更优,因此该值被用作默认设置。其余符号与 Smagorinsky-Lilly 模型相同。利用这一空间算子,WALE 模型旨在为壁面有界流动返回正确的壁面渐近 行为。

WALE 模型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为层流剪切流动返回零湍流粘度。这允许在域中正确处理层流区域。相比之下,Smagorinsky-Lilly 模型产生非零湍流粘度。因此,与 Smagorinsky-Lilly 模型相比,WALE 模型更可取。

4.16.2.4 代数壁面模型化的大涡模拟模型(WMLES)

尽管在大气科学界广泛使用,大涡模拟(LES)在工业模拟中的影响却非常有限。原因在于壁边界层对分辨率的要求过高。在靠近壁面的区域,湍流谱中最大尺度尽管在几何上非常小,却需要非常精细的网格和较小的时间步长。此外,与雷诺平均模拟(RANS)不同,网格不仅需要在壁面法线方向上细化,还必须在壁面平行平面上解析湍流。这仅能在极低雷诺数和非常小的几何尺度上实现(LES域的范围不能比壁面平行方向上的边界层厚度大太多,通常不超过10-100倍)。因此,LES仅推荐用于那些壁边界层不相关且无需解析的流动,或者由于雷诺数较低而边界层为层流的流动。

然而,这类流动非常少,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克服LES雷诺数缩放限制的一个有前景的方法是代数壁模型LES(WMLES)方法[592](第1091页)。在WMLES中,模型的RANS部分仅在内对数层内部激活,而边界层外部则由改进的LES公式覆盖。由于边界层的内部部分负责LES模型的雷诺数依赖性,WMLES方法可以在相同的网格分辨率下应用于通道流动模拟中不断增加的雷诺数。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壁面边界层,雷诺数缩放并未完全避免,因为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边界层厚度相对于物体尺寸会减小。假设每个“边界层体积”有一定数量的网格节点,整体网格间距将减小,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加,整体单元数量也会增加。

另一个有趣的选择,也可能是 WMLES 选项的最佳应用,是将其与 Ansys Fluent 中的嵌入式 LES(ELES)实现相结合。ELES 将 LES 区域限制在域的小区域,并用 RANS 覆盖不太关键的区域。WMLES 将此功能扩展到 LES 域中的高雷诺数。要应用此选项,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大涡模拟模型”和“设置嵌入式大涡模拟(ELES)模型”。

4.16.2.4.1 代数 WMLES 模型公式

原始的代数 WMLES 公式由 Shur 等人提出 [592](第 1091 页)。它结合了混合长度模型、改进的 Smagorinsky 模型 [603](第 1092 页)以及 Piomelli 的壁面阻尼函数 [520](第 1087 页)。

在 Shur 等人的模型 [592](第 1091 页)中,涡流粘度是通过使用混合长度尺度计算的: 其中, 表示壁面距离, 是应变率, 为常数,而 则是壁面法向的内尺度。大涡模拟(LES)模型基于修正的网格尺度,以考虑壁面模型化流动中的网格各向异性。 在这里, 表示直角六面体网格单元的最大边长(对于其他单元类型和/或条件,会使用这一概念的扩展)。 是壁面法向网格间距,而 是一个常数。

上述模型已针对 Ansys Fluent 进行了优化,但仍保留了原始模型的精神。

4.16.2.4.1.1 雷诺数缩放

WMLES 公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改进了雷诺数的缩放。对于壁面解析的 LES 的经典分辨率要求是 哪里 其中,表示跨过边界层(或半通道高度)的网格数,为运动粘度。壁面摩擦速度定义为 其中, 表示壁面剪切应力, 表示密度。

WMLES 的分辨率要求为 再次以 计算(其中 为通道高度),或 (其中 为边界层厚度)。

考虑一个在展向和流向方向上周期性的通道,其几何尺寸为: 您获得了以下通道内总细胞数( 通道内总细胞数),适用于壁面解析大涡模拟(LES)和WMLES:

  • 壁面解析大涡模拟(LES)

表4.1:壁面解析网格尺寸随雷诺数变化

  • WMLES:

表4.2:WMLES网格尺寸随雷诺数变化

雷诺数基于摩擦速度计算。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壁面解析大涡模拟(Wall-Resolved LES)的二次雷诺数依赖性已被WMLES避免,并且CPU计算量大幅减少。

然而,仍然重要的是要记住,WMLES比雷诺平均模拟(RANS)在计算上更为昂贵。考虑一个壁面边界层流动,使用WMLES时,必须覆盖每个边界层体积,在流向、法向和展向方向上分别使用个网格单元。而RANS可以估计为个网格单元。此外,RANS可以计算稳态结果,而WMLES需要进行CFL数约为的不稳定模拟。

4.16.2.4.2 代数WMLES S-Omega模型公式

WMLES方法的一个缺陷是,在使用改进的Smagorinsky模型在LES区域时,模型没有提供对于恒定剪切流动的零涡粘性。因此,WMLES模型不允许计算过渡效应,并且在分离剪切层(如从后台阶)中可能产生过大的涡粘性。

增强WMLES公式(如公式4.318,第124页所示)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差值abs 代替来计算模型的LES部分,其中是应变率,是涡量大小。这种增强被称为WMLES - 公式。

4.16.2.5 动态动能亚格子尺度模型

先前讨论的原始且动态的Smagorinsky-Lilly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代数模型,其中亚格子尺度应力是利用已解析的速度尺度进行参数化的。其基本假设是网格过滤尺度传递的能量与小尺度亚格子动能耗散之间的局部平衡。通过考虑亚格子尺度湍流动能的输运,可以更好地对亚格子尺度湍流进行建模。

Ansys Fluent中的动态亚格子尺度动能模型再现了Kim和Menon[310](第1075页)提出的模型。

亚格子尺度动能被定义为 这是通过收缩方程4.11(第43页)中的亚网格尺度应力得到的。

亚网格尺度涡粘性,,是利用计算得出的。 其中, 是从 计算得到的滤波器尺寸。

于是,亚格子尺度应力可以表示为 通过求解其输运方程,得到 在上面的方程中,模型常数 是动态确定的 [310](第1075页)。 被硬编码为 1.0。该模型在 Ansys Fluent 中的实现细节及其验证由 Kim [307](第1075页)提供。

4.16.3 尺度解析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

本节描述了 Ansys Fluent 中可用于模拟速度入口边界或压力入口边界处速度波动的算法。

如果在速度指定入口边界使用“无扰动”选项,则忽略流动的随机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瞬时速度分量简单地设置为其平均速度的对应值。此选项仅适用于流入边界的湍流水平可以忽略不计或对整体解的准确性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重要提示:以下列出的方法适用于速度入口和压力入口边界条件。对于速度入口,波动加在指定的平均速度上。对于压力入口,动量方程中采用虚拟体积力来将重建的湍流波动添加到速度场中。这些虚拟体积力仅在靠近入口的第一层网格单元中考虑。

这些方法适用于 SAS、DES、SDES、SBES 和 LES 模型。域内是否能维持非定常性取决于流动和网格间距,尤其是在使用 SAS 或 DDES 模型进行有壁面限制的流动时。 这些方法需要现实的入口条件,例如提供(或)的剖面,这些可以从单独的RANS模拟中获得。入口处不现实的(“平坦”)湍流剖面会在入口处产生不现实的湍流涡旋。需要注意应用于入口速度和湍流量的转换操作的顺序,这在“从湍流强度估计湍流动能”中有解释。这个转换顺序在基于指定湍流强度计算波动幅度时非常重要。它还可以影响生成的合成湍流的其他属性,例如合成湍流生成器的全局时间尺度,参见公式4.337(第129页)。这个时间尺度取决于入口速度,入口速度可能首先根据“常规任务页面”中选择的“速度公式”进行转换。

4.16.3.1 涡旋方法

为了生成时间依赖的入口条件,考虑了一种随机的二维涡旋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在指定的平均速度剖面上添加了一个波动的涡量场(即在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平面上是二维的)来引入扰动。涡旋方法是基于涡量的二维演化方程的拉格朗日形式和比奥-萨伐尔定律。使用粒子离散化来求解这个方程。这些粒子,或称为“涡旋点”,随机对流并携带涡量场的信息。如果是涡旋点的数量,是入口截面的面积,那么给定粒子携带的涡量由环流和一个假定的空间分布表示: 其中, 表示湍流动能。参数 用于控制涡旋粒子的大小。由此得到的关于速度场的离散化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流向上的单位向量。最初 [588](第1091页),涡旋的大小通过一个特定的 值固定。为了使涡旋方法普遍适用,通过湍流混合长度假设来指定局部涡旋大小。根据入口处已知的平均湍流动能和平均耗散率分布, 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为确保涡旋始终属于可解析尺度,方程4.333(第128页)中 的最小值受限于当地网格尺寸。每个涡旋的环流符号每隔一个特征时间尺度 随机改变一次。在涡旋方法的一般实现中,这一时间尺度表示一个二维涡旋在边界法线方向上被整体速度输送,沿着 倍其平均二维特征尺寸 所需的时间,其中 通过数值测试固定为100。涡旋方法仅考虑垂直于流线方向的平面内的速度波动。

然而,在Ansys Fluent中,对于流线方向速度波动采用了一种简化的线性运动学模型(LKM)[414](第1081页)。该模型源自一个线性模型,模拟二维涡旋对流线方向平均速度场的影响。如果将平均流线方向速度 视为被动标量,由平面波动速度场 输送 产生的波动 则通过该模型进行模拟。 其中, 是与平均速度梯度 对齐的单位向量。当这个平均速度梯度等于零时,可以考虑一个随机扰动来代替。

由于速度分量中的波动均匀分布,因此在域的入口处只能满足规定的动能分布。在下游更远的地方,正确的波动分布得以恢复 [414](第 1081 页)。然而,如果入口处法向波动的分布已知或可以规定,则可以对合成流场应用重缩放技术,以满足入口处给出的法向统计波动

通过重缩放程序,速度波动可以表示为: 这同样改善了入口下游湍流流场的表示。此重缩放过程仅在将雷诺应力分量指定为雷诺应力指定方法时使用,而不是默认选项K或湍流强度。

注意:

涡流方法生成的速度波动不强制质量守恒。这可能导致解决声学问题时出现意外的压力波动和人为干扰或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您可以通过在入口对话框中选择“满足质量守恒?”来为涡流方法启用质量守恒。

重要提示:由于涡流方法理论基于对沿流向方向垂直的速度场的修改,因此您必须创建一个与流向速度方向垂直(或尽可能接近垂直)的入口平面。如果入口对流速度与相当或更低,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这可能导致局部流出。因此,对于或更小的情况,应谨慎应用。

涡旋方法在整个选定的边界上覆盖了涡旋,即使在入流湍流水平较低的区域(自由流)也是如此。出于效率考虑,建议您将涡旋方法的域限制在希望生成非定常湍流的区域。例如,假设一个薄混合层通过一个更大的入口区域进入。此时,建议将入口边界分为三部分:混合层下方的部分,具有恒定的入口速度;混合层进入域的部分,使用涡旋方法;以及混合层上方的第三部分,再次具有恒定速度。这样,涡旋就集中在感兴趣的域中。否则,需要生成大量的涡旋以确保在薄混合层区域中有足够数量的涡旋。

4.16.3.2 谱合成器

谱合成器提供了一种生成波动速度分量的替代方法。它基于最初由Kraichnan [322](第1075页)提出的随机流动生成技术,并由Smirnov等人 [605](第1092页)进行了修改。在这种方法中,波动速度分量是通过从傅里叶谐波的总和中合成一个无散度的速度矢量场来计算的。在Ansys Fluent中,默认的傅里叶谐波数量设置为250。

4.16.3.3 合成湍流生成器

为了生成用于尺度解析湍流模拟的时间依赖入口条件,使用了基于傅里叶的合成湍流生成器。

与其他现有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在计算时间上成本较低,同时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湍流波动。 在进口边界条件的某点 处,速度矢量被指定为平均速度矢量与合成速度脉动矢量的总和: 速度波动场 被定义为加权时空傅里叶模态的叠加,其尺度调整使得入口边界处相应的动能与规定的RANS动能 相等。 其中:

表示模式的数量。

是模式 的归一化振幅,由局部能量谱定义。

是模式 的波数矢量的振幅。

是一个均匀分布在球面上的随机单位方向矢量。

是一个垂直于 的单位矢量(即 ),并且在垂直于 的平面内,其方向由一个均匀分布在区间 内的随机数定义。

是模式 的相位,也是一个均匀分布在区间 内的随机数。

是模式 的无量纲频率,具有高斯分布,均值和标准差均为

是全局时间尺度。它基于特征长度和速度尺度,这些尺度定义为入口区域最大 RANS 湍流长度尺度和速度。

重要提示:如果仅有一小部分进口面区域产生合成湍流,那么使用整个进口区域来确定特征尺度可能会导致不正确的结果。例如,如果自由流中的RANS湍流长度尺度任意高,那么在湍流边界层中可能会生成不切实际的长湍流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将全局尺度的计算区域限制在进口的相关部分,其效果如下图所示。为了限制搜索区域,可以指定尺度搜索限制器:湍流动能、湍流粘度比或壁面距离阈值。然后,仅使用进口面区域中相应进口湍流参数高于指定阈值(湍流动能、湍流粘度比)或简单地距离壁面小于指定壁面距离阈值的部分来计算速度和长度尺度。限制器可以在速度或压力进口对话框中指定,或者使用控制台命令设置边界条件(/define/boundary-conditions/set)。

图4.11:在自由流中湍流长度尺度任意高的情况下,合成湍流生成器在边界层中生成的湍流结构:

未设置尺度搜索限制器选项(左)和设置指定湍流动能阈值2%(右) 基于面的(默认)合成湍流生成器会产生虚假的压力波动,使其不适用于气动声学模拟。体积版本仅适用于基于omega的SBES模型,可以通过选择“体积力”在速度或压力入口处启用。它通过在从边界开始的三个维度强迫区域内引入湍流波动的体积源到动量方程中,避免了产生不希望的噪声。噪声的减少使得合成湍流生成器可以应用于声学任务。

在体积强迫区域内,SBES模型以LES模式工作,这可能会在存在边界层的情况下(例如,如果体积合成湍流生成应用于与壁面相连的边界条件)导致不准确性。可以通过可视化SBES混合函数来检查SBES模型的行为。

您可以选择指定一个基于湍流长度尺度的自动强迫区域厚度,或者通过指定值直接设置强迫区域厚度。

注意:与涡旋方法不同,合成湍流生成器的质量守恒默认启用,无法禁用。

更多详情,请参见[594](第1091页)。

4.16.3.3.1 限制

在Ansys Fluent的当前版本中,体积力通用实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需要正确识别施力区域。在该方法中,所有位于考虑的入口区域相邻单元区内的单元都被标记为施力对象,这些单元位于从入口区域开始计算的施力区域厚度范围内。沿着垂直于入口方向,计算每个单元中心与入口区域中心之间的距离。在平行于入口方向上,标记的单元层可能比入口区域更大。然而,施力强度会根据建模的湍流动能进行缩放,该能量来源于其输运方程。因此,在来自相邻入口区域的湍流流场之外,施力强度为零。但是,如果标记的单元层穿越了求解场中的其他湍流部分,这将在那些部分也产生施力,这通常是不希望的。这种情况如图4.12所示:在复杂流动模拟中分割单元区以避免体积力的不良副作用(第132页)。

图4.12:在复杂流动模拟中分割单元区以避免体积力的不良副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将大型单元区分割成较小的部分有助于限制标记的单元层,并避免在不希望的位置产生虚假的施力。

本节介绍了嵌入式大涡模拟(ELES)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将在以下各节中呈现:

  • 4.17.1. 概述
  • 4.17.2. 模型选择
  • 4.17.3. 界面处理

4.17.1 概述

大涡模拟(LES)对工业CFD模拟的影响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其高昂的计算成本。只有极少数技术应用场景中,LES能够在整个计算域内适用。这类流动通常具有非常低的雷诺数,或者壁面边界层不重要的流动(自由剪切流动)。特别是对于中等雷诺数下的壁面约束流动,LES对高分辨率的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为了在工业流动模拟中解析大型湍流结构,开发了诸如尺度自适应模拟(SAS)(参见尺度自适应模拟(SAS)模型(第106页))、分离涡模拟(DES)(参见分离涡模拟(DES)(第109页))、屏蔽分离涡模拟(SDES)(屏蔽分离涡模拟(SDES)(第114页))和应力混合涡模拟(SBES)(应力混合涡模拟(SBES)(第117页))等混合模型。对于这些模型,壁面边界层通常由模型的RANS部分覆盖,而湍流仅在大分离(脱离)区域中得到解析。模拟中的非定常性源自全局流动不稳定性,如在钝体后方观察到的那样。然而,这种方法并非总是适用,因为并非所有流动都表现出足够强的不稳定性以自行生成湍流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分区模型是可取的,其中可以明确区分RANS和LES区域,并且通过适当的接口方法将湍流从RANS转换为LES。一种这样的方法是ELES,在网格生成阶段生成RANS和LES区域,为每个区域选择合适的模型,并在接口处定义适当的处理方式。因此,ELES并非一种新的湍流模型,而是通过适当的接口条件结合RANS和LES模型的组合。

4.17.2 选择模型

原则上,可以组合的模型数量众多。通常,Ansys Fluent中的所有RANS模型都可以在RANS区域中选择。与ELES不兼容的RANS模型是Spalart-Allmaras模型,因为单方程模型无法提供接口方法所需的湍流长度尺度。 关于LES模型,所有代数LES模型均可用(不包括动态动能亚格子尺度模型——请参阅动态动能亚格子尺度模型(第126页))。而对于RANS部分,由于不同应用中RANS模型的强度各异,难以给出一般性推荐;在LES区域,WALE模型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4.17.3 接口处理

图4.13:使用ELES的反向台阶流(第133页)展示了一个典型的ELES场景。模拟的几何结构被划分为RANS区和LES区,它们之间设有接口。

上游和下游区域由RANS覆盖,中间带有回流的区域则由LES覆盖。

图4.13:使用ELES的反向台阶流

图片

当流体在RANS域与LES域之间以及从LES域进入下游RANS域时,必须考虑接口的处理方式,具体内容将在以下章节中描述。

  • 4.17.3.1. RANS-LES接口
  • 4.17.3.2. LES-RANS接口
  • 4.17.3.3. 无LES区的内部接口
  • 4.17.3.4. 网格生成指南

4.17.3.1 RANS-LES接口

最关键的接口是流体离开RANS域并进入LES区域的接口(RANS-LES接口)。在此接口处,需要将模型化的湍流动能转换为解析能量,并且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实现这一转换。这可以通过选择两种现有方法之一来在入口处生成解析湍流来实现——即涡旋方法(VM,见涡旋方法(第127页))或谱合成器。 (SS, 参见光谱合成器(第129页))。这两种方法都已增强,以便它们可以在RANS和LES区域之间的内部界面处使用。RANS信息是从界面上游使用的RANS模型中获取的。有关这些方法的详细信息和建议,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分区建模与嵌入式大涡模拟(ELES)以及设置嵌入式大涡模拟(ELES)模型。

如果在整个计算域中运行DDES、SAS、SDES或SBES模型,界面处理确保从RANS转换到LES的湍流动能从RANS模型中减去,从而避免湍流的重复计算。

4.17.3.2 LES-RANS 界面

在从LES区域返回到RANS区域(LES-RANS接口)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模糊性。第一种选择是在LES区域的ELES模拟期间冻结背景RANS模型。这假设ELES是从一个合理收敛的RANS模拟开始的(无论哪种情况都建议这样做)。LES区域中的动量方程不会受到冻结的影响,因为它们由LES模型提供的涡粘性决定。在“下游”的LES-RANS接口处,RANS模型随后简单地重新激活,使用LES区域内冻结的RANS解作为下游RANS区域的“入口”条件。只要在全RANS和ELES运行之间平均流拓扑结构没有显著变化,或者LES-RANS接口下游的流动与模拟目标无关,这种方法效果良好。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这种选择,任何未收敛的RANS初始解都将影响LES-RANS接口下游所有时间的流动。在LES区域内冻结基础RANS模型的湍流变量的选项,适用于所有标准RANS模型。 第二种选择是在LES区域内以被动模式运行RANS模型,这意味着该模型在非定常速度场中求解,但得到的涡粘性被LES模型的涡粘性覆盖,用于动量方程。然后在LES-RANS接口处重新激活RANS模型。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于标准RANS模型是失败的,因为它们在LES区域内严重高估了湍流动能。原因在于从非定常速度场计算出的高应变率。这些应变率进入生产项Pk,并在LES区域内产生非常高的湍流水平。然而,这种选项与SST-SAS模型结合是合理的。该模型识别已解析的尺度并相应调整湍流水平。当在下游接口处重新激活时,模型随着网格变粗逐渐转换回RANS,或者如果时间步长和网格分辨率允许,则保持在LES模式。

4.17.3.3 无LES区域的内部接口

存在一种最终选项,即在整个计算域中仅运行单一的混合模型,这意味着在RANS区和LES区之间模型不发生改变。可供选择的模型包括(rke-或SST-)DDES、(SST-)SAS模型、(SST-)SDES模型以及(SST-)SBES模型,这些模型均可在RANS和LES模式下运行。在界面处,可再次选择涡旋方法或谱合成器来生成解析湍流。当使用(rke-或SST-)DDES模型时,需注意,如果网格足够精细以在RANS区激活DES限制器,对于自由剪切流(远离壁面且DDES屏蔽函数未激活的流动),模型将不会处于RANS模式。因此,(I)DDES模型与界面选项的组合主要局限于壁面束缚的内部流动。更多关于DDES的信息,请参阅分离涡模拟(DES)(第109页);更多关于IDDES的信息,请参阅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第113页)。

当前使用内部界面的选项与SST-SAS模型结合时更为自然,因为在将模型从RANS模式过渡到界面时无需过多关注。因此,当前的界面处理方法可用于内部流动不稳定性不足以在期望位置将SAS模型转换为尺度解析(“LES”)模式的情况。在界面下游,如果网格和时间步长允许,SAS模型将保持在LES模式;否则,将逐渐转回RANS模式。 如果在整个计算域中运行DDES、SAS、SDES或SBES模型,界面处理确保从RANS转换到LES的湍流动能从RANS模型中扣除。这样可以避免湍流的重复计算。

4.17.3.4 网格生成指南

用于RANS和LES区域的网格必须符合底层湍流模型的分辨率要求。图4.14:用于后向台阶的ELES典型网格(第135页)展示了一个ELES网格的示例。通常,LES区域会通过非一致性界面(NCI)与RANS区域连接,以便在LES区域使用更精细的网格。

图4.14:用于后向台阶的ELES典型网格

以下各节介绍了有壁面约束的湍流流动的近壁面处理相关信息:

  • 4.18.1 概述
  • 4.18.2 基于模型的壁面处理
  • 4.18.3 基于湍流模型的y+不敏感近壁面处理
  • 4.18.4 LES近壁面处理
  • 4.18.5 湍流壁面约束流动中的壁面粗糙度效应

4.18.1 概述

湍流流动受壁面存在的影响显著。显然,平均速度场通过壁面必须满足的无滑移条件受到影响。然而,湍流也会以非平凡的方式因壁面的存在而改变。非常接近壁面时,粘性阻尼减少了切向速度波动,而运动学阻塞减少了法向波动。然而,在近壁区域的外部,由于平均速度的巨大梯度,湍流迅速增强,产生了湍流动能。

近壁面建模对数值解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因为壁面是平均涡量和湍流的主要来源。毕竟,正是在近壁面区域,解变量具有大梯度,动量和其他标量传输最为剧烈。因此,近壁面区域流动的准确表示决定了有壁面约束湍流流动预测的成功与否。

众多实验表明,近壁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在最内层,即所谓的“粘性子层”,流动几乎是层流的,分子粘性在动量和热量或质量传递中起主导作用。在外层,称为完全湍流层,湍流起主要作用。最后,在粘性子层和完全湍流层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域,分子粘性和湍流的影响同等重要。图4.15:近壁区域的细分(第136页)以半对数坐标绘制了这些近壁区域的细分。

图4.15:近壁区域的细分

图4.15

在图4.15:近壁区域的细分(第136页)中,,其中是摩擦速度,定义为

4.18.1.1 壁面函数与近壁模型

传统上,近壁区域有两种建模方法。一种方法是不解析受粘性影响的内层区域(粘性子层和缓冲层),而是使用称为“壁面函数”的半经验公式来桥接壁面和完全湍流区域之间的受粘性影响的区域。使用壁面函数无需修改湍流模型以考虑壁面的存在。

另一种方法则是修改湍流模型,以便能够在网格一直延伸到壁面(包括粘性子层)的情况下解析受粘性影响的区域。为了便于讨论,这将被称作“近壁建模”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图4.16:Ansys Fluent中的近壁处理(第137页)中以示意图形式展示。

图4.16:Ansys Fluent中的近壁处理

图4.16

图4.16

  • 湍流模型应当有效

  • 高雷诺数湍流模型可以在整个近壁区域使用。

所有壁面函数(可扩展壁面函数除外)的主要缺点是,在壁面法向方向上对网格进行细化时,数值结果会逐渐恶化。当值小于15时,壁面剪应力和壁面热传递的误差会逐渐变得无界。虽然这在几年前是工业标准,但Ansys Fluent已经采取措施提供更高级的壁面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允许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进行一致的网格细化。这种与无关的处理方法是所有基于方程的湍流模型的默认设置。对于基于方程的模型,Menter-Lechner和增强壁面处理(EWT)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对不敏感的壁面处理也是Spalart-Allmaras模型的默认设置,允许您在不受近壁面分辨率影响的情况下运行该模型。

要获得高质量的壁面边界层数值结果,必须确保边界层的整体分辨率足够。实际上,这一要求比达到特定的 值更为重要。准确覆盖边界层所需的最少单元数约为 10 个,但理想的数值是 20 个。还应注意的是,通过适度增加数值计算量,通常可以提高边界层分辨率,因为这仅需要对壁面法向方向进行网格细化。由此带来的精度提升通常非常值得额外的计算成本。对于非结构化网格,建议在壁面附近生成 10-20 层或更多的棱柱层,以准确预测壁面边界层。棱柱层的厚度应设计为确保实际覆盖边界层的节点数约为 15 个或更多。这可以在求解完成后通过查看湍流粘度来检查,湍流粘度在边界层中部达到最大值——这一最大值指示了边界层的厚度(最大值位置的两倍即为边界层边缘)。必须确保棱柱层厚度大于边界层,否则存在棱柱层限制边界层增长的风险。

4.18.1.2 建议:

  • 对于基于 方程的湍流模型:
    • 使用 Menter-Lechner (ML-ε) 或增强壁面处理 (EWT-ε)。
    • 如果倾向于使用壁面函数,选择可扩展壁面函数。
  • 对于基于 方程的湍流模型:
    • 默认的“相关性”已经提供了经过良好校准的 不敏感壁面处理。
    • “表格化”的 不敏感壁面处理为 BSL、SST 和 GEKO 提供了进一步的改进。
  • 对于 Spalart-Allmaras 模型,使用默认的 不敏感壁面处理。
  • 对于大涡模拟 (LES),使用基于 r+ 的谐波混合壁面函数(第 157 页)。

4.18.2 基于 模型的壁面处理

对于基于 的模型,以下壁面函数可供选择:

  • 4.18.2.1 标准壁面函数
  • 4.18.2.2 可扩展壁面函数
  • 4.18.2.3 非平衡壁面函数
  • 4.18.2.4 增强壁面处理 方程 (EWT- )
  • 4.18.2.5 Menter-Lechner 方程 (ML- )
  • 4.18.2.6 用户自定义壁面函数

4.18.2.1 标准壁面函数

Ansys Fluent 中的标准壁面函数基于 Launder 和 Spalding [343](第 1077 页)的工作,并在工业流动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它们作为默认选项在 Ansys Fluent 中提供。

4.18.2.1.1 动量

平均速度的壁面定律产生

何处

这是无量纲速度。

这是从壁面起的无量纲距离。

以及

冯·卡门常数

经验常数

壁面相邻单元中心点 处的流体平均速度

壁面相邻单元中心点 处的湍流动能

壁面相邻单元中心点到壁面的距离,

流体的动力粘度

壁函数适用的 值范围取决于流动的整体雷诺数。下限通常在 15 左右。低于此限值时,壁函数通常会恶化,且解的准确性无法保持(例外情况见可扩展壁函数 (p. 143))。上限则强烈依赖于雷诺数。对于非常高雷诺数的流动(例如船舶、飞机),对数层可延伸至数千的高值,而对于低雷诺数流动(例如涡轮叶片等),上限可能小至 100。对于这些低雷诺数流动,整个边界层通常仅为几百个 单位。因此,应避免在这些流动中应用壁函数,因为它们限制了可以在边界层中合理布置的节点总数。一般而言,确保边界层覆盖有足够数量的(结构化)单元比确保某个 值更为重要。

在Ansys Fluent中,当 时,会采用对数律。而当网格使得壁面相邻单元处的 时,Ansys Fluent则会应用层流应力-应变关系,该关系可以表示为

需要注意的是,在Ansys Fluent中,平均速度和温度的壁面律基于壁面单位,而不是。这些量在平衡湍流边界层中大致相等。

4.18.2.1.2 能量

雷诺关于动量和能量传输的类比给出了类似的平均温度对数律。与平均速度的壁面律一样,Ansys Fluent中采用的温度壁面律由以下两种不同的定律组成:

  • 热传导子层或热粘性子层的线性律,其中传导起重要作用

  • 湍流区域的对数律,其中湍流效应主导传导

热传导层的厚度通常与(动量)粘性子层的厚度不同,并且随流体不同而变化。例如,高普朗特数流体(如油)的热子层厚度远小于其动量子层厚度。相反,低普朗特数流体(如液态金属)的热子层厚度远大于动量子层厚度。

在高度可压缩流动中,由于粘性耗散引起的热效应,近壁区域的温度分布可能与低亚音速流动中的情况显著不同。在Ansys Fluent中,温度壁面函数考虑了粘性加热的影响[673] (第1096页)。

Ansys Fluent采用壁面缩放法,对无量纲温度实施了壁面定律:

在此,我们采用以下复合形式对对流-传导部分 和粘性加热部分 进行建模:

其中, 是根据 Jayatilleke [281](第1073页)给出的公式计算得出的:

壁面相邻单元质心处的湍流动能

流体密度

流体比热容

壁面热通量

壁面相邻单元质心处的温度

壁面温度

分子普朗特数

湍流普朗特数 (在壁面处为0.85)

范·德里斯特常数

处的平均速度大小

请注意,对于基于压力的求解器,这些项...

以及

仅在可压缩流动计算中,方程4.343(第140页)会包含非维热子层厚度。

方程4.343(第140页)中的非维热子层厚度,是根据所模拟流体的分子普朗特数,计算线性律与对数律相交处的值得到的。

应用壁面律进行温度计算的步骤如下:一旦确定了所模拟流体的物理属性,就会计算其分子普朗特数。然后,根据分子普朗特数,通过线性分布与对数分布的交点计算热子层厚度,并存储。

在迭代过程中,根据近壁单元格的值,应用方程4.343(第140页)中的线性或对数分布来计算壁面温度或热流(取决于热边界条件的类型)。

方程4.346(第140页)给出的函数适用于光滑壁面。然而,对于粗糙壁面,该函数需作如下修改:

其中, 是针对粗糙壁面修正的壁面函数常数,由 定义。若需了解粗糙度函数 的描述,可参阅 Fluent 理论指南中的方程 4.413(第158页)。

4.18.2.1.3 物种

在使用物种传输的壁面函数时,Ansys Fluent 假设物种传输的行为类似于热传递。与方程 4.343(第140页)类似,对于无粘性耗散的常属性流动,壁面物种传输定律可表示为

其中, 表示局部物种质量分数, 分别代表分子和湍流施密特数,而 则是壁面上物种 的扩散通量。需要注意的是, 的计算方式与 类似,区别在于普朗特数始终被相应的施密特数所替代。

4.18.2.1.4 湍流

- 模型以及 RSM 中(如果启用了从 方程获取壁面边界条件的选项), 方程在整个计算域内,包括邻近壁面的单元,都会被求解。壁面上施加的 的边界条件为...

其中, 是垂直于壁面的局部坐标。

在紧邻壁面的单元格中,动能 的产生及其耗散率 ,作为 方程的源项,是基于局部平衡假设进行计算的。在此假设下, 的产生及其耗散率在紧邻壁面的控制体积内被假定为相等。

因此, 的产生基于对数律,并由此计算得出。

并且 是由此计算得出的。

在壁面相邻的单元中,不直接求解方程,而是使用方程4.351(第142页)进行计算。和雷诺应力方程则按照y+-Insensitive近壁处理(第152页)和壁面边界条件(第105页)中的详细说明进行求解。

需要注意的是,如这里所示,包括平均速度、温度、物种浓度、在内的所有解变量的壁面边界条件,都由壁面函数处理。因此,您无需担心壁面的边界条件。

到目前为止描述的标准壁面函数在Ansys Fluent中作为默认选项提供。这些标准壁面函数对于广泛的壁面约束流动表现良好。然而,当流动情况偏离其在推导中假设的理想条件时,它们的可靠性往往会降低。其中,常剪切和局部平衡假设是最限制标准壁面函数通用性的因素。因此,当近壁流动受到严重压力梯度影响,或者流动处于强烈非平衡状态时,预测结果的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非平衡壁面函数作为附加选项提供,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来改善结果。

[!重要] 标准壁面函数可用于以下粘性模型:

  • 模型
  • 雷诺应力模型

4.18.2.2 可扩展壁面函数

可扩展壁面函数避免了在网格细化至时标准壁面函数的退化。这些壁面函数对于任意细化的网格都能产生一致的结果。对于比更粗的网格,标准壁面函数是相同的。

可扩展壁面函数的目的在于,在标准壁面函数方法中强制使用对数律。这是通过在计算中引入一个限制器来实现的,从而确保了这一点。

其中 。在可扩展壁面函数概念中使用公式4.352(第143页)是直接的,即,任何标准壁面函数公式中使用的形式被所取代。

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下的近壁面处理中启用可扩展壁面函数。

4.18.2.3 非平衡壁面函数

除了上述标准壁面函数(这是默认的近壁面处理)之外,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两层的非平衡壁面函数[308](第1075页)。非平衡壁面函数的关键元素如下:

  • Launder和Spalding的平均速度对数律对压力梯度效应敏感。

  • 采用基于两层的概念来计算壁面邻近单元中的湍流动能预算

平均温度或物种质量分数的壁面律与上述标准壁面函数中的相同。

对压力梯度敏感的平均速度对数律是

哪里

表示物理粘性子层厚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非平衡壁面函数在计算壁面相邻单元中的湍流动能预算时采用了双层概念,这是为了求解壁面邻近单元中的方程所必需的。壁面邻近单元被假定为包含粘性子层和完全湍流层。对于湍流量的分布,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其中,,而是粘性子层的无量纲厚度,定义在公式4.355(第143页)中。

利用这些分布,可以计算单元平均的生成项和单元平均的耗散率,方法是对紧邻壁面的单元中的进行体积平均。对于体积平均可以用深度平均近似的四边形和六面体单元,

以及

其中, 是单元的高度(即 )。对于其他形状的单元(例如,三角形和四面体网格),则使用适当的体积平均值。

在公式 4.357(第 144 页)和公式 4.358(第 144 页)中,近壁单元湍流动能预算实际上取决于粘性子层和完全湍流层的比例,这在高度非平衡流动中随单元而异。非平衡壁面函数考虑了压力梯度对速度剖面畸变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湍流动能的产生等于其破坏速率时的局部平衡假设不再有效。因此,非平衡壁面函数实际上部分考虑了在标准壁面函数中被忽略的非平衡效应。

4.18.2.3.1 标准壁面函数与非平衡壁面函数

由于能够部分考虑压力梯度的影响,非平衡壁面函数推荐用于涉及分离、再附着和冲击的复杂流动,其中平均流动和湍流受到压力梯度和快速变化的影响。在这样的流动中,可以获得改进,特别是在壁面剪切(皮肤摩擦系数)和热传递(努塞尔特或斯坦顿数)的预测中。

[!Important] 非平衡壁面函数可用于以下湍流封闭模型:

  • 模型
  • 雷诺应力输运模型

4.18.2.3.2 壁面函数方法的局限性

标准壁面函数对于大多数高雷诺数的有界壁面流动给出了合理的预测结果。非平衡壁面函数通过考虑压力梯度的影响,进一步扩展了壁面函数方法的适用性;然而,当流动条件与壁面函数所基于的理想条件偏离过多时,上述壁面函数的可靠性会降低。具体例子如下:

  • 普遍存在的低雷诺数或近壁面效应(例如,通过小间隙的流动或高粘度、低速流体流动)。

  • 通过壁面的大量渗透(吹/吸)。

  • 导致边界层分离的严重压力梯度。

  • 强大的体积力(例如,靠近旋转盘的流动,浮力驱动流动)。

  • 近壁面区域的高度三维性(例如,Ekman 螺旋流动,强烈偏斜的 3D 边界层)。

如果您所模拟的流动中存在上述任何特征,并且对于模拟的成功至关重要,您必须采用近壁面建模方法,并在近壁面区域使用适当的网格分辨率。对于这种情况,Ansys Fluent 提供了增强壁面处理(适用于 - 和 RSM 模型),以及 Menter-Lechner 近壁面处理(适用于 - 模型)。

4.18.2.4 增强壁面处理 方程 (EWT- )

增强壁面处理(Enhanced Wall Treatment)用于 方程是一种近壁面建模方法,它结合了双层模型与所谓的增强壁面函数。如果近壁面网格足够精细,能够解析粘性子层(通常将第一个近壁面节点放置在 处),那么增强壁面处理将与传统的双层分区模型完全相同(详见下文)。然而,要求近壁面网格在所有地方都必须足够精细可能会导致过高的计算需求。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有一种近壁面公式,既可以用于粗网格(通常称为壁面函数网格),也可以用于细网格(低雷诺数网格)。此外,对于那些第一个近壁面节点既不在完全湍流区域(适合使用壁面函数),也不在紧邻壁面处(,适合使用低雷诺数方法)的中间网格,不应产生过大的误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即在近壁面网格精细时具有标准双层方法的精度,同时在壁面函数网格上不会显著降低精度,Ansys Fluent 可以将双层模型与增强壁面函数结合使用,具体描述如下。

4.18.2.4.1 增强壁面处理的双层模型

在 Ansys Fluent 的近壁面模型中,粘性影响的近壁面区域被完全解析至粘性子层。双层方法是增强壁面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指定近壁面单元中的 和湍流粘度。在这种方法中,整个域被细分为粘性影响区域和完全湍流区域。

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划分由基于壁面距离的湍流雷诺数 决定,其定义为

其中, 是在单元中心计算的壁面法向距离。在 Ansys Fluent 中, 被解释为到最近壁面的距离:

其中, 是场点的位置矢量,而 是壁面边界的位置矢量。 是所有涉及的壁面边界的并集。这种解释使得 能在涉及多个壁面的复杂形状流场中唯一地定义。此外,以这种方式定义的 独立于网格拓扑结构。

在完全湍流区域 ,采用 模型或 RSM(详见标准、RNG 和 Realizable 模型(第 49 页)以及雷诺应力模型(RSM)(第 96 页))。

在受粘性影响的近壁区域 ,采用 Wolfstein [716](第 1098 页)的一方程模型。在一方程模型中,动量方程和 方程保留,如标准、RNG 和 Realizable 模型(第 49 页)以及雷诺应力模型(RSM)(第 96 页)所述。然而,湍流粘度 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

在方程4.361(第146页)中出现的尺度长度,是根据[103](第1062页)计算得出的。

上述针对湍流粘度的双层公式被用作增强壁面处理的一部分,其中双层定义与Jongen [284](第1073页)提出的外区高雷诺数定义平滑地融合在一起。

在标准、RNG 和可实现 k-ε 模型(第 49 页)或雷诺应力模型(RSM)(第 96 页)中, 是高雷诺数定义,适用于 -ε 模型或 RSM。定义了一个混合函数 ,使得它在远离壁面时等于 1,而在壁面附近则为 0。该混合函数的形式如下:

常数 ( A ) 决定了混合函数的宽度。通过定义一个宽度,使得在给定 ( \Delta R e_y ) 的变化下,(\lambda_{\varepsilon}) 的值将在其远场值的 (1%) 范围内,从而得到结果。

通常, 的取值范围在 的 5% 至 20% 之间。混合函数 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当外层获得的 值与粘性影响区域边缘由 Wolfstein 模型返回的 值不匹配时,阻碍解的收敛。

在粘性影响区域中, 场的计算基于...

方程4.366(第147页)中出现的长度尺度是根据Chen和Patel [103](第1062页)计算得出的:

如果整个流动域都位于粘性影响区域内(即 ), 不是通过求解输运方程获得的,而是通过方程 4.366(第 147 页)代数式获得的。为了确保内区域代数指定的 与外区域通过求解输运方程获得的 之间的平滑过渡,Ansys Fluent 采用了一种类似于 混合的过程来混合

方程 4.362(第 146 页)和方程 4.367(第 147 页)中的常数取自 [103](第 1062 页),具体如下:

4.18.2.4.2 动量与能量方程的增强壁面处理

为了使一种方法能够适用于整个近壁区域(即粘性底层、缓冲层和完全湍流的外层区域),有必要将壁面定律表述为整个壁面区域的单一壁面定律。Ansys Fluent通过采用Kader [286](第1073页)提出的函数,混合线性(层流)和对数(湍流)壁面定律来实现这一点:

混合函数定义如下:

其中,

同样地,导数的一般方程为

这种方法使得完全湍流定律能够轻松地被修改和扩展,以考虑其他效应,如压力梯度或变量属性。该公式还保证了在大值和小值情况下的正确渐近行为,并且在落在壁面缓冲区(3< <10)的情况下,合理地表示速度剖面。

增强壁面函数是通过平滑地将对数层公式与层流公式混合而开发的。结合White和Cristoph [706](第1098页)以及Huang等人 [260](第1072页)的方法,推导出了具有热传递和压力梯度的可压缩流的增强湍流壁面定律。

哪里

以及

其中, 是确定对数律斜率的位置。默认情况下,。方程4.372(第148页)中的系数表示压力梯度的影响,而系数则代表热效应。方程4.372(第148页)是一个常微分方程,Ansys Fluent将提供一个适当的解析解。如果都等于0,解析解将导致经典的湍流对数壁面律。

层流壁面律由以下表达式确定:

请注意,上述表达式仅通过考虑了压力梯度的影响,而忽略了由于传热和可压缩性对层流壁面定律的变物性效应。这些效应被忽略是因为它们在靠近壁面处发生时被认为影响较小。对公式4.377(第148页)进行积分得到的结果为

增强型热壁函数遵循了为速度剖面 所开发的相同方法。统一的热壁公式根据Kader [286](第1073页)的方法,将层流和对数分布进行了融合:

其中,的表示法与标准热壁函数(参见公式4.343(第140页))相同。此外,混合因子定义为

其中, 表示分子普朗特数,系数 的定义如公式 4.370(第 147 页)所示。

除了公式 4.379(第 148 页)中关于 的表述外,增强型热壁函数遵循与标准热壁函数相同的逻辑(参见能量(第 139 页)),从而得到湍流和层流热壁函数的以下定义:

其中,量 ( u_c^+ ) 是在层流和湍流区域之间假想的“过渡区”处 ( u^+ ) 的值。函数 ( P ) 的定义方式与标准壁面函数相同。

当使用增强壁面处理时,类似的程序也用于物种壁面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方程4.381(第149页)和方程4.382(第149页)中的普朗特数被适当的施密特数所替代。有关物种壁面函数的详细信息,请参见物种(第141页)。

湍流动能的边界条件与标准壁面函数所使用的类似(方程4.349(第142页))。然而,湍流动能的生成 ( G_k ) 是使用与增强壁面律(方程4.369(第147页)和方程4.371(第147页))一致的速度梯度计算的,确保了在整个近壁区域都有效的公式。

[!重要] 增强壁面处理适用于所有 (\varepsilon) 方程模型(除了二次RSM模型)。 对于 ( k-\varepsilon ) 类型模型的另一种公式是Menter-Lechner处理,这是一种对 ( y^+ ) 不敏感的近壁处理。以下湍流模型默认应用 ( y^+ ) 不敏感的近壁处理:

  • 所有 (\omega) 方程模型
  • Spalart-Allmaras模型 请注意,对于Spalart-Allmaras模型和基于 (\omega) 方程的湍流模型的改进近壁处理,使用了与Kader混合不同的替代混合方法,这是新的默认近壁处理。

4.18.2.5 Menter-Lechner (\varepsilon) 方程(ML-(\varepsilon))

历史上,有两种方法来模拟近壁流动:

  • 壁面函数方法

  • 低雷诺数模型

壁函数法要求第一个网格点的单元中心位于对数层内,而低雷诺数(low-Re)格式则需要以 的分辨率积分至壁面。若在有效范围外使用这两种方法,都会产生较大误差。壁函数法在网格细化时效果会变差,而低雷诺数格式对于略粗于 的网格,其计算得到的壁面剪应力(及热传递)值也不准确。为了给CFD用户提供对网格不那么敏感的格式,开发了不受 影响的壁面模型。这意味着计算出的壁面值(剪应力和热传递)很大程度上与网格提供的 值无关。任何对 不敏感的壁面处理,在网格足够精细时会回归到其基础的低雷诺数格式,而在粗网格情况下则会采用壁函数法。对于 方程的这类壁面处理,主要难点在于尚未有合适的低雷诺数格式。尽管已开发并发表了许多此类模型,但每种格式都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问题:

  • 格式复杂,包含大量高度非线性的阻尼项。

  • 对于复杂应用,数值上不够稳健。

  • 对于同一应用,格式会产生多个解(即非唯一解)。

  • 格式会产生“伪过渡”结果(即非物理的层流区)。

由于这些问题,当今工业代码中针对 方程的模型制定选择了一种所谓的两层制定。它避免了在粘性子层中求解 方程,而是用基于简单混合长度模型的代数形式来覆盖它。

在 Fluent 中,两层模型是增强壁面处理(EWT-ε)的基础,这是一种对所有基于 方程的模型都具有 不敏感性的制定。在两层方法中,流体域被划分为受粘性影响的区域和完全湍流区域。这两个区域的混合由湍流雷诺数 决定(更多详情请参见增强壁面处理 方程(EWT- )(第145页))。

然而,使用湍流雷诺数 来划分流动区域存在一些缺点:

  • 湍流动能非常低的区域可能很容易具有小于200的湍流雷诺数。因此,这些区域即使远离壁面(例如,湍流水平非常低的区域),也会被采用近壁面制定来处理。

  • Wolfstein 模型与非平衡(压力梯度)流动的 方程不一致。因此,组合求解的结果依赖于切换位置。

  • 对于网格较粗且在切换位置附近第一个单元格的 较大的情况,模型在时间步之间来回切换时容易产生振荡。这种振荡会阻碍收敛。

为了避免这些缺点,Menter-Lechner近壁处理方法被开发出来,作为一种替代方案,它不基于两层方法。该方法还采用了一种新的低雷诺数(low-Re)公式,旨在避免现有-低雷诺数公式中存在的上述缺陷。

一个对不敏感的近壁处理方法的目标是实现与无关的壁面剪应力和壁面热通量的预测(假设边界层有足够的分辨率)。当网格细化时,该公式应逐渐从壁面函数过渡到低雷诺数公式。这还要求在粘性子层和对数区域之间对各种量进行混合。

4.18.2.5.1 动量方程

壁面剪应力作为边界条件是必需的,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表示密度。摩擦速度 在粘性子层和对数区之间进行了混合。以下公式用于混合

对于摩擦速度 ( u_{\tau} ),我们采用以下公式:

4.18.2.5.2 k-ε 湍流模型

Menter-Lechner 近壁处理的主要思想是在湍流动能 的输运方程中加入一个源项,以考虑近壁效应。标准 - 模型经过修改,如下列方程所示(为简化起见,未包括浮力效应):

其中,, 以及

额外的源项 仅在粘性子层中激活,用于考虑低雷诺数效应。它在对数区自动变为零。此源项的确切公式目前属于专有信息,因此在此不提供。

4.18.2.5.3 迭代改进

结合 Menter-Lechner 近壁面处理,对 - 两方程模型的迭代处理和线性化进行了改进。当使用此近壁面处理时,此修改默认激活。

Menter-Lechner 近壁面处理可与标准、可实现和 RNG - 湍流模型结合使用。

4.18.2.6 用户定义的壁面函数

此选项仅在启用 模型时可用。在近壁面处理下选择用户定义的壁面函数,可以挂接一个壁面定律(Law-of-the-Wall)UDF。更多关于用户定义壁面函数的信息,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WALL_FUNCTIONS。

重要提示:

用户定义的壁面函数可用于 - 湍流封闭模型:

4.18.3 基于 的湍流模型的 y++ 不敏感近壁面处理

在实施湍流模型时,近壁处理是一个关键点。设置壁边界条件有两个不同的分支,这取决于第一个近壁网格步长(参见图4.17:低和高雷诺数情况的计算网格(第152页))。第一个分支是低雷诺数公式(lowRe),其中第一个近壁网格步长位于边界层的粘性子层内()。第二个对应于高雷诺数(highRe)网格,其中激活了壁函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近壁网格步长对应于对数分布()。在这两种情况之间,存在所谓的缓冲层。理想情况下,模拟应使用网格进行计算,其中为1,然而这一要求并不总是容易实现,特别是在高雷诺数和复杂几何形状的工业计算中。也不总是可能在整个几何形状上创建纯壁函数网格,其中。因此,开发了在这些极限之间平滑混合的壁公式。这样的公式被称为“不敏感近壁处理”。

图4.17:低和高雷诺数情况的计算网格

正如公式所暗示的,这些方法并非完全“不敏感”,在缓冲层中通常会观察到与参考细网格解决方案相比,壁剪切应力值有轻微差异。

-insensitive near壁处理的目的是最小化这些变化,并开发壁边界条件,使得在假设边界层总体分辨率足够的情况下,解对近壁网格分辨率的敏感性尽可能小,特别是对于壁剪切应力和壁热流。

在基于方程的湍流模型中,壁剪切应力由壁面指定的值控制。在Ansys Fluent中,有两种 -insensitive近壁处理方法可用:

  • :根据在粘性子层和对数区之间混合解析表达式(默认)。

  • tabulated:采用表格查找壁面值,以最小化两个区域之间的解析插值误差。

这两种方法均使用完全发展的平面Couette流动进行了校准,并将在以下章节中概述。除了对壁面的处理外,其他量在网格细化时也需要从壁函数逐渐过渡到低Re数公式。

4.18.3.1 动量方程

壁剪切应力作为边界条件需要,并按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 表示密度。公式 4.389(第 153 页)基于摩擦速度 和替代速度尺度 ,后者已被引入以改善分离区域的行为。这两个量在粘性子层和对数区之间进行了融合。

摩擦速度 由以下公式给出: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在给定的文本中,,其中 表示在靠近壁面的单元质心处,与壁面相切的平均速度。壁面无量纲距离 是利用摩擦速度 定义的:

表示紧邻壁面单元质心到壁面的距离, 表示分子粘度。

对于替代速度尺度 的混合,采用以下公式:

其中, 表示靠近壁面的单元质心处的湍流动能。

4.18.3.2 湍流

对于湍流动能的输运方程,不仅在对数区,而且在(人为地)向下积分至壁面的区域,都指定了零通量边界条件。壁面生成项在对数区和粘性子层之间进行了混合。生成项可以使用 以下列方式表示:

以下是粘性子层和对数区域的相应关系:

请注意,并非基于梯度计算,而是直接从第4.392式(第153页)的对数律关系中推导得出。

最终,壁面生成项的混合形式表述如下:

在比耗散率的输运方程中,壁面处的值是预先设定的。壁面值通过以下方式在粘性子层和对数区之间的关系之间进行混合:

其中, 分别表示密度和动力粘度。 代表在公式 4.394(第 153 页)中给出的替代速度尺度。

对于层流底层和对数区域,可以给出 的解析解。这种策略可以用来定义一个对 不敏感的近壁面处理方法,通过根据 在这两种解析表达式之间进行混合:

这种表述是目前在Ansys Fluent中的默认处理方式,后续将称之为"关联法"。为了使壁面剪切应力在上的变化最小化,我们采用了雷诺数为的不可压缩平面库埃特流动来校准整个动量和湍流方程的表述。这导致的值为的值为1.3。然而,由于其分析表达式,这种表述仅提供了有限的微调可能性。

通过为使用广泛的值的表格查找,我们实现了进一步的改进。同样,我们再次使用不可压缩平面库埃特流动来校准这种表述,以使壁面剪切应力在上的变化最小化。为此,我们创建了一个精细网格的解,并将得到的壁面剪切应力作为粗网格的参考。通过运行平面库埃特流动的各种网格,存储最佳的,然后将获得的数据集转换为的高效表格查找,我们创建了一个表格。

我们为BSL、SST和GEKO湍流模型创建了特定的表格,这种方法后续将标记为"表格化"。所有其他基于的湍流模型都在使用SST表格查找,例如,Transition SST、DES-SST和SAS-SST(都作为独立模型实现)都在使用一致的表格。

对于高质量网格且值较小()以及适度扩张比的网格,两种公式吻合良好。尽管这些网格通常被推荐使用,但由于应用的复杂性,可能并非总能创建这样的网格。表格查找提供了更准确的壁面剪切应力预测,尤其是对于值较大和/或扩张比较高的较差网格。

作为一个改进的例子,下面展示了零压力梯度平板边界层流动的结果。该设置基于Wieghardt & Tillmann的实验[783](第1102页),基于入口速度和平板长度的雷诺数为。图4.18(第155页)显示了使用SST湍流模型计算的精细网格(,左侧)和粗糙网格(,右侧)在“相关性”和“表格化”近壁处理下的皮肤摩擦分布。两种公式的视觉差异很小,证实了相关性模型已经相当接近。

图4.18:使用SST模型在精细(,左侧)和粗糙(,右侧)网格上,“相关性”和“表格化”近壁处理的皮肤摩擦分布比较。

然而,从整体阻力来看,“表格化”(新)模型在本例中表现更优。阻力预测的误差定义为...

参考解 对应于在非常细的网格上得到的解,其中 y+ 约为 0.001。结果总结在表 1 中,可以看出,对于“表格化”近壁处理,粗网格上的误差显著减小。

表 4.3:在细网格(y+ ≈ 0.1)和粗网格(y+ ≈ 22)上,相对于(y+ ≈ 0.001)网格,使用 SST 模型的“相关性”和“表格化”近壁处理的阻力预测误差。

表 4.3

4.18.3.3 能量

能量方程的近壁处理采用 Kader 混合方法,介于粘性子层和壁面对数律之间,如公式 4.379(第 148 页)所述。

4.18.3.4 限制

  • 对于表格化选项,有专门为 BSL、SST 和 GEKO 校准的表格。所有其他基于 omega 的湍流模型都使用 SST 表格查找,例如,Transition SST、DES-SST 和 SAS-SST(均作为单独模型实现)使用一致的表格查找。

  • 这两种公式也可以与标准粗糙度模型结合使用。

注意:

高粗糙度(结冰)模型仅在 y+ ≈ 1 的网格上工作,并使用单独的近壁处理,适用于指定位置的壁面。

4.18.4 LES 近壁处理

对于 LES 模型,以下壁面函数可用:

  • 4.18.4.1 Kader 混合壁面函数
  • 4.18.4.2 基于 的谐波混合壁面函数
  • 4.18.4.3 Werner 和 Wengle 壁面处理

4.18.4.1 Kader 混合壁面函数

Kader [286](第 1073 页)广泛使用的层流子层和对数律混合是 Fluent 中的默认选项。

当网格足够细以解析层流子层时,壁面剪应力从层流应力-应变关系中获得:

如果网格过于粗糙,无法解析层流底层,则假定与壁面相邻的单元中心位于边界层的对数区域,并采用壁面律:

其中, 是冯·卡门常数,。如果网格使得第一个近壁点位于缓冲区内部,则根据公式 4.369(第 147 页)将上述两种定律进行混合。

4.18.4.2 基于 r+ 的调和混合壁面函数

经典的壁面定律公式形式如下:

此方程将未知剪切速度 与近壁面单元中心的已知量 联系起来。为了计算 ,需要进行迭代,而显式公式则基于一个不包含 的替代变量:

粘性次层公式:

日志层公式化:

采用

为了使粘性子层与对数层平滑过渡,采用了调和幂律:

具有指数 的调和混合壁函数。

可以从粘性模型面板(如《Fluent 用户指南》中设置大涡模拟模型所述)启用调和混合壁函数,或使用以下文本命令:

define/models/viscous/near-wall-treatment/harmonic-blend-rplus-wf?

与 LES 可用的其他壁处理选项不同,基于 的壁函数支持包括壁粗糙度效应(参见湍流壁边界流动中的壁粗糙度效应(第 158 页))。

注意:

在使用基于 的调和混合壁函数与粗糙壁面结合时,为了保持粗糙度对流动的完整影响,请确保网格满足要求

4.18.4.3 Werner 和 Wengle 壁处理

在 Ansys Fluent 的 LES 模拟中,有一种基于 Werner 和 Wengle [702](第 1097 页)工作的替代近壁方法,他们提出了对近壁速度分布的幂律进行解析积分,从而得到以下壁面剪应力的表达式:

其中, 是与墙壁平行的速度, 是常数, 是近壁控制体积的长度尺度。

可以通过使用 define/models/viscous/near-wall-treatment/werner-wengle-wall-fn? 文本命令来启用 Werner-Wengle 壁面函数。

4.18.5 湍流壁边界流动中的壁面粗糙度效应

在粗糙管道和通道中的实验表明,当以通常的半对数尺度绘制时,粗糙壁附近的平均速度分布具有相同的斜率(即 ),但截距不同(对数定律中的附加常数 )。因此,针对粗糙度修正的平均速度壁面定律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其中, 是一个粗糙度函数,用于量化由于粗糙度效应导致的截距偏移。

对于基于 的 LES 壁面函数(参见基于 的谐波混合壁面函数(第 157 页)),在粗糙壁面上,使用以下公式对对数部分进行偏移:

通常, 取决于粗糙度的类型(均匀沙粒、铆钉、线材、肋条、网线等)和尺寸。没有一种通用的粗糙度函数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粗糙度。然而,对于沙粒粗糙度和类似类型的均匀粗糙元素,发现 与无量纲粗糙度高度 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 是物理粗糙度高度,。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粗糙度函数不是 的单一函数,而是根据 的值呈现不同的形式。观察到存在三个不同的区域:

  • 水动力学光滑区

  • 过渡区

  • 完全粗糙区

根据数据,粗糙度效应在水动力学光滑区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过渡区变得日益重要,并在完全粗糙区完全生效。

在 Ansys Fluent 中,整个粗糙度区域被细分为这三个区域,并采用基于 Nikuradse 数据 [98](第 1062 页)的 Cebeci 和 Bradshaw 提出的公式来计算每个区域的

对于水动力学光滑区

对于过渡状态 :

其中, 是一个粗糙度常数,其值取决于粗糙度的类型。

在完全粗糙区域 内:

在求解器中,给定粗糙度参数后, 通过相应的公式(公式4.415(第159页)、公式4.416(第159页)或公式4.417(第159页))进行评估。然后,使用公式4.412(第158页)中的修正壁面律来评估壁面剪应力以及平均温度和湍流量的其他壁面函数。

表示对数速度剖面的向下偏移,如下图所示:

图4.19:对数速度剖面的向下偏移

这种向下偏移会导致粗糙度高度较大且 值较低时出现奇点。根据湍流模型和近壁处理方式,Ansys Fluent 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避免这一问题:

  • 随着 减小,降低粗糙度高度

第一种方法基于网格细化重新定义粗糙度高度:

这确保了当 趋近于零时, 也同样趋近于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粗糙度对流动的全部影响,粗糙壁面的网格要求是

  • 虚拟移动壁面

第二种方法基于以下观察:粘性子层仅在液压光滑壁附近完全建立。在过渡粗糙度区域,粗糙元件略厚于粘性子层并开始干扰它,因此在完全粗糙流动中,子层被破坏,粘性效应变得可忽略不计。下图用一层紧密排列的球体表示等效砂粒粗糙度,这些球体的平均粗糙度高度代表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峰谷的技术粗糙度(参见 Schlichting 和 Gersten [578](第 1090 页)):

图 4.20:等效砂粒粗糙度示意图

可以假设粗糙度具有约为其高度 50% 的阻塞效应(注意上图显示了三维排列的二维截面)。

因此,将壁面虚拟移动到粗糙元件高度的 50% 是合理的。这导致第一个单元中心的修正 值:

这种方法能够大致给出由表面粗糙度引起的正确位移。因此,奇点问题得以避免,细网格也能被正确处理。

第二种方法(即虚拟移动壁面)是基于方程的所有两方程湍流模型以及以下基于方程的湍流模型处理粗糙壁面的默认处理方式,当它们与标准和可扩展壁面函数一起使用时(注意,推荐使用可扩展壁面函数而不是标准壁面函数):

  • 标准、RNG 和 realizable 模型
  • 雷诺应力模型

所有其他与粗糙壁面结合的模型组合(例如,Spalart-Allmaras 模型和 LES 结合基于的谐波混合壁面函数(第157页))在细网格上没有特殊校准,因此使用第一种方法(随着减小降低粗糙度高度)。

[!Note] 与随着减小降低粗糙度高度(公式4.418(第160页))相比,使用虚拟壁面移动(公式4.419(第161页))处理粗糙壁面的优势在于,它消除了壁面附近网格分辨率的所有限制,因此可以在任意细网格上使用。

[!Important] 在Ansys Fluent 14之前,当使用基于方程的湍流模型时,并未应用公式4.419(第161页)所描述的移动。您可以通过使用以下方案命令恢复先前的代码行为:(rpsetvar 'ke-rough-wall-treatment-r14? #f) (models-changed)

涡粘性模型的一个缺点是,这些模型对流线曲率和系统旋转不敏感,而这两者在许多实际应用的湍流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以下标准涡粘性模型,可以通过修改湍流生成项来使其对流线曲率和系统旋转的影响敏感:

  • Spalart-Allmaras 单方程模型
  • 标准、RNG 和 Realizable 模型
  • 标准 、BSL、SST 和 Transition SST 模型
  • 尺度自适应模拟(SAS)、基于 BSL/SST 的分离涡模拟(DES-BSL/SST)、屏蔽分离涡模拟(SDES)和应力混合涡模拟(SBES)

需要注意的是,RNG 和 Realizable 湍流模型已经包含了自己的项来考虑旋转或旋流效应(更多信息分别参见 RNG 旋流修正(第 52 页)和湍流粘度建模(第 56 页))。因此,对于这两个模型,应谨慎使用曲率修正选项,主要为了 RNG 和 Realizable 的完整性而提供。

Spalart 和 Shur [623](第 1093 页)以及 Shur 等人 [595](第 1091 页)已经推导出对 Spalart-Allmaras 单方程湍流模型生成项的修改,以考虑流线曲率和系统旋转的影响。基于这项工作,已经推导出对标准双方程湍流模型生成项的修改,使这些模型对这些效应敏感(Smirnov 和 Menter [604](第 1092 页))。Spalart 和 Shur [623](第 1093 页)提出的考虑流线曲率和系统旋转效应的经验函数定义为

它被用作生产项的乘数,并在Ansys Fluent中以以下方式进行了限制: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

请提供具体的文本内容,我会将其翻译成中文。

原函数在从0(对应于强凸曲率,如稳定流动,无湍流产生)到1.25(强凹曲率,增强湍流产生)的范围内受限。引入下限是为了数值稳定性,而上限则是为了避免在具有不稳定曲率/旋转的流动中过度生成涡粘性。特定的限制器1.25为SST模型考虑的不同测试案例(如U形转弯流动、水力旋流器中的流动、NACA 0012翼尖涡流[604](第1092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折中方案。

公式4.422(第162页)中的系数是为了让您在特定流动需要时影响曲率修正的强度而引入的。默认情况下,该系数是常数,且的值等于1。您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或通过文本命令访问它,并且还可以指定一个表达式或用户定义函数(参见Fluent定制手册中的DEFINE_CURVATURE_CORRECTION_CCURV)。这提供了额外的灵活性,以提供区域依赖的值。系数应为正值。

假设所有变量及其导数都是相对于以速率旋转的计算参考系定义的,那么函数的参数定义如下:

括号中的第一个项等同于第二速度梯度(在这种情况下是应变率张量的拉格朗日导数),而括号中的第二个项则是系统旋转的度量。应变率和涡度张量定义为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以便我进行翻译。]

方程 4.425(第 163 页)的分母在 Spalart-Allmaras 湍流模型中采用了以下形式(Shur 等人 [595](第 1091 页)):

而对于所有其他湍流模型,参考Smirnov和Menter的研究([604],第1092页):

表示应变率张量的拉格朗日导数的分量。这里使用了爱因斯坦求和约定。

方程 4.420(第 162 页)中涉及的经验常数 设置为:

  • 对于 Spalart-Allmaras 模型 [595](第 1091 页),分别为 1.0、12.0 和 1.0

  • 对于基于 [604](第 1092 页)中进行的测试的所有其他湍流模型,分别为 1.0、2.0 和 1.0

注意:

曲率修正函数强烈依赖于应变率张量方向的变化。因此,它仅在剪切流动区域(弯曲边界层、混合层、涡流等)中有意义。在低或零剪切应变率的区域,它可能表现出强烈的

变化。然而,这没有后果,因为曲率修正函数乘以湍流动能方程的生产项——对于消失的剪切应变率,该项很小或为零

要启用曲率修正,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包含 Spalart-Allmaras 和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曲率修正”。

通过矩形通道、非圆形截面管道以及翼身接头型几何体的湍流流动,在垂直于主流方向的平面内沿角平分线方向产生二次流动。这些流动被称为“第二类二次流”[533](第1088页),其强度远低于主流方向的流动。这些二次流动是由湍流应力张量的各向异性(即法向应力的差异)驱动的。在逆压梯度条件下,它们可能对流动分离产生微妙的影响,因为额外向角落输送的动量有助于流动保持附着。

涡粘性模型无法解释这一效应,因为它们没有模拟法向应力的各向异性。因此,它们倾向于过度预测角落流动分离区域。微分雷诺应力模型是最一致的基于RANS的公式,能够考虑各向异性,但在复杂流动情况下往往耗时过长且不够稳健。针对Spalart-Allmaras模型和两方程模型,实现了一个简化的二次非线性代数扩展,该扩展向角落驱动动量,并能减少角落分离效应。附加项不影响基本模型对简单通用流动(如平板)的校准。引入了一个可调模型参数,允许您针对特定应用优化二次项的强度。

以下湍流模型可使用角落流动修正:

  • Spalart-Allmaras(SA, SA-DES)
  • 标准k-ω模型(以及该模型与SAS的组合)
  • BSL、SST、GEKO和Transition-SST模型(以及这些模型与SAS、DES和SBES的组合)

在动量方程中定义雷诺应力张量时,采用了基于[619](第1093页)的二次模型,但针对Spalart-Allmaras模型进行了增强:

而对于两方程模型:

其中,表示运动涡粘性系数。应变率和涡度张量定义如下:

使用

系数 1.2 来源于 ,其中 0.3 是 Spalart [619](第 1093 页)引入的模型常数 ,而 4 是由于在公式 4.434(第 164 页)和公式 4.435(第 164 页)中使用了应变率和涡度张量。Fluent 中没有提供 ,而是提供了一个可调参数

默认情况下,系数 是常数,其值等于 1。它可以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或通过文本命令访问。还可以指定一个表达式或用户定义函数,这提供了额外的灵活性,以提供区域依赖的值。

注意:

像 Spalart-Allmaras 这样的单方程模型缺少 项,这可能导致负的正应力。

要启用角流修正,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包括角流修正”部分。

标准两方程湍流模型的一个缺点是在停滞点附近过度生成湍流动能,。为了防止在停滞区域累积湍流动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公式之一来限制湍流方程中的生成项。

第一种公式采用以下形式(Menter [428] (第1081页)):

系数 的默认值为 10。该限制器不影响模型的剪切层性能,但避免了空气动力学模拟中的驻点积聚。以下湍流模型可使用第一种公式:

  • 标准、RNG 和 Realizable 模型

  • 标准 、BSL、SST 和 Transition SST 模型

  • 尺度自适应模拟(SAS)

  • 使用 BSL/SST 的分离涡模拟(DES-BSL/SST)和使用 Realizable 模型的分离涡模拟(DES-rke)

  • 屏蔽分离涡模拟(SDES)

  • 应力混合涡模拟(SBES)

默认情况下,基于 方程的所有湍流模型都启用了此限制器。

使用标准的 Boussinesq 近似处理雷诺应力张量,不可压缩流的生产项 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应变率的大小:

应变率张量 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二种表述源于Kato和Launder的工作(参见文献[293],第1074页),他们注意到,在停滞区域中,由于极高的剪切应变率,导致了过度的湍流动能生成。在停滞点附近的流场近乎无旋,其涡度率极小,因此Kato-Launder提出的生成项的另一种形式如下:

其中, 表示涡度的大小:

涡量张量 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简单剪切流中, 相等,因此恢复了公式 4.437(第 166 页)。以下湍流模型可使用 Kato-Launder 生成项公式:

  • 标准和 RNG 模型

  • 标准 、BSL、SST 和 Transition SST 模型

  • 尺度自适应模拟(SAS)

  • 使用 BSL/SST 的分离涡模拟(DES-BSL/SST)

  • 屏蔽分离涡模拟(SDES)

  • 应力混合涡模拟(SBES)

Kato-Launder 公式默认仅对 Transition SST 模型启用。

生成项的两种修改均可在 Viscous Model 面板中访问。更多详情,请参阅《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包含两方程模型的生成限制器”部分。Kato-Launder 公式和生成限制器可以同时应用,正如 Transition SST 模型默认所做的那样。

在多相流中,两种流体界面处的高速度梯度会导致两相中产生高湍流。因此,需要在界面区域进行湍流阻尼,以正确模拟此类流动。

重要提示:仅在 - - 模型中提供湍流阻尼。

对于 - 模型,以下源项被添加到 方程 [161](第 1066 页)中:

其中:

的界面面积密度

垂直于界面的单元高度

模型中破坏项的闭合系数,其值为 0.075

阻尼因子

的粘度

对于-模型,在方程中添加了以下源项: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是一个模型常数,取值为 0.09(详见模型常数部分,第50页)。

的界面面积密度计算如下:

哪里

The grid size is calculated internally using grid information. You can specify the damping factor in the Viscous Model dialog box. The default value for the damping factor is 10 .

湍流阻尼功能可用于VOF和混合模型。请注意,当使用多流体VOF模型时,它也可用于欧拉多相模型。要启用此选项,请参阅湍流阻尼部分。如果启用了欧拉多相模型,您可以指定一个多相湍流模型。如果使用了相湍流模型,则源项会被添加到每个相的方程中。如果启用了VOF或混合模型,或者在使用混合湍流模型的欧拉多相模型中,该项会汇总所有相并作为源项添加到混合级方程中。有关多相湍流建模的信息,请参阅湍流建模部分。

本节概述了湍流速度尺度和湍流时间尺度的定义,这些定义由不同的湍流模型提供,以便在其他物理模型中使用。随后,基于湍流速度和时间尺度,湍流长度尺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速度尺度 被定义为模型湍流速度尺度 受限于Kolmogorov微尺度 的限制:

类似地,湍流时间尺度 可以定义为:

4.23.1 RANS与混合(SAS、DES和SDES)湍流模型

对于RANS湍流模型及混合模型(即尺度自适应模拟、分离涡模拟和屏蔽分离涡模拟),速度尺度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湍流动能, 表示耗散率, 表示分子粘度, 表示密度。

时间尺度 定义如下:

在基于方程的湍流模型中,耗散率是利用相关关系计算的。

其中, 是一个模型系数。

在使用雷诺应力模型时,湍流动能被定义为雷诺应力张量的迹:

4.23.2 大涡模拟(LES)模型

在大涡模拟(LES)模型中,速度尺度是基于涡粘性系数 和 LES 网格长度尺度 来估算的。

时间尺度 的定义如下:

LES网格长度尺度的定义取决于所指定的模型。在使用Smagorinsky-Lilly、WALE或任一种代数壁面模型的大涡模拟(Algebraic Wall-Modeled LES)模型时,其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 为冯·卡门常数, 表示至最近壁面的距离, 是一个模型系数,而 则代表基于单元体积的局部网格尺度(如下式所示)。

请注意,WMLES 在定义涡流粘度时使用了更为复杂的 公式(详见代数 WMLES 模型公式 (第 124 页))。

在动态 LES 模型(即动态 Smagorinsky-Lilly 模型和动态动能子网格尺度模型)中,LES 网格长度尺度 是根据动态过程估算的。

4.23.3 应力混合涡流模拟 (SBES) 模型

对于 SBES 模型,RANS 和 LES 尺度(分别在 RANS 和混合 (SAS、DES 和 SDES) 湍流模型 (第 168 页) 以及大涡模拟 (LES) 模型 (第 169 页) 中定义)通过 函数进行混合:

本章介绍了Ansys Fluent中传热的理论基础。以下各节提供了相关信息:

本章节介绍了Ansys Fluent中热传导的理论基础。以下各节提供了相关信息:

  • 5.1. 引言
  • 5.2. 导热和对流热传导的建模
  • 5.3. 辐射的建模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在Ansys Fluent中使用热传导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热能建模”部分。

5.1 引言

热能从占据某一空间区域的物质传递到占据不同空间区域的物质的过程称为热传导。热传导可以通过三种主要方式发生:导热、对流和辐射。仅涉及导热和/或对流的物理模型是最简单的(参见“导热和对流热传导的建模”(第171页)),而浮力驱动流或自然对流(参见“自然对流和浮力驱动流理论”(第176页))以及辐射模型(参见“辐射的建模”(第183页))则更为复杂。根据您的问题,Ansys Fluent将求解考虑了您指定热传导方式的能量方程变体。此外,Ansys Fluent还能够预测周期性重复几何结构中的热传导(参见用户指南中的“周期性热传导的建模”),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大大减少了所需的计算量。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在Ansys Fluent中使用热传导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导热和对流热传导的建模”、“辐射的建模”以及“周期性热传导的建模”部分。

Ansys Fluent 允许您在模型中的流体和/或固体区域中包括热传递。因此,从流体内部的热混合到复合固体中的传导等问题都可以由 Ansys Fluent 处理。当您的 Ansys Fluent 模型包含热传递时,您必须启用相关的物理模型,提供热边界条件,并在设置过程中输入控制热传递和/或随温度变化的材料属性。有关在您的 Ansys Fluent 模型中设置和使用热传递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建模热能”部分。

以下小节介绍了热传递理论的信息。

  • 5.2.1. 热传递理论
  • 5.2.2. 自然对流和浮力驱动流动理论
  • 5.2.3. 高超音速流动的二温度模型

5.2.1 热传递理论

5.2.1.1 能量方程

Ansys Fluent 以以下形式求解能量方程:

在方程 5.1(第 172 页)中,

有效导热系数 定义为 ,其中 是湍流热导率,根据所使用的湍流模型定义,而 是物质 的扩散通量。方程 5.1(第 172 页)右侧的前三项分别表示由于传导、物质扩散和粘性耗散引起的能量转移。 包括您定义的体积热源以及方程 5.11(第 174 页)所示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生成速率。然而,这一反应源不适用于总焓方程(详见反应引起的能量源(第 174 页))。

在方程 5.1(第 172 页)中,

对于理想气体定义为

对于不可压缩材料,还包括压力功的贡献。

在公式5.2(第172页)和公式5.3(第172页)中, 表示物种 的质量分数,而 物种的显热则是焓的一部分,仅包括由于比热引起的焓变。

在显焓计算中使用的参考温度 的值取决于所使用的求解器和模型。对于基于压力的求解器, 通常为 ,但在 PDF 模型中, 是用户为物种输入的值。对于基于密度的求解器, 通常为 ,但在涉及反应的物种输运模型中, 是用户为物种输入的值。

内能 对于可压缩和不可压缩材料都定义为一致的。

在上述公式中, 分别表示表压和操作压力。这种焓和内能的定义方式能够适应在常见表述中不可压缩理想气体的情况:

5.2.1.2 移动参考系中的能量方程

能量方程在移动(相对)参考系中求解。在移动参考系中,能量输运方程采用旋转焓作为守恒量。有关移动参考系中能量方程的详细信息,请参见公式2.6(第22页)。

5.2.1.3 非预混燃烧模型的能量方程

当启用非绝热非预混燃烧模型时,Ansys Fluent求解总焓形式的能量方程:

在假设Lewis数(Le)的前提下,传导项与物种扩散项合并,形成了上述方程右侧的首项,而粘性耗散的贡献则以非守恒形式呈现,作为第二项。总焓定义为

其中, 表示物质 的质量分数,

是物种 在参考温度 下的生成焓。

5.2.1.4 包含压力功和动能项

公式 5.1(第 172 页)包含了压力功和动能项,这些项在不可压缩流动中通常可以忽略。因此,基于压力的求解器默认在求解不可压缩流动时不包括压力功或动能。如果你想包含这些项,请使用 define/models/energy? 文本命令。当被问及是否在能量方程中包含压力功和是否包含动能时,请在控制台窗口中输入 yes 进行响应。

当你进行以下操作时,压力功和动能会自动被考虑:

  • 模拟可压缩流动

  • 模拟带有粘性耗散的不可压缩流动,并使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

  • 使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

5.2.1.5 包含粘性耗散项

公式 5.1(第 172 页)和公式 5.7(第 173 页)描述了由流动中的粘性剪切产生的热能。

当使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时,Ansys Fluent 的默认能量方程形式不包括这些项(因为粘性加热通常可以忽略)。当 Brinkman 数 接近或超过 1 时,粘性加热将变得重要,其中

表示系统中的温度差,而 表示系统的特征速度。

当您的问题需要包含粘性耗散项,并且您使用的是基于压力的求解器时,应通过在“粘性模型”对话框中启用“粘性加热”选项来启用这些项。通常,可压缩流动的 。但请注意,当使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时,如果已定义了可压缩流动模型,Ansys Fluent 不会自动启用粘性耗散。

当使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时,求解能量方程时总是会包含粘性耗散项。

5.2.1.6 包含物种扩散项

方程 5.1(第 172 页)和方程 5.7(第 173 页)都包含了由于物种扩散引起的焓传输效应。

当使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时,该项...

默认情况下,该项已包含在方程 5.1(第 172 页)中。如果您不希望包含它,可以在物种模型对话框中禁用“扩散能量源”选项。

当使用非绝热非预混燃烧模型时,该项不会在能量方程中显式出现,因为它已包含在方程 5.7(第 173 页)右侧的第一个项中。

当使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时,该项始终包含在能量方程中。

5.2.1.7 反应引起的能量源

方程 5.1(第 172 页)中的能量源 包括化学反应引起的能量源:

其中, 是物种 的生成焓, 是物种 的分子量, 是物种 的体积生成速率。

在用于非绝热非预混燃烧的能量方程(方程 5.7,第 173 页)中,生成热包含在焓的定义中(参见方程 5.8,第 173 页),因此能量反应源项不包含在 中。

5.2.1.8 辐射引起的能量源项

当使用辐射模型时,方程 5.1(第 172 页)或方程 5.7(第 173 页)中的 还包括辐射源项。详细信息请参见辐射模型(第 183 页)。

5.2.1.9 焦耳加热引起的能量源项

当求解电势方程(方程 18.1,第 856 页)时,方程 5.1(第 172 页)中的 还包括焦耳加热源项。

5.2.1.10 相间能量源项

需要注意的是,能量源项 还包括连续相和离散相之间的热传递。这在离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耦合(第 583 页)中有进一步讨论。

5.2.1.11 固体区域的能量方程

在固体区域,Ansys Fluent 使用的能量传输方程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 密度

= 显焓,

= 导热系数

= 温度

= 体积热源

方程 5.12(第 175 页)左侧的第二项表示由于固体旋转或平移运动引起的对流能量传递。速度场 是根据为固体区域指定的运动计算得出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固体条件)。方程 5.12(第 175 页)右侧的项分别表示由于传导和固体内部体积热源引起的热流。

5.2.1.12 固体中的各向异性导热

ANSYS Fluent 可以求解固体区域和壳体中的导热方程,并将热导率指定为矩阵。热流矢量写为:

其中, 表示热导率张量,默认情况下以全局坐标系为基准。

也可以按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 是用户指定的局部热导率。

是变换矩阵,对于网格中的每个单元,它具有三个主方向。

在当前的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板中提供了矩阵以及。有关为固体材料指定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固体各向异性热导率”部分。

变换矩阵具有恒定方向,因此不会跟随曲面几何形状。对于曲面几何形状,变换矩阵是为每个单元计算的,以适当地计算。有关指定曲面几何形状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曲线坐标系(CCS)下的各向异性热导率”部分。

5.2.1.13 入口处的扩散

入口处能量的净传输包括对流和扩散两部分。对流部分由您指定的入口温度固定。然而,扩散部分取决于计算温度场的梯度。因此,扩散部分(以及入口处的净传输)不是事先指定的。

在某些情况下,您可能希望指定入口处能量的净传输,而不是入口温度。如果您使用的是基于压力的求解器,可以通过禁用入口能量扩散来实现这一点。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会在入口处包括能量扩散通量。要关闭入口扩散,请使用define/models/energy?文本命令,并在询问是否包括入口处的扩散时回答否。

如果您使用的是基于密度的求解器,则无法关闭入口扩散。

5.2.2 自然对流和浮力驱动流动理论

当向流体中添加热量且流体密度随温度变化时,由于重力作用于密度变化,可能会引发流动。这种由浮力驱动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或混合对流)流动,可以通过Ansys Fluent进行建模。

在混合对流流动中,浮升力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格拉晓夫数与雷诺数之比来衡量:

当这个数值接近或超过1时,你应该预料到流动中会有显著的浮力贡献。相反,如果它非常小,浮力力在你的模拟中可能被忽略。在纯自然对流中,浮力诱导流动的强度由瑞利数来衡量:

其中, 是热膨胀系数:

表示热扩散率:

雷利数小于 表明浮力诱导的层流流动,而过渡到湍流发生在 的范围内。

5.2.3 高超声速流动的双温模型

在使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时,可采用双温模型来模拟高超声速流动中的热非平衡现象。该模型模拟了流动中的能量松弛过程,并能比单温模型更准确地预测流动场。

热非平衡的程度通常通过适当的达姆科勒数来衡量,该数表示流体单元穿越特征长度所需时间与能量模式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之比。当流动速度相对较低时,达姆科勒数远大于一,这意味着分子碰撞次数足以使流动达到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对于高超声速流动,达姆科勒数通常为单位量级。这表明流体单元在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不足以使局部热力学状态达到平衡,因此流动处于热非平衡状态。为了妥善处理这一效应,需要使用双温模型,该模型假设:物种的平移和旋转能量模式处于一个温度下的平衡状态;而物种的振动和电子能量模式处于另一个温度下的平衡状态。求解的守恒方程系统包括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一条额外的运输方程,该方程模拟了振动-电子能量的守恒。

注意:

启用此模型需要额外的功能许可证。请联系您的Ansys代表,以检查许可证增量的可用性。

以下是关于方程的说明:

5.2.3.1 能量方程

5.2.3.2 状态方程

5.2.3.3 比热

5.2.3.4 输运性质

5.2.3.5 限制条件

5.2.3.1 能量方程

在双温模型中,振动-电子能量的控制方程[211](第1069页)为

其中, 表示每单位质量的振动-电子能量。该方程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中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方程 23.74,第 995 页)分开求解。

由于两温度模型引入了 分别作为平移-旋转温度和振动-电子温度,原能量方程(方程 23.75,第 995 页)中的热流项被调整为:

模型描述了由于物种扩散引起的振动-电子能量的变化。 是物种 的扩散通量,定义为:

该定义与方程7.2(第238页)中所用的定义相同,但忽略了热扩散。若存在离子和自由电子,则采用双极扩散假设来计算电子的扩散通量:

其中, 是物种的分子量, 是物种的电荷。

方程 5.22(第178页)中的源项 模拟了平移模式和振动模式之间的弛豫。弛豫源项采用 Landau-Teller 理论进行建模。

对于三原子分子,这种方法假设平移模式和振动模式之间的能量传递由最快的弛豫时间决定,该时间对应于最低的特征振动温度。其中, 表示物种的振动能量, 是根据 Millikan 和 White 的曲线拟合以及 Park 的修正 [574](第 1090 页)建模的弛豫时间。

振动常数 是通过米利肯-怀特公式计算得出的。

Millikan 和 White 表达式中定义的弛豫时间并不代表某些碰撞的实验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Park [769](第1101页)[770](第1101页)提供了从实验数据曲线拟合得出的系数 ,适用于这些碰撞情况。然而,对于其他碰撞,仍采用 Millikan 和 White 的方法。在两温度模型中,默认选择 Park 模型。当选用 Park 模型时,这些碰撞的振动常数将自动定义。您可以通过以下控制台命令修改平动-振动能量弛豫模型设置:

/define/models/two-temperature/translational-vibrational-energy-relaxation

源项 模拟了化学反应引起的振动-电子能量变化。采用非优先模型,假设分子在平均振动能量水平上生成或破坏。

其中, 表示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的物种 的净源项,定义见公式 7.19(第 243 页)。

公式 5.22(第 178 页)中的源项 描述了重粒子与电子之间的能量传递。

其中, 是阿伏伽德罗常数,而 是电子与重粒子之间的碰撞截面,具体数值见参考文献 [574](第 1090 页)。

源项 描述了在碰撞电离反应中从自由电子中移除的能量。

表示涉及氮(N)的碰撞电离反应中,氮离子()的摩尔变化率;而 则表示涉及氧(O)的碰撞电离反应中,氧离子()的摩尔变化率。 分别是文献 [211](第1069页)中给出的氮和氧的第一电离能的1/3。

模型描述了感应电场对电子所做的功。

其中, 表示电子压强。

5.2.3.2 状态方程

假设每种物质均遵循理想气体定律。

道尔顿分压定律被用来求取混合物的压力。

(5.33)

5.2.3.3 比热容

当启用双温模型时,您可以选择使用nasa-9分段多项式或玻尔兹曼动理学理论来计算比热容。

5.2.3.3.1 双温模型的NASA-9分段多项式函数

用于模拟热力学关系的默认方法是nasa-9分段多项式[211](第1069页)。比热容被定义为温度的分段多项式函数。

公式5.34(第180页)仅在热力学平衡状态下有效 ,然而,如果假设平移和转动能量模式完全激发,则可以从公式5.34(第180页)评估振动和电子比热。平移和转动比热可以假定为常数。

其中, 是物种 的气体常数。由于 与温度无关,因此比热容可以表示为:

代入方程 5.34(第 180 页),并与方程 5.36(第 180 页)进行比较,可以表达出振动和电子的比热。

5.2.3.3.2 玻尔兹曼能量分布理论

根据统计力学,内能可以以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能级的形式储存。物种的内能则是

其中, 表示物种的内能; 分别代表物种的平移、转动、振动和电子能量;而 则是物种的生成热。采用刚性转子-谐振子近似来计算能量模式 [574](第1090页)。

振动模式的数量取决于分子中的原子数。双原子分子含有一个振动模式,而三原子分子可能包含三个或四个振动模式。

为了考虑多种振动模式,振动能量被定义为

其中, 分别代表物种 的第 种振动模式的特征振动温度和简并度。

物种的比热容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物种的比热容, 分别代表物种的平移、转动、振动和电子比热容。平移和转动比热容在公式 5.35(第 180 页)中给出。

振动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如下:

电子模式并未在玻尔兹曼动理学理论方法中建模。

5.2.3.4 输运性质

本文介绍了两种处理输运性质的方法。Blottner/Eucken/Constant Lewis 方法适用于相对低速流动,其中自由流速度小于 ,最高温度低于 10,000K。而 Gupta 混合律结合碰撞截面数据则适用于温度较高的弱电离流动。

5.2.3.4.1 Blottner/Eucken/Constant Lewis

采用 Blottner 的曲线拟合方法来计算物种的粘度:

欧肯关系式被用于计算物质热导率中平动-转动和振动-电子的贡献:

为了模拟扩散系数 ,采用了常数刘易斯数的假设。

其中, 表示路易斯数(默认值为1.4), 是平移-旋转热传导系数, 是恒压下的平移-旋转比热。当存在离子和自由电子时,采用双极扩散约束以维持零电流密度。离子和电子的扩散系数假设为加倍[96](第1062页)。

5.2.3.4.2 Gupta混合定律

使用Gupta混合定律和碰撞截面数据[574](第1090页)来计算输运系数,适用于弱电离流。

混合物的粘度为

其中, 表示摩尔浓度,而 则是物种的质量。

混合物的平移热导率为

其中, 是SI单位制下的玻尔兹曼常数。

混合物的转动热导率为

混合振动-电子热导率

电子热导率是

物种扩散系数[570](第1090页)

其中, 表示二元扩散系数,其定义如下:

碰撞截面如下所示:

其中, 代表扩散碰撞积分,而 则是粘度碰撞积分。对于涉及中性粒子的碰撞,碰撞积分可通过参考文献 [574](第 1090 页)进行拟合。

对于带电粒子之间的碰撞,相互作用由屏蔽库仑势来表示:

其中, 是德拜屏蔽长度,单位为厘米,而 是归一化温度,定义见 [717](第 1098 页)。最新的系数已实现在 Fluent 材料数据库中的空气混合物中。

5.2.3.5 限制

以下限制适用于双温度模型:

  • 该模型仅适用于基于密度的求解器。

  • 不支持非零表面热流。

  • 电子能量模式未在玻尔兹曼-动力学理论方法中建模。

  • 对于空气、、N、O、、N +、O +、e、C、C{O}_{2}、,Fluent 材料数据库中提供了 Blottner 方法的系数和特征振动温度。如需模拟其他物种,需自行提供数据。

  • Gupta 混合定律需要碰撞截面系数。这些系数内置于 air-2species-nitrogen、air-5species-park93、air-11species-gupta 和 air-11species-park93 混合物中。如使用其他混合物,需自行提供系数。

  • 物种的化学式用于识别电子或离子。例如,公式 e 将被视为电子, 将被视为离子。因此,导入材料时不应更改物种的化学式。

以下各节介绍了辐射模型理论的相关信息:

  • 5.3.1 概述与局限性
  • 5.3.2 辐射传递方程
  • 5.3.3 P-1 辐射模型理论
  • 5.3.4 Rosseland 辐射模型理论
  • 5.3.5 离散传递辐射模型(DTRM)理论
  • 5.3.6 离散坐标(DO)辐射模型理论
  • 5.3.7 表面到表面(S2S)辐射模型理论
  • 5.3.8 蒙特卡罗(MC)辐射模型理论
  • 5.3.9 燃烧流中的辐射
  • 5.3.10 选择辐射模型

有关在 Ansys Fluent 中设置和使用辐射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辐射模型”部分。

5.3.1 概述与局限性

Ansys Fluent 提供了六种辐射模型,允许您在热传递模拟中包含辐射,无论是否存在参与介质。

可以使用以下任一辐射模型,在模型中包括由于辐射引起的表面加热或冷却,以及流体相内由于辐射引起的热源或热汇。

  • 离散传递辐射模型(DTRM)[94](第 1062 页),[589](第 1091 页)

  • P-1 辐射模型 [106](第 1063 页),[596](第 1091 页)

  • Rosseland 辐射模型 [596](第 1091 页)

  • 表面到表面(S2S)辐射模型 [596](第 1091 页)

  • 离散坐标(DO)辐射模型 [110](第 1063 页),[538](第 1088 页)

  • 蒙特卡罗(MC)辐射模型

除了这些辐射模型外,Ansys Fluent 还提供了一个太阳负荷模型,允许您在模拟中包括太阳辐射的影响。

非常适合使用辐射传热进行模拟的典型应用包括以下内容:

  • 火焰的辐射传热

  • 表面到表面的辐射加热或冷却

  • 耦合辐射、对流和/或传导传热

  • HVAC 应用中通过窗户的辐射,以及汽车应用中的舱内传热分析

在玻璃加工、玻璃纤维拉制和陶瓷加工中,辐射传热在模拟中应予以考虑,尤其是在辐射热流密度

,相对于对流或传导传热速率较大时。

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高温环境下,此时辐射热流密度的四次方温度依赖性意味着辐射将占主导地位。

5.3.1.1 DTRM模型的优势与局限

DTRM模型的主要优势有三:它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可以通过增加射线数量来提高精度,并且适用于广泛的辐射厚度范围。

在使用Ansys Fluent中的DTRM模型时,您应注意以下局限性:

  • DTRM假设所有表面都是漫反射的,这意味着表面上的入射辐射反射在固体角度上是各向同性的。

  • 不包括散射效应。

  • 该实现假设了灰色辐射。

  • 使用大量射线解决问题会占用大量CPU资源。

  • DTRM与非一致性界面或滑动网格不兼容。

  • DTRM不支持并行处理。

5.3.1.2 P-1模型的优势与局限

P-1模型相对于DTRM有几个优势。对于P-1模型,RTE(方程5.56,第188页)是一个扩散方程,易于求解且CPU需求低。该模型包括散射效应。对于光学厚度较大的燃烧应用,P-1模型表现良好。此外,P-1模型可以轻松应用于具有曲线坐标的复杂几何形状。

在使用P-1辐射模型时,您应注意以下限制:

  • P-1模型假设所有表面均为漫反射。这意味着表面上的入射辐射反射在立体角上是各向同性的。

  • 该模型的实现仅限于灰体辐射或使用灰带模型的非灰体辐射。非灰体实现假设每个波长带内的吸收系数是恒定的。无法使用加权灰气体模型(WSGGM)来指定每个波段的吸收系数。非灰体实现还假设墙体在每个波段内的光谱发射率是恒定的。有关灰带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DO模型的优势与局限(第185页)。

  • 如果光学厚度较小,根据几何复杂性,可能会导致精度损失。

  • P-1模型倾向于高估来自局部热源或热汇的辐射通量。

5.3.1.3 Rosseland模型的优势与局限

Rosseland模型相对于P-1模型有两个优势。由于它不解决入射辐射的额外传输方程(如P-1模型所做的那样),Rosseland模型比P-1模型更快,且需要的内存更少。

Rosseland模型仅适用于光学厚介质。当光学厚度超过3时,推荐使用该模型。请注意,当使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时,Rosseland模型不可用;它仅在使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时可用。

5.3.1.4 DO模型的优势与局限

DO模型涵盖了从表面到表面辐射到燃烧问题中参与性辐射的整个光学厚度范围。它还允许解决半透明壁面上的辐射问题。对于典型的角度离散化,计算成本适中,内存需求也较为适中。

当前的实现限于灰体辐射或使用灰带模型的非灰体辐射。使用精细角度离散化解决问题的计算可能较为密集。

Ansys Fluent中的非灰体实现适用于参与介质,其光谱吸收系数在光谱带上呈阶梯式变化,但在带内平滑变化。例如,玻璃表现出这种带状行为。当前的实现不模拟二氧化碳或水蒸气等气体的行为,这些气体在特定的波数上吸收和发射能量[447](第1083页)。非灰体气体辐射的建模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领域。然而,一些研究人员[181](第1067页)已经使用灰带模型通过将每个带内的吸收系数近似为常数来模拟气体行为。如果需要,可以在Ansys Fluent中以这种方式使用该实现。

Ansys Fluent中的非灰体实现与所有可以使用DO模型灰体实现的模型兼容。因此,可以包括散射、各向异性、半透明介质和颗粒效应。然而,非灰体实现假设每个波长带内的吸收系数是恒定的。无法使用加权灰气体模型(WSGGM)来指定每个带内的吸收系数。该实现允许指定壁面的光谱发射率。发射率在每个带内被假定为恒定的。

在使用DO辐射模型时,您应注意以下限制:

  • DO模型不支持与颗粒(流体-固体)欧拉多相流一起使用。
  • DO/能量耦合方法不支持多相模型。
  • 非共形接口在带有GPU的加速DO模型中不受支持。有关加速DO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加速离散坐标(DO)辐射计算”。

5.3.1.5 S2S模型的优势与限制

表面到表面(S2S)辐射模型适用于模拟无参与介质的封闭辐射传递(例如,航天器热排斥系统、太阳能收集系统、辐射空间加热器和汽车引擎盖冷却系统)。在这些情况下,参与辐射的方法可能并不总是高效。与DTRM和DO辐射模型相比,尽管视角因子计算本身是CPU密集型的,但S2S模型每次迭代的耗时更短。当发射/吸收表面是多面体单元的多边形面时,视角因子计算的增加时间将尤为明显。

使用S2S辐射模型时,您应注意以下限制:

  • S2S模型假设所有表面都是漫反射。

  • 实现假设为灰色辐射。

  • 随着表面面数的增加,存储和内存需求迅速增加。尽管可以通过使用表面面簇来最小化这一点,但如果使用面对面基来计算视角因子,CPU时间将与使用的簇数无关。

  • S2S模型不能用于模拟参与辐射问题。

  • 如果您的模型包含对称或周期性边界条件,则不能使用带有Hemicube视角因子方法的S2S模型。

  • 使用Cluster to Cluster和Ray Tracing视因子计算的S2S模型不支持周期性非共形界面。

  • S2S模型不支持辐射边界区域上的悬挂节点或悬挂节点自适应。

  • S2S模型不支持半透明边界。

  • 当启用聚类时,视因子文件无法在混合的Windows-Linux平台上写入。

5.3.1.6 MC模型的优势与局限

MC模型能够解决从光学薄(透明)区域到光学厚(扩散)区域的问题,如燃烧。它允许您计算准精确解。虽然与其他可用模型相比,MC模型更为准确,但其计算成本更高。

在使用MC辐射模型时,您应注意以下局限性:

  • 对于蒙特卡洛模型,所有感兴趣的物理量都计算为表面或体积平均值。

  • 以下显著特性/模型与蒙特卡洛模型支持:

  • 支持基于一对一自动配对方法的非共形界面网格,如使用容错网格划分(FTM)工作流程生成的网格。

  • 半透明壁面完全不支持壳传导,且在边界源指定的非透明壁面上也不支持,详见MC模型的非透明壁面部分。

  • 在使用蒙特卡洛模型时,对称平面和周期边界被视为镜面表面。

  • 瞬态。

  • 热交换器模型。

  • 欧拉-欧拉多相模型(VOF、混合、欧拉模型)。注意:

假定多相的辐射场是均匀的,并且仅求解单一辐射场(不是每相一个)。辐射体材料的性质被假定为各相值的体积分数加权平均。如果多于一个相是透明的,这使得解对网格非常敏感。不透明的相应采用高吸收系数建模。

对于具有小液滴尺寸的分散相(与连续形态不同),不包括来自这些小液滴的散射效应。一般来说,当分散相尺寸相对于网格尺寸变小时,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会降低。

  • 以下功能目前不支持蒙特卡洛模型:

  • 2D案例。

  • 旋转/移动/重叠网格。

  • 切割单元网格。

  • 网格中的悬挂节点。

  • 薄壁(例如,作为挡板)。

  • DPM(离散相模型)。

  • 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模型。

  • 多孔介质(或NETM模型)。

  • 燃烧PDF输运。

  • 流动边界/开口的辐射边界源。

  • 两个区域之间具有内部边界的两个区域都必须参与辐射。

  • 不透明壁面上的辐射边界源不可用各向同性辐射通量选项。

  • 具有边界源和壳传导的不透明壁面(如果两者都启用,则禁用壳传导)。

  • 具有壳传导的半透明壁面,参见MC模型的不透明壁面。

  • 网格自适应不支持蒙特卡洛模型。

5.3.2 辐射传输方程

在位置 沿方向 的吸收、发射和散射介质的辐射传输方程(RTE)为

以下是翻译后的中文文本:

位置矢量

方向矢量

散射方向矢量

路径长度

吸收系数

折射率

散射系数

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

辐射强度,取决于位置 和方向

局部温度

相位函数

立体角

是介质的光学厚度或不透明度。在考虑半透明介质中的辐射时,折射率 非常重要。图5.1:辐射传热(第189页)展示了辐射传热的过程。

图5.1:辐射传热

DTRM、P-1、Rosseland、DO 和 MC 辐射模型需要吸收系数 作为输入。 和散射系数 可以是常数, 也可以是局部 浓度、路径长度和总压力的函数。Ansys Fluent 提供了加权灰气体模型(WSGGM)来计算可变吸收系数。详情请参见《燃烧流中的辐射》(第217页)。DO 和 MC 实现可以模拟半透明介质中的辐射。对于这类问题,必须提供介质的折射率 作为计算的一部分。Rosseland 模型也需要你输入折射率,或者使用默认值 1。

P-1 和 DO 辐射模型针对混合物材料进行求解。混合物的辐射特性,如吸收系数、折射率和散射系数,是基于各相辐射特性的体积分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的。

在使用多孔介质模型结合辐射模型的模拟中,能量计算中辐射热流和辐射热源的贡献会根据局部孔隙度进行缩放。需要注意的是,Ansys Fluent 中多孔介质与辐射相互作用的模型处理严格来说仅对非常接近或等于 1.0 的局部流体孔隙度值有效。

5.3.3 P-1 辐射模型理论

P-1 辐射模型是更一般的 P-N 模型的最简单情况,后者基于将辐射强度 展开成球谐函数的正交级数 [106](第 1063 页),[596](第 1091 页)。本节提供关于 P-1 模型所用方程的详细信息。有关模型设置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辐射模型”部分。

5.3.3.1 P-1 模型方程

如上所述,P-1 辐射模型是 P-N 模型的最简单情况。在模拟灰体辐射时,如果仅使用级数中的四个项,则可以得到以下关于辐射通量 的方程:

其中, 为吸收系数, 为散射系数, 为入射辐射, 为线性各向异性相函数系数,具体描述如下。引入该参数后,

方程5.57(第190页)简化为

的输运方程为

其中, 是介质的折射率, 是斯特凡-玻尔兹曼常数, 是用户定义的辐射源。当 P-1 模型激活时,Ansys Fluent 通过求解此方程来确定局部入射辐射。

将方程 5.59(第 190 页)和方程 5.60(第 190 页)结合,得到以下方程:

(- \nabla \cdot {q}_{r}) 的表达式可以直接代入能量方程,以考虑由于辐射产生的热源(或热汇)。

Ansys Fluent 还支持使用灰带模型进行非灰辐射的建模。对于非灰辐射,方程 5.60(第 190 页)被改写为:

其中, 表示光谱入射辐射, 是光谱吸收系数, 是介质的折射率, 为用户定义的源项, 是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 定义为:

其中, 是光谱散射系数,而 是线性各向异性相函数系数。

波长 之间的光谱黑体发射 表示为

其中, 表示在折射率为 的介质中,温度为 的黑体在波长从 0 到 的区间内发射的辐射能量份额。 分别是该波段的上限和下限波长。

光谱辐射通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能量方程中的辐射源项表示为

5.3.3.2 各向异性散射

P-1 辐射模型包含了对各向异性散射进行建模的能力。Ansys Fluent 通过使用线性各向异性散射相函数来模拟各向异性散射:

以下是翻译后的中文文本:

散射方向的单位向量

入射辐射方向的单位向量

线性各向异性相函数系数,这是流体的一种特性

的取值范围从-1到1。正值表示更多的辐射能量向前散射而非向后,负值则意味着更多的辐射能量向后散射而非向前。零值定义了各向同性散射(即在所有方向上散射的概率相等),这是Ansys Fluent中的默认设置。只有在确信问题中材料的各向异性散射行为时,才应修改默认值。

5.3.3.3 P-1模型中的颗粒效应

当您的Ansys Fluent模型包含分散的第二相颗粒时,您可以在P-1辐射模型中考虑颗粒的影响。请注意,当存在颗粒时,Ansys Fluent会忽略气相中的散射。也就是说,公式5.68(第191页)假设所有散射都由颗粒引起。

对于包含吸收、发射和散射颗粒的灰度吸收、发射和散射介质,入射辐射的传输方程可以写为:

其中, 表示颗粒的等效发射量, 为等效吸收系数, 是介质的折射率。这些参数定义如下:

以及

在公式5.69(第191页)和公式5.70(第192页)中,分别代表粒子的发射率、投影面积和温度。求和是对体积中的个粒子进行的。这些量在Ansys Fluent的粒子追踪过程中计算。

粒子的投影面积定义为

其中, 表示第 个颗粒的直径。

方程 5.68(第 191 页)中的量 定义为

在粒子追踪过程中,计算等效粒子散射因子,并将其定义为

在此, 是与第 粒子相关的散射因子。

粒子辐射产生的热源(或热汇)被纳入能量方程如下:

5.3.3.4 壁面P-1模型的边界条件处理

在模拟灰体辐射时,为了得到入射辐射方程的边界条件,需要计算外向法向矢量与方程5.59(第190页)的点积:

因此,入射辐射的通量 ( G ) 在墙面上等于 (- {q}_{r, w})。墙体的辐射热通量是通过以下边界条件计算的:

其中, 表示壁面反射率。随后,采用 Marshak 边界条件来消除角向依赖性 [503](第 1086 页):

将公式5.77(第192页)和公式5.78(第192页)代入公式5.79(第193页),并进行积分运算,得到

假设墙壁为漫反射灰表面,则有 ,此时方程 5.80(第 193 页)变为:

方程5.81(第193页)用于计算能量方程和入射辐射方程边界条件中的

在使用灰带模型时,壁面处的通量可以表示如下(假设壁面为漫反射表面):

其中, 是壁面发射率, 是壁面处的光谱辐射通量, 是壁面处的光谱入射辐射。

5.3.3.5 P-1 模型在流动入口和出口的边界条件处理

流动入口和出口处的净辐射热通量计算方式与上述壁面相同。除非您选择重新定义此边界处理,否则 Ansys Fluent 默认所有流动入口和出口的发射率为 1.0(黑体吸收)。

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个选项,允许您在入口和出口处为辐射和对流使用不同的温度。当入口或出口外部的温度与封闭体内的温度有显著差异时,这可能非常有用。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定义辐射边界条件”。

5.3.4 Rosseland 辐射模型理论

Rosseland 或辐射扩散近似在介质光学厚度较大时有效 ,建议在光学厚度大于 3 的问题中使用。它可以从 P-1 模型方程中通过一些近似推导出来。本节提供 Rosseland 模型中使用的方程的详细信息。有关设置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辐射模型”。

5.3.4.1 Rosseland 模型方程

与 P-1 模型一样,灰色介质中的辐射热通量矢量可以由方程 5.59(第 190 页)近似表示:

其中, 由方程 5.58(第 190 页)给出。

Rosseland 辐射模型与 P-1 模型不同之处在于,Rosseland 模型假设强度为气体温度下的黑体强度。(P-1 模型实际上计算了 的输运方程。)因此,,其中 是折射率。将这个 值代入方程 5.83(第 194 页)得到

既然辐射热流的形式与傅里叶导热定律相同,我们就可以将其表达为:

其中, 表示热导率,而 则是辐射热导率。方程 5.85(第194页)被用于能量方程中,以计算温度场。

5.3.4.2 各向异性散射

Rosseland 模型允许各向异性散射,采用了与 P-1 模型(第191页)在各向异性散射部分描述的相同相函数(方程 5.67,第191页)。

5.3.4.3 壁面边界条件处理

由于扩散近似在靠近壁面处不再有效,因此需要使用温度滑移边界条件。壁面边界处的辐射热流 通过滑移系数 来定义:

其中, 表示壁面温度, 表示壁面处气体的温度,而滑移系数 则通过拟合[596](第1091页)中给出的图表曲线来近似。

其中, 表示壁面处的导热至辐射参数:

(5.90)

其中

5.3.4.4 流动入口和出口的边界条件处理

对于Rosseland模型,流动入口和出口不需要特殊处理。这些边界处的辐射热流可以使用公式5.85(第194页)来确定。

5.3.5 离散传递辐射模型(DTRM)理论

DTRM的主要假设是,表面元素在一定范围内的立体角内离开的辐射可以用单条射线近似。本节提供DTRM中使用的方程的详细信息。有关设置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DTRM”。

5.3.5.1 DTRM方程

辐射强度 沿路径 的变化方程可以写为

其中

气体吸收系数

强度

气体局部温度

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

在此,假设折射率为单位值。DTRM 沿从边界面发出的系列射线积分方程 5.91(第 195 页)。如果 沿射线恒定,则 可以估计为

其中 是增量路径起点的辐射强度,由适当的边界条件确定(参见下面的边界条件描述)。然后通过累加穿过流体控制体积的每条射线路径上的强度变化来计算流体中的辐射能量源。

DTRM 中使用的“射线追踪”技术可以在不进行显式视角因子计算的情况下预测表面间的辐射热传递。模型的准确性主要受追踪射线数量和计算网格的限制。

5.3.5.2 射线追踪

在进行流体流动计算之前,光线路径会被计算并存储起来。在每个辐射面,光线会以离散的极角和方位角值发射(参见图5.2:定义点P周围半球立体角的角θ和φ(第196页))。为了覆盖辐射半球,θ从0变化到,φ从0变化到。然后,每条光线会被追踪以确定它所截取的控制体积以及在每个控制体积内的长度。这些信息随后会被存储在辐射文件中,该文件必须在流体流动计算开始之前读入。

图5.2:定义点P周围半球立体角的角θ和φ

5.3.5.3 聚类

当需要从太多表面追踪光线并且光线穿越太多体积时,DTRM的计算成本非常高。为了减少计算时间,通过将表面和单元聚类成表面和体积“聚类”,减少了辐射表面和吸收单元的数量。体积聚类的形成是从一个单元开始,简单地添加其邻居及其邻居,直到收集到每个体积聚类的指定单元数量。类似地,表面聚类是通过从一个面开始,添加其邻居及其邻居,直到收集到每个表面聚类的指定面数量来形成的。

入射辐射通量 以及体积源项分别针对表面和体积簇进行计算。随后,这些数值被分配到簇中的各个面和单元上,以计算壁面和单元的温度。由于辐射源项具有高度非线性(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在计算表面和体积簇的平均温度时必须十分谨慎,并确保将通量和源项合理地分配给构成簇的面和单元。

表面和体积簇的温度通过面积和体积加权平均获得,具体如以下方程所示:

其中, 分别表示表面和体积簇的温度, 是面 的面积和温度, 是单元 的体积和温度。求和运算是对表面簇的所有面和体积簇的所有单元进行的。

5.3.5.4 壁面处DTRM边界条件的处理

辐射强度接近壁面上的某一点时,通过积分得到入射辐射热流密度 ,即

其中, 是半球立体角, 是入射光线的强度, 是光线方向向量, 是向外指向的法线。表面净辐射热流密度 则计算为 的反射部分与表面发射功率之和:

其中, 是表面 处的表面温度, 是墙体发射率,您可以将其作为边界条件输入。Ansys Fluent 在预测墙体表面温度时,会考虑辐射热流(公式 5.96,第 197 页)。公式 5.96(第 197 页)还为从点 发出的射线的辐射强度 提供了表面边界条件,即

5.3.5.5 流动入口和出口处的 DTRM 边界条件处理

流动入口和出口处的净辐射热流计算方式与上述墙体相同。除非您选择重新定义此边界处理,否则 Ansys Fluent 假定所有流动入口和出口的发射率为 1.0(黑体吸收)。

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个选项,允许您在入口和出口处使用不同的温度进行辐射和对流。当入口或出口外的温度与封闭体内的温度有较大差异时,这可能非常有用。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定义辐射边界条件”。

5.3.6 离散坐标(DO)辐射模型理论

离散坐标 (DO) 辐射模型为有限数量的离散立体角求解辐射传递方程 (RTE),每个立体角与固定在全局笛卡尔坐标系 中的向量方向 相关联。您可以控制角离散的精细程度,类似于选择 DTRM 的光线数量。然而,与 DTRM 不同,DO 模型不执行光线追踪。相反,DO 模型将方程 5.56(第 188 页)转换为空间坐标 中辐射强度的传输方程。DO 模型为每个方向 求解尽可能多的传输方程。求解方法与用于流体流动和能量方程的方法相同。

Ansys Fluent 中有两种 DO 模型实现:解耦和(能量)耦合。解耦实现本质上是顺序的,并使用称为有限体积方案的 DO 模型的保守变体 [110](第 1063 页),[538](第 1088 页),以及其对非结构化网格的扩展 [466](第 1084 页)。在解耦情况下,能量和辐射强度方程逐个求解,假设其他变量的当前值。

或者,在耦合坐标方法(或 COMET)[415](第 1081 页)中,每个单元格的离散能量和强度方程同时求解,假设空间邻居是已知的。

使用耦合方法的优点是它加快了涉及高光学厚度或高散射系数的应用。当使用顺序方法时,此类应用会大幅减慢收敛速度。有关设置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 DO 模型。

5.3.6.1 DO 模型方程

DO模型将辐射传输方程(RTE)在方向上视为场方程。因此,方程5.56(第188页)可以写成:

Ansys Fluent还允许使用灰带模型对非灰辐射进行建模。光谱强度的RTE可以写成[[448](第1083页)方程9.22]:

这里是波长,是光谱吸收系数,是根据普朗克函数给出的黑体强度。散射系数、散射相函数和折射率被假定为与波长无关。

非灰度离散坐标(DO)实现方法将辐射光谱划分为个波长带,这些波长带不需要连续或范围相等。波长间隔由用户提供,对应真空中的值。对每个波长间隔内的辐射传输方程(RTE)进行积分,得到波长带中包含的辐射能量的传输方程。假设每个波长带内的行为是灰度的。单位立体角内波长带中的黑体发射量可以写成

其中是黑体在温度下,在折射率为的介质中,从0到波长间隔内发射的辐射能量份额[447](第1083页)。是波长带的边界。

在位置处,沿方向的总强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求和是对波长带进行的。

非灰度DO模型的边界条件是按波长带应用的。波长带内的处理与灰度DO模型相同。

5.3.6.2 能量耦合与DO模型

在单元格中能量与辐射强度的耦合(也称为COMET)[415](第1081页)加速了辐射传热有限体积方案的收敛。这种方法显著改善了光学厚度大于10的应用中的收敛性,这在玻璃熔化应用中通常会遇到。当散射显著时,这一特性具有优势,因为它导致了方向性辐射强度之间的强耦合。在Ansys Fluent中,通过在辐射模型对话框中为DO模型启用DO/能量耦合选项来实现这一DO模型实施。耦合方法的离散能量方程如下所示。

当能量方程在控制体积上积分时,得到离散能量方程:

其中

吸收系数

控制体积

系数 和源项 是由于对对流和扩散项以及非辐射源项的离散化产生的。

结合方程 5.98(第 198 页)的离散形式和能量方程 5.102(第 199 页)的离散形式,得到 [415](第 1081 页):

其中

5.3.6.2.1 DO/能量耦合的局限性

在某些情况下,不建议或无法使用DO/能量耦合,或者它与某些模型不兼容:

  • 对于能量与定向辐射强度耦合较弱的情况,不建议使用DO/能量耦合。这可能导致耦合方法的收敛速度比顺序方法慢。

  • 在求解焓方程而非温度方程时,无法使用DO/能量耦合。具体来说,DO/能量耦合与非预混或部分预混燃烧模型不兼容。

要了解如何应用DO/能量耦合,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DO模型”部分。

5.3.6.3 角离散化和像素化

在任何空间位置,角空间 的每个八分象限被离散化为 个控制角,其范围为 。角度 分别是极角和方位角,相对于全局笛卡尔坐标系 进行测量,如图5.3所示:角坐标系(第200页)。控制角的 范围,即 ,是恒定的。在二维计算中,由于对称性,仅求解四个八分象限,总共为 个方向。在三维计算中,总共求解 个方向。对于非灰模型,每个波段求解 个方程。

图5.3:角坐标系

使用笛卡尔网格时,可以将全局角离散化与控制体面边缘对齐,如图5.4所示:无控制角悬垂的面(第201页)。然而,对于通用的非结构化网格,控制体面通常不会与全局角离散化对齐,如图5.5所示:有控制角悬垂的面(第201页),这导致了控制角悬垂的问题[466](第1084页)。

图5.4:无控制角悬垂的面

无控制角悬垂的面

图5.5:有控制角悬垂的面

有控制角悬垂的面

本质上,控制角可以跨越控制体面,使得它们部分朝向面内,部分朝向面外。图5.6:有控制角悬垂的面(3D)(第202页)展示了一个具有控制角悬垂的3D示例。

图5.6:有控制角悬垂的面(3D)

有控制角悬垂的面(3D)

控制体面以任意角度切割代表角空间的球体。交线是一个大圆。控制角悬垂也可能由于反射和折射而发生。在这些情况下,正确计算悬垂部分非常重要。这是通过使用像素化[466](第1084页)来实现的。

每个悬垂的控制角被分成个像素,如图5.7所示:控制角的像素化(第202页)。

图5.7:控制角的像素化

控制角的像素化

每个像素中包含的能量随后被视为入射或出射到表面。因此,悬垂的影响可以在像素分辨率内得到考虑。Ansys Fluent允许您选择像素分辨率。对于涉及灰漫辐射的问题,默认的像素化通常已足够。对于涉及对称、周期性、镜面或半透明边界的问题,建议使用的像素化。然而,您应该意识到增加像素化会增加计算成本。

5.3.6.4 各向异性散射

Ansys Fluent中的DO实现允许使用多种散射相函数。您可以选择各向同性相函数、线性各向异性相函数、Delta-Eddington相函数或用户定义的相函数。线性各向异性相函数在公式5.67(第191页)中描述。Delta-Eddington函数的形式如下: 其中,是前向散射因子,是狄拉克δ函数。项本质上取消了一部分出射散射;因此,对于,Delta-Eddington相函数将导致强度表现得好像完全没有散射一样。是不对称因子。当使用Delta-Eddington相函数时,您需要指定的值。

当使用用户自定义函数来指定散射相函数时,Ansys Fluent 假定相函数的形式为

用户自定义函数将指定 和前向散射因子

适用于灰体辐射的散射相函数也可用于非灰体辐射。然而,散射能量被限制在同一波段内。

5.3.6.5 DO 模型中的颗粒效应

DO 模型允许您包括离散第二相颗粒对辐射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Ansys Fluent 将忽略气体中所有其他散射源。

颗粒相的贡献在辐射传递方程(RTE)中表现为:

其中 是由于颗粒存在而产生的等效吸收系数,由公式 5.70(第 192 页)给出。等效发射 由公式 5.69(第 191 页)给出。在散射项中使用由公式 5.73(第 192 页)定义的等效颗粒散射因子

对于非灰体辐射,辐射计算中包括了颗粒相在各个波长带内的吸收、发射和散射。颗粒的发射和吸收项也被包含在能量方程中。

5.3.6.6 不透明壁面上的边界和单元区域条件处理

离散坐标辐射模型允许指定域内的不透明壁面(两侧均有相邻的流体或固体区域),或域外的不透明壁面(仅一侧有相邻的流体或固体区域)。如果计算灰体辐射,则不透明壁面被视为灰体;如果使用非灰体DO模型,则被视为非灰体。

图5.8:Ansys Fluent中的不透明壁面上的DO辐射(第204页)展示了一个不透明壁面上辐射的示意图。

图5.8:不透明壁面上的DO辐射

图5.8中的图示显示了不透明壁面a侧的入射辐射。根据您作为边界条件指定的壁面a侧的漫反射分数,部分辐射能量会被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如图5.8所示,部分入射辐射在壁面表面被吸收,部分辐射从壁面表面发射。壁面表面吸收的入射辐射量和发射回的辐射量取决于该表面的发射率和漫反射分数。对于非灰体DO模型,您必须为每个波长带指定内部发射率。辐射不会通过不透明壁面传输。

撞击不透明墙壁的辐射能量可以被反射回周围介质并被墙壁吸收。反射的辐射可以是漫反射和/或镜面反射,这取决于漫反射分数 。如果 是入射到不透明墙壁的辐射能量量,那么 Ansys Fluent 会为不透明墙壁计算以下通用量:

  • 墙壁表面的发射能量

  • 漫反射能量

  • 镜面反射能量

  • 墙壁表面的吸收能量

其中 是漫反射分数, 是相邻介质的折射率, 是墙壁发射率, 是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 是墙壁温度。

请注意,尽管 Ansys Fluent 在计算辐射量时使用发射率,但在后处理中不可用。墙壁表面的吸收假设吸收率等于发射率。对于纯漫反射墙壁, 等于 1,没有镜面反射能量。类似地,对于纯镜面反射墙壁, 等于 0,没有漫反射能量。介于 0 和 1 之间的漫反射分数将导致部分漫反射和部分反射能量。

5.3.6.6.1 灰漫反射墙壁

对于灰漫反射辐射,入射到墙壁的辐射热流

表面离开的净辐射通量由下式给出:

其中

靠近墙体介质的折射率

墙体发射率

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

墙体温度

此方程对于发射率为0的镜面辐射同样有效。

对于所有从墙体出射的方向,边界强度由下式给出:

5.3.6.6.2 非灰体漫反射墙

存在一组特殊的方程,专门适用于非灰体漫反射不透明墙体。这些方程假设墙体表面的吸收率等于发射率。对于非灰体漫反射辐射,在波段内到达墙体的入射辐射热流为:

在波段内离开表面的净辐射热流由下式给出:

其中, 表示在该波段内的壁面发射率。 提供了普朗克分布函数,这定义了每个辐射波段的辐射发射率作为源表面温度的函数。在波段 内的所有出射方向 在壁面处的边界强度由下式给出:

5.3.6.7 半透明壁面的单元区域和边界条件处理

Ansys Fluent 允许为 DO 模型指定内部和外部半透明壁面。对于内部半透明壁面,入射辐射可以穿过壁面并传输到相邻介质(可能还会发生折射),可以反射回周围介质,并通过壁厚被吸收。透射和反射可以是漫反射和/或镜面反射。您需要为所有透射和反射的辐射指定漫反射分数;其余部分则按镜面反射处理。对于外部半透明壁面,边界壁面上可能有两种辐射源:来自计算域外部的辐照光束和来自相邻流体或固体区域单元的入射辐射。

对于非灰体辐射,半透明壁面边界条件是按波段逐一应用的。一个波段内的辐射能量传输、反射和折射方式与灰体情况相同;不同波段之间的辐射能量不会发生传输、反射或折射。

默认情况下,DO 方程会在所有流体区域中求解,但不会在任何固体区域中求解。因此,如果您有一个与薄壁相邻的固体区域,您需要在 Solid 对话框中将该固体区域指定为参与辐射,作为边界条件设置的一部分。

重要提示:

如果您对半透明介质内部的详细温度分布感兴趣,那么您需要将半透明壁面建模为具有相邻流体区域的固体区域,并将固体视为半透明介质。这一点将在后续章节中讨论。

5.3.6.7.1 半透明内壁

图 5.9:DO 辐射在半透明内壁上的示意图(第 207 页)展示了一个在 Ansys Fluent 中被视为半透明且厚度为零的内(双侧)壁面。由 表示的入射辐射能量可以穿过半透明壁面,当且仅当相邻的流体或固体单元区域参与辐射时,从而允许辐射耦合。当一个壁面被指定为半透明时,辐射耦合就会设置。请注意,默认情况下,辐射不会耦合,您需要通过在 Wall 对话框(位于 Radiation 标签下)中将边界条件类型更改为半透明来显式指定内壁的辐射耦合。

图 5.9:DO 辐射在半透明内壁上的示意图

透过半透明壁面传输的入射辐射能可以以镜面方式和漫反射方式传输。如果代表介质的流体区域的折射率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辐射也可以在内部壁面上反射回周围介质。反射的辐射可以以镜面方式和漫反射方式反射。透射和反射的漫反射辐射与镜面辐射的比例取决于壁面的漫反射分数。纯漫反射和纯镜面透射及反射在半透明壁面上的特殊情况将在以下章节中介绍。注意:

对于零厚度壁面的情况,壁面材料的折射率对折射/反射没有影响,只考虑相邻介质的折射率。

如果半透明壁面具有厚度,那么厚度和吸收系数决定了“薄”壁面的吸收率。如果壁面厚度或吸收系数设置为0,那么壁面没有吸收性。尽管入射辐射可以在具有厚度的半透明壁面中被吸收,但默认情况下,吸收的辐射通量不会影响能量方程,这可能导致能量不平衡,并可能产生意外的温度场。例外情况是使用壳传导(仅在3D中可用)。使用壳传导时,能量和辐射之间存在完全对应关系。如果预计壁面会有显著的吸收/发射,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最好用实体单元明确地模拟厚度。Ansys Fluent不包括来自半透明壁面表面的发射(由于定义的内部发射率),除非定义了温度边界条件。

5.3.6.7.2 镜面半透明墙

考虑半透明墙的特殊情况,当漫反射分数 等于 0 时,半透明墙上所有透射和反射的辐射能均为纯镜面反射。

图 5.10:两种半透明介质界面处的辐射反射和折射(第 208 页)显示了一条从折射率为 的半透明介质 向折射率为 的半透明介质 沿方向 传播的光线。界面 侧面向介质 ;类似地,界面 侧面向介质 。界面法线 假设指向 侧。我们区分界面 侧在方向 上的强度 和界面 侧相应的量

图 5.10:两种半透明介质界面处的辐射反射和折射

入射到界面的一部分能量被反射,其余部分被透射。反射是镜面的,因此反射辐射的方向由下式给出:

从介质 到介质 透射的辐射会发生折射。透射能量的方向 由斯涅尔定律给出:

其中, 是入射角, 是透射角,如图5.10所示:两半透明介质界面处的辐射反射和折射(第208页)。我们还定义了方向 如图5.10所示:两半透明介质界面处的辐射反射和折射(第208页)。界面在侧 [447](第1083页)的反射率 表示从转移到的入射能量的一部分。

界面侧在出射方向的边界强度由入射辐射的反射分量和来自侧的透射决定。因此

其中, 表示在方向 上界面侧 的透射率。类似地,界面侧 在方向 上的出射强度 由以下公式给出:

对于 的情况,从介质 传输到介质 的入射立体角 内的能量必须折射进入一个顶角为 的锥形区域(参见图 5.11:临界角 (第 209 页)),其中

图5.11:临界角

同样地,当辐射能量从介质 向介质 传输时,在顶角为 的圆锥内,其透射分量会被折射到 的出射立体角内。对于入射角大于 的情况,会发生全内反射,所有入射能量都会镜面反射回介质 。上述方程可以应用于图5.9所示的一般情况:内部半透明墙的DO辐射(第207页)。

当介质 位于域外,例如外部半透明墙的情况(图5.12:外部半透明墙的DO辐照(第211页)), 在方程5.120(第209页)中作为边界条件输入的一部分给出。您需要以辐照通量的幅值、光束方向和应用辐射通量的立体角来提供这个入射辐照通量。请注意,外部介质的折射率假定为1。

5.3.6.7.3 漫射半透明墙

考虑半透明墙的特殊情况,当漫射分数 等于1时,半透明墙上透射和反射的辐射能量完全是漫射的。

在许多工程问题中,半透明界面可能是一个漫反射体。对于这种情况,界面反射率 ( r\left( \overrightarrow{s}\right) ) 被假定为与 (\overrightarrow{s}) 无关,并且等于半球平均值 ( r_d )。对于 ( n = \frac{n_a}{n_b} > 1 ),( r_{d, a} ) 和 ( r_{d, b} ) 由 [597](第1091页)给出:

[ r_{d, a} = 1 - \frac{\left( 1 - r_{d, b}\right) }{n^2} \tag{5.123} ]

界面侧边上所有出射方向的边界强度由下式给出:

同样地,对于侧边

其中

当中介介质 位于计算域外部时,例如外部半透明墙体的情况(图 5.12:外部半透明墙体的 DO 辐照(第 211 页)), 作为边界条件输入的一部分给出。您需要提供此入射辐照通量的大小、光束方向以及应用辐射通量的立体角。请注意,假设外部介质的折射率为 1。

5.3.6.7.4 部分漫反射半透明墙体

当您为半透明墙体输入的漫反射分数 介于 0 和 1 之间时,该墙体为部分漫反射和部分镜面反射。在这种情况下,Ansys Fluent 会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组件的反射和透射辐射通量贡献纳入定义方程中。

5.3.6.7.5 半透明外墙

图 5.12:外部半透明墙体的 DO 辐照(第 211 页)展示了辐照光束 应用于具有零厚度和非零吸收系数的材料属性的外部半透明墙体的一般情况。有关墙体厚度对半透明墙体辐射效应的影响,请参阅上一节。

图 5.12:外部半透明墙体的 DO 辐照

辐射通量从计算域外部穿过半透明壁面(图5.12:外部半透明壁面的DO辐射(第211页))进入相邻的流体或固体介质a。根据您作为边界条件输入的折射指数和漫反射分数,透射辐射可以发生折射(弯曲)并镜面和漫反射。请注意,当壁面的折射指数不等于1时,会出现的反射分量,如所示。

在“热”选项卡中选择混合或辐射壁边界条件时,除了之外,还会施加一个额外的通量。Ansys Fluent会计算半透明壁面上的这个外部通量。

进入上述能量域的比例取决于所考虑的半透明墙体的透射率。请注意,这一能量是分布在立体角上的(即,类似于漫反射成分的处理方式)。

入射辐射也可能发生在室外的半透明墙体上。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之前关于室内墙体的讨论,因为辐射效应是相同的。

辐照光束由您提供的强度、光束方向和光束宽度定义。辐照强度以入射辐射热流密度的形式指定。光束宽度指定为辐照分布的立体角(即,光束的范围)。Ansys Fluent中的默认光束宽度为 -6度,适用于准直光束辐射。光束方向由立体角中心的矢量定义。如果您在墙体边界条件对话框中选择了“应用与光束平行的直接辐照”功能,那么您需要为辐照提供(图5.12:外部半透明墙体的DO辐照(第211页)),Ansys Fluent会计算并使用表面法向通量进行辐射计算。如果未选中此功能,则Fluent会自动应用您指定的源,使其垂直于边界,从而

图5.13:外部辐照光束的光束宽度和方向(第212页)展示了辐照光束方向和光束宽度的示意图。您在半透明墙体的边界条件中提供这些输入(以及辐照强度)。

图 5.13:外照射光束的宽度与方向

照射光束可根据特定流体或固体区域材料的折射率,在中介a中发生折射。

5.3.6.7.6 限制

在壳传导不活跃的情况下,仅有限支持吸收和发射半透明薄壁的功能。在参与性固体材料中存在显著辐射发射或吸收的情况下,例如玻璃窗对长波辐射的吸收,使用半透明薄壁可能导致数值解中预测出不合理的温度。在三维模型中,可通过激活相应薄壁的壳传导选项来克服这一问题。否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通过在壁厚方向上使用一个或多个单元层来明确表示固体壁厚。

5.3.6.7.7 固体半透明介质

离散坐标辐射模型允许您将具有两侧相邻流体或固体区域的固体区域模拟为“半透明”介质。这是通过在边界条件设置中指定固体区域参与辐射来实现的。将固体区域模拟为半透明介质,可以让您获得半透明区域内部的详细温度分布,因为Ansys Fluent在每个单元基础上求解固体能量方程,并提供热结果。然而,默认情况下,DO方程在流体区域中求解,而不是在任何固体区域中。因此,您需要在边界条件设置中,在对话框中指定固体区域参与辐射。

5.3.6.8 镜面壁和对称边界的边界条件处理

在镜面壁和对称边界处,与入射方向对应的反射光线的方向由公式5.116(第208页)给出。此外,

5.3.6.9 周期性边界的边界条件处理

在使用旋转周期性边界时,采用像素化处理以确保辐射能在周期面和阴影面之间正确传递至关重要。建议像素化范围在 之间。

5.3.6.10 流动入口和出口的边界条件处理

对于不透明流动入口和出口,处理方法详见《流动入口和出口的DTRM边界条件处理》(第197页)。

对于透明流动入口和出口,边界行为类似于外部半透明壁面,然而,辐照通量从计算域外通过透明流动边界进入相邻流体区域,过程中不会发生反射、吸收或折射。详细信息请参阅《半透明外部壁面》(第211页)。

5.3.7 表面到表面(S2S)辐射模型理论

表面到表面辐射模型可用于考虑灰-漫射表面封闭体内的辐射交换。两个表面之间的能量交换部分取决于它们的尺寸、分离距离和方向。这些参数通过一个称为“视角因子”的几何函数来考虑。

S2S模型的主要假设是任何辐射的吸收、发射或散射都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需考虑“表面到表面”的辐射进行分析。

有关模型设置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S2S模型》。

5.3.7.1 灰-漫射辐射

Ansys Fluent 中的 S2S 辐射模型假设表面为灰体且漫反射。灰体表面的发射率和吸收率与波长无关。此外,根据基尔霍夫定律 [447](第 1083 页),发射率等于吸收率 。对于漫反射表面,反射率与出射(或入射)方向无关。

灰体-漫反射模型正是 Ansys Fluent 所采用的模型。如前所述,对于感兴趣的应用,表面间辐射能量的交换实际上不受分隔它们的中介物质的影响。因此,根据灰体模型,如果有一定量的辐射能量 入射到某一表面上,一部分 被反射,一部分 被吸收,还有一部分 被透射。由于在大多数应用中,相关表面对红外光谱中的热辐射是不透明的,因此这些表面可以被视为不透明。因此,透射率可以忽略不计。由此,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 ,因为 (发射率),且

5.3.7.2 S2S 模型方程

从给定表面离开的能量通量由直接发射的能量和反射的能量组成。反射能量通量取决于来自周围环境的入射能量通量,这可以用离开所有其他表面的能量通量来表示。从表面 离开的能量为

其中, 是离开表面的能量通量, 是发射率, 是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而 是从周围环境入射到表面的能量通量。

从一个表面到另一个表面的入射能量量是表面间“视角因子” 的直接函数。视角因子 是离开表面 的能量中入射到表面 的部分。计算视角因子时所用的表面可以是网格面,或者是(仅限于三维情况)面的集群;关于集群的详细信息,请参见第215页的“集群与视角因子”。入射能量通量 可以用离开所有其他表面的能量通量来表示:

其中, 是表面 的面积, 是表面 和表面 之间的视角因子。对于 个表面,利用视角因子的互易关系可以得到:

因此,

因此,

可以写作:

其中,表示表面发出的能量(或辐射度),而表示表面的发射功率。这表示了个方程,可以重新排列成矩阵形式。

其中, 是一个 的矩阵, 是辐射度向量,而 是发射功率向量。

方程 5.137(第 215 页)被称为辐射度矩阵方程。两个有限表面 之间的视角因子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的可视性决定。如果 可见,则 ,否则为 0。

5.3.7.3 聚类

在计算大量表面的辐射和视因子时,S2S 辐射模型的计算成本非常高。为了减少计算时间和存储需求,通过创建表面“聚类”来减少表面的数量。表面聚类的生成从某个面开始,逐步添加其邻居及其邻居,直到收集到指定数量的面为止。

5.3.7.3.1 聚类和视因子

默认情况下,视因子是基于面对面计算的,其中仅有限地使用了聚类。边界面作为视因子计算的表面,然后通过取聚类内面视因子的面积加权平均值来获得聚类视因子。

对于三维情况,您可以选择使用聚类对聚类的基础来代替面与面的基础,这可以减少计算成本和存储需求。在这种方法中,Ansys Fluent 内部通过将每个聚类中非多面体单元的所有面组合来创建多边形面,并将其用作视因子计算的表面。.s2s 文件将包含聚类本身的连接信息,而不是聚类中单个面的信息,并且写入的较粗糙的多面体网格需要的磁盘空间更少。请注意,由于以下原因,使用聚类对聚类基础可能会影响准确性:

  • 在计算视角因子时,假定簇是平面的,尽管它们可能并非完全平面。这种差异会降低准确性,特别是当表面变得更加凸/凹,以及边界区域的每个表面簇的面数增加时。

  • 作为半立方体算法的一部分,将面分割成子面的选项(这会增加准确性)在簇到簇的基础上是不可用的。

5.3.7.3.2 簇和辐射度

辐射度 是针对表面簇计算的。然后,这些值被分配到簇中的各个面,以计算墙体温度。由于辐射源项高度非线性(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比例),必须小心计算表面簇的平均温度,并在构成簇的面之间适当分配通量和源项。

表面簇的温度通过面积平均获得,如下式所示: 其中 是表面簇的温度, 分别是面 的面积和温度。求和是对一个表面簇的所有面进行的。

5.3.8 蒙特卡罗(MC)辐射模型理论

蒙特卡罗辐射模型模拟了感兴趣系统的底层过程,即光子与其环境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从光子源中选择一个光子,并跟踪它在系统中的路径,直到其权重降至某个最小值以下,此时该光子“消亡”。每当光子经历一个“事件”(例如,表面交点、散射或吸收)时,感兴趣的物理量都会更新。这个过程生成该光子在系统中的完整“历史”。为了获得系统中感兴趣物理量的良好估计,需要生成许多光子历史。光子源是根据发射辐射选择的(即“采样”),对于非灰模型,每个频带都是独立处理的。

本节提供了MC模型中使用的方程的详细信息。有关设置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MC模型”。

5.3.8.1 MC模型方程

对于辐射传递方程(RTE),蒙特卡罗模型假设强度与光子的微分角通量成正比,并将辐射场视为光子气体。对于这种气体, 是在给定频率下光子被吸收的概率每单位长度。因此,平均辐射强度 与光子在单位体积 中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成正比。

类似地,光谱辐射热流 与光子在 处的表面入射率成正比,因为体积吸收与光子吸收率成正比。

通过跟踪典型选择的光子并在每个体积单元中记录行进距离,可以获得平均总强度。

通过跟踪典型选择的光子并在每个体积单元中计算距离乘以吸收系数,您可以获得平均总吸收强度。

通过跟踪典型选择的光子并在每个体积单元中计算距离乘以散射系数,您可以获得平均总散射强度。

同时,通过统计入射到表面的光子数量及其乘以发射率,您可以获得平均总辐射通量和平均吸收通量。

请注意,不需要对光谱进行离散化,因为对于传热计算,微分量通常并不重要。只要光谱(多波段)选择得当,蒙特卡洛统计会自动对光谱进行积分。非灰DO模型的边界条件是基于波段应用的。在波段内的处理与灰DO模型相同。

5.3.8.1.1 蒙特卡洛解的精度

蒙特卡洛辐射模型以随机方式生成光子,因此如果目标历史记录数相对较少,将产生斑点状结果。增加目标历史记录数会产生更平滑、更准确的结果,但代价是计算量更大。

5.3.8.2 MC模型的边界条件处理

边界处理与灰辐射的DO模型类似。更多详情,请参阅关于DO模型边界条件处理的章节。

注意:

不支持具有边界源和壳传导的外部壁(如果同时启用两者,则禁用壳传导)。

5.3.9 燃烧流中的辐射

5.3.9.1 灰气体加权和模型

加权灰气体总和模型(WSGGM)是在过于简化的灰气体模型和考虑特定吸收带的完整模型之间的一种合理折中。WSGGM的基本假设是,在距离上的总发射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第 个虚构灰气的发射率加权因子,括号内的量是第 个虚构灰气的发射率, 是第 个灰气的吸收系数, 是所有吸收气体的分压总和, 是路径长度。对于 ,Ansys Fluent 使用从 [121](第 1064 页)和 [611](第 1092 页)获得的值。这些值取决于气体成分,而 还取决于温度。当总压力不等于 时,使用 的缩放规则(参见公式 5.147(第 219 页))。

对于 ,吸收系数被赋予零值,以考虑高吸收光谱区域之间的光谱窗口(),而 的加权因子从 [611](第 1092 页)评估得出:

的温度依赖性可以用任何函数近似,但最常见的近似是

其中, 是发射率气体温度多项式系数。系数 是通过将公式 5.140(第 217 页)拟合到实验获得的总体发射率表来估计的 [121](第 1064 页),[138](第 1064 页),[611](第 1092 页)。

壁面辐射的吸收率 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近似计算 [611](第1092页),但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假设 [446](第1083页)。除非介质光学厚度极小且壁面温度与气体温度相差较大,否则这一假设是合理的。

由于系数 的缓慢变化函数,因此可以假设它们在较宽的参数范围内保持恒定。在 [611](第1092页)中,针对不同相对压力下的 蒸气,假设总压力 ,给出了这些恒定系数的值。[611](第1092页)中显示的系数值在 - 范围内有效。对于 ,使用 [121](第1064页)建议的系数值。如果对所有 都有 ,则方程 5.140(第217页)简化为

将方程 5.143(第218页)与吸收系数为 的灰体模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 WSGGM 中,辐射强度在距离 上的变化与吸收系数为 的灰体模型完全相同,且该系数不依赖于 。在一般情况下, 的估计值为

在Ansys Fluent中,WSGGM的发射率是根据公式5.140(第217页)计算的。定义中的(公式5.145,第218页)取决于,反映了分子气体中热辐射吸收的非灰性质。在Ansys Fluent中,当时使用公式5.144(第218页),而对于的情况,则使用公式5.145(第218页)。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公式5.144(第218页)和公式5.145(第218页)预测的值实际上是相同的(因为在小的极限情况下,公式5.145(第218页)简化为公式5.144(第218页))。

Ansys Fluent允许你将设置为平均光束长度。你可以指定平均光束长度,或者让Ansys Fluent根据Siegel [596](第1091页)的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是流体体积,是流体边界(壁面、入口、出口;不包括对称面)的总表面积。

有关为WSGGM设置属性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Inputs for a Composition-Dependent Absorption Coefficient”部分。

重要提示:WSGGM是在灰度方法中实现的。如果将WSGGM与非灰度模型一起使用,吸收系数将在所有波段中相同。使用DEFINE_GRAY_BAND_ABS_COEFF可以按波段或按灰度气体更改吸收系数。

5.3.9.1.1 当总(静态)气体压力不等于1 atm时

如上所述,WSGGM假设总(静态)气体压力等于1 atm。在不等于1的情况下(例如,高温燃烧),根据[158](第1066页)中提出的缩放规则进行修正。当时,方程5.140(第217页)和方程5.144(第218页)中的值会重新缩放: 其中是一个无量纲值,来源于[158](第1066页),取决于吸收气体的分压和温度,以及

需要注意的是,压力缩放指数是根据确定的,具体如下:

表5.1:压力修正因子查找值

image-20240703205028603

5.3.9.2 煤烟对吸收系数的影响

当计算煤烟形成时,Ansys Fluent可以考虑煤烟浓度对辐射吸收系数的影响。广义煤烟模型通过确定煤烟的有效吸收系数来估计煤烟对辐射传热的影响。煤烟和吸收(辐射)气体混合物的吸收系数则计算为纯气体和纯煤烟吸收系数的总和:

其中, 是无烟气体的吸收系数(从 WSGGM 获得),

其中

是气体混合密度,单位为 是烟尘质量分数。

系数 是通过拟合公式 5.149(第 220 页)得到的,数据基于 Taylor-Foster 近似 [648](第 1094 页)和基于 Smith 等人近似 [611](第 1092 页)的数据 [572](第 1090 页)。

有关包含烟尘辐射相互作用效应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辐射属性及使用烟尘模型部分。

5.3.9.3 颗粒对吸收系数的影响

Ansys Fluent 还可以包括离散相颗粒对辐射吸收系数的影响,前提是您使用的是 P-1 或 DO 模型。当 P-1 或 DO 模型处于活动状态时,可以启用颗粒的辐射吸收。然后,颗粒的发射率、反射率和散射效应将包含在辐射传热计算中。有关离散相辐射属性输入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离散相材料属性部分。

5.3.10 选择辐射模型

对于某些问题,某个辐射模型可能比其他模型更合适。在决定使用哪个辐射模型时,请考虑以下因素:

  • 光学厚度:光学厚度 是判断在你的问题中应使用哪种模型的一个良好指标。这里, 是你问题域的一个适当长度尺度。例如,对于燃烧室内的流动, 是燃烧室的直径。如果 ,你最好的选择是 P-1 和 Rosseland 模型。通常情况下,P-1 模型应用于光学厚度 的情况。对于光学厚度 ,Rosseland 模型更经济高效。对于高光学厚度的情况,建议为 DO 模型使用二阶离散化方案。DTRM、DO 和 MC 模型适用于全范围的光学厚度,但使用成本显著更高。因此,如果问题允许,应使用“厚极限”模型,即 P-1 和 Rosseland。对于光学薄的问题( <1),仅 DTRM、DO 和 MC 模型适用。

  • 散射和发射率:P-1、Rosseland 和 DO 模型考虑了散射,而 DTRM 则忽略了它。由于 Rosseland 模型在壁面使用温度滑移条件,因此对壁面发射率不敏感。

  • 颗粒效应:只有 P-1 和 DO 模型考虑了气体与颗粒之间的辐射交换(参见公式 5.68(第 191 页))。

  • 半透明壁(内部和外部):DO 和 MC 模型允许你模拟各种类型的半透明壁(例如,玻璃)。MC 模型确实允许在耦合壁的情况下使用半透明边界条件。

  • 镜面壁:DO 和 MC 模型允许镜面反射(例如,无尘镜)。

  • 部分镜面壁:DO 和 MC 模型允许部分镜面反射(例如,有尘镜)。

  • 非灰体辐射:只有 P-1、DO 和 MC 模型允许您使用灰带模型计算非灰体辐射。

  • 局部热源:在存在局部热源的问题中,P-1 模型可能会过高估计辐射通量。DO 模型可能最适合计算此类情况的辐射,尽管具有足够多射线的 DTRM 也是可以接受的。

  • 非参与介质中的封闭辐射传递:表面到表面(S2S)模型适用于此类问题。原则上,与参与介质一起使用的辐射模型也可以用于计算表面到表面辐射,但它们并不总是高效的。

5.3.10.1 外部辐射

如果您需要考虑物理模型外部的辐射热传递,可以在模型中包含外部辐射边界条件(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墙壁上的热边界条件”)。如果您不关心域内的辐射,可以在不激活任何辐射模型的情况下使用此边界条件。

许多工程系统,如发电厂、气候控制和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都包含管式换热器。然而,对于大多数工程问题而言,对换热器芯部的单个翅片和管道进行建模是不切实际的。原则上,换热器芯部会对主液流引入压力降,并从或向第二种流体(例如冷却剂)传递热量,这里称之为辅助流体。

在Ansys Fluent中,集总参数模型用于考虑压力损失和辅助流体散热。Ansys Fluent提供了两种换热器模型:宏模型(未分组和分组)以及双单元模型。宏模型允许您在两种传热模型之间进行选择,即simple-effectiveness-model和传热单元数(NTU)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计算固定散热量下的辅助流体入口温度或固定辅助流体入口温度下的总散热量。对于simple-effectiveness-model,辅助流体可以是单相或两相的。双单元模型采用NTU方法进行传热计算。与宏模型的1D流动模拟不同,该模式允许在独立的网格上求解辅助流动问题。此外,就换热器的形状而言,双单元模型的灵活性更高,并克服了宏模型的部分主要局限性。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使用热交换器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热交换器建模”部分。

以下各节包含有关热交换器模型背后理论的信息:

许多工程系统,包括发电厂、气候控制和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都包含管式换热器。然而,对于大多数工程问题而言,为换热器芯中的每个翅片和管道建模是不切实际的。原则上,换热器芯会对主流体产生压降,并从或向第二种流体(如冷却剂)传递热量,这里称之为辅助流体。

在Ansys Fluent中,采用集总参数模型来考虑压力损失和辅助流体的热量排放。Ansys Fluent提供了两种换热器模型:宏模型(未分组和分组)和双单元模型。宏模型允许您在两种传热模型之间进行选择,即简单效率模型和传热单元数(NTU)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计算固定热排放下的辅助流体入口温度或固定辅助流体入口温度下的总热排放。对于简单效率模型,辅助流体可以是单相或两相。双单元模型采用NTU方法进行传热计算。与宏模型(其中辅助流被建模为1D流动)不同,该模型允许在独立的网格上求解辅助流动。就换热器形状而言,双单元模型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克服了宏模型存在的一些主要限制。

有关如何使用换热器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建模换热器”部分。

以下各节包含有关换热器模型背后理论的信息:

  • 6.1. 宏换热器模型
  • 6.2. 双单元模型

以下部分包含关于宏观换热器模型理论的信息:

  • 6.1.1. 宏观换热器模型概述
  • 6.1.2. 宏观换热器模型的限制
  • 6.1.3. 宏观换热器模型理论

6.1.1 宏观换热器模型概述

换热器由一种主要流体(例如空气)组成,该流体与一种或多种辅助流体(例如冷却剂)接触,这些辅助流体的温度不同。

图6.1:一个四通换热器的示例

图6.1

在典型的换热器核心中,辅助流体温度在辅助流体流动方向上分层。因此,热量排放并非在整个核心上恒定。在Ansys Fluent中,代表换热器核心的流体区域沿着辅助流体路径被细分为宏观单元或宏,如图6.2所示:核心被离散化为3x4x2宏(第225页)。在这张图中,核心被离散化为个宏。这种配置包括两个通道,每个通道有四行三列的宏。每个宏的辅助流体入口温度被计算出来,然后用于计算每个宏的热量排放。这种方法提供了在换热器核心上真实的热量排放分布。

要使用热交换器模型,您必须定义一个或多个流体区域来代表热交换器核心。通常,流体区域的尺寸应与核心本身的尺寸相匹配。作为设置过程的一部分,您需要定义辅助流体路径、宏的数量以及核心的物理属性和操作条件(如压降参数、热交换器效率、辅助流体流量等)。

您还可以将多个流体区域组合成一个热交换器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流体区域充当一个独立的热交换器核心,而热交换器组的辅助流体质量流量将按各区域体积的比例分配。为了辅助流体流动,热交换器组也可以串联连接。此外,一个热交换器组可以有辅助流体的压降(例如,对于压力依赖性属性),并允许有额外的辅助流体流入或流出。有关热交换器组的更多信息,请参阅使用组宏热交换器模型。

热交换器模型是为“紧凑型”热交换器设计的,这意味着主流体侧的流动是单向的。辅助流体被假定通过大量并行管道流动,这些管道可以选择性地以蛇形模式回流,形成多个“通道”。

您可以独立选择主要辅助流体流动方向、通道间方向以及外部主流体流动方向。

重要提示:强烈建议在宏热交换器模型中不要使用自由形式的四面体网格。相反,应使用均匀分布的六面体/楔形单元,以提高准确性和更稳健的求解过程。

图6.2:核心被离散化为3x4x2宏

6.1.2 宏观换热器模型的限制

宏观换热器模型存在以下限制:

  • 核心必须是一个横截面近似为矩形的3D网格。

  • 主流动方向(参见公式6.1,第227页)必须与矩形核心定义的三个正交轴之一对齐。

  • 通道间的平面必须垂直于主流动方向。

  • 通道间平面的两个维度可以分别离散为多个宏观单元(宏),但在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上,宏不能进一步细分。

  • 在计算压降系数时忽略流动加速效应。

  • 对于简单效率模型,主流体的容量率必须小于辅助流体的容量率。

  • 辅助流体的相变不能使用ntu模型进行模拟。

  • 基于宏的方法要求每个尺寸和形状相同的宏中包含相同数量的单元。

  • 辅助流体流动假设为1D。

  • 通道宽度必须均匀。

  • 当网格不规则或未分层时,无法保证准确性。

  • 当核心进出口处存在上游温度扩散时,无法保证准确性。

  • 非共形网格不能连接到核心的进出口。需要创建额外的一层来避免这种情况。

6.1.3 宏观换热器模型理论

在Ansys Fluent中,换热器芯被视为一个具有动量和热传递的流体区域。压力损失在动量方程中被建模为动量汇,而热传递在能量方程中被建模为热源。

Ansys Fluent提供了两种热传递模型:默认的ntu-model和simple-effectiveness-model。simple-effectiveness-model根据您提供的速度与效率曲线进行效率插值。对于ntu-model,Ansys Fluent根据您以表格格式提供的热传递数据计算出的NTU值来计算效率。Ansys Fluent会自动将这些热传递数据转换为主流体质量流量与NTU的曲线(该曲线将是分段线性的)。Ansys Fluent将使用此曲线根据宏的大小和主流体流量计算宏的NTU。有关这些计算中使用的方程,请参见热传递效率(第228页)和热量排放(第229页)。

ntu-model提供了以下特性:

  • 该模型可用于检查主辅流体的热容率,并取两者中较小的一个进行热传递计算。
  •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辅流体向主流体的热传递,反之亦然。
  •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主流体侧的反向流动。
  • 该模型可用于变密度的主流体。
  • 该模型可用于串行或并行的Ansys Fluent求解器。
  • 可使用瞬态曲线用于辅流体入口温度和总热量排放。
  • 可使用瞬态曲线用于辅流体质量流量。

简单有效模型提供了以下特点:

  • 该模型可用于模拟从辅助流体到主流体的热传递,反之亦然。
  • 辅助流体属性可以是压力和温度的函数,因此允许辅助流体发生相变。
  • 该模型可用于串行和并行求解器。
  • 该模型可用于通过热交换器组(使用分组宏热交换器模型)构建热交换器网络。
  • 可使用瞬态曲线来表示辅助流体入口温度和总热排斥。
  • 可使用瞬态曲线来表示辅助流体质量流速。

6.1.3.1 沿流向压力降

在两种热传递模型中,压力损失在Ansys Fluent中使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建模。对于双单元模型(双单元模型(第231页)),压力损失用于两种流体,而对于宏模型,仅用于主流侧。

多孔介质模型的损失系数通过在Ansys Fluent外部对压力与流速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计算,您将在单元区条件中指定这些数据。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曲线拟合的数据不可用。如果数据不可用,宏模型提供了另一种获取系数的方法。这些系数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压力损失系数作为某些几何参数的函数自动计算(并更新),其理论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顺流压力降,

代表顺流压力损失系数,

是主流体平均密度,

为在最小流通面积处的主流体速度。

压力损失系数是根据这些参数计算得出的。

其中,

自由流面积与核心迎风面积之比

入口损失系数

出口损失系数

一次流体侧表面积

换热器核心最小自由流通面积

核心摩擦因子

出口处的比容

入口处的比容

平均比容

是从实验数据中获得的经验量。您需要根据与您设置的换热器配置最接近的图表来指定这些参数[297](第1074页),[295](第1074页)。这些参数用于在两个非流向方向上设置大阻力,从而有效地迫使一次流体通过核心单向流动。

在公式6.2(第227页)中,核心摩擦因子定义为

其中,

= 核心摩擦系数

= 核心摩擦指数

= 最小流通面积处的速度雷诺数

是从实验数据中获得的经验量。您需要根据最接近您所设置的热交换器模型的图表来指定核心摩擦系数和指数[297](第1074页),[295](第1074页)。

公式6.3(第228页)中的雷诺数定义为

= 平均一次流体密度

= 平均一次流体粘度

= 水力直径

= 最小流通面积处的一次流体速度

对于一个换热器芯体,水力直径可以定义为

其中, 是换热器的流程长度。如果管子与主流体流动方向垂直,那么 就是主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长度。需要注意的是,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得到。

其中, 表示主流体速度, 表示自由流通面积与核心迎风面积的比值。

6.1.3.2 换热器效能

换热器效能 定义为主流体与辅助流体之间实际传热速率与最大可能传热速率之比。最大可能的传热速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分别代表主辅流体的入口温度。

因此,实际传热速率 ( q ) 被定义为

的值取决于热交换器的几何形状和流动模式(平行流、逆流、交叉流等)。尽管一次流体的效果是在整个热交换器芯部均匀条件下计算的,但它将应用于由计算单元表示的芯部的一小部分。对于某些一次流变化较大的热交换器芯部,这可能会降低其准确性。

对于简单效果模型,您需要为正在模拟的热交换器提供效果值,并指定该量如何随速度变化。对于ntu模型,您需要提供基于均匀测试条件的热交换器性能数据(热排斥/传递数据与一次流速的关系),Ansys Fluent 则根据热容比和传热单元数的关系计算整个热交换器的效果。

其中, 表示 的比值。

为了使 Ansys Fluent 能够计算出一系列辅助流速下传热单元数(NTU)随主流体流速的变化情况,需要为一系列辅助流速指定换热器性能数据。这个基于整个换热器和均匀条件的 NTU,会根据每个宏的体积和最小热容比进行缩放。

对于每个宏,主流体入口温度是通过边界上流入的主流体温度的质量平均值计算得出的。这会自动考虑边界处主流体的任何反向流动。

请注意,上述方程适用于交叉流(未混合)条件;宏模型只能模拟交叉流,与顺流和逆流情况不同。

6.1.3.3 热排放

热排放是针对宏内的每个单元计算的,并作为源项添加到主流体流动的能量方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辅助流体向主流体的热排放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对于简单效能模型,给定单元的热传递计算如下:

其中,

热交换器效率

主流体容量率(流量 比热)

包含单元格的宏观辅助流体入口温度

单元格温度

对于简单效率模型,宏观的热量排放是通过将宏观内所有单元格的热量传递总和来计算的。

对于ntu-模型,宏观物体的热量传递计算如下:

其中,

宏观换热效率

辅助流体入口温度

主流动入口温度

对于ntu模型,给定单元的热量传递计算如下:

对于这两种换热器模型,换热器芯部的总散热量被计算为所有宏元件散热量的总和:

每个宏观计算单元中辅助流体的入口温度(如公式6.11(第229页)和公式6.13(第230页)中的)是根据前一宏观计算单元中辅助流体的能量平衡来计算的。对于特定的宏观单元,

其中, 分别是辅助流体在宏观尺度上的入口和出口焓值。辅助流体从宏观尺度出口的温度计算如下:

其中

用户定义的函数

辅助流体压力

此时, 的值成为下一个宏的入口条件。

第一排宏(图6.2:将核心离散化为3x4x2宏(第225页)中的宏0、1和2)假设为辅助流体进入换热器核心的位置。当指定换热器核心的总热量排出量时,第一排宏的入口温度通过迭代计算得出,以确保所有方程同时满足。当指定固定的辅助流体入口温度时,第一排宏的热量传递用于计算它们的出口焓,这成为下一排宏的入口条件。在每个通道结束时,每个宏(在最后一排)的出口焓通过质量加权平均,以获得下一个通道宏的入口条件。

6.1.3.4 宏换热器组连接性

如果使用了可选的宏换热器组,一个换热器可能包含多个流体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假设辅助流体在这些区域中并行流动。因此,在考虑任何辅助流体影响后,辅助流体的入口质量流量会自动按以下方式分配到组中的每个区域:

其中, 表示热交换器组的总辅助质量流量。 指的是第 个流体区域内的第 个有限体积单元的体积。在每个区域内,辅助流体像往常一样依次流过每个宏。

在组出口端,各区域并行的辅助流体再次合并,出口辅助流体的焓值则基于质量加权平均进行计算:

借助用户自定义函数,简单高效模型能够模拟两相辅助流体流动及其他形式的复杂辅助流体焓关系。

其中, 表示绝对压力, 表示两相气液混合物中蒸气的质量分数。当使用与压力相关的辅助流体属性时,每个宏内的平均压力会被计算并传递给用户自定义函数。

以下是翻译后的中文文本:

宏行索引

入口辅助流体压力

换热器组总压降

每通道行数 通道数

要学习如何使用宏换热器模型,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未分组的宏换热器模型”和“使用分组的宏换热器模型”部分。

以下章节包含了关于双单元热交换器模型理论的信息:

  • 6.2.1. 双单元模型概述
  • 6.2.2. 双单元模型的限制
  • 6.2.3. 双单元模型理论

6.2.1. 双单元模型概述

宏观模型非常适用于薄矩形热交换器核心,其中通道间距垂直于主流动方向,辅助流动均匀(因此可以视为一维流动)。此外,网格应均匀且结构化。然而,许多实际的热交换器具有非矩形核心,辅助流体在到达核心之前可能通过任意形状的入口罐,这使得它们高度不均匀。由于核心的复杂形状和/或网格的简易性,结构化网格可能不是显而易见的选择。这些宏观模型的缺点可以通过使用双单元热交换器模型轻松克服。该模型允许在独立的共位网格上解决主流动和辅助流动,并且仅通过热交换器核心的热传递来耦合这两种流动。

6.2.2. 双单元模型的限制

双单元热交换器模型存在以下限制:

  • 无法使用简单效能模型。

  • 热交换器性能数据必须以传热速率或传热单元数(NTU)的形式提供,用于辅助/主流动速率组合,而不是速度与效能曲线。

在主网格和辅助网格不相同的热交换器中,传热可能是非守恒的(即,热流体损失的热量可能不等于冷流体获得的热量)。为了最小化传热差异,主单元和辅助单元的拓扑结构和大小应尽可能相似,理想情况下是一对一的单元导热性。

6.2.3. 双单元模型理论

双单元热交换器由两个多孔流体区域组成,即主区域和辅助区域。这两个区域同时求解,仅通过传热耦合。每个区域中的公共区域,即发生传热的区域,代表热交换器核心。主区域和辅助区域的核心占据相同的物理空间,如图6.3所示:交叉流模式下主辅助区域匹配四边形网格的核心(第233页)。两个核心中的单元应在物理空间中完全重叠,以确保守恒传热。传热发生在靠近的单元之间,基于单元中心点。也就是说,主区域单元与一个且仅一个辅助区域单元交换热量,反之亦然。因此,如果其中一个核心(例如主区域)的网格相对于另一个核心(例如辅助区域)过于粗糙或精细,则不能确保传热的守恒。无论您提供原始热排斥数据还是NTU数据,双单元模型中的传热计算都基于NTU方法。

图6.3:交叉流模式下主辅助区域匹配四边形网格的核心

6.2.3.1. NTU 关系

当您提供原始散热数据时,NTU 值是利用公式 6.9(第 229 页)以及在“设置双电池换热器”对话框的“性能数据”标签页中指定的效能-NTU 关系来计算的。在交叉流动模式下,NTU 值的计算遵循公式 6.10(第 229 页)。该方程通过牛顿-拉弗森方法进行迭代求解。对于并流情况,NTU 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对于逆流情况,采用以下公式:

否则,

其中, 是热容比, 是效率。

6.2.3.2. 热排斥

热排斥的计算针对两个核心(主核心和辅助核心)中的每个单元进行,并作为源项添加到各自流动的能量方程中。这一点在图6.4:具有主辅助区域重叠单元格的核心(第234页)中有所展示。

图6.4:具有主辅助区域重叠单元格的核心

以下是翻译后的中文文本:

辅助电池温度

主电池温度

总传热系数 与总传热面积 的乘积

缩放后的最小热容率

电池体积

换热器核心体积

您可以提供NTU值,或者可以使用提供的原始数据和您指定的有效性-NTU关系进行计算。

要了解如何使用双电池换热器模型,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双电池换热器模型”部分。

本节阐述了Ansys Fluent中使用的有限速率化学理论:

Ansys Fluent可以通过求解描述对流、扩散和每个组分组分反应源的守恒方程来模拟化学组分的混合和传输。可以模拟多个同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发生在流体相(体积反应)、壁面或颗粒表面,以及多孔区域。本节描述了有无反应的组分传输建模能力。

请注意,您可能还希望使用混合分数方法(适用于非预混系统,参见非预混燃烧(第295页))、反应进度变量方法(适用于预混系统,参见预混燃烧(第332页))、部分预混方法(参见部分预混燃烧(第343页))或成分PDF传输方法(参见成分PDF传输(第276页))来模拟湍流反应火焰。有关使用有限速率化学的模拟多相组分传输,请参见多相流(第595页)。

信息分为以下部分:

  • 7.1.1. 体积反应
  • 7.1.2. 壁面表面反应和化学气相沉积
  • 7.1.3. 颗粒反应
  • 7.1.4. 电化学反应
  • 7.1.5. 反应通道模型
  • 7.1.6. 反应器网络模型

有关在Ansys Fluent中使用这些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模拟组分传输与有限速率化学”。

7.1.1 体积反应

本节介绍了与体积反应相关的组分传输和有限速率化学的理论信息。这些信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7.1.1.1 组分传输方程

7.1.1.2 反应建模的广义有限速率公式

7.1.1.3 双温度模型下的有限速率化学

有关使用与体积反应相关的组分传输和有限速率化学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体积反应部分。

7.1.1.1 组分传输方程

当您选择求解化学组分的守恒方程时,Ansys Fluent 通过求解第 组分的对流-扩散方程来预测每个组分的局部质量分数 。该守恒方程采用以下一般形式:

混合物密度

扩散组分的速度

组分 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净生成速率(本节后面描述)

通过分散相添加以及任何用户定义的源项的创建速率。这种形式的方程将针对 个组分进行求解,其中 是系统中存在的流体相化学组分的总数。由于组分的质量分数必须总和为1,因此第 个质量分数由1减去求解的 个质量分数的总和来确定。为了最小化数值误差,第 个组分应选择为具有总体最大质量分数的组分,例如当氧化剂为空气时选择

7.1.1.1.1 层流中的质量扩散

在公式 7.1(第238页)中, 是组分 的扩散通量,这是由于浓度和温度梯度引起的。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 使用稀释近似(也称为菲克定律)来模拟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质量扩散,在此近似下,扩散通量可以写为

其中

混合物中组分 的质量扩散系数

组分 的质量分数

热(Soret)扩散系数(参见热扩散系数 (p. 242))

温度

对于某些层流流动,稀薄近似可能不适用,需要完全多组分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求解 Maxwell-Stefan 方程;详细信息请参见用户指南中的完全多组分扩散 (p. 239)。

方程 7.2 (p. 238) 严格有效当混合物组成不变,或者当 与组成无关时。这是一个在稀薄混合物中的可接受近似,当 ,对于所有 除了载气。Ansys Fluent 还可以通过将此类混合物视为多组分系统来计算层流流动中的非稀薄混合物的传输。在 Ansys Fluent 中,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指定,包括通过指定 ,组分 在组分 中的二元质量扩散系数。然而, 并不直接使用;相反,混合物中的扩散系数 计算为 [299] (p. 1074):

其中, 分别表示组分 的摩尔分数和质量分数, 表示孔隙率。你可以根据 Fluent 用户指南中关于质量扩散系数输入的描述,为每个化学组分输入

7.1.1.1.2 湍流中的质量扩散

在湍流中,Ansys Fluent 采用以下形式计算质量扩散:

其中 表示湍流粘度,而 则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的湍流Schmidt数:

其中, 表示湍流扩散系数。 的默认值为 0.7。需要注意的是,湍流扩散通常会主导层流扩散,因此在湍流流动中通常不需要详细指定层流扩散特性。

在湍流流动中,总扩散是层流扩散 (由方程 7.3 (第 239 页) 给出)与湍流扩散(由方程 7.5 (第 239 页) 给出)之和。

7.1.1.1.3 完全多组分扩散

当分子传输过程的细节变得重要时(例如,在扩散主导的层流流动中),对组分传输和能量方程中的化学组分扩散进行仔细处理是重要的。作为层流扩散模型之一,Ansys Fluent 具备模拟完全多组分组分传输的能力。

7.1.1.1.3.1 一般理论

对于多组分系统,通常无法推导出仅包含单一组分梯度的扩散通量关系(如第 238 页的层流中的质量扩散所述)。在这里,将使用麦克斯韦-斯蒂芬方程来获得扩散质量通量。这将导致广义菲克定律扩散系数的定义 [649] (第 1094 页)。与计算多组分扩散系数相比,这种方法更受欢迎,因为它们的评估需要计算大小为 个协因子行列式,以及一个大小为 的行列式 [636] (第 1093 页),其中 是化学组分的数量。

7.1.1.1.3.2 麦克斯韦-斯蒂芬方程

根据 Merk [436] (第 1082 页),麦克斯韦-斯蒂芬方程可以写为

其中,

表示摩尔分数,

表示扩散速度,

表示组分 在组分 中的二元质量扩散系数,

表示热扩散系数。

对于理想气体,麦克斯韦扩散系数等于二元扩散系数。如果假设外部力对所有组分相同且压力扩散可忽略不计,则 。由于扩散质量通量矢量为 ,上述方程可写为

经过一些数学运算,我们可以得到扩散质量通量矢量

其中, 表示组分 的质量分数。其他术语定义如下:

其中,

矩阵

是广义菲克扩散系数的 矩阵

[649] (第 1094 页)

分子量

用于定义混合物中平均分子量的下标

7.1.1.1.4 扩散系数的动力学理论参数

求解器将使用查普曼-恩斯科格公式 [421] (第 1081 页) 的修正版本来计算

扩散系数 ,采用动力学理论:

地点:

无量纲扩散碰撞积分,这是系统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度量。

是作为无量纲温度 的函数来计算的。

其中, 表示温度(以开尔文为单位)。

是玻尔兹曼常数,其定义为气体常数 除以阿伏伽德罗常数。

混合物中的 以开尔文为单位,是几何平均值:

(7.12)

从[248](第1071页)给出的表格值中,可以得出之间的关系,

而在Ansys Fluent中,这一关系近似为:

对于二元混合物,(以埃为单位,1埃)是根据各个的算术平均值计算的:

7.1.1.1.5 统一路易斯数

所有组分的层流质量扩散率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混合物中组分 的质量扩散系数, 是热导率, 是混合物密度, 是混合物的比热容。

7.1.1.1.6 各向异性组分扩散

多孔介质中的各向异性组分扩散模型如下:

  • 对于菲克扩散,组分 的质量通量矢量建模为,

其中, 表示孔隙率, 表示多孔区域内的各向异性扩散矩阵,其余符号与公式 7.4(第 239 页)中的定义相同。

  • 完整的多元(Maxwell-Stefan)各向异性扩散通量矢量,计算方式类似于公式 7.8(第 240 页),具体如下:

7.1.1.1.7 热扩散系数

热扩散系数可定义为常数、多项式函数、用户自定义函数,或采用以下基于实验数据的与组分相关的表达式,该表达式源自[327](第1076页):

这种形式的Soret扩散系数会导致重分子向加热表面扩散的速度较慢,而轻分子则扩散得更快。

7.1.1.1.8 能量方程中组分传输的处理

对于许多多组分混合流动,由于组分扩散引起的焓传输

会对焓场产生显著影响,不应忽视。特别是,当刘易斯数

对于任何组分,这一比值远非统一,忽视这一项可能导致重大误差。Ansys Fluent 默认会包含这一项。在公式 7.18(第 242 页)中, 表示热导率。

7.1.1.1.9 进口处的扩散

在 Ansys Fluent 的压力基求解器中,进口处组分的净传输包含对流和扩散两个部分。对于密度基求解器,仅包含对流部分。对流部分由用户指定的进口组分质量分数固定。然而,扩散部分取决于进口处计算的组分场的梯度。因此,扩散部分(以及因此的净进口传输)不是事先指定的。有关指定组分净进口传输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定义单元区域和边界条件以进行组分设置。

7.1.1.2 反应建模的广义有限速率公式

在公式 7.1(第 238 页)中作为源项出现的反应速率,在 Ansys Fluent 中,对于湍流流动,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之一计算:

  • 直接使用有限速率动力学:忽略湍流波动对动力学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直接由广义有限速率化学决定。

  • 涡耗散模型:假设反应速率由湍流控制,忽略化学时间尺度的影响,避免了昂贵的阿伦尼乌斯化学动力学计算。该模型计算成本低,但为了得到真实结果,应仅使用一步或两步放热机制。这种方法仅应在整个计算域内关注的化学时间尺度已知相对于湍流时间尺度较快时使用。

  • 涡耗散概念(EDC)模型:可以在湍流火焰中结合详细的化学动力学,考虑湍流和动力学的时间尺度。请注意,详细的化学动力学计算可能计算成本较高。

广义有限速率公式适用于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层流或湍流反应系统,以及具有预混、非预混或部分预混火焰的燃烧系统。

7.1.1.2.1 直接使用有限速率动力学(无TCI)

在没有使用湍流-化学相互作用(TCI)模型的情况下,有限速率动力学通过使用一般反应速率表达式计算化学源项来整合,而不试图明确考虑湍流波动对源项计算的影响。此方法推荐用于层流流动,其中公式是精确的,或者用于使用复杂化学的湍流流动,其中要么预计湍流时间尺度相对于化学时间尺度较快,要么化学足够复杂以至于重要的化学时间尺度高度分散。

由于反应导致的化学组分 的净源项是通过该组分参与的 反应的反应源项之和来计算的。对于多孔介质中的反应,反应导致的净源项是通过将反应速率与孔隙度相乘得到的:

其中,表示组分的分子量,表示孔隙度,而则表示在反应中组分的生成/消耗摩尔速率。反应可能在壁面处的连续相中发生。

考虑以一般形式表示的第个反应,如下所示:

其中,

系统中化学组分的数量

公式7.20(第244页)适用于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对于不可逆反应,逆向反应速率常数为零。

公式7.20(第244页)中的求和针对系统中所有化学组分,但只有作为反应物或产物的组分才具有非零的化学计量系数。

反应中组分的摩尔生成/消耗速率由下式给出: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请注意,在方程7.21(第244页)中,逆反应部分的速率指数是产物组分的化学计量系数

如需了解CHEMKIN格式中更一般的反应机理信息,请参阅《Ansys Chemkin入门》。关于在Ansys Fluent用户界面中输入化学计量系数和速率指数的信息,包括全局正向(不可逆)反应和基本(可逆)反应,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反应定义输入部分。以下信息涉及在Ansys Fluent中手动输入的机理。

表示第三体对反应速率的净效应。该项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第 种物质在第 反应中的第三体效率。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 在反应速率计算中不包括第三体效应。然而,如果您拥有相关数据,可以选择包含第三体效率的影响。

反应 的正向速率常数 是使用阿伦尼乌斯表达式计算的。

何处,

在Ansys Fluent中定义问题时,您(或数据库)将为提供值,并可选择性地提供

如果反应是可逆的,默认情况下,反应的反向速率常数将根据正向速率常数通过以下关系计算得出:

其中, 表示第 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表示大气压(101325 Pa)。指数函数中的项代表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其各组成部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在温度和大气压下,分别表示第种物质的熵和焓。这些值在Ansys Fluent中作为混合物材料的属性进行指定。

Ansys Fluent还提供了在需要时明确指定可逆反应速率参数(前置指数因子、温度指数以及反应的活化能)的选项。在这种情况下,可逆反应的逆向速率常数是根据类似于方程7.23(第245页)的关系式计算的:

何处,

有关指定逆反应速率参数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反应定义输入”部分。

7.1.1.2.2 压力依赖性反应

通过使用导入的CHEMKIN机制,可以获得压力依赖性反应的一般公式,这些公式的详细描述可以在《Ansys Chemkin入门》中找到。如果您选择通过Ansys Fluent界面手动输入反应表达式,Ansys Fluent可以使用三种方法之一来表示压力依赖性(或压力下降)反应的速率表达式。这些方法是使用导入的CHEMKIN机制可用的公式的一个子集。“下降”反应是指温度和压力使得反应发生在Arrhenius高压极限和低压极限之间,因此不再仅依赖于温度。

在下降区域中,有三种表示速率表达式的方法。最简单的是Lindemann [377](第1079页)形式。还有另外两种相关方法,即Troe方法 [206](第1068页)和SRI方法 [634](第1093页),它们更准确地描述了下降区域。

需要为高压极限和低压极限提供Arrhenius速率参数。然后,将这两个极限的速率系数混合,以产生平滑的压力依赖性速率表达式。在Arrhenius形式中,高压极限 和低压极限 的参数如下:

任意压力下的净速率常数则被视为

其中, 定义为

其中, 表示浴气浓度,可包含第三体效率。若方程 7.31(第 246 页)中的函数 为单位值,则此为 Lindemann 形式。Ansys Fluent 还提供了另外两种描述 的方法,即 Troe 法和 SRI 法。

在Troe方法中,由以下公式给出:

式中

and

参数 被指定为输入。

在SRI方法中,混合函数 近似为

式中

除了低压极限 表达式的三个阿伦尼乌斯参数外,您还必须提供 表达式中的参数

对于化学活化双分子压力依赖反应,任何压力下的净速率常数为

重要提示:化学动力学机制通常包含广泛的时间尺度,并形成一组高度非线性、刚性的耦合方程。有关求解过程的指南,请参阅用户手册中的化学混合和有限速率化学的求解过程。此外,如果您有CHEMKIN [300](第1074页)格式的化学机制,可以将其导入Ansys Fluent。请参阅用户手册中的导入体积动力学机制的CHEMKIN格式部分。

7.1.1.2.3 涡耗散模型

在某些燃烧条件下,燃料燃烧迅速,整体反应速率受湍流混合控制。例如,在高温非预混火焰中,湍流缓慢地将燃料和氧化剂对流传输/混合到反应区,在那里它们迅速燃烧。在某些预混火焰中,湍流缓慢地将冷反应物和热产物对流传输/混合到反应区,反应在那里迅速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近似方法是假设燃烧受混合限制,从而忽略复杂的化学动力学速率,转而假设混合后立即燃烧。

对于“混合即燃烧”的近似,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种基于 Magnussen 和 Hjertager [410](第1080页)工作的湍流-化学相互作用模型,称为涡耗散模型。使用此模型,由于反应 产生的组分 的净生成速率 ,由以下两个表达式中较小的一个(即限制值)给出:

其中,

任意产物组分的质量分数,

特定反应物的质量分数,

经验常数,等于4.0

经验常数,等于0.5

在公式7.39(第247页)和公式7.40(第247页)中,化学反应速率受大涡混合时间尺度 / 控制,如Spalding [624](第1093页)的涡破碎模型所述。只要存在湍流 ,燃烧就会进行,不需要点火源来启动燃烧。这对非预混火焰通常是可以接受的,但在预混火焰中,反应物一进入计算域就会燃烧,位于火焰稳定器上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nsys Fluent提供了有限速率/涡耗散模型,其中同时计算有限速率反应速率(公式7.21(第244页))和涡耗散速率(公式7.39(第247页)和公式7.40(第247页))。净反应速率取这两个速率中的最小值。实际上,有限速率动力学起到了动力学“开关”的作用,防止在火焰稳定器之前发生反应。一旦火焰被点燃,涡耗散速率通常小于阿伦尼乌斯速率,反应受混合限制。

重要提示:

  • 尽管Ansys Fluent允许在涡耗散和有限速率/涡耗散模型中使用多步反应机理(反应数目大于2),但这些模型很可能会产生不正确的解。原因在于,多步化学机理通常基于Arrhenius速率,每个反应的速率各不相同。在涡耗散模型中,每个反应都具有相同的湍流速率,因此该模型仅适用于单步(反应物→产物)或两步(反应物→中间体,中间体→产物)的总体反应。该模型无法预测如自由基等动力学控制的组分。要在湍流流动中结合多步化学动力学机理,请使用EDC模型(详见《LES的涡耗散模型》(第248页))。

  • 涡耗散模型要求产物启动反应(参见公式7.40(第247页))。在为稳态流动初始化解时,Ansys Fluent将所有组分的质量分数设置为用户指定的初始值中的最大值和0.01。这通常足以启动反应。然而,如果你首先收敛一个混合解,其中所有产物的质量分数为零,那么你可能需要在反应区中修补产物以点燃火焰。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稳态燃烧模拟中的点火”。

7.1.1.2.4 LES的涡耗散模型

当使用LES湍流模型时,公式7.39(第247页)和公式7.40(第247页)中的湍流混合速率 / 被替换为亚格子尺度混合速率。该速率计算如下:

哪里,

7.1.1.2.5 涡耗散概念(EDC)模型

涡耗散概念(EDC)模型是涡耗散模型的一种扩展,它允许在湍流流动中包含详细的化学机理[409](第1080页)。该模型假设反应发生在称为精细尺度的小湍流结构内。这些精细尺度占据计算单元的一小部分,其特征是体积分数 。在精细尺度上的燃烧被假设为恒压反应器,初始条件取为单元内的当前组分和温度。反应过程在时间尺度 上进行,受方程7.21(第244页)的反应速率控制,并使用常微分方程(ODE)求解器进行数值积分。守恒方程中组分 的源项,如方程7.1(第238页)所示,被建模为

其中, 是在时间尺度 上经过反应后的细尺度组分质量分数。

EDC 模型可以将详细的化学机理纳入湍流反应流动中。然而,典型的机理通常是刚性的,其数值积分在计算上成本较高。因此,只有在快速化学假设无效的情况下才应使用该模型,例如模拟低温或高压燃烧、快速淬灭火焰中的缓慢 CO 燃烧,或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中的 NO 转化。

有关使用 EDC 模型获取解决方案的指南,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刚性化学系统的解决方案”部分。

7.1.1.2.5.1 标准 EDC 模型

在标准 EDC 模型 [217](第 1069 页)中,反应性细尺度的体积分数被建模为:

其中长度尺度 的计算如下:

哪里

运动粘度

湍流动能

湍流动能耗散率

积分时间尺度 被建模为:

其中, 是一个时间尺度常数,等于 0.4082。

7.1.1.2.5.2 部分搅拌反应器 EDC 模型

标准 EDC 模型(详见标准 EDC 模型 (第 249 页))已成功应用于通过结合详细的化学机理来模拟湍流-化学耦合。然而,标准 EDC 模型的主要缺点是长度尺度常数 和时间尺度常数 都不依赖于局部流动和化学变量。研究表明,标准 EDC 模型存在局限性。例如,当应用于模拟中等和强烈低氧稀释(MILD)系统(由于强氧稀释导致的慢化学反应)时,EDC 模型会显著高估温度水平 [361](第 1078 页),[362](第 1078 页)。

一些作者提出了 EDC 模型的广义化,以应用于更广泛的火焰区域。部分搅拌反应器(PaSR)模型 [176](第 1067 页),[720](第 1098 页)已被应用于温和和超音速燃烧。它在概念上类似于标准 EDC 模型,但具有不同的反应体积分数和时间尺度的定义:

在公式7.46(第250页)中,的定义如下:

在Ansys Fluent中,化学时间尺度 是根据[166](第1066页)中概述的方法计算的:

其中, 表示 的反应速率(单位为 ),这些较慢的主要组分主导了精细时间尺度和更大的火焰结构。

混合时间尺度 被视为湍流积分时间尺度 的一部分:

其中,可以是常数值,也可以是局部湍流雷诺数的函数。

其中, 湍流模型中的常数。

当使用方程7.51(第250页)来计算 时,该模型被称为分形方法 [176](第1067页)。指数系数 表示为:

其中, 表示分形维数。当 时,对应于 Kolmogorov 时间尺度;而当 时,则对应于积分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 LES 湍流模型时, 是通过 Kolmogorov 时间尺度和湍流时间尺度的几何平均值计算得出的 [366](第 1078 页)。

7.1.1.2.6 加厚火焰模型

预混火焰的典型层流火焰厚度约为毫米级。由于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由火焰内的组分扩散、热传导和化学反应决定,因此需要足够的网格分辨率来预测正确的层流火焰速度。相比之下,燃烧室尺寸通常远大于层流火焰厚度,即使使用非结构化和解自适应网格,也无法经济地解析火焰。

预混层流火焰速度,记为 ,与 成正比,其中 是扩散系数, 是反应速率。层流火焰厚度与 成正比。因此,通过按比例增加扩散系数并减少反应速率,可以人为地增加层流火焰厚度,而不改变层流火焰速度。这样,加厚的火焰就可以在粗网格上得到可行解析,同时仍能捕捉到正确的层流火焰速度。

在 Ansys Fluent 中,加厚因子 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表示网格尺寸, 是层流火焰厚度,而 则是用户指定的火焰中的点数(默认为8)。网格尺寸 确定,其中 是单元体积, 是空间维度(2或3)。层流火焰厚度 由用户输入,可以是常数、用户定义函数,或者计算为 ,这里的 是热扩散系数,计算方式为 (其中 是热导率, 是密度, 是比热容)。

所有组分的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都乘以加厚因子 ,而所有反应速率则除以 。然而,在火焰之外,这些增强的扩散性可能导致错误的混合和热传递,因此火焰仅在反应前沿周围的狭窄带内动态加厚。这一带宽是通过将 乘以一个因子 来计算的, 的计算方法为...

在公式7.54(第251页)中, 是反应速率的空间滤波绝对值,而 是一个默认值为10的常数。绝对反应速率经过多次滤波, 是域中 的最大值。 的范围从火焰带附近的单位值到该带外部的零值。

厚火焰模型(TFM)[497](第1086页)通常与单步化学机理一起使用,其中全局反应已调整以提供正确的层流火焰速度。原则上,TFM可以与多步反应机理一起使用,但所有成分分布应在火焰内得到充分解析。TFM在基于压力和基于密度的求解器中均可用。

虽然TFM可用于模拟层流火焰,但其最常见的应用是作为湍流预混和部分预混火焰的LES燃烧模型。预混火焰的湍流火焰速度主要由火焰褶皱决定,这增加了火焰表面积。

火焰的增厚改变了其与湍流的相互作用。这应在计算组分形成和破坏速率时考虑。随着火焰变厚,湍流褶皱火焰的能力减弱,这影响了湍流火焰速度的传播。湍流化学相互作用的减少通过将反应速率乘以效率函数 来补偿。在Ansys Fluent中,Charlette和Colin效率函数可用于模拟这种现象。

Colin效率函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 使用Durand和Polifke[154](第1065页)提出的方法计算的次网格尺度湍流速度。

= 对应于加厚火焰的滤波宽度,通常比物理网格长度尺度大一个数量级。默认值取为局部单元网格间距的10倍。

= 层流火焰速度。

= 由公式7.56(第252页)计算的参数。

= 由公式7.58(第253页)定义。

其中,

用户定义的参数,其数量级为1。

修正参数,取值范围从0到1。该修正基于局部湍流条件和截止长度值,截止长度是指低于此长度尺度时,涡流不会改变火焰的最小长度尺度。截止长度根据厚化火焰厚度和雷诺数计算得出。

是一个常数,值为0.28。

方程7.56(第252页)中的湍流雷诺数 基于积分长度尺度 和积分长度尺度上的均方根速度波动。积分长度尺度是流场中最大涡流的长度,它依赖于几何形状,通常使用特征尺寸(如燃烧器直径、入口直径或钝体尺寸)的 作为其值。积分长度尺度上的均方根速度波动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在积分长度尺度 上的均方根速度。

在这里,上标0表示未经加厚的火焰,而上标1表示加厚的火焰。

当流动为层流时,等于0,此时Colin效率函数简化为1。当湍流速度波动变化时,即...

科林效率函数趋近于一个理论上的最大极限:

查尔莱特效率函数[100](第1062页),[687](第1097页)的计算方法如下:

对应于加厚火焰的过滤器宽度,通常比物理网格长度尺度大一个数量级。默认值是局部单元网格间距的10倍。

层流火焰厚度。

次网格尺度湍流速度。

层流火焰速度。

过滤器尺度下的次网格雷诺数。

指数设定为常数值0.5。

的计算公式为:

当 ( b = 1.4 ) 时,

在上述方程中, 是值为1.5的科尔莫戈罗夫常数。

所有组分的反应速率都乘以 。每个单元内的有效组分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是动态确定的,具体如下:

其中, 表示分子(层流)扩散系数,而 表示湍流扩散系数。 可以通过 Ansys Fluent 中提供的任何方法计算,包括动力学理论和用户定义函数(UDFs)。由于一步反应的动力学系数总是调整以捕捉实际的层流火焰速度,因此在进行 TFM 模拟时应使用在此调整模拟中使用的相同传输属性。在火焰附近的狭窄带中,当 为一时,湍流扩散系数被关闭,分子扩散系数增强了一个因子 EF。远离火焰的地方,当 为零时,有效扩散系数是未增厚的 值。

7.1.1.2.7 松弛至化学平衡模型

当使用有限速率(FR)化学模型,或如上所述使用涡耗散(ED)、有限速率/涡耗散(FR/ED)或 EDC 模型时,化学组分根据规定的动力学机制演变。在松弛至化学平衡模型中,组分的组成被驱动至其平衡状态。第 平均组分守恒方程(方程 7.1(第 238 页))中的反应源项被建模为

何处,

组分 的平均质量分数

上标 表示化学平衡状态

特征时间尺度

公式 7.68(第 254 页)表明,组分在特征时间 内向其化学平衡状态反应,如特征时间模型 [320](第 1075 页)所述。由于化学平衡不依赖于反应或反应速率,对于给定的 ,公式 7.68(第 254 页)中的反应源项与反应机理无关。

化学平衡松弛模型是适用于任何湍流-化学相互作用选项的一种选择。当不使用湍流-化学模型时,特征时间按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 表示细胞内的对流/扩散时间尺度,而 则代表细胞化学反应的时间尺度,该尺度是通过模型来描述的。

在公式7.70(第255页)中,是一个模型常数(默认值为1),下标表示用户指定的燃料组分,是燃料组分的质量分数,是燃料组分质量分数的变化率,而min表示所有指定燃料组分中的最小值。因此,代表燃料组分的化学点火时间尺度,用于防止预混火焰自燃,类似于FR/ED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评估需要一个动力学机制。

对于ED模型,特征时间尺度评估为,其中湍流时间尺度为,默认的湍流速率常数为。对于FR/ED模型,特征时间尺度计算为。通常,ED和FR/ED模型采用一步反应,或者两步反应,其中烃类热解为CO,然后氧化为。化学平衡松弛模型可以视为ED类型模型的扩展,其中组分向化学平衡反应而不是完全反应。该模型应能更准确地预测中间组分,如建模所需的自由基,如

由于化学平衡计算通常比详细化学模拟的计算成本低,化学平衡松弛模型可用于为全动力学稳态模拟提供良好的初始条件。该模型也可替代涡流耗散模型,其中解趋向化学平衡而不是完全反应。

化学平衡假设在烃类燃料的富区可能导致较大误差。Ansys Fluent 提供了通过增加富区中特征时间尺度 来降低方程 7.68(第254页)中反应速率的选项。使用此选项,单元格内的局部当量比会被计算为

其中,分别表示氧、氢和碳的原子摩尔分数。当局部当量比超过指定的富当量比时,时间尺度会乘以一个因子。默认的富当量比为1,默认的指数因子为2。文本界面中提供了在富混合物中启用慢反应速率的选项。

由于化学平衡计算可能会消耗计算资源,因此推荐(且默认)使用ISAT表格法。随着表格中条目数量的增加,初始的Ansys Fluent迭代速度会显著加快,大多数对表格的查询都是通过插值完成的。由于化学平衡组成仅由初始温度、压力和混合物的元素组成决定,因此ISAT表格的维度对于等压系统为。在大多数燃烧情况下,元素数量远小于化学组分数量,因此ISAT表格构建相对较快。也可以选择直接积分选项,此时将在所有单元格中始终执行平衡计算。

7.1.1.3 使用两温度模型的有限速率化学

在超音速情况下,如解离和重组等化学反应可能对流动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流动特征时间和化学反应时间大致相同,流体单元在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不足以使局部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因此流动可能处于局部化学非平衡状态。两温度模型可以与有限速率化学模型结合使用,以模拟这些热化学非平衡流动。

当双温度模型与有限速率化学模型耦合,用以描述高超音速流动中的热化学非平衡现象时,方程7.23(第245页)的形式变为:

其中, 是控制温度。对于解离反应,系数 ,以考虑解离反应受到振动模式极大影响的事实。对于交换反应,系数

有关指定控制温度系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双温度模型”部分。

7.1.2 壁面表面反应与化学气相沉积

对于气相反应,反应速率是以体积为基础定义的,化学组分的产生和消耗净速率成为组分守恒方程中的源项。对于表面反应,吸附和解吸的速率既受化学动力学控制,也受向表面和从表面的扩散控制。因此,壁面表面反应在气相中以及在反应表面上都会产生化学组分的源和汇。

本节介绍了关于壁面表面反应和化学气相沉积的理论信息。相关信息可以在以下章节中找到:

  • 7.1.2.1. 表面覆盖率对反应速率的修正
  • 7.1.2.2. 表面化学的反应-扩散平衡
  • 7.1.2.3. 低压气体系统的滑移边界条件公式

关于如何使用壁面表面反应和化学气相沉积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壁面表面反应与化学气相沉积”部分。

考虑以一般形式书写的第 壁面表面反应如下:

其中, 分别代表气相组分、体相(或固态)组分以及表面吸附(或位点)组分。 是这些组分的总数。 表示每个反应物组分 的化学计量系数,而 则是每个生成物组分 的化学计量系数。 分别是反应的前向和后向速率。

公式 7.73(第 256 页)中的求和涵盖了系统中所有的化学组分,但只有作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分才具有非零的化学计量系数。因此,未参与反应的组分将从方程中消失。

个反应的速率为...

其中,[ ] 表示壁面上表面吸附组分的摩尔浓度。 分别是反应中作为反应物和产物的第 种气态组分的速率指数。变量 分别是反应中作为反应物和产物的第 种位点组分的速率指数。假设反应速率不依赖于体相(固体)组分的浓度。由此,每个组分 的净摩尔生成或消耗速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反应的正向速率常数是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计算得出的。

何处,

您(或数据库)将为以下变量提供数值:, 以及

若要考虑质量传递效应并模拟热释放,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连续性方程中包括表面质量传递”、“能量方程中的壁面表面质量传递效应”以及“模拟壁面表面反应引起的热释放”部分。

如果反应是可逆的,反应 的逆向速率常数 将根据正向速率常数通过以下关系计算得出:

其中, 表示第 个反应的平衡常数,由...计算得出。

其中, 表示大气压(101325 Pa)。指数函数内的项代表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其组成部分根据公式7.26(第245页)和公式7.27(第245页)计算。

表示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 是站点类型 的站点密度。 分别是反应 中类型 的第 站点组分的化学计量系数。

7.1.2.1 表面覆盖反应速率修正

Ansys Fluent 提供了根据组分站点覆盖度来修正表面反应速率的选项。在这种情况下,第 反应的正向速率常数评估如下:

在方程7.81(第258页)中,反应中组分的三个表面覆盖率修正参数为。对于非表面速率修正的反应组分,这些参数默认值为零。表面(覆盖)位分数是指由组分覆盖的表面位点的比例,其定义为:

其中, 表示表面位点浓度, 为表面位点密度(参见方程 7.87,第259页)。

7.1.2.2 表面化学的反应-扩散平衡

表面反应会改变气相、表面吸附(位点)以及体相(固体)组分。在反应表面上,由于扩散和流动引起的每种气体组分的流向表面的质量通量与表面上的消耗/生成速率达到平衡。

壁面处的质量分数 与浓度有关,

表示由于表面反应引起的质量沉积或刻蚀的净速率;也就是说,

表示壁面处的组分浓度,其定义为

其中, 表示站点密度,而 则代表组分 的站点覆盖度。

方程 7.83(第 258 页)和方程 7.84(第 258 页)通过逐点耦合的牛顿求解器来求解依赖变量 。当牛顿求解器无法收敛时,方程 7.83(第 258 页)和方程 7.84(第 258 页)将在 ODE 求解器中通过时间推进法求解,直至达到收敛。若 ODE 求解器也失败,则禁用反应-扩散平衡,假设 等于单元中心值 ,并在 ODE 求解器中仅推进站点覆盖度 直至收敛。你可以通过文本界面命令 define/models/species/reaction-diffusion-balance 手动禁用反应-扩散平衡。

随后,有效的气相反应源项便可用于求解气相组分传输方程 7.1(第 238 页)。

方程7.83(第258页)中的扩散项计算为单元中心与壁面中心处的组分质量分数之差,再除以这两个中心点之间的法向距离。Ansys Fluent通过引入表面面积涂层因子来模拟发生在催化剂结构内部的反应。通常,涂层是一种载体,催化材料悬浮其中。与裸露基底相比,这些材料通过形成粗糙和不规则的表面,增加了表面积;从而增加了可供表面反应的催化活性反应面积。为了利用可用的反应表面,Ansys Fluent提供了定义涂层因子的选项。该系数乘以反应表面,计算出可用的反应表面,从而线性修正表面反应速率。Ansys Fluent还可以使用多孔介质模型对未解析壁面上的表面化学进行建模。该模型适用于催化管束或多孔泡沫矩阵,在这些情况下解析单个壁面是不可行的。当在多孔单元区域启用表面反应时,必须指定表面与体积比。方程7.83(第258页)中扩散项所需的壁面法向距离计算为表面与体积比的倒数。

7.1.2.3 低压气体系统的滑移边界条件

大多数半导体制造设备在远低于大气压的条件下运行,通常只有几毫托。在这种低压下,流体流动处于滑移状态,通常使用的无滑移速度和温度边界条件不再有效。

克努森数,记作 ,定义为平均自由程与系统特征长度尺度的比值,用于量化连续流态。由于平均自由程随压力降低而增加, 值的高端代表自由分子流,低端则代表连续流态。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范围被称为滑移区(0.01 < < 0.1)[63](第1060页)。在滑移区,气体在固体表面的速度与壁面运动速度不同,且表面处的气体温度与壁温也不同。为了简洁有效,Ansys Fluent 采用了麦克斯韦模型来描述这些物理现象。

  • 速度滑移

在此, 分别代表沿壁面切向和法向的速度分量。下标 分别指代气体、壁面以及单元中心的速度。 表示从单元中心到壁面的距离。 是特征长度。 为气体混合物的动量适应系数,其值根据系统中各气体组分的质量分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出。

平均自由程 的计算方法如下:

是组分 的 Lennard-Jones 特征长度。 是玻尔兹曼常数,值为

方程 7.88(第 260 页)和方程 7.89(第 260 页)表明,尽管气体垂直于壁面的速度分量与壁面法向速度相同,但其切向分量会发生滑移。这些值介于单元中心值和壁面值之间。这两个方程可以结合,得到一个广义的表达式:

何处

温度突变

或者等价地

哪里

是气体混合物的热适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请注意:

低压滑移边界条件公式仅在使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时可用。

7.1.3 颗粒反应

以下各节提供了有关颗粒反应的理论信息:

  • 7.1.3.1. 燃烧颗粒表面反应
  • 7.1.3.2. 含化学反应的多组分颗粒

7.1.3.1. 燃烧颗粒表面反应

如多重表面反应模型(第484页)所述,可以定义多个颗粒表面反应来模拟燃烧离散相颗粒的表面燃烧过程。本节提供了关于颗粒表面反应的理论背景。相关信息可在以下各节中找到:

  • 7.1.3.1.1. 一般描述
  • 7.1.3.1.2. Ansys Fluent模型公式
  • 7.1.3.1.3. 多气体相反应物的化学计量学扩展
  • 7.1.3.1.4. 固-固反应
  • 7.1.3.1.5. 固体分解反应
  • 7.1.3.1.6. 固体沉积反应
  • 7.1.3.1.7. 颗粒表面上的气态固体催化反应

更多关于使用颗粒表面反应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燃烧颗粒表面反应。

7.1.3.1.1 一般描述

计算焦炭颗粒燃烧速率的关系式由Smith [609](第1092页)详细提出并讨论。颗粒反应速率 可以表示为

其中,

体积扩散系数

体积中反应气体组分的平均浓度

颗粒表面反应气体组分的平均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系数(单位不定)

表观反应级数(无量纲)

在公式 7.98(第 261 页)中,颗粒表面的浓度 是未知的,因此需要将其消去,并将表达式重写如下:

这个方程需要通过迭代过程来求解,除了的情况。当时,方程7.99(第262页)可以写成

的情况下,如果颗粒表面存在有限的反应物浓度,固体消耗速率等于化学反应速率。如果表面没有反应物,固体消耗速率会突然转变为扩散控制速率。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稳定性考虑,Ansys Fluent将始终使用化学反应速率。

7.1.3.1.2 Ansys Fluent模型公式

图7.1(第262页)以示意图形式展示了一个在气相中经历放热反应的颗粒,即多表面反应模型中的反应颗粒。是公式12.159(第485页)中的温度。

图7.1:多表面反应模型中的反应颗粒

基于上述分析,Ansys Fluent使用以下方程来描述颗粒表面组分与气相组分的反应速率。在这种情况下,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由...

反应速率表示为

其中,

表示颗粒表面组分消耗速率

表示颗粒表面积

表示颗粒中表面组分 的质量分数

表示有效因子(无量纲)

表示单位面积上颗粒表面组分反应速率

表示气相组分的体积分压 (Pa)

表示反应 的扩散速率系数

表示反应 的动力学速率(单位不定)

表示反应 的表观反应级数

有效因子 与表面积相关,可用于多反应情况下的每个反应。 由以下公式给出:

反应速率 定义为

对于反应级数 ,颗粒表面组分消耗速率的表达式为:

对于反应级数 的情况:

7.1.3.1.3 多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扩展

当反应中涉及多个气体相反应物时,反应的化学计量必须进行扩展以适应这种情况:

粒子组分 + 气体相组分1 + 气体相组分2 + ...

为了描述在存在种气相组分的情况下,粒子表面组分的反应速率,必须为每个固体粒子反应定义扩散限制组分,即在体相和粒子表面之间浓度梯度最大的组分。对于其余组分,假定表面和体相的浓度相等。扩散限制组分的浓度在图7.1:多重表面反应模型中的反应粒子(第262页)中显示为,而所有其他组分的浓度则表示为。对于具有多种气相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方程7.103(第262页)和方程7.106(第263页)中的体相分压是反应的扩散限制组分的体相分压,记为

随后,反应的动力学速率定义为

何处,

启用此模型后,常数 (方程 7.104,第 263 页)和有效因子 (方程 7.102,第 262 页)需在反应对话框中输入(参见用户指南中的颗粒表面反应用户输入部分)。

7.1.3.1.4 固-固反应

只要颗粒表面反应物和产物存在于同一颗粒上,就可以对仅涉及颗粒表面反应物的反应进行建模。

此情况下的反应速率由公式7.107(第263页)给出。

7.1.3.1.5 固体分解反应

颗粒表面组分的分解反应可以被建模。

对于这种情况,反应速率由方程7.102(第262页)至方程7.109(第264页)给出,其中扩散受限的组分现在是反应的气态产物。如果反应中存在多个气态产物组分,则需要将颗粒反应的扩散受限组分定义为块体与颗粒表面之间浓度梯度最大的组分。

7.1.3.1.6 固体沉积反应

在颗粒上沉积固体组分的反应可以基于以下假设进行建模:

理论分析和公式7.102(第262页)至公式7.109(第264页)应用于表面反应速率计算,其中在公式7.102(第262页)、公式7.106(第263页)和公式7.107(第263页)中,表面组分的质量分数设为统一。

在Ansys Fluent中,为了使颗粒表面的组分沉积在颗粒上,颗粒中必须已经存在该组分的一定质量。这使得沉积反应可以选择性地激活特定的注入颗粒。因此,为了在颗粒上启动固态组分沉积反应,必须在设置注入属性对话框(或设置多个注入属性对话框)中定义颗粒包含待沉积固态组分的微量质量分数。有关定义颗粒表面组分质量分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多表面反应模型进行离散相颗粒燃烧”部分。

7.1.3.1.7 颗粒表面上的气固催化反应

颗粒表面上的气态组分催化反应也可以按照公式7.102(第262页)至公式7.109(第264页)进行表面反应速率计算,其中在公式7.102(第262页)、公式7.106(第263页)和公式7.107(第263页)中,表面组分的质量分数设为统一。要应用此类反应,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气固催化反应建模”部分。有关定义颗粒表面组分质量分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多表面反应模型进行离散相颗粒燃烧”部分。

7.1.3.2 含化学反应的多组分颗粒

多组分颗粒的组分可以参与化学反应。反应可以在颗粒组分之间发生,或者与气相组分发生,颗粒组分允许依次或同时蒸发和反应。有几种反应模型作为内置功能可用,同时还有用户定义选项。多组分颗粒可能包含参与反应的、挥发性的或惰性的组分,这些惰性组分不参与任何反应。

与燃烧颗粒的固态组分类似,多组分颗粒的组分可以参与如下所述的化学反应:

  • 颗粒组分与一个或多个气相组分反应

  • 颗粒组分与一个或多个颗粒组分反应

  • 颗粒组分分解为气相组分

  • 气相组分转化为颗粒组分并沉积在颗粒上

  • 催化反应,其中气相组分在颗粒表面反应而不消耗颗粒组分

对于这些反应类型,Ansys Fluent 使用以下反应模型:

  • 动力学/扩散

反应速率根据 Ansys Fluent 模型公式(第262页)计算。

  • 表面动力学

反应速率计算如下:

其中:

颗粒组分 的反应 的速率

颗粒的表面积

有效因子。

反应速率系数

颗粒组分 的质量分数。

气体反应物 的分压。

气体反应物 的反应级数。

反应速率系数 表示为:

其中:

指前因子。该因子必须以与用于基于 的反应速率的单位一致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来指定。

颗粒的温度(K)。

温度指数。

活化能(J/kg-mol/K)。

理想气体常数。

体积动力学反应速率计算如下:

其中:

颗粒组分 的反应 的速率

颗粒体积

颗粒组分 的分子量

反应速率系数。反应速率系数的表达形式与方程 7.113(第 266 页)相同,其中指前因子 的单位以 kg-mol 为基准。

气体反应物 和颗粒反应物 的浓度,分别为

气体反应物 和颗粒反应物 的反应级数。

  • 相变

在此反应模型中,颗粒组分可以与其他反应组分同时蒸发。反应计量中只允许一种固态/凝聚态颗粒物质作为反应物,以及一种气体物质作为产物。颗粒组分 向气体组分 的相变速率计算如下:

颗粒组分的相变速率

颗粒表面积

颗粒组分的分子量

质量传递系数

颗粒反应物在颗粒表面和气相组分的浓度,分别为

  • 热解(仅限自由流颗粒)

其中:

粒子组分 的反应 的反应速率

指前因子(以 为基准的 单位)。

粒子直径

粒子温度(K)。

温度指数。

活化能(J/kg-mol/K)。

理想气体常数。

除了上述反应模型外,您还可以使用用户定义函数来定义自己的反应速率。有关使用这些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含化学反应的多组分粒子”部分。

7.1.4 电化学反应

本节介绍了在 Ansys Fluent 中建模电化学反应的理论背景。以下主题将进行讨论:

7.1.4.1. 概述

7.1.4.2. 电化学反应模型理论

7.1.4.1 概述

电化学电荷转移反应是一种涉及中性组分、带电离子和电子的化学反应。与电化学相关现象包括电池、燃料电池、腐蚀和电沉积。电荷转移反应发生在电极(阳极或阴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相界面,这一界面被称为法拉第表面。

7.1.4.2 电化学反应模型理论

个电化学反应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

表示液体或固体组分

是组分总数

分别是反应 中作为反应物和产物的第 组分的化学计量系数

是第 组分的电荷数

表示电子

对于中性组分,电荷数 为零。

在 Ansys Fluent 中,法拉第界面处的电化学反应 的电荷转移反应速率由 Butler-Volmer 方程确定:

或通过其使用Tafel斜率的替代形式:

其中:

法拉第电流密度

交换电流密度

化学组分总数

活化能

通用气体常数 (J/kmolK)

温度 (K)

参考温度 (K)

反应 中组分 的摩尔浓度

反应 中组分 的参考摩尔浓度

组分 的速率指数

阳极电荷转移系数

阴极电荷转移系数

阳极反应的塔菲尔斜率 (V)

阴极反应的塔菲尔斜率 (V)

法拉第常数 (C/kmol)

过电位 (V)

注意:

请注意,在公式 7.118 (第 268 页) 中, 是电荷转移系数,而不是文献中常用于巴特勒-沃尔默方程的对称因子。

过电位 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分别表示电极和电解质电位(V),而 表示平衡电位(V)。

如公式 7.117(第 267 页)所示的一般反应,在正向和反向同时发生。阳极反应发生在产生电子的方向,而阴极反应发生在消耗电子的方向。

公式 7.118(第 268 页)中的第一项表示阳极方向的速率,而第二项表示阴极方向的速率。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给出了反应的净速率。反应的净方向取决于表面过电位的符号。如果过电位为正,整体反应向阳极反应方向进行;如果为负,则向阴极反应方向进行。

一般反应(公式 7.117(第 267 页))还表明,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流与组分的生成/消耗速率成正比。对于第 反应中的组分 ,这种相关性由法拉第定律表达:

其中, 表示组分的生成/消耗速率, 代表组分的分子量,而 则是电化学反应 产生的总电子数,计算方法如下:

由于所有电化学反应,组分 的总生成/消耗速率可计算如下:

根据法拉第定律(见方程7.121,第269页),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用电流或物质质量变化来表示,因为这两个量是直接成比例的。

根据巴特勒-沃尔默方程(见方程7.118,第268页),电化学反应的驱动力是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电位差。介质中的电势可以从电荷守恒定律推导出来:

其中, 表示电流密度矢量。

在固相中,电流密度与电势梯度之间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

其中, 表示电导率, 表示电势。

因此,电势场受拉普拉斯方程支配:

在液相(或电解质相)中,电流是带电粒子的净通量:

其中:

由组分扩散、组分对流以及在电场中组分(固态或液态)迁移产生的组分 的通量密度

流场的速度

组分 的浓度

组分 的扩散系数

组分 的迁移率

一般来说,电化学理论的处理过于复杂,难以实际应用。为了简化公式 7.127(第 270 页),通常假设电荷中性:

这消除了公式7.127(第270页)中的第二项。

此外,公式7.127(第270页)中的第一项通常被认为与最后一项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充分混合或电解质浓度高的混合物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假设。因此,公式7.127(第270页)中仅剩下最后一项。

定义离子电导率为,

电荷守恒方程(方程7.127,第270页)简化为:

因此,在固相区和液相区均求解相同的拉普拉斯方程。

电荷中性并未被明确强制执行。相反,假设存在未表示的等量反向电荷的组分,这些组分会抵消已表示组分的电荷。

电场可能对电解质中的带电组分施加力,这导致组分传输方程中增加了一个额外项(见方程7.1,第238页)。

电化学能为能量方程(方程5.1,第172页)贡献两种独特的热源。

第一种热源源于法拉第界面处的电荷转移反应,其模型表示为:

其中, 表示法拉第电流密度,而 则是过电位(参见公式 7.120,第 269 页)。

第二个项是由于电荷运动引起的焦耳热:

7.1.5. 反应通道模型

本节提供关于反应通道模型的理论背景。相关信息可在以下章节中找到:

  • 7.1.5.1. 概述
  • 7.1.5.2. 反应通道模型理论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使用反应通道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反应通道模型部分。

7.1.5.1 概述

某些流动几何包含长而细的通道(也称为管道或管道),其中含有与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反应流体。这类壳管配置的例子包括燃料重整器和裂化炉。通道内的流动迅速建立稳定的、完全发展的径向分布。在这些通道中,化学组分和温度的演变可以通过低维模型进行准确建模,通常假设为抛物线流动。这比在通道内部解析网格并使用三维求解器同时处理通道内外流动和化学反应要高效得多。Ansys Fluent中的反应通道模型允许对具有简单流动但发生在长而细通道中的复杂化学反应进行经济实惠的模拟,这些通道与几何结构复杂的外部流动(具有简单或无化学反应)热耦合。

关于反应通道模型的限制,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反应通道模型概述和限制部分。

7.1.5.2 反应通道模型理论

在反应通道模型中,所有通道壁必须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几何解析。然而,只有外壳的几何形状需要进行网格划分;通道壁内部不应包含任何单元。图7.2(第272页)展示了一个典型配置,包含两个圆形通道及其周围的外壳。通道内的流动是反应性的,而外壳中的外部流动可以是反应性或非反应性的。通道壁是非渗透性的,只能通过它们进行热传递。

图7.2:通道及其周围外壳的横截面。

图7.2

在进行Ansys Fluent迭代时,反应通道内的流动使用来自三维外部流动的固定壁温进行求解,然后使用来自通道求解器的固定热流求解三维外部流动。

7.1.5.2.1 反应通道内的流动

假设通道内的流动为活塞流,这意味着在任何轴向位置,流动变量在径向上是均匀的。轴向的热量和组分扩散也被忽略,因此仅通过反应发生变化。通道组分和温度的活塞流演化方程为

哪里,

混合物密度

整体温度

比热容

对流换热源

反应通道对流换热源 的确定如下

何处,

通道壁面温度 (请注意,不要与通道主体温度 混淆)是从解析的通道壁面上的三维外部流体温度场平均得出的,具体描述如下。

如第273页方程7.135所示,传热系数 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分别代表气相热导率和通道直径。上述方程中的努塞尔数 是根据完全发展管流的实验相关性计算得出的,具体如下:

  • 对于层流(雷诺数 Re

对于湍流(雷诺数Re > 3000),采用Gnielinski关于湍流的关联式:

其中, 是摩擦系数。对于圆形截面的光滑管道, 的值由以下公式给出:

插值流动方程采用刚性ODE求解器求解,时间步长基于网格尺寸(通道元件的大小)和局部通道速度。

7.1.5.2.2 反应通道中的表面反应

当启用表面反应选项时,由于表面反应产生的额外源项被添加到方程7.134(第272页)中。关于表面反应引起的热量和质量源的详细信息,请参见壁面表面反应和化学气相沉积(第256页)。反应通道元件的反应表面积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通道单元的体积, 是催化表面的面积与体积比。

注意:

在反应通道模型中,表面反应产生的热源以及质量沉积引起的热量和质量源始终被包含。

7.1.5.2.3 反应通道内的多孔介质

反应通道模型中的多孔介质选项采用表观速度多孔介质公式。Ansys Fluent 根据多孔区域内的体积流量计算表观混合速度。

当启用多孔介质选项时,从公式 7.136(第 273 页)计算得到的热传递系数会根据多孔介质中的固体材料进行如下修正。

其中, 表示孔隙率, 表示固体材料的导电性。此外,反应速率 通过乘以介质孔隙率 进行修正,以考虑气体被固体取代的影响。

Porous Medium 选项提供了模拟反应通道内压力下降的能力。通道中的压力下降仅在轴向方向上计算,并受到粘性阻力和惯性阻力的影响。

根据达西定律计算因粘性阻力引起的压降。

其中,表示沿轴向的粘性阻力,表示通道元件的长度。

由于惯性损失引起的压降被建模为

其中, 表示沿轴向的惯性阻力, 表示通道单元的长度。

7.1.5.2.4 壳体外流

外壳可以是任意形状的 3D 几何体,但必须解析通道壁。请注意,尽管在 Ansys Fluent 中使用有限体积单元对外壳进行网格划分,但通道内部不应进行网格划分。这种外流可以是反应性或非反应性混合物,通常与用于反应通道插管流的复杂机制材料不同。

Ansys Fluent 对外壳流进行能量求解时,使用从反应通道求解中得到的通道壁上的规定热通量边界条件。该热通量的值计算为从通道获得的热量的欠松弛:

其中, 表示通道的热量增益或损失, 是用户指定的欠松弛参数,而 则是上一迭代步的热通量。当收敛时,通道的热量损失或增益等于壳外流体的热量增益或损失。

7.1.6 Reactor Network模型

反应器网络模型用于使用详细的化学动力学机理模拟燃烧室中的组分和温度场。反应器网络由收敛的Ansys Fluent模拟构建,该模拟采用快速化学燃烧模型,如非预混、部分预混或涡耗散模型。可以将CHEMKIN格式的完整化学机理导入Fluent并在反应器网络中求解。燃烧室体积自动细分为少量连接的完全搅拌反应器。通过CFD解决方案确定网络中的质量通量,并在反应器网络中同时求解组分和温度。因此,反应器网络模型用于模拟有限速率化学效应与详细的动力学机理,特别是污染物排放如NOx、CO和未燃碳氢化合物。由于指定的搅拌反应器数量远少于CFD单元数量,与在每个单元中求解详细化学相比(如层流、EDC和PDF传输模型),反应器网络模型允许更快地模拟组分和温度场。

通常情况下,反应器网络模型在收敛的稳态RANS解决方案或时间平均的不稳定解决方案上执行。该模型也可以在不稳定的流动上运行,代表某个时间点的“快照”。由于没有将反应器-网络解决方案反向耦合到流动中,该模型对于预测详细化学对流动影响较小的情景非常有用,例如污染物形成。该模型不适用于高度不稳定的流动(如火焰点火或全局熄灭)以及受化学强烈影响的流动(如有显著烟灰辐射相互作用的烟灰)。

有关使用反应器网络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Reactor Network Model部分

7.1.6.1 反应器网络模型理论

反应器网络模拟的第一步是将CFD单元格聚合成指定数量的反应器,

由于每个反应器是燃烧室某个区域的完全混合表示,理想情况下,成分空间中最接近的单元格应分组在一起。为了优化性能,每个反应器中分组的CFD单元格应具有尽可能相似的温度和组分质量分数。

默认情况下,对于非预混和部分预混情况,Fluent将具有相似温度和混合分数的单元格分组;对于组分传输情况,Fluent将具有相似温度和质量分数的单元格分组。这些默认设置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提供良好的单元格聚类。然而,当这些默认设置不足时,Fluent允许通过自定义场函数进行用户控制的聚类。

在类似单元格被聚类后,Fluent拆分非连续组群,然后将包含最少数量单元的集群与其最近的邻居合并,直到达到指定数量的反应器为止。

反应器网络模拟的第二步涉及解决反应器网络问题,具体如下:

从CFD解中的单元格通量计算质量通量矩阵,其中每个矩阵组件是从反应器到反应器的质量通量。第种物质在反应器中的质量分数由以下代数方程控制:

where is the volume of reactor is the species reaction rate in the reactor, and is a mass source term. is the net mass flux into reactor and is calculated as:

质量源项 考虑了通过 CFD 边界进入的组分质量通量以及体积源(如离散相模型 DPM)的贡献。

方程组 ,即方程 7.146(第276页),其维度为 ,其中 是用户指定的反应器数量, 是化学机理中的组分数量。Ansys Fluent 默认使用分离算法求解此系统,但也可以选择使用完全耦合算法。

7.1.6.1.1 反应网络温度求解

在反应器网络中不解决能量方程。相反,默认情况下,每个反应器的温度通过状态方程计算。反应器压力是固定的,并确定为反应器中CFD单元的质量平均压力。请注意,由于反应器体积和质量都是恒定的,因此每个反应器的密度也是固定的。这种方法确保了在CFD模拟中的热损失(或增益)在反应器网络中得到适当考虑。Fluent还提供了一个选项,不计算温度,在这种情况下,温度固定为反应器中CFD单元的质量平均温度。

Ansys Fluent提供了组分PDF输运模型,用于模拟湍流火焰中的有限速率化学效应。有关使用组分PDF输运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组分PDF输运问题建模”。以下各节介绍了此模型背后的理论:

  • 7.2.1. 概述
  • 7.2.2. 组分PDF输运理论
  • 7.2.3. 拉格朗日求解方法
  • 7.2.4. 欧拉求解方法

7.2.1 概述

组分PDF输运模型,类似于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参见直接使用有限速率动力学(无TCI)(第243页))和EDC模型(参见涡耗散概念(EDC)模型(第249页)),应在您对模拟湍流反应流中的有限速率化学动力学效应感兴趣时使用。通过适当的化学机理,可以预测如CO和NOx等动力学控制组分,以及火焰熄灭和点火。PDF输运模拟计算成本较高,建议您从小网格开始建模,最好是在二维中进行。

Ansys Fluent对组分PDF输运方程有两种不同的离散化方法,即拉格朗日和欧拉方法。拉格朗日方法在严格意义上比欧拉方法更准确,但需要更长的运行时间才能收敛。

有关Ansys Fluent中组分PDF输运模式的限制,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限制。

7.2.2 组分PDF输运理论

湍流燃烧由反应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控制。尽管这一方程组是准确的,但其直接求解(即解析所有湍流尺度)对于实际的湍流流动而言,计算成本过高。在“Species Transport and Finite-Rate Chemistry”(第237页)中,组分方程经过雷诺平均处理,导致湍流标量通量和平均反应率的未知项出现。在Ansys Fluent中,湍流标量通量通过梯度扩散模型来模拟,将湍流对流视为增强的扩散过程。平均反应率可以通过Laminar、Eddy-Dissipation或EDC Finite-Rate化学模型来模拟。由于反应率总是高度非线性的,因此在湍流流动中模拟平均反应率既困难又容易出错。

另一种替代方法是对组分和能量方程进行雷诺平均,转而推导它们单点联合概率密度函数(PDF)的输运方程。这个PDF,记作,可以被视为代表流体在每个组分和温度状态下所花费时间的比例。个组分和温度空间中具有维。从PDF中,可以计算任何单点热化学矩(例如,平均或均方根温度、平均反应率)。成分PDF输运方程是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推导出来的,如[528](第1087页)所示:

式中

流体平均密度

Favre 平均流体速度矢量

组分 的反应速率

组成空间矢量

流体速度波动矢量

符号 表示期望值,而 是事件 在事件 发生的条件下的条件概率。

在方程 7.148(第277页)中,左侧的项是封闭的,而右侧的项则不是,需要建模。左侧的第一个项是不稳定状态下PDF的变化率,第二个项是由于平均速度场对流引起的PDF变化,第三个项是由于化学反应引起的PDF变化。PDF输运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高度非线性的反应项是完全封闭的,无需建模。右侧的两个项分别表示由于湍流引起的标量对流(湍流标量通量)和分子混合/扩散引起的PDF变化。

湍流标量通量项是未封闭的,在Ansys Fluent中通过梯度扩散假设进行建模。

其中, 表示湍流粘度,而 是湍流Schmidt数。正如《湍流》(第41页)中所述,进行成分PDF输运模拟需要一个湍流模型,该模型决定了

由于描述的是单点PDF,因此缺乏相邻点的信息,所有梯度项(如分子混合)都是未封闭的,必须进行建模。混合模型至关重要,因为在反应物和热量共同扩散的最小分子尺度上会发生燃烧。在PDF方法中对混合进行建模并不简单,这也是PDF输运方法中最薄弱的环节。关于混合模型的描述,请参见《粒子混合》(第279页)。

7.2.3 拉格朗日求解方法

采用拉格朗日蒙特卡罗方法来求解 +1 维的PDF输运方程。蒙特卡罗方法适用于高维方程,因为计算成本随维数线性增加。其缺点是引入了统计误差,这些误差必须得到仔细控制。

为了求解建模后的PDF输运方程,我们将其比拟为一个具有相同解的随机微分方程(SDE)。蒙特卡罗算法涉及的虚拟粒子因粒子对流而在物理空间中随机移动,同时也因分子混合和反应而在成分空间中移动。这些粒子具有质量,并且在平均意义上,一个单元内粒子质量的总和等于该单元的质量(单元密度乘以单元体积)。由于实际网格单元体积变化很大,因此需要调整粒子质量,以控制单元内的粒子数量大致恒定且均匀。

对流、扩散和反应过程被分解为若干步骤进行处理,具体细节将在后续章节中阐述。关于分数步长法的详细信息,请参阅[92](第1062页)。

该方法的介绍将在以下章节中展开:

  • 7.2.3.1. 粒子对流
  • 7.2.3.2. 粒子混合
  • 7.2.3.3. 粒子反应

7.2.3.1 粒子对流

在Ansys Fluent中,采用了一种空间上二阶精度的拉格朗日方法,该方法包含两个步骤。在第一步对流阶段,粒子被推进到新的位置。

其中

粒子位置矢量

粒子位置处的流体速度矢量的Favre平均值

粒子时间步长

对于非定常流动,粒子时间步长即为物理时间步长。对于稳态流动,则为每个单元计算局部时间步长。

其中

对流数

扩散数

混合数

特征单元长度 = 其中 是问题维度

在第一次对流步骤之后,包括扩散和反应在内的所有其他子过程都会被处理。

最后,第二次对流步骤计算为

其中

平均单元流体密度

颗粒位置处的平均流体速度矢量

有效粘度

湍流施密特数

标准化正态随机向量

7.2.3.2 粒子混合

组分和热的分子混合必须被建模,并且通常是 PDF 输运方法中最大的建模误差来源。Ansys Fluent 提供了三种分子扩散模型:修正的 Curl 模型 [278] (p. 1073), [480] (p. 1085),IEM 模型(有时称为 LSME 模型)[146] (p. 1065) 和 EMST 模型 [635] (p. 1093)。

7.2.3.2.1 修正的 Curl 模型

对于修正的Curl模型,从单元格中的所有粒子中随机选择几对粒子,并将它们的个体成分向其平均成分移动。在粒子质量相等的特殊情况下,所选粒子对的数量计算为:

其中 单元格中的粒子总数

混合常数(默认值 = 2)

湍流时间尺度(对于 模型,这是

对于粒子质量可变的一般情况,使用 [480](第 1085 页)中的算法。

对于每一对粒子,选择一个均匀随机数 ,每个粒子的成分 向这对粒子的平均成分移动,移动因子与 成正比:

其中 分别是粒子 的组成向量, 分别是粒子 的质量。

7.2.3.2.2 IEM 模型

对于交互通过均值交换(IEM)模型,单元内所有颗粒的组成向均值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

其中 是混合前的组成, 是混合后的组成, 是颗粒位置处的 Favre 平均组成向量。

7.2.3.2.3 EMST 模型

从物理角度来看,混合发生在彼此相邻的流体颗粒之间。改进的 Curl 和 IEM 混合模型没有考虑这种局部性,这可能是误差的来源。欧几里得最小生成树(EMST)模型混合在组成空间中彼此接近的颗粒对。由于标量场在局部是平滑的,因此在组成空间中接近的颗粒在物理空间中也很可能接近。颗粒配对由欧几里得最小生成树决定,这是将一个颗粒连接到至少另一个颗粒的边的集合的最小长度。EMST 混合模型比改进的 Curl 和 IEM 混合模型更准确,但会稍微增加计算成本。有关 EMST 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参考文献 [635](第 1093 页)。

7.2.3.2.4 液体反应

液体中的反应通常在低湍流水平(小 Re)下发生,反应物的扩散性较低(大 Sc)。对于此类流动,默认的混合常数 会高估混合速率。液体微混合选项从模型湍流 [530](第 1088 页)和标量 [187](第 1067 页)谱中插值

7.2.3.3 粒子反应

粒子组成向量表示为

其中 是第 种物质的质分数, 是温度。

对于反应分数步长,反应源项被积分如下:

其中 是化学源项。大多数真实的化学机理包含数十种物质和数百种反应。通常,反应在达到点火温度之前不会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非常迅速地进行,直到反应物被消耗完。因此,一些反应的时间尺度非常快,大约为 ,而其他反应的时间尺度则慢得多,大约为 。这种时间尺度的差异导致数值刚性,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来积分公式 7.157(第 281 页)中的化学源项。在 Ansys Fluent 中,反应步骤(即计算 )可以通过直接积分或现场自适应制表(ISAT)来执行,如下文所述。

在 Ansys Fluent 中,典型的稳态 PDF 传输模拟可能包含 50000 个单元,每个单元有 20 个粒子,并且需要 1000 次迭代才能收敛。因此,至少需要 次刚性 ODE 积分。由于每次积分通常需要几十或几百毫秒,平均而言,化学的直接积分对 CPU 的要求极高。

对于给定的反应机理,方程 7.157(第 281 页)可以视为一种映射。在初始组成向量 的情况下,最终状态 仅取决于 和映射时间 。理论上,如果在模拟前能够构建一张涵盖所有可实现 状态和时间步长的表格,那么通过查表就可以避免积分运算。但实际上,这种先验的表格构建是不可行的,因为需要一个完整的 维表格( 种物质、温度、压力和时间步长)。为了说明这一点,考虑一个每个维度有 个点的结构化表格。所需的表格大小为 ,而对于 个离散点和 种物质的保守估计,表格将包含 条目。

进一步审视,存储整个可实现空间的完整数据是非常浪费的,因为大多数区域从未被访问。例如,在一个实际的燃烧器中找到 的组成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对于稳态的三维层流模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空间位置向量参数化。因此,映射必须位于 维组成空间内的一个三维流形上。因此,只需对组成空间的这一访问区域进行表格化就足够了。

然而,访问的区域取决于特定的化学机制、分子传输特性、流动几何形状以及边界条件。因此,在模拟之前无法得知访问的区域,表格也无法预处理。相反,表格必须在模拟过程中建立,这被称为原位表格化。Ansys Fluent采用ISAT [526](第1087页)动态地表格化化学映射关系,并加速求解时间。ISAT是一种在飞行中(原位)带误差控制的(自适应表格化)表格化访问组分空间区域的方法。当正确使用ISAT时,通常可以实现两到三个数量级的加速。然而,为了最优地使用ISAT,理解其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7.2.4 欧拉求解方法

拉格朗日求解方法通过随机跟踪拉格朗日粒子穿过域来求解组分PDF输运方程。由于需要大量的粒子来表示PDF,并且需要大量的迭代来减少统计误差并显式地输运粒子通过域,因此计算成本较高。欧拉PDF输运模型通过假设PDF的形状来克服这些限制,从而可以推导出欧拉输运方程。消除了随机误差,并且输运方程隐式求解,计算上更为经济。多维PDF形状假设为δ函数的乘积。与拉格朗日PDF模型一样,高度非线性的化学源项被封闭。然而,湍流标量通量和分子混合项必须建模,并分别用梯度扩散和IEM模型封闭。

维度的组成 PDF( 种组分和焓)被表示为 个 delta 函数(或模式)的集合。这个假定的 PDF 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是每个模式中的概率, 是第 模式中组分 的条件平均组成, 是组分 的组成空间变量,而 是 delta 函数。

欧拉 PDF 输运方程是通过将方程 7.158(第 282 页)代入封闭的组成 PDF 输运方程(方程 7.148(第 277 页)与方程 7.149(第 278 页)和方程 7.155(第 280 页))推导出来的。未知项 是通过强制这个输运 PDF 的较低阶矩与 RANS 较低阶矩输运方程匹配来确定的,使用直接矩量法(DQMOM)方法 [187](第 1067 页),[412](第 1081 页)。由此得到的输运方程为:

  • 概率(第 delta 函数的幅度):

  • 组分 的概率加权条件平均值:

其中, 是第 模式的概率, 是第 模式的第 组分概率加权条件平均组成。 是有效湍流扩散系数。项 分别表示混合、反应和修正项。注意,只求解 个概率方程,第 概率计算为 1 减去 个已求解概率的总和。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章节:

  • 7.2.4.1. 反应
  • 7.2.4.2. 混合
  • 7.2.4.3. 修正
  • 7.2.4.4. 组成平均值和方差的计算

7.2.4.1 反应

方程 7.160(第 282 页)中第 组成和第 模式的反应源项 计算如下:

其中, 是第 组分的净反应速率。

7.2.4.2 混合

微混合项 采用 IEM 混合模型进行建模: 其中, 是湍流时间尺度, 是混合常数。

因此,对于两模式 DQMOM-IEM 模型,组分 的混合项为:

The default value of is 2, 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gas-phase combustion. For reactions in liquids, where the diffusivities are much smaller than gases, the Liquid Micro-Mixing option interpolates from model turbulence [530] (p. 1088) and scalar [187] (p. 1067) spectra.

7.2.4.3 Correction

Using assumptions to ensure realizability and boundedness, the correction terms in Equa-

tion 7.160 (p. 282) for the composition are determined from the linear system,

7.2.4.3 修正

利用假设确保可实现性和有界性,方程 7.160(第 282 页)中第 个组分的修正项 由线性系统确定,

其中 是每个组分 的非负整数低阶矩 。注意,随着 的增加,矩阵的条件数降低,这会减少高阶模态模拟的稳定性。

方程 7.164(第 283 页)中的耗散项 计算如下,

对于双模态 DQMOM-IEM 模型,第 个组分的修正项为,

7.2.4.4 成分均值和方差的计算

平均成分(组分 或能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平均成分(组分 或能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方差的计算公式为:

Ansys Fluent 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减少在多维 CFD 中求解详细化学反应的计算成本。有关使用这些化学加速方法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化学加速”部分。以下各节介绍了这些方法背后的理论:

  • 7.3.1. 概述与局限性
  • 7.3.2. 现场自适应表格化(ISAT)
  • 7.3.3. 动态机理简化
  • 7.3.4. 化学聚合
  • 7.3.5. 化学机理维度缩减
  • 7.3.6. 动态单元聚类与 Ansys Fluent CHEMKIN-CFD 求解器
  • 7.3.7. 动态自适应化学与 Ansys Fluent CHEMKIN-CFD 求解器

7.3.1 概述与局限性

Ansys Fluent 为模拟具有详细化学动力学的燃烧器提供了以下湍流-化学相互作用选项:

  • 无湍流-化学相互作用模型的有限速率化学(适用于层流或忽略湍流-化学相互作用的湍流)

  • 涡耗散概念(适用于湍流火焰)

  • 拉格朗日成分 PDF 传输(适用于湍流火焰)

  • 欧拉成分 PDF 传输(适用于湍流火焰)

在模拟动力学控制现象(如缓慢形成的产品和污染物组分,以及火焰点火和熄灭)时,使用详细化学反应是合适的。综合化学机理除了主要燃料、氧化剂和产物组分外,还包含大量中间组分。这些中间组分以截然不同的反应速率演化,导致组分形成和破坏的时间尺度差异巨大。为了准确计算组分演化,数值时间积分需要非常小的时间子步长,称为刚性,这会导致较长的计算运行时间。Ansys Fluent 中的化学加速工具可以缓解这一成本,但会牺牲一定的准确性。必须谨慎设置控制参数,以确保这些不准确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7.3.2 现场自适应表格化(ISAT)

ISAT是Ansys Fluent中用于加速详细刚性化学反应的最强大工具。通常可以实现两到三个数量级的加速,这一显著优势意味着,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模拟,在采用ISAT后仅需几天即可完成。

对于确定性的动力学机制,最终反应状态是初始未反应状态和时间步长的唯一函数。理论上,这种反应映射可以执行一次并制成表格。然后,只要插值比化学积分更高效,就可以通过运行时加速来插值该表。实际上,预制表是不可行的,因为表的维度太大:组分数量(N),加上温度、压力和时间步长。然而,在反应流动中,只有完整的组成空间的一小部分子空间被访问。例如,一个由纯自由基OH(质量分数为1)在300K温度下的状态不太可能存在,因此没有必要预先制表这个状态。化学反应被认为位于低维流形上。事实上,对于稳态、三维、层流模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空间位置向量来参数化。因此,映射必须在N + 3维组成空间内的三维流形上。因此,只需制表这个被访问的组成空间区域就足够了。然而,被访问的区域取决于特定的化学机制、热力学和传输性质、流动几何形状以及边界条件。因此,被访问的区域在模拟之前是未知的,表格不能预处理。相反,表格必须在模拟过程中构建,这被称为原位制表。Ansys Fluent采用ISAT(第1087页,[526])来动态制表化学反应映射并加速求解时间。ISAT是一种“即时”(原位)制表被访问的组成空间区域的方法,并带有误差控制(自适应制表)。为了最优地使用ISAT,理解其工作原理是很重要的。

从初始组分 到最终组分 在时间步长 内的反应计算如下:

其中 是化学源项。

在使用 ISAT 启动 Ansys Fluent 模拟时,ISAT 表是空的。对于第一个反应步骤,方程 7.169(第 285 页)通过刚性 ODE 求解器进行积分。这称为直接积分(DI)。第一个表条目被创建,并包含以下内容:

  • 初始组成 (其中上标 0 表示反应前的组成向量)

  • 映射 (其中上标 1 表示反应后的组成向量)

  • 映射梯度矩阵

  • 一个精度超椭球体

下一个反应映射的计算如下:此状态的初始组成向量用 表示,其中下标 表示查询。现有的表(此时仅包含一个条目)通过插值新映射进行查询,如下所示:

因此,当查询时,使用映射梯度进行线性插值。精度椭球体(EOA)是围绕表格点 的椭圆空间,其中对映射的线性近似在指定容差 内是准确的。

如果查询点 位于 EOA 内,那么根据公式 7.170(第 286 页)进行的线性插值足够准确,并且检索映射。否则,执行直接积分(DI)并计算映射误差 (这里, 是一个缩放矩阵)。如果这个误差小于指定的误差容差 ,那么原始插值 是准确的,并且 EOA 会扩大以包括 。如果不是,并且如果表格大小小于用户指定的最大 RAM(最大存储),则添加一个新的表格条目。

表格条目作为二叉树的叶子存储。当添加一个新的表格条目时,原始叶子变成一个节点,带有两个叶子——原始叶子和新条目。在新节点处创建一个切割超平面,使得两个叶子分别位于这个切割平面的两侧。因此,组合向量 将位于这个超平面的任意一侧。

ISAT 算法总结如下:

  1. 在反应步骤期间,对每个组合向量查询 ISAT 表格。

  2. 对于每个查询 ,遍历表格以识别一个叶子,其组合 接近

  3. 如果查询组合 位于叶节点的EOA(误差椭球)内,则通过公式7.170(第286页)进行插值来检索映射 。否则,执行直接积分(DI),并测量DI与线性插值之间的误差

  4. 如果误差 小于容差,则扩展精度椭球并返回DI结果。否则,添加新的表格条目。

在模拟开始时,大多数操作是添加和扩展。随后,随着更多组合空间被记录,检索操作变得频繁。由于添加和扩展操作非常慢,而检索操作相对较快,因此Ansys Fluent的初始迭代较慢,但随着表格的构建而加速。

ISAT有两个输入参数,即ISAT误差容差 和最大ISAT表格大小(以M字节为单位)。较大的 值提供更快的运行时间,但误差更大。对于稳态模拟,建议在模拟开始时使用较大的 ,并在解决方案稳定并接近收敛时减小 。因此,默认的ISAT误差容差0.001相对较大,对于非稳态模拟或在稳态模拟收敛时应减小。建议您监控感兴趣的组分,并通过减小 重新收敛,直到这些组分的变化量可接受地小。最大ISAT表格大小应设置为略低于计算机可用RAM内存的大小。

7.3.3 动态机理简化

化学反应流动问题的求解时间随着所使用的反应机理的大小而增加。通常,这种关系是

其中,是常数。然而,如果采用有限差分雅可比矩阵,与组分数成正比。

动态机理简化通过减少化学机理中的组分数()和反应数()来加速模拟过程。通常,简化程度越高,模拟速度越快,但准确性越低。机理简化旨在减小机理规模,同时将精度损失限制在预定义的容差范围内。

与骨架简化不同,骨架简化在预解阶段完成机理简化,生成一个在整个模拟过程中使用的单一简化机理,动态机理简化则在每个单元(或粒子)中,在每次流迭代(对于稳态模拟)或时间步长(对于瞬态模拟)中“即时”执行。由于机理仅需要在局部单元条件下准确,动态机理简化可以在更高的简化水平下使用,同时精度损失比骨架机理更少[[394](第1079页),[489](第1085页)]。

在Ansys Fluent中,机理简化使用定向关系图(DRG)方法进行[[392](第1079页),[393](第1079页)],接下来将进行描述。

7.3.3.1 机理简化的定向关系图(DRG)方法

给定需要精确建模的组分列表(称为“目标”),DRG消除了机理中对预测目标演化贡献不大(直接或间接)的所有组分和反应。

为了生成简化机理,DRG实施以下步骤:

  1. DRG考虑每个非目标组分对单个单元内每个目标组分总体产量的归一化贡献: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表示在由温度 、压力 和组分质量分数 定义的局部单元条件下,基本反应 的化学反应速率。

是反应 中组分 的化学计量系数。

组分 被保留在机制中当且仅当涉及组分 的最大反应速率大于单元内涉及组分 的最大反应速率的某个分数

其中, 是一个指定的误差容限。

对于机制中每一个非目标组分 ,计算其归一化贡献值 ,以识别所有直接对目标组分 建模有显著贡献的非目标组分。这些组分构成了 的依赖集。此过程针对所有目标组分重复进行,并将各个目标组分的依赖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依赖集。

  1. 在下一步中,DRG 算法以类似的方式识别间接贡献者,这些是直接影响依赖集而非目标组分的组分。换句话说,如果组分 包含在步骤 1 中创建的综合依赖集中,那么所有剩余的组分 中满足 的也必须被包含。步骤 1 中概述的程序应用于依赖集中的每个组分 ,以生成对其生成或消耗有贡献的组分列表。

此过程持续进行,直到没有新的组分符合加入综合依赖集的条件。

最终得到的组分集合(包括目标组分)构成了机制中保留的组分。所有其他组分,即对于结果集合中的所有组分 满足 的组分 ,被认为不重要并从机制中剔除。

  1. 最后,所有不涉及任何保留组分的反应也从机制中剔除。最终得到的机制即为简化后的最终机制。

一个较低维的 ODE 系统被求解,仅涉及保留的组分和反应。被剔除组分的质量分数被存储,用于计算混合物性质,如密度和热容。

需要注意的是,DRG方法的计算成本已被证明与完整详细机制中的反应数量呈线性关系。这种额外的少量开销通常会被由于使用DRG进行动态机制简化的加速效果所显著抵消。

在Ansys Fluent中,机制简化由以下两个参数控制:

  • 误差容限

误差容限的默认值为0.01。

  • 目标组分列表(仅在专家模式下可调,可通过TUI访问)

默认的目标组分列表包含3个组成部分。氢自由基被明确指定为第一个目标组分。氢自由基被用作默认目标组分,因为它与燃烧中的热释放紧密相关;准确预测该组分应能确保热释放的准确预测。在每个时间步或流动迭代中,DRG算法还会将质量分数最大的另外两个组分添加到目标组分列表中。

还有一个选项,当某个组分的质量分数低于给定阈值时,可以从目标列表中移除该组分。此选项在Ansys Fluent中默认是禁用的(即,最小质量分数的默认值为0)。

通常,误差容限值越小,目标组分数量值越大,生成的机制越大且更准确,但模拟速度会变慢。默认设置应能在大多数模拟中很好地平衡准确性和效率。然而,对于某些问题,如高度复杂燃料的自燃,这些参数可能需要更仔细的选择。有关如何使用动态机制简化的进一步指导,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动态机制简化”部分。

7.3.4 化学聚合

详细机制的反应流动计算在计算上可能要求很高,即便有ISAT提供的加速也是如此。化学聚合(CA)提供了额外的运行时间改进,但相应的精度也会有所降低。化学聚合背后的想法是收集在组成空间中接近的单元格(或对于拉格朗日PDF传输模型来说是粒子),将这些单元格的组成取平均,调用反应步骤积分器,然后将这一反应步骤映射回单元格。简而言之:

  1. 在反应步骤之前,将组成空间中接近的CFD单元格分组。

  2. 对它们的组成进行平均。

  3. 调用ISAT以单一的平均组成执行化学积分。

  4. 将这一反应步骤映射回组中的单元格。

相对昂贵的化学积分例程(ISAT)的调用次数少于域中的单元格数量。因此,化学聚合类似于反应器网络或多区模型,这些模型在比CFD模拟中单元格数量更少的区上进行反应计算。

反应映射表示为,

其中, 分别表示反应前后的热化学组分(温度、压力和组分分数)。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 会遍历所有单元格(对于拉格朗日PDF输运模型则是粒子)并计算反应映射。

化学聚合在反应前遍历所有CFD单元格,并将那些在组分空间中“接近”的单元格按照指定的容差进行分组。每个分组内的组分会进行平均处理,如下所示:

其中, 表示聚合后的组分,下标 是对料仓内各单元的索引,

分别表示第 单元的密度和体积。

聚合完成后,将调用 ISAT 反应映射例程,

最终,反应后的集群组成被映射回相应仓内所有的CFD单元格中。

对于箱内的每个单元格

为了确保等焓反应,反应后每个单元的焓值 设定如下:

其中, 表示单元 在反应步骤前的焓值, 是组分 的生成焓, 是单元簇反应后的质量分数,而 则是反应前的单元质量分数。

要了解如何启用化学聚合功能,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化学聚合”部分。

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章节:

7.3.4.1. 分箱算法

7.3.4.1 分箱算法

在每个反应步骤中,使用均匀的笛卡尔网格对单元进行分箱。组成空间具有 维,其中 是组分的数量,另外两个维度是温度和压力。为了减少在 维中表格化的成本,选择了一个由 个代表性组成空间坐标组成的子集。

为了表格化的目的, 维简化组成空间的每个坐标 被归一化如下:

其中, 分别表示在CFD计算域中组成空间变量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因此,简化组成空间分箱网格在每个 坐标上从零扩展到一。超立方体在每个组分或压力坐标上被离散为 个均匀区间,在温度坐标上被离散为 个均匀温度区间。这里,(无量纲)和 (开尔文单位)是用户指定的CA容差,分别表示组分和温度维度的最大分箱大小。所有落在简化组成空间分箱内的CFD单元组成被聚集。

由于在 维超立方体中大多数分箱可能为空,因此采用动态哈希表 [30](第1058页)来高效存储这些分箱。哈希表将 维超立方体中的唯一分箱索引映射到一维线上。由于简化空间超立方体被离散为等间距分箱,因此可以为每个分箱定义一个唯一索引,如下所示:

其中, 表示在第 维度中的箱子索引。

哈希表将 映射到一个大小为 的一维表,该表远小于降维超立方体中的条目数 。一个简单的哈希映射函数是取模函数:

不同的 空间索引 可能具有相同的哈希映射索引 ,这会导致冲突。在动态哈希表中,会监控冲突的数量以及空哈希表条目的数量,并在每次迭代中调整哈希表大小 ,以使这些值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表示简化空间坐标的 个组成是从 维组成空间中选择的,如下所示。默认情况下,温度被包含,压力被排除。当前算法按计算域中总质量最大的顺序排列组分。例如,对于使用空气作为氧化剂的燃烧器, 通常在此列表中排在第一位。此列表中的前 个组分被选为简化组成空间的变量。

通过选择质量最大的组分,不可避免地会忽略次要组分。由于 CO 和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受到关注,如果它们存在于计算域中, 会被插入列表的前端。研究发现,在表坐标中包含这些组分始终为所有热化学变量提供了更高的准确性。

总之,默认坐标算法选择 作为简化空间坐标,然后是 OH(如果 存在于 CFD 域中),然后是 (如果 存在于 CFD 域中),接着是域中质量最大的组分,直到达到 个变量(默认 )。默认的简化表大小 和组分列表应适用于大多数反应流动应用,但可以更改。请联系您的技术支持工程师以了解如何进行更改。

7.3.5 化学机理降维

维度缩减是一种化学加速方法,除了ISAT存储-检索、动态机理缩减和单元聚合外,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精度的情况下提供更快的化学计算。要了解如何使用化学机理维度缩减,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维度缩减部分。

维度缩减通过求解较少数量的组分传输方程(参见公式7.1(第238页)),即 ,而不是完整化学机理中的组分数量 。这些被称为代表性组分。剩余的 组分被称为未代表性组分。

在Ansys Fluent中,未代表性组分的构建假设它们处于化学平衡状态[527](第1087页)。维度缩减算法的实现如下:

  • Ansys Fluent 求解混合物焓和 代表性组分质量分数的传输方程。同时,还求解未代表元素质量分数的传输方程,这些是所有未代表性组分中每个原子元素的累积质量分数。

  • 在反应步骤中,单元格中的初始未代表性组分通过假设它们在单元格压力和焓下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来重建,受代表性组分质量分数和未代表元素质量分数的约束。也就是说,未代表性组分被确定为在固定代表性组分的同时,使混合物熵最大化,同时满足未代表元素质量分数和混合物焓。在这一重建步骤结束时,完整机理的所有 组分质量分数在单元格中都可用。

接下来,将完整详细的反应机理与所有 种物质一起,在反应时间步长内进行积分。反应步骤后, 种代表性物质的反应映射可用,而未代表性物质的映射则被丢弃。

由于维度缩减集成了完整的化学机理,这在计算上非常昂贵,其优势在于与 ISAT 耦合。一个具有 维的 ISAT 表将比在相同时间内对完整 维的 ISAT 表覆盖更多的反应流形。因此,采用维度缩减的模拟在一开始并不比采用完整机理的模拟快多少,但在后期迭代时,当检索 ISAT 表时,速度可以显著加快。此外,启用维度缩减的检索时间(与 成正比)远小于采用完整机理的检索时间(与 成正比)。因此,维度缩减仅在 ISAT 下可用。

请注意,只要代表性物质的数量少于 700 种,维度缩减允许 CFD 模拟包含超过 Ansys Fluent 传输组分限制 700 种的完整化学机理。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部分:

7.3.5.1. 选择代表性组分

7.3.5.1 选择代表性组分

明智地选择表示的组分对于模拟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边界和初始组分必须包含在表示的组分列表中。感兴趣的组分,尤其是那些远离化学平衡的组分,如污染物,也应该被包括在内。相对于燃料和氧化剂组分,质量分数较大的中间组分以及在化学途径中重要的组分也应该被包括。例如,对于空气中的甲烷燃烧,应将作为表示的组分,因为首先热解为

在Ansys Fluent中,您需要指定表示的组分数量以及选定的表示组分,如边界燃料和氧化剂组分。当选定的表示组分数量少于输入的表示组分数量时,剩余的表示组分将从完整的机制中按其在混合组分列表中出现的顺序选取。

在使用维度缩减获得初步解决方案后,检查所有未表示组分的大小是一个好主意,这些组分可以在轮廓对话框的“完整机制组分...”选项中找到。如果某个未表示组分的质量分数大于其他表示组分,您应该重复模拟,并将该组分包含在表示组分列表中。这样,未表示元素的质量分数应该会降低。

7.3.6 Fluent CHEMKIN-CFD求解器的动态单元聚类

对于涉及直接使用有限速率化学反应的模拟,组分方程中的化学反应部分是逐单元求解的。因此,所求解的方程与特定单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这样一来,具有相同温度、压力和初始组分质量分数的单元将产生相同的结果。为了利用这一事实,当您选择 Ansys CHEMKIN-CFD 求解器时,Ansys Fluent 采用动态单元聚类(DCC)方法,通过一种高效的数据聚类方法将高度相似的计算单元分组为聚类。这要求仅对每个聚类求解一次动力学方程。每个 CFD 时间步的最优聚类数量是动态确定的。聚类算法仅基于单元的物化状态,与其在 CFD 网格中的位置无关。此外,聚类算法高度自动化,所需输入极少。该算法使用单元温度和当量比作为聚类指标。

DCC 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 使用进化数据聚类算法将单元分组为聚类。
  2. 基于聚类平均状态变量求解化学动力学方程。
  3. 将聚类平均解映射回各个单元,同时保持初始温度和组分分层。

有关动态单元聚类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动态单元聚类”部分。

7.3.7. 使用 Fluent CHEMKIN-CFD 求解器的动态自适应化学

为确保在广泛的热化学条件下保持有效性,现实燃料燃烧的综合动力学机制通常包含数百种组分和数千个基元反应。然而,对于特定局部条件在短时间内(通常取为CFD计算中的流体动力学时间步长),往往只需少数组分和反应即可捕捉主要反应路径。Ansys Fluent提供了动态自适应化学(DAC)方法[367](第1078页),[368](第1078页),该方法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该方法将全面详细的机制简化为局部有效的小型机制。这一操作在动态模拟过程中实时进行(即在每个时间步长进行)。它基于一种称为带误差传播的有向关系图(DRGEP)的骨架机制简化方法[392](第1079页),提供了非常高效且精确的简化。动态自适应化学与动态机制简化(参见动态机制简化(第287页))类似,但仅适用于CHEMKIN-CFD求解器。有关该方法理论背景的详细信息,请参阅[367](第1078页),[368](第1078页)和[392](第1079页)。

如需了解如何使用动态自适应化学方法,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使用Ansys Fluent CHEMKIN-CFD求解器的动态自适应化学方法”部分。

本章包含在Ansys Fluent中使用的湍流燃烧的简化模型理论。

在非预混燃烧中,燃料和氧化剂以不同的流进入反应区。这与预混系统形成对比,预混系统中反应物在燃烧前已在分子层面混合。非预混燃烧的例子包括粉煤炉、柴油内燃机和池火。

在某些假设下,热化学可以简化为一个单一参数:混合分数。混合分数,记作 ,是源自燃料流的物质质量分数。换句话说,它是在所有组分中(如 等)燃烧和未燃烧的燃料流元素(C、H 等)的局部质量分数。这种方法优雅之处在于化学反应中元素是守恒的。因此,混合分数是一个守恒的标量量,其控制输运方程没有源项。燃烧简化为混合问题,避免了闭合非线性平均反应速率的困难。一旦混合,化学反应可以被建模为化学平衡状态,使用平衡模型;接近化学平衡状态,使用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或显著偏离化学平衡状态,使用非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

更多关于使用非预混燃烧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建模非预混燃烧”部分。非预混燃烧模型的理论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介绍:

  • 8.1.1. 简介
  • 8.1.2. 非预混燃烧与混合分数理论
  • 8.1.3. 使用非预混模型时的限制与特殊情况
  • 8.1.4. 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
  • 8.1.5. 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
  • 8.1.6. 非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

8.1.1 简介

非预混模型涉及求解一个或两个守恒标量(混合分数)的输运方程。不直接求解单个组分的方程,而是从预测的混合分数场中推导出组分浓度。热化学计算预处理后,在Ansys Fluent中以表格形式供查询。湍流与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通过假设形状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来考虑。

8.1.2 非预混燃烧与混合分数理论

以下部分介绍了非预混燃烧和混合分数理论的相关信息:

  • 8.1.2.1. 混合分数理论
  • 8.1.2.2. 湍流-化学相互作用模型
  • 8.1.2.3. 非预混模型的非绝热扩展
  • 8.1.2.4. 化学反应表格化

8.1.2.1 混合分数理论

8.1.2.1.1 混合分数的定义

非预混模型方法的基础是,在一定简化假设下,流体的瞬时热化学状态与一个称为混合分数的守恒标量有关,记为。混合分数可以用原子质量分数表示为[601](第1092页):

其中, 表示元素 的元素质量分数。下标 ox 表示氧化剂流入口处的值,下标 fuel 表示燃料流入口处的值。如果所有组分的扩散系数都相等,那么对于所有元素,方程 8.1(第 296 页)都是相同的,混合分数的定义也是唯一的。因此,混合分数就是源自燃料流的元素质量分数。

如果包含次级流(另一种燃料或氧化剂,或非反应流),则燃料和次级混合分数分别简单地表示燃料流和次级流的元素质量分数。系统中所有三个混合分数(燃料、次级流和氧化剂)的总和始终等于 1:

这表明,在混合分数空间中,只有位于平面ABC上的点是有效的(如图8.1:混合分数关系(燃料、次级流和氧化剂)(第297页)所示)。因此,两个混合分数不能独立变化;它们的值只有在图8.1:混合分数关系(燃料、次级流和氧化剂)(第297页)所示的三角形OBC内时才有效。

图8.1:混合分数关系(燃料、次级流和氧化剂)

图8.1

图8.2:混合分数关系(燃料、次级流和归一化次级混合分数)

图8.2

Ansys Fluent将三角形OBC离散化,如图8.2:混合分数关系(燃料、次级流和归一化次级混合分数)(第297页)所示。本质上,主混合分数允许在零到一之间变化,如同单混合分数情况,而次级混合分数则位于具有以下方程的直线上:

其中, 是归一化的次级混合分数,表示在次级混合分数轴上某直线交点的值。需要注意的是,与 不同, 的取值范围始终在零和一之间,不受 值的影响。

归一化次级混合分数 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假定与燃料混合分数 统计独立。请注意,与 不同, 不是一个守恒标量。这种归一化的混合分数定义 ,在 Ansys Fluent 中提示次级混合分数时被普遍使用,除非在定义次级燃料流的富限时,此时使用的是

8.1.2.1.2 混合分数的输运方程

在假设各组分扩散系数相等的情况下,组分方程可以简化为一个关于混合分数 的方程。由于化学反应中元素守恒,组分方程中的反应源项相互抵消,因此 是一个守恒量。尽管对于层流流动,等扩散系数假设存在问题,但对于湍流流动而言,通常是可接受的,因为在湍流中湍流对流远超过分子扩散。Favre 平均(密度加权平均)的混合分数方程为:

其中, 是混合物的层流热导率, 是混合物的比热容, 是普朗特数, 是湍流粘度, 是由于液体燃料液滴或反应颗粒(例如煤)向气相转移质量而产生的源项, 是用户定义的任何源项。

除了求解Favre平均混合分数外,Ansys Fluent还求解混合分数方差的守恒方程, [283](第1073页):

其中, 表示湍流动能,而 。常数 的默认值分别为 和 2.0。

混合分数方差用于描述湍流-化学相互作用的封闭模型中(参见湍流-化学相互作用建模(第301页))。

对于双混合分数问题, 是通过将 替换为 并将 替换为 从方程8.4(第298页)和方程8.5(第298页)中获得的。 是通过将 替换为 从方程8.4(第298页)中获得的。然后使用方程8.3(第298页)计算 ,并通过将 替换为 求解方程8.5(第298页)来获得 。在第一近似中, 的方差对 相对不敏感,因此 的方程基本上与 相同。

重要提示:当次级流的流量相对于总流量较小时, 而不是 的方程是有效的。

8.1.2.1.3 LES 的非预混模型

对于大涡模拟,不针对混合分数方差求解输运方程,而是将其建模为...

其中

常数

亚网格长度尺度(参见公式 4.307 (第121页))

常数 在粘性对话框中启用动态应力选项时会动态计算,否则使用固定值(默认值为0.5)。

如果启用了动态标量通量选项,湍流Sc 在公式 8.4 (第298页)中) 会动态计算。

8.1.2.1.4 结合 SBES 湍流模型的非预混模型

在使用 SBES 湍流模型时,域中存在明显可辨的 RANS 和 LES 区域。当从 RANS 过渡到 LES 或反之时,使用公式 8.5 (第298页) 计算的 RANS 公式中的混合分数方差和使用公式 8.6 (第299页) 建模的 LES 公式中的混合分数方差不会恢复相同的行为。为了确保 RANS 和 LES 模型之间的过渡一致,在 RANS 区域使用混合分数方差的输运方程,而在 LES 区域使用代数公式。两者的混合方式与湍流粘度(公式 4.297 (第117页))相同。SBES 的混合分数方差建模如下:

8.1.2.1.5 混合分数与当量比

混合分数的定义可以与反应系统的常见度量联系起来理解。考虑一个简单的燃烧系统,涉及燃料流(F)、氧化剂流(O)和产物流(P),在化学计量条件下符号化表示为

其中, 是以质量为基础的空气与燃料比。将当量比表示为 ,其中

在更普遍的混合条件下,方程8.8(第299页)中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观察该方程的左侧,我们可以推断出整个系统的混合分数为

方程8.11(第300页)允许在化学计量条件下()或富燃料条件下(例如,),或贫燃料条件下(例如,)计算混合分数。

8.1.2.1.6 混合分数与组分质量分数、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混合分数建模方法的优势在于,化学反应被简化为一个或两个守恒的混合分数。在化学平衡假设下,所有热化学标量(组分分数、密度和温度)都与混合分数唯一相关。

对于绝热系统中的单一混合分数,质量分数、密度和温度的瞬时值仅取决于瞬时混合分数

若包含次级流,瞬时值将取决于瞬时燃料混合分数 以及次级部分分数

在公式8.12(第300页)和公式8.13(第300页)中, 表示瞬时的组分质量分数、密度或温度。对于非绝热系统,热量的损失/增益效应被参数化处理。

对于单一混合分数系统,其中 表示瞬时焓(见方程 5.8,第 173 页)。

如果包含次级流,

非绝热流动的例子包括存在辐射的系统、通过壁面的热传递、向/从离散相粒子或液滴的热传递,以及具有不同温度的多个入口。

关于这类非绝热系统中混合分数方法的更多细节,请参阅《非绝热扩展的非预混模型》(第305页)。

在许多反应系统中,燃烧并不处于化学平衡状态。Ansys Fluent提供了几种模拟化学非平衡的方法,包括有限速率法(参见《反应建模的广义有限速率公式》(第243页))、EDC(参见《涡耗散概念(EDC)模型》(第249页))和PDF输运(参见《成分PDF输运》(第276页))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结合详细的化学动力学机制。

在非预混燃烧模型中,有三种方法模拟化学非平衡。第一种是使用平衡模型中的富燃极限(RFL)选项,其中富区被模拟为纯燃料和较贫的平衡燃烧混合物的混合但未燃烧的混合物(参见《用户指南》中的启用富燃极限(RFL)选项)。第二种方法是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其中可以模拟由于湍流引起的扩散小火焰拉伸导致的化学非平衡。第三种方法是瞬态扩散小火焰模型,其中可以模拟远离化学平衡的缓慢形成的产品组分。有关Ansys Fluent中稳态和瞬态扩散小火焰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第319页)和《瞬态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第327页)。

8.1.2.2 湍流-化学相互作用的建模

方程8.12(第300页)至方程8.15(第300页)描述了在化学平衡假设下,混合分数与组分分数、密度和温度之间的瞬时关系。然而,Ansys Fluent对湍流反应流的预测关注的是这些波动标量的平均值的预测。这些平均值与瞬时值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湍流-化学相互作用模型。当使用非预混模型时,Ansys Fluent采用假设形状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方法作为其封闭模型。本节将描述假设形状PDF封闭模型。

8.1.2.2.1 概率密度函数的描述

概率密度函数,记作 ,可以理解为流体在状态 附近花费的时间比例。图8.3:概率密度函数的图形描述(第302页)绘制了流场中某点混合分数的时间轨迹(右侧)以及 的概率密度函数(左侧)。图中右侧绘制的 的波动值在标记为 的范围内花费了一定比例的时间。左侧绘制的 取值使得在其曲线下的带状区域 内的面积等于 在该范围内花费的时间比例。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其中, 是时间尺度, 频带内所花费的时间。函数 的形状取决于 中湍流波动的性质。实际上, 是未知的,通常被建模为一个数学函数,该函数近似于实验观察到的实际概率密度函数(PDF)形状。

图 8.3:概率密度函数的图形描述

8.1.2.2.2 从瞬时混合分数推导平均标量值

描述湍流流动中 时间波动的概率密度函数 ,可用于计算依赖于 的变量的平均值。在绝热系统中,可以计算密度加权平均的组分质量分数和温度,如下所示:

针对单一混合分数系统。当存在次级流时,平均值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 表示 的概率密度函数(PDF),而 则是 的PDF。在此,假定 统计独立,因此有

同样地,平均时间平均流体密度 也可以计算得到。

对于单一混合分数系统,以及

当存在次级流时, 是利用理想气体定律方程中的瞬时组分质量分数和温度获得的瞬时密度。使用方程 8.17(第 302 页)和方程 8.19(第 302 页)(或方程 8.18(第 302 页)和方程 8.20(第 302 页)),只需指定函数 (或 )的形状,即可确定流场中所有点的局部平均流体状态。

8.1.2.2.3 假设形状的概率密度函数(PDF)

假设的概率密度函数 的形状由 Ansys Fluent 中的两种数学函数之一描述:

  • 双δ函数(仅适用于双混合分数情况)
  • β函数(适用于单混合分数和双混合分数情况)

双δ函数是最容易计算的,而β函数最接近实验观察到的概率密度函数。该函数产生的形状仅取决于混合分数的平均值 及其方差 。以下是对每种函数的详细描述。

8.1.2.2.3.1 双δ函数概率密度函数

双δ函数定义为

附近进行适当的边界限制。双δ函数的一个例子如图 8.4 所示:双δ函数PDF形状示例(第304页)。如上所述,双δ函数PDF非常易于计算,但由于它假设湍流流动中只存在两种状态,因此其准确性总是低于替代的β函数PDF。因此,它仅适用于两种混合分数的模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成本的节省是显著的。

图 8.4:双δ函数PDF形状示例

8.1.2.2.3.2 β函数PDF

β函数PDF形状由以下关于 的函数给出:

在哪里

以及

重要的是,PDF形状 ( p(f) ) 仅是其前两个矩的函数,即平均混合分数 (\bar{f}) 和混合分数方差 (\overline{{f}^{\prime 2}})。因此,在给定Ansys Fluent对流场中每一点的 (\bar{f}) 和 (\overline{{f}^{\prime 2}}) 的预测(公式8.4(第298页)和公式8.5(第298页))后,可以计算假设的PDF形状并将其用作权重函数,以通过公式8.17(第302页)和公式8.19(第302页)(或者对于具有次级流的系统,使用公式8.18(第302页)和公式8.20(第302页))确定组分质量分数、密度和温度的平均值。

这种逻辑依赖关系在图8.5中以视觉方式展示:平均标量对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和化学模型的逻辑依赖(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第305页),适用于单混合分数。

图8.5:平均标量对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和化学模型的逻辑依赖(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

8.1.2.3 非绝热扩展的非预混模型

许多反应系统涉及通过壁面边界、液滴和/或颗粒进行的热传递。在这样的流动中,局部热化学状态不再仅与 ( f ) 相关,还与焓 ( H ) 相关。系统焓影响化学平衡计算以及反应流的温度和组分。因此,在从混合分数计算标量时,必须考虑由于热损失引起的焓变化,如公式8.14(第300页)所示。

在这样的非绝热系统中,湍流波动应通过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来考虑。然而,对于大多数工程应用而言,计算 并不实际。通过假设焓波动与焓水平无关(即热损失对湍流焓波动影响不大),这个问题可以显著简化。在此假设下,,并且平均标量计算如下:

在非绝热系统中,确定 需要求解平均焓的模型传输方程:

其中, 考虑了由于辐射、向壁面边界的热传递以及与分散相的热交换所引起的源项。

图 8.6:平均标量对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平均焓以及化学模型的逻辑依赖关系(非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第306页)描述了平均标量值(组分质量分数、密度和温度)对Ansys Fluent在非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中对预测的逻辑依赖关系。

图 8.6:平均标量对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平均焓以及化学模型的逻辑依赖关系(非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

当包含次级流时,平均值的计算基于...

如上所述,在涉及向壁面传热的系统以及包含辐射的系统中,需要对PDF模型进行非绝热扩展。此外,在包含多个燃料或氧化剂入口且入口温度不同的系统中,也需要非绝热模型。最后,在含颗粒流动(例如液体燃料系统或煤燃烧系统)中,当这些流动包括向分散相的传热时,也需要非绝热模型。图8.7:需要非绝热非预混模型方法的反应系统(第307页)展示了几种必须包含PDF模型非绝热形式的系统。

图8.7:需要非绝热非预混模型方法的反应系统

图片

8.1.2.4 化学反应表

8.1.2.4.1 绝热系统的查找表

对于一个平衡、绝热、单一混合分数的情况,平均温度、密度和组分分数仅是 的函数(见公式8.17(第302页)和公式8.22(第304页))。通过计算这些积分一次,将它们存储在查找表中,并在Ansys Fluent模拟期间检索它们,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

图8.8: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密度或温度)作为平均混合分数和混合分数方差的函数的查找表可视化表示(第308页)展示了为单混合分数系统生成的查找表的概念。在给定Ansys Fluent在流场某点预测的值的情况下,该点的质量分数、密度或温度的平均值可以通过表插值获得。

图8.8: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密度或温度)作为平均混合分数和混合分数方差的函数的查找表可视化表示(第308页)是方程8.17(第302页)积分结果的数学表示。每个感兴趣的标量(组分质量分数、密度和温度)都有一个这样的查找表。在绝热系统中,瞬时焓仅是瞬时混合分数的函数,因此,如图8.8: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密度或温度)作为平均混合分数和混合分数方差的函数的查找表可视化表示(第308页)所示,只需要一个二维查找表。

图8.8:绝热单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密度或温度)作为平均混合分数和混合分数方差的函数的查找表可视化表示

对于具有两个混合分数的系统,创建和插值四维查找表的计算成本较高。默认情况下,瞬时性质 以燃料混合分数 和次级部分分数 为函数进行表格化(参见方程 8.13,第 300 页),而 PDF 积分(参见方程 8.15,第 300 页)则在运行时执行。图 8.9 展示了这种二维表的视觉表示:绝热双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 随燃料混合分数和次级部分分数变化的查找表(第 309 页)。或者,也可以在模拟前创建 4D 查找表,并在运行时进行插值(参见用户指南中的“双混合分数模型的完整表格化”)。

图 8.9:绝热双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 I 随燃料混合分数和次级部分分数变化的查找表视觉表示

8.1.2.4.2 非绝热系统的 3D 查找表

在非绝热系统中,焓值与混合分数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而是还依赖于壁面热传递和/或辐射。因此,对于系统中每一个可能的焓值,都需要一张查找表。对于单一混合分数系统,结果就是如图8.10所示的三维查找表:非绝热单一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作为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及归一化热损失/增益函数的查找表可视化表示(第310页)。它由多层二维表格组成,每层对应一个归一化的热损失或增益。第一层对应系统最大热损失,最后一层对应系统最大热增益,而零热损失/增益层则对应绝热表。在绝热层与最大层之间插值得到的层对应热增益,而在绝热层与最小层之间插值得到的层对应热损失。

这个三维查找表使得Ansys Fluent能够根据计算出的值,确定每种质量分数、密度和温度。图8.10中的三维表格(非绝热单一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作为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及归一化热损失/增益函数的查找表可视化表示,第310页),实际上是方程8.25(第305页)中积分的可视化呈现。

图8.10:非绝热单一混合分数系统中,标量作为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及归一化热损失/增益函数的查找表可视化表示。

对于非绝热、双混合分数问题,制表和检索方程8.27(第306页)的成本非常高,因为需要五维表格。默认情况下,会创建由方程8.15(第300页)给出的瞬时状态关系的3D查找表。图8.11:非绝热双混合分数系统中作为燃料混合分数、次级部分分数和归一化热损失/增益函数的标量的查找表的视觉表示(第311页)是方程8.15(第300页)的视觉表示。在Ansys Fluent解决方案期间,平均密度是通过在燃料和次级混合分数空间上对瞬时密度进行积分来计算的(参见方程8.27(第306页))。或者,可以在模拟前创建5D查找表,并在运行时进行插值(参见用户指南中的双混合分数模型的完整制表)。一次性预生成5D查找表的成本非常高,但是一旦构建完成,在Ansys Fluent解决方案期间对表进行插值通常比在运行时执行积分要快得多。这对于需要多次迭代或时间步才能收敛的大量单元格的情况尤其如此。

重要提示:请注意,在Ansys Fluent中,双混合分数案例的计算时间将远大于单混合分数问题。在选择双混合分数模型之前,应仔细考虑这一成本。此外,通常从已收敛的单混合分数解决方案开始进行双混合分数模拟是较为便捷的做法。

图8.11:标量 _I 的查找表视觉表示,作为燃料混合分数和次级部分分数的函数,以及非绝热双混合分数系统中的归一化热损失/增益

8.1.2.4.3 通过自动网格细化生成查找表

Ansys Fluent 具备使用自动网格细化生成查找表的能力。自适应算法在所有表格维度中插入网格点,以确保表格变量(如平均温度、密度和组分质量分数)在连续网格点之间的变化以及它们斜率的变化小于用户指定的容差。自动网格细化的优势在于,表格量仅在变化迅速的区域得到解析。因此,与固定网格相比,将生成更准确和/或更小的 PDF 表格。

在使用自动网格细化时,表格点在用户指定的初始网格点数(默认值为15)的粗网格上计算。如果在点 和其邻居 之间,

其中, 表示网格点 处的表格变量值, 是用户指定的最大值变化率(默认值为0.25),而 则分别表示所有网格点上的最大(最小)表格值。

除了确保相邻表格点之间的值逐渐变化外,如果满足以下条件,还会添加一个网格点:

在任意点 处,斜率定义为,

在公式8.29(第312页)和公式8.30(第312页)中, 是用户指定的最大斜率变化比(默认值为0.25), 是所有网格点上的最大(最小)斜率,而 是正在细化的独立网格变量的值(即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或平均焓)。

自动网格细化算法概述如下:首先在平均混合分数维度上创建一个具有指定初始网格点数的初始网格。然后,当两个网格点之间的表格平均温度变化、平均 摩尔分数变化,或三个网格点之间的斜率变化超过您在最大值/斜率变化比中指定的值时,将插入网格点。此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所有点满足指定的值和斜率变化要求,或超过最大网格点数。然后,此过程在混合分数方差维度上重复进行,该维度在平均化学计量混合分数处计算。最后,如果启用了非绝热选项,则在平均焓网格上重复此过程,该网格在平均化学计量混合分数和零混合分数方差处评估。

当使用稳态扩散小火焰面时,自动网格细化可以生成与扩散小火焰面中指定不同的平均混合分数网格点。对于这种情况,使用四阶多项式插值在插入的点上获得小火焰面解。

注意:

二阶插值选项比四阶插值更快,特别是对于高维度的表格,例如非绝热小火焰面。然而,使用二阶插值的欠解析表格可能导致收敛困难。因此,自动网格细化(AGR)选项在生成PDF表格时会最优地放置网格点。因此,通常应使用AGR,特别是对于二阶插值。

注意:

自动网格细化不适用于两个混合分数的情况。

有关用于生成查找表的输入参数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计算查找表”部分。

8.1.3 使用非预混模型的限制和特殊情况

有关使用非预混模型的限制和特殊情况的信息,请参阅以下部分:

8.1.3.1. 混合分数方法的限制

8.1.3.2. 使用非预混模型进行液体燃料或煤燃烧

8.1.3.3. 使用非预混模型与烟气再循环

8.1.3.4. 使用非预混模型与惰性模型

8.1.3.1 混合分数方法的限制

(组分质量分数、密度或温度)对(方程8.12(第300页)或方程8.14(第300页))的唯一依赖性要求反应系统满足以下条件:

  • 化学系统必须是扩散类型,具有离散的燃料和氧化剂入口(喷雾燃烧和粉煤小火焰也可能属于此类)。

  • 刘易斯数必须为单位值。(这意味着所有组分和焓的扩散系数相等,这在湍流流动中是一个很好的近似)。

  • 当使用单一混合分数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仅涉及一种类型的燃料。燃料可以是由反应组分的燃烧混合物组成(例如,90%的甲烷和10%的一氧化碳),并且可以包括多个燃料入口。多个燃料入口必须具有相同的组成;不允许有两个或更多燃料入口具有不同的燃料组成(例如,一个入口为甲烷,另一个入口为一氧化碳)。同样,在喷雾燃烧系统或涉及反应颗粒的系统中,只允许一种废气。

  • 仅涉及一种类型的氧化剂。氧化剂可以由多种组分的混合物组成(例如,21%的氧气和79%的氮气),并且可以有多个氧化剂入口。然而,多个氧化剂入口必须具有相同的组成。不允许有两个或更多氧化剂入口具有不同的组成(例如,一个入口为空气,另一个入口为纯氧)。

  • 当使用两种混合分数时,系统可以涉及三种流。有效的系统如下:

  • 两种具有不同组成的燃料流和一种氧化剂流。每种燃料流可以由反应组分的混合物组成(例如,90%的甲烷和10%的一氧化碳)。可以包括每种燃料流的多个入口,但每个燃料入口必须具有两种定义组成中的一种(例如,一个入口为甲烷,另一个入口为一氧化碳)。

  • 混合燃料系统,包括气-液、气-煤或液-煤燃料混合物与单一氧化剂。在气-煤或液-煤燃料混合系统中,煤的挥发分和焦炭可视为单一复合燃料流,而次级流可代表另一种燃料。或者,对于煤燃烧,挥发分和焦炭的气体被分别跟踪为不同的燃料流。

  • 两种不同组成的氧化剂流和一个燃料流。每个氧化剂流可能由多种组分混合而成(例如,)。每个氧化剂流可以有多个入口,但每个入口必须具有两种定义组成中的一种(例如,一个空气入口和一个纯氧入口)。

  • 一个燃料流、一个氧化剂流和一个不参与反应的次级流。

  • 流动必须是湍流的。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限制排除了直接使用非预混方法模拟预混燃烧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未燃烧的预混流远未达到化学平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扩展混合分数公式,即部分预混模型(参见部分预混燃烧(第343页)),可以应用于非预混(带有混合但未燃烧区域)以及部分预混小火焰。

图8.12:可以使用单个混合分数建模的化学系统(第315页)和图8.13:可以使用两个混合分数建模的化学系统配置(第316页)展示了Ansys Fluent中非预混模型可以处理的典型反应系统配置。图8.14:不能使用非预混模型建模的预混系统(第316页)展示了一个不能使用非预混模型建模的预混配置。

图 8.12:可使用单个混合分数建模的化学系统

图 8.13:可使用两个混合分数建模的化学系统配置

图 8.14:无法使用非预混模型建模的预混系统

8.1.3.2 使用非预混模型进行液体燃料或煤燃烧

如果您的 Ansys Fluent 模拟包括液滴和/或煤颗粒,您可以使用非预混模型。在这种情况下,燃料在计算域内以由分散相的蒸发、挥发分释放和焦炭燃烧定律决定的速率进入气相。对于煤,挥发分和焦炭产物可以定义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燃料(使用两个混合分数)或作为单一复合排烟(使用一个混合分数),如用户指南中“使用非预混模型模拟煤燃烧”所述。

8.1.3.3 使用非预混模型与烟气再循环

在某些燃烧系统中,烟气再循环(FGR)用于降低小火焰温度并减少 NOx 排放。您可以在 Ansys Fluent 中使用非预混模型来模拟这种情况,方法是将一部分燃烧产物(烟气)从燃烧器的出口再循环回燃烧器入口。这种设置可以通过在 Fluent 中定义一个质量流入口来实现,该入口代表了再循环的烟气。在非预混模型中,再循环的烟气被视为额外的氧化剂源,其成分和温度会影响燃烧过程和最终的排放特性。

在使用非预混模型解决的大多数问题中,入口通常包含纯氧化剂或纯燃料(即 )。然而,如果某个入口的混合分数处于中间值(即 ),只要该入口代表完全反应后的混合物,你也可以将其纳入计算。这种情况在有烟气再循环时会出现,如图8.15所示:《使用非预混模型与烟气再循环》(第317页)。由于 是一个守恒量,烟气再循环入口处的混合分数可以计算得出。

或者

其中, 表示出口混合分数(即烟气再循环入口处的混合分数), 为氧化剂入口的质量流量, 为燃料入口的质量流量, 为再循环入口的质量流量。

若包含二次流,

以及

图8.15:使用非预混模型与烟气再循环

8.1.3.4 结合惰性模型使用非预混模型

为了在不增加两个混合分数的情况下模拟稀释对燃烧的影响,Ansys Fluent允许在计算域中引入惰性流体。与次要混合分数不同,惰性物质不会与主要燃料和氧化剂发生化学平衡——相反,混合后其组成保持恒定。然而,惰性流体确实会影响解,因为它对混合物的焓、比热和密度有影响。惰性物质的守恒方程写为:

其中

惰性流体示踪剂

湍流Schmidt数

湍流粘度

密度

公式8.35(第318页)没有源项或汇项,因为当假设惰性组分具有相同的湍流扩散系数时,问题简化为追踪一个守恒标量。

8.1.3.4.1 混合物组成

混合物属性根据单元内的混合物分数的平均值 和方差 、反应进度变量 、单元焓 以及惰性示踪剂 计算。混合物被建模为惰性和活性组分的混合,但需要使用条件变量访问PDF表。条件化是必要的,以考虑惰性分数所占的体积,同时仍然能够通过简单的查找使用先前构建的表。用于访问PDF表的混合物分数平均值和混合物分数方差由以下公式给出:

反应进度变量 ( c ) 未受条件限制,然而单元焓值必须经过条件化处理,以考虑惰性焓的影响。惰性焓和活性焓通过以下关系式获得:

其中, 是温度为 的单元格的焓值, 是活性混合分数流的焓值,而 是惰性流的焓值。这里假设惰性流和活性流的温度相同,但焓值不同。为了计算单元格中的温度,解方程 8.38(第 318 页)以求得温度和 ,从而得出能量在惰性流和活性流之间的分配。

惰性焓定义为

其中, 表示惰性流中组分 的质量分数, 是组分 的生成焓, 是参考温度, 是组分 的比热容,而 是惰性组分的数量。

惰性和PDF焓的定义在用户指南的公式42.11中有进一步说明。

8.1.3.4.1.1 物性计算

混合物的比热容通过以下方式将惰性和活性流混合来评估:

混合物的密度是通过对活性流和惰性流的密度进行调和平均计算得出的,这一计算过程根据惰性示踪剂的权重进行了加权处理。

在这里,惰性密度 是根据理想气体定律计算的。

有关如何设置惰性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惰性模型”部分。

8.1.4 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

以下各节介绍了小火焰模型信息:

8.1.4.1. 限制与假设

8.1.4.2. 小火焰概念

8.1.4.3. 小火焰生成

8.1.4.4. 小火焰导入

8.1.4.1 限制与假设

以下限制适用于 Ansys Fluent 中的所有扩散小火焰模型:

  • 只能模拟单一混合分数;不允许使用双混合分数小火焰模型。

  • 假设混合分数遵循 函数 PDF,并且忽略标量耗散波动。

  • 不能将基于经验的流与小火焰模型一起使用。

8.1.4.2 小火焰概念

8.1.4.2.1 概述

小火焰概念将湍流小火焰视为嵌入在湍流流场中的一组薄层流、局部一维小火焰结构集合 [77](第 1061 页),[512](第 1087 页),[513](第 1087 页)(参见图 8.16:层流对流扩散小火焰(第 320 页))。

图 8.16:层流对流扩散小火焰

在湍流流动中用于表示小火焰的一种常见层流小火焰类型是对流扩散小火焰。这种几何形状由相对的轴对称燃料和氧化剂射流组成。随着射流间距的减小和/或射流速度的增加,小火焰受到应变并逐渐偏离化学平衡,最终被扑灭。

在层流逆流扩散小火焰实验中,可以测量组分质量分数和温度场,或者更常见的是进行计算。对于后者,存在自相似解,控制方程可以简化为沿着燃料和氧化剂射流轴向的一维形式,在此维度上可以经济地进行复杂的化学计算。

在层流逆流小火焰中,混合分数 (参见混合分数的定义,第296页)从燃料射流处的单位值单调递减至氧化剂射流处的零值。如果将轴向上的组分质量分数和温度从物理空间映射到混合分数空间,它们可以由两个参数唯一描述:混合分数和应变率(或者等效地,标量耗散率 ,定义在方程8.43,第321页)。因此,化学反应被简化为完全由 这两个量描述。

将复杂的化学反应简化为两个变量,使得小火焰面计算可以预处理并存储在查找表中。通过预处理化学反应,计算成本大大降低。

关于逆流层流扩散小火焰的平衡方程、求解方法和示例计算,可以在多个参考文献中找到。Bray和Peters以及Dixon-Lewis的著作中提供了全面的综述和分析(参见文献[77],第1061页;文献[143],第1065页)。

8.1.4.2.2 应变率和标量耗散

对于逆流扩散小火焰面,可以定义一个特征应变率 ,其中 是燃料和氧化剂射流的相对速度, 是射流喷嘴之间的距离。

为了量化偏离平衡的程度,使用标量耗散 比使用应变率更为便捷。标量耗散定义为

其中, 代表扩散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标量耗散率 沿小火焰面轴线方向变化。对于逆流几何结构,小火焰面应变率 可以通过以下关系与 处于化学计量位置处的标量耗散率联系起来 [512](第 1087 页):

其中

处的标量耗散率

特征应变率

化学计量混合分数

互补误差函数的逆函数

从物理角度来看,随着小火焰受到应变,反应区的宽度减小,而在化学计量位置 的梯度增加。瞬时化学计量标量耗散率 被用作基本非平衡参数。它具有 的量纲,可以解释为特征扩散时间的倒数。在极限 下,化学趋于平衡,而随着 由于气动应变增加,非平衡程度增加。当 超过临界值时,小火焰会发生局部熄灭。

8.1.4.2.3 在湍流小火焰中嵌入扩散小火焰面

湍流小火焰刷被建模为一系列离散的扩散小火焰面。由于对于绝热系统,扩散小火焰中的组分质量分数和温度完全由 参数化,因此湍流小火焰中的密度加权平均组分质量分数和温度可以通过 的PDF来确定,如下:

其中, 表示组分质量分数和温度。

在 Ansys Fluent 中,假设 在统计上是独立的,因此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可以简化为 。对于 ,假设其具有 概率密度函数形状,并在 Ansys Fluent 中求解 的输运方程以确定 。忽略 的波动,因此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delta 函数:。在 Ansys Fluent 中,第一个矩,即平均标量耗散率,,被建模为...

其中, 是一个常数,默认值为2,而 是根据湍流模型计算得出的湍流时间尺度。例如,对于RANS湍流模型,

对于非绝热稳态扩散小火焰,需要额外的焓参数。然而,在一定范围内对稳态扩散小火焰进行焓建模的计算成本过高,因此需要进行一些近似处理。假设系统的热量增益/损失对组分质量分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并使用绝热质量分数 [62](第1060页),[464](第1084页)。然后,对于一系列平均焓增益/损失 ,通过方程5.8(第173页)计算温度。因此,平均温度和密度PDF表增加了一个平均焓的维度。然而,对于标量耗散为零的情况,不应用恒定的绝热组分质量分数近似。这种情况由非绝热平衡解表示。对于 ,组分质量分数被计算为 的函数。

在Ansys Fluent中,您可以生成自己的扩散小火焰,或者导入由其他独立软件包计算的小火焰文件。这些独立代码包括OPPDIF [401](第1080页),CFX-RIF [45](第1059页),[46](第1059页),[522](第1087页)和RUN-1DL [516](第1087页)。Ansys Fluent可以导入标准小火焰文件格式的小火焰文件。

生成和导入扩散小火焰的说明在“小火焰生成”(第323页)和“小火焰导入”(第323页)中提供。

8.1.4.3 小火焰生成

层流逆流扩散小火焰方程可以从物理空间(以为自变量)转换到混合分数空间(以为自变量)[523](第1087页)。在Ansys Fluent中,解决的是一组简化的混合分数空间方程[522](第1087页)。在此,针对各组分的质量分数,解算的是个方程。

以及一个关于温度的方程式:

方程8.47(第323页)和方程8.48(第323页)中的符号如下: 分别表示第 种物质的组分质量分数、温度、密度和混合分数。 分别表示第 种物质的比热容和混合物平均比热容。 表示第 种物质的反应速率, 表示第 种物质的具体焓。

标量耗散率 在小火焰带中必须进行建模。我们采用将方程8.43(第321页)扩展到变密度的方法[303](第1074页),[523](第1087页):

其中, 表示氧化剂流体的密度。

根据方程 8.49(第 323 页)给出的应变率定义,混合分数空间中的标量耗散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化学计量混合分数, 是混合密度,而 是在 处的标量耗散率。 是用户输入用于生成小火焰面的参数。 使用方程 8.49(第 323 页)进行评估。

8.1.4.4 小火焰面导入

Ansys Fluent 可以导入一个或多个小火焰面文件,将这些扩散小火焰面与假设形状的 PDF(参见方程 8.44(第 322 页))进行卷积,并构建查找表。小火焰面文件可以在 Ansys Fluent 中生成,也可以通过独立的计算机代码生成。

以下类型的小火焰面文件可以导入 Ansys Fluent:

  • 由 CFX-RIF 代码 [45](第 1059 页)、[46](第 1059 页)、[522](第 1087 页)生成的 ASCII 文件

  • 用户指南中描述的扩散小火焰面建模的标准格式文件,以及 Peters 和 Rogg [516](第 1087 页)中描述的标准格式文件

当扩散小火焰面在物理空间中生成时,组分和温度在一个空间维度上变化。然后,组分和温度必须从物理空间映射到混合分数空间。如果所有组分的扩散系数相等,则存在混合分数的唯一定义。然而,在存在差异扩散的情况下,混合分数可以有多种定义方式。

Ansys Fluent 通过以下方式之一计算沿扩散小火焰面的混合分数分布:

  • 从文件中读取(仅限标准格式文件)

此选项适用于在混合分数空间中求解的扩散小火焰面。若选择此方法,Ansys Fluent将查找混合分数关键字,如Peter和Roggs的工作[516](第1087页)中所述,并获取相关数据。若Ansys Fluent在小火焰面文件中未找到混合分数数据,则将采用下述烃类公式方法。

  • 烃类公式

依据Bilger等人的研究[61](第1060页),混合分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分别表示碳、氢和氧原子的质量分数,而 则是它们的分子量。 分别表示在氧化剂入口和燃料入口处的 值。

多重小火焰面数据集中的小火焰面轮廓应在施加的应变率上有所变化;组分和边界条件应保持一致。此外,建议从多重小火焰面数据集中排除熄灭的小火焰面。多重扩散小火焰面的格式如下:

  • 标准格式:如果您有一组标准格式的小火焰面文件,可以一次性导入它们,Ansys Fluent 会在内部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多重小火焰面文件。当您导入这组小火焰面文件时,Ansys Fluent 会搜索并计算 HEADER 关键字的出现次数,以确定文件中扩散小火焰面的数量。

  • CFX-RIF 格式:CFX-RIF 小火焰面文件包含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多个扩散小火焰面,且该文件不应手动修改。只能导入一个 CFX-RIF 小火焰面文件。

对于任一类型的文件,Ansys Fluent 将确定小火焰面轮廓的数量,并按应变率升序排列。对于在物理空间中生成的扩散小火焰面,您可以选择四种可用方法之一来计算混合分数。标量耗散将根据应变率使用公式 8.43(第 321 页)计算。

8.1.5 稳态扩散小火焰面模型理论

稳态小火焰片方法将湍流小火焰刷模拟为一系列离散的、稳态的层流小火焰,这些小火焰被称为扩散小火焰片。各个扩散小火焰片被假定具有与简单配置中的层流小火焰相同的结构,并通过实验或计算获得。使用详细的化学机理,Ansys Fluent能够计算非预混燃烧的层流对流扩散小火焰片。然后,这些扩散小火焰片通过统计PDF方法嵌入到湍流小火焰中。

扩散小火焰片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真实的化学动力学效应纳入湍流小火焰中。随后,化学反应可以预处理并表格化,从而大幅节省计算资源。然而,稳态扩散小火焰片模型仅限于模拟化学反应相对较快的燃烧过程。该模型假设小火焰对气动应变立即响应,因此无法捕捉如点火、熄灭和慢速化学反应(如NOx)等深度非平衡效应。

以下章节将严格介绍稳态扩散小火焰片模型的相关信息:

8.1.5.1. 概述

8.1.5.2. 多稳态小火焰片库

8.1.5.3. 稳态扩散小火焰片自动网格细化

8.1.5.4. 非绝热稳态扩散小火焰片

有关混合分数模型的常规信息,请参阅引言(第295页)。

8.1.5.1 概述

在扩散小火焰中,分子层面上的燃料和氧化剂会扩散到反应区。在那里,它们遇到高温和自由基并被点燃。反应区中产生更多的热量和自由基,其中一部分会扩散出去。在近平衡小火焰中,反应速率远快于扩散速率。然而,当小火焰被湍流拉伸和变形时,组分和温度梯度增加,自由基和热量更快地从小火焰中扩散出去。组分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更少,局部非平衡程度增加。

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适用于预测由于湍流引起的小火焰气动应变导致的化学非平衡。然而,假定化学反应对这种应变响应迅速,因此当应变松弛至零时,化学反应趋向于平衡。

当化学时间尺度与流体混合时间尺度相当时,组分可以被认为处于全局化学非平衡状态。此类情况包括NOx形成和低温氧化。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不适用于这种慢化学小火焰。相反,您可以使用以下模型之一来模拟慢化学:

  • 非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参见非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第327页))

  • NOx模型中的痕量组分假设(参见污染物形成(第363页))

  • 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参见反应建模的广义有限速率公式(第243页)),其中忽略了湍流-化学相互作用。

  • EDC模型(参见涡耗散概念(EDC)模型(第249页))

  • PDF输运模型(参见成分PDF输运(第276页))。

8.1.5.2. 多稳态小火焰库

Ansys Fluent 能够在一定的应变率范围内生成多个稳态扩散小火焰,以适应多维模拟中变化的应变场。如果您指定的扩散小火焰数量大于一个,那么扩散小火焰将在标量耗散值处生成,这些值由方程8.53(第326页)确定。

在指定的扩散小火焰最大数量范围内, 从 1 开始取值, 是方程 8.50(第 323 页)中给出的化学计量混合分数 处的初始标量耗散率, 是标量耗散步长。扩散小火焰的生成持续进行,直到达到最大小火焰数量或小火焰熄灭。熄灭的小火焰不包含在小火焰库中。

8.1.5.3 稳态扩散小火焰自动网格细化

默认情况下,一维小火焰网格通过在化学计量混合分数附近(近似为峰值温度位置)固定数量的点进行聚类离散化。Ansys Fluent 还提供了稳态扩散小火焰的自动网格细化选项,其中自适应算法插入网格点,使得相邻网格点之间的值变化以及斜率变化小于用户指定的容差。

使用自动网格细化时,在用户指定的小火焰中初始网格点数(默认 8 个)的粗网格上计算稳态解。收敛后,如果点 与其邻居 之间的变化超过一定阈值,则在点 之间插入一个新的网格点。

其中, 表示在网格点 处的温度和组分质量分数的值, 是用户指定的最大值变化率(默认值为 0.5),而 则表示所有网格点中的最大(最小)值。

此外,如果某个网格点满足以下条件,则会添加一个新的网格点:

斜率 的定义如下:

在公式8.55(第326页)和公式8.56(第326页)中, 是用户指定的最大斜率变化比(默认值为0.5), 是所有网格点上的最大(最小)斜率,而 是网格点 的混合分数值。

经过细化的小火焰层会重新收敛,细化过程会重复进行,直到不再有网格点被公式8.54(第326页)和公式8.55(第326页)添加,或者超过了用户指定的小火焰层中最大网格点数(默认值为64)。

8.1.5.4 非绝热稳态扩散小火焰层

对于非绝热稳态扩散小火焰层,Ansys Fluent 遵循 [62](第1060页)和 [464](第1084页)的方法,并假设小火焰层组分分布不受小火焰层的热量损失/增加影响。无需生成特殊的非绝热小火焰层分布,避免了非常繁琐的预处理步骤。此外,Ansys Fluent 与外部稳态扩散小火焰层生成包(例如,OPPDIF、CFX-RIF、RUN-1DL)的兼容性得以保留。该模型的缺点是未考虑热量损失对组分质量分数的影响,也未考虑热量损失对熄灭极限的影响。

扩散小火焰层生成后,小火焰层分布会与假设形状的PDF进行卷积,如公式8.44(第322页)所示,然后在Ansys Fluent中进行查找表化。非绝热PDF表具有以下维度:

对于 (即,平衡解),有

在 Ansys Fluent 的求解过程中,求解了平均混合分数、混合分数方差和平均焓的方程。标量耗散场从湍流场和混合分数方差(公式 8.45,第 322 页)计算得出。单元格温度、密度和组分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从 PDF 查找表中获得。

8.1.6 非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

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如《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第 319 页)和《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理论》(第 324 页)所述,模拟了由于湍流的应变效应导致的局部化学非平衡。在许多燃烧器中,出口处的应变较小,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预测所有组分,包括像 NOx 这样的缓慢形成组分,都接近平衡,这通常是不准确的。这种不准确的原因在于小火焰时间尺度(标量耗散的倒数)与缓慢形成组分的时间尺度(自组分在燃烧器中混合后开始积累的停留时间)之间的差异。

Ansys Fluent 中的非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可以比稳态扩散小火焰模型更准确地预测缓慢形成组分,如气体污染物或液体反应器中的产品产率。计算昂贵的化学动力学被简化为一维,并且该模型比在二维或三维中计算动力学的层流有限速率、EDC 或 PDF 传输模型显著更快。非稳态小火焰模型有两种变体,即欧拉非稳态小火焰模型(参见《欧拉非稳态层流小火焰模型》(第 328 页))和用于预测压缩点火发动机燃烧的柴油非稳态小火焰模型(参见《柴油非稳态层流小火焰模型》(第 330 页))。

以下各节详细介绍了与非稳态小火焰面模型相关的信息:

8.1.6.1. 欧拉非稳态层流小火焰面模型

8.1.6.2. 柴油非稳态层流小火焰面模型

8.1.6.3. 多重柴油非稳态小火焰面

8.1.6.4. 带小火焰面重置的多重柴油非稳态小火焰面

8.1.6.1 欧拉非稳态层流小火焰面模型

欧拉非稳态层流小火焰面模型可用于预测非化学平衡状态下缓慢形成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典型的缓慢形成组分包括气相污染物如NOx,以及液态反应器中的产物化合物。通过将化学计算简化为一维,可以在复杂的3D几何结构中经济地模拟具有多个组分和刚性反应的详细动力学。

该模型基于Barths等人[46](第1059页)和Coelho与Peters[112](第1063页)的工作,对稳态收敛流动场上的非稳态标记概率方程进行后处理。标记场表示在任意时间和空间点找到小火焰面的概率。为每个小火焰面求解一个概率标记输运方程。

在Ansys Fluent中,在开始非稳态小火焰面模拟之前,必须使用稳态扩散小火焰面模型(参见稳态扩散小火焰面模型理论(第324页))计算稳态流动解。由于非稳态小火焰面方程是在稳态小火焰面解上进行后处理的,因此忽略了非稳态小火焰面组分对流场的影响。

当启用多个小火焰面时,Ansys Fluent求解表示第小火焰面燃料概率的欧拉输运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 是混合物的层流热导率, 是混合物的比热容,而 是普朗特数。

每个标记的概率初始化为,

其中, 表示标量耗散率, 分别是第 小火焰面标记概率的最小和最大标量耗散值, 是平均混合分数,而 是一个用户指定的常数,应设置为大于化学计量混合分数的值。因此,标记概率在平均混合分数大于用户指定值(通常大于化学计量值)的区域内初始化为1,多个小火焰面通过标量耗散将这一初始区域细分。

如前所述,欧拉非定常层流小火焰面模型仅适用于稳态模拟。然而,标记概率输运方程(方程8.57,第328页)始终以时间精确方式求解,因为初始标记概率在稳态流场中对流和扩散。在入口边界处, 设为零,因此随着 被对流和扩散出域外(对于有出口边界的情况), 场随时间减小至零。

非定常小火焰面组分方程(方程8.47,第323页)与每个标记概率 的标记概率方程(方程8.57,第328页)同时积分。对于液相化学,初始小火焰面场是混合但未燃烧的小火焰面,因为假设液相反应在混合后立即进行。气相化学涉及点火,因此初始小火焰面场从稳态扩散小火焰面解计算得出。所有慢形成组分,如NOx,必须在求解非定常小火焰面方程之前识别。所有慢形成组分的质量分数在此初始小火焰面轮廓中设为零,因为在点火时,几乎没有停留时间用于显著形成。

在化学计量混合分数处的标量耗散率 是每个小火焰let组分方程所需的参数。这一参数在每个时间步长中根据稳态Ansys Fluent场的概率加权体积积分[112](第1063页)进行计算:

其中, 在公式 8.45(第 322 页)中定义, 表示流体体积。Ansys Fluent 提供了将 限制为用户指定最大值的选项,该值应大致等于小火焰熄灭时的标量耗散率(可以在单独的模拟中使用稳态扩散小火焰求解器计算此熄灭标量耗散率)。

为了在高标量耗散率下避免小火焰熄灭,并考虑非绝热热损失或增益,未求解非稳态小火焰能量方程。对于绝热情况,在每个时间步长从稳态扩散小火焰库中根据公式 8.59(第 329 页)的概率加权标量耗散率 计算小火焰温度 。对于非绝热情况,则在时间 时从...

以下是您提供的文本的中文翻译:

"在哪里"

(8.61)

为简洁起见,此处省略了下标 ,该下标指代第 个小火焰面。 表示基于局部单元混合分数的 Ansys Fluent 稳态平均单元温度。

每个单元内的非稳态小火焰面平均组分质量分数随时间累积,可表示为:

其中, 表示第 种组分的非稳态小火焰面质量分数,而 则是第 个小火焰面的第 种非稳态小火焰面质量分数,其计算采用 Beta 分布概率密度函数(pdf)进行,如下所示:

概率标记方程(方程8.57(第328页))和小火焰面组分方程(方程8.47(第323页))一起随时间推进,直到概率标记显著对流和扩散出计算域。从方程8.61(第329页)计算得到的非定常小火焰面平均组分,随着概率标记消失,达到稳态。

8.1.6.1.1 液体反应

液体反应器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密度和温度接近恒定。

  • 反应相对缓慢,组分远离化学平衡。

  • 高施密特数,因此分子扩散减少。

欧拉非定常层流小火焰面模型可用于模拟液体反应。当启用液体微混合模型时,Ansys Fluent使用体积加权混合律公式计算密度。

的影响是减少最小尺度(微观)上的混合,并增加混合分数方差,这通过湍流混合器模型[38](第1059页)进行建模。为湍流标量谱的惯性对流、粘性对流和粘性扩散子范围分别求解三个输运方程。

其中, 是混合物的层流热导率, 是混合物的比热容, 是普朗特数。常数 的值分别为 2、1.86、0.058、0.303 和 17050。总混合物分数方差是 的总和。

在方程 8.66(第 330 页)中,单元施密特数 计算为 ,其中 是粘度, 是密度, 是质量扩散率,如 混合物材料所定义。

8.1.6.2 柴油机非稳态层流小火焰模型

在柴油发动机中,喷入气缸的燃料蒸发,与周围气体混合,然后在压缩作用下温度和压力升高时自燃。基于 Pitsch 等人以及 Barths 等人 [522](第 1087 页),[45](第 1059 页)的工作,柴油机非稳态层流小火焰模型通过有限数量的一维层流小火焰来模拟化学反应。通过将昂贵的化学动力学计算简化为 1D,与层流有限速率、EDC 或 PDF 传输模型相比,可以显著节省运行时间。

小火焰组分和能量方程(方程 8.47(第 323 页)和方程 8.48(第 323 页))与流动同时求解。使用来自流动的属性对小火焰方程进行分数步长推进,然后使用来自小火焰的属性对流动进行相同的分数时间步长推进。

每个小火焰子在引入计算域时的初始条件是一种混合但未燃烧的分布。对于小火焰子分数时间步长,流场求解器会将体积平均的标量耗散率和压力,以及燃料和氧化剂的温度传递给小火焰子求解器。为了考虑压缩过程中的温度升高,小火焰子能量方程(方程8.48,第323页)在右侧增加了一个额外的项。

其中, 表示比热容, 为气缸内体积平均压力。这种因压缩导致的小火焰温度上升最终会引起小火焰的点燃。

在小火焰方程经过部分时间步长推进后,创建一个非绝热稳态小火焰表(参见非绝热稳态扩散小火焰(第327页))。利用该表中的属性,随后对CFD流场进行相同的部分时间步长推进。

8.1.6.3 多重柴油非稳态小火焰

在某些应用中,燃烧域内不同区域的点火时间不同,单一小火焰无法准确表示化学反应。例如,分裂喷射和高停留时间喷雾。在这些情况下,早期喷射的蒸发喷雾由于停留时间较长,会比后期喷射的喷雾更早点燃。单一小火焰无法模拟后期喷雾的局部点火延迟,因为单一小火焰代表已燃烧状态。通过使用多个小火焰可以克服这一缺陷,这些小火焰在模拟过程中用户指定的时间在反应域内生成。新小火焰继承了在新小火焰引入时计算的前一小火焰边界温度,小火焰组分场初始化为混合但未燃烧状态。

求解 个小火焰的标记概率方程(方程8.57(第328页)),其中 为非稳态小火焰的总数。最后一个小火焰的标记概率按以下方式获得:

其中, 表示平均混合分数,而 则是第 个非稳态小火焰的标记概率。第 个小火焰的标量耗散率通过方程 8.59(第 329 页)计算得出。

PDF 表中的属性 (如质量分数、比热等)是根据每个小火焰的加权贡献计算的:

其中, 表示第 n 个小火焰片的属性。

柴油非稳态小火焰片方法能够模拟点火以及产物、中间体和污染物的形成。关于柴油非稳态小火焰片模型的设置,请参阅《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使用柴油非稳态层流小火焰片模型”部分。

8.1.6.4 具有小火焰片重置的多个柴油非稳态小火焰片

随着多个柴油非稳态小火焰片点火,它们的组分和温度场趋向于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随着标量耗散(混合)的减少。为了模拟多个发动机循环,Ansys Fluent 允许小火焰片重置事件,这将多个小火焰片重置为一个小火焰片。此外,在循环结束时,通常会有一些燃烧气体被捕获并在下一循环中与新鲜进气混合。可以通过使用柴油非稳态小火焰片重置或惰性模型(通过惰性 EGR 重置)来模拟发动机室中废气的存在。

有关如何使用和设置柴油非稳态小火焰片重置和惰性 EGR 重置选项的信息,请参阅《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重置柴油非稳态小火焰片”部分。

8.1.6.4.1 重置小火焰片

在燃烧冲程结束且进气阀打开之前,除第一个小火焰片外的所有现有小火焰片都被删除,第一个小火焰片的概率设置为:

其中, 表示第 个小火焰条的概率, 是小火焰条的总数。重置小火焰条的混合物组成(以及类似的温度)设定如下:

其中, 表示从第 个小火焰片中得到的第 种物质的组分质量分数。

在重置小火焰片后,计算将基于这个单一的、通常为已燃状态的小火焰片进行。后续小火焰片的起始时间应设定在燃料喷射之前。因此,喷射的燃料在第二个及更高编号的小火焰片中进行建模。整个过程通过动态网格事件进行控制,具体描述见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柴油非定常小火焰片重置”部分。

Ansys Fluent 提供了多种模型来模拟预混湍流燃烧。关于如何使用预混湍流燃烧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预混燃烧建模”部分。以下各节提供了这些模型的理论信息:

  • 8.2.1 概述
  • 8.2.1 C-方程模型理论
  • 8.2.1 G-方程模型理论
  • 8.2.4. 湍流火焰速度模型
  • 8.2.5. 属性计算

8.2.1 概述

在预混燃烧中,燃料和氧化剂在点火前已在分子层面混合。燃烧以火焰前端向未燃烧的反应物传播的形式发生。预混燃烧的例子包括吸气式内燃机、贫预混燃气轮机燃烧器和气体泄漏爆炸。

预混燃烧比非预混燃烧更难建模。原因在于,预混燃烧通常以薄薄的传播火焰形式发生,该火焰会受到湍流的拉伸和扭曲。对于亚音速流动,火焰的整体传播速率由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涡流共同决定。层流火焰速度取决于物种和热量向上游扩散到反应物并燃烧的速率。为了捕捉层流火焰速度,需要解析火焰内部结构以及详细的化学动力学和分子扩散过程。由于实际的层流火焰厚度通常在毫米或更小的量级,因此分辨率要求通常是难以承受的。

湍流的作用是使传播中的层流火焰面起皱和拉伸,从而增加火焰面的面积,进而提高有效火焰速度。大型湍流涡旋倾向于使火焰面起皱和折叠,而小型湍流涡旋,如果它们小于层流火焰厚度,则可能穿透火焰面并改变层流火焰结构。

相比之下,非预混燃烧可以大大简化为一个混合问题(参见引言中的混合分数方法,第295页)。预混燃烧建模的本质在于捕捉湍流火焰速度,该速度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的共同影响。

在预混火焰中,燃料和氧化剂在进入燃烧装置之前就已经充分混合。随后,反应在分离未燃反应物和已燃燃烧产物的燃烧区内发生。部分预混火焰同时具有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的特性。它们出现在当额外的氧化剂或燃料流进入预混系统,或者当扩散火焰从燃烧器上抬起,使得在燃烧前发生一定程度的预混时。

预混和部分预混火焰可以使用Ansys Fluent的有限速率/涡耗散公式进行模拟(参见第237页的物种传输和有限速率化学)。如果有限速率化学动力学效应重要,可以使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参见第243页的直接使用有限速率动力学(无TCI))、EDC模型(参见第249页的涡耗散概念(EDC)模型)或组成PDF传输模型(参见第276页的组成PDF传输)。关于Ansys Fluent的部分预混燃烧模型信息,请参见第343页的部分预混燃烧。如果火焰完全预混(所有进入燃烧器的流体具有相同的当量比),则可以如本节所述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关于Ansys Fluent中预混燃烧模型的限制,请参见Fluent用户指南中的预混燃烧模型限制。

8.2.2 C-方程模型理论

用c表示从未燃到已燃反应进程的标量变量。c的传输方程描述了反应进程在湍流流场中的空间和时间演变。在火焰前方,c在未燃反应物中定义为零,而在火焰后方,c在已燃产物中为单位值。在火焰刷内部,c在零和一之间变化。火焰刷以模拟的湍流火焰速度向上游传播。Fluent提供了两个湍流火焰速度模型,即Zimont模型[735](第1099页)、[736](第1099页)、[738](第1100页)和Peters模型[514](第1087页),详情参见第339页的Peters火焰速度模型。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部分:

8.2.11 火焰前缘的传播

8.2.1.1 火焰前锋的传播

在许多工业预混系统中,燃烧发生在一个薄薄的火焰片中。随着火焰前锋的移动,未燃烧的反应物发生燃烧,将未燃烧的预混反应物转化为燃烧产物。因此,预混燃烧模型考虑将反应流动场分为燃烧产物区和未燃烧物种区,由火焰片隔开。需要注意的是,c-方程模型假设层流火焰相对于湍流火焰刷是薄的,因此反应进度在0和1之间的值意味着波动的火焰在未燃烧状态和燃烧状态之间花费了一些时间;它并不表示未燃烧和燃烧之间的中间反应状态。

火焰前锋的传播通过求解密度加权平均反应进度变量的输运方程来建模:

平均反应进度变量

湍流施密特数 = 0.7

反应进度源项

混合物层流热导率

混合物比热容

反应进度变量定义为产物组分质量分数的归一化总和,

基于此定义, 表示混合物未燃烧, 表示混合物已燃烧:

  • : 未燃烧混合物

  • : 已燃烧混合物

的值在所有流动入口处作为边界条件定义。通常指定为 0(未燃烧)或 1(已燃烧)。

方程 8.70(第 334 页)中的平均反应速率模型为 [736](第 1099 页):

哪里

Ansys Fluent 提供了两种湍流火焰速度模型。还存在许多其他用于 的模型 [77](第 1061 页),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进行指定。关于用户自定义函数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

8.2.3 G-方程模型理论

G-方程是一种预混火焰前缘追踪模型。控制传播火焰界面非稳态演化的输运方程为(推导过程见 [514](第 1087 页)),

其中, 表示流体密度, 是流体速度矢量, 代表层流火焰速度(界面法向传播), 为扩散系数, 是火焰曲率。对于湍流火焰,方程 8.72(第 335 页)可以进行 Favre 雷诺平均或空间滤波,以提供火焰平均位置的输运方程。

火焰位置的方差,

其中,

表示湍流火焰速度

是一个扩散项,定义为

表示湍流速度尺度

是从 湍流模型中取的模型常数(默认值=0.09)

是一个模型常数,等于

表示湍流Schmidt数

表示湍流长度尺度

表示火焰曲率,定义为 ,其中

在公式8.74(第335页)中, 表示扩散项仅应用于火焰前缘的平行方向[514](第1087页),法向分量已在湍流燃烧速度中考虑。实际上,这对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且可能导致收敛问题,因此默认情况下是禁用的。

Ansys Fluent还提供了使用代数表达式来计算火焰位置方差 的选项,而不是公式8.74(第335页):

其中, 代表有效湍流粘度。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章节:

8.2.11. G 方程的数值求解

8.2.3.1 G 方程的数值求解

方程 8.72(第 335 页)和方程 8.73(第 335 页)不包含扩散项,因此界面在任何时刻都保持锐利。为此,人们设计了诸如流体体积法(VOF)和标记-单元法(MAC)等特殊数值技术来求解这类方程。在 Ansys Fluent 中,采用水平集方法求解平均 G 方程(方程 8.73,第 335 页)。这里, 表示到火焰前沿的带符号平均距离,因此火焰前沿即为 的等值面。由于 是到火焰前沿的距离, 在整个流场中被约束为单位值。Ansys Fluent 的标准输运方程机制用于在一个时间步长内求解 (方程 8.73,第 335 页)。然而,在时间步长结束时, 场通常并不精确等于平均火焰距离(且 并不完全等于 1),这一条件通过称为重新初始化的过程来强制执行。在 Ansys Fluent 中,这是通过从 场构建火焰前沿的平面表示来完成的。然后,在每个单元中, 被设置为到最近的火焰前沿平面的几何距离。 在火焰前沿下游的燃烧区域为正值,在火焰前沿上游的未燃烧区域为负值。

根据火焰前锋的平均位置,平均进展变量是根据高斯分布计算的,该分布取决于与火焰前锋的接近程度以及G方程的方差:

8.2.4 湍流火焰速度模型

预混燃烧模型的关键在于预测,即垂直于火焰平均表面的湍流火焰速度。湍流火焰速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层流火焰速度,这又由燃料浓度、温度、分子扩散特性以及详细的化学动力学决定

  • 大涡引起的火焰前缘褶皱和拉伸,以及小涡引起的火焰增厚

Ansys Fluent提供了两种湍流火焰速度模型,分别是Zimont湍流火焰速度封闭模型和Peters火焰速度模型。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章节:

8.2.4.1. Zimont湍流火焰速度封闭模型

8.2.4.2. Peters火焰速度模型

8.2.4.1 Zimont湍流火焰速度封闭模型

在Ansys Fluent中,Zimont湍流火焰速度封闭是使用一个针对褶皱和增厚火焰前缘的模型[736](第1099页)计算的:

其中,

模型常数

均方根(RMS)速度(米/秒)

层流火焰速度(米/秒)

未燃热扩散率(平方米/秒)

湍流长度尺度(米)

湍流时间尺度(秒)

化学时间尺度(秒)

湍流长度尺度,,是根据

其中, 是湍流耗散率。

该模型基于层流火焰内部小尺度湍流平衡的假设,从而得到了仅以大尺度湍流参数表示的湍流火焰速度表达式。推荐使用 的默认值 0.52 [736](第 1099 页),该值适用于大多数预混火焰。 的默认值 0.37 也应适用于大多数预混火焰。

该模型严格适用于流场中最小湍流涡旋(Kolmogorov 尺度)小于火焰厚度并穿透火焰区的情况。这被称为薄反应区燃烧区域,可以通过 Karlovitz 数 大于 1 来量化。 定义为

其中

特征火焰时间尺度

最小(Kolmogorov)湍流时间尺度

Kolmogorov速度

运动粘度

8.2.4.1.1 Zimont 湍流火焰速度闭合模型用于LES

对于使用LES湍流模型的模拟,湍流火焰速度表达式(公式8.77,第337页)中的雷诺平均量被其等效的亚网格量所替代。特别是,大涡长度尺度被建模为

其中, 是 Smagorinsky 常数, 是单元特征长度。

在公式 8.77(第 337 页)中,RMS 速度被替换为亚格子速度波动,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 代表亚网格尺度混合速率(即亚网格尺度时间尺度的倒数),其具体表达式见公式 7.41(第 248 页)。

8.2.4.1.2 火焰拉伸效应

由于工业低排放燃烧器通常在接近贫油吹熄的条件下运行,火焰拉伸对平均湍流热释放强度的影响将十分显著。为了考虑这种火焰拉伸效应,进度变量的源项 在公式 8.70(第 334 页)中)乘以一个拉伸因子 [738](第 1100 页)。这个拉伸因子表示拉伸不会熄灭火焰的概率;如果没有拉伸 ,火焰不被熄灭的概率为

拉伸因子 是通过对湍流耗散率 的对数正态分布进行积分得到的:

其中, 表示互补误差函数,而 的定义如下。对于大涡模拟(LES), 的计算方式为:

其中, 是时间尺度, 是子网格尺度(SGS)速度波动,其取决于SGS闭合模型。关于 如何计算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子网格尺度模型(第120页)。

分布的标准差:

其中, 是耗散脉动拉伸因子系数, 是湍流积分长度尺度,而 是 Kolmogorov 微尺度。根据 [736](第 1099 页)的建议, 的默认值为 0.26(在非反应性湍流流动中测量得到),适用于大多数预混火焰。

是临界应变率下的湍流耗散率 [736](第 1099 页):

默认情况下, 被设定为一个极高的值 ,因此不会发生火焰拉伸现象。为了纳入火焰拉伸效应,应根据燃烧器的实验数据调整临界应变率 。数值模型可以建议一系列物理上合理的取值范围 [736](第1099页),或者可以从实验数据中确定一个合适的值。一个合理的临界应变率 模型是

其中, 是一个常数(通常为0.5), 是未燃烧区域的热扩散率。方程8.87(第339页)可以在Ansys Fluent中通过属性用户定义函数来实现。关于用户定义函数的更多信息可以在Fluent定制手册中找到。

8.2.4.1.3 壁面阻尼

在某些问题中,壁面附近的高湍流动能水平可能导致火焰沿壁面非物理性地加速。实际上,靠近壁面的自由基猝灭会降低反应速率,从而减慢火焰速度,但这一效应并未包含在模型中。为了近似模拟这一效果,Ansys Fluent引入了一个常数乘数 ,用于调整壁面边界附近区域的湍流火焰速度:

该常数的默认值为1,不会改变火焰速度。当的值大于1时,会增加火焰速度;而当其值小于1时,则会降低靠近壁面边界处的火焰速度。

Ansys Fluent将求解反应进度变量的输运方程(方程8.70,第334页),并根据上述理论计算源项

8.2.4.2 彼得斯湍流火焰速度模型

采用Ewald [167](第1066页)提出的形式,使用了Peters模型 [514](第1087页)来描述湍流火焰速度。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如下:

"where"

术语 代表 Ewald 校正项,您可以选择禁用它,此时 ,公式将简化为 Peters 火焰速度模型。

在公式 8.91(第 339 页)中:

表示层流火焰速度

表示层流火焰厚度

表示湍流速度尺度

表示火焰刷厚度,如下所示

表示代数火焰刷厚度

是一个常数,默认值为1.0。

是一个常数,默认值为2.0。

是一个常数,默认值为0.66。

是从 湍流模型中提取的建模常数,默认值为0.09。

是一个常数,默认值为2.0。

是湍流Schmidt数,默认值为0.7。

如果正在使用Blint修正器...

其中

2.0

0.7

是未燃密度

是已燃密度

火焰刷厚度在C方程和G方程模型中的计算方式不同。

对于G方程模型[514](第1087页):

对于C方程模型,采用了这种代数形式,具体如下:

请注意,对于C方程模型,Ewald修正器没有影响。

为了降低沿壁面的火焰速度,Ansys Fluent包含了一个用于湍流火焰速度的常数乘数,,它通过将方程8.90(第339页)中的表达式乘以0到1之间的常数来修改壁边界附近的火焰速度。

8.2.4.2.1 针对LES的Peters火焰速度模型

对于大涡模拟(LES),Peters模型[514](第1087页)中的湍流火焰速度必须修改为使用亚格子量。这里我们采用Pitsch[521](第1087页)推导的形式。

其中, 表示热扩散率。

湍流速度尺度 是子网格量,如公式 8.82(第 338 页)所示。

8.2.5 物性计算

C 方程和 G 方程湍流预混燃烧模型需要温度、密度、未燃密度、未燃气体的导热系数和层流火焰速度等属性,这些属性将在以下各节中进行建模描述。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各节:

8.2.5.1. 温度计算

8.2.5.2. 密度计算

8.2.5.3. 层流火焰速度

8.2.5.4. 未燃密度和导热系数

8.2.5.1 温度计算

温度的计算方法取决于模型是绝热还是非绝热。

8.2.5.1.1 绝热温度计算

对于绝热预混燃烧模型,温度假设为未燃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和最高绝热燃烧温度 之间的反应进程的线性函数。

8.2.5.1.2 非绝热温度计算

对于非绝热预混燃烧模型,Ansys Fluent 求解一个能量传输方程,以考虑系统内任何热量的损失或增加。关于显焓 的能量方程,适用于完全预混燃料(参见方程 5.2(第 172 页)),如下所示:

表示由于辐射造成的热损失,而 表示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的热增益:

其中

归一化的产物生成平均速率(s-1) 燃烧1千克燃料的燃烧热(J/kg)

未燃烧混合物中的燃料质量分数

8.2.5.2 密度计算

Ansys Fluent 使用理想气体定律计算预混密度。对于绝热模型,忽略了压力变化,并假设平均分子量恒定。然后,燃烧气体的密度通过以下关系计算:

下标 表示未燃烧的冷混合物,而下标 表示燃烧后的热混合物。所需的输入包括未燃烧密度 、未燃烧温度 以及燃烧后的绝热火焰温度

对于非绝热模型,您可以选择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包含或排除压力变化。如果您选择忽略压力波动,Ansys Fluent 将根据

其中, 是从能量传输方程,即方程 8.98(第 341 页)计算得出的。所需的输入参数是未燃密度 和未燃温度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不可压缩理想气体方程,表达式 可以视为气体的有效分子量,其中 是气体常数, 是操作压力。

如果你想为可压缩气体考虑压力波动,你需要指定气体的有效分子量,并且密度将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得出。

8.2.5.3 层流火焰速度

层流火焰速度 在方程 8.71(第 334 页)中)可以指定为常数,或者作为用户自定义函数。对于非绝热预混和部分预混火焰,还提供了第三种选项,该选项基于 Metghalchi 和 Keck [437](第 1082 页)提出的相关性。

在公式8.102(第342页)中, 分别是火焰前未燃反应物的温度和压力,

参考层流火焰速度,,是根据...

其中, 是火焰前锋前的当量比,而 是燃料特定的常数。指数 则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Metghalchi-Keck 层流火焰速度可用于甲烷、甲醇、丙烷、异辛烷和吲哚烯燃料的燃料-空气混合物。

8.2.5.4 未燃密度和热扩散率

未燃密度 在方程 8.71 (第 334 页)) 和未燃热扩散率 在方程 8.77 (第 337 页) 和方程 8.78 (第 337 页)) 是在材料对话框中设定的指定常数。然而,对于压缩情况,如缸内燃烧,这些参数可能会随时间和/或空间发生显著变化。当选择理想气体模型用于密度时,未燃密度和热扩散率是通过评估未燃状态 下的局部单元来计算的。

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个部分预混燃烧模型,该模型基于非预混燃烧模型(参见第295页的非预混燃烧)和预混燃烧模型(参见第332页的预混燃烧)。有关使用部分预混燃烧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建模部分预混燃烧。部分预混燃烧模型背后的理论在以下章节中介绍:

  • 8.3.1. 概述
  • 8.3.2. 部分预混燃烧理论

8.3.1 概述

部分预混燃烧系统是具有非均匀燃料-氧化剂混合物(当量比)的预混火焰。这类火焰包括预混射流排放到静止大气中、带有扩散引导火焰和/或冷却空气射流的贫预混燃烧器,以及不完全预混入口。Ansys Fluent 有三种类型的部分预混模型,即化学平衡、稳态扩散火焰和火焰生成流形。

化学平衡和稳态扩散火焰部分预混模型假设预混火焰前缘是无限薄的,火焰前缘前方是未燃烧的反应物,后方是燃烧产物。燃烧产物的组成可以通过假设化学平衡或使用稳态层流扩散火焰来建模。火焰刷由平均反应进度 在 0 和 1 之间的值表示。请注意,在湍流预混火焰刷内的某一点,,波动的薄火焰在未燃烧状态 和燃烧状态 之间花费一些时间,平均反应进度在零和一之间。不应解释为瞬时预混火焰反应进度介于未燃烧和燃烧状态之间。

火焰生成流形(FGM)模型[666](第1095页)假设湍流火焰中的热化学状态与层流火焰中的状态相似,并通过混合分数和反应进度来参数化这些状态。在层流火焰中,反应进度从未燃烧反应物中的增加到燃烧产物中的,跨越非零的火焰厚度。在湍流火焰刷内的一个点,,既有来自波动的火焰前缘的贡献,也有中间反应进度的贡献。Ansys Fluent 提供了使用预混或扩散层流火焰模拟FGM的选项。

有关部分预混燃烧模型的限制,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限制部分。

8.3.2 部分预混燃烧理论

部分预混模型解决了一个关于平均反应进度变量或平均火焰位置(以确定火焰前缘的位置)的输运方程,以及平均混合分数和混合分数方差。火焰生成流形模型有一个选项,可以解决反应进度变量方差的输运方程,或者使用一个代数表达式。在火焰前方(),燃料和氧化剂混合但未燃烧,而在火焰后方(),混合物已燃烧。

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部分:

  • 8.3.2.1. 化学平衡与稳态扩散火焰模型
  • 8.3.2.2. 火焰生成流形(FGM)模型
  • 8.3.2.3. FGM 湍流闭合
  • 8.3.2.4. 混合物性质计算
  • 8.3.2.5. 未燃物性质计算
  • 8.3.2.6. 层流火焰速度
  • 8.3.2.7. 受应力层流火焰速度
  • 8.3.2.8. 通过自动网格细化生成PDF查找表

8.3.2.1 化学平衡与稳态扩散火焰模型

密度加权平均标量(如物种分数和温度),记为 ,是通过概率密度函数(PDF) 计算得出的。

在薄火焰假设下,即仅存在未燃烧的反应物和已燃烧的产物,平均标量由此确定。

下标 分别表示燃烧和未燃烧。

燃烧标量 是混合分数的函数,通过将质量为 的燃料与质量为 的氧化剂混合并使其达到平衡来计算。当考虑非绝热混合和/或扩散层流火焰时, 也是焓和/或应变的函数,但这不会改变基本公式。未燃烧标量 的计算方法类似,通过将质量为 的燃料与质量为 的氧化剂混合,但混合物不反应。

与非预混模型一样,燃烧混合物的化学计算和PDF积分在Ansys Fluent中进行,并构建查找表。

重要的是要理解,在完全预混燃烧的极限情况下,当量比和混合分数是恒定的。因此,混合分数方差及其标量耗散为零。如果您使用层流扩散火焰,则总是会插值最低应变处的火焰,并且如果您启用了Include Equilibrium Flamelet,Ansys Fluent的解将与化学平衡PDF表的计算相同。

8.3.2.2 火焰生成流形(FGM)模型

Laminar Flamelet模型(参见扩散火焰模型理论(第319页))假设湍流火焰是由一系列层流火焰组成的集合体,这些层流火焰的内部结构并未因湍流而发生显著改变。这些层流火焰片通过统计平均嵌入到湍流火焰刷中。Flamelet生成流形(FGM)[666](第1095页)模型假设湍流火焰中的标量演化(即在热化学流形上的实现轨迹)可以通过层流火焰中的标量演化来近似。Laminar Flamelet和FGM模型均通过少数几个变量(如混合分数、标量耗散和/或反应进程)参数化所有物种和温度,并在3D CFD模拟中求解这些参数的输运方程。

请注意,FGM模型在根本上与Laminar Flamelet模型不同。例如,由于Laminar Flamelets是通过应变参数化的,因此随着应变率向燃烧器出口衰减,热化学总是趋向化学平衡。相比之下,FGM模型通过反应进程参数化,火焰可以完全熄灭,例如通过增加稀释空气。FGM模型不假设薄且完整的火焰片,理论上可以应用于搅拌反应器极限,以及点火和熄火建模。

任何类型的层流火焰都可以用来参数化FGM。Ansys Fluent可以导入在第三方火焰片代码中计算并以标准文件格式(参见用户指南中的火焰片生成流形建模的标准文件)编写的FGM,或者从1D稳态预混火焰片或1D扩散火焰片计算FGM。

通常情况下,对于以预混为主的湍流部分预混火焰,应使用预混型FGM(火焰生成流形)。类似地,对于以非预混为主的湍流部分预混火焰,应使用扩散型FGM。有关如何使用FGM模型的进一步指导,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火焰生成流形”部分。

8.3.2.2.1 反应进度变量空间中的预混型FGM

虽然一维扩散火焰可能的配置仅限于对向流动,但一维稳态预混火焰可以有多种配置。这些包括无应变绝热自由传播、无应变非绝热燃烧器稳定,以及受应变的对向流动预混火焰。

一维预混火焰可以在物理空间中求解(例如,[546](第1088页),[97](第1062页)),然后转换为Ansys Fluent预混火焰文件格式中的反应进度空间,并导入到Ansys Fluent中。或者,一维预混火焰可以在Ansys Fluent中生成,该软件在反应进度空间中求解火焰。反应进度变量定义为产物物种质量分数的归一化总和:

其中,

上标 表示火焰入口处的未燃烧反应物

表示第 种物质的质质量分数

上标 表示火焰出口处的化学平衡状态

是常数,通常对于反应物为零,对于少数产物物种为1

系数 应预先设定,以确保反应进程 在火焰中单调递增。默认情况下,除 外,所有物种的 ,这些物种适用于烃类燃烧。在化学机制中缺少元素 的情况下,例如 燃烧,Ansys Fluent 默认对所有物种使用 ,除 外。对于掺氢燃料,系数 是根据燃料中氢的质量分数定义的:

其中, 表示燃料组成中氢的质量分数。生成FGM时,用户界面可以指定系数

一维绝热预混火焰方程可以从物理空间转换到反应进度空间 [477](第1084页),[388](第1079页)。忽略扩散差异,这些方程变为...

其中, 表示第 种物质的质分数, 是温度, 是流体密度, 是时间, 表示第 种物质的质反应速率, 是总焓, 是第 种物质在恒压下的比热容。

标量耗散率 在方程 8.108(第 346 页)和方程 8.109(第 346 页)中定义为

其中 是热导率。注意 变化,并且是方程组的输入项。如果 来自一维物理空间、绝热、等扩散火焰计算,无论是自由传播(无应变)还是对流(有应变), 空间中的物种和温度分布将与物理空间解相同。然而,通常情况下 是未知的,在 Ansys Fluent 中被建模为

其中, 是用户指定的预混火焰中最大标量耗散率,而 表示互补误差函数的逆函数。

在一维预混火焰中,计算时采用单一的当量比,该当量比可直接对应于相应的混合分数。对于部分预混燃烧,需要在不同混合分数下生成预混层流火焰。不同混合分数下的预混火焰具有不同的最大标量耗散率,即 。在 Ansys Fluent 中,任意混合分数 处的标量耗散 被建模为...

其中,表示化学计量混合分数。

因此,在Ansys Fluent中的预混火焰生成器唯一需要的模型输入是化学计量混合分数处的标量耗散率,即。默认值为 1/s,这与标准温度和压力下富、贫和化学计量烃及氢火焰的无应变(自由传播)物理空间火焰解合理匹配。

以下是在Ansys Fluent中关于预混火焰生成的一般考虑,特别是指定时的重要点:

  • 在FGM方法中,使用无应变、自由传播的预混火焰是常见的。然而,对于由湍流拉伸和扭曲的瞬时预混火焰面,应变预混火焰可能是更好的表示方法。Ansys Fluent的FGM模型允许在单一代表性应变率下生成预混火焰。

  • 在物理空间中计算火焰可能计算密集且难以在整个混合分数范围内收敛,尤其是在可燃性极限处使用大型动力学机制时。Ansys Fluent在反应进度空间中的解决方案比相应的物理空间解决方案要快得多且更稳健。然而,如果偏好物理空间解决方案(例如,来自[546](第1088页),[97](第1062页)),它们可以用外部代码生成,转换为反应进度空间,并以Ansys Fluent的标准火焰文件格式导入。

  • 对于您的燃烧器的特定燃料和操作条件,可以通过在化学计量混合分数下的物理空间预混火焰解来确定一个比默认值(1000/s)更合适的 值。这个预混火焰解可以是未拉伸的或拉伸的。然后,通过方程 8.110(第 346 页)计算火焰解中的 ,而 则是 的最大值。

  • 随着 的增加,作为 函数的温度和物种分数的解趋向于薄火焰解化学平衡解,该解在 处的未燃烧和 处的化学平衡之间是线性的。指定的最小 应为自由传播火焰中的值。对于较小的 值,Ansys Fluent 预混火焰解生成器将难以收敛。当 Ansys Fluent 无法在富混合分数下收敛稳态预混火焰解时,将使用平衡薄火焰解。

  • Ansys Fluent的部分预混模型可用于模拟从非预混到完全预混极限范围内的部分预混火焰。在非预混极限下,反应进度在整个区域内为统一值,所有预混流均完全燃烧。在预混极限下,混合分数在整个区域内保持恒定。创建部分预混PDF表时,界面要求指定燃料和氧化剂的组成及温度。对于部分预混火焰,燃料组成可建模为纯燃料,此时任何预混入口的混合分数设定为小于1的相应值。或者,燃料组成可在界面中指定为包含燃料和氧化剂成分的预混入口组成,这种情况下,预混入口的混合分数设定为1。

  • 在求解预混火焰时,可以使用自动网格细化(AGR)。在FGM模型的背景下,反应进度空间的网格会进行细化。有关AGR的信息,请参见稳态扩散火焰自动网格细化(第326页)。

8.3.2.2.2 物理空间中的预混FGM

使用方程8.108(第346页)和方程8.109(第346页)在反应进度空间中求解的预混FGM火焰需要对标量耗散项进行闭合。Ansys Fluent使用方程8.112(第347页)在进度变量中计算标量耗散,该计算受以下两个参数控制:

  • 每个混合分数的标量耗散最大值

  • 标量耗散相对于反应进度的分布

方程8.112(第347页)中的标量耗散最大值作为用户输入提供,并使用火焰厚度的值进行近似计算。标量耗散相对于反应进程的分布被建模为在进程变量值周围的对称轮廓,该轮廓在的边界处呈指数衰减。

这两种近似都损害了预混FGM解决方案的准确性。如果在物理空间中求解火焰方程,标量耗散场作为解的一部分计算,并且不做出诸如标量耗散形状的假设。Ansys Fluent允许您通过使用Ansys Chemkin预混火焰生成器在物理空间中求解火焰来生成预混FGM。控制方程和求解层流预混火焰的方法在Chemkin理论手册中的1-D预混层流火焰部分进行了描述。

图8.17:沿归一化反应进程变量的标量耗散率(第349页)显示了在压力下由Ansys Chemkin预混火焰生成器计算的化学计量甲烷空气火焰的标量耗散分布。标量耗散的轮廓显示出非对称峰值分布,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图8.17:沿归一化反应进程变量的标量耗散率

8.3.2.2.3 扩散FGM

对于主要为非预混的湍流部分预混火焰,扩散FGM比预混FGM更能准确地表示热化学特性。一个例子是模拟燃气轮机燃烧器中CO排放的情况,其中主燃烧区因与稀释空气快速混合而熄灭。如果出口当量比小于相应预混火焰的燃烧极限,预混FGM将预测低于平衡状态的CO,即使燃烧器已熄灭()。然而,扩散FGM将更好地预测超平衡状态的,适用于的情况。

在Ansys Fluent中,扩散FGM是使用扩散层流火焰生成器计算的,具体细节参见火焰生成(第323页)。通过从非常小的应变(默认0.01/s)开始,并以增量(默认5/s)逐渐增加,直到火焰熄灭,生成一系列标量耗散率的稳态扩散层流火焰。扩散FGM是通过将火焰物种场转换为反应进度(参见公式8.107,第346页),从稳态扩散层流火焰计算得出的。随着应变率的增加,火焰化学性质进一步偏离化学平衡,从统一值向熄灭反应下降。

一旦火焰熄灭,Ansys Fluent使用从最后一个成功生成的火焰开始的时间历程来获取不稳定的火焰,从而完成整个FGM。

在生成稳态扩散层流火焰时,可以使用自动网格细化(AGR)。在扩散FGM模型的上下文中,混合分数空间中的网格被细化。有关AGR的信息,请参见稳态扩散火焰自动网格细化(第326页)。

8.3.2.2.4 非绝热火焰生成流形(FGM)

FGM流形是由不同类型的火焰层(预混或扩散)生成的,如Flamelet Generated Manifold(FGM)模型(第345页)所述。构成流形的火焰层是在绝热假设下生成的。生成过程使用单一的燃料和氧化剂入口温度值,因此燃料和氧化剂边界上的焓值也是单一的。燃料和氧化剂入口的参考或代表性温度被用作燃料和氧化剂温度。非绝热PDF是从绝热火焰层生成的,假设物种组成不依赖于热损失,只有物理性质(如密度和比热)是温度依赖的。对于大量情况,其中燃烧室内的热损失(因此焓变)是绝热火焰层生成时参考焓的一小部分,这一假设是合理的。

然而,有许多场景中燃烧室内的焓变是显著的。这类情况的例子包括:

  • 燃烧室壁面温度远低于火焰温度,导致通过壁面的高热损失
  • 具有不同温度的多个燃料和氧化剂入口
  • 火焰后淬灭
  • 参与介质,如涉及与气相热交换的喷雾
  • 增强热传递的参与介质(如煤烟)
  • 对温度敏感的物种(如NOx)

在这些情况下,系统内的焓变不可忽略,因此燃烧室内存在显著的温度变化。对于此类应用,绝热火焰层的假设可能会损害解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这些应用中燃烧物理模型保真度,应考虑热损失或增益对物种组成的影响。这可以通过生成具有热损失和增益的火焰层来实现。

8.3.2.2.4.1 非绝热火焰层生成

在生成火焰面时,热量的损失或增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建模:

  • 在火焰面方程中包含一个热汇项
  • 在火焰面方程中包含辐射热损失
  • 生成具有多组参考温度和焓条件的火焰面

选择最佳的火焰面生成方法取决于以下因素:

  • 流形生成的计算效率和流形的最佳尺寸
  • 通过在CFD求解中求解的简化标量集(如混合分数、进度变量和焓)对流形中的每个点进行唯一定义

为了模拟热损失对物种组成的影响,Ansys Fluent对不同范围的参考温度和焓条件求解火焰面。热损失通过生成具有递减的燃料和氧化剂边界焓的连续火焰面来建模。对于每个焓范围,可以使用在物理空间中求解的自由传播火焰高效生成火焰面,如物理空间中的预混FGMs(第348页)所述。

然而,燃料/氧化剂入口处的高热损失(因此低焓)值可能导致入口处温度异常低,从而产生不准确的火焰面。因此,自由传播火焰只能用于模拟低热损失,而需要另一种策略来模拟高热损失。化学理论手册中的预混燃烧器稳定驻定火焰是允许模拟高热损失火焰面的方法之一。

Ansys Fluent采用了一种优化的火焰面生成策略,其中非绝热火焰面在物理空间中通过Chemkin预混火焰面生成器生成,该生成器结合了1维预混自由传播火焰和预混燃烧器稳定火焰。Chemkin预混火焰面生成器会根据入口处的物种组成和焓值自动选择解决方案方法,并根据需要从一个解决方案方法过渡到另一个。

有关这些方法的更多信息,请参阅Chemkin理论手册中的以下部分:

  • 1维预混层流火焰

  • Chemkin理论手册中的预混燃烧器稳定驻定火焰

8.3.2.3 FGM湍流闭合

反应进度变量定义为产物物种的归一化分数(参见公式8.107(第346页)),即 。请注意,分母 仅是局部混合分数的函数。当启用火焰面生成流形模型时,Ansys Fluent求解未归一化的进度变量 的输运方程,而不是归一化的进度变量 。这有两个优点。首先,因为在氧化剂中通常没有产物,

在流中, 为零且在此处 未定义(换句话说,燃烧空气与未燃烧空气相同)。这可能导致在火焰前将氧化剂混合到未燃烧反应物中,以及在火焰后混合到燃烧产物中时,指定氧化剂边界条件的困难。求解 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并且解与纯氧化剂入口指定的 值无关。求解 的第二个优势是能够自然地模拟火焰熄灭。考虑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燃烧流()被一股空气射流迅速熄灭。由于 Ansys Fluent 中的 方程没有依赖于混合分数变化的源项, 保持为单位一,因此稀释混合物仍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求解 可以捕捉到熄灭现象,因为 随混合分数变化,并且在混合后归一化反应进度 正确地小于单位一。为了用归一化 方程模拟这两个效应,需要额外的涉及混合分数导数和交叉导数的项 [76](第 1061 页)。然而,这些项并未出现在密度加权未归一化进度变量 的输运方程中。

其中, 表示混合物的层流热导率, 为混合物的比热容。

在FGM模型中,通常将平均源项 建模为:

其中, 是反应进程 和混合分数 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而 是来自火焰库的有限速率火焰源项。类似于公式 8.88(第 339 页),在壁面边界处,平均源项 乘以一个壁面阻尼常数 的默认值为 1。

源项 决定了湍流火焰的位置。无论是 方差的近似误差,还是假设的 Beta PDF 形状误差,都可能导致火焰位置不准确。

Ansys Fluent 还提供了另一种模拟湍流-化学相互作用源项的选项,其中闭合基于湍流火焰速度:

在使用化学平衡和扩散火焰子部分预混模型时,本质上使用的是相同的源项。使用湍流火焰速度的一个优点是,可以通过校准模型常数来预测正确的火焰位置。相比之下,FGM有限速率源(方程8.114,第352页)没有直接的参数来控制,因此也无法控制火焰位置。

联合PDF,即方程8.114(第352页)中的,被指定为两个beta PDF的乘积。Beta PDF需要第二阶矩(即方差)。未归一化的反应进度变量的方差可以通过一个输运方程来建模。

其中

或以代数表达式表示为:

在SBES湍流模型中,对于未归一化的反应进度变量的方差,采用了一种混合公式,具体如下:

其中, 表示湍流长度尺度,而 是一个常数,其默认值为0.1。

下标 分别对应 RANS 和 LES 模拟区域,而 是在公式 4.297(第 117 页)中定义的屏蔽函数。

8.3.2.3.1 使用 FGM 闭包的标量输运

在 FGM 模型中,物种浓度是通过简化变量(如混合分数、进度变量及其方差)获得的。由于进度变量的定义主要基于全局物种,进度变量追踪主要物种和放热反应的演变。然而,在反应混合物中,并非所有物种都以相同速率演化,这是由于它们的时间尺度不同。例如,全局进度变量可能接近于一,标志着反应的完成。与此同时,像一氧化氮 NO 这样的缓慢形成物种可能仍在演化。因此,仅基于全局进度变量的映射可能导致缓慢形成物种的结果不准确。

进度变量是一种降阶建模方法,它基于反应混合物的代表性时间尺度。实际上,反应混合物中的不同物种在其反应时间尺度上可能存在巨大差异。降阶模型无法捕捉这些差异。为缓慢形成的物种求解多个独立的输运方程是考虑到物种演化时间尺度差异的替代方法之一。在FGM模型的框架内,Ansys Fluent提供了除全局进度变量方程外,求解通用输运标量方程的选项。这些通用标量输运方程可以针对浓度低、因此对主流场没有反馈影响,并且其时间尺度远比混合物中主要物种慢的次要物种进行求解。

在Ansys Fluent中,使用FGM模型求解的通用标量输运方程具有以下形式:

在这个方程中,待传输的标量可以是混合物中任意组分的质量分数。最后一个项是反应源项,它表示标量的净生成速率,计算方法为其正向反应速率与反向反应速率之差。

标量的正向反应速率并不依赖于的值,因此可以预先制表并存储在PDF表中。另一方面,标量的反向反应速率依赖于的浓度,因此,根据求解的传输标量方程[268](第1072页),需要对预先制表的反向反应速率值进行修正。

在Ansys Fluent中,反向反应速率首先使用标量的当前值进行计算,然后存储在PDF表中。在运行时,反向反应速率以下列方式根据求解的传输标量的值进行缩放:

其中, 分别表示正向和反向反应速率,而 是存储在PDF表中的输运标量的平均值。这种方法使得标量 的消耗能够响应标量缓慢的演化过程。

标量输运模型假设除了那些作为标量求解的物种外,所有其他物种都将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发生。方程8.119(第353页)中求解的标量被视为对流场、温度或混合物性质无影响的被动标量。因此,标量输运选项应仅用于浓度低且形成速率慢的物种。这类物种的一个典型例子(其质量分数可以作为标量求解)是氮氧化物(NO)。在存在多个标量方程的情况下,每个物种的标量方程独立求解,其余物种的浓度则从PDF表中获取。注意:

标量方程被视为对流方程或混合物性质没有反馈的被动标量。因此,对于稳态模拟,这些方程可以在后处理模式下求解,例如在Ansys Fluent中模拟污染物形成时。

8.3.2.4 混合物物性的计算

使用预混或扩散FGM模型生成的火焰面存储了作为局部混合分数 和进度变量 函数瞬时物种质量分数和温度。混合物的平均热化学性质是通过使用建模的PDF 对瞬时热化学性质值进行平均来确定的,如下所示:

其中, 表示来自火焰文件的物种质量分数或温度。除了温度和物种质量分数外,其他混合物属性,如比热、密度和分子量,也可以使用公式8.121(第354页)进行评估。对于绝热系统的平均混合物属性,表示为平均混合分数 、平均进展变量 及其方差 的函数,并存储在一个四维PDF表中:

8.3.2.4.1 非绝热条件下混合物平均性质计算的非绝热扩展

类似于非预混模型的非绝热扩展(第305页),在PDF模型的非绝热扩展中忽略了焓的波动。因此,使用FGM计算非绝热部分预混燃烧的平均混合物性质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平均焓值。

对于非绝热系统,每一种混合物的平均性质都是五个独立变量的函数:

使用公式8.123(第354页)和公式8.124(第354页)计算混合物的平均性质需要一个五维的概率密度函数(PDF)表,这对内存需求巨大,且可能计算成本高昂。为了优化运行时内存需求和计算成本,非绝热PDF表是基于以下假设生成的:

  • 物种质量分数对焓变化的敏感性不高

  • 除物种质量分数外的混合物平均性质是通过平均进展变量计算的

在这些假设下,可以忽略焓水平,使用公式8.122(第354页)计算平均物种质量分数及分子量。其他混合物性质,如温度、比热和密度,考虑了焓变化,并估算如下:

8.3.2.5 未燃混合物性质的计算

对于FGM(Finite-Rate Chemistry)模型,无论是已燃还是未燃的性质,都是根据第355页的方程8.125和方程8.126从PDF表中计算得出。然而,对于非FGM模型,未燃混合物的性质则按照本节所述方法计算。

在计算未燃混合物的性质时,忽略了湍流波动,因此未燃混合物的平均标量 仅是 的函数。在Ansys Fluent中,未燃混合物的密度、温度、比热容及热扩散率通过使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成 的三次多项式:

由于未燃烧的标量是关于 的平滑且缓慢变化的函数,这些多项式拟合通常是准确的。提供了对多项式的访问权限,以防您希望对其进行修改。

当启用次级混合分数模型时,未燃烧密度、温度、比热、热扩散率和层流火焰速度的计算如下:如上所述,计算了纯初级燃料和氧化剂混合物的多项式函数,这些函数是平均初级混合分数 的函数。类似地,计算了纯次级燃料和氧化剂混合物的多项式函数,这些函数是归一化次级混合分数 的函数。然后,单元格中的未燃烧属性被计算为平均初级混合分数和平均次级归一化混合分数的加权函数,即:

8.3.2.6 层流火焰速度

预混模型需要层流火焰速度(见公式8.77,第337页),该速度强烈依赖于未燃烧混合物的成分、温度和压力。对于如预混燃烧(第332页)中描述的绝热完全预混系统,反应物流具有一种成分,且层流火焰速度在整个域内是恒定的。然而,在部分预混系统中,随着反应物成分(当量比)的变化,层流火焰速度也会改变,这一点必须考虑在内。

准确的层流火焰速度难以通过解析方法确定,通常通过实验测量或从一维模拟中计算得到。对于部分预混模型,除了在层流火焰速度(第342页)中描述的层流火焰速度模型选项,即常数、用户自定义函数和Metghalchi-Keck方法外,Ansys Fluent还提供了以下方法:

  • prepdf-polynomial

prepdf-polynomial方法基于从层流火焰速度数值模拟[216](第1069页)获得的拟合曲线。这些曲线是为氢气、甲烷、乙炔、乙烯、乙烷和丙烷燃料确定的。它们适用于从贫燃极限到当量比为1(化学计量)的入口成分,未燃温度从,压力从1巴到40巴。

  • laminar-flame-speed-computed

对于层流火焰速度计算方法,层流火焰速度是通过使用Ansys Chemkin预混火焰反应器模型在物理空间中计算一维预混层流火焰来得到的。这些计算基于为燃料和氧化剂提供的边界条件。控制方程和求解一维预混层流火焰的方法在Chemkin理论手册中的一维预混层流火焰部分进行了描述。

尽管层流火焰速度计算方法是一种通用方法,可用于任何燃料和操作条件,但当模拟具有显著不同火焰特性的燃料混合物(例如,氢气和天然气的燃料混合物)时,该方法特别有用。

  • 层流火焰速度库方法

在层流火焰速度库方法中,层流火焰速度是通过表查找来计算的。Ansys Fluent自带了以下最常见烃类燃料的预建层流火焰速度表:

a2 ch3c2h5ohc2h6c3h8c4h8o1-4c4h10c5h10-1c5h10-2
c6h5c2h5c6h5c3h7c6h5ch3c6h12-1c6h12-2c6h12-3ch3och3ch3oh
ch4decalinetfeh2hmnic4h10ic5h12ic8h18
mchmtbem-xylenenc4h9ohnc5h12nc6h14nc7h16nc12h26
nc14h30nc16h34p-xylenetmb124bc5h10c2h2c2h4c3h4-a
c3h4-pc4h6COcy13pdic6h14mbmb2dnc10h22
o-xylenec3h6ic12h26nc9h20chx

有关预建层流火焰速度表的更多信息,请参阅Ansys Forte用户指南中的“Ansys Forte附带的火焰速度表”部分。

层流火焰速度表是通过使用Ansys Chemkin [102](第1062页)火焰速度表生成器生成的。在生成器中,层流火焰速度是通过考虑自由传播的一维绝热预混火焰来计算的。对于每种燃料,详细化学反应机理是从包含超过3000种物种的主机理中提取的。生成器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以覆盖广泛的压力、温度、当量比和EGR条件。计算出的火焰速度值随后被制成表格。内置表格所涵盖的条件总结如下表:

参数变化取值范围
当量比0.4-2.0
压力(巴)1-150
未燃温度(K)300-1200
稀释(EGR)质量分数0-40%

对于氢气和一氧化碳,当量比的表格范围为0.3至6.0。对于所有其他燃料,最大值为2.0,如上表所示。如果未燃混合物包含多种燃料,则使用混合定律来计算混合物的层流火焰速度。

对于所有这些方法,Ansys Fluent将曲线拟合为分段线性多项式。比贫燃极限更贫或比富燃极限更富的混合物不会燃烧,火焰速度为零。所需的输入是20个混合分数点的层流火焰速度值。

对于非绝热模拟,例如壁面传热或压缩加热,未燃烧混合物的温度可能偏离其绝热值。混合分数的分段线性函数无法解释这种对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您可以通过启用非绝热层流火焰速度,将非绝热效应纳入层流火焰速度中,该功能通过评估 [216](第 1069 页)中的曲线拟合在 PDF 表中的焓值水平上的层流速度来制表。请注意,制表的平均层流火焰速度考虑了混合分数的波动。

重要提示:在 prepdf-polynomial 方法中,火焰速度拟合对于纯燃料 与空气混合物是准确的。如果使用除空气以外的氧化剂或不同的燃料,或者如果未燃烧温度或压力超出有效范围,则曲线拟合将不正确。尽管 Ansys Fluent 默认使用甲烷-空气混合物,但层流火焰速度多项式以及富油和贫油极限很可能不适用于您指定的燃料/氧化剂和未燃烧温度/压力条件。

8.3.2.7 受拉伸的层流火焰速度

在Flamelet生成流形(FGM)模型中,进度变量方程的反应源项可以使用有限速率源项(如方程8.114,第352页所示)或湍流火焰速度封闭(如方程8.115,第352页所示)进行建模。当采用湍流火焰速度封闭时,Ansys Fluent使用预pdf多项式或如层流火焰速度(第355页)所述的火焰速度库来制表层流火焰速度。通过求解一维预混自由传播火焰配置,从层流火焰速度(第355页)中描述的不同方法计算出的火焰速度。然后,火焰速度被表示为混合分数的多项式函数。

在大多数实际燃烧系统中,火焰由于湍流、旋流、几何形状等因素而经历应变。在广泛的应用范围内,可以忽略应变率对火焰的影响,因此,可以使用自由传播火焰以合理的精度计算火焰速度。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贫油吹熄极限、贫预混条件下高度旋流火焰等,应变对火焰的影响会被放大。对于这些应用,使用无应变火焰速度往往会高估火焰速度,并可能导致关键燃烧特性的不准确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虑应变率对火焰速度的影响,可以提高燃烧模型的准确性。

在Ansys Fluent的受限火焰速度模型中,考虑了这些效应。在该模型中,受限火焰速度被列为应变率和混合分数的函数。对于每个应变率和混合分数,使用一维预混反向流动受限火焰层来计算受限火焰速度。这种配置的计算域包含两个反向流动入口和一个一维解域在物理空间中。

用于火焰层生成的配置示意图如图8.18所示:受限火焰速度的预混反向流动配置(第358页)。

图8.18:受限火焰速度的预混反向流动配置

图片

预混反向流动受限火焰层在物理空间中使用Ansys Chemkin Oppdif求解器求解。Oppdif求解器的详细信息在Chemkin理论手册中的反向流动和停滞火焰部分提供。

受限火焰层对两个入口使用以下边界条件:

  • 预混未燃烧混合物入口:在其中一个入口处,具有指定混合分数的预混未燃烧混合物
  • 预混已燃烧混合物入口:在第二个入口处,具有与预混未燃烧混合物相同混合分数的完全燃烧混合物组成

火焰层生成和火焰速度计算

应变率 ( a\left( {1/\mathrm{s}}\right) ) 计算为

其中,

燃料的燃烧速率

未燃混合物入口处的速度

两个入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两个入口射流的动量相等,那么

其中, 分别代表未燃混合物和已燃混合物的密度。

根据公式8.129(第358页)和公式8.130(第358页),可以得到应变率为:

生成的应变火焰片旨在将应变率 (a) 提升至其最大值。对于给定的应变率,入口速度通过公式 8.130(第358页)和公式 8.131(第359页)计算得出。在特定混合分数和应变率下,应变火焰速度 (S_c) 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燃料的燃烧速率, 是燃料的质量分数。在进行CFD求解之前,应变火焰速度 会根据应变率 和混合分数 进行计算,并存储为表格形式。

在CFD求解过程中,应变火焰速度会根据混合分数和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利用存储的数据进行插值。随后,这一结果将用于方程8.115(第352页)中的湍流火焰速度闭合模型:

CFD求解中的应变率计算

应变火焰模型的解用于计算应变火焰速度,该速度以应变率和混合分数的函数形式被制成表格。混合分数是从传输方程的解中获得的,如物理空间中的预混FGMs(第348页)所述。在CFD求解中,总应变率是根据局部流动条件计算的,它是由于平均流动和湍流引起的应变率之和[646](第1094页):

由于平均流动引起的应变率 计算如下:

由于湍流流动引起的应变率被建模为[118](第1063页):

在上述方程中,

控制体积内的流动速度

火焰表面的单位法向量;,其中 是进度变量

湍流耗散率

湍流动能

中间湍流净火焰拉伸(ITNFS)项

用户指定的系数,用于确定 项相对于直接湍流时间尺度的权重(默认值

对于基于 RANS 的湍流模型,

对于 LES 模型, 的计算如下: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

以及

在公式8.136(第360页)至公式8.138(第360页)中,使用了以下符号:

湍流速度脉动

层流火焰速度

积分湍流长度尺度

层流火焰厚度

8.3.2.7.1. 受应力的非绝热火焰速度

许多燃烧装置涉及通过壁面的大量热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火焰速度不仅取决于应变率,而且对热损失也很敏感。为了考虑热损失对受应力火焰的影响,Ansys Fluent提供了受应力火焰速度的非绝热扩展。在这种方法中,使用预混反向流动配置(参见图8.18:受应力火焰速度的预混反向流动配置(第358页))计算火焰速度,并在预混燃烧混合物侧入口应用不同的热损失参数。

热损失是由冷却燃烧产物引起的,热损失参数定义为:

其中,表示通过冷却燃烧产物所达到的温度,而则表示无任何热损失的预混燃烧混合物的温度。

在进行非绝热应变火焰速度计算时,会针对不同水平的热损失参数生成应变火焰层。对应于无热损失,因此给出了绝热应变火焰速度。非绝热应变火焰速度以三维表格形式存储,作为混合分数、应变率和热损失参数的函数:

在CFD求解过程中,热损失参数 针对每个单元体积计算,其值为单元焓与绝热焓的温度比值,这两者均针对相同的混合分数和进度变量获得:

从PDF表格中获取的受限火焰速度随后通过混合分数、应变率和单元热损失参数进行插值。

8.3.2.8 通过自动网格细化生成PDF查找表

在扩散和预混FGM模型中,都可以使用自动网格细化(AGR)来生成PDF查找表。关于AGR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通过自动网格细化生成查找表(第312页)。在当前的实现中,混合分数和反应进度空间中使用的网格点是固定的,并且取自火焰计算。网格细化过程在混合分数方差、反应进度方差和平均焓空间中进行。

本章讨论了Ansys Fluent中用于模拟污染物形成的模型的理论基础。

以下各节提供了相关信息:

以下章节介绍了预测的理论背景。关于在Fluent中使用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NOx模型”部分。

  • 9.1.1. 概述
  • 9.1.2. NOx传输的控制方程
  • 9.1.3. 热力NOx的形成
  • 9.1.4. 瞬发NOx的形成
  • 9.1.5. 燃料NOx的形成
  • 9.1.6. 由中间体N2O形成的NOx
  • 9.1.7. 通过再燃减少NOx
  • 9.1.8. 通过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减少NOx
  • 9.1.9. 湍流流动中的NOx形成

9.1.1 概述

排放主要由一氧化氮组成,较少程度上还包括二氧化氮和一氧化二氮是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对酸雨形成有贡献,并导致臭氧层损耗。因此,是一种污染物。Fluent的模型提供了一个工具,用以理解产生的来源,并辅助设计控制措施。

9.1.1.1 Fluent中的NOx建模

Fluent的模型具备模拟热力、瞬发和燃料形成的能力,以及由于再燃在燃烧系统中消耗的能力。它采用了英国利兹大学燃料与能源系开发的速率模型,以及来自公开文献的模型。通过试剂注入,如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进行的减少,可以在Fluent中进行建模,同时还集成了一个中间体模型。

为了预测排放量,Fluent会求解一氧化氮(NO)浓度的传输方程。当存在燃料来源时,Fluent还会求解中间物种的额外传输方程。如果激活了中间模型,则会求解一个关于的附加传输方程。传输方程是基于给定的流动场和燃烧解决方案来求解的。换句话说,是从燃烧模拟中进行后处理的。因此,显而易见,准确的燃烧解决方案成为预测的前提条件。例如,当火焰温度约为时,每增加温度,热的生成量就会翻倍。必须非常小心地提供准确的燃烧模型热物理数据和边界条件输入。必须采用适当的湍流、化学、辐射及其他子模型。

要现实一点,你只能期待结果与输入数据和选定的物理模型一样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变化趋势可以被准确预测,但的具体数量无法精确确定。准确预测参数趋势可以减少实验室测试的数量,允许研究更多的设计变化,缩短设计周期,并降低产品开发成本。这正是Fluent模型的力量所在,实际上也是CFD整体的力量所在。

9.1.1.2 火焰中的NOx形成与减少

在火焰中,的形成和减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化学反应和物理机制。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形成:这是由于高温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NO。火焰温度越高,热的生成量越大。

  2. 燃料形成:当燃料中含有氮元素时,这些氮元素会在燃烧过程中转化为NO。这通常涉及中间物种如HCN和NH3的反应。

  3. 快速形成:在富燃料条件下,碳氢化合物与氮气反应生成NO。

  4. 中间模型是一种中间产物,可以进一步转化为NO。激活此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模拟的形成过程。

  5. 减少机制:在某些条件下,火焰中的NO可以被还原为氮气。这通常涉及还原性物质如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反应。

为了准确模拟火焰中的形成和减少,需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并提供准确的输入数据和物理模型。Fluent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处理这些复杂性,从而帮助工程师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排放。

在层流火焰以及湍流火焰中的分子层面,的形成可归因于四种不同的化学动力学过程:热力形成、瞬时形成、燃料形成以及中间体。热力是由燃烧空气中存在的大气氮氧化而成。瞬时是在火焰前端的高速反应中产生。燃料则是由燃料中所含氮的氧化作用产生。在高压和富氧条件下,也可能通过分子氮经由形成。再燃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机制通过分别考虑NO与碳氢化合物和氨的反应,来减少总的生成。

重要提示:模型不能与预混燃烧模型同时使用。

9.1.2 NOx传输的控制方程

Fluent求解NO物种的质量传输方程,考虑了NO及相关物种的对流、扩散、生成和消耗。这种方法完全基于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在欧拉参考系中编写的控制方程中,通过对流项包含了机制中的停留时间效应(拉格朗日参考系概念)。对于热力和瞬时机制,仅需要NO物种的传输方程:

如《燃料NOx生成》(第371页)中所讨论的,燃料的生成机制更为复杂。追踪含氮中间物种的过程至关重要。Fluent除了求解物种的输运方程外,还会针对物种求解相应的输运方程:

其中, 分别表示气相中 的质量分数,而 是有效扩散系数。接下来,我们将针对不同的 机理,确定源项

9.1.3 热力型NOx的形成

热力型的形成由一组高度依赖温度的化学反应决定,这些反应被称为扩展Zeldovich机制。主导热力型从分子氮形成的主要是以下反应:

第三种反应已被证明有助于热力型的形成,特别是在近化学计量条件和富燃料混合物中:

9.1.3.1 热力型NOx反应速率

这些反应的速率常数已在众多实验研究中测量[68](第1060页),[186](第1067页),[450](第1083页),并且这些研究获得的数据已由Baulch等人[48](第1059页)和Hanson与Salimian [234](第1070页)进行了关键性评估。在模型中使用的方程9.5(第365页)- 方程9.7(第365页)的速率系数表达式如下所示。这些表达式是基于Hanson和Salimian [234](第1070页)的评估选择的。

在上面的表达式中,分别是正反应速率常数,对应于方程9.5(第365页)至方程9.7(第365页),而则是相应的逆反应速率常数。所有这些速率常数的单位均为m³/mol-s。

通过方程9.5(第365页)至方程9.7(第365页)中的反应生成NO的净速率为

所有浓度的单位均为

为了计算 的生成速率,需要 的浓度。

9.1.3.2 关于[N]的准稳态假设

的生成速率仅在高温(大于)下显著,因为固定氮需要打破强三键(提供941 kJ/mol的解离能)。这一效应通过反应方程式9.5(第365页)的高活化能表示,使其成为扩展Zeldovich机理的速率限制步骤。然而,原子氧化的活化能较小。当有足够的氧气时,如在贫燃火焰中,自由氮原子的消耗速率与其生成速率相等,因此可以建立准稳态。这一假设在大多数燃烧情况下有效,除非在极端富燃燃烧条件下。因此,NO的生成速率变为...

9.1.3.3 热力型NOx温度敏感性

从方程9.9(第366页)可以清楚地看出,NO的生成速率会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热力型NO的形成似乎高度依赖于温度,但与燃料类型无关。事实上,根据由描述的极限速率,在超过的温度下,每增加,热力型的生成速率就会翻倍。

9.1.3.4 解耦热力型NOx计算

为了求解方程9.9(第366页),除了稳定物种(即)的浓度外,还需要O原子和自由基OH的浓度。根据Zeldovich的建议,可以通过假设温度、稳定物种、O原子和OH自由基的平衡值,将热力型的形成机制与主要燃烧过程解耦。然而,观察发现,自由基浓度(特别是O原子)比它们的平衡水平更为丰富。在层流甲烷-空气燃烧过程中,部分平衡O原子对形成速率的影响已被研究[445](第1082页)。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平衡O原子浓度的情况下,火焰区域内的排放水平可能会被低估高达

9.1.3.5 确定O原子浓度的方法

关于工业湍流火焰中自由基浓度的详细研究甚少,但已有研究[151](第1065页)证实了湍流扩散火焰中这一现象的存在。目前,关于部分平衡对湍流火焰中生成速率的影响尚无定论。Peters和Donnerhack [515](第1087页)提出,部分平衡自由基至多能导致热力型增加25%,而流体动力学对生成速率起主导作用。Bilger和Beck [60](第1060页)则认为,在湍流扩散火焰中,氧原子过量对生成速率的影响至关重要。

为克服这种潜在的不准确性,一种方法是将扩展的Zeldovich机理与包含众多反应、物种和步骤的详细烃类燃烧机理相结合。这种方法曾用于研究目的[440](第1082页)。然而,此类方法的高计算成本限制了它们在湍流反应流动中的应用。

为了确定氧自由基的浓度,Fluent提供了以下三种方法:平衡法、部分平衡法以及预测浓度法。

9.1.3.5.1 方法1:平衡法

生成速率的动态过程远比主要碳氢化合物氧化速率缓慢,因此大部分热是在燃烧完成后形成的。因此,热的生成过程通常可以与主要燃烧反应机制解耦,并且可以通过假设燃烧反应达到平衡来计算的生成速率。采用这种方法,热生成速率的计算得到了显著简化。在较高火焰温度下,由于自由基过量的重要性降低,平衡假设得以成立[150](第1065页)。根据Westenberg[704](第1098页)的研究,平衡氧原子浓度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获得:

考虑到,该表达式变为

其中 以开尔文为单位。

9.1.3.5.2 方法2:部分平衡法

相较于方法1,我们可以通过考虑 解离-重组过程中的第三体反应来改进该方法:

于是,公式 9.11(第 367 页)被以下表达式所取代 [693](第 1097 页):

这通常会导致更高的部分氧原子浓度。

9.1.3.5.3 方法3:预测氧原子法

当使用高级化学模型(如非预混模型中的火焰子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氧原子浓度时,[0]可以直接取自局部氧物种的质量分数。

9.1.3.6 确定OH自由基浓度的方法

Fluent采用三种方法之一来确定OH自由基浓度:从热力学NOx计算中排除OH,部分平衡法,以及使用预测的OH浓度。

9.1.3.6.1 方法1:排除OH法

在此方法中,通过以下观察,假设扩展Zeldovich机制中的第三个反应(公式9.7,第365页)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假设在贫燃料条件下是成立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一个合理的假设。

9.1.3.6.2 方法2:部分平衡法

在这种方法中,扩展Zeldovich机理中第三个反应(公式9.7,第365页)中的OH浓度由以下文献给出:[49](第1059页),[703](第1098页):

9.1.3.6.3 方法三:预测OH法

与预测法类似,当使用火焰面模型等高级化学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自由基浓度时,可以直接从局部物种的质量分数中获取

9.1.3.7. 总结

总结来说,热力型的生成速率由公式9.9(第366页)预测。公式9.9(第366页)所需的氧原子浓度,在平衡假设下通过公式9.11(第367页)计算,在部分平衡假设下通过公式9.13(第367页)计算,或者直接使用局部氧物种的质量分数。您将在问题设置阶段做出选择。就NO的输运方程(公式9.1,第364页)而言,由于热力型机制产生的NO源项为

其中, 表示 NO 的分子量(单位:kg/mol),而 则根据方程 9.9(第 366 页)计算得出。

9.1.4 瞬时NOx生成

众所周知,在碳氢燃料的燃烧过程中, 的生成速率可能超过直接氧化氮分子(即热力型 )所产生的速率。

9.1.4.1 瞬时NOx的燃烧环境

导致 生成的第二种机制首先由 Fenimore [171](第1066页)识别出来,并被称为“瞬时 ”。有充分证据表明,在某些燃烧环境中,如低温、富燃料条件下以及停留时间较短的情况下,瞬时 可以大量形成。表面燃烧器、分级燃烧系统和燃气轮机都能创造这样的条件 [41](第1059页)。

目前,瞬时 对固定燃烧器总 的贡献较小。然而,随着采用新策略(燃烧器设计或炉膛几何形状的修改)将 排放降低到极低水平,瞬时 的相对重要性预计会增加。

9.1.4.2 瞬时NOx的生成机理

瞬时 在富燃火焰中最常见。其实际生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和多种可能的中间物种。目前公认的生成路径如下:

一些由燃料碎片产生的物种被认为是碳氢火焰中瞬时的来源(例如,),但主要贡献来自于(见方程9.16,第369页)和

这些反应的产物可能会导致胺类和氰化合物的形成,这些化合物随后通过类似于燃料氮氧化过程中发生的反应,进一步反应生成NO,例如:

9.1.4.3 瞬时NOx生成因素

瞬时的生成与单位体积内碳原子的数量成正比,且与母体烃的种类无关。HCN的生成量随烃自由基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烃自由基浓度又随当量比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当量比的增加,瞬时的产生首先增加,然后达到峰值,最后由于氧气的不足而减少。

9.1.4.4 主要反应

方程9.16(第369页)描述的反应至关重要。最近的研究[576](第1090页)表明,与峰值位置的概率密度分布相比,峰值位置的概率密度分布显示出紧密的对应关系,这表明火焰基部的大部分是通过反应生成的瞬时。假设方程9.16(第369页)描述的反应控制了瞬时的生成速率。

9.1.4.5 建模策略

然而,上述反应的速率数据存在不确定性。从方程9.16(第369页)至方程9.20(第369页)描述的反应中可以得出,预测火焰中瞬时的形成需要将动力学与实际的烃类燃烧机理相结合。烃类燃烧机理涉及许多步骤,如前所述,其计算极为复杂且成本高昂。在当前的模型中,采用了De Soete[139](第1065页)推导出的全局动力学参数。De Soete将总形成速率的实验值与通过数值积分计算出的形成速率的经验总反应速率进行了比较。他表明,总体的瞬时形成速率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预测:

在火焰的初期阶段,在燃料富集条件下迅速形成时,氧浓度较高,氮自由基几乎仅形成而非氮气。因此,迅速的生成速率将大致等于整体迅速的生成速率:

对于乙烯()-空气火焰,

是氧反应级数, 是通用气体常数, 是压力(均采用 单位)。研究发现,瞬时 生成的速率对氮和燃料浓度是一级反应,但氧反应级数 取决于实验条件。

9.1.4.6 多数碳氢燃料的反应速率

方程 9.24(第 370 页)通过与 Backmier 等人 [35](第 1059 页)获得的实验数据对比进行了测试,涵盖了不同混合物和燃料类型。预测结果显示,在富燃料条件下和高碳氢燃料情况下,模型性能显著下降。为了减少这一误差并在所有条件下准确预测瞬时 ,利用现有实验数据对 De Soete 模型进行了修正。开发了一个修正因子 ,它考虑了燃料类型(即碳原子数)和气体烷烃的空气-燃料比的影响。方程 9.24(第 370 页)现在变为

从而使得由于瞬时机理产生的源项得以

在上述方程中,

(9.29)

为 303474.125 J/mol, 是烃燃料分子中碳原子的数量, 是当量比。修正因子是针对实验数据的曲线拟合,适用于脂肪烷烃类烃燃料 以及当量比在 0.6 到 1.6 之间的情况。对于超出此范围的值,应使用适当的极限值。 的值是在英国利兹大学燃料与能源系开发的。

此处,当量比的概念指的是火焰的整体当量比,而不是流动域中任何空间变化的量。在具有多个燃烧器的复杂几何结构中,这可能导致 的指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然而,由于瞬时 对总 排放的贡献通常非常小,因此结果不太可能受到显著偏差。

9.1.4.7 氧反应级数

氧反应级数取决于火焰条件。根据 De Soete [139](第 1065 页),氧反应级数与火焰中的氧摩尔分数唯一相关:

9.1.5 燃料型NOx生成

9.1.5.1 燃料结合氮

众所周知,液体或固体化石燃料中含有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可以在燃烧过程中贡献总的形成。这种燃料氮对于残余燃料油和煤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氮氧化物排放源,它们通常含有按重量计算的的氮。研究表明,重质燃料油中的大部分氮以杂环形式存在,并且认为煤中的氮组分与此类似[285](第1073页)。据信,吡啶、喹啉和胺类杂环结构是重要的。

9.1.5.2 反应途径

燃料氮转化为的程度取决于局部燃烧特性和氮结合化合物的初始浓度。当燃料液滴或颗粒在挥发阶段受热时,含氮的燃料结合化合物会释放到气相中。在反应区中,通过这些化合物(苯胺、吡啶、吡咯等)的热分解,可以形成等自由基,并转化为。上述自由基(即次级中间氮化合物)受到双重竞争反应路径的影响。这一化学机制已经

受到多次详细调查[441](第1082页)。尽管导致燃料形成和破坏的途径仍不完全清楚,但不同研究者似乎在简化的模型上达成了一致:

最近的调查[257](第1071页)显示,如果燃料氮以芳香或环状形式存在,氢氰酸似乎是主要产物。然而,当燃料氮以脂肪族胺的形式存在时,氨成为燃料氮转化的主要产物。

在Fluent的模型中,气态、液态和煤燃料的排放源分别考虑。含氮中间体被归类为或两者的组合。在求解传输方程(方程9.1(第364页)和方程9.2(第365页)或方程9.3(第365页))后,确定了不同燃料类型的源项。以下讨论涉及燃料源项以及中间体的源项。热机制和瞬时机制的贡献已在前面章节中讨论。

9.1.5.3 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燃料NOx

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燃料机制基于不同的物理原理,但化学反应途径相同。

9.1.5.3.1 中间体氢氰酸(HCN)的燃料NOx

当HCN用作中间物种时:

传输方程中的源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9.1.5.3.1.1 气体燃料中的HCN生成

HCN的生成速率等同于燃料的燃烧速率:

其中

HCN 的源项

燃料的平均极限反应速率

燃料中氮的质量分数

燃料的平均极限反应速率 是根据 Magnussen 燃烧模型计算得出的,因此只有在使用广义有限速率模型时,气态燃料 选项才可用。

9.1.5.3.1.2 液态燃料中的 HCN 生成

HCN 的生成速率相当于通过液滴蒸发将燃料释放到气相中的速率:

其中:

HCN 的源项

液体滴流向气体释放燃料的速率

燃料中氮的质量分数

单元体积

9.1.5.3.1.3 HCN 消耗

上述机理中反应 (1) 和 (2) 对 HCN 的消耗速率,无论是气体燃料还是液体燃料,均相同,由 De Soete [139] (第 1065 页) 给出。

HCN 的转化率

瞬时温度 (K)

摩尔分数

氧反应级数 根据第 9.30 方程(第 371 页)计算得出。

由于摩尔分数与质量分数通过各组分 及混合物 的分子量相关联,

9.1.5.3.1.4 输运方程中的HCN来源

如方程9.31(第372页)所示,HCN的质量消耗率是按以下方式计算的。

, 反应1和反应2中HCN的消耗速率,单位分别为

压力(Pa)

平均温度(K)

普适气体常数

9.1.5.3.1.5 传输方程中的NOx来源

在反应1中生成,在反应2中被破坏。方程9.32(第373页)的来源

对于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是相同的,并且评估如下:

9.1.5.3.2 中间氨(NH3)产生的燃料NOx

当使用作为中间物种时:

传输方程中的源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9.1.5.3.2.1 气体燃料中NH3的生成

的生成速率等同于燃料的燃烧速率:

其中

氨源项

燃料的平均极限反应速率

燃料中氮的质量分数

燃料的平均极限反应速率 是根据 Magnussen 燃烧模型计算的,因此只有在使用广义有限速率模型时,气态燃料 选项才可用。

9.1.5.3.2.2 液态燃料中的 NH3 生成

的生成速率相当于通过液滴蒸发将燃料释放到气相中的速率:

其中

氨源项

从液滴释放到气体的燃料速率

燃料中氮的质量分数

单元体积

9.1.5.3.2.3 NH3 消耗

上述机理中反应 (1) 和 (2) 的 消耗速率对于气态和液态燃料是相同的,并由 De Soete [139] (p. 1065) 给出:

其中

氨的转化速率

瞬时温度 (K)

摩尔分数

氧反应级数 根据方程 9.30 (p. 371) 计算。

由于摩尔分数通过物种的分子量 和混合物的分子量 与质量分数相关, 可以使用方程 9.37 (p. 374) 计算。

9.1.5.3.2.4 输运方程中的 NH3 源项

方程 9.42 (p. 375) 中出现的 质量消耗速率计算为

其中

分别为反应1和反应2中的消耗速率

9.1.5.3.2.5 传输方程中的NOx来源

在反应1中生成,但在反应2中被破坏。方程9.43(第375页)的来源

对于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是相同的,并且评估如下:

9.1.5.3.3 煤中的燃料NOx

9.1.5.3.3.1 焦炭和挥发物中的氮

对于煤,假设燃料氮分布在挥发物和焦炭之间。由于没有理由认为N在挥发物和焦炭之间均匀分布,因此应分别指定挥发物和焦炭中N的比例。

当使用作为中间物种时,包括了两种煤的燃料机制。当使用作为中间物种时,也包括了两种煤的燃料机制,类似于通过HCN计算煤的产生。假设燃料氮分布在挥发物和焦炭之间。

9.1.5.3.3.2 煤燃料NOx方案A

第一种HCN机制假设所有焦炭N转化为HCN,然后部分转化为NO [613](第1092页)。反应途径描述如下:

在第一种方案中,所有焦炭结合的氮转化为HCN。因此,

其中

炭烧失率

炭中氮的质量分数

单元体积

9.1.5.3.3.3 煤燃料NOx方案B

第二种HCN机理假设所有炭氮直接转化为NO [387](第1079页)。反应途径描述如下:

根据Lockwood [387](第1079页),炭氮直接以NO的形式释放到气相中,主要是作为氧化炭氮原子的解吸产物。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则

9.1.5.3.3.4 HCN方案选择

第二种HCN机制往往比第一种产生更多的排放。然而,通常很难说哪一种表现更优。

传输方程的源项为

的来源已在先前描述。因此,只需考虑异相反应源 、焦炭 以及 HCN 生成源

9.1.5.3.3.5 焦炭表面 NOx 的还原

焦炭表面 NO 的异相还原反应已根据以下模型进行模拟 [360](第 1078 页):

其中

NO 还原速率

平均 NO 分压(atm)

平均温度(K)

分压 是使用道尔顿定律计算的:

由于反应3导致的NO消耗速率则为

BET 比表面积

颗粒浓度

NO 消耗量

9.1.5.3.3.5.1 BET 比表面积

涉及煤焦的非均相反应主要是一个吸附过程,其速率与孔隙表面积直接成正比。孔隙表面积也被称为 BET 比表面积,这一名称源自开创吸附理论的研究者(Brunauer, Emmett, 和 Teller [85] (p. 1061))。对于商用吸附剂,孔隙(BET)比表面积范围从 100,000 到 200 万 m²/kg,具体取决于微观结构。对于煤,BET 比表面积通常为 ,这在 Fluent 中作为默认值使用。总的 来源是挥发分贡献 和煤焦贡献 的组合:

9.1.5.3.3.5.2 挥发分中的 HCN

挥发分中 HCN 的来源与挥发分释放速率相关: 其中

从煤颗粒进入气相的挥发分源

挥发分中氮的质量分数

与煤焦结合氮相关的源项计算取决于燃料 方案的选择。

9.1.5.3.3.6 煤燃料 NOx 方案 C

第一种 机制假设所有煤焦 转化为 ,然后部分转化为 NO [613] (p. 1092)。反应路径描述如下:

在此方案中,所有煤焦结合氮转化为 。因此,

其中

煤粉燃尽速率

煤粉中氮的质量分数

单元体积

9.1.5.3.3.7 煤燃料NOx方案D

第二种机理假设所有煤粉中的氮直接转化为[387](第1079页)。反应途径描述如下:

根据Lockwood[387](第1079页),煤粉中的氮直接以NO的形式释放到气相中,主要是作为氧化煤粉氮原子的脱附产物。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则

9.1.5.3.3.8 氨方案选择

第二种机理往往比第一种产生更多的排放。然而,通常很难说哪一种表现更优。

传输方程的源项为

已知源贡献 的描述。因此,只需考虑 的生产源

的整体生产源是挥发物贡献

焦炭贡献 的组合:

9.1.5.3.3.8.1 挥发物中的NH3

挥发物中 的来源与挥发物释放速率有关: 其中

从煤颗粒进入气相的挥发物源(kg/s)

挥发物中氮的质量分数

单元体积

与焦炭结合的氮相关的源的计算取决于燃料 方案的选择。

9.1.5.3.4 HCN和NH3中间体的燃料氮分配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当燃料为固体时,在足够高的温度下 [472](第1084页), 都可以作为中间体生成。特别是,低阶(褐煤)煤已显示出比 水平高出10倍的 产量,而高阶(烟煤)煤仅显示出 HCN 的产量 [471](第1084页)。Winter 等人 [715](第1098页)的研究表明,对于烟煤,使用 分配比为 9:1 时,与仅指定单一中间物种相比, 预测结果更接近测量值。另一方面,Liu 和 Gibbs [386](第1079页)对木质生物质(松木片)的研究表明,由于燃料的较年轻年龄,建议的 比率为 1:9。

综上所述,上述工作强调了能够明确指出燃料氮的一部分将同时转化为中间体的重要性。在Fluent中,每当作为生成的中间体时,都可以使用燃料氮分配功能,尽管它主要适用于煤和生物质等固体燃料。的反应路径和源项在之前的章节中已有描述。

9.1.6 通过中间体N2O形成的NOx

Melte和Pratt [426](第1081页)提出了第一个通过分子氮()经由一氧化二氮()形成的中间机制。氮气主要作为燃烧和稀释空气的组成部分进入燃烧系统。在有利的条件下,即高压和富氧条件下,这一中间机制可以贡献高达90%的燃烧过程中形成的。这使得它在燃气轮机和压缩点火发动机等工业应用中尤为重要。由于这些设备在越来越低的温度下运行以防止通过热机制形成,因此中间机制的相对重要性正在增加。据观察,在这些系统中形成的约30%的主要与中间机制有关。

中间体机制在无焰模式操作的系统中也可能具有重要性(例如,稀释燃烧、无焰燃烧、无焰氧化和FLOX系统)。在无焰模式下,燃料和氧气在惰性气体中高度稀释,使得燃烧反应和产生的热量释放发生在扩散区域。因此,避免了温度的急剧升高,从而防止了热力型的生成。研究表明,中间体机制可能贡献了无焰模式下形成的的约,其余部分可归因于快速型机制。通过多位研究者的间接观察和理论推测,已经认识到形成的相关性,这些研究涉及多种燃烧系统[40](第1059页),[122](第1064页),[207](第1068页),[632](第1093页),[641](第1094页)。

9.1.6.1 N2O - 中间体NOx机制

该机制的最简单形式[426](第1081页)考虑了两个可逆的基本反应:

在这里, 是一个通用的第三体。由于第一个反应涉及第三体,因此该机理在高压下更为有利。两个反应都涉及氧自由基 O,这使得该机理在富氧条件下更为有利。虽然并不总是合理,但通常假设自由基 O 原子仅来自分子氧的解离,

根据动力学速率定律,通过 中间体机理形成 的速率为

要解方程 9.68(第 382 页),您需要先计算 [O] 和

通常假设 处于准稳态(即 ),这意味着

方程 9.68(第 382 页)- 方程 9.69(第 382 页)的系统可以在已知 的浓度,方程 9.65(第 382 页)和方程 9.66(第 382 页)的动力学速率常数,以及方程 9.67(第 382 页)的平衡常数的情况下,求解 形成的速率。方程 9.66(第 382 页)中 NO 的出现意味着 机理与热 机理(以及其他 机理)的耦合。

在上面的表达式中,分别是方程9.65(第382页)和方程9.66(第382页)的正向速率常数,而是相应的逆向速率常数。的单位是,而的单位是

9.1.7 NOx通过重燃减少

为公用锅炉设计复杂的燃烧系统,基于空气和燃料分级技术,涉及许多参数及其相互依赖性。这些参数包括局部化学计量比、温度和化学浓度场、停留时间分布、速度场和混合模式。成功应用炉内还原技术需要以最佳方式控制这些参数,以避免影响锅炉性能。在1990年代中期,描述分级燃烧系统再燃区NOx破坏动力学的全局模型开始出现。以下介绍其中两个模型。

9.1.7.1 瞬时方法

瞬时再燃机制是一种途径,通过该途径,与烃类反应并随后被还原。一般而言:

Fluent为模拟了三种再燃反应:

重要提示:如果温度超出此范围,NO reburn将不会被计算。

这些反应的速率常数取自Bowman [72](第1061页),单位为 /摩尔:

由于再燃导致的NO消耗速率可表示为:

在NO传输方程中,再燃机制的源项可以计算为:

重要提示:为了计算由于再燃导致的NO消耗速率,Fluent将从燃烧计算的物种质量分数结果中获取的浓度。使用此方法时,您必须确保在问题定义中包含物种

9.1.7.2 部分平衡方法

部分平衡方法是基于Kandamby等人提出的模型[289](第1073页),[21](第1058页)。该模型在De Soete的全球模型[139](第1065页)中增加了一个还原路径,该模型描述了粉煤火焰中的形成/破坏机制。额外的还原路径考虑了在富燃料再燃区中通过自由基对的破坏(参见图9.1:带有额外还原路径的De Soete全球NOx机制(第384页))。

图9.1:带有额外还原路径的De Soete全球NOx机制

该模型可以与涡流耗散燃烧模型结合使用,并且不需要指定自由基浓度,因为它们是基于自由基的部分平衡计算的。再燃燃料本身可以是的等效物。如何确定这种等效燃料尚有争议,一个近似的指导原则是考虑燃料本身的比。研究人员为再燃模型中的CH自由基部分平衡开发了一个乘积常数,以降低HCN和NO的速率。该值是通过预测一些存在实验数据的测试案例的值获得的。

9.1.7.2.1 NOx还原机制

在富燃料的再燃区,HCN的氧化受到抑制,而主燃烧区形成的NO量则通过从的还原反应减少。然而,NO浓度也可能因与自由基的反应而降低,这些自由基在再燃区中有大量存在。以下被认为是通过自由基还原的最重要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通过在图9.1中加入路径(4)和(5)来整体描述:De Soete的全球NOx机制,增加了还原路径(第384页),分别导致和次要中间氮自由基的形成。假设甲烷是再燃气体,那么全球NO还原速率可以表示为

在哪里

因此,由于再燃反应,HCN和NO输运方程的额外源项由以下公式给出:

为了评估速率常数 以及因子 ,需要做出某些假设。对于碳氢化合物扩散火焰,可以合理地认为以下反应集处于部分平衡状态:

因此,速率常数可以计算为

其中,是方程9.76(第385页)至方程9.78(第385页)的速率常数。方程9.83(第385页)至方程9.86(第385页)的正向和反向速率常数分别为。此外,假设,因为在碳氢化合物扩散火焰的火焰后区域,H自由基的浓度已被观察到与的浓度处于同一数量级。最后,通过考虑反应 部分平衡,来估计自由基的浓度,从而得出关系式 不同等效燃料类型的速率常数的值以阿伦尼乌斯形式在表9.1:不同再燃燃料的速率常数(第386页)[357](第1077页)中给出。所有速率常数的单位为 /mol-s,所有值的单位为J/mol。

表9.1:不同再燃燃料的速率常数

对于方程9.87(第386页),

9.1.8 SNCR脱硝技术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是一种通过向炉内喷射选择性还原剂(如氨或尿素)来减少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方法,该方法最早由Lyon [403](第1080页)描述。在炉内,这些还原剂能与烟气中的反应生成。然而,还原剂也可能被氧化形成。随着温度的升高,还原反应的选择性降低[439](第1082页),而引发反应的速率同时增加。这限制了SNCR过程只能在狭窄的温度区间内进行,即所谓的“温度窗口”,该区间的低温极限由停留时间决定。

9.1.8.1 氨喷射

多位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基本反应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建模。Fenimore [172](第1066页)基于实验测量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经验模型,但该模型被发现不适用于实际应用。Ostberg和Dam-Johansen [501](第1086页)提出了一种两步方案,如图9.2所示:SNCR过程的简化反应机理(第387页),这是一个单一的引发步骤,随后是两个并行的反应路径:一个导致NO减少,另一个导致NO形成。

图片

在4%体积氧气的条件下,Brouwer等人[82](第1061页)的工作估计了NO和NH₃的反应级数,以及方程9.88(第387页)和方程9.89(第387页)的经验速率常数kr和kox。研究发现,NO的反应级数对于方程9.88(第387页)为1,而NH₃的反应级数对于这两个反应均为1。因此,在4%体积氧气的条件下,针对NO和NH₃的反应速率提出了以下表达式:

速率常数 的单位是 ,它们被定义为

其中,

此模型已被证明能在煤粉燃烧和流化床燃烧应用中对SNCR过程做出合理的预测。该模型还能捕捉到对SNCR影响最大的参数,包括注入位置的烟气温度、在相关温度区间的停留时间、的摩尔比以及可燃添加剂的影响。此模型在最佳温度以上对NO减少的过高估计量与Miller和Bowman的详细动力学模型[439](第1082页)相似。

重要提示:SNCR过程在火焰中存在作为燃料N中间体的时自然发生。因此,即使SNCR模型未激活且没有试剂注入,自然SNCR过程仍可能在火焰中发生。SNCR可能发生的温度范围或“窗口”为。如果您希望在不使用自然SNCR过程的情况下建模您的案例,请联系您的支持工程师以获取如何停用它的信息。

9.1.8.2 尿素注入

作为SNCR过程的试剂,尿素与注入氨类似,并已成功用于电站燃烧器以减少NO排放。然而,氨和尿素这两种试剂作为减少剂都有主要限制。有效性的狭窄温度“窗口”和混合限制是处理大型燃烧器时的难题。作为减少剂使用尿素而非氨的优势在于试剂的储存和处理更为简便。

使用尿素的SNCR过程结合了Thermal DeNOx(使用氨的SNCR)和RAPRENOx(使用氰尿酸的SNCR,在加热下升华并分解为异氰酸),因为尿素很可能分解为氨和异氰酸[439](第1082页)。

使用尿素的SNCR过程的一个问题是,HNCO的缓慢衰减以及导致的反应途径,可能会显著增加除NO以外的污染物的排放。尿素似乎涉及大量含碳污染物的排放,如CO和HNCO。

此外,一些实验观察[560](第1089页)显示,与Thermal DeNOx过程相比,在还原剂中氮与进料中NO的比值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尿素的SNCR在较窄的温度窗口内有效,该窗口向更高温度偏移,其中定义为还原剂中氮与进料中NO的比值。增加值的效果是提高减排效率,而增加浓度的效果取决于温度。

这里描述的模型由Brouwer等人提出[82](第1061页),是一个七步简化动力学机制。Brouwer等人[82](第1061页)假设尿素的分解是瞬时的,并且1摩尔尿素产生1.1摩尔和0.9摩尔。Rota等人[560](第1089页)提出了一个有限速率的两步机制,用于尿素分解为氨和HNCO。

七步简化机制在表9.2中给出:使用尿素的SNCR的七步简化机制(第388页),两步尿素分解机制在表9.3中给出:两步尿素分解过程(第389页)。

表9.2:用于SNCR的七步简化机理与尿素

ReactionAbE
4.24E+025.30349937.06
3.500E-017.65524487.005
2.400E+080.85284637.8
1.000E+070.00-1632.4815
1.000E+070.000
2.000E+060.0041858.5
6.900E+17-2.5271075.646

表9.3:尿素的两步分解过程

ReactionAbE
1.27E+04065048.109
6.13E+04087819.133

其中,表9.2:用于SNCR的七步简化机理与尿素(第388页)和表9.3:尿素的两步分解过程(第389页)使用了国际单位制

9.1.8.3 尿素、HNCO和NCO的传输方程

当采用尿素喷射的SNCR模型时,除了常规的传输方程外,Fluent还求解以下三个关于尿素、HNCO和NCO物种的额外质量传输方程。

其中, 分别表示气相中尿素、HNCO 和 NCO 的质量分数。源项 根据表 9.2:SNCR 七步简化机理(第 388 页)和表 9.3:尿素两步分解过程(第 389 页)中给出的速率方程以及由于试剂注入产生的额外源项来确定。这些额外源项将在下文进行确定。输运方程中的源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除了上述三种物种的源项外,还需要确定 的额外源项,具体如下,这些源项应添加到先前由于燃料 计算的源项中:

种物质的源项 由表 9.2 和表 9.3 中的速率方程确定:

  • 表 9.2:SNCR 与尿素的七步简化机理(第 388 页)
  • 表 9.3:尿素分解的两步过程(第 389 页)

9.1.8.4 由于试剂喷射导致的尿素生成

尿素生成速率等同于试剂通过液滴蒸发释放到气相中的速率: 其中, 是试剂从液滴释放到气相中的速率(kg/s), 是单元体积(m³)。

9.1.8.5 由于试剂喷射导致的 NH3 生成

如果尿素分解模型设置为用户指定选项,则 NH3 生成速率与试剂通过液滴蒸发释放到气相中的速率成正比: 其中, 是试剂从液滴释放到气相中的速率(kg/s), 是尿素分解产生的 NH3/HNCO 混合物中 NH3 的摩尔分数, 是单元体积(m³)。

9.1.8.6 由于试剂喷射导致的 HNCO 生成

如果尿素分解模型设置为用户指定选项,则 HNCO 生成速率与试剂通过液滴蒸发释放到气相中的速率成正比: 其中, 是试剂从液滴释放到气相中的速率(kg/s), 是尿素分解产生的 NH3/HNCO 混合物中 HNCO 的摩尔分数, 是单元体积(m³)。

重要提示:氨和异氰酸(HNCO)的摩尔转换分数(MCF)是通过用户指定的物种值确定的,例如,如果一摩尔尿素分解成1.1摩尔氨和0.9摩尔异氰酸,那么MCF_NH3 = 0.55,MCF_HNCO = 0.45。当使用用户指定的尿素分解选项时,S_pl,CO(NH2)2 = 0。

然而,尿素分解的默认选项是通过表9.3(第389页)中给出的限速反应的两步尿素分解过程进行的,相应的源项也据此计算。在这种情况下,S_pl,NH3和S_pl,HNCO的值均为零。

9.1.9 湍流中的NOx生成

前述关于NOx生成和破坏的动力学机制均来自实验室实验,使用层流预混火焰或冲击管研究,其中分子扩散条件定义明确。然而,在任何实际燃烧系统中,流动都是高度湍流的。湍流混合过程导致温度和物种浓度随时间波动,这将影响火焰的特性。

NOx生成速率、温度和物种浓度之间的关系高度非线性。因此,如果在任何模型中使用时间平均的组成和温度来预测平均NOx生成速率,将会产生显著误差。必须通过考虑描述时间变化的概率密度函数来考虑温度和组成的波动。

9.1.9.1 湍流-化学相互作用模型

在湍流燃烧计算中,Fluent求解密度加权时间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用于温度、速度和物种浓度或平均混合分数和方差。为了计算NO浓度,必须在域中的每个点使用平均流动场信息计算时间平均的NO生成速率。

模拟平均湍流反应率的方法可以基于矩方法[714](第1098页)或概率密度函数(PDF)技术[279](第1073页)。Fluent采用PDF方法。

重要提示:此处描述的PDF方法仅适用于传输方程。前述的燃烧模拟可以使用Magnussen和Hjertager的广义有限速率化学模型、非预混或部分预混燃烧模型。有关这些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物种传输和有限速率化学(第237页)、非预混燃烧(第295页)和部分预混燃烧(第343页)。

9.1.9.2 PDF方法

PDF方法在湍流流动的理论描述中已被证明非常有用[280](第1073页)。在Fluent的模型中,使用关于归一化温度、物种质量分数或两者的组合的单变量或联合变量PDF来预测排放。如果使用非预混或部分预混燃烧模型来模拟燃烧,则还可以使用关于混合分数的一变量或两变量PDF。构建PDF所需的独立变量的平均值是从传输方程的解中获得的。

9.1.9.3 平均反应率的一般表达式

平均湍流反应率可以用瞬时反应率和各种变量的单变量或联合PDF来描述。一般而言,

其中是温度和/或存在的各种物种浓度。是概率密度函数(PDF)。

9.1.9.4 Fluent中使用的平均反应率

PDF 用于对 NO 的瞬时生成速率(例如,公式 9.15(第 368 页))进行加权,并在适当范围内进行积分以获得平均湍流反应速率。因此我们有

或者,对于两个变量

其中 的平均湍流生成速率, 是 NO 的瞬时摩尔生成速率, 是瞬时密度,而 是变量 以及相关情况下 的概率密度函数(PDF)。对于 的源项,同样适用此处理方法。

公式 9.105(第 392 页)或公式 9.106(第 392 页)必须在每个节点和每次迭代时进行积分。对于以温度为变量的 PDF,积分的上下限由燃烧解中的温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决定(注意,最大温度的计算有几种选项,如用户指南中设置湍流参数所述)。对于以混合分数为变量的 PDF,公式 9.105(第 392 页)或公式 9.106(第 392 页)中的积分限由查找表中的值确定。

9.1.9.5 统计独立性

在双变量 PDF 的情况下,进一步假设变量 是统计独立的,因此 可以表示为

9.1.9.6 Beta PDF 选项

Fluent 可以将 视为适用于燃烧计算的二阶 beta 函数 [231](第 1070 页),[444](第 1082 页)。beta 函数的方程为 其中 是 Gamma 函数,而 取决于所讨论数量的平均值 及其方差

Beta 函数要求独立变量 的取值范围在 0 到 1 之间。因此,诸如温度之类的场变量必须进行归一化处理。有关在使用单混合分数模型和双混合分数模型时如何使用 Beta PDF 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湍流参数”部分。

9.1.9.7 高斯 PDF 选项

Fluent 还可以假设 呈现出在尾部带有 delta 函数的截断高斯形式。

高斯 PDF 的累积密度函数 可以用误差函数表示如下:

其中 是误差函数, 是感兴趣的量, 分别是 的均值和方差。误差函数可以用不完全伽马函数 表示:

9.1.9.8 方差计算方法

场变量(温度和物种质量分数)的方差 可以在燃烧计算或污染物后处理阶段通过求解以下输运方程来计算: 其中常数 分别取值 和 2.0。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差输运方程仅用于温度方差的计算。求解额外的方程可能在计算上较为耗时,因此对于 预测的后处理处理来说,可能并不是首选方案。

除了方差输运方程外,Fluent 还提供了一种代数方法来计算 。这是一种近似方法,假设方差的生产和耗散相等,具体如下: 方括号中的项是独立变量的耗散率。当代数方法用于构建包含多个变量(如方程 9.107(第 392 页)中的温度-物种 PDF)的 PDF 时,代数方法是首选。当湍流化学相互作用模式为温度-物种时,物种方差通过代数方法计算,而温度方差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或使用输运方程来计算。

对于以混合分数为变量的 PDF,混合分数方差已经作为基本燃烧计算的一部分进行了求解,因此无需额外计算

以下各节介绍了关于烟灰形成理论的背景信息。有关在Ansys Fluent中使用烟灰形成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烟灰模型”部分。

9.2.1. 概述与限制

9.2.2. 烟灰模型理论

9.2.1 概述与限制

Ansys Fluent提供了五种模型用于预测燃烧系统中的烟灰形成。预测的烟灰浓度可以与P-1模型、离散坐标模型或离散传递辐射模型中的可变吸收系数相结合,用于辐射吸收。

9.2.1.1 预测烟灰形成

Ansys Fluent使用以下可用模型之一预测燃烧系统中的烟灰浓度:

  • 一步法Khan和Greeves模型[301](第1074页),Ansys Fluent基于经验关系预测烟灰形成速率。这是Ansys Fluent中的默认烟灰形成模型。

  • 两步法Tesner模型[410](第1080页),[652](第1094页),Ansys Fluent预测核粒子的形成并计算核上的烟灰形成。在这些和之前的模型中,假设烟灰(和粒子核)的燃烧受Magnussen燃烧速率[410](第1080页)控制。这一假设限制了这些模型仅适用于湍流流动。烟灰形成的详细化学和物理过程非常复杂,这两个模型都是基于经验的,可用于近似燃烧系统中的烟灰形成过程。这些模型产生的结果应视为系统性能的定性指标,除非通过实验结果验证。

  • Moss-Brookes 模型 [81](第 1061 页),其中 Ansys Fluent 通过求解归一化自由基核浓度和烟灰质量分数的输运方程,预测甲烷火焰(以及适当修改后的高级碳氢化合物)的烟灰形成。该模型具有较少的经验性,理论上应比 Khan 和 Greeves 以及 Tesner 模型提供更高的精度。

  • Moss-Brookes-Hall 模型 [228](第 1070 页),是 Moss-Brookes 模型的扩展,适用于高级碳氢燃料(例如煤油)。Hall 扩展为高级碳氢燃料的建模提供了更多选项。请注意,Moss-Brookes-Hall 模型仅在所需物种存在于气相物种列表中时可用。

  • 矩量法模型 [192](第 1068 页),Ansys Fluent 基于烟灰颗粒群平衡方法预测烟灰形成。矩量法考虑了烟灰粒径分布,其中烟灰颗粒的直径动态变化。该方法在模拟各种烟灰形成子过程(如成核、凝聚和表面生长核)时使用较少的经验常数。

9.2.1.2 烟灰建模限制

以下限制适用于烟灰形成模型:

  • 必须使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烟灰模型不适用于任何基于密度的求解器。

  • Khan 和 Greeves 模型以及 Tesner 模型仅能模拟湍流中的烟灰形成,而 Moss-Brookes 模型、Moss-Brookes-Hall 模型和矩量法模型可用于层流和湍流。

  • 烟灰模型不能与预混燃烧模型同时使用。

9.2.2 烟灰模型理论

9.2.2.1 单步烟灰形成模型

在一步 Khan 和 Greeves 模型 [301](第 1074 页)中,Ansys Fluent 求解单个烟灰质量分数的输运方程:

(9.115)

其中

烟灰质量分数

烟灰输运的湍流普朗特数

烟灰生成净速率

,即烟灰生成净速率,是烟灰形成速率 和烟灰燃烧速率 的平衡结果:

烟灰生成速率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经验速率表达式来表示:

以下是翻译成中文的文本:

在哪里

燃料分压(帕)

当量比

当量比指数

活化温度(K)

炭黑燃烧速率是两个速率表达式中的最小值 [410](第1080页):

两项费率计算如下:

以及

其中

Magnussen模型中的常数

氧化剂和燃料的质量分数

烟尘和燃料燃烧的质量化学计量比

一步模型中的默认常数适用于广泛范围的碳氢燃料。

9.2.2.2 两步烟尘生成模型

两步Tesner模型[652](第1094页)预测自由基核的生成,然后在这些核上计算烟尘的形成。因此,Ansys Fluent求解两个标量量的输运方程:烟尘质量分数(公式9.115(第395页))和归一化的自由基核浓度:

其中

= 归一化自由基核浓度(粒子数)

= 核传输的湍流普朗特数

= 归一化净核生成速率(粒子数)

在这些传输方程中,核和烟灰的生成速率是净速率,涉及形成和燃烧之间的平衡。

9.2.2.2.1 烟灰生成速率

两步模型以与单步模型相同的方式计算烟灰的净生成速率,,作为烟灰形成和烟灰燃烧之间的平衡:

然而,在两步模型中,积碳生成的速率, ,取决于自由基核的浓度,

其中:

炭烟颗粒平均质量(kg/颗粒数)

炭烟颗粒浓度(颗粒数/

自由基核浓度 (颗粒数/

经验常数

经验常数

炭烟燃烧速率 的计算方式与一步模型相同,使用公式 9.118(第 395 页)至公式 9.120(第 396 页)。

两步模型的默认常数适用于乙炔 的燃烧。根据 Ahmad 等人 [10](第 1057 页)的研究,这些数值应根据不同燃料进行调整,因为乙炔的炭烟生成特性与饱和烃燃料已知有所不同。

9.2.2.2.2 自由基核生成速率

两步模型中,自由基核的净生成速率由自由基核形成速率与自由基核燃烧速率的平衡给出:

核形成速率(粒子数

核燃烧速率(粒子数

核形成速率 取决于自发的形成和分支过程,这一过程由

其中:

为归一化的核浓度(

为指前速率常数(粒子数/kg-s)

为燃料浓度(

为线性分支-终止系数(

为炭黑颗粒上的线性终止( 粒子数-s)

注意,在公式 9.125(第 397 页)中的分支项 ,仅当动力学速率 大于极限形成速率(默认值为 粒子数/ -s)时才包含。

核燃烧速率假设与炭黑燃烧速率成正比:

烟灰燃烧速率 由公式 9.118 (第 395 页) 给出。

9.2.2.3 Moss-Brookes 模型

Moss-Brookes 模型求解了归一化自由基核浓度 和烟灰质量分数 的传输方程:

其中

炭黑粒子的瞬时生成速率,受气相成核和自由分子区凝聚作用的影响,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模型常数。这里, 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是炭黑前驱物的摩尔分数(对于甲烷,前驱物假定为乙炔,而对于煤油,则是乙炔和苯的组合)。炭黑的质量密度 假定为 是炭黑颗粒的平均直径。炭黑颗粒的成核速率被认为与当地的乙炔浓度成正比。成核反应的活化温度 由 Lindstedt [378](第 1079 页)提出。

炭黑质量浓度的源项由以下表达式建模:

其中, 是额外的模型常数。常数 是一个初始炭黑颗粒的质量,这里假定由 12 个碳原子组成。尽管模型对这一假设不敏感,但需要一个非零的初始质量来开始表面生长过程。这里, 是参与表面生长物种的摩尔分数。对于石蜡燃料,炭黑颗粒主要通过在其表面添加气体物种,特别是乙炔来生长,乙炔在层流甲烷扩散火焰的炭黑生成区域中含量丰富。

该模型假设羟基自由基是甲烷/空气扩散火焰中的主要氧化剂,并且炭黑通过 自由基的表面特定氧化速率可以根据 Fenimore 和 Jones [173](第 1066 页)提出的模型来制定。假设碰撞效率 为 0.04,氧化速率可以写成方程 9.131(第 398 页)。

确定指数 ( l, m ) 和 ( n ) 的过程在 Brookes 和 Moss [81](第 1061 页)中有详细解释。常数 ( C_{\alpha} ) 和 ( C_{\beta} ) 是通过对存在实验数据的层流火焰进行数值模拟来确定的。

Brookes 和 Moss 为甲烷火焰提出的常数集合如下:

( C_{\alpha} = 54 ; \text{s}^{-1} )(炭黑生成速率的模型常数)

( T_{\alpha} = 21000 ; \text{K} )(炭黑生成的活化温度)

( C_{\beta} = 1.0 )(凝结速率的模型常数)

( C_{\gamma} = 11700 ; \text{kg} ; \text{m} ; \text{kmol}^{-1} ; \text{s}^{-1} )(表面生长速率的缩放因子)

( T_{\gamma} = 12100 ; \text{K} )(表面生长速率的活化温度)

( C_{\omega} = 105.8125 ; \text{kg} ; \text{m} ; \text{kmol}^{-1} ; \text{K}^{1/2} ; \text{s}^{-1} )(氧化模型常数)

请注意,Ansys Fluent 中 Moss-Brookes 模型的实现使用了上述列出的值,除了 ,默认设置为单位值。

上述方程中平均烟灰源项的闭合方法也由 Brookes 和 Moss [81](第 1061 页)详细描述。不相关的闭合方法是解决上述输运方程的首选选项。

Moss 等人 [463](第 1084 页)展示了上述模型应用于煤油火焰,通过仅修改烟灰前驱物种(在原始模型中前驱物是乙炔,而对于煤油火焰,前驱物被假定为乙炔和苯的组合)并设置氧化缩放参数 为单位值。在较低压力(7 巴)条件下,与实验测量结果的良好对比被观察到。对于甲烷火焰中的烟灰形成预测显示,Brooks 和 Moss [81](第 1061 页)模型相比标准的 Tesner 等人 [652](第 1094 页)公式更为优越。

9.2.2.3.1 Moss-Brookes-Hall 模型

由于 Moss-Brookes 模型主要针对甲烷火焰开发和验证,Ansys Fluent 中还提供了进一步扩展用于更高碳氢燃料的 Moss-Brookes-Hall 模型。在这里,扩展版本是 Wen 等人 [701](第 1097 页)报告的模型,基于 Hall 等人 [228](第 1070 页)提出的模型扩展和 Lee 等人 [349](第 1077 页)提出的氧化模型。Hall [228](第 1070 页)的工作基于双环和三环芳香族的烟灰起始速率,与 Moss-Brookes 假设的乙炔或苯(对于更高碳氢化合物)的烟灰起始不同。

Hall等人[228](第1070页)提出了一种基于形成双环和三环芳香烃()的形成速率的烟炱起始速率,这些芳香烃由乙炔()、苯()和苯基自由基()通过以下机制形成:

根据他们的层流甲烷火焰数据,炭黑颗粒的起始生成速率被确定为物种形成速率的八倍,如所示。

根据Hall等人[228](第1070页)的确定,参数为:,以及。在他们的模型中,假设初生烟尘颗粒的质量为(对应于100个碳原子,而不同于Brookes和Moss[81](第1061页)所用的12个碳原子)。烟尘的质量密度假设为,这与Brookes和Moss[81](第1061页)所用的值略有不同。

凝并项和表面生长项的公式与Brookes和Moss[81](第1061页)所用的相似,但对常数进行了微调,使其值为(基于Lindstedt[379](第1079页)开发的模型)。

对于烟尘氧化项,除了羟基自由基引起的烟尘氧化外,还增加了基于Lee等人[349](第1077页)的测量和模型所得到的引起的氧化。通过假设表面反应的动力学是限制机制,并且颗粒足够小以至于可以忽略扩散效应对烟尘氧化的影响,他们推导出了分子氧对烟尘氧化的特定速率。因此,包括羟基自由基引起的氧化在内的完整烟尘氧化项,其形式为...

在此,碰撞效率假定为0.13(相较于Brookes和Moss使用的0.04值),氧化速率缩放参数设为0.015。所采用的模型常数如下:

9.2.2.3.2 湍流流动中的煤烟形成

Moss-Brookes模型及其Hall扩展的煤烟形成与破坏的动力学机制,如同模型一样,源自实验室实验。然而,在任何实际燃烧系统中,流动都是高度湍流的。湍流混合过程导致温度和物种浓度随时间波动,这将影响火焰的特性。

煤烟形成速率、温度和物种浓度之间的关系高度非线性。因此,如果在任何模型中采用时间平均的组成和温度来预测平均煤烟形成速率,将会产生显著误差。必须通过考虑描述时间变化的概率密度函数来考虑温度和组成波动。

9.2.2.3.2.1 湍流-化学相互作用模型

在湍流燃烧计算中,Ansys Fluent求解密度加权时间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用于温度、速度和物种浓度或平均混合分数及方差。为了计算Moss-Brookes模型和Hall扩展的煤烟浓度,必须在域内每一点使用平均流动场信息计算时间平均的煤烟形成速率。

9.2.2.3.2.2 PDF方法

PDF方法已被证明在湍流流动的理论描述中非常有用[280](第1073页)。在Ansys Fluent Moss-Brookes模型和Hall扩展模型中,使用关于归一化温度、物种质量分数或两者的组合的单变量或联合变量PDF来预测烟灰的形成。如果使用非预混燃烧模型来模拟燃烧,那么也可以使用关于混合分数的单变量或双变量PDF。用于PDF构建的独立变量的平均值是通过求解输运方程得到的。

9.2.2.3.2.3 平均反应速率

《平均反应速率的一般表达式》(第391页)中描述的模型的平均湍流反应速率也适用于Moss-Brookes模型和Hall扩展模型。

PDF用于对烟灰的瞬时生成速率进行加权,并通过在适当范围内进行积分,如公式9.105(第392页)和公式9.106(第392页)所述,以获得平均湍流反应速率。

9.2.2.3.2.4 PDF选项

模型的情况一样,可以计算为双矩beta函数或截断高斯函数,适用于燃烧计算[231](第1070页),[444](第1082页)。公式9.108(第392页)至公式9.112(第393页)也适用于Moss-Brookes模型和Hall扩展模型,其中方差在燃烧计算阶段通过求解输运方程,使用公式9.113(第393页)或公式9.114(第393页)来计算。

9.2.2.3.3 烟灰对辐射吸收系数的影响

《烟灰对吸收系数的影响》(第219页)提供了烟灰-辐射相互作用建模的描述。

9.2.2.4 矩方法模型

为了准确预测积碳的形成,需要对积碳形成的详细动力学进行建模,并解析颗粒大小分布。矩量法,即仅求解少数几个矩,是一种计算效率高的积碳形成建模方法。

9.2.2.4.1 积碳颗粒群体平衡

在积碳形成过程中,积碳颗粒存在多种直径。颗粒群体平衡方法利用颗粒大小分布(PSD)来模拟积碳颗粒表面积,该表面积涉及积碳形成过程中重要子步骤的计算,如积碳颗粒表面生长和氧化。积碳形成的各个阶段对积碳PSD产生影响。积碳颗粒群体的演变可以通过群体平衡方程来表示,也称为斯莫卢霍夫斯基主方程:

其中, 是颗粒数密度函数,表示单位体积内第 尺寸类别的烟尘颗粒数量, 是尺寸类别为 的颗粒之间的碰撞系数。

对于第一个颗粒尺寸类别(第一个方程),右侧只包含一个负源项。这一项反映了由于当前尺寸类别的颗粒与其他任何颗粒的凝聚作用,导致第一个尺寸类别数量减少,从而形成更大尺寸类别颗粒的情况。对于所有其他更高颗粒尺寸类别,右侧的第二个方程中出现正源项,表明由于较低尺寸类别颗粒之间的凝聚作用,颗粒数密度函数 的增长。

求解方程 9.135(第 402 页)的主要困难在于需要求解无限多个颗粒尺寸类别。处理这类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是分段法和矩量法。

分段法基于将整个颗粒尺寸类别范围离散化为预定义的有限数量区间。考虑到颗粒质量和数量将分布在所有区间,并受到其他过程(如表面反应和氧化)的影响,为了获得准确的解,需要足够多的区间(或有限区间)。因此,将分段法应用于方程 9.135(第 402 页)在计算上要求较高。分段法的一个高效替代方案是矩量法。该方法考虑了烟尘粒径分布函数(PSD)的矩。

颗粒尺寸类别 的粒径分布函数 的第 阶矩的离散形式定义为:

根据公式9.136(第402页),粒子群的总粒子数等于零阶矩:

粒子的质量与其类别成正比;因此,粒子群体的总质量计算如下:

其中, 是一个常数,代表构成颗粒核心的体相物种分子的质量。

同样地,总颗粒体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其中, 表示颗粒核(烟灰密度)的体密度。

将公式 9.135(第 402 页)乘以烟灰颗粒尺寸类别 ,并利用公式 9.136(第 402 页)的表达式,我们得到:

其中, 是方程 9.135(第 402 页)的右侧,这是一个凝聚源项。

在炭黑形成过程中,除了凝聚过程外,成核和表面反应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存在成核和表面反应的情况下,方程 9.137(第 403 页)可以写为:

其中, 是成核源项,而 是包括表面生长和氧化在内的表面反应的源项。

9.2.2.4.2 矩传输方程

方程 9.138(第 403 页)描述了由于单个点上各种子过程引起的矩的变化。在流动系统中,矩还会受到对流和扩散的影响。对于流动系统,烟灰浓度矩的传输方程可以写为:

其中

- 表示烟灰粒度分布的第 r 阶矩

有效扩散系数

用于矩传输方程的湍流普朗特数

使用方程 9.138(第 403 页)计算的矩传输中的源项

计算 的源项将在后续章节中描述。

9.2.2.4.3 成核

在 Ansys Fluent 中,成核过程被模拟为两种烟灰前驱物种之间的凝聚。烟灰前驱体是一种用户定义的气相物种。通常,烟灰前驱体是多环芳烃(PAH),而烟灰核的形成被模拟为两个 PAH 分子的凝聚。PAH 的平均直径根据其中的碳原子数量和烟灰密度计算得出。PAH 的浓度从气相机理中获得。在许多实际情况下,模拟中使用的化学机理较小且不包括 PAH 物种,可以使用较小的物种,如 ,作为 PAH 分子的构建基块,作为前驱物种。

第一阶矩的成核源项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前驱物种的摩尔浓度,而 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的常数:

其中

前驱物种的直径

前驱分子中的碳原子数

碳原子的质量(12 amu)

阿伏伽德罗常数

基于动力学理论使用公式9.140(第404页)计算的成核速率通常非常大。为了适当地缩放它们,公式9.140(第404页)通过使用粘附系数进行了调整:

粘附系数的大小随前驱物种的尺寸(分子量)而变化。表9.4:不同多环芳烃(PAH)物种的粘附系数(第405页)列出了Blanquart和Pitsch[64](第1060页)提出的不同前驱物种的粘附系数值。

表9.4:不同多环芳烃(PAH)物种的粘附系数

物种名称分子式分子量 (克/摩尔)
1280.001
苊烯1520.003
联苯1540.009
1780.015
苊菲2020.025
2020.025
荧蒽2020.025
环[cd]芘2260.039

文献中还提出了其他建议,即采用与前驱体分子量的四次方成正比的黏附系数:

其中, 是一个常数,可以通过曲线拟合从表9.4:不同PAH物种的粘附系数(第405页)计算得出,或者从实验数据中获得。对于表9.4:不同PAH物种的粘附系数(第405页)中未列出的前驱体,可以使用方程9.143(第405页)来近似其粘附系数值。

另外,成核作用也可以被指定为两个前驱体之间的不可逆动力学反应。

其中, 分别是前驱物种的功率指数和化学计量系数。

公式 9.145(第 405 页)与公式 9.140(第 404 页)类似,包含相同的 PAH 物种,并且常数具有以下值:

更高阶矩的成核源项通过以下表达式从较低阶矩的源项计算得出:

9.2.2.4.4 凝并作用

一旦形成,烟灰颗粒会相互碰撞,影响烟灰颗粒群的尺寸分布。凝并过程假设形成的颗粒仍保持球形,但其直径增大。凝并过程改变了颗粒的数量密度,但不改变颗粒的总质量。由于凝并作用,动量输运方程中的源项计算如下:

第二尺寸类别 的凝结项等于0,因为凝结过程不会改变形成的总烟尘质量。

更高尺寸类别的凝结项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 表示碰撞效率,该效率取决于凝并机制。

凝并过程可以在不同机制下发生:

  • 连续介质机制

  • 自由分子机制

  •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机制(或过渡机制)

凝并机制取决于努森数(Knudsen number)。

其中, 表示气体混合物的平均自由程,而 则代表煤烟颗粒的直径。煤烟颗粒的平均自由程 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是玻尔兹曼常数, 是压力,而 是通过计算得到的气体分子直径。

其中, 表示气体的分子量。

炭黑颗粒的平均直径 根据方程 9.136(第 402 页)中炭黑矩的定义,按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 表示最小颗粒的直径,即单个碳原子。

针对不同的领域,求解方程 9.148(第 406 页)时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描述如下。

连续凝聚区

在连续区域中,碰撞系数表示为:

其中, 是坎宁安滑移修正因子,等于 是连续介质碰撞因子,计算公式为:

其中, 是混合物的分子粘度。

将碰撞系数(定义在第407页的公式9.153)代入第406页的公式9.148,得到如下所述的凝并引起的源项。

对于第一矩,连续凝并引起的矩源项为:

其中,

通过引入折算弯矩的概念,即,可以将第9.154公式(第407页)改写为:

同样地,对于 ,由于连续体凝结产生的矩源项可以表示为:

方程9.155(第407页)和方程9.156(第407页)中的凝结项包括需要计算以实现封闭的分数阶矩以及负阶矩。这里采用了Frenklach([192](第1068页))提出的插值封闭过程。在插值封闭中,正分数阶矩通过多项式插值获得。由于后续矩的数值相差一个数量级,因此采用对数插值以最小化插值误差。分数矩通过以下表达式获得:

其中, 是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为了计算负阶分数矩,采用了从整数阶矩进行外推的方法。

其中, 是拉格朗日外推法。观察发现,对公式 9.157(第 408 页)进行二次插值,以及对公式 9.158(第 408 页)进行线性外推,效果相当不错。

自由分子区间的凝聚

在自由分子区间,碰撞系数计算如下:

其中, 是自由分子碰撞效率计算中的系数,具体形式如下:

利用公式9.159(第408页)中的碰撞系数,公式9.155(第407页)和公式9.156(第407页)给出了自由分子区域中由于凝并产生的矩源项。

需要注意的是,以公式9.159(第408页)形式书写的碰撞系数是非加性的。因此,公式9.155(第407页)和公式9.156(第407页)现在表示为:

其中, 是定义为的网格函数:

由于对于 时该表达式的评估并不直接,因此网格函数先对整数值的 进行评估。随后,通过使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获得分数值的网格函数。

例如,在解决三个矩的情况时,需要计算以下网格函数:

  • 对于

  • 对于

  • 对于

这些函数首先通过计算 获得,然后应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得到。

请注意,网格函数具有对称性,即

过渡区内的凝聚

当平均自由程与炭黑颗粒直径相当时,凝聚项的计算采用自由分子区和连续区之间的调和平均值,具体如下:

9.2.2.4.5 表面生长与氧化

一旦烟灰成核,气相中的碳会沉积在烟灰颗粒的表面,导致烟灰颗粒尺寸的增长以及烟灰质量的增加。由于成核形成的烟灰通常非常小。因此,烟灰表面的碳沉积是烟灰形成的主要模式。此外,烟灰颗粒会因或其他氧化物种对烟灰表面的氧化而失去质量。表面生长和氧化过程受动力学控制且相当复杂。解析这些子过程的整个动力学涉及大型机制,因此计算成本高昂。然而,烟灰表面生长和氧化的过程可以通过使用小型机制(如单步全局机制)或简化机制来近似。

用于模拟表面生长和氧化的最广泛使用的机制之一是氢抽取加成(HACA)机制。HACA机制通过仅涉及少数反应步骤的简化化学来表示表面生长和氧化的过程。

HACA机制有几种变体。在Ansys Fluent中用于模拟表面生长和氧化的HACA机制的Arrhenius速率参数如表9.5所示:HACA机制的Arrhenius速率参数(第410页)。

在表9.5:HACA机制的Arrhenius速率参数(第410页)中,前六个反应与表面生长有关,最后两个反应分别与和OH引起的氧化有关。这些反应的反应速率取自Appel等人[22](第1058页)。

表9.5:HACA机制的Arrhenius速率参数

由于OH反应的氧化过程(表9.5中的反应6:HACA机制的阿伦尼乌斯速率参数,第410页)涉及气相物种与表面物种之间的碰撞,因此反应速率常数以粘附系数(反应概率)的形式指定。

粘附系数的“类阿伦尼乌斯”无单位形式被定义为一个概率,其中计算值大于1的被设定为1:

通过气体物种与体相物种的碰撞频率,将粘附系数转换为质量作用动力学速率常数:

其中,

气相物种的分子量

总表面位点浓度的总和

反应表面物种的化学计量系数的总和

表面物种的占据率

表面物种的反应级数

在公式9.165(第410页)中,项 用于将无量纲的粘附系数转换为速率常数的适当单位。气相/表面碰撞频率由项 考虑。如果所有物种的占据率为1,则生成项 等于1。

表面反应很快。活性自由基位点的浓度处于稳态。活性自由基位点的浓度可以用活性位点的一部分来表示:

炭黑表面活性位点的浓度为 。炭黑表面总的活性位点数量近似为:

其中

活性自由基位点计算如下:

其中, 代表碳原子的直径。

表面生长反应和氧化过程的力矩源项计算方法如下:

  • 由于乙炔()的添加引起的表面生长:

  • 由于存在 引起的氧化:

由于沉积导致的表面增长:

在公式9.169(第411页)至公式9.171(第411页)中,表示被移除或添加的碳原子数量:

  • 对于由于引起的表面生长和氧化,

  • 对于由于引起的表面生长和氧化,

对于第阶矩,由于表面生长和氧化产生的总源项为

请注意,在HACA机制下,乙炔在炭黑表面生长过程中被消耗。由于Ansys Fluent在求解之前生成火焰面,火焰面对炭黑过程一无所知,这可能导致非预混/部分预混燃烧模型对炭黑表面生长的过度预测,最终导致更高的炭黑产率。

9.2.2.4.6 炭黑聚集

在凝聚(第406页)中,炭黑颗粒的凝聚假设为聚结生长,即两个较小颗粒碰撞形成的大颗粒总是球形的。然而,在许多实际燃烧设备中,炭黑的生长可能不仅限于聚结状态。碰撞的颗粒可以粘附在一起,形成称为聚集体的链状结构。聚集体的表面积比相同质量的聚结单个球体大。因此,聚集体的形成增强了凝聚过程的速率。忽视聚集体的形成可能导致凝聚和炭黑表面生长速率计算中的误差。

在聚集体碰撞状态下,炭黑颗粒大小分布变为二元分布。聚集体内初级颗粒的数量代表内部坐标,而聚集体的质量和大小代表外部坐标。解析二维PDF并非易事,且计算成本高昂。Ansys Fluent采用了Kazakov和Frenklach [298](第1074页)提出的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建模炭黑形成的矩方法扩展到考虑炭黑聚集。当前的公式区分了两种凝聚状态,即聚结和聚集,根据用户指定的临界直径在两者之间切换。如果平均颗粒直径小于临界直径,则假设凝聚为聚结。当炭黑颗粒直径达到临界值时,凝聚自动切换到聚集状态。

在存在团聚过程的情况下,方程9.136(第402页)至方程9.139(第403页)描述了烟灰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其质量输运(即浓度矩)。除了团聚体的矩之外,类似于方程9.136(第402页),团聚体中初级粒子的分布的浓度矩的离散形式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颗粒的第 阶矩,而 则代表第 类中的初级颗粒数量。类似于聚合质量(或全局)矩的概念,此处同样可以采用归一化颗粒矩的概念:

其中, 表示聚集体内初级颗粒的第 阶简化矩。

根据第 402 页的公式 9.136 和第 412 页的公式 9.173 的定义,颗粒零阶矩 与全局零阶矩 是相同的,即:

此外,一个聚集体中粒子的平均数量 可以通过前两个矩来表示,具体如下:

类似于总量的矩,颗粒的矩也会因为各种炭黑生成子步骤(如成核和凝聚)以及颗粒在物理空间中的迁移而发生变化。描述颗粒矩变化的控制方程可以写为:

其中,

因为公式9.175(第413页)已经给出了的解,所以公式9.177(第413页)仅在时求解。

第一颗粒矩给出了初级颗粒的平均数量(公式9.176(第413页)),从中可以计算颗粒质量。,因为颗粒总质量不会因凝结过程而改变。

对于更高的矩,公式9.177(第413页)中的需要计算。利用公式9.148(第406页)以及公式9.173(第412页)中颗粒矩的定义,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总的碰撞系数。其数值取决于碰撞状态,

该状态通过克努森数 (公式 9.149,第 406 页)计算得出。

连续介质状态下的聚集体凝聚作用

在连续介质状态下,聚集体的碰撞系数表示为:

其中,分别表示不同尺寸类别的团聚体的碰撞直径。其余符号与公式Equation 9.153(第407页)中的相同。对于凝聚碰撞,假设碰撞直径和颗粒直径相同。然而,由于团聚作用,碰撞直径可能与颗粒直径有显著差异,这取决于团聚体的分形结构。一个团聚体由若干个

初级颗粒组成,这些初级颗粒被假设为球形且尺寸相同。团聚体的碰撞直径通过以下关系计算:

其中, 表示初级粒子的直径,而 是描述团聚体分形结构的分数维数。文献中建议,团聚体凝并过程中, 的取值在 1.7 至 2.0 之间较为合理。在纯粹的聚结凝并过程中,。团聚体的质量可通过以下方式指定:

从公式9.180(第414页)和公式9.181(第414页)中,我们可以将总碰撞直径表示为:

将碰撞直径的值从公式9.182(第414页)代入公式9.179(第413页),并替换公式9.178(第413页)中的碰撞系数值,我们得到第阶矩的总凝聚源项:

哪里,

方程9.183(第414页)涉及了炭黑聚集体尺寸及其初级粒子数量的二元矩。二元矩的计算并非易事,需要粒径分布的多维概率密度函数(PDF)。Kazakov和Frenklach [298](第1074页)提出了一种近似方法,即利用两个一维矩来逼近二元矩,具体如下:

因此,方程9.183(第414页)可以写作:

方程9.186(第414页)包含了分数和中间初级粒子的矩,这些矩是使用与聚合矩相同的插值方法计算的(参见方程9.157(第408页)和方程9.158(第408页))。

自由分子区域中的聚合凝并

在自由分子区域中,碰撞系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 分别表示聚集体的质量和碰撞直径。碰撞直径是通过公式 9.182(第 414 页)计算得出的。与自由分子区凝聚计算中的聚结凝聚类似,由于公式 9.187(第 415 页)中的非加性碰撞系数项,计算因聚集体凝聚而产生的源项 (公式 9.178,第 413 页)时会遇到困难。类似于公式 9.161(第 408 页)的方式, 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聚合网格函数。将公式 9.178(第413页)和公式 9.188(第415页)的右侧等式相等,并代入公式 9.187(第415页)中的碰撞系数,聚合网格函数可以表示为:

方程9.189(第415页)中的碰撞直径由方程9.182(第414页)给出。

因此,方程9.189(第415页)可以重写为

利用公式 9.136(第 402 页)、公式 9.173(第 412 页)以及公式 9.185(第 414 页),可以如下表达总体网格函数:

过渡区域中的聚集体凝并(

类似于公式9.163(第409页),过渡区域的凝并项是通过自由分子区域和连续区域中的调和平均值来计算的。

全局矩的凝并和表面生长率源项使用公式9.155(第407页)、公式9.156(第407页)、公式9.161(第408页)和公式9.172(第412页)进行计算。这些源项取决于凝并颗粒的直径和表面积。当启用聚合模型时,聚集体的最终直径和表面积将大于球形颗粒的直径和表面积。凝并和表面生长率项对于聚集体矩的修改将进一步描述。

修改后的凝并项

包含碰撞直径变化的修改后的连续区域方程公式9.155(第407页)如下:

同样地,公式9.156(第407页),即第阶矩的凝结源项,计算如下:

在自由分子区域,方程9.162(第408页)中的网格函数经过如下修改,以考虑聚集效应:

方程9.194(第416页)可以用简化的矩形式表示如下:

公式9.192(第415页)至公式9.195(第416页)是通过将公式9.182(第414页)中的碰撞直径修正值代入公式9.155(第407页)、公式9.156(第407页)和公式9.161(第408页)得到的。

修正的表面生长与氧化速率项

同样地,不同时刻的表面生长和氧化速率通过一个因子得到增强,并按以下方式计算:

以下部分介绍了详细化学污染物模型的背景信息。

要了解如何使用此模型,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分离详细化学模型”部分。

9.3.1. 概述

9.3.2. 分离详细化学模型理论

9.3.1 概述

许多污染物物种,如,相对于主要燃烧产物形成速度较慢,需要进行有限速率化学计算。此外,这些污染物物种的质量分数通常非常小,对流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稳态模拟中,污染物传输方程的求解可以与其他方程分离,并在后处理步骤中进行求解。Ansys Fluent提供了几种特定的污染物模型,采用固定的化学机制。详细化学污染物模型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动力学机制进行污染物后处理。

9.3.1.1 限制

使用详细化学污染物模型时存在以下限制:

  • 详细化学污染物模型仅适用于稳态求解器。

  • 由于污染物化学在后处理的稳态解上进行,污染物物种不能与流动、能量或其他场(例如辐射烟炱)耦合。

  • 在设置分离详细化学污染物模型后,可能难以恢复到原始的案例文件设置。可以通过在设置分离详细化学污染物模型之前保存案例和数据文件来解决此限制。

9.3.2. 分离详细化学模型理论

一个解耦的详细化学污染物计算从已经收敛的稳态燃烧解开始。这个初始解可以通过物种输运、非预混、部分预混或PDF输运燃烧模型获得。在通过CHEMKIN导入工具导入详细的化学机理后,你需要识别污染物物种。在详细化学机理中未包含在原始燃烧解中的非污染物物种,是通过在原始解固定温度下进行的化学平衡计算确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未被识别为污染物且不参与污染物物种间反应的物种会被剔除。同样,在导入的CHEMKIN机理中不包含任何污染物物种的反应也会被剔除。

在导入污染物机理并选择污染物物种后,接下来的步骤顺序如下:

  1. 创建一个名为pollutant-mixture的混合物材料,并将其设置为默认。

  2. 在导入的机理中,非污染物、非原始物种被设置为其在单元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值。

  3. 启用物种输运燃烧模型,采用层流子模型和刚性化学求解器。

  4. 除选定的污染物物种外,所有输运方程的解都被禁用。

本章讨论了Ansys Fluent中可用的发动机点火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可以在以下各节中找到。

在Ansys Fluent中,火花模型将在预混和部分预混燃烧模型的背景下进行描述,包括物种输运模型。关于如何使用此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火花模型”部分。有关此模型背后理论的详细信息,请参见以下章节:

10.1.1. 概述与限制

10.1.2. 火花模型理论

10.1.1 概述与限制

在燃烧室中特定时间和位置启动燃烧,可以通过在两根相隔很近的导线之间施加高电压来实现,从而产生火花。相对于发动机中的主要燃烧过程,典型发动机中的火花事件发生得非常迅速。这一简单事件的物理描述非常复杂,因此在多维发动机模拟的背景下准确模拟火花十分困难。此外,火花事件的能量比燃料释放的化学能量低几个数量级。尽管针对火花点火物理和点火装置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域内某一点的混合物点火更依赖于局部成分而非火花能量(参见Heywood [242](第1071页))。因此,在使用Ansys Fluent进行包括内燃机在内的燃烧发动机建模的情况下,火花事件无需详细建模,只需作为在您设定的时间段内燃烧的启动即可。

由于火花点火本质上是非稳态的,因此火花模型仅在瞬态求解器中可用。此外,火花模型需要求解化学反应。火花模型适用于物种输运模型以及所有湍流燃烧模型,但不包括非预混模型。

10.1.2 火花模型理论

通常情况下,初始火花的大小相对于单元尺寸较小,因此在CFD网格上无法充分解析火花。通过在火花位置附近燃烧几个单元来模拟火花,显示出对网格和时间步长大小的高度敏感性,并且由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不足,火焰速度和火焰刷扩散可能会出现错误。此外,当初始火花小于单元尺寸时,点火过程会过快进行。

为了缓解这种敏感性,Ansys Fluent 求解了一个用于火花演化的亚网格方程。假设火花形状为完美的球形,并具有无限薄的火焰前沿。火花半径 ( r ) 随时间 ( t ) 增长,根据以下常微分方程(ODE):

其中, 是火焰前缘未燃烧流体的密度, 是火焰后方已燃烧流体的密度,而 是湍流火焰速度。

亚网格点火模型通过一个代表性的CFD网格单元体积传输到CFD网格中。这个体积是球形的,其固定直径计算为点火位置处的局部湍流长度尺度。然而,为了确保这个代表性体积既不太大(相对于燃烧室的大小)也不太小(相对于单元尺寸),代表性球体的半径 计算如下:

其中, 是用户指定的初始火花半径, 是单元长度尺度,而 是湍流长度尺度。

或者,可以通过火花模型文本接口将 指定为一个固定值。

被用来定义代表性体积,因为一旦火花直径达到这个尺寸,火焰速度就会受到所有存在的湍流尺度的影响。火花半径将继续增加,直到达到长度尺度,即使模拟时间超过了用户指定的持续时间。请注意,指定的持续时间仅用于计算火花能量输入的速率和输入停止的时间。在这种条件下,Ansys Fluent 会自动关闭火花火焰速度模型,从而在整个计算域中使用您在“Species”对话框中选择的火焰速度模型来模拟火焰速度。

对于 G-Equation 模型,火花的反应进程按照该模型的常规方式计算,如公式 8.76(第 336 页)所示。

在每个时间步长内,代表性球形体积内的温度和物种组成(用 表示)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平衡燃烧成分, 是未燃烧成分。这些成分在时间上是固定的,在空间上是均匀的。

由于火花火焰前方的热化学状态在火花传播时立即达到平衡,因此不需要火花能量来点燃混合物。默认情况下,所有燃烧模型的火花能量设置为零,燃烧温度为平衡温度。然而,用户界面中可以将火花能量设置为正值,此时火花后的温度将高于平衡温度。

Ansys Fluent 提供了以下模型来计算方程 10.1(第 420 页)中的湍流火焰速度

  1. 湍流曲率模型

在湍流曲率模型中,湍流火焰速度计算如下:

其中, 是层流火焰速度, 是当前火花半径, 是层流扩散系数, 是湍流扩散系数。 在火花位置处进行评估,而 是在火花半径的湍流长度尺度上评估的湍流火焰速度。由于大于火花半径的湍流尺度会带动火花但不会增加其面积和火焰速度,因此只有不超过火花半径 的湍流长度尺度才能影响火花的湍流火焰速度。对于预混和部分预混模型,火花火焰速度模型与主燃烧选择的火焰速度模型相同。对于物种传输案例,默认使用 Zimont 火焰速度模型。 作为额外的材料输入在物种传输模型的界面中添加。

需要注意的是,火焰曲率的作用是降低层流和湍流火焰速度。由于初始火花半径 是用户输入的,减小 会减缓火花的传播并增加燃烧时间。

  1. 湍流长度

在湍流长度模型中,湍流火焰速度计算为,

也就是说,Turbulent Length模型忽略了火焰曲率对火焰速度的影响。

  1. Herweg-Maly模型

湍流火焰速度采用Herweg和Maly[243](第1071页)提出的模型进行计算:

其中, 是计算层流燃烧速度受应变影响的函数,具体如下:

当前时间

开始时间

湍流速度尺度

层流火焰厚度

如果正在使用Blint修正器

其中

= 2.0

= 0.7

为未燃混合物密度

为已燃混合物密度

  1. 层流模型

在层流模型中,方程10.1(第420页)中的湍流火焰速度 被建模为层流火焰速度 。由于层流火焰速度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进行建模,因此层流选项可用于定义您自己的湍流火焰速度函数。

发动机中的自燃现象是由于气缸内反应流动的化学动力学效应所致。在Ansys Fluent中考虑了两种类型的自燃模型:

  • 火花点火(SI)发动机中的爆震模型

  • 柴油发动机中的点火延迟模型

有关使用自燃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自燃模型”部分。自燃模型的理论在以下章节中描述:

10.2.1. 模型概述

10.2.2. 模型限制

10.2.3. 点火模型理论

10.2.1. 模型概述

爆震概念在预混发动机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探讨,因为它定义了该类型发动机在效率和功率生产方面的极限。随着压缩比的增加,从燃料中提取的工作量作为发动机效率的函数也随之增加。

然而,随着压缩比的增加,循环压缩过程中气缸内空气/燃料混合物的温度和压力也会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可能足以使混合物在火花塞点火前自发点燃并释放其热量。过早释放空气/燃料混合物中的所有能量几乎总是不希望的,因为这导致火花事件不再控制燃烧。由于能量的过早释放,发动机部件可能会遭受灾难性损坏。发动机内部压力的突然急剧上升可以通过发动机缸体清晰地听到,产生敲击声,因此被称为“爆震”。对于常见的汽油泵,爆震通常将最高实际压缩比限制在优质燃料的11:1以下,以及较便宜燃料的约9:1。

相较而言,柴油发动机的点火延迟并未像火花点火(SI)发动机那样得到广泛研究,主要是因为它对发动机效率的影响并不那么显著。柴油发动机的点火延迟指的是从燃油喷入燃烧室到压力因燃油释放能量而开始上升之间的时间。燃油通常喷入空气中,但其中可能混有大量废气(即EGR)以减少氮氧化物排放(NOx)。点火延迟受气缸内气体成分、气体温度、湍流强度等因素影响。由于点火延迟会改变燃烧相位,进而影响效率和排放,因此在柴油发动机模拟中考虑这一点至关重要。

10.2.2. 模型局限性

爆震模型与点火延迟模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模型与化学反应的耦合方式。爆震模型始终从燃油中释放能量,而点火延迟模型则防止能量过早释放。

Ansys Fluent中的爆震模型适用于预混和部分预混燃烧模型。自燃模型则适用于任何体积燃烧模型,但纯预混模型除外。自燃模型本质上具有瞬态特性,因此不适用于稳态模拟。

一般来说,自燃模型需要调整参数以重现发动机数据,并且可能需要进行调优以提高准确性。一旦模型针对特定的发动机配置进行了校准,那么不同的发动机转速和负荷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表示。详细的化学动力学可能更适用于更广泛的条件范围,尽管其计算成本更高。单方程自燃模型适用于几何精度或特定流动细节的分辨率比化学效应对模拟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情形。

10.2.3. 点火模型理论

在Ansys Fluent中,爆震模型和点火延迟模型处理方式相似,它们共享相同的基础架构。这些模型属于单方程自燃模型系列,并使用相关性来考虑复杂的化学动力学。它们与Halstead的“Shell”模型[229](第1070页)等八步反应模型不同,因为只求解了一个输运方程。输运方程中的源项通常不是刚性的,因此使得方程相对容易求解。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模拟,其中几何精度比完全解析的化学动力学更为重要。该模型可以在分辨率较低的网格上使用,以快速探索一系列设计,并在多维模拟中利用更昂贵且更准确的化学机制之前获取趋势。

10.2.3.1. 点火组分的输运

自燃通过点火组分的输运方程进行建模,记为 ,其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一个被动组分的“质量分数”,该组分代表当计算域中的燃料分解时形成的自由基。 是湍流Schmidt数。而 项则是点火组分的源项,其形式为...

其中, 对应于燃料引入计算域的时间。 项是点火延迟的关联,其单位为时间。当点火组分在计算域中达到值 1 时,点火已经发生。假设由 表示的所有自由基组分以与平均流动相同的速率扩散。

请注意,这些自由基组分的源项在爆震和点火延迟的情况下处理方式不同。此外,点火延迟的相关形式在两个模型之间也有所不同。关于源项处理的详细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介绍。

10.2.3.2. 爆震模型

在模拟爆震或点火延迟时,当点火组分在计算域中达到值 1 时,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对于爆震模型,Ansys Fluent 内置了两个相关性。一个是 Douaud [147](第 1065 页)给出的,另一个是 Heywood [242](第 1071 页)给出的,可以重现多个相关性的广义模型。

10.2.3.2.1. 源项的建模

为了以物理上真实的方式模拟爆震,源项在单元格中在适当条件下积累。考虑图10.1中的一维火焰:显示爆震模型源项积累的火焰前端(第425页)。在这里,火焰从左向右传播,火焰前的温度相对较低,火焰后的温度较高。在这张图中,分别表示燃烧和未燃烧状态下的温度。点火组分只有在有燃料时才会积累。在预混模型中,燃料定义为,其中是进度变量。如果进度变量为零,则混合物被认为未燃烧。如果进度变量为1,则混合物被认为已燃烧。

图10.1:显示爆震模型源项积累的火焰前端

图10.1

当点火组分在域中达到1的值时,该点发生了爆震。点火组分的值可以超过1。实际上,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远高于此的值。点火组分将继续积累,直到没有更多燃料存在。

10.2.3.2.2. 相关性

在SI发动机中,经过广泛测试的爆震相关性由Douaud和Eyzat [147](第1065页)给出:

其中,表示燃料的辛烷值,表示以大气压为单位的绝对压力,表示以开尔文为单位的温度。

同样,也有一个适用于的广义表达式,能够重现许多现有的阿伦尼乌斯相关性。该相关性的形式为

其中, 是预指数因子(单位为秒),RPM 是发动机转速(单位为每分钟循环次数), 是燃油/空气当量比。

10.2.3.2.3. 能量释放

一旦在计算域内发生点火,爆震事件通过单步阿伦尼乌斯反应释放剩余燃油能量来建模。在预混模型中,反应率项增加了一个额外的源项,该源项在该单元内燃烧剩余燃油。反应率由下式给出:

其中,,而。这些值的选择是为了反映适合丙烷的单步反应速率,如Amsden [16](第1057页)所述。燃料消耗的速率受到限制,以至于一个完全未燃烧的单元将在当前时间步长的三次内燃烧。限制反应速率纯粹是为了数值稳定性。

10.2.3.3. 点火延迟建模

在柴油发动机中建模点火延迟时,当点火组分在计算域中达到1的值时,允许化学反应发生。对于点火延迟模型,Ansys Fluent内置了两种相关性,一种由Hardenburg和Hase [235](第1070页)给出,另一种是再现文献中几种Arrhenius相关性的广义模型。

如果在使用点火延迟模型时点火组分小于1,则通过不在该特定时间步长激活燃烧模型来抑制化学源项;因此,能量释放被延迟。如果您有一个良好的高温化学模型,但不想解决通常昂贵的低温化学问题,这种方法是合理的。

10.2.3.3.1. 源项建模

为了以物理上真实的方式模拟点火,源项在单元的适当条件下累积。考虑图10.2中的单维喷雾:传播燃料云显示点火延迟模型的源项累积(第426页)。

图10.2:传播燃料云显示点火延迟模型的源项累积

在这里,喷雾从左向右传播,喷雾前方的燃料质量分数相对较低,而喷雾后方的燃料质量分数较高。如果单元格内没有燃料,模型将把局部源项设为零,然而,由于对流和扩散,的值可能不为零。

10.2.3.3.2. 相关性

如果单元格内存在燃料,Ansys Fluent中有两种内置选项来计算局部源项。第一种相关性是由Hardenburg和Hase完成的,该相关性是为戴姆勒克莱斯勒的重型柴油发动机开发的。该相关性在相当广泛的条件下都能有效,并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的单位是秒, 的值为 0.36, 表示发动机转速,单位是每分钟转数, 是有效活化能,而 则是压力指数。有效活化能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表10.1:Hardenburg相关性中变量的默认值

表10.1

第二个相关性是广义相关性,由方程10.9(第425页)给出,可用于点火延迟计算。

10.2.3.3.3. 能量释放

如果在域内任何位置点火组分的值大于或等于1,则表示点火已经发生,燃烧不再延迟。点火组分作为开关,启动域内的体积反应。请注意,点火组分的“质量分数”在域内可以超过1,因此,它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质量分数,而是一个表示随时间累积相关的被动标量。

本节介绍裂隙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信息可在以下章节中找到:

10.3.1. 概述

10.3.2. 局限性

10.3.3. 裂隙模型理论

有关使用裂隙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裂隙模型”部分。

10.3.1. 概述

Ansys Fluent 中实现的裂隙模型是一种基于 Namazian 和 Heywood [470](第 1084 页)以及 Roberts 和 Matthews [558](第 1089 页)提出的模型的零维环流模型。该模型主要针对缸内特定流动,更具体地说,是直喷式(DI)柴油发动机,因此仅适用于时间相关的模拟。

该模型从相邻两个边界的单元中获取质量、动量和能量,并考虑活塞裂隙体积中的质量储存。使用裂隙模型需要详细的环和活塞几何信息,通常是围绕发动机缸径的环包。图 10.3:裂隙模型几何(活塞)(第 428 页)至图 10.5:裂隙模型“网络”表示(第 428 页)展示了一个示例表示。

图 10.3:裂隙模型几何(活塞)

图 10.3

图 10.4:裂隙模型几何(环)

图 10.4

图 10.5:裂隙模型“网络”表示

图 10.5

10.3.1.1. 模型参数

  • 活塞与缸径间隙是指活塞与缸径之间的距离。典型值在火花点火发动机(SI)中为 2 至 5 密尔(80 至 120 微米),在某些柴油发动机(DI)中为 4 至 7 密尔(100 至 240 微米)。

  • 环厚度是图 10.4:裂隙模型几何(环)(第 428 页)中的变量 。典型值在 SI 发动机中为 1 至 3 毫米,在 DI 发动机中为 2 至 4 毫米。

  • 环宽是指图10.4中裂隙模型几何(环)(第428页)中的变量。对于发动机,典型值范围为3至,而对于柴油发动机,则为4至

  • 环间距是指一个环槽底部与下一个环槽顶部之间的距离。对于发动机,环间距的典型值为3至,而对于柴油发动机,则为4至

  • 环槽长度是指环槽的深度(即活塞上的切口);总是比环的宽度深约。对于发动机,典型值为4至,而对于DI柴油发动机,则为5至

  • 顶部间隙是指环槽与环顶部之间的间隙(40至)。

  • 中部间隙是指环与缸孔之间的距离(10至)。

  • 底部间隙是指环槽与环底部之间的间隙(40至)。

  • 共享边界和泄漏壁是指大多数缸内模拟中的活塞(例如,wall-8)和气缸壁(例如,wa11.1)。与活塞顶部和气缸壁共享边界的单元格被定义为裂隙单元格。

环带组是密封活塞在气缸孔内的那组环。当阀门关闭时(例如,在四冲程循环发动机的压缩冲程期间),活塞在气缸内向上移动,气缸内的压力升高,流动开始通过环。环带组中的压力分布是通过假设完全发展的可压缩流通过环与活塞之间的空间,或者环与气缸壁之间的阻塞可压缩流来建模的。

由于环带组中的温度是固定的且几何形状已知,一旦计算出压力分布,就可以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找到每个体积中的质量。在Ansys Fluent解决方案的每个离散步骤中,也计算了环带组总体质量流出的量(即,通过指定最后一个环的流动)。

10.3.2. 限制

缝隙模型的限制在于它是零维的、瞬态的,并且目前仅限于共享边界的两个线程。

使用零维方法是因为难以准确预测缝隙中组分的横向扩散。如果在模拟中组分的横向扩散很重要,例如当直喷发动机中的喷雾羽流靠近边界且净质量流进入缝隙时,建议在Ansys Fluent中使用非共形网格模拟完整的多维缝隙几何。此外,这种方法不具体追踪个别组分,因为任何个别组分都会立即分布在整个环带组中。从缝隙进入域的质量流被假定具有与质量流入的单元相同的组成。

裂隙流动方程的制定本质上是非定常的,并使用Ansys Fluent的刚性方程求解器进行求解。对于存在泄漏流动的稳态问题,可以通过将瞬态问题运行至稳态来解决。当前裂隙模型的额外限制在于仅允许单一裂隙存在,并且仅有一条线可以发生泄漏。虽然可以在模拟过程中设定活塞环位置,但并未显式考虑活塞环的动态特性。

在这种情况下,裂隙模型求解是一个刚性的初值边界问题。随着活塞环裂隙间压力差增大以及整个活塞环组压力差增大,刚性也随之增加。因此,如果时间步长开始时初始条件与解相距甚远,常微分方程(ODE)求解器可能无法成功积分这些方程。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减小流动时间步长进行多次迭代。另一种解决方案是使用更接近于时间步长结束时解的初始条件开始计算。

10.3.3. 裂隙模型理论

Ansys Fluent通过假设活塞与活塞环上下表面之间为层流可压缩流动,以及假设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为孔口流动,来求解裂隙几何形状中的质量守恒方程。通过活塞环端隙的质量流方程形式如下:

其中, 是流量系数, 是间隙面积, 是气体密度, 是当地声速,而 是一个由以下公式给出的压缩因子。

其中, 是比热比, 是上游压力, 是下游压力。通过活塞环顶部和底部面(即进入和离开活塞环后方体积)的质量流量的方程式为:

其中, 表示间隙的横截面积, 是气体流动环的宽度, 为局部气体粘度, 是气体温度, 为普适气体常数。针对一组三个环的方程系统形式如下:

其中, 表示缝隙单元内的平均压力,而 则是从文本界面输入的曲轴箱压力。对于数值上相邻的区域(例如,0-1、1-2、2-3等),其质量流量的表达式由方程10.15(第430页)给出;而对于间隔两个整数的区域(例如,),其质量流量的表达式则由方程10.13(第430页)和方程10.14(第430页)提供。因此,为了求解环组方程,需要 个方程,其中 代表模拟中环的数量。

声学与流体动力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业应用中,许多技术上重要的声音是由流体流动产生并传播的。因此,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可以在流体动力学的普遍框架内被理解和分析。(声学的控制方程实际上与控制流体流动的方程相同。)

在数值预测声波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源于一个公认的事实:声音的能量远低于流体流动的能量,通常相差几个数量级。这对计算声音构成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对远场声传播进行预测时,数值上解析声波变得尤为困难。另一个挑战来自于预测近场中产生声音的非常规流动现象(例如湍流)的难度。

本章概述了Ansys Fluent计算空气动力学产生声音的方法及其理论背景。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使用声学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预测空气动力学产生的噪音”部分。

考虑到该学科的广泛性和在空气动力学产生噪声中遇到的挑战,多年来提出了许多计算方法,其复杂性、适用性和成本差异很大,这并不令人惊讶。

Ansys Fluent提供了三种计算空气动力学产生噪声的方法:直接方法、混合方法和利用宽带噪声源模型的方法。在混合方法中,Fluent提供了两种方法: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的积分方法[168](第1066页),以及基于波动方程有限体积求解器的微分声传播方法。

本节分为以下部分:

  • 11.1.1. 直接方法
  • 11.1.2. Ffowcs Williams 和 Hawkings 的积分方法
  • 11.1.3. 基于波动方程的方法
  • 11.1.4. 宽带噪声源模型

11.1.1 直接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声波的产生和传播通过直接求解适当的流体动力学方程来计算。预测声波总是需要对控制方程进行时间精确的解。此外,在大多数直接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必须采用能够模拟粘性和湍流效应的控制方程,例如非稳态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即DNS)、RANS方程以及在SAS/DES/SDES/SBES和LES中使用的滤波方程。

因此,直接方法在计算上既困难又昂贵,因为它需要高度精确的数值方法、非常精细的计算网格一直到接收器,以及声学上无反射的边界条件。当需要在远场预测声音时(例如,对于翼型来说,数百个弦长),计算成本变得令人望而却步。当接收器在近场时(例如,客舱噪声),直接方法变得可行。在许多涉及近场声音的情况中,声音(或伪声音)主要是由局部流体动力压力引起的,这可以用合理的成本和精度来预测。

由于声波传播直接在这种方法中得到解决,通常需要求解控制方程的可压缩形式(例如,可压缩RANS方程,LES的滤波方程的可压缩形式)。只有在流动低且亚音速,且近场接收器主要由局部流体动力压力波动(即伪声音)组成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不可压缩流动公式。然而,这种不可压缩处理不允许你模拟共振和反馈现象。

11.1.2 Ffowcs Williams 和 Hawkings 的积分方法

这种方法由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提出,是一种积分方法,用于计算由运动物体产生的声辐射。它基于Lighthill的声学类比理论,并扩展到包含固体边界的影响。该方法通过积分形式表达声源项,从而避免了直接求解波动方程的复杂性。它适用于从低速到高速的各种流动条件,并且在处理复杂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时具有优势。

对于中远场噪声的预测,基于Lighthill声学类比[374](第1078页)的方法为直接方法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在这种方法中,通过适当的控制方程如非定常RANS方程、SAS/DES/SDES/SBES或LES获得的近场流动数据,借助对波动方程的解析推导出的积分解来预测声响。声学类比本质上将声波的传播与产生过程解耦,使得流动求解过程与声学分析得以分离。

Ansys Fluent提供了一种基于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FW-H)公式[178](第1067页)的方法。FW-H公式采用了Lighthill声学类比的最一般形式,能够预测由等效声源产生的声音。Ansys Fluent采用时域积分公式,其中在规定的接收器位置处,声压或声信号的时间历程通过评估相应的面积分直接计算。

为了评估这些面积分,需要获取源(发射)表面上流动场变量(如压力、速度分量和密度)的时间精确解。时间精确解可以通过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URANS)方程、大涡模拟(LES)或SAS/DES/SDES/SBES等方法获得,具体取决于所研究的流动特性及希望捕捉的特征(例如涡旋脱落)。源表面不仅可以放置在不透水的壁面上,还可以放置在内部(透水)表面上,这使得能够考虑由源表面包围的四极子贡献。根据所考虑的流动(噪声源)性质、使用的湍流模型以及流动计算中解析的时间尺度,可以预测宽带噪声和音调噪声。

Ansys Fluent中的FW-H声学模型允许您选择多个源表面和接收器。接收器可以是固定在CFD参考系中,或者以用户指定的恒定速度移动。后者选项可以模拟“飞越”情况。该模型还允许您选择保存源数据以供将来使用,或者在瞬态流动计算进行的同时实时进行声学计算,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声压信号可以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及其相关后处理功能进行处理,以计算和绘制诸如总声压级(SPL)和功率谱等声学量。

积分FW-H公式的一个重要限制是它仅适用于预测声音向自由空间的传播。因此,虽然该模型可以合法地用于预测外部气动流动引起的远场噪声,例如地面车辆和飞机周围的流动,但它不能用于预测管道内部或封闭空间内的噪声传播。

11.1.3 基于波动方程的方法

在这种旨在模拟低马赫数流动声学的混合模拟方法中,使用不可压缩流动模型计算声源,而使用微分波动方程计算这些源产生的声波传播。Ansys Fluent中实现的声波方程是从Ewert和Schroeder [168](第1066页)在恒定密度流动假设下推导出的声学扰动方程中得出的。该模型的主要优点是:

  • 与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积分求解器相比,扩展了适用性,后者只能用于模拟开放空间中的声波传播(参见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模型(第434页))。

  • 混合气动声学模拟的简单便捷工作流程,无需通过磁盘文件在不同软件组件之间交换数据,也无需在不同网格上对声源进行插值。当前实现选择了使用相同域和网格的流体流动和噪声传播瞬态协同仿真。

该方法包括使用基尔霍夫积分工具,将波动方程解传播到开放空间中的远程接收器。

11.1.4 宽带噪声源模型

在许多涉及湍流的实际应用中,噪声没有明显的音调,声音能量连续分布在广泛的频率范围内。在这些涉及宽带噪声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从RANS方程中容易计算的统计湍流量,结合半经验相关性和莱特希尔声学类比,来揭示宽带噪声的来源。

Ansys Fluent提供了几种这样的源模型,使您能够量化流体对总声功率的局部贡献(每单位表面积或体积)。它们包括以下内容:

  • Proudman公式

  • 喷流噪声源模型

  • 边界层噪声源模型

  • 线性化欧拉方程中的源项

  • Lilley方程中的源项

考虑到最终可能希望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所讨论流动产生的噪声,可以利用这些源模型提取有关噪声源的有用诊断信息,以确定流动的哪部分主要负责噪声产生。但请注意,这些源模型并不预测接收器处的声音。

与直接法和FW-H积分法不同,宽带噪声源模型不需要对任何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进行瞬态求解。所有源模型所需的数据,如平均速度场、湍流动能()及耗散率(),通常由RANS模型提供。因此,采用宽带噪声源模型所需的计算资源最少。

本节介绍了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模型、波动方程模型以及宽带噪声源模型的理论背景。

本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1.2.1. 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模型

11.2.2. 波动方程模型

11.2.3. 宽带噪声源模型

11.2.1 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模型

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FW-H)方程本质上是一个非齐次波动方程,可以通过操纵连续性方程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推导出来。FW-H [79](第1061页),[178](第1067页)方程可以写为:

流体在 方向的速度分量

流体在表面 法线方向的速度分量

表面在 方向的速度分量

表面在法线方向的速度分量

狄拉克δ函数

赫维赛德函数

是远场的声压( )。 表示引入的一个数学表面,用于“嵌入”外部流动问题( )到无界空间中,这有助于利用广义函数理论和自由空间格林函数来求解。表面( )对应于源(发射)表面,可以与物体(不透水)表面重合,或者位于物体表面的透水表面。 是指向外部区域( )的单位法向矢量, 是远场声速, 是莱特希尔应力张量,定义为

表示压缩应力张量。对于斯托克斯流体,该张量由以下公式给出:

自由流量的量用下标 表示。

在自由空间流动且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无障碍物的假设下,波动方程(方程 11.1,第 434 页)可以进行解析积分。完整的解包括面积分和体积分。面积分表示单极子和偶极子声源的贡献,以及部分四极子声源的贡献,而体积分则表示源表面外区域的四极子(体积)源。当流动为低亚音速且源表面包围源区域时,体积分的影响变得很小。在 Ansys Fluent 中,体积分被省略。因此,我们有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这里

当积分面与不可穿透的墙壁重合时,方程11.4(第435页)右侧的两项,即,通常根据其物理意义分别被称为厚度和载荷项。方程11.5(第435页)和方程11.6(第435页)中的方括号表示积分核在相应的延迟时间处计算,该延迟时间定义如下,给定接收器时间和到接收器的距离

方程11.5(第435页)和方程11.6(第435页)中出现的各种下标量是向量与由下标隐含的单位向量的内积。例如,,其中 分别表示辐射方向和壁面法线方向的单位向量。方程11.5(第435页)和方程11.6(第435页)中的马赫数向量 与积分面的运动有关: 量是标量积 。变量上的点表示对该变量的源时微分。

在计算物体周围外部流动引起的气动声时,必须启用对流效应选项(参见用户指南中的设置模型常数),并额外指定远场流体速度向量 。此选项与实际情境相关,如飞行测试(麦克风安装在飞机上)或风洞测量(麦克风安装在风洞核心流动区域)。

考虑到对流效应,退行时间计算变得比方程11.9(第435页)的简单形式更为复杂。如图11.1所示:对流效应对退行时间计算的示意图(第436页),有效声传播速度 在上游半球低于 ,在下游半球高于 ,其中 是从上游方向计数到接收器的方向角。根据图11.1:对流效应对退行时间计算的示意图(第436页),考虑到对流效应的退行时间必须计算为

对流效应选项的一个明显限制是远场对流必须是亚音速的

图11.1:滞后时间计算中对流效应的示意图

关于FW-H积分解适用性的以下备注:

  • Ansys Fluent中的FW-H公式可以处理旋转表面以及静止表面。

  • 不需要表面与物体表面或壁面重合。该公式允许源表面是可渗透的,因此可以放置在流动内部。

  • 当可渗透源表面(无论是内部的或非共形滑动界面)放置在物体表面一定距离处时,由公式11.5(第435页)和

公式11.6(第435页)给出的积分解包括源表面所包围区域内四极源的贡献。当使用可渗透源表面时,网格分辨率必须足够精细以解析可渗透表面所包围体积内的瞬态流动结构。

11.2.2 波动方程模型

与Ffowcs Williams和Hawkings(FW-H)积分模型类似,该基于波动方程有限体积求解器的模型从背景流动计算中获取有关声源的信息,该背景流动产生声音。与在选定接收位置计算声信号的FW-H模型不同,波动方程模型可以在整个模拟域中传递声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模型类似于直接模拟方法(参见直接方法(第431页))。然而,与直接模拟不同,波动方程模型允许您在流动压力之外单独看到声压的分布。

11.2.2.1 限制

以下限制适用:

  • 在低马赫数下,背景流必须是单一相态,且密度或声速无显著变化。

  • 波动方程忽略了对流效应。

  • Fluent 的二维轴对称版本不受支持。

  • 瞬态方案必须采用隐式方案,并启用第二阶或带限第二阶(不支持显式方案和流体求解器的第一阶隐式时间方案)。

  • 计算域和网格必须保持静止。不支持网格和框架运动。

  • 不支持重叠网格。

  • 不能使用类型为 DEFINE_INIT 的用户自定义函数来初始化波动方程模型。请改用 DEFINE_ON_DEMAND 函数。

11.2.2.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针对声势 ,波动方程的形式如下:

其中, 表示流动静压的局部瞬时值, 为恒定流体密度, 为恒定声速。

在低马赫数情况下,声波的对流传输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声压 可根据声势采用简化的关系式进行计算:

在 Fluent 中,目前可用于波动方程的边界条件类型如下:

  • 墙壁:所有墙壁均被视为声学硬壁,理想情况下反射声音。

  • 渗透性边界(入口、出口、远场边界):这些边界采用无反射条件处理。

  • 对称和周期性边界

对于波动方程模型,阻抗边界条件尚不可用。

声学模型可以使用非一致固定网格接口。然而,在这些接口上可能创建的局部墙壁区域,用于处理显著的几何错位,会反射声音并可能强烈影响声学解。因此,建议避免这种非物理墙壁,除非它们被海绵区域覆盖。

11.2.2.3 数值求解方法

方程 11.11(第 437 页)中的拉普拉斯项在空间上采用与 Fluent 中应用于流动方程扩散项相同的有限体积程序进行离散化。

解的时间传播采用 Hilber、Hughes 和 Taylor 提出的 方法,该方法也用于 Mechanical APDL 的瞬态分析,并在《Ansys Mechanical APDL 理论参考》第 15.2.2.1 节“线性系统的时间积分方案”中有所记载。这种方法是广受欢迎的 Newmark 算法的先进变体,用于数值积分具有由二阶时间导数表示的领先瞬态项的演化方程,如方程 11.11(第 437 页)中的波动方程。它结合了二阶精度与良好的稳定性。

11.2.2.4 防止声波的非物理反射

以下部分详细介绍了一些策略和考虑因素,以防止对解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的声波非物理反射。

11.2.2.4.1 网格质量

波动方程的数值解对网格中任何大小与声波波长相当或更大的非均匀性极为敏感。通常建议预防此类非均匀性,并且在进行频域声学谐波分析时,更容易估计网格中危险非均匀性的大小。对于时域气动声学模拟,由于湍流中涡声的宽带特性,估计网格质量标准并不容易。通常,尺度解析模拟会解析到网格单元大小的波动,但如何估计网格非均匀性的危险大小可能并不明显。时域气动声学模拟的结果在高频部分往往精度较低,这是由于短波在这些非均匀性处的反射和散射造成的。这些不准确性可以通过本节下面描述的数值程序来减少。尽管如此,气动声学模拟对网格质量的要求仍然高于类似配置下的不可压缩流动模拟。建议预先估计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并在该范围内每波长分配12个或更多的网格单元。

11.2.2.4.2 声源项的滤波

在处理声源项时,滤波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数值噪声和提高计算精度。通过应用适当的滤波方法,可以确保声源项的贡献在模拟中得到准确且稳定的体现,从而改善整体模拟结果的质量。

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公式11.11(第437页)的源项进行了两种滤波处理:空间上采用二阶显式线性滤波器抑制奇偶空间振荡,时间上采用高阶显式滤波器抑制源频谱的高频部分。空间滤波器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只能通过更改rp变量来关闭。至于时间滤波器,有一个图形和文本用户界面可以激活或停用它。建议保持时间滤波器处于激活状态,这是默认设置。

11.2.2.4.3 声源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渐变与限制(掩蔽)

声波方程模型应在非定常流动解稳定建立后激活。这意味着需要先停止流动模拟,然后开启波动方程求解器继续模拟。然而,波动方程中声源项的突然激活可能会产生高幅度的非物理解扰动,这些扰动可能在域内持续很长时间。为避免这种情况,波动方程求解器中采用了缓慢的源项渐变方法,用户以时间步数指定渐变持续时间。估计这一持续时间的常见规则是使其等于低频声音的一个或几个周期,这些低频声音显著且需要得到良好解析。在渐变期间,源项预乘以一个因子,该因子从零到一平滑增长。

提高解质量的另一个措施是对声源区域进行限制(掩蔽),其目的有二:

  • 仅允许湍流流动区域中已知解得到良好解析的部分产生声音。

11.2.2.4.4 利用人工粘性在海绵区域中阻尼解

应用海绵区域有助于避免以下情况下的非物理声反射:

  • 在开放边界处,即使使用了无反射边界条件,如果声波传播方向与边界表面不垂直,仍可能存在有限的反射。

  • 在大尺寸计算域中,通常需要在与声源相反的方向上扩大网格单元尺寸。来自扩展网格层的反射,尤其是来自内部网格界面的反射,可能会对声学解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建议避免此类网格扩展和界面,这些扩展和界面会在重要声频的声学关注区域内创建过于粗糙的网格。在此区域外,网格不规则性应由海绵区域覆盖。与声源屏蔽区域类似,海绵区域的边界通过用户指定的过渡厚度进行平滑处理。

通过在方程11.11(第437页)中添加一个人工粘性项来实现波动方程解的阻尼,该人工粘性项的形式与物理粘性项相同。人工粘性值的选择取决于局部网格分辨率。在用户指定的海绵区域内,采用默认的无量纲人工粘性系数的粘性项,经过优化,能最有效地阻尼波长等于两个单元尺寸的最短可解析波。如果需要对较长波进行更强的阻尼,可以通过两个参数来增加人工粘性。

其中, 是依赖于位置的海绵层标记,其值在零和一之间变化。

参数 是人工粘性的基础水平,用于在整个声学区域内平滑解,这意味着海绵区域以外的区域也会受到此基础水平的阻尼。阻尼参数的默认值为

11.2.2.5 基尔霍夫积分

Fluent中的声波方程模型主要用于模拟中程范围内的声传播。这个范围涵盖了声源和非均匀流场,其中也可能存在反射声的固体障碍物。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需要计算远距离目标位置的感知声信号。通过开放空间的声传播,其中流体要么静止要么均匀移动,可以使用基尔霍夫表面积分来计算。

11.2.2.5.1 兼容性和限制

基尔霍夫积分模型是对波动方程模型的补充,可以在使用波动方程模型时应用。当前的波动方程模型可以应用于瞬态单相流模拟,当背景流不引起密度变化时(推荐使用恒定密度流体模型)。

基尔霍夫模型的限制,对应于Fluent中波动方程模型的限制,包括:

  • 未包括对流效应,这意味着远场流体必须静止。

  • 不支持积分表面的运动(特别是其旋转)。

基尔霍夫模型当前实现的额外限制包括:

  • 仅实现了3D变体。

  • 只能使用单个表面进行积分。复杂表面可以构建为相应定义的标量场的等值面。

  • 不支持周期性。

  • 不支持移动接收器。

  • 该模型仅适用于“即时”模式,这意味着在每个时间步之后,瞬态模拟期间会计算下一组信号样本。目前没有

类似于 Ffowcs Williams 和 Hawkings 模型的“读取并计算”模式,其中瞬态数据在模拟期间导出,Fluent 在模拟结束后执行单一的后处理操作来计算声波传播到远程接收器。

11.2.2.5.2 数学公式

由于波动方程模型的线性及其通过基尔霍夫的积分解,可以为任何声学场变量写出表面积分。由于当前实现的波动方程模型使用声势作为主要变量,因此基尔霍夫积分直接应用于势:

其中, 分别表示接收器的坐标和接收时间, 为发射(推迟)时间, 是从积分面上的某一点到接收器的距离, 是朝向接收器的单位向量, 是表面外向单位法向量, 为声速。积分面上的每个微小面片在其自身的推迟时间 上对积分做出贡献。在公式 11.14(第 441 页)中,积分是在用户指定的表面上进行的,理论上该表面必须是封闭的。然而,在实践中,当基尔霍夫声源(公式 11.14(第 441 页)中积分下的函数)在表面的某部分未知或可忽略时,会应用非封闭的积分表面。一个例子是用于计算横流中长圆柱体产生的声波的没有端面的长圆柱形表面。另一个例子是放置在管道或管道出口周围的球形表面,用于计算从孔口辐射的声波。在后一种情况下,被管道或管道覆盖的球面部分在积分中被省略。

在所有接收器上累积了预定持续时间的声势样本后,声压信号 在每个接收器上计算如下:

11.2.3 宽带噪声源模型

11.2.3.1 Proudman公式

Proudman [536](第1088页)利用Lighthill的声学类比,推导出了无平均流动的各向同性湍流产生的声功率公式。最近,Lilley [375](第1078页)通过考虑Proudman原始推导中忽略的推迟时间差,重新推导了该公式。两种推导都得到了各向同性湍流单位体积产生的声功率(以为单位)。

其中, 分别表示湍流速度和长度尺度,而 是声速。在公式 11.16(第 441 页)中, 是一个模型常数。根据 ,公式 11.16(第 441 页)可以重写为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哪里

在Ansys Fluent中,根据Sarkar和Hussaini [567](第1090页)对各向同性湍流进行直接数值模拟的校准,重新调整的常数被设定为0.1。

Ansys Fluent还能够报告声功率,单位为,该声功率是根据...计算得出的。

其中 是参考声功率(默认值为 )。

Proudman 公式提供了一个在给定湍流场中单位体积对总声功率的局部贡献的近似度量。然而,在解释结果时,应谨慎考虑推导过程中所做的假设,例如高雷诺数、小马赫数、湍流的各向同性以及零平均运动。

11.2.3.2 喷流噪声源模型

这种轴对称喷流的源模型基于 Goldstein [210](第 1069 页)的工作,他修改了 Ribner [555](第 1089 页)最初提出的模型,以更好地考虑轴对称湍流喷流中湍流的各向异性。

在 Goldstein 的模型中,从湍流喷流的单位体积发出的总声功率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其中, 分别表示接收器位置的径向和角度坐标,而 则表示由喷流定义的单位体积内的定向声强。

方程11.21(第442页)中的是经修正的对流因子,定义为

以及

其余参数定义如下:

其中, 的计算方式取决于所选的湍流模型。当选择雷诺应力模型(RSM)时,它们是从相应的法向应力中计算得出的。对于所有其他双方程湍流模型,它们则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

Ansys Fluent 报告声功率,既采用有量纲单位(W/m³),也采用基于以下公式计算的分贝值:

其中, 是参考声功率(默认值为 )。

11.2.3.3 边界层噪声源模型

在低马赫数下,固体物体上湍流边界层流动产生的远场声通常具有实际意义。基于声学类比的Curle积分[128](第1064页)可以用来近似计算物体表面对总声功率的局部贡献。为此,可以从Curle积分开始。

其中, 表示发射时间(), 表示积分表面。

利用这一关系,远场中的声强可以近似为

其中, 表示相关面积,,而 则是 与壁面法向 之间的夹角。

整个物体表面发出的总声功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哪里

这可以解释为单位体表面积对总声功率的局部贡献。表面压力的时间导数的均方值以及相关区域进一步通过湍流参数进行近似,如湍流动能、耗散率和壁面剪切力。

Ansys Fluent 报告由公式 11.37(第 444 页)定义的声表面功率,既以物理单位(W/m²)也表示为分贝单位。

11.2.3.4 线性化欧拉方程中的源项

线性化欧拉方程(LEE)可以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推导出来,起始于将流动变量分解为平均、湍流和声学成分,并假设声学成分远小于平均和湍流成分。由此得到的声速分量的线性化欧拉方程可以写为

下标“ ”表示相应的声学成分,而撇号上标则表示湍流成分。

方程11.38(第444页)右侧可视为负责声生成的有效源项。其中,涉及湍流的前三项为主要贡献者。前两项记为 ,常被称为“剪切噪声”源项,因其涉及平均剪切。第三项记为 ,常称作“自噪声”源项,因为它仅涉及湍流速度成分。

计算线性化欧拉方程(LEE)源项所需的湍流速度场,采用随机噪声生成与辐射(SNGR)方法[55](第1060页)获得。在此方法中,湍流速度场及其导数通过 个傅里叶模态之和计算得出。

其中, 分别表示与波数向量 相关联的第 傅里叶模态的振幅、相位和方向(单位)向量。

请注意,Lilley 方程中的源项是向量量,根据所处理问题的维度,它们具有两个或三个分量。

11.2.3.5 Lilley 方程中的源项

Lilley 方程是一个三阶波动方程,可以通过结合可压缩流体的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来推导。当忽略粘性项时,它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其中 (\Pi = \left( {1/\gamma }\right) \ln \frac{p}{{p}_{o}})。

Lilley方程可以在基础稳态流动附近线性化。

其中, 表示湍流速度分量。

将公式 11.41(第 445 页)代入公式 11.40(第 445 页)的源项中,我们得到

方程11.42(第445页)中的源项是通过使用平均速度场和SNGR方法合成的湍流(脉动)速度分量来评估的。与LEE源项类似,方程11.42(第445页)中的源项根据是否涉及平均速度梯度(剪切噪声或自噪声)进行分组,并在Ansys Fluent中分别报告。

本章节阐述了Ansys Fluent中可用的拉格朗日离散相能力的理论基础。关于如何使用离散相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建模离散相”部分。本章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小节:

计算流体力学的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多相流动力学提供了基础。目前,多相流数值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欧拉-拉格朗日方法(下文讨论)和欧拉-欧拉方法(参见《多相流建模方法》(第598页))。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部分:

12.1.1.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12.1.1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ANSYS Fluent中的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本章介绍)遵循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流体相作为连续体,通过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来处理,而分散相则通过跟踪大量颗粒、气泡或液滴在计算流场中的运动来求解。分散相可以与流体相交换动量、质量和能量。

当可以忽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时,这种方法大大简化,这要求分散的第二相占据较低的体积分数,尽管高质量负荷是可以接受的。在流体相计算的指定间隔期间,颗粒或液滴的轨迹是单独计算的。这使得该模型适用于喷雾干燥器、煤和液体燃料燃烧以及某些含颗粒流动的建模,但不适用于液-液混合物、流化床或任何第二相体积分数不可忽略的应用。对于这些应用,可以使用《离散元方法碰撞模型》(第577页)中讨论的离散元模型来包含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离散相模型的限制在《用户指南》中的限制部分列出。

本节包含以下内容:

  • 12.2.1. 颗粒运动方程
  • 12.2.2. 颗粒湍流扩散
  • 12.2.3. 颗粒运动方程的积分

12.2.1 颗粒运动方程

12.2.1.1 颗粒受力平衡

Ansys Fluent 通过在拉格朗日参考系下对颗粒上的力平衡进行积分,来预测离散相颗粒(或液滴或气泡)的运动轨迹。这种力平衡将颗粒惯性与作用在颗粒上的力相等,可以写成

其中, 表示颗粒质量, 是流体相速度, 是颗粒速度, 是流体密度, 是颗粒密度, 是附加力, 是阻力,而 是液滴或颗粒的松弛时间 [215](第1069页),计算公式如下:

此处, 表示流体的分子粘度, 为颗粒直径,而 Re 则为相对雷诺数,其定义为

12.2.1.2 粒子扭矩平衡

粒子旋转是粒子运动的自然组成部分,对粒子在流体中移动的轨迹有显著影响。对于具有高转动惯量的大而重的粒子,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模拟研究中忽略粒子旋转,得到的粒子轨迹可能与实际路径有显著差异。为了考虑粒子旋转,需要求解粒子角动量的一个额外的常微分方程(ODE):

其中, 表示转动惯量, 表示粒子角速度, 表示流体密度, 表示粒子直径, 表示转动阻力系数, 表示施加在流体域中粒子上的扭矩,而 则表示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的粒子与流体间的相对角速度:

对于一个球形粒子,其转动惯量 的计算公式如下:

从公式12.4(第449页)可以看出,扭矩是粒子惯性和阻力之间达到平衡的结果。

有关如何使用粒子旋转功能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粒子旋转部分。

12.2.1.3 包含重力项

虽然公式12.1(第448页)包含了作用在粒子上的重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Ansys Fluent中,默认的重力加速度为零。如果您希望包含重力作用,必须记得在操作条件对话框中定义重力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12.2.1.4 其他力

公式12.1(第448页)在粒子受力平衡中考虑了其他力,这些力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很重要。其中第一个是“虚拟质量”力,即加速粒子周围流体所需的力。这个力可以表示为

其中, 为虚拟质量因子,默认值为 0.5。

此外,由于流体中的压力梯度,还会产生一个额外的力:

当流体密度远低于颗粒密度时,虚拟质量和压力梯度力并不重要,正如气体流动中的液固颗粒情况一样 。对于接近1的 值,虚拟质量和压力梯度力变得显著,建议当密度比大于0.1时包括这些力。有关如何在模型中包含这些力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在颗粒上包括虚拟质量力和压力梯度效应”。

12.2.1.5 移动参考系中的力

方程12.1(第448页)中的附加力项 还包括由于参考系旋转而产生的颗粒上的力。这些力产生于您在移动参考系中建模流动时(参见第21页的“移动参考系中的流动”)。例如,对于围绕 轴的旋转,颗粒在笛卡尔 方向上的力可以写为

其中, 分别表示在笛卡尔坐标系 方向上的颗粒和流体速度, 表示转速(RPM)。

其中, 分别是粒子和流体在笛卡尔坐标系 方向上的速度。

12.2.1.6 热泳力

悬浮在具有温度梯度的气体中的小颗粒会受到一个与梯度方向相反的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热泳。Ansys Fluent 可以选择性地在方程 12.1(第 448 页)中的附加力 中包含对颗粒的热泳效应:

其中, 表示热泳系数。您可以将该系数定义为常数、多项式或用户自定义函数,也可以采用 Talbot [644](第1094页)提出的形式:

其中:

Knudsen number

流体的平均自由程

仅基于平移能量的流体热导率

颗粒热导率

当地流体温度

流体粘度

此表达式假设颗粒为球形且流体为理想气体。

12.2.1.7 布朗力

对于亚微米颗粒,可以选择在附加力项中包括布朗运动的影响。布朗力的分量被建模为一个高斯白噪声过程,其频谱强度 由 [363] (第 1078 页) 给出:

其中, 是克罗内克δ函数,并且

其中, 表示流体的绝对温度, 是运动粘度, 是坎宁安修正系数(定义见公式12.55,第459页),而 则是玻尔兹曼常数。布朗力分量的振幅形式为

其中, 是均值为零、单位方差独立的正态随机数。布朗力分量的幅值在每个时间步长进行评估。为了使布朗力生效,必须启用能量方程。布朗力仅适用于层流模拟。

12.2.1.8 Saffman 升力

Saffman 升力,或因剪切产生的升力,也可以作为选项包含在附加力项中。所使用的升力公式来自 Li 和 Ahmadi [363](第 1078 页),是 Saffman [562](第 1089 页)提供的表达式的一般化:

其中,,而表示变形张量。这种升力形式适用于小颗粒雷诺数,仅推荐用于亚微米级颗粒。

12.2.1.9 马格努斯升力

当颗粒在流体中旋转时,会产生马格努斯或旋转升力。这种升力是由颗粒表面上的压力差引起的([124](第1064页))。对于高雷诺数情况,马格努斯力通过旋转升力系数进行缩放:

其中,

projected particle surface area

relative fluid - particle velocity

relative fluid-particle angular velocity

对于旋转升力系数 ,文献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Ansys Fluent 提供了以下几种计算公式:

  • Oesterle and Bui Dinh([484] )

旋转升力系数 取决于旋转雷诺数 和颗粒雷诺数

作者提供的相关性通过其实验测量得到了证实,这些测量针对的是值高达140的情况。与其他作者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也表明该相关性在值高达2000时仍然有效。

  • Tsuji et al. ([660])

旋转升力系数被定义为自旋参数的函数,具体如下:

自旋参数 定义如下:

这种表达方式被广泛使用,其有效范围可达

  • Rubinow and Keller ([561] (第 1089 页))

在这个基本假设中,旋转升力系数 与自旋参数 成线性正比关系:

此模型可用于比较目的或学术应用。

对于旋转粒子模拟,您可以在粒子力平衡方程(公式12.1(第448页))的附加力项中包含马格努斯升力。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粒子旋转”部分。

12.2.2 粒子的湍流分散

由于流体相中的湍流引起的粒子分散可以使用随机跟踪模型进行预测。随机跟踪(随机游走)模型通过使用随机方法(参见第453页的“随机跟踪”),考虑了瞬时湍流速度波动对粒子轨迹的影响。对于随机跟踪,有一个模型可以考虑连续相中湍流的生成或耗散(参见第583页的“离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耦合”)。

重要提示:如果使用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则不能包含粒子的湍流分散。

12.2.2.1 随机跟踪

当流动是湍流时,Ansys Fluent将使用轨迹方程(公式12.1(第448页))中的平均流体相速度来预测粒子的轨迹。可选地,您可以包含气体流动速度的瞬时波动值,

预测颗粒由于湍流引起的分散。

在随机追踪方法中,Ansys Fluent通过积分单个颗粒的轨迹方程,使用瞬时流体速度,在积分过程中沿颗粒路径,来预测颗粒的湍流分散。通过以这种方式计算足够数量的代表性颗粒(称为“尝试次数”)的轨迹,可以包括湍流对颗粒分散的随机效应。

Ansys Fluent使用随机方法(随机游走模型)来确定瞬时气体速度。在离散随机游走(DRW)模型中,波动速度分量是时间的离散分段常数函数。它们的随机值在由涡流特征寿命给定的时间间隔内保持不变。

在强烈非均匀扩散主导的流动中,DRW模型可能会给出非物理结果,其中小颗粒应均匀分布。相反,DRW模型会显示这些颗粒倾向于集中在流动中的低湍流区域。此外,由于湍流,该模型已知对直径小于几微米的颗粒的壁面撞击率预测不佳。

12.2.2.1.1 积分时间

颗粒分散的预测利用了积分时间尺度的概念:

积分时间与颗粒分散速率成正比,较大的值表明流体中存在更剧烈的湍动。可以证明,颗粒的扩散系数由 给出。

对于随流体一起运动(零漂移速度)的微小“示踪”颗粒,积分时间变为流体的拉格朗日积分时间,。这一时间尺度可以近似为

其中, 的值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确定。通过将示踪粒子的扩散率 与湍流模型预测的标量扩散速率 相匹配,我们可以求得 的值。

对于模型及其变体,以及

当使用雷诺应力模型(RSM)时 [132](第1064页)。对于 - 模型,将 =0.09kω 代入方程 12.24(第453页)。LES模型使用等效的LES时间尺度。

12.2.2.1.2 离散随机游走模型

在离散随机游走(DRW)模型,或称为“涡流寿命”模型中,粒子与一系列离散的理想化流体相湍流涡的相互作用被模拟 [215](第1069页)。每个涡流具有以下特征:

  • 高斯分布的随机速度波动,

  • 时间尺度,

在湍流涡的寿命期间占主导地位的 的值是通过假设它们服从高斯概率分布来采样的,因此

其中, 是一个正态分布的随机数,而等式右边的其余部分则是速度脉动的局部均方根(RMS)值。由于在流场中每一点处的湍流动能是已知的,因此这些RMS脉动分量值可以被定义(假设各向同性)为:

对于 - 模型、 - 模型及其变体,当使用RSM时,应力非各向同性被纳入速度波动的推导中:

当在湍流的二阶矩为对角线的参考系中观察时 [731](第1099页)。对于大涡模拟(LES)模型,速度波动在所有方向上都是等效的。详情请参阅尺度解析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第126页)。

涡流的特征寿命被定义为常数:

其中, 通常由方程 12.24(第 453 页)给出(默认情况下为方程 12.25,第 454 页),或者作为关于 的随机变化:

其中, 是一个大于零且小于1的均匀随机数,而 由公式12.25(第454页)给出。选择随机计算 可以更真实地描述相关函数。

粒子涡流穿越时间定义为

其中, 是颗粒松弛时间, 是涡流长度尺度, 是相对速度的大小。

假设颗粒在与涡流生命周期和涡流穿越时间中较小的一个时间内与流体相涡流相互作用。当达到这个时间时,通过在方程12.27(第454页)中应用新的 值,得到瞬时速度的新值。

12.2.2.1.3 使用DRW模型

DRW模型所需的唯一输入是积分时间尺度常数 的值(参见方程12.24(第453页)和方程12.32(第454页))以及用于预测涡流生命周期的方法选择。您可以选择使用常数值或随机值,通过在用户指南中描述的随机跟踪部分,在设置注入属性对话框中为每个注入选择适当的选项。

重要提示:如果使用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则不能包括颗粒的湍流扩散。

12.2.3 颗粒运动方程的积分

轨迹方程以及任何描述颗粒与周围环境之间热量或质量传递的辅助方程,都是通过在离散时间步长上的逐步积分来求解的。时间积分在方程12.1(第448页)中进行,得到沿轨迹各点的颗粒速度,而轨迹本身则通过...

请注意,方程12.1(第448页)与方程12.35(第455页)构成了一组耦合的常微分方程,而方程12.1(第448页)可以改写成以下通用形式:

其中,项包含了除阻力外所有其他力引起的加速度。

通过解析积分,我们可以针对常数求解这一组方程。对于粒子在新位置的速度,我们得到

新位置 可以通过类似的关联关系计算得出。

在这些方程中, 分别表示旧位置处的颗粒速度和流体速度。在使用解析离散化方案时,会应用方程 12.37(第 455 页)和方程 12.38(第 456 页)。

方程组 12.1(第 448 页)和方程 12.35(第 455 页)也可以通过数值离散化方案来求解。当对方程 12.36(第 455 页)应用欧拉隐式离散化时,我们得到...

在将梯形离散化方法应用于方程12.36(第455页)时,右侧的变量取其平均值,而由于其他力引起的加速度则保持恒定。我们得到

平均值 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在新的位置 处,粒子速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对于隐式和梯形方案,新粒子位置总是通过方程12.35(第455页)的梯形离散化来计算。

方程12.36(第455页)和方程12.35(第455页)同样可以通过Cash和Karp[95](第1062页)发布的Runge-Kutta方案来计算。这些常微分方程可以视为向量形式,其中左侧为导数,右侧则是任意函数

得到

其中

系数 以及 取自 Cash and Karp [95])。

该方案提供了嵌入式误差控制,当未启用Accuracy Control时,该控制将被关闭。

对于移动参考系,积分在移动框架中进行,额外项如公式 12.9(第 450 页)和公式 12.10(第 450 页)所述,因此考虑了系统旋转。利用可用的精度控制机制,轨迹积分将随时间精确进行。

解析方案非常高效。但在大步长或粒子未与连续流体达到流体动力学平衡的情况下,可能会变得不准确。数值方案隐式和梯形,结合自动跟踪方案选择,考虑了作用在粒子上的大部分力的变化,并被选为默认方案。如果非阻力力在粒子积分步长内发生变化,建议使用龙格-库塔方案。

高阶方案梯形和龙格-库塔的积分步长受限于基于粒子动量响应时间的稳定范围。因此,建议将它们与自动跟踪方案选择结合使用。

对于无质量粒子类型,粒子速度等于连续相的速度,因此只需解轨迹方程 12.35(第 455 页),其中粒子速度 。沿轨迹的新粒子位置总是通过方程 12.41(第 456 页)和方程 12.45(第 456 页)计算,其中

旋转粒子运动方程(方程 12.195(第 493 页))采用欧拉隐式离散化方案求解。

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中,有几种适用于阻力系数 的定律。

  • 12.3.1. 球形阻力定律
  • 12.3.2. 非球形阻力定律
  • 12.3.3. 斯托克斯-坎宁安阻力定律
  • 12.3.4. 高马赫数阻力定律
  • 12.3.5. 动态阻力模型理论
  • 12.3.6. 密集离散相模型阻力定律
  • 12.3.7. 泡状流动阻力定律
  • 12.3.8. 旋转阻力定律

关于选择阻力定律的指导说明,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阻力定律”部分。

12.3.1 球形阻力定律

对于光滑颗粒,阻力系数 可取自...

其中, 是常数,适用于 Morsi 和 Alexander [461](第 1083 页)给出的多个雷诺数范围。

12.3.2 非球形颗粒的阻力定律

对于非球形颗粒,Haider 和 Levenspiel [226](第 1070 页)开发了相关性。

其中

(12.51)

形状因子 被定义为

其中, 是与颗粒体积相同的球体的表面积,而 是颗粒的实际表面积。为了计算颗粒的质量、阻力以及 ,颗粒尺寸 应为具有相同体积的球体的直径。

重要提示:形状因子不能超过1的值。

12.3.3 斯托克斯-坎宁安阻力定律

阻力函数 表示为:

其中

对于亚微米颗粒,存在一种更适合小颗粒的斯托克斯阻力定律形式[502](第1086页)。在这种情况下,定义为

因子 是针对斯托克斯阻力定律的坎宁安修正,你可以据此计算得到。

(12.55)

其中, 是分子平均自由程。Cunningham 修正改善了在连续流与自由分子流之间的滑流或过渡区域的阻力预测。它不适用于自由分子流区域,因为在该区域中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远大于颗粒直径。

12.3.4 高马赫数阻力定律

还提供了一种高马赫数阻力定律。这种阻力定律类似于球形定律(公式 12.49(第 458 页)),并进行了修正 [111](第 1063 页),以考虑粒子雷诺数大于 20 时粒子马赫数大于 0.4 的情况。

12.3.5 动态阻力模型理论

准确确定液滴阻力系数对于精确的喷雾模拟至关重要。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动态确定液滴阻力系数,考虑液滴形状的变化。

动态阻力模型几乎适用于任何情况。它与 TAB 和波模型两种液滴破碎模型兼容。当开启碰撞模型时,碰撞会重置碰撞液滴的变形和变形速度。

许多液滴阻力模型假设液滴在整个计算域内保持球形。基于这一假设,球形物体的阻力由以下公式 [385](第 1079 页)确定:

然而,当一个初始为球形的液滴在气体中移动时,其形状会在韦伯数较大时发生显著变形。在极端情况下,液滴的形状将趋近于圆盘状。然而,圆盘的阻力远高于球体。由于液滴的阻力系数高度依赖于液滴形状,假设液滴为球形的阻力模型并不令人满意。动态阻力模型考虑了液滴变形的影响,线性地在球体阻力(公式12.56,第459页)和对应于圆盘的1.54之间变化[385](第1079页)。阻力系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液滴的形变,这一形变量是通过求解相关方程得到的。

在无畸变极限情况下(即 ( y = 0 )),将得到球体的阻力系数;而在最大畸变情况下(即 ( y = 1 )),将得到与圆盘相对应的阻力系数。

请注意,公式 12.58(第 460 页)是从描述喷雾破碎的泰勒类比破碎(TAB)模型中获得的,详见泰勒类比破碎(TAB)模型(第 555 页),但动态阻力模型可以与任一破碎模型一起使用。

12.3.6 密集离散相模型阻力定律

适用于密集气固流动的阻力定律包括:

  • 温与余
  • 吉达斯波
  • 西姆拉尔-奥布莱恩
  • 惠林-吉达斯波
  • 吉比拉罗
  • EMMS
  • 过滤双流体模型

这些相关性的详细理论背景以及何时使用每个模型的建议,可以在流体-固体交换系数(第 675 页)中找到(另见用户指南中的指定阻力函数)。所有这些相关性都考虑了群体效应,因此依赖于颗粒相体积分数。因此,这些阻力模型仅在计算 DPM 体积分数时可用,即与密集离散相模型结合使用时。

12.3.7 泡状流阻力定律

在足够小的颗粒雷诺数下(即气泡和液滴非常小),分散的液滴和气泡的行为与固体球形颗粒相同。因此,阻力系数可以通过席勒-瑙曼或亚历山大-莫尔西相关性很好地近似。

在较大的颗粒雷诺数下(惯性或畸变颗粒区域),表面张力效应变得重要。流体颗粒首先近似为椭球形,最终变为球帽形。

Ansys Fluent 中可用的稀疏分布分散液滴和气泡的阻力系数定律包括:

  • 石井-朱伯阻力模型(第 460 页)[273](第 1072 页)

  • 格雷斯曳力模型(第461页)[111](第1063页)

12.3.7.1 Ishii-Zuber曳力模型

  • 粘性区域

在粘性区域中,分散的液滴和气泡的行为与固体球形颗粒相同。因此,曳力系数可以通过亚历山大-莫西相关关系很好地近似:

(12.59)

  • 扭曲粒子状态

在扭曲粒子状态下,阻力系数近似恒定,与雷诺数无关,但通过一个称为Eötvös数的无量纲群依赖于粒子形状,该数衡量重力与表面张力之间的比率:

其中, 表示相之间的密度差, 是重力加速度, 是表面张力系数。

对于扭曲状态,Ishii-Zuber 关联式给出:

(12.61)

  • 球帽状区域

在球帽状区域中,阻力系数近似为:

在较大颗粒雷诺数范围内,气泡阻力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12.63)

12.3.7.2 Grace 曳力模型

  • 粘性区

在粘性区,曳力系数的模型与Ishii-Zuber曳力模型(第460页)中的处理方式相同(见公式12.59,第461页)。

  • 变形区

格雷斯曳力模型是为单个气泡流动而制定的。在此模型中,变形颗粒区的曳力系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给定的终端速度,其表达式为:

其中, 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的莫顿数:

以及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

with

此处, 表示在 和 1 巴压力下水的分子粘度。

在上式中,下标 指的是连续相。

  • 球帽区域

在球帽区域,阻力系数的建模方式与 Ishii-Zuber 阻力模型(第 460 页)(公式 12.63(第 461 页))相同。

12.3.8 旋转阻力定律

旋转阻力系数 适用于更高的旋转雷诺数 ,其中 定义为:

(12.66)

Ansys Fluent 采用了 Dennis 等人提出的旋转阻力系数 的相关性。

([137](第 1064 页)):

方程12.67(第462页)的有效范围是:

利用Ansys Fluent的离散相建模功能,可以对反应颗粒或液滴进行建模,并考察它们对连续相的影响。Ansys Fluent中提供了几种热质传递关系,称为“法则”,本节将描述这些法则所采用的物理模型。

  • 12.4.1. 惰性加热或冷却(法则1/法则6)
  • 12.4.2. 液滴蒸发(法则2)
  • 12.4.3. 液滴沸腾(法则3)
  • 12.4.4. 挥发分析出(法则4)
  • 12.4.5. 表面燃烧(法则5)
  • 12.4.6. 多组分颗粒定义(法则7)

您激活的法则取决于所选颗粒类型。在设置喷射属性对话框中,您将指定颗粒类型,Ansys Fluent将针对所选类型使用一组特定的热质传递法则。所有颗粒类型都有预定义的物理法则序列,如下表所示:

粒子类型描述激活的定律
无质量--
惰性惰性/加热或冷却1, 6
液滴加热/蒸发/沸腾1, 2, 3, 6
燃烧加热;挥发物释放/膨胀;异质表面反应1, 4, 5, 6
多组分多组分液滴/颗粒7

除了上述定律外,您还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来定义自己的定律。有关用户自定义函数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定制手册》。

您还可以通过在设置注入属性对话框中选择湿燃烧,将燃烧颗粒扩展为包含蒸发/沸腾材料。

Ansys Fluent的物理定律(第1至第6定律),描述了本表中所列的热量和质量传递条件,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解释。

12.4.1 惰性加热或冷却(第1/第6定律)

惰性加热或冷却定律(第1和第6定律)适用于颗粒温度低于您定义的蒸发温度,并且在颗粒的挥发分被消耗之后。这些条件可以写成:

第1定律:

法则六:

其中, 表示颗粒温度, 是颗粒的初始质量, 则是其当前质量。

第一定律适用于颗粒/液滴温度达到蒸发温度之前。此时,非惰性颗粒/液滴可能继续遵循某个质量传递定律(2、3、4和/或5),并在颗粒/液滴的挥发部分被消耗后返回到第六定律。(注意,蒸发温度 是一个用于定义蒸发/沸腾/挥发定律开始的任意建模常数。)

在使用第一定律或第六定律时,Ansys Fluent 通过一个简单的能量平衡来关联颗粒温度 与颗粒表面的对流热传递以及辐射的吸收/发射:

其中

颗粒的质量(千克)

颗粒的比热容

颗粒的表面积

连续相的局部温度(K)

对流换热系数

颗粒的发射率(无量纲)

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

辐射温度

方程12.70(第464页)假设颗粒内部的热阻可以忽略不计,即颗粒内部温度均匀。

是入射辐射

其中, 表示辐射强度, 表示立体角。

仅当您在离散相模型对话框中启用了 P-1 或离散坐标辐射传热到颗粒的选项时,才会考虑颗粒的辐射热传递。

方程 12.70(第 464 页)采用近似线性化形式进行时间积分,假设颗粒温度在相邻时间步之间缓慢变化:

在计算粒子轨迹的过程中,Ansys Fluent会积分公式12.72(第464页)以获取下一时刻的粒子温度。

其中, 是积分时间步长,

以及

Ansys Fluent 还能使用刚性耦合求解器,结合等效质量传输方程来求解方程12.72(第464页)。有关在粒子上包含耦合热-质解决方案效果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相关章节。

传热系数 是根据Ranz和Marshall [542](第1088页),[543](第1088页)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的:

其中

颗粒直径

连续相的热导率 (W/m-K)

基于颗粒直径和相对速度的雷诺数

(公式 12.3 (第 448 页))

连续相的普朗特数

对于惰性和燃烧颗粒,Ansys Fluent 提供了以下换热系数相关性:

  • 恒定 HTC

在此方法中,体积换热系数被指定为一个常数值。

  • 努塞尔数

在此方法中,换热系数使用用户指定的努塞尔数 计算,如下所示:

  • Tomiyama 模型。详见 Tomiyama 模型(第 702 页)。

  • Ranz-Marshall 模型(默认)。该模型使用公式 12.76(第 465 页)来评估传热系数。

  • Hughmark 模型。详见 Hughmark 模型(第 702 页)。

  • Gunn 模型(仅限 DDPM)。详见 Gunn 模型(第 703 页)。

有关如何使用这些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传热系数部分。

最后,颗粒在穿过每个计算单元时所损失或获得的热量,在连续相能量方程的后续计算中表现为热源或热汇。在 Laws 1 和 6 期间,颗粒/液滴不与连续相交换质量,也不参与任何化学反应。

12.4.2. 液滴蒸发(定律2)

定律2用于预测离散相液滴的蒸发。当液滴温度达到蒸发温度,时,定律2被启动,并持续到液滴达到沸点,,或者直到液滴的挥发部分完全消耗为止。

蒸发定律的启动由参数的设定决定,这是一个没有物理意义的建模参数。注意,一旦蒸发开始(通过液滴达到这个阈值温度),即使液滴温度降到以下,它也会继续蒸发。只有当液滴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蒸发才会停止。在这种情况下,液滴将保持在第二定律中,但不会预测到蒸发。当达到沸点时,液滴的蒸发将由沸速率,即第三定律预测,如后续章节所述。

12.4.2.1 第二定律期间的传质-扩散控制模型

在第二定律期间,当蒸发速率较慢时,可以假设它受梯度扩散控制,液滴蒸气向气相的通量与液滴表面和主体气体中的蒸气浓度差有关:

其中:

蒸汽摩尔通量

传质系数

液滴表面蒸汽浓度

气相主体中蒸汽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Ansys Fluent 的蒸发定律假设 为正值(蒸发)。如果存在 为负值的情况(即液滴温度低于露点,存在凝结条件),Ansys Fluent 会将液滴视为惰性

液滴表面蒸汽浓度的评估是基于假设界面处蒸汽的分压等于液滴温度 下的饱和蒸汽压

其中, 为通用气体常数。

通过求解组分 的传输方程,我们可以得知体相气体中蒸汽的浓度为:

其中, 表示组分 的局部主体摩尔分数, 是局部压力,而 则为气体中的局部主体温度。方程 12.80(第 466 页)中的质量传递系数是根据舍伍德数关联式 [542](第 1088 页),[543](第 1088 页)计算得出的:

其中

蒸汽在主体中的扩散系数

施密特数,

颗粒(液滴)直径

由方程12.80(第466页)给出的蒸汽通量成为气相组分传输方程中组分 的源项,(参见用户指南中关于离散相材料属性的设置)或在非预混燃烧计算的混合分数方程中。

液滴的质量根据...(此处省略,因为原文未提供完整信息)

其中

组分 的分子量

液滴的质量

液滴的表面积

Ansys Fluent 还可以使用刚性耦合求解器结合等效热传递方程求解方程 12.84(第 467 页)。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在颗粒上包括耦合热-质解决方案效果”。

12.4.2.2 第二定律期间的传质-对流/扩散控制模型

在高蒸发速率下,从液滴表面到主气相的蒸发物质的强制对流(Stefan 流动)的影响变得重要。

在 Ansys Fluent 中,根据 Miller [442](第 1082 页)和 Sazhin [573](第 1090 页)的工作,采用了以下表达式:

其中

液滴质量

传质系数

液滴表面积

气体密度

为斯波尔丁质量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面处的蒸汽质量分数

体气中的蒸汽质量分数

质量传递系数 由方程 12.83 给出。

12.4.2.3 第二定律-热解过程中的质量传递

单一速率热解模型[67](第 1060 页)采用以下阿伦尼乌斯表达式计算从液滴到体气相的质量传递速率:

其中,

液滴质量

液滴直径

前指数因子

活化能

颗粒温度 (K)

一个简化的恒定速率热解模型表示为:

其中

速率常数

初始颗粒质量

12.4.2.4 定义饱和蒸汽压和扩散系数(或二元扩散率)

在问题定义过程中,您必须将饱和蒸汽压定义为温度的多项式或分段线性函数 。请注意,饱和蒸汽压的定义至关重要,因为 用于获取蒸发过程的驱动力(方程 12.80 (第 466 页) 和方程 12.81 (第 466 页))。您应提供在整个可能的液滴温度范围内准确的压力值。饱和蒸汽压数据可从物理或工程手册中获得(例如,[511] (第 1086 页))。

在设置离散相材料属性时,您还必须输入扩散系数 。请注意,您为连续相提供的扩散系数输入在离散相模型中不被使用。

您可以将二元扩散系数(或二元扩散率)定义为常数,或连续相温度的函数。或者,您可以将其定义为膜平均温度 的函数,该温度由计算得出。

其中:

液滴温度

气体主体温度 (K)

平均系数

您还可以选择让 Fluent 根据单位 Lewis 数的假设来计算扩散系数:

其中,

组分 i 在气相混合物中的质量扩散系数

混合物的导热系数

混合物的密度

混合物的比热容

根据 Polling 等人 [525](第 1087 页),对于低至中等压力(例如,压力 ),二元扩散系数 与压力 成反比,因此适用以下关系:

其中, 是组分 在参考压力 下的二元扩散系数。

12.4.2.5 定义沸点和潜热

沸点 和潜热 被定义为液滴-颗粒材料的恒定属性输入。Ansys Fluent 属性数据库中的默认沸点数据对应于 1 大气压(正常沸点),潜热数据对应于液滴的正常沸点。

在蒸发过程中,随着颗粒温度变化,潜热将根据方程 12.92(第 469 页)进行变化。

以下是翻译成中文的内容:

沸点

沸点处的潜热

气相和液相的比热容,分别为

对于在或接近大气压下的模拟,随着液滴温度变化的潜热通常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要根据公式12.92(第469页)考虑液滴温度对潜热的影响,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包括液滴温度对潜热的影响”。如果模拟中的压力与大气压不同,您将需要修改Ansys Fluent属性数据库中的默认沸点数据。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考虑压力对沸腾的影响”。

当在DPM模拟中使用真实气体模型(RGM)(参见《Fluent用户指南》中的“真实气体模型”)时,适当的建模方法取决于操作条件范围。有关此方法的指南和限制,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使用立方状态方程模型与拉格朗日分散相模型”。请注意,NIST RGM与DPM不兼容,除了惰性和无质量粒子类型。

12.4.2.6 液滴的热传递

最后,根据一个热平衡方程更新液滴温度,该方程将液滴中的显热变化与液滴和连续相之间的对流和潜热传递联系起来:

其中:

液滴热容

液滴温度 (K)

对流换热系数

连续相温度 (K)

蒸发过程中颗粒质量变化率 (负值)

潜热

颗粒发射率 (无量纲)

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辐射温度, , 其中 是根据方程 12.71 (第 464 页) 定义的入射辐射

仅当在离散相模型对话框中启用了 P-1 或离散坐标辐射换热选项时,才会考虑颗粒的辐射换热。

传递给或从气相中传递的热量在后续连续相能量方程的计算中成为能量源/汇。

当蒸发率由对流/扩散控制模型 (方程 12.85 (第 467 页)) 计算时,方程 12.93 (第 470 页) 中的对流换热系数 通过修正的 数计算如下 [573] (第 1090 页):

其中,

粒径

连续相的热导率 (W/m-K)

雷诺数 (见公式12.3)

连续相的普朗特数

是斯波尔丁传热数,定义为:

其中

传递给液滴的热量(瓦特)

颗粒蒸发速率(千克/秒)

液滴蒸汽的比热容(焦耳/千克-开尔文)

通过 Spalding 质量数计算得出:

其中

路易斯数 =

气体混合物的比热

对于单位路易斯数且进一步假设 ,方程 12.96(第 471 页)

简化为:

当液滴与周围气体之间的温差较大时,瞬态效应变得重要。此时,假设液滴温度均匀以及蒸发出的蒸汽与周围气体处于温度平衡状态的假设可能会受到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对Spalding传热项进行平均可能会产生更真实的结果。

ANSYS Fluent提供了在方程12.94(第470页)中对项与蒸发组分表面质量分数进行平均的选项,如下所示:

蒸发组分的表面质量分数

12.4.3 液滴沸腾(定律三)

定律三用于预测离散相液滴的对流沸腾,当液滴温度达到沸点温度,,并且液滴仍含有可蒸发质量时(液滴质量大于非挥发质量,):

以及

当液滴温度达到沸点 ( T_{bp} ) 时,沸腾速率通过求解方程 12.93(第 470 页)和方程 12.94(第 470 页)来计算颗粒直径,得出:

其中

= 气体的热容

= 液滴密度

= 雷诺数

= 连续相的普朗特数

= 气体的热导率

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之前的Ansys Fluent R3版本使用的是公式12.101(第472页)的简化版本,其中普朗特数被假设为常数且等于0.45。在这种情况下,项 简化为

Ansys Fluent提供了将气体热容 设置为蒸发组分热容的选项。有关此选项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属性描述”部分。

公式12.101(第472页)是在假设恒定压力下的稳态流动条件下推导出来的。请注意,该模型要求 才能发生沸腾,并且液滴在整个沸腾过程中保持恒定温度

当辐射热传递处于活动状态时,Ansys Fluent使用对公式12.101(第472页)的轻微修改,该修改从公式12.93(第470页)开始推导,并假设液滴温度恒定。这产生的结果是:

或者

利用公式12.76(第465页)中的努塞尔数关联式,并将普朗特数项替换为经验常数0.23,公式12.103(第472页)变为:

在没有辐射的情况下,这一结果与方程12.101(第472页)在极限情况下,即对数函数的自变量接近于1时相匹配。当模型中存在辐射时,Ansys Fluent使用方程12.104(第473页),而在没有辐射时使用方程12.101(第472页)。只有在启用了P-1或离散坐标辐射模型,并且通过“离散相模型对话框”中的“颗粒辐射交互作用”选项激活了颗粒的辐射热传递时,才会考虑颗粒的辐射热传递。

假设液滴在沸腾速率作用下保持恒定温度。一旦输入沸腾定律,它将应用于颗粒轨迹的整个持续时间。蒸发所需的能量在气相能量方程中表现为(负)源项。蒸发后的液体作为组分进入气相,具体由用户为目的地组分输入的定义决定(参见用户指南中的“为离散相设置材料属性”)。

12.4.4. 挥发分释放(定律4)

挥发分释放定律适用于正在燃烧的颗粒,当颗粒温度达到其蒸发热温度,即 时,该定律开始生效,并持续作用直至颗粒质量 超过颗粒中非挥发物的质量为止。

以及

其中, 是选择湿燃烧时蒸发/沸腾物质的初始质量分数(否则,)。正如公式 12.105(第 473 页)所示,当使用第 4 定律时,沸点 和蒸发温度 应设置为相等。当湿燃烧激活时, 仅指液滴物质的沸点和蒸发温度。

Ansys Fluent 提供了四种挥发分释放模型选择:

  • 恒定速率模型(默认模型)

  • 单一动力学速率模型

  • 两种竞争速率模型(小林模型)

  • 化学渗透挥发分释放(CPD)模型

以下各节将依次介绍这些模型。

12.4.4.1 选择挥发分释放模型

在创建/编辑材料对话框中为燃烧颗粒物质设置物理属性时,您将选择挥发分释放模型,如用户指南中的属性描述所述。默认情况下,将使用恒定速率模型(公式 12.107(第 474 页))。

12.4.4.2 恒定速率挥发分释放模型

恒定速率挥发分释放定律规定,挥发分以恒定速率释放 [50](第 1059 页):

其中

颗粒质量

颗粒中初始挥发物含量

初始颗粒质量

速率常数

速率常数 在燃烧颗粒的材料属性中定义。Fluent 材料数据库包括每种可用燃烧颗粒材料的默认值。

一个代表性值为 12 ,源自 Pillai [519](第 1087 页)关于煤燃烧的研究。正确使用恒定挥发速率需要适当设置控制挥发开始发生的蒸发温度。文献中的值显示此温度约为 [50](第 1059 页)。

颗粒的挥发分作为挥发组分 进入气相,由您定义(参见用户指南中的为离散相设置材料属性)。一旦进入气相,挥发物可能会根据控制气相化学的输入进行反应。

12.4.4.3 单一动力学速率模型

单一动力学速率挥发模型假设挥发速率与颗粒中剩余挥发物量成一级依赖关系 [36](第 1059 页):

其中

颗粒质量

颗粒中初始挥发分质量分数

蒸发/沸腾物质的质量分数(若模拟湿燃烧)

初始颗粒质量

动力学速率

注意,颗粒中挥发分的分数 应采用略高于由近似分析确定的值进行定义。动力学速率 通过输入阿伦尼乌斯型前指数因子和活化能来定义:

Fluent材料数据库中包含了每种可用燃烧颗粒材料的速率常数默认值,即

方程12.108(第474页)具有近似的解析解:

通过假设颗粒温度在离散时间积分步之间仅略有变化,可以得到以下文本:

Ansys Fluent 还可以使用刚性耦合求解器,结合等效传热方程来求解方程 12.108(第 474 页)。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在颗粒上包括耦合热-质解效应”部分。

12.4.4.4 两种竞争速率(Kobayashi)模型

Ansys Fluent 还提供了由 Kobayashi [316](第 1075 页)提出的形式的挥发分动力学速率表达式:

其中, 是两个竞争速率,它们可能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控制着挥发分的析出过程。这两个动力学速率经过加权处理,从而得到一个描述挥发分析出的表达式。

以下是翻译后的中文文本:

至时间 的挥发分产率

注入时的初始颗粒质量

产率因子

颗粒中的灰分含量

Kobayashi 模型需要输入动力学速率参数 ,以及两个竞争反应的产率 。Ansys Fluent 对第一个(慢速)反应的产率因子默认值为 0.3,对第二个(快速)反应的产率因子默认值为 1.0。文献 [316](第 1075 页)建议将 设置为通过近似分析确定的挥发分比例,因为这一速率代表低温下的脱挥发分过程。第二个产率参数 应接近于 1,这是极高温度下的挥发分产率。请注意,在 Ansys Fluent 中,颗粒加热速率对挥发分产率演变的影响未被考虑。

默认情况下,方程 12.113(第 475 页)在时间上进行解析积分,假设颗粒温度在离散时间积分步长内保持恒定。Ansys Fluent 还可以使用刚性耦合求解器结合等效传热方程来求解方程 12.113(第 475 页)。详情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在颗粒上包括耦合热质解效应”部分。

12.4.4.5 化学渗透脱挥发分(CPD)模型

与上述基于经验速率关系的煤脱挥发分模型不同,化学渗透脱挥发分(CPD)模型基于煤结构的物理和化学转化来表征快速加热煤的脱挥发分行为 [183](第 1067 页),[184](第 1067 页),[218](第 1069 页)。

12.4.4.5.1 一般描述

在煤的热解过程中,煤结构晶格中芳香簇之间的活性键断裂,产生两类普遍的碎片。一类碎片分子量较低(相应地具有较高的蒸气压),以轻质气体形式从煤颗粒中逸出。另一类碎片则是焦油气的前驱体,分子量相对较高(相应地蒸气压较低),在典型的脱挥发分条件下倾向于在煤中长时间滞留。在此期间,它们可能与煤晶格重新结合(这种过程称为交联)。高分子量化合物加上残余的晶格被称为中间相。煤颗粒的软化行为取决于脱挥发分过程中生成的中间相的数量和性质。脱挥发分后剩余的晶格结构部分主要由焦炭和基于矿物化合物的灰分组成。

CPD模型通过将煤结构视为连接芳香簇的简化晶格或化学桥网络,来表征化学和物理过程。模拟这些桥的断裂以及轻质气体、焦炭和焦油前驱体的生成,被认为类似于图12.1所示的化学反应方案:煤桥(第476页)。

图12.1:煤桥

(此处应插入图片,但文本中未提供具体图片内容,故无法翻译图片描述。)

变量 表示煤晶格中原始的不稳定桥接结构数量。在加热过程中,这些桥接结构转变为活性桥接结构集,即 。对于这些活性桥接结构,存在两种竞争性的反应路径。在一种路径中,桥接结构反应形成侧链,即 。这些侧链可能从芳香簇中脱离,形成轻质气体 。随着相邻芳香簇之间的桥接结构断裂,一部分煤会从煤晶格中脱离。

这些脱离的芳香簇是形成重分子量焦油前体的物质,这些前体构成了介质体。介质体蒸发形成煤焦油。在等待蒸发的过程中,介质体也可能重新附着到煤晶格基质上(交联)。在另一条路径中,桥接结构反应并转变为焦桥,即 ,同时释放出相关的轻质气体产物 。煤晶格基质中桥接结构的总数量可以用变量 表示,其中

12.4.4.5.2 反应速率

鉴于这一组变量描述了煤在脱挥发分过程中的晶格结构特征,可以为每个变量定义以下一组反应速率表达式,首先假设

活性桥接结构的破坏速率与它们的生成速率相同

其中,桥断裂和气体释放步骤的速率常数,,以Arrhenius形式表示,并具有分布的活化能:

其中, 分别代表指前因子、活化能及其分布变化, 为通用气体常数, 为温度。基于实验数据,速率常数之比 在本模型中设定为 0.9。

12.4.4.5.3 质量守恒

以下质量守恒关系被设定:

其中, 表示断裂桥梁的比例(即 )。该系统的初始条件如下所示:

其中, 表示初始的炭桥分数, 表示煤晶格中初始的桥分数,而 则表示煤晶格中初始的不稳定桥分数。

12.4.4.5.4 煤质量的分数变化

在给定煤结构参数的反应方程组后,有必要将这些量与煤质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挥发产物的释放联系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点,煤质量随时间的分数变化被分为三个部分:轻气体 、焦油前体碎片 以及焦炭 。这一划分通过以下关系式实现,这些关系式是利用渗流晶格统计学得出的:

变量 是与基于渗流格点统计的桥断裂相关的统计关系,其表达式如下:

表示桥梁质量与场地质量的比值,即

其中, 分别代表侧链和聚集体的分子量。 是晶格配位数,这一数值由与煤结构参数相关的固态核磁共振(NMR)测量结果确定,而 则是以下关于 (煤晶格矩阵中桥的总数)的方程的根:

在考虑元质(焦油前驱体碎片)中的质量时,其中挥发部分的处理方式类似于闪蒸蒸发,假设有限碎片在相对于桥反应迅速的时间尺度上经历气/液相平衡。为了估算任意时刻存在的气/液量,采用了基于Raoult定律简单形式的蒸气压相关性。蒸气压处理在很大程度上负责预测依赖压力的脱挥发分产率。对于重新附着到煤晶格上的元质部分,使用以下方程给出的交联速率表达式:

其中, 表示重新附着到基质上的质量, 表示焦油前驱体碎片(即变质体)中的质量,而 则是速率表达式的常数。

12.4.4.5.5 CPD 输入参数

鉴于为 CPD 模型引入的一系列方程及其相应的速率常数,使用该模型必须定义的常数数量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对于先前定义的关系,可以表明以下参数与煤种无关 [183](第 1067 页):

  • 速率常数

这些常数包含在子模型公式中,在问题设置过程中不作为输入或修改。

此外,还有五个与煤种相关的参数,必须在问题设置过程中指定:

  • 煤格子中初始桥接比例,

  • 初始焦桥比例,

  • 格子配位数,

  • 簇分子量,

  • 侧链分子量,

前四个参数是煤结构量,从 NMR 实验数据中获得。最后一个参数表示存在于母煤中或挥发分过程中早期形成的焦桥,基于煤阶进行估算。这些参数在“创建/编辑材料”对话框中输入,具体描述见用户指南中的属性说明部分。表 12.1:13 种煤的碳 NMR 化学结构参数(第 479 页)列出了多种煤的煤依赖参数值。

表 12.1:13 种煤的碳 NMR 化学结构参数

煤种
Zap (AR)3.90.63277400.2
Wyodak (AR)5.60.55410420.14
Utah (AR)5.10.49359360
III6 (AR)50.63316270
Pitt8 (AR)4.50.62294240
Stockton (AR)4.80.69275200
Freeport (AR)5.30.67302170
Zap (AR)3.90.63277400.2
Wyodak (AR)5.60.55410420.14
Utah (AR)5.10.49359360
III6 (AR)50.63316270
Pitt8 (AR)4.50.62294240
Stockton (AR)4.80.69275200
Freeport (AR)5.30.67302170

AR指的是从Argonne优质样品库中选取的八种煤样[616](第1092页),[681](第1096页)。Sandia则指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检验的煤样[182](第1067页)。AFR代表在先进燃料研究所检验的煤样。而ACERC则涉及在先进燃烧工程研究中心检验的三种煤样。

12.4.4.6 挥发过程中颗粒膨胀

颗粒直径在挥发过程中会根据膨胀系数 ( C_{sw} ) 发生变化,该系数由您定义并应用于以下关系式中:

其中

脱挥发分开始时的颗粒直径

当前颗粒直径

表示已脱挥发分的质量与颗粒总挥发分质量的比值。当应用脱挥发分法则时,该量趋近于1.0。当膨胀系数等于1.0时,颗粒直径保持不变。当膨胀系数等于2.0时,所有挥发分组分蒸发后,最终颗粒直径翻倍;而当膨胀系数等于0.5时,最终颗粒直径为其初始直径的一半。

12.4.4.7 脱挥发分过程中颗粒的热传递

脱挥发分过程中颗粒的热传递包括对流和辐射(如果激活)的贡献:

在已为方程12.93(第470页)定义变量的条件下。

只有当您在离散相模型对话框中启用了P-1或离散坐标辐射传热到粒子的粒子辐射交互选项时,才会考虑粒子的辐射热传递。

默认情况下,方程12.139(第480页)通过假设粒子温度和质量在时间步长之间没有显著变化,进行解析求解。

哪里

以及

Ansys Fluent 还能够利用刚性耦合求解器,结合等效质量传输方程来求解方程12.139(第480页)。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在颗粒上包含耦合热-质解效应”部分。# 12.4.5. 表面燃烧(法则5)

在颗粒的可挥发组分完全逸出后,开始发生消耗颗粒可燃部分的表面反应。因此,法则5在挥发物逸出后(对于燃烧的颗粒)生效:

直到可燃部分被消耗完:

当可燃部分,,在第5定律中被消耗完毕后,燃烧颗粒可能残留有“灰烬”,这些灰烬会回归到惰性加热定律,即第6定律(前文所述)。

除了多表面反应模型外,表面燃烧定律按照表面“燃尽”反应的化学计量要求,,来消耗颗粒的反应性内容:

在Ansys Fluent中, 是根据每单位质量的碳与氧化剂的质量比来定义的,而氧化剂和产组分类则在“设置注入属性”对话框中定义。

Ansys Fluent 提供了四种异质表面反应速率模型供燃烧颗粒选择:

  • 扩散限制速率模型(默认模型)

  • 动力学/扩散限制速率模型

  • 内在模型

  • 多重表面反应模型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种模型。在为燃烧颗粒材料设置物理属性时,您将选择表面燃烧模型,如用户指南中的“属性描述”所述。默认情况下,将使用扩散限制速率模型。

12.4.5.1 扩散限制表面反应速率模型

扩散限制表面反应速率模型是Ansys Fluent中的默认模型,它假设表面反应的速率由气体氧化剂向颗粒表面的扩散速率决定:

其中

氧化剂在主体中的扩散系数

气体中氧化剂的局部质量分数

气体密度

方程 12.145 的化学计量比

方程 12.146 (第 482 页) 是从 Baum 和 Street [50] (第 1059 页) 的模型中推导出来的,忽略了表面反应速率的化学动力学贡献。扩散限制速率模型假设颗粒的直径不变。由于颗粒的质量在减少,有效密度降低,焦炭颗粒变得更加多孔。

12.4.5.2 动力学/扩散表面反应速率模型

动力学/扩散限制速率模型假设表面反应速率由动力学或扩散速率决定。Ansys Fluent 使用 Baum 和 Street [50] (第 1059 页) 以及 Field [179] (第 1067 页) 的模型,其中扩散速率系数

和动力学速率

通过加权得出焦炭燃烧速率

其中

是液滴的表面积 是燃烧颗粒周围气体中氧化剂组分的分压,动力学速率 包含了焦炭颗粒内部表面(本征反应)和孔隙扩散的化学反应影响。在 Ansys Fluent 中,方程 12.149 (第 482 页) 以氧化剂质量分数 的形式重新表示为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颗粒大小保持不变,而密度允许降低。

启用此模型后,方程12.147(第482页)和方程12.148(第482页)中使用的速率常数将在“创建/编辑材料”对话框中输入,如用户指南中关于离散相材料属性设置所述。

12.4.5.3 本征模型

Ansys Fluent中的本征模型基于Smith模型 [609](第1092页),假设反应级数为一级。与动力学/扩散模型类似,本征模型假设表面反应速率同时包含体扩散和化学反应的影响(见方程12.150(第482页))。本征模型使用方程12.147(第482页)来计算扩散速率系数,,但化学速率,,则明确表示为内在化学和孔隙扩散速率的函数:

其中, 是有效因子,即实际燃烧速率与不存在孔隙扩散阻力时可达到的速率之比 [344](第1077页):

其中, 是Thiele模数:

是体气中氧化剂的密度 是颗粒孔隙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假设孔径分布是单峰的,体扩散和Knudsen扩散并行进行,则 由下式给出:

其中, 是体分子扩散系数, 是焦粒的孔隙率:

分别是热解焦的表观密度和真实密度。

(在公式12.154(第483页)中)是孔隙的扭曲度。在Ansys Fluent中,的默认值为,这对应于孔隙与外部表面之间的平均交角为 [344](第1077页)。

是克努森扩散系数:

其中是颗粒温度,是焦粒的平均孔隙半径,可以通过水银孔隙度测定法测量。请注意,低阶焦中以宏孔()为主,而高阶焦中以微孔()为主 [344](第1077页)。

(在公式12.151(第483页)和公式12.153(第483页)中)是焦粒的比内表面积,本模型假设在焦燃烧过程中保持不变。各种热解焦的内表面积数据可以在[608](第1092页)中找到。焦燃烧过程中的内表面积平均值高于热解焦 [344](第1077页)。例如,烟煤焦的估计平均值为 [101](第1062页)。

(在公式12.151(第483页)和公式12.153(第483页)中)是本征反应性,呈阿伦尼乌斯形式:

其中,指前因子和活化能可以针对每个焦进行测量。在没有这些测量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Ansys Fluent提供的默认值(这些值来自对包括焦在内的广泛多孔碳数据的最小二乘拟合 [608](第1092页))。

为了更充分地描述燃烧过程中炭粒尺寸(以及密度)的变化,可以指定燃烧模式 ,通过 [607](第 1092 页)将炭粒直径与燃烧程度分数 (其中 )联系起来:

其中 是炭粒的质量,下标零表示初始条件(即炭燃烧开始时)。请注意, / ,其中极限值 0 和 1/ 分别对应于尺寸不变而密度减小(区域 1)和尺寸减小而密度不变(区域 3)的燃烧过程。在区域 2 中,发现 =0.25 的中间值,对应于尺寸和密度的同时减小,对各种炭都适用 [607](第 1092 页)。

当启用此模型时,在用户指南中设置离散相材料属性时,在创建/编辑材料对话框中输入方程 12.147(第 482 页)、方程 12.151(第 483 页)、方程 12.153(第 483 页)、方程 12.154(第 483 页)、方程 12.156(第 483 页)、方程 12.157(第 484 页)和方程 12.158(第 484 页)中使用的速率常数。

12.4.5.4 多表面反应模型

模拟多颗粒表面反应的模式与壁面反应模型类似,其中表面组分现在是一种“颗粒表面组分”。对于在“组分模型”对话框中定义的混合物材料,颗粒表面组分可以通过颗粒表面反应的化学计量(在“反应”对话框中定义)被消耗或产生。颗粒表面组分构成了颗粒的反应性焦炭质量,因此,如果颗粒表面组分被消耗,颗粒的反应性“焦炭”含量就会被消耗,反之,当表面组分被产生时,它会添加到颗粒的“焦炭”质量中。对于任何给定的燃烧颗粒,可以定义任意数量的颗粒表面组分和颗粒表面反应。

可以容纳多次注射,并且遵循多表面反应模型的燃烧颗粒可以与遵循其他焦炭燃烧规律的燃烧颗粒共存于计算中。该模型基于焦炭颗粒的氧化研究,但它也适用于一般的气固反应,不仅仅限于焦炭氧化反应。

在使用多组分颗粒类型定义多个反应且其组分均未指定为蒸发组分的情况下,您可以使用Ansys Fluent中提供的所有热交换相关性。有关不同热交换相关性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惰性加热或冷却(规律1/规律6)”(第463页)。

有关颗粒表面反应的信息,请参阅“燃烧颗粒表面反应”(第261页)。

12.4.5.5 焦炭燃烧过程中的热质传递

表面反应会消耗气相中的氧化剂组分;也就是说,在计算该组分的输运方程时,它提供了一个(负的)源项。类似地,表面反应是气相中组分的来源:异质表面反应的产物以用户选择的化学组分形式出现在气相中。表面反应还会消耗或产生能量,其数量由您定义的反应热决定。

表面反应期间的颗粒热平衡为:

其中 是表面反应释放的热量。请注意,只有部分 的表面反应产生的能量作为气相能量方程中的热源出现:颗粒直接吸收了这部分热量的比例 。对于煤燃烧,建议如果焦炭燃烧产物是 ,则将 设为 1.0;如果焦炭燃烧产物是 ,则将 设为 0.3 [73](第1061页)。

有关 Ansys Fluent 中可用的热交换系数相关性,请参阅惰性加热或冷却(Law 1/Law 6)(第463页)。

只有当您在离散相模型对话框中启用了 P-1 或离散坐标辐射传热到颗粒的选项时,才会考虑颗粒的辐射传热。

默认情况下,方程12.159(第485页)是通过解析方法求解的,假设在时间步长之间,颗粒的温度和质量没有显著变化。Ansys Fluent 还可以与等效的质量传递方程一起,使用刚性耦合求解器来求解方程12.159(第485页)。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在颗粒上包含耦合热-质解决方案效果”部分。

12.4.6 多元组分颗粒定义(规则7)

在Ansys Fluent中,多元组分颗粒被描述为包含多种组分或组分的液滴颗粒。颗粒的质量是各组分质量的总和。

粒子密度 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体积平均值:

多元组分液滴的蒸发速率计算为各组分蒸发速率之和。

对于扩散控制的蒸发模型,组分 的蒸发速率由

方程 12.162(第 486 页)给出。

而对于对流/扩散控制模型,它则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液滴中组分 的质量(kg)

组分 的质量传递系数(),由公式 12.83(第 466 页)给出

液滴表面积(

气体密度(

组分 的分子量

组分 在液滴表面和主体中的浓度(kmol/m

组分 的斯波尔丁质量数,由公式 12.86(第 467 页)给出

对于单速率热解模型 [67](第 1060 页),组分 的蒸发速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组分 i 的质量

液滴直径

指前因子

活化能

颗粒温度

此外,还提供了一个简化的恒定速率热解模型:

其中:

反应速率常数

组分 i 的初始质量

请注意,热解模型速率适用于多组分颗粒中的单个液滴组分。

多组分颗粒温度 的方程包括辐射、对流加热和蒸发项,其形式与单组分颗粒能量方程(公式 12.70,第 464 页)类似。只有当您在离散相模型对话框中启用了 P-1 或离散坐标(DO)辐射传热到颗粒的选项时,才会考虑颗粒的辐射传热。

多组分颗粒的能量方程如下:

其中, 根据公式 12.162(第 486 页)、公式 12.163(第 486 页)或公式 12.168(第 487 页)计算得出。

组分 的汽化潜热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的热传递系数:

  • 公式 12.76(第 465 页)用于扩散控制的汽化模型

  • 公式 12.94(第 470 页)用于对流/扩散控制的汽化模型和沸腾区域

当辐射热传递处于激活状态时,由公式 12.168(第 487 页)计算的沸腾速率 会通过辐射项进行增强。

当多组分液滴表面的总蒸气压超过细胞压力时,Ansys Fluent 会应用沸腾速率方程([346](第1077页),[498](第1086页),[13](第1057页))。总蒸气压计算为 ,其中 是组分 的分压。

通过设定 并假设在沸腾状态下颗粒温度变化非常缓慢,可以从整体能量平衡中推导出组分 的沸腾速率 的方程。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分数蒸发率 计算为颗粒表面组分 的归一化质量分数:

其中, 可从汽液平衡(VLE)表达式中得知。

在上述方程中,使用了以下符号表示:

液滴直径

气体导热系数(W/m-K)

气体比热容

12.4.6.1 Raoult’s定律

组分在表面上的蒸汽浓度 与其在凝聚相中的摩尔分数 之间的关系,由拉乌尔特定律描述:

拉乌尔定律假设气相为理想气体,液态粒子混合物为理想混合物。接近理想的液态混合物是那些化学性质相似的组分(例如,正戊烷/正己烷,或苯/甲苯)。当非挥发性组分(小质量分数)溶解在挥发性溶剂(大质量分数)中时,拉乌尔定律在溶剂组分 接近 1 时也可能有效。有关拉乌尔定律的假设和推导的更多细节,请参阅第 488 页的蒸气-液相平衡理论。请注意,对于已被定义为不互溶且不挥发的组分,不适用第 488 页的公式 12.172。

12.4.6.2 Peng-Robinson 真实气体模型

在 Peng-Robinson 真实气体模型中,通过计算蒸气摩尔分数和压缩因子来推导出每种组分在表面的蒸气浓度:

这些计算在汽液平衡理论(第488页)中有所描述。汽液平衡是根据蒸发蒸气组分的Peng-Robinson模型输入推导出来的,因此无需单独指定蒸气压。

请注意,对于已定义为不互溶且不蒸发的组分,不应用公式12.173(第488页)。

您可以定义自己的用户自定义函数来提供颗粒表面的蒸气浓度,而不是使用Raoult定律或Peng-Robinson状态方程。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定制手册中的DEFINE_DPM_VP_EQUILIB。

许多工业上重要的过程,如蒸馏、吸收和萃取,都会使两个不处于平衡状态的相接触。一个物种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的速率取决于系统与平衡状态的偏离程度。对这些速过程的定量处理需要了解系统的平衡状态。除了这些情况外,多组分系统中的汽液平衡(VLE)关系对于解决许多其他类别的工程问题也是必要的,例如在喷雾燃烧应用中计算蒸发速率。

对于多组分颗粒,组分 的蒸发速率根据公式 12.162(第 486 页)或公式 12.163(第 486 页)计算,并需要了解液滴表面的组分浓度或质量分数。

颗粒表面的物种 的浓度或质量分数根据摩尔分数 计算,摩尔分数可以从两相平衡的一般表达式中获得,通过等式将液体和蒸汽混合物的逸度相等 [525](第 1087 页):

(12.174)

其中, 表示摩尔分数, 是混合物中物种 的逸度系数, 为绝对压力。上标 分别代表气相和液相变量。逸度系数用于考虑气体和液体混合物中的非理想性。液相的逸度可通过纯组分的饱和压力 [610] (第1092页) 来计算:

(12.175)

此处, 表示纯物质 在饱和压力下的逸度系数; 是混合物中组分 的活度系数,用于描述液相的非理想性; 为颗粒表面温度。我们假设颗粒内部具有完美的热导性,因此采用颗粒温度代替; 是通用气体常数; 是液体的摩尔体积。指数项为Poynting修正因子,用于考虑液体内部的压缩性效应。除高压情况外,Poynting因子通常可以忽略不计。在低压条件下,若假定气相为理想气体,则 。此外,若液体也被视为理想液体,即 ,那么方程12.174(第489页)将简化为Raoult定律。

(12.176)

在Ansys Fluent多组分液滴模型中,拉乌尔定律是默认使用的气液平衡表达式。然而,用户可以通过用户定义函数(UDF)钩子来实现自定义的气液平衡模型。

尽管拉乌尔定律代表了最简单的气液平衡方程形式,但请记住,它的应用范围有限,因为其推导过程中所做的假设通常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假设是液相为理想溶液。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成立,除非系统由分子大小和化学性质相似的物种组成,例如苯和甲苯,或者正庚烷和正己烷。

对于较高压力,尤其是在接近或超过组分临界点的情况下,必须考虑真实气体效应。描述逸度系数的多数模型采用具有一般形式的三次状态方程:

其中, 表示摩尔体积。在内燃机应用中,通常采用 Peng-Robinson 状态方程 [510] (第 1086 页),其中 ,以及

(12.178)

此方程定义了压缩性。

在Ansys Fluent中实现Peng-Robinson状态方程时,对于两相——液态颗粒和气相——均采用此表达式。参数通过简单的混合定律根据组分确定:

(12.180)

其中, 表示混合物中组分的数量。纯组分参数可以通过与Peng-Robinson常数的关系来获得:

(12.181)

其中, 是组分 的临界温度, 是临界压力,而 则是组分 的偏心因子。

组分的逸度取决于液相和气相的可压缩性:

其中, 是剩余亥姆霍兹能量,它是压缩性的函数:

综上所述,颗粒表面的蒸气摩尔分数 、压力 ,以及蒸气 和液体 相的可压缩性,均由颗粒组分的液体摩尔分数 和颗粒温度 决定。表面蒸气浓度则通过以下方程计算:

(12.184)

液滴蒸发和加热速率对速率方程中使用的物理属性值非常敏感,因此,为属性评估使用适当的温度和成分假设至关重要。评估属性的最常见方法是通过以下方式基于温度 和蒸汽质量分数 的参考值计算平均属性 (参见 [442](第 1082 页)、[7](第 1057 页)和 [553](第 1089 页)):

(12.185)

其中,

参考温度

参考蒸气质量分数

分别表示远场条件和液滴表面的温度

分别表示远场气体混合物和液滴表面处蒸发物质的质量分数

分别表示温度和质量分数的平均系数

这种平均方法被称为 规则,因为最常用的参数值为

假设参考混合物中的物质质量分数与远场气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成比例,除了蒸发物质外,质量平均属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其中, 分别表示在参考温度 下的蒸汽和远场气体混合物的性质,

即:

(12.188)

如果蒸发物种在体相中的质量分数 为0,方程12.187(第491页)简化为简单的质量平均公式:

(12.190)

平均化系数被赋予0到1之间的值。从方程式12.185(第491页)和方程式12.186(第491页)可以得出, 对应于自由流条件,而对于 ,温度和组成则是颗粒表面的值。

对于多组分蒸发,平均化公式采用以下形式:

其中,下标 指的是第 蒸发物种的蒸汽,而下标 指的是远场气体混合物中的第 物种。

性质平均方程式 Equation 12.187(第 491 页)和 Equation 12.191(第 491 页)分别应用于液滴和多组分速率方程中的所有物理性质,除了平均密度 外,该密度是根据气体相混合物材料的密度性质模型方程,直接针对温度 和质量分数 计算的。

(12.192)

对于非旋转粒子,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由于与壁面发生非弹性碰撞而导致的能量损失。粒子根据恢复系数定义,在与相关边界碰撞后,其动量发生变化并反弹离开壁面。(参见图12.2:壁面处的粒子反射(第492页)。)

图12.2 壁面处的粒子反射

法向恢复系数定义了粒子在与边界碰撞后,在垂直于壁面方向上保留的动量大小[642]:

其中, 表示粒子垂直于壁面的速度,下标 1 和 2 分别表示碰撞前和碰撞后的状态。类似地,切向恢复系数 定义了粒子在沿壁面切线方向上保留的动量。

对于旋转粒子,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个模型,用于估算粒子从壁面反弹后的速度,该模型由 Tsuji 等人提出 [660](第 1095 页)。该模型基于经典力学(参见图 12.3:粒子-壁面碰撞力),并考虑了由于非弹性碰撞和摩擦引起的能量损失。

图 12.3 粒子-壁面碰撞力

在此模型中,粒子和壁面接触的时间被分为两个阶段:压缩阶段和恢复阶段。方程系统根据粒子是否在压缩阶段内停止滑动来定义。

  • 粘附碰撞

如果在压缩阶段内粒子停止滑动,则以下条件成立:

方程 (12.194)(第 493 页)中相等的极限情况对应于库仑摩擦定律(方程 (12.505)(第 580 页)),其中切向力 与法向力 成正比,比例系数为摩擦系数

粒子在与墙壁碰撞前后的动量方程如下:

其中,

分别代表粒子的质量和转动惯量(后者假设粒子为球形)。

是相对于质心的扭矩。

分别表示粒子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是动量。

是粒子的半径。

上标 0 表示粒子在与墙碰撞前的速度。

下标 分别表示变量的法向和切向分量。

恢复系数 定义为碰撞前后法向动量之比。如果粒子在反弹过程中质量保持不变,恢复系数可以简化为碰撞前后粒子法向速度之比:

碰撞过程中,壁面法向的角动量不受影响,即 。这导致了粒子角速度的静态(不变)特性:

对于粘附性冲击,可以定义以下在粒子与壁面接触点的速度边界条件:

其中上标 表示碰撞过程中接触点的颗粒速度(参见图 12.3:颗粒-壁面碰撞力(第 493 页))。

对于给定的边界条件,可以通过求解方程 12.195(第 493 页)来计算碰撞后的速度

  • 滑动冲击

如果切向力超过摩擦力(即方程 12.194(第 493 页)中的不等式不成立),颗粒在压缩期间不会停止滑动。颗粒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在运动学上不相关,碰撞后的速度可以直接从各自的动力学方程中估算。方程 12.196(第 494 页)和方程 12.197(第 494 页)仍然有效。切向动量的变化可以使用方程 12.194(第 493 页)定义如下:

其中,

其中,sign 是符号函数,对于正值返回 +1,对于负值返回 -1。注意:

当启用粒子旋转时,切向恢复系数(壁面边界条件对话框的 DPM 标签)不被考虑。粒子从壁面反弹后的切向线速度是粒子碰撞前线速度 和角速度 的函数。

有关如何使用粒子旋转模型的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 Particle Rotation。

12.7.1 粗糙壁面模型

粗糙壁面模型可以更真实地捕捉分散流在受限几何体中的行为,例如旋风分离器和管道系统。关于粒子-壁面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大颗粒或重颗粒的运动受表面粗糙度的强烈影响。

Ansys Fluent 中使用的粗糙壁面模型基于 [617](第 1092 页)和 [189](第 1067 页)中的理论发现。在粒子-壁面碰撞的时刻,壁面被替换为在粒子-壁面接触点处与虚拟粗糙壁面相切的表面。

图 12.4:粗糙壁面上的粒子-壁面相互作用

倾斜角 (即壁面法向量与虚拟壁面相切表面的法向量之间的角度),是根据统计表面粗糙度参数和当前粒子直径计算得出的。

图 12.5:壁面粗糙度参数(第 495 页)说明了如何估计表面粗糙度参数。有关工业中使用的统计表面粗糙度参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 ISO 4287。

图 12.5:壁面粗糙度参数

ML = 平均线

表面高度(相对于第 采样位置的 ML)

采样长度

壁面粗糙度参数如下:

  • 壁面平均粗糙度 :

  • 粗糙度结构 的标准差:

  • 采样长度内平均轮廓元素宽度/间距

其中, 表示在采样长度 内的轮廓元素数量。

倾斜角 从均值为 、标准差为 的高斯分布中采样得到。

高斯分布的虚拟墙角标准差估计如下:

其中,

高斯分布虚拟墙角度的标准差

该模型考虑了“阴影效应”[617](第1092页),即如果粒子速度矢量(碰撞前)与虚拟墙法向矢量之间的角度大于弧度,粒子无法与虚拟墙发生物理碰撞。

一旦通过其法向矢量定义了新的虚拟墙,就使用公式12.193(第492页)至公式(第494页)来计算反射粒子相对于虚拟墙的反弹速度。

壁面射流边界条件在液滴与壁面碰撞时提供了多种反弹方向和速度。它适用于液滴冲击热壁面的情况,其中不会形成液膜,但液滴会根据其冲击特性在壁面上反射或粘附。液滴粒子的方向和速度由动量通量决定,该动量通量是撞击角和韦伯数的函数。参见图12.6:离散相的“壁面射流”边界条件(第497页)。

图12.6:离散相的“壁面射流”边界条件

壁面射流型边界条件假设了与无粘性射流冲击固体壁面的类比。方程12.202显示了轴对称冲击的解析解,假设了液膜高度作为液滴离开冲击角的经验函数的表达式。

其中, 表示在 处的薄片高度, 是一个由质量和动量守恒确定的常数。一个液滴以 之间的角度离开撞击点的概率,可以通过对 的表达式进行积分来求得。

其中, 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随机数。 的表达式在Naber和Reitz的文献[468](第1084页)中给出,如下所示:

Fluent 采用了一种简化的表达式来从公式 12.204计算

12.9.1 简介

Ansys Fluent 针对模拟液体液滴撞击壁面并形成薄膜的过程,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边界条件。该模型特别适用于内燃机的模拟。Lagrangian 壁面薄膜模型采用瞬态 Lagrangian 粒子来离散物理效应,因此非常适合快速瞬态效应。此外,还存在一种能够处理稳定壁面薄膜的 Eulerian 壁面薄膜模型(Eulerian 壁面薄膜(第837页))。

喷雾与壁面相互作用是进气道燃油喷射(PFI)发动机混合物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燃油喷雾撞击表面,通常在进气门附近的进气道以及进气门本身,液滴在此处溅射并随后蒸发。蒸发的混合物被卷入发动机气缸,与新鲜充气和气缸内的任何残留气体混合。被压缩和燃烧的混合物最终通过排气口排出。这一过程每分钟重复200至8000次,具体取决于发动机。

由于壁面上形成了油膜,进气道中仍残留着几个周期的燃油。这使得油膜对于进气道燃油喷射(PFI)发动机的碳氢化合物排放变得重要起来。此外,直喷式(DI)发动机的燃烧室内也可能形成油膜。在直喷发动机中,燃油直接喷入燃烧室,如果喷射事件发生在循环的早期或晚期,喷雾可能会撞击活塞。直喷发动机内壁面油膜的建模,尤其是在柴油发动机中,由于发动机表面存在积碳而变得复杂。这些积碳在撞击时会吸收液态油膜。人们认为积碳会在循环后期吸附燃油,然而这一现象非常复杂,尚未被充分理解。

此外,壁面油膜的形成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后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氨对氮氧化物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用于满足全球严格的氮氧化物(NOx)排放标准。SCR系统设计者面临多项技术挑战,如氨滑脱、尿素结晶、低温沉积以及其他潜在问题。如果不将壁面油膜形成的物理过程纳入SCR预测模型,可能会在NOx转化预测中引入较大误差。

最后,壁面油膜建模在燃气轮机运行和电子设备冷却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PM粒子用于模拟壁面薄膜。Ansys Fluent中的壁面薄膜模型允许液滴撞击边界表面并形成薄膜。该模型可以细分为四个主要子主题:与壁面边界初始撞击时的相互作用、随后在表面上的追踪、薄膜变量的计算以及与气相的耦合。图12.7:拉格朗日壁面薄膜的溅射、动量、热和质量传递机制(第498页)示意性地展示了拉格朗日壁面薄膜模型考虑的基本机制。

图12.7:拉格朗日壁面薄膜的溅射、动量、热和质量传递机制

拉格朗日壁面薄膜模型的主要假设和限制如下:

  • 薄膜层很薄,厚度小于500微米。这一限制是由于薄膜中线性速度分布的假设。

  • 薄膜粒子的温度变化相对缓慢,因此可以利用解析积分方案。

  • 假设薄膜粒子直接接触壁面表面,壁面到薄膜的热传递通过传导进行。

  • 薄膜温度永远不会超过液体的沸腾温度。

如果你想模拟喷雾撞击非常热的壁面,壁面射流模型可能更合适,因为在壁面射流撞击模型中,假设液滴下方存在一层蒸汽层,使它们无法直接接触边界表面。对于典型操作条件下的柴油发动机计算,这可能是一个更准确的假设。

有关在Ansys Fluent中使用拉格朗日壁面薄膜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拉格朗日壁面薄膜建模”。

12.9.2 莱顿弗罗斯特温度考虑因素

在拉格朗日壁膜(LWF)模型中,壁膜蒸发速率方程(扩散控制模型的方程12.275(第519页),对流-扩散控制模型的方程12.282(第520页),以及壁膜边界层模型的方程12.291(第523页)和方程12.292(第523页))假设液体膜完全接触壁面。当壁膜温度达到沸点时,计算沸点速率;然而,假设仍然是液体膜完全覆盖壁面。

LWF沸点速率方程(恒温壁和热流壁分别为方程12.283(第520页)和方程12.284(第521页))给出了沸点速率对壁温的线性依赖关系。然而,液体膜沸点现象要复杂得多,随着壁面与液体膜之间的温度差增加,从热壁到膜的热传递速率偏离线性依赖关系。这种偏离是由在热壁表面和沸点膜之间形成的蒸汽口袋引起的,这显著影响了膜沸点过程的热传递和流体动力学特性。绝热蒸汽层完全覆盖热壁的极限条件被称为莱顿弗罗斯特点。

Fluent在多相模型背景下处理壁面沸点现象,特别是在壁面沸点模型(第733页)中。然而,在LWF模型的背景下,预测莱顿弗罗斯特点对于评估LWF沸点速率的充分性并避免非物理结果至关重要。

12.9.2.1 默认壁温限制器

在Ansys Fluent中,默认的壁面温度限制是液膜沸点与壁面和液膜之间温度差之和:

默认的

12.9.2.2 莱顿弗罗斯特温度报告

在进行LWF计算过程中,Ansys Fluent会计算莱顿弗罗斯特温度并将其与壁面温度进行比较。如果壁面温度高于莱顿弗罗斯特温度,Fluent会发出警告。需要注意的是,莱顿弗罗斯特点的计算仅用于信息提示,并不用于限制计算中的壁面温度。

对于等温表面,莱顿弗罗斯特温度 可以近似为液体临界温度 和液体表面张力 的函数 [51](第1059页):

其中, 表示固体的密度, 是固体的原子序数。方程 12.206(第 500 页)中的最后一项引入了对固-液表面张力效应的修正。

了解 以及固体表面的传热特性后,莱顿弗罗斯特温度 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表示液膜温度(K),erfc 是互补误差函数,

其中:

固体导热系数

固体密度

固体比热容

12.9.3 边界撞击期间的相互作用

预测液滴与墙壁的撞击并不直接,因为涉及大量参数。任何撞击的结果都由液滴液体(粘度、表面张力、密度)和撞击条件(液滴直径和液滴速度)的性质决定。另外两个对撞击结果有重要贡献的因素是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液膜的厚度。此外,墙壁温度也可能影响撞击动力学。

有几种模型可以描述撞击物理过程并预测撞击结果。Ansys Fluent 提供了以下模型:

  • Stanton 和 Rutland 模型 [629] (p. 1093), [631] (p. 1093) 使用墙壁温度和基于韦伯数的准则来定义撞击状态(粘附、反弹、扩散和飞溅)之间的固定值阈值。在 Fluent 实现中,原始的 Stanton-Rutland 模型已通过 O'Rourke 和 Amsden [495] (p. 1086) 的概念进行了扩展。更多详情请参见 Stanton-Rutland 模型 (p. 501)。

  • Kuhnke 模型 [324] (p. 1076) 考虑了干燥和湿润的墙壁,并额外考虑了液滴属性和撞击条件、表面粗糙度和膜厚度的影响。Kuhnke 模型区分以下状态:反弹、扩散、飞溅和干燥飞溅(热破碎)。更多信息请参见 Kuhnke 模型 (p. 508)。

  • Stochastic Kuhnke 模型 [606] (p. 1092), [37] (p. 1059) 源自 Kuhnke 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 使用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建模应用开发和调整的不同状态转换准则。

  • 在关键温度转换过程中引入随机效应。

  • 引入了蒸发溅射机制,采用“部分蒸发”概念,即在特定条件下假设部分撞击液滴完全蒸发。

详情参见随机Kuhnke模型(第514页)。

  • 用户自定义的撞击模型可通过使用DEFINE_IMPINGEMENT、DEFINE_FILM_REGIME和DEFINE_SPLASHING_DISTRIBUTION用户自定义函数来实现,具体描述见Fluent用户指南和Fluent定制手册中的用户自定义函数部分。

注意:

  • 对于能量方程未求解的情况,拉格朗日壁面薄膜模型适用,其撞击/溅射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 壁面温度为

  • 液膜的饱和温度等于

  • 后续章节中提及的颗粒速度相对于壁面坐标系。除非另有说明,无量纲参数基于垂直于壁面的颗粒速度。

12.9.3.1 Stanton-Rutland模型

12.9.3.1.1 机制定义

壁面相互作用基于Stanton [629](第1093页)和O’Rourke [496](第1086页)的工作,根据局部信息计算液滴与壁面相互作用的机制。四种机制(粘附、反弹、扩散和溅射)基于撞击能量和壁面温度。以下图表有助于展示界限。

图12.8:壁面相互作用准则的简化决策图

低于液体的临界转变温度时,撞击液滴可能粘附、扩散或溅射;高于临界转变温度时,颗粒可能反弹或溅射。

机制划分的标准基于撞击能量和液体的临界转变温度。撞击能量定义为...

其中, 表示粒子垂直于壁面的速度, 是液体密度, 是液滴直径, 是液体表面张力, 是液膜高度。这里, 表示边界层厚度,其定义为

雷诺数定义为 。通过如第12.208式(第502页)那样定义能量,壁面上薄膜的存在抑制了飞溅现象,但当薄膜高度趋近于零时,并不会产生非物理结果。

临界过渡温度定义为:

其中, 表示饱和温度,而 是临界温度因子,其值根据应用场景在1至1.5之间变化。 的默认值为1;因此,默认的临界转变温度 将等于液滴的饱和温度

作为拉格朗日壁面薄膜模型的替代方案,临界转变温度 可以通过在液体饱和温度 上增加一个恒定偏移量 来计算:

当无量纲能量 小于 16 时,应用附着状态,此时颗粒速度设定为壁面速度。在扩散状态中,颗粒的初始方向和速度根据壁面射流模型设定,其中液滴沿表面特定方向的概率通过与无粘性液体射流的类比给出,该射流的动量通量具有经验定义的径向依赖性。

如果壁面温度高于液体的临界转变温度,低于临界冲击能量 的冲击事件会导致颗粒从壁面反弹。

当冲击能量超过一个临界能量阈值,定义为 =57.7 时,会发生溅射。溅射液滴包的数量在 Wall 边界条件对话框中设定,默认数量为 4,但您可以选择 0 到 10 之间的数字。溅射算法遵循 Stanton [629](第 1093 页)的描述,并在溅射(第 503 页)中详细说明。

12.9.3.1.2 反弹

在反弹状态中,反弹颗粒的速度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分别是反弹速度的切向和法向分量, 是冲击速度的切向分量,而 则是由以下公式给出的法向恢复系数:

是从壁面测量的冲击角度,以弧度为单位。

反弹粒子的偏转角 在入射方向的 -90° 到 90° 之间随机取值。

12.9.3.1.3 飞溅

图 12.9:Stanton-Rutland 模型:冲击与飞溅(第 504 页)图形化地描述了 Stanton-Rutland 飞溅模型中的以下飞溅液滴变量。

  • 冲击粒子的直径,

  • 冲击粒子的速度, 及其变化性

  • 飞溅的二次粒子的直径,

  • 飞溅的二次粒子的速度,

  • 从壁面法线测量的冲击角度

  • 从壁面法线测量的飞溅粒子的反射角

  • 从入射方向的偏转角

图 12.9:Stanton-Rutland 模型:冲击与飞溅

如果冲击表面的粒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粒子会发生飞溅并产生多个新粒子。您可以在 DPM 标签或 Wall Film 标签的 Wall 边界条件对话框中明确设置每次冲击产生的粒子数量。飞溅包的最小数量为三个。飞溅包的属性(直径、大小和方向)从以下章节描述的实验获得的分布函数中随机抽样。在拉格朗日壁膜模型中将飞溅包的数量设置为零会关闭拉格朗日模型的飞溅计算。请记住,每个飞溅包可以被视为分布曲线的离散样本,并且在 Wall 边界条件对话框中选择飞溅液滴的数量并不限制飞溅液滴的数量,只是代表这些液滴的包的数量。

因此,对于每个溅射的包裹,通过从累积概率分布函数(CPDF)中采样,也称为F,该函数来自威布尔分布函数,并根据Mundo等人[465](第1084页)的数据进行拟合,从而获得不同的直径。方程为

该分布代表了在飞溅液滴样本中找到直径为 的液滴的概率。此分布与 O’Rourke [496](第1086页)所使用的 Nakamura-Tanasawa 分布函数相似,其分布参数 。为确保分布函数在韦伯数增加时产生符合物理规律的结果,采用了 O’Rourke [496](第1086页)提供的以下 表达式。飞溅尺寸分布峰值处的粒径与撞击粒径的比值由下式给出:

能量表达式由方程12.208(第502页)给出。低韦伯数冲击由方程12.216(第504页)中的第二项描述,并且在O’Rourke [496](第1086页)分析的任何实验中,对于极高能量冲击,飞溅峰值直径比绝不会小于0.06。方程12.216(第504页)中的韦伯数是使用粒子法向速度和直径定义的:

累积概率分布函数(CPDF)是必需的,以便能够从实验数据中采样直径。通过积分公式12.215(第504页)可以得到CPDF。

其范围在零和一之间。通过反转公式12.218(第505页)并在零和一之间采样CPDF,得到了直径的表达式(该直径是撞击韦伯数和撞击能量的函数)。因此,第个溅射液滴包的直径表达式为,其中是第个随机样本。一旦确定了溅射液滴的直径,通过在给定直径处评估公式12.215(第504页),就可以确定在该样本中找到该液滴的概率。

为了防止溅射颗粒直径变得过大,Ansys Fluent采用了分布限制方法:

  • 尾部限制方法(拉格朗日壁膜模型的默认设置)限制了

其中, 表示粒径,对应于累积概率密度函数(CPDF)的 处。

  • 峰值限制法(欧拉壁膜模型的默认设置)限制了粒径比。

其中, 是一个限制值,根据 Mundo [465](第1084页)从实验数据中确定的范围为0.2到0.3(默认值为0.22)。

可以通过文本用户界面(TUI)命令选择限制方法和参数

每个包裹中的液滴数量与该液滴大小的PDF值成正比。然后,总粒子数由溅射的总质量决定。

溅射粒子的质量分数 是从Yarin和Weiss [724](第1099页)的实验数据中获得的。O’Rourke等人 [496](第1086页)给出的溅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Stanton等人[629](第1093页)提出的飞溅质量分数表达式如下:

其中, 是无量纲冲击速度,定义为:

其中, 由公式 12.236(第 508 页)定义,常数 取值为 2.37。

飞溅质量分数方法可通过 TUI 命令选择,对于拉格朗日壁面薄膜(LWF),默认采用 O’Rourke 表达式;对于欧拉壁面薄膜(EWF),默认采用 Stanton 表达式。

作者(O’Rourke 等人[496](第 1086 页))指出,对于典型的柴油喷雾,几乎所有撞击都远高于上限,因此飞溅事件几乎总是会弹出撞击液滴质量的 75%。为了得到液滴总数量的表达式,我们注意到质量守恒要求飞溅包裹的总质量之和必须等于飞溅质量分数,即

其中,表示撞击气块的总质量。总溅射液滴数量的表达式为

每个包裹溅射出的液滴数量由 乘以该液滴尺寸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PDF)值来确定。

为了计算溅射液滴离开表面的速度,还需对速度的法向分量进行额外的相关性采样。采用拟合Mundo [465](第1084页)数据的高斯威布尔函数作为法向分量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概率密度表示为

其中,索引 指的是第 个溅射的液滴,而下标 指的是撞击的液滴。 的函数, 是从表面法线测量的撞击角度:

速度的切向分量是通过反射角表达式 获得的:

结合

请注意,反射角 是从表面法线测量的,并且 都以度为单位。

根据 [630](第 1093 页)的计算,飞溅液滴的方位角 假设遵循分布 (公式 12.227,第 507 页)。该处理基于 Naber 和 Reitz [468](第 1084 页)开发的方法。

其中, 是一个与冲击角度 相关的参数,其关系为:

是通过对公式12.227(第507页)和公式12.228(第507页)进行积分来确定的,具体如下:

  • 对于 的情况:

对于 的情况:

在上式中, 是一个在0到1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最后,对新形成的微粒进行能量平衡计算,以确保新水滴的动能和表面能之和不超过旧水滴的能量总和。能量平衡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是发生溅射的阈值能量。为了确保能量守恒,计算以下修正因子:

阈值能量 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从临界韦伯数计算得出的溅射阈值速度。

临界韦伯数则由以下公式给出:

由于飞溅液滴速度的采样点数量相对较少,因此需要这一修正因子(详见Stanton [631](第1093页))。在方程12.232(第507页)中,飞溅包的各组成部分乘以的平方根,以确保能量守恒。因此,飞溅包的法向和切向速度分量可表示为:

需要注意的是,飞溅事件本质上是瞬态的,因此飞溅子模型仅在 Ansys Fluent 中进行非稳态追踪时可用。飞溅还可能导致发生飞溅的单元中的源项大幅增加,这可能会导致时间步长之间收敛困难。因此,在启用飞溅功能进行模拟时,可能需要使用更小的时间步长。

12.9.3.2 Kuhnke 模型

12.9.3.2.1 状态定义

图 12.10:Kuhnke 冲击模型状态(第 508 页)展示了 Kuhnke [324](第 1076 页)冲击模型的冲击图。该模型通过基于无量纲变量 将相关冲击现象分类为四种状态,考虑了所有相关的冲击现象:扩散(或沉积)、反弹、飞溅和干燥飞溅(热破碎)。沉积和飞溅状态会导致壁膜的形成。

图 12.10:Kuhnke 冲击模型状态

无量纲变量 定义为:

其中:

无量纲变量 定义如下:

在上述方程中,使用了以下符号表示:

基于法向冲击速度的韦伯数

拉普拉斯数

液滴密度

液滴直径

法向冲击速度

液滴表面张力

液滴粘度

壁面温度 (K)

液滴饱和温度 (K)

当壁面温度 达到临界过渡温度 ,标志着膜沉积的开始,使用方程 12.239 (第 509 页) 来定义临界温度因子

更具体地说,Kuhnke模型考虑了以下几种情况:

  • 扩散:在以下任一条件下,将撞击的液滴加入壁面液膜中:

  • 且墙面湿润时

  • 回弹:在以下任一条件下,撞击的液滴会原封不动地反弹,尺寸不变:

  • 且墙面潮湿

  • 飞溅效果:若满足以下条件,则将水滴雾化为更小的水滴:

在飞溅状态下,根据壁面温度和壁面表面条件,部分撞击的液滴质量可能会沉积形成液膜(溅射),或者液滴可能被完全雾化(干溅射或热破碎)。

临界转变参数 计算如下。

与壁面温度相关的转变由临界温度因子 控制,其值根据应用在 1.1 到 1.5 之间变化。 的默认值为 1;因此,默认的临界转变温度 将等于液滴液体的饱和温度 。Kuhnke [324](第 1076 页)建议单个液滴撞击时取 1.1,液滴链撞击时取 1.16。对于大多数尿素-水悬浮液, 设定为 1.4 [66](第 1060 页)。

作为拉格朗日壁面液膜模型的替代方案,临界转变温度 可以通过液体的饱和温度 加上一个恒定偏移量 来计算:

对于SCR悬浮液,推荐的值范围在167至之间。

参数的两个关键值(一个对应于高温下反弹与热破碎之间的转变,即,另一个对应于低温下沉积与溅射之间的转变,即)取决于多个参数和壁面条件(湿或干),具体描述如下。

  • 湿壁

无量纲薄膜高度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表示液膜高度 表示液滴直径

公式 12.242(第 510 页)中的其他参数表述如下:

这里, 是常数,其值如公式 12.242(第510页)所示。

  • 干墙

其中

无量纲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 (m) (平均绝对距离与均值的比值)

以及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与

其中, 是混合函数的阈值转换值,设定为 0.99,而 则代表混合区域的宽度。

参数 在 20 至 40 之间随机取样。

其中, 是一个在 0 到 1 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参数 是通过以下方程计算的: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随着

式中

飞溅质量分数确定如下:

式中

12.9.3.2.2 反弹

在反弹状态下,反弹粒子的速度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其中, 分别表示反弹速度的切向和法向分量, 是入射速度的切向分量,而 则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的法向恢复系数:

其中, 是冲击前的正常冲击韦伯数。

反弹颗粒的偏差角 ,从入射方向随机取值在 -90° 到 90° 之间。

12.9.3.2.3 飞溅

图 12.11:Kuhnke 模型:冲击液滴(第 513 页)图形化地描述了 Kuhnke 飞溅模型中的以下飞溅液滴变量:

  • 冲击颗粒的直径,

  • 冲击颗粒的速度, 加上变异性

  • 飞溅的次级颗粒的直径,

  • 飞溅颗粒的平均速度, 加上变异性

  • 冲击角度 ,从壁面测量

  • 飞溅颗粒的反射角度 ,从壁面测量

  • 从入射方向的偏差角 注意:

注意,通常情况下,冲击和反射角度在 Stanton/Rutland 和 Kuhnke 模型框架中测量方式不同:

  • Stanton 和 Rutland 模型:从壁面的法线测量

  • Kuhnke 模型:从壁面测量

图 12.11:Kuhnke 模型:冲击液滴

飞溅颗粒的属性计算如下。

首先,飞溅液滴的平均直径计算如下: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随着

其中

主液滴直径

冲击颗粒的正常冲击韦伯数

冲击角度,单位为弧度

接下来,根据Stanton和Rutland [629](第1093页),[631](第1093页)的原始提议,飞溅液滴直径 从连续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 的逆函数中随机采样,该函数描述如下:

时,也采用了如《飞溅》(第503页)中所述的极限方法。

每个飞溅包裹中的液滴数量根据总体质量平衡,通过方程12.222(第506页)确定。

平均飞溅液滴速度 是根据次级韦伯数 和平均液滴尺寸 计算得出的:

式中

其中, 是基于绝对颗粒速度的,并且

与溅射液滴直径类似,溅射液滴速度 从连续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的倒数中随机抽样,其分布平均值为

喷射角度 则通过假设一个逻辑分布,从平均值 计算得出:

角度(以度为单位)按照逻辑PDF logistic 分布,其中

此处使用的符号如下:

无量纲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 (最大高度差的平均值)

连续逻辑PDF的逆函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偏差角 的确定方法如下:

式中

12.9.3.3 随机Kuhnke模型

随机Kuhnke模型的状态图如图12.12所示:随机Kuhnke模型的状态图(第515页)。

图12.12:随机Kuhnke模型的状态图

该模型通过根据临界温度和韦伯数转换标准将所有相关的冲击现象分类为以下四个核心状态,考虑了所有相关的冲击现象:

  • 反弹

  • 扩散

  • 飞溅

  • 蒸发飞溅

扩散和飞溅状态导致壁膜的形成。此外,引入了过渡状态以避免在膜沉积过程中发生突变。

状态转换标准定义如下。定义了上下沉积极限之间的临界温度范围:

其中,

液膜饱和温度 [K]

上沉积极限偏移

沉积范围温度差

韦伯数准则在湿壁和干壁上的定义有所不同:

  • 湿壁上溅射的临界韦伯数:

  • 干壁溅射临界韦伯数:

在公式12.266(第515页)和公式12.267(第516页)中:

拉普拉斯数

拉普拉斯数常数

根据表12.2插值得到的壁面粗糙度的函数:参数作为壁面粗糙度的函数(第516页)

表12.2:参数作为壁面粗糙度的函数

(微米)A
0.055264
0.144534
0.842634
3.12056
121322

拉普拉斯数表示为:

其中,

液滴密度

液滴表面张力

液滴直径

液滴粘度

最后,Stochastic Kuhnke 模型根据液滴的韦伯数(参见 Ansys Fluent 理论指南中“Kuhnke 模型”部分的韦伯数定义)和壁面条件,为每次撞击事件分配适当的模式。这些模式包括:

  • 反弹

冲击后的液滴在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被喷射出去。根据Ansys Fluent理论指南中关于Kuhnke模型的“反弹”部分,计算了反弹颗粒的速度分量。

  • 扩展:

在流体动力学模拟中,液滴的冲击与反弹行为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段描述了液滴在受到冲击后,其尺寸保持不变,并被重新发射出去的现象。这一过程的速度分量计算,是依据Ansys Fluent软件中的Kuhnke模型进行的,该模型详细规定了液滴反弹时的物理行为,确保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这样的模拟,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液滴在复杂环境中的动态响应,进而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撞击的液滴被加入到壁膜中。

  • 飞溅

冲击液滴的一部分质量沉积形成薄膜,其余部分则被雾化。飞溅质量分数和飞溅液滴变量根据Ansys Fluent理论指南中Kuhnke模型的“飞溅”部分进行计算。

  • 蒸发飞溅

区域边界:

假设一小部分冲击的液体喷雾在撞击时立即蒸发,而其余部分则完全雾化,释放出较小尺寸的液滴。此区域内发生的蒸发事件由随机数采样控制。与飞溅区域类似,飞溅液滴变量如Ansys Fluent理论指南中Kuhnke模型的“飞溅”部分所述进行计算。

  • 过渡区域

区域边界:

在这些条件下,冲击液滴可能被分配到任意一个区域(扩散、飞溅或蒸发飞溅)。这取决于随机数与从公式12.269(第517页)计算出的沉积比​的比较,结合液滴韦伯数和湿壁或干壁标准。

12.9.4 分离与剥离子模型

关于薄膜分离模型的详细描述,请参见薄膜分离(第840页)。有关薄膜剥离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见薄膜剥离(第842页)。

12.9.5 壁面薄膜颗粒的守恒方程

以下描述了壁面薄膜中单个颗粒的动量、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基于颗粒的方法最初由O'Rourke [495](第1086页)提出,后续推导大部分基于该工作。

12.9.5.1 动量

薄膜中颗粒的动量方程为: 表示薄膜颗粒速度

表示气体流对薄膜表面剪应力的大小

表示薄膜表面速度方向的单位向量

表示壁面对薄膜施加的应力

表示保持薄膜在表面所需每单位面积的力

表示颗粒位置处的当前薄膜高度

表示体积力项

尽管薄膜厚度值很小,但由于在移动边界模拟中观察到极高的加速度率,体积力项可能变得非常重要。

壁面应力 的表达式为: 其中, 代表液膜粘度,而 则是壁面速度。

虽然为了完整性被包含在第12.270节(第517页)的方程中,但在Fluent求解的方程组中并未对其进行建模。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明确施加以下条件来考虑其影响: 在每个时间步长,对于所有代表壁膜的粒子,Ansys Fluent 求解一个形式如下的粒子位置方程: 在重新排列方程12.270(第517页)并代入方程12.271(第518页)后,薄膜粒子的加速度可表示为:

12.9.5.2 薄膜传质

12.9.5.2.1 薄膜蒸发与沸腾

当薄膜颗粒温度高于蒸发温度 时,应用薄膜蒸发定律。在 Ansys Fluent 中,蒸发速率采用以下模型进行建模:

  • 扩散控制模型

  • 对流/扩散控制模型

  • 气体侧边界层模型

  • 薄膜沸腾模型

12.9.5.2.1.1 扩散控制模型

薄膜蒸发速率受表面暴露于气相的梯度扩散控制。薄膜表面与气相之间的蒸汽浓度梯度决定了蒸发速率。 其中, 表示蒸气的摩尔通量 是传质系数 ,而 分别代表薄膜表面和主体气体中的蒸气浓度

薄膜表面的蒸气浓度通过薄膜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来评估,而主体气体浓度则从流动场解中获得。蒸发的速率对饱和蒸气压非常敏感,这一点与液滴蒸发类似。

薄膜传质系数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其中, 表示物质 的二元扩散系数, 是努塞尔特相关系数,而 len 则是特征长度(以米为单位),计算方法为薄膜包覆区域 的平方根。 被视为墙体表面积 的质量加权百分比: 在计算质量传递系数的公式12.276(第519页)中,采用努塞尔特相关性,并将普朗特数替换为施密特数,具体如下:

  • 层流流动:
  • 湍流: 雷诺数 是根据颗粒膜的特征长度 以及与壁面平行的颗粒相对速度分量计算得出的。

对于多组分蒸发,每个组分的扩散性用于方程 12.276(第 519 页)和方程 12.279(第 519 页)中,以获得液膜混合物中每个组分的蒸发速率。

颗粒包的质量 按照以下方式减少: 其中, 表示气相物种 的分子量,该物种是从液体中蒸发的蒸汽所加入的。为了考虑单个包裹中的质量损失,薄膜颗粒的直径会减小。这保持了包裹中液滴数量的恒定。

12.9.5.2.1.2 对流/扩散控制模型

薄膜蒸发速率由以下因素决定:

其中

物质 的蒸气质量通量

物质 在液膜表面和主体中的质量分数

液膜传质系数 ,根据公式 12.276计算

气体主体的密度

12.9.5.2.1.3 热解模型

单速率热解模型使用公式 12.87 (第 468 页),恒速模型使用公式 12.88 (第 468 页)。如果考虑拉格朗日壁面液膜,可以应用允许区分自由流粒子和液膜粒子热解速率的次级速率模型。该模型使用公式 12.87 (第 468 页) 分别计算从自由粒子到气体主体相的质量传递速率(使用粒子前置指数因子 和粒子活化能 )以及从液膜到气体主体相的质量传递速率(使用液膜前置指数因子 和液膜活化能 )。

12.9.5.2.1.4 气体侧边界层模型

当主体中物质的分压低于液膜表面的蒸气压时,Fluent 使用公式 12.291 (第 523 页) 和公式 12.292 (第 523 页) 分别计算层流和湍流的蒸发速率。这些公式使用壁函数来确定传质系数。详情请参见“液膜冷凝”(第 522 页)。

12.9.5.2.1.5 带有导热传热模型的液膜沸腾模型

当液膜温度达到沸点时,液膜沸腾速率通过将能量平衡方程 (公式 12.301 (第 526 页)) 的右侧设为 0 并求解液膜沸腾速率 来计算。

得到的沸腾速率表达式如下:

恒温墙体 热流墙 包含:

这里 薄膜包裹面积

潜热

薄膜包裹温度 (K)

壁面温度 (K)

主流相温度 (K)

壁面热流

薄膜高度

液态薄膜的热导率

如果启用了气体侧边界层模型,则传热系数 的计算方法如下。

  • 层流流动:,其中长度 是从薄膜表面到主流的垂直距离。

  • 湍流流动: 根据壁面函数确定,如《薄膜能量传递》(p. 524)中所述。

在其他情况下,Fluent 使用努塞尔数表达式: 其中

= 连续相的热导率

= 特征长度

努塞尔数 根据公式 12.299 (第 526 页) 计算。如果薄膜通过与冷壁接触而被冷却至沸点以下,蒸发速率计算将恢复到蒸发方程 (公式 12.275 (第 519 页) 或公式 12.282 (第 520 页))。

12.9.5.2.1.6 带有对流换热模型的薄膜沸腾模型

对流换热模型的沸腾速率表达式如下:

对于恒温壁: 对于热流墙: 随着 在上述方程中,

薄膜颗粒的质量(千克)

薄膜颗粒的温度(开尔文)

整体温度(开尔文)

壁面温度(开尔文)

蒸发潜热

从壁面到液膜的热传递系数

从液膜到整体相的热传递系数

液膜包裹面积,取为壁面面积的质量加权百分比

施加在壁面上的热通量(瓦特)

液体的普朗特数

从液膜到整体相的热传递系数 的获取方法如传导热传递模型中的薄膜沸腾模型所述(第520页)。

从壁面到液膜的热传递系数 的获取方法如方程12.312所述(第529页)。

如果液膜通过接触冷壁而冷却到沸点以下,蒸发速率的计算将返回到蒸发方程(方程12.275(第519页)或方程12.282(第520页))。

12.9.5.2.2 薄膜凝结

当整体中物种 的分压超过其在薄膜表面的蒸气压时,凝结模型被触发。FLUENT拉格朗日壁膜模型在层流和湍流条件下使用两种不同的表达式来描述壁膜凝结。推导遵循[739](第1100页),假设气相中物种 的凝结发生在非冷凝物的存在下。

在Ansys Fluent拉格朗日壁膜冷凝模型中,组分在存在非冷凝组分的情况下,会在壁膜上发生冷凝。对于组分通过距离膜表面处的平面的冷凝速率,菲克定律可以表述为: 物种蒸气的质量通量

主体相的密度

物种 i 的扩散系数

物种 i 的质量分数

对于层流,物种 的质量分数从薄膜表面到主体气体条件进行积分,得到对数项,而在湍流情况下,直接采用有限差分。最终表达式为:

  • 层流边界层:
  • 湍流边界层: 其中,

= 质量传递系数

= 物种 在薄膜表面和主体中的质量分数,分别

对于层流流动,方程 12.291(第 523 页)中的质量传递系数 计算如下: 其中, 是从薄膜表面到本体区域的法向距离。 计算为从相邻壁面单元中心到壁面的法向距离。

对于湍流流动,方程 12.292(第 523 页)中的湍流质量传递系数 由壁面函数确定。当前实现使用方程 4.348(第 141 页)所述的壁面函数。当在湍流模型中启用增强壁面处理时,实现遵循增强壁面处理 方程(EWT-ε)(第 145 页)中的计算。

对于多组分颗粒,方程 12.291(第 523 页)或方程 12.292(第 523 页)分别应用于每个液体组分。

有关如何使用薄膜冷凝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薄膜冷凝模型部分。

12.9.5.2.3 多组分薄膜模型

对于多组分拉格朗日壁面薄膜,蒸发速率计算为各组分蒸发速率的总和。液体薄膜中每个组分的蒸发速率从以下公式计算:

  • 扩散控制模型:方程 12.275(第 519 页)和方程 12.276(第 519 页)

  • 对流/扩散控制模型:方程 12.282(第 520 页)

如果在薄膜中为任何组分启用了热解模型,Ansys Fluent 应用方程 12.164(第 486 页)以获得单速率下的各组分热解速率,或方程 12.165(第 486 页)以获得恒定速率。

如果考虑拉格朗日壁面薄膜,可以使用次级速率模型。该模型使用方程 12.164(第 486 页)分别计算自由流颗粒的蒸发速率(使用颗粒预指数因子 和颗粒活化能 )和薄膜的蒸发速率(使用薄膜预指数因子 和薄膜活化能 )。

当多组分膜表面的总蒸气压超过细胞压时,Ansys Fluent采用多组分膜沸腾方程,根据壁面施加的热边界条件,使用方程12.283(第520页)或方程12.284(第521页)的平均形式。平均潜热根据方程12.170(第487页)计算,基于各液体组分的潜热和膜的总体沸腾速率,通过对方程12.283(第520页)或方程12.284(第521页)计算的传导传热模型速率进行平均,以及对方程12.287(第522页)或方程12.288(第522页)计算的对流传热模型速率进行平均,并结合方程12.171(第487页)计算的分馏蒸发量,来计算每个液体组分的总体沸腾速率。

12.9.5.3 膜中的能量传递

12.9.5.3.1 传导传热模型

为了获得膜中温度的方程,必须考虑来自气体侧和壁侧的能量通量。在没有膜蒸发/沸腾的情况下,从/到膜粒子的能量传递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 和 分别表示薄膜包裹的质量、比热容和温度。

表示从壁面传导的热量。

表示薄膜表面处的对流热通量。

图 12.13:薄膜中双线性温度分布的假设

ad5105ed-5490-4b51-a9f9-faa0f22bca07_79_0.jpg

当壁面上的热边界条件设定为恒定温度时, 计算如下: 其中

液膜的热导率

根据方程12.278(第519页)计算的液膜包面积

液膜高度

对于热通量由边界条件给定的壁面,,方程12.295(第525页)被替换为: 对流热通量,即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传热系数

薄膜表面温度

如果启用了薄膜冷凝或气体侧边界层模型,传热系数 的计算方法如下:

  • 层流: 其中, 表示从薄膜表面到体相内部的法向距离。 的计算方法是从相邻壁面单元的中心到壁面的法向距离。

  • 湍流流动:

的确定依赖于壁面函数。当前的实现采用了标准壁面函数(第138页)中描述的壁面函数,具体见方程4.343(第140页)。当湍流模型中启用了增强壁面处理时,实现遵循增强壁面处理 方程(EWT- )(第145页)中的计算方法。

在其他情况下,Fluent 使用努塞尔数表达式来计算 式中

努塞尔数 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12.297(第525页)中,薄膜表面温度 ( T_s ) 是根据界面守恒关系确定的: 当粒子在蒸发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时,需在方程12.294(第524页)中增加一项,以考虑蒸发热的影响: 其中, 是液膜包裹体的蒸发速率 ,而 是蒸发潜热 (J/kg)。

在计算液膜包裹体的轨迹时,Ansys Fluent 会积分方程 12.294 (第 524 页) 或方程 12.301 (第 526 页),并得到下一个时间步长的温度。

该实现未考虑液膜辐射效应。能量源项是根据液膜轨迹上的能量差计算得出的。对于液膜附着在施加热流量的壁面上的情况,液膜与壁面之间的热损失或热增益等于热流量值。对于所有其他热边界条件(除热流量外),Fluent 根据壁面温度和从主流体传递到液膜的热量来确定液膜温度。然后,通过将主流体到壁面的热流量和液膜到壁面的热流量相加,计算出总的热流量。

12.9.5.3.2 对流换热模型

对流壁面液膜换热模型提供了更精确的计算方法,用于计算拉格朗日壁面液膜与形成它的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这对于较厚的壁面液膜、高速移动的液膜以及液膜液体材料的普朗特数较高的情况特别有用。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设置拉格朗日壁面液膜模型”部分,了解如何使用此模型。

对于液体薄膜中的流动和传热,做出以下假设:

  • 液膜流动是层流的。

  • 液体薄膜中的速度和温度分布遵循层流边界层理论,适用于流过平板的情况,如 [372] (第 1078 页) 所述。

  • 速度边界层 位于热边界层 之上。

  • 当薄膜高度远低于热边界层时,传热过程将回归到纯导热状态。

  • 薄膜始终与壁面完全接触。

图12.14:对流壁-薄膜传热:加热表面上的薄膜流动

一个温度为 的薄膜颗粒与壁面及主体相交换热量的能量平衡可以表示为: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与 以及 其中

薄膜颗粒的质量(kg)

液体的比热容

薄膜颗粒的温度(K)

蒸发的潜热

从壁面到液体薄膜的热传递系数

从液体薄膜到主体相的热传递系数

壁面面积

薄膜包裹面积,取为壁面面积 的质量加权百分比(m²)

主体温度(K)

薄膜表面温度

壁面温度

施加在壁面上的热通量(W)

在垂直于壁面方向 的热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表示为: 其中, 表示边界层高度。

在热边界层上方的膜温度保持恒定,为

边界层内的平均温度 可以通过沿 方向积分得到: 从而得出: 在假设薄膜速度和密度保持恒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对分别以高度进行加权,从而得到平均薄膜温度 其中, 表示液膜高度。

对于 的情况,热边界层厚度与速度边界层厚度之比可以表示为: 表面温度 ( T_s ) 可通过结合方程 12.307(第528页)

  • 以及适用于恒温壁面的方程 12.309(第528页)来计算: 对于施加了恒定热流 的墙体,其表面温度的相应方程可表示为: 在计算薄膜颗粒轨迹的过程中,Ansys Fluent 会整合方程 12.302(第 527 页),并获取下一时间步的温度。

该模型的实现并未考虑薄膜辐射效应。能量源项是根据薄膜轨迹上的能量差异,针对薄膜颗粒计算得出的。对于薄膜附着在施加热流量的壁面上的情况,薄膜与壁面之间的热损失或热增益等于热流量值。对于所有其他热边界条件(除热流量外),Ansys Fluent 会根据壁面温度以及从主流体传递到薄膜的热量来确定薄膜温度。然后,根据方程 12.304(第 527 页)计算流向壁面的总热流量。

  • 计算传热系数

从薄膜到壁面的传热系数表示为: 其中, 是液膜的热导率,而 是特征长度。

努塞尔数 根据层流边界层理论计算,适用于 0.6 的情况:

  • 恒温壁面:
  • 恒定热流壁面: 在上述方程中,雷诺数 和普朗特数 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

, 和 分别表示液膜的密度、粘度、热导率和比热容。

液膜在主体中的速度,即在液膜流动边界层之上

  • 计算

在层流边界层中,完全发展流动在垂直于壁面的方向 上的速度分布描述为: 流动边界层高度 可根据距离 从平板边缘的位置获得 [372](第1078页): 大量速度 是根据平均壁膜速度 计算的,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 时: 对于 是通过从 的外推立方速度剖面得到的。

  • 关于特征长度 的考虑

是当前颗粒位置与冲击点之间的距离。冲击位置仅对新薄膜颗粒已知,并且只能在冲击事件期间记录。在读取早期版本创建的案例/数据文件中的薄膜颗粒时,无法回溯计算。对于那些旧颗粒,薄膜高度与下面的努塞尔数 表达式一起用作特征长度 ,提供了在指定长度上的平均传热系数。

对于 的努塞尔数表示为:

  • 恒温壁面: 恒定热流:
  • 关于传热系数的考虑

传热系数 根据公式 12.312(第 529 页)计算,与努塞尔数有关。然而,在以下条件下,它会回归到导热传热系数

  • 雷诺数较小,这可能发生在薄膜速度较低时,或者在薄膜颗粒路径的开始阶段

  • 薄膜高度远低于热边界层

在这些情况下,假设薄膜中的温度分布呈线性,且特征长度将等于薄膜高度 len

导热传热系数计算如下:

  • 湍流薄膜近似法在传热中的应用

在高薄膜雷诺数情况下,由于湍流现象,薄膜与壁面间的传热显著增强。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种简化方法,当薄膜处于湍流状态时,这种方法能提高传热预测的准确性。

仅就传热计算而言,以下假设被采用:

  • 过渡流态和完全湍流流态均基于薄膜局部雷诺数来定义。

  • 在完全湍流流态中,薄膜内的速度和温度分布均呈平坦状(参见图12.15:完全湍流薄膜流态:速度和温度分布假设 (第531页))。

图12.15:完全湍流薄膜流态:速度和温度分布假设

雷诺数 表示为 其中, 表示液膜平均速度,其余符号与公式 12.315(第529页)中的定义相同。对于壁面与液膜间传热的努塞尔数 ,在完全湍流流动区域()下,定义如下:

通过在方程12.310(第528页)或方程12.311(第529页)中设置 ,可以实现平坦的温度分布。

  • 过渡流态

努塞尔数定义为通过方程12.326(第532页)以及方程12.313(第529页)或方程12.321(第530页)计算得到的最大数。立方温度分布假设(方程12.305(第528页))仍然保持。 这里: 以及 limit1/2Prl1/30.4587Relower_limit1/2Prl1/3for constant wall temperaturefor constant heat flux(12.328) 对于完全湍流流动状态,数被设定为方程12.326(第532页)和方程12.324(第531页)预测值中的最小值。

数的限制已根据Åkesjö等人报告的数据进行校准[12](第1057页)和[86](第1061页):

  • 冲击点处壁面到液膜传热系数的计算

在颗粒冲击点处,边界层理论不再适用。此处采用以下表达式计算努塞尔数 [373](第1078页): 此处,雷诺数可表示为:

其中, 表示射流速度

上述表达式中使用到的特征长度 是射流直径,该直径近似于相关喷射类型的参考直径。参考直径定义为

与表面喷射的表面积相对应的水力直径,或涉及粒径分布的喷射中的最大粒径。

侵蚀是指由于微观机械变形或墙面表面的开裂,材料从墙面表面被移除的过程。在输送流体的设备(如燃气和蒸汽轮机、泵、热交换器等)中,表面侵蚀部分是由流体流动中携带的固体颗粒对设备壁面的冲击造成的。最终,壁面侵蚀导致设备性能下降,减少使用寿命。

墙体材料对侵蚀的抵抗能力取决于其在冲击下的变形能力,以及其他以下因素。对于脆性材料,侵蚀是由于墙体材料微小部分的裂纹和剥落,而对于韧性材料,侵蚀是通过一系列反复的微塑性变形发生的。对于这类材料,侵蚀率通常在冲击角度为20°至30°时达到最高[26](第1058页)。

其他影响侵蚀机制的参数包括:

  • 颗粒冲击速度
  • 颗粒冲击角度
  • 材料的力学性能(例如,制造技术,微观结构特征)
  • 墙体温度
  • 颗粒与其目标之间的摩擦系数
  • 反弹颗粒造成的屏蔽效应

文献中发现的实验侵蚀数据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同作者报告的侵蚀率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种材料,也可能相差几个数量级[26](第1058页),[27](第1058页))。

请注意,除非已知模型常数的精确值,否则Ansys Fluent中的侵蚀模型计算出的侵蚀率仅作为侵蚀的定性指南。

以下模型已被Ansys Fluent采用,用于预测侵蚀演变和确定被侵蚀材料的体积:

12.10.1. Finnie侵蚀模型 12.10.2. Oka侵蚀模型 12.10.3. McLaury侵蚀模型 12.10.4. DNV侵蚀模型 12.10.5. 密集流中的侵蚀速率建模 12.10.6. 积聚

12.10.1 Finnie 侵蚀模型

对于几乎所有延性材料,侵蚀程度随冲击角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如下:

其中, 是一个无量纲的侵蚀质量, 是模型常数, 是颗粒冲击速度,而 是冲击角度 的无量纲函数。对于金属,指数 的值通常在 2.3 到 2.5 弧度范围内。

Finnie 的侵蚀磨损模型通过以下函数将磨损率与颗粒对表面的冲击动能率联系起来:

Ansys Fluent Finnie 冲蚀模型默认常数仅适用于沙粒撞击碳钢壁面的冲蚀计算。模型常数 的值已根据 [486](第 1085 页)中描述的实验进行调整,在该实验中,326 微米沙粒以 的速度撞击碳钢壁面,因此严格来说仅对这些特定条件有效。

12.10.2 Oka 冲蚀模型

在 Ansys Fluent 中实施的 Oka 冲蚀模型中,冲蚀率 的确定方式如下:

其中

冲击角度下的参考侵蚀率(即每颗粒质量移除的壁材料质量)。请注意,这一量通常通过测量得出(参见 [486](第 1085 页))。

颗粒冲击速度

参考速度

颗粒直径和颗粒参考直径,分别

速度和直径指数,分别

冲击角度函数

侵蚀率对冲击角度的依赖性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壁面冲击角(弧度)

壁面材料维氏硬度(GPa)

角度函数常数

表12.3:Oka侵蚀模型常数示例

常数沙子 - 钢
1.8 [GPa]
0.8
1.3
2.35
0.19
326 [µm]
Vref104 [m/s]

12.10.3 McLaury侵蚀模型

McLaury提出了一种模型,用于预测水中的沙粒侵蚀速率[423](第1081页)。该模型主要用于模拟泥浆侵蚀中的侵蚀速率。McLaury侵蚀速率由以下公式确定:

式中

V = 粒子冲击速度

壁材的布氏硬度值

对于碳钢, 值为 -0.59。其他材料的指数 则不同。

且有

模型常数 必须通过实验确定。 的选择必须使得角度函数(公式 12.336 (第 535 页) 和公式 12.337 (第 535 页))在 处一致,其中 是过渡角度。

  • McLaury 模型说明

上述模型常数仅对水和沙的悬浮液有效。假设颗粒冲击速度在 范围内。

表 12.4:McLaury 侵蚀模型常数示例

常数沙 - 钢
1.997e-7
15 [度]
1.73
-13.3
7.85
1.09
0.125
自动计算
1

12.10.4 DNV 侵蚀模型

在 DNV 侵蚀模型 [4] (第 1057 页) 中,颗粒的侵蚀率由以下公式确定:

其中

与材料相关的速度指数

经验常数

颗粒冲击速度

颗粒冲击角度 (以弧度表示)的无量纲函数

材料常数 通常通过实验确定。表12.5列出了两种典型壁面材料的推荐值:材料常数的推荐值(第536页)。

表12.5:材料常数的推荐值

材料密度 (kg/m³)
钢材等级2 x 10^92.67800
钛材等级2.64500

钢材等级的函数 定义如下:

表12.6:模型常数(第537页)中给出了方程12.339(第536页)中模型常数的值。

表12.6:模型常数

材料密度 (kg/m³)
钢材等级2 x 10^92.67800
钛材等级2.64500

12.10.5 密集流中的侵蚀率建模

在密集流中,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由于靠近壁面的密集固态颗粒层的屏蔽效应而影响侵蚀率。此外,几乎平行于壁面移动的固态颗粒可能导致研磨侵蚀。在Ansys Fluent中,密集系统中的总侵蚀率计算如下:

其中, 是根据固体颗粒引起的磨蚀(第537页)计算的磨蚀速率,而 是根据密流区壁面屏蔽效应(第538页)计算的冲击磨蚀速率。

在以下条件下计算磨蚀和屏蔽:

  • 存在启用了磨蚀/沉积选项的DPM相
  • 至少存在一个分散的颗粒状欧拉相

在许多壁面磨蚀的情况下,颗粒往往在近壁区域形成条带状集中。这严重违反了分散流区的基本(且必要的)DPM假设。为了使用拉格朗日方法模拟密集堆积的颗粒,必须考虑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颗粒的体积位移。这可以通过在密集堆积区域使用DEM模型来实现,但计算成本巨大。为了避免这种开销,ANSYS Fluent采用了一个分散的欧拉相,该相考虑了体积位移和任何相间相互作用。分散的欧拉相被假定能充分代表近壁区域的颗粒行为。磨蚀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欧拉相的量(如壁面剪切磨蚀)计算的。经典的基于冲击的磨蚀通过屏蔽函数混合而减少。

12.10.5.1 固体颗粒引起的磨蚀

近壁区域固体相的磨蚀被建模为固体相壁面剪切应力和固体相近壁速度的函数:

其中

经验常数

固相速度

速度指数

固相壁面剪切应力

固相体积分数

填充极限(球形颗粒约为0.63)

对于含有 种颗粒相的多相流,由于壁面剪切应力引起的侵蚀速率是所有颗粒相累积侵蚀速率的总和:

12.10.5.2 密集流动状态下的壁面屏蔽效应

在密集流动状态下,接近壁面的颗粒可能会被在其附近几乎平行于壁面移动的其他固体颗粒减速或反射。这种屏蔽效应会降低颗粒撞击固体壁面所引起的侵蚀率。

为了考虑这一效应,Ansys Fluent 采用了以下屏蔽函数:

其中

volume fraction of the solid phase

填充极限(球形颗粒约为0.63)

在计算撞击侵蚀率 时,采用屏蔽函数 对单相的撞击侵蚀率 进行缩放:

如果局部固相体积分数 接近堆积极限 ,那么壁面将被任何撞击颗粒屏蔽,也就是说,冲击侵蚀率 将为零。

对于含有 个颗粒相的流动,屏蔽函数根据各个欧拉体积分数的总和计算:

12.10.6 积聚

在壁面边界处可以监测颗粒的侵蚀和积聚速率。侵蚀速率定义为 其中, 是颗粒直径的函数, 是颗粒路径与壁面之间的冲击角度, 是冲击角度的函数, 是颗粒相对速度, 是相对颗粒速度的函数,而 是壁面上单元面的面积。默认值为 ,以及 。需要注意的是, 是在壁面处定义的边界条件,而非材料的属性,因此默认值不会根据所使用的实际材料进行更新。因此,您应在所有壁面处指定适合您问题的值,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设置颗粒侵蚀和沉积参数”部分。关于砂粒侵蚀碳钢和铝的这些函数值,Edwards 等人 [160](第 1066 页)给出了相关数据。

为了将 定义为壁面边界条件的一部分,必须将它们表示为分段线性、分段多项式或多项式函数。因此,可能需要使用这些方法之一来近似文献中找到的函数。

如上计算的侵蚀速率以移除材料单位/(面积-时间),即质量通量显示,因此可以根据Ansys Fluent中定义的单位相应地进行转换。函数必须以一致的单位指定,以便与相对颗粒速度及其指数构成一个无量纲组。要计算以长度/时间(例如mm/年)为单位的侵蚀速率,您可以定义一个自定义场函数,将侵蚀速率除以壁面材料的密度,或者在和/或的单位中包含这一除法。请注意,在后一种情况下,Ansys Fluent显示侵蚀速率时给出的单位将不再有效。

多种侵蚀模型[180](第1067页)、[424](第1081页)、[159](第1066页)、[479](第1085页)、[236](第1070页)、[568](第1090页),包含模型常数[236](第1070页)、[159](第1066页)和角度函数,可以轻松地集成到Ansys Fluent中。描述其中一些侵蚀模型的方程可以修改,以呈现为描述侵蚀速率的一般方程形式,即方程12.346(第538页)。

例如,由方程12.347(第539页)描述的塔尔萨角度依赖模型[159](第1066页)。 可以按照方程12.346(第538页)的形式重写,并进行以下替换: 其中,表示侵蚀比(单位质量颗粒撞击造成的表面侵蚀质量),为布氏硬度,是一个颗粒形状系数。Tulsa模型[159](第1066页)建议的取值为:尖锐/有棱角的沙粒为1.0,半圆滑沙粒为0.53,完全圆滑沙粒为0.2。如上所述,冲击角度函数可以通过分段多项式拟合来近似。以下是钢材被沙粒侵蚀时的冲击角度函数的近似表达式:

用户自定义函数可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侵蚀模型。对于更复杂的模型,例如 不能仅通过 的线性或多项式函数来近似的情况,墙边界条件对话框中的默认侵蚀模型无法使用。因此,应改用用户自定义函数。有关如何应用用户自定义函数进行 DPM 侵蚀模型的信息,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DPM_EROSION,或联系您的支持工程师以获得进一步帮助。

沉积速率定义为

当液体颗粒撞击壁面时,颗粒可能会发生变形,并在反弹之前短暂地与壁面保持直接接触。在此期间,颗粒与壁面之间会发生热交换。

在进行液滴与壁面间传热计算时,Ansys Fluent的离散相模型假设液滴在撞击壁面时变形为圆柱体(参见图12.16:传热计算中变形撞击液滴的几何参数(第540页))。

图12.16 传热计算中变形撞击液滴的几何参数

随后,从壁面到液滴的传热量可表示为:

其中

液滴颗粒质量

液滴比热容

颗粒温度 (K)

有效颗粒-壁面接触面积

颗粒中心点到壁面距离 (m)

液滴导热系数

壁面温度 (K)

有效颗粒-壁面接触面积 是通过假设颗粒直径在接触期间从0变化到最大扩展直径 的正弦变化,并对颗粒-壁面接触面积进行时间平均计算得出的 [65](第1060页)。最大扩展直径 根据 [11](第1057页)计算如下:

其中

冲击前液滴直径

冲击韦伯数

接触时间 计算如下 [65](第1060页):

其中

常数,默认值为0.4

粒子密度

表面张力

通过在接触时间 上对公式 12.349(第 540 页)进行积分,计算了壁面与颗粒之间的热交换。液滴温度的升高受到沸点的限制。

对于每个壁面,颗粒对壁面的能量传递 是通过将从壁面碰撞的所有颗粒包的能量贡献相加来计算的,然后将其加入到壁面的热通量中。

除了《用户指南》中“注入类型”部分描述的简单注入类型外,Ansys Fluent还提供了更复杂的喷雾注入类型,用于描述初级破碎现象。对于大多数类型的注入,您需要提供颗粒的初始直径、位置和速度。然而,对于喷雾,有可用的模型来预测液滴大小和速度分布。

所有的雾化模型都使用物理雾化器参数,如喷嘴直径和质量流量,来计算初始液滴大小、速度和位置。

为了实现逼真的雾化器模拟,液滴必须在空间上通过分散角度随机分布,并在释放时间上随机分布。对于Ansys Fluent中的其他类型的注入(非雾化器),所有液滴在时间步开始时沿着固定轨迹释放。雾化器模型使用随机轨迹选择和错位来实现随机分布。关于错位的更多信息可以在《用户指南》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颗粒错位”部分找到。

随机轨迹选择是初始液滴方向的随机分散。所有的雾化模型都提供一个初始分散角度,随机轨迹选择在这个角度内选择一个初始方向。这种方法提高了喷雾主导流动结果的准确性。液滴在靠近雾化器的计算单元中分布得更均匀,通过在靠近注入的单元中更平滑地分散阻力,提高了与气相的耦合。能量和物种守恒方程中的源项也在相邻单元中分布得更均匀,提高了求解的收敛性。

Ansys Fluent提供了五种雾化模型,用于从喷嘴类型和液体流量等全局参数预测喷雾特性。您可以将它们选择为注入类型。

在“设置注射属性”对话框中定义相关参数,具体操作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注射类型部分。以下将详细介绍各种雾化器模型。

信息分为以下小节:

  • 12.12.1. 直孔雾化器模型
  • 12.12.2. 压力旋流雾化器模型
  • 12.12.3. 空气辅助/空气辅助雾化器模型
  • 12.12.4. 平面扇形雾化器模型
  • 12.12.5. 气泡雾化器模型

12.12.1 直孔雾化器模型

直孔雾化器是最常见的类型,也是结构最简单的。然而,其内部喷嘴流动和外部雾化的物理过程却一点也不简单。在Ansys Fluent的直孔雾化器模型中,液体通过喷嘴加速,形成液流,随后破碎成液滴。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异常复杂。直孔雾化器可能以三种不同的模式运行:单相、空化和翻转[618](第1092页)。不同模式之间的转换是突变的,产生截然不同的喷雾效果。内部模式决定了孔口出口处的速度,以及初始液滴大小和液滴扩散角度。每个案例的示意图如图12.17(液体完全充满孔口)、图12.18(进口角后立即形成蒸汽口袋)和图12.19(下游气体围绕喷嘴内的液流)所示。

图12.17 单相喷嘴流动(液体完全充满孔口)

图12.18 空化喷嘴流动(进口角后立即形成蒸汽)

图12.19 翻转喷嘴流动(下游气体围绕喷嘴内的液流)

12.12.1.1 内部喷嘴状态

为了准确预测喷雾特性,Ansys Fluent中的平面孔口模型必须识别喷嘴内部流动的正确状态,因为喷嘴状态对喷雾外部特性有着巨大影响。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确定喷嘴状态的成熟理论。我们只能依赖从实验数据中获得的经验模型。Ansys Fluent使用多个无量纲参数来确定平面孔口雾化器模型的内部流动状态。以下总结了这些参数及其决策过程。

表12.7列出了控制内部喷嘴流动的参数:内部喷嘴流动的控制参数列表(第543页)。这些参数可以组合形成诸如的无量纲特征长度,以及基于液压"头部"的雷诺数和空化参数K [482](第1085页)等无量纲群。

表12.7:内部喷嘴流动的控制参数列表

参数名参数
喷嘴直径d
喷嘴长度L
入口角半径
上游压力
下游压力
粘度
液体密度
蒸汽压力

如图12.18《空化喷嘴流动(入口角后形成蒸汽口袋)》(第543页)和图12.19《翻转喷嘴流动(下游气体环绕喷嘴内液流)》(第543页)所示,液体流动在喷嘴中往往会收缩。Nurick [482](第1085页)发现使用收缩系数来表示液流横截面积的减小很有帮助。收缩系数定义为收缩液流的截面积与喷嘴总横截面积之比。Ansys Fluent采用了Nurick的收缩系数拟合公式:

此处, 是一个理论常数,等于0.611,这一数值源自翻转喷嘴的势流分析。

12.12.1.2 流量系数

描述喷嘴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流量系数 。流量系数是指通过喷嘴的质量流量与理论最大质量流量之比:

其中, 表示喷嘴的有效质量流量,定义为

在上述表达中, 代表用户界面中设定的质量流量,而 则是方位角停止角度与起始角度之间的差值。

由您输入(参见用户指南中关于普通孔式喷雾器注射的点属性部分)。请注意,您输入的质量流率应适用于相应的起始和终止角度,换言之,即为所模拟扇区的正确质量流率。另请注意,对于 的情况,有效质量流率与界面中的质量流率相同。

空化数(公式 12.354(第 544 页)中的 )是预测空化起始的关键参数。空化的起始被假定发生在以下经验关系给定的值处:

同样地,翻转发生的临界值 ( K ) 可以表示为:

如果 大于 0.05,则认为翻转不可能发生,此时 设为 1.0。

空化数 的值进行比较,以确定喷嘴的状态。决策树如图 12.20 所示:空化喷嘴状态决策树(第 545 页)。根据喷嘴的状态,为上述方程选择一个独特的闭合方式。

对于单相喷嘴 [370](第 1078 页),流量系数由...

其中, 是极限流量系数,其定义为

对于空化喷嘴 [482](第1085页),流量系数由以下公式确定:

对于翻转喷嘴 [482](第1085页),

图12.20:空化喷嘴状态的决策树

所有喷嘴流动方程都是迭代求解的,同时结合了根据喷嘴状态给出的流量系数关系。喷嘴状态可能会随着上下游压力的变化而改变。一旦确定了喷嘴状态,就会计算出口速度,并确定适当的喷雾角度和初始液滴尺寸分布的相关关系。

12.12.1.3 出口速度

对于单相喷嘴,出口速度 的估计来自于质量守恒和出口速度均匀的假设:

对于空化喷嘴,Schmidt和Corradini [581](第1090页)已经证明,均匀出口速度的假设并不准确。相反,他们推导出了一个在减小面积上具有更高速度的表达式:

此分析关系式用于Ansys Fluent中的空化喷嘴。对于翻转喷嘴的情况,出口速度根据质量守恒和缩减流面积的值来确定:

12.12.1.4 喷雾角度

喷雾角度 的相关性源自 Ranz [541](第1088页)的研究:

单相和空化喷嘴的喷雾角度取决于气体和液体密度之比,以及参数。对于翻转喷嘴,喷雾角度具有恒定值。

您必须指定的参数,被认为是给定喷嘴几何形状下的常数。该值越大,喷雾越窄。Reitz [548](第1088页)提出了以下关于的相关性建议:

喷雾角度对喷嘴内部的流动状态非常敏感。因此,对于空化喷嘴,您可能希望选择比单相喷嘴更小的 值。典型值范围从 4.0 到 6.0。翻转喷嘴的喷雾角度是一个较小的任意值,代表喷嘴缺乏任何湍流或初始扰动。

12.12.1.5 液滴直径分布

喷射的基本特性之一是液滴大小的分布。对于雾化器,液滴直径分布与喷嘴状态密切相关。Ansys Fluent 的喷雾模型使用两参数的 Rosin-Rammler 分布,其特征在于最可能的液滴大小和扩展参数。最可能的液滴大小 在 Ansys Fluent 中从 Sauter 平均直径 [351](第 1077 页)获得。有关 Rosin-Rammler 尺寸分布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 Rosin-Rammler 直径分布方法。

对于单相喷嘴流,使用 Wu 等人的相关性 [719](第 1098 页)来计算 ,并将初始液滴大小与液体射流的估计湍流量相关联。

其中 是基于完全发展的湍流管流在射流出口处的径向积分长度尺度,而 We 是韦伯数,定义为

这里, 表示液滴表面张力。关于液滴表面张力和韦伯数的更详细讨论,请参见《用户指南》中的“二次破碎模型理论”(第554页)。关于平均颗粒直径的更多信息,请参见《用户指南》中的“当前颗粒的汇总报告”。

对于空化喷嘴,Ansys Fluent 采用对公式 12.370(第547页)的轻微修正。Wu 相关性中使用的初始射流直径 ,是根据空化喷嘴出口的有效面积计算的,因此代表了射出的液体射流的有效直径,即 。关于空化喷嘴的有效面积的解释,请参见 Schmidt 和 Corradini [581](第1090页)。

空化喷嘴的长度尺度为 ,其中

对于翻转喷嘴的情况,初始液滴直径设定为液体射流的直径:

其中, 定义为最可能直径。

指定液滴尺寸分布所需的第二个参数是扩展参数 。扩展参数的值根据以往的建模经验和实验观察结果进行选择。表12.8:不同喷嘴状态下的扩展参数值(第547页)列出了三种喷嘴状态下的 值。扩展参数的值越大,液滴尺寸分布越窄。

表12.8:不同喷嘴状态下的扩展参数值

状态扩展参数
单相3.5
空化1.5
翻转8

由于 Wu 等人的相关性提供了 Sauter 平均直径 ,因此这些被转换为最可能直径 。Lefebvre [351](第1077页)给出了 Rosin-Rammler 分布下 Sauter 平均直径与最可能直径之间最一般的关系。简化版本为 时如下:

至此,液滴尺寸、速度和喷射角度已经确定,喷射的初始化完成。

12.12.2 压力旋流雾化器模型

另一种重要的雾化器是压力旋流雾化器,有时被燃气轮机领域称为简单雾化器。这种雾化器通过被称为旋流口的喷嘴将液体加速进入中央旋流室。旋流液体推动旋流室壁并形成中空空气核心。随后,液体以减薄片状从孔口喷出,这种片状不稳定,会破碎成细丝和液滴。压力旋流雾化器在燃气轮机、油炉和直接喷射点燃式汽车发动机中的液体燃料燃烧中被广泛使用。从内部喷射器流动到完全发展的喷雾的转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膜形成、片状破碎和雾化。这一过程被认为如何发生的草图如图12.21所示:从内部喷射器流动到外部喷雾的理论进展(第548页)。

图12.21:从内部喷射器流动到外部喷雾的理论进展

空气与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尚未完全理解。普遍认为气动不稳定性导致片状破碎。下面的数学分析假设开尔文-亥姆霍兹波在片状上增长并最终将液体破碎成细丝。然后假设细丝由于静脉曲张不稳定性破碎成液滴。一旦形成液滴,喷雾的演化由阻力、碰撞、聚结和二次破碎决定。

Ansys Fluent中使用的压力旋流雾化器模型称为Schmidt等人[583](第1090页)的线性不稳定片状雾化(LISA)模型。LISA模型分为两个阶段:

  1. 膜形成
  2. 薄片分解与雾化

以下将分别描述模型的两个部分。

12.12.2.1. 成膜过程

喷射器内液体的离心运动形成了一个被液膜包围的空气芯。喷射器出口处液膜的厚度与质量流量有关,其关系为:

其中, 为喷嘴出口直径, 为有效质量流率,由公式 12.357(第 544 页)定义。公式 12.375(第 549 页)中的另一个未知量是 ,即喷嘴出口处的轴向速度分量。这一量值取决于喷嘴内部的细节,难以从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计算。因此,采用了 Han 等人 [230](第 1070 页)的方法。假设总速度与喷嘴压力有关。

其中, 是速度系数。Lefebvre [351](第1077页)指出, 是喷油器设计和喷射压力的函数。如果将旋流口视为喷嘴,并且假设压力降的主要部分发生在这些口上,那么 就是流量系数 的表达式。对于具有锐利入口角和 比率为4的单相喷嘴,典型的 值为0.78或更低 [370](第1078页)。如果喷嘴发生空化, 的值可能低至0.61。因此,0.78可以视为 的实际上限。其他动量损失的影响通过将 减少10%至0.7来近似。

的物理限制要求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小于1,但又要足够大以允许足够的质量流量。空气核心尺寸非负的要求意味着薄膜厚度 有以下约束:

结合方程12.375(第549页),我们可以得到轴向速度 ( u ) 的如下约束条件:

这可以与公式12.376(第549页)以及 结合,其中 是喷雾半角,并假设为已知。由此得到对 的一个约束条件:

因此,Fluent 采用以下表达式来计算

假设已知 ,则可利用方程 12.376(第 549 页)求出 。一旦确定了 ,便可从中求得

在这一点上,液体薄膜在喷射器出口处的厚度和轴向分量已知。速度的切向分量被假定为等于喷嘴出口下游液体薄片的径向速度分量。轴向速度分量被假定为保持不变。

12.12.2.2 薄片破碎与雾化

压力旋流雾化器模型包括了周围气体、液体粘度和表面张力对液体薄片破碎的影响。该模型的理论发展细节由Senecal等人[587](第1091页)给出,这里仅简要介绍。为了实现更稳健的应用,计算相对液体-气体速度时忽略了气体速度,而是由用户设定。这样可以避免喷射器参数过于依赖通常在注射位置附近未充分解析的气体速度场。

该模型假设一个二维、粘性、不可压缩的液体薄片,厚度为,以速度穿过静止、无粘性、不可压缩的气体介质。液体和气体的密度分别为,液体的粘度为。使用了一个与薄片一起移动的坐标系,并考虑了一系列形式为

施加在初始稳定运动上的,是公式12.382(第550页)所描述的扰动。这些扰动导致了液体和气体速度与压力的波动。在公式12.382中,代表初始波幅,是波数,而则是复数增长率。最不稳定的扰动具有最大的值,此处记为,并假设其负责液膜的破裂。因此,我们希望得到一个色散关系,从中可以计算出作为波数函数的最不稳定扰动。

Squire [628](第1093页)、Li和Tankin [365](第1078页)以及Hagerty和Shea [225](第1070页)已经证明,在满足上下界面的边界条件的前提下,控制方程存在两种解,或者说模式。第一种解称为正弦模式,其上下界面的波动是同相的。第二种解称为变异模式,其上下界面的波动相位差为弧度。许多作者(例如,Senecal等人[587](第1091页))已经表明,在低速度和低气体与液体密度比的情况下,正弦模式主导了变异波的增长。此外,可以证明,在高速度流动中,正弦和变异模式变得难以区分。因此,Ansys Fluent中的雾化模型基于液膜上正弦波的增长。

正如Senecal等人[587](第1091页)所推导的,正弦模式的色散关系为:

其中,

当韦伯数超过临界值(基于液体速度、气体密度和薄片半厚度)时,增长最快的波是短波。对于,波长远大于薄片厚度。现代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的速度足够高,确保薄片的韦伯数远超过这一临界值。

利用典型数值进行的数量级分析表明,与方程12.384(第550页)中的其他项相比,粘度的二阶项可以忽略不计。基于这一假设,方程12.384(第550页)简化为

对于波长远大于薄片厚度的情况,采用了Dombrowski和Johns [145](第1065页)提出的薄片解体机制。对于长波,一旦不稳定的波达到临界振幅,就假定薄片破裂过程中会形成小滴。如果在破裂时表面扰动达到了值,则可以评估出一个破裂时间

其中,,即最大增长率,是通过数值最大化方程12.386(第551页)作为的函数来找到的。最大值的寻找采用了一种二分搜索法,该方法通过检查导数的符号来进行。当薄片断裂时,将在给定长度处形成韧带。

其中,量 是一个经验性的膜常数,需要您指定。默认值 12 是 Weber [695](第 1097 页)根据液体射流理论推导出的。Dombrowani 和 Hooper [144](第 1065 页)表明,对于从 2 到 200 的 Weber 数范围,膜常数值 12 与实验测得的膜破碎长度吻合良好。

在破碎点形成的丝状物的直径可以通过质量平衡计算得出。如果假设丝状物每波长两次从膜中撕裂形成,那么得到的直径为

其中, 是对应于最大增长率 的波数。丝状直径取决于片层厚度,而片层厚度又是破碎长度的函数。从破碎长度和从中心线到雾化器出口处片层中线处的径向距离 来计算膜厚:

对于波长较短的情况,即波长远小于板厚时,该机制并不适用。在短波情况下,我们假定液丝直径与导致板材破裂的波长呈线性正比关系。

其中,,即液丝常数,默认值为0.5。

无论是在长波还是短波情况下,从液丝破裂成液滴的过程都被假设

遵循韦伯[695](第1097页)关于毛细不稳定性的分析。

在此, 表示 Ohnesorge 数,它是雷诺数和韦伯数的组合(有关 Oh 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第 560 页的射流稳定性分析)。一旦从公式 12.392(第 552 页)确定了 ,就假定这个液滴直径是 Rosin-Rammler 分布中最可能的液滴大小,其扩展参数为 3.5,默认分散角度为 (可以在用户界面中修改)。扩展参数和分散角度的选择基于以往的建模经验 [582](第 1090 页)。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此模型时,必须由您指定喷雾锥角。

12.12.3 空气喷射/空气辅助雾化器模型

为了加速从雾化器喷出的液体薄片的破碎,通常会通过雾化器引导额外的空气流。液体通过喷嘴形成薄片,然后空气被导向薄片以促进雾化。根据空气的量及其速度,这一技术被称为空气辅助雾化或空气喷射雾化。在薄片之后添加外部空气流会产生比没有空气时更小的液滴。尽管这种增强性能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人们认为辅助空气可能会加速薄片的不稳定性。空气还可能有助于分散液滴,防止它们之间的碰撞。空气辅助雾化在许多与压力旋流雾化相同的应用中使用,特别需要精细雾化时。

Ansys Fluent的空气喷射雾化模型是压力旋流模型的一种变体。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在空气喷射雾化器模型中,薄片厚度是直接设定的。这一输入是必要的,因为空气喷射雾化器采用了多种薄片形成机制。因此,空气喷射雾化器模型不包含压力旋流雾化器模型中的薄片形成方程(公式12.375(第549页)至公式12.381(第549页))。您还需要指定薄片和空气产生的最大相对速度。虽然这个量可以计算,但指定一个值可以免去精细解析雾化器内部流动的必要,这在模拟大区域时非常方便,因为雾化器相比之下非常小。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空气喷射雾化器模型假设薄片破碎总是由短波引起的。这一假设是由于空气喷射雾化器中常见的较大薄片厚度所致。因此,液滴直径被假定为与薄片上最快增长波的波长成线性比例,并根据公式12.391(第551页)计算得出。

其他输入与压力旋流模型相似——您必须提供质量流量和喷雾角度。在空气喷射雾化器的情况下,角度是指薄片离开喷嘴末端的初始轨迹。此外,还需要指定雾化器出口处薄片的内径和外径,以及分散角度,其默认值为6(可在用户界面中修改)。

由于空气冲击式喷嘴模型不包括内部气体流动,您必须在Ansys Fluent模拟中将围绕喷嘴的气流创建为边界条件。这些气流是普通的连续相流动,不需要特殊处理。

12.12.4 平板扇形喷嘴模型

平板扇形喷嘴与压力旋流喷嘴非常相似,但它产生的是平板而非旋流。液体从宽而薄的孔口流出,形成一个平板状的液膜,随后破碎成液滴。主要的雾化过程被认为与压力旋流喷嘴相似。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射流的冲击作用,平板扇形雾化与平板状液膜的雾化非常相似。平板扇形模型可以为此应用提供双重服务。

平板扇形喷嘴仅适用于3D模型。图12.22显示了从上方和侧面观察的三维平板扇形(第553页)。该模型假设扇形源自一个虚拟原点。您需要提供这个原点的位置,即标记扇形两侧的线的交点,以及扇形起源的圆弧中心点的位置。Ansys Fluent将找到从原点到中心点的矢量,以确定喷射方向。您还需要提供扇形圆弧的半角、孔口的宽度(在法线方向上)以及液体的质量流量,以使用平板扇形喷嘴模型。

图12.22:从上方和侧面观察的平板扇形

扁平扇形液膜的破碎过程与压力旋流式雾化器中液膜的破碎过程非常相似。液膜先破碎成细丝,然后形成单个的液滴。唯一的区别在于,对于短波而言,扁平扇形液膜被假设在半波长间隔处形成细丝。因此,短波对应的细丝直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给出。

在这种情况下,方程12.393(第553页)中的被视为最可能的直径,具有3.5的Rosin-Rammler分布参数和6度的默认分散角度。此角度可在设置喷射属性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在所有其他方面,扁平扇形雾化器模型类似于压力旋流雾化器的片状破碎部分。

12.12.5 起泡雾化器模型

起泡雾化是指注入含有过热(相对于下游条件)液体或推进剂的液体。当挥发性液体从喷嘴出口时,它会迅速改变相态。这种相变迅速将流体分解成具有宽分散角度的小液滴。该模型也适用于排放非常热液体的情况。

由于起泡的物理机制尚未被充分理解,该模型必须依赖于粗略的经验拟合。Reitz和Bracco [548](第1088页)的摄影作品提供了一些见解。这些照片显示了喷雾中密集的液体核心,周围被一层较小的液滴所包围。

液滴的初始速度是根据质量守恒计算的,假设喷射流具有的横截面积是喷嘴面积的倍,其中是一个固定常数,等于0.611,如方程12.355(第544页)和方程12.364(第545页)所指定。

最大液滴直径设定为喷射出口的有效直径:

随后,液滴尺寸从具有4.0扩展参数的Rosin-Rammler分布中进行采样。(关于Rosin-Rammler分布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Rosin-Rammler直径分布方法”部分。)最可能的液滴大小取决于液滴随机轨迹与喷射方向之间的角度

散射角乘数,,根据质量和给定的散射常数的指定值计算得出:

这种技术能产生一种喷雾,其中心核心部分为大液滴,而周围则环绕着较小液滴的遮蔽层。液滴的初始温度设定为饱和温度的0.99倍,使得液滴温度接近沸腾点。为了完善模型,计算中还必须纳入闪蒸蒸汽。这部分蒸汽属于连续相,而非离散相模型的一部分。在为连续相设定边界条件时,您必须在喷射点创建一个入口。当选择发泡雾化器模型时,除了指定喷射器的位置和方向外,您还需要提供喷嘴直径、质量流率、混合品质、易挥发物质的饱和温度、喷雾半角以及分散常数。

Ansys Fluent 提供了以下几种液滴破碎模型:

  • Taylor 类比破碎(TAB)模型

TAB 模型推荐用于低韦伯数喷射,非常适合低速喷雾进入标准大气环境。

  • 波模型

波模型更适用于韦伯数大于 100 的情况。

  • KHRT 模型

KHRT 模型在上述应用领域之间提供了一个过渡,它考虑了气动破碎与液滴加速引起的稳定性竞争效应,并结合 Levich 模型来计算液核长度。

  • 随机次级液滴(SSD)模型

SSD 模型将高韦伯数下的破碎视为离散随机事件,导致在一个范围内分布不同直径尺度的液滴。

  • Madabhushi 破碎模型

Madabhushi 破碎模型适用于亚音速横流中液体射流的数值模拟。

  • Schmehl 破碎模型

Schmehl 破碎模型采用先进的次级破碎模拟方法,包括袋状、多模式和剪切机制,以提高对喷雾物理特性的描述。

波模型和 KHRT 模型在高速燃油喷射应用中较为流行。模型的选择取决于液滴破碎中动量和表面张力的相对重要性,这由韦伯数描述,其定义见公式 12.406(第 557 页)。

每个模型的详细信息在以下章节中提供:

12.13.1. Taylor 类比破碎(TAB)模型

12.13.2. 波破碎模型

12.13.3. KHRT 破碎模型

12.13.4. 随机次级液滴(SSD)模型

12.13.5. Madabhushi 破碎模型

12.13.6. Schmehl 破碎模型

12.13.1 Taylor 类比破碎(TAB)模型

12.13.1.1 介绍

Taylor 类比破碎(TAB)模型是一种经典的计算液滴破碎的方法,适用于多种工程喷雾。该方法基于 Taylor 的类比 [647](第 1094 页)。

在振荡和变形的液滴与弹簧质量系统之间。表12.9:弹簧质量系统与变形液滴的比较(第556页)展示了类似的组成部分。

表12.9:弹簧质量系统与变形液滴的比较

弹簧质量系统变形和振荡的液滴
弹簧的恢复力表面张力
外力液滴阻力
阻尼力液滴粘性力

由此产生的TAB模型方程组,控制着液滴的振荡和变形,可以求解以确定任意时刻液滴的振荡和变形。如下面详细描述的,当液滴振荡增长到临界值时,“母”液滴将破碎成多个较小的“子”液滴。随着液滴从球形变形,阻力系数会发生变化。Ansys Fluent中提供了包含变形液滴效应的阻力模型。详情请参见动态阻力模型理论(第459页)。

12.13.1.2 使用与限制

TAB模型最适合于低韦伯数喷雾。极高韦伯数的喷雾会导致液滴破碎,这不能很好地用弹簧质量类比来描述。

12.13.1.3 液滴变形

控制阻尼强迫振荡器的方程是[494]

其中, 表示液滴赤道相对于其球形(未受扰动)位置的位移。该方程的系数取自泰勒的类比分析:

(12.400)

(12.401)

(12.402)

其中, 分别表示离散相和连续相的密度, 是液滴的相对速度, 是未受扰动的液滴半径, 是液滴的表面张力, 是液滴的粘度。无量纲常数 将在后面定义。

假设当变形增长到液滴半径的临界比值时,液滴会发生破碎。这一破碎条件表述如下:

公式 (12.403) 中, 是一个常数,等于 0.5。如果假设破碎发生时变形等于液滴半径的一半,即南北极的振荡以该幅度在液滴中心相遇。这隐含地假定了液滴仅经历一个(基本)振荡模式。通过设定 并代入公式 (12.400) 至公式 (12.402) 中的关系,公式 (12.399) 被无量纲化。

(12.404)

其中,破碎现象在 时发生。对于欠阻尼的液滴,如果假设相对速度恒定,可以从方程 12.404(第 557 页)轻松确定控制 的方程:

其中

(12.406)

(12.407)

(12.408)

(12.409)

(12.410)

在公式12.405(第557页)中,表示液滴与气相之间的相对速度,而则是液滴韦伯数,这是一个无量纲参数,定义为气动力与表面张力之比。液滴的振动频率由表示。基于刘等人[385](第1079页)的研究,的默认值为0。这些常数的选择是为了与实验和理论[331](第1076页)相匹配:

(12.412)

如果针对所有液滴求解方程 12.405(第 557 页),那些满足 的液滴被认为会发生破碎。此时需要确定新生成子液滴的大小和速度。

12.13.1.4 子液滴的大小

子液滴的大小是通过将母液滴的能量等同于子液滴合并后的能量来确定的。母液滴的能量为 [494](第 1085 页)。

其中, 是畸变和振荡中的总能量与基模态能量之比,其数量级为 。假设子液滴未发生畸变且无振荡。因此,可以证明子液滴的能量为

其中, 表示液滴尺寸分布的索特平均半径。可以通过将母液滴和子液滴的能量相等(即,方程 12.413(第 557 页)和方程 12.414(第 558 页)),设定 ,以及 来求得

一旦确定了子液滴的大小,通过质量守恒可以轻松计算出子液滴的数量。

12.13.1.5 子液滴的速度

TAB模型允许在子液滴上施加一个垂直于母液滴速度的分量。当破裂发生时,母液滴的赤道以速度 移动。因此,子液滴将具有垂直于母液滴速度的速度,由以下公式给出:

(12.416)

其中, 是一个数量级为 (1) 的常数。

12.13.1.6 液滴破碎

为了模拟液滴破碎,TAB 模型首先在每个时间步 确定每个液滴的无阻尼振荡幅度 ,具体如下:

根据公式12.417(第558页),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时,破碎才可能发生:

(12.418)

这是极限情况,因为阻尼只会降低破碎的可能性。如果一个液滴不满足上述标准,则不会发生破碎。此时所需的唯一额外计算,是使用O'Rourke和Amsden [494](第1085页)所做工作的离散形式来更新,这基于公式12.405(第557页)及其导数:

(12.419)

(12.420)

在这些表达式中,所有常数都被假定在整个时间步长内保持恒定。

如果满足公式12.418(第558页)的条件,则可能发生破碎。必须确定破碎时间 ( t_{bu} ),以查看破碎是否在时间步长 ( \Delta t ) 内发生。 ( t_{bu} ) 的值设定为振荡增长到足够大以至于液滴变形 ( y ) 达到单位值所需的时间。在假设液滴振荡在其第一个周期内无阻尼的情况下,确定破碎时间。因此,破碎时间是大于 ( t^n ) 的无阻尼版本公式12.405(第557页)的最小根:

其中

(12.422)

以及

(12.423)

,则当前时间步内不会发生破碎, 将依据公式 12.419(第 558 页)和公式 12.420(第 558 页)进行更新。随后,破碎计算将继续处理下一个液滴。相反,如果 ,则将发生破碎,子液滴的半径由公式 12.415(第 558 页)确定。子液滴的数量 则通过质量守恒来确定:

假设子液滴既不变形也不振荡;即 。子液滴由从原始液滴中创建的多个子包裹体表示。这些子包裹体均匀分布在父液滴赤道上的一个平面内,该平面垂直于父液滴的相对速度矢量。每个子包裹体的直径根据基于索特平均半径(公式12.415(第558页))和3.5的扩展参数的Rosin Rammler分布进行采样。

在子液滴上施加一个垂直于相对速度矢量的速度分量,其大小由公式12.416(第558页)计算。它在地平线上分解为径向向外的分量。

重要提示:大量的子包裹体确保了粒径和源项的平滑分布,这在模拟蒸发喷雾等情况时是必需的。

12.13.2 波浪破碎模型

12.13.2.1 介绍

对于高韦伯数流动,Reitz [547](第1088页)的波浪破碎模型是TAB模型的替代方案,该模型考虑了气液相之间的相对速度引起的液滴破碎。该模型假设破碎时间和产生的液滴大小与从下面描述的射流稳定性分析中得出的最快增长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有关。这种不稳定性的波长和增长率用于预测新形成液滴的细节。

12.13.2.2 使用和限制

波浪模型适用于高速注射,其中据信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主导液滴破碎()。由于这种破碎模型可能会增加计算包裹体的数量,您可能希望最初注射适量的液滴。

12.13.2.3 射流稳定性分析

Reitz和Bracco[549](第1089页)详细描述的射流稳定性分析在此简要介绍。该分析考虑了一个圆柱形、粘性液体射流,其半径为,从圆形喷嘴以速度喷出,进入密度为的静止、不可压缩、无粘性气体中。液体具有密度和粘度,并采用随射流移动的圆柱极坐标系。分析中考虑了任意微小的轴对称表面位移,形式为...

(12.425)

施加于初始稳态运动之上,因此希望找到色散关系 ,该关系将增长率 的实部与其波数 联系起来。

为了确定色散关系,假设波解的形式,求解液体水动力学的线性化方程。

(12.426)

其中, 分别代表速度势和流函数, 是积分常数, 是第一类修正贝塞尔函数,,而 则是液体运动粘度 [547](第1088页)。液体压力可由液体方程中的无粘性部分求得。此外,无粘性气体方程亦可求解,以获得在 处的气体脉动压力:

其中, 是第二类修正贝塞尔函数, 是液体与气体之间的相对速度。线性化的边界条件为

(12.429)

(12.430)

以及

这些方程分别是液体运动学自由表面条件的数学表述、剪切应力的连续性以及法向应力的连续性。注意, 是轴向扰动液体速度, 是径向扰动液体速度, 是表面张力。同时请注意,方程 12.430(第 560 页)是在假设 的条件下得到的。

如 Reitz [547](第 1088 页)所述,方程 12.429(第 560 页)和方程 12.430(第 560 页)可用于消除方程 12.426(第 560 页)和方程 12.427(第 560 页)中的积分常数 。因此,当将压力和速度解代入方程 12.431(第 560 页)时,便可得到所需的色散关系:

(12.432)

如Reitz [547](第1088页)所示,方程12.432(第561页)预测在给定流动条件下存在一个最大增长率(或最不稳定波)。针对最大增长率及其对应波长,Reitz [547](第1088页)给出了数值解拟合曲线:

(12.433)

其中 是 Ohnesorge 数, 是 Taylor 数。此外, 分别是液体和气体的韦伯数, 是雷诺数。

12.13.2.4 液滴破碎

在波模型中,液滴包的破碎是通过假设新生成的液滴半径与母液滴上增长最快的非稳定表面波的波长成正比来计算的。换句话说,

其中, 是一个根据Reitz [547](第1088页)的工作设定为0.61的模型常数。此外,母包中液滴半径的变化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破裂时间 由以下公式给出:

并且, 分别从方程 12.433(第 561 页)和方程 12.434(第 561 页)获得。破碎时间常数 设置为 1.73,这是根据 Liu 等人 [385](第 1079 页)的建议。 的值可以在 1 到 60 之间变化,具体取决于喷嘴的特性。

在波模型中,质量从母滴以方程 给出的速率累积,直到分离的质量等于初始包裹质量的 。此时,创建一个新的包裹。子颗粒的直径由方程 12.435(第 561 页)给出。新包裹被赋予与母包裹相同的属性(即温度、材料、位置等),除了半径和速度。新包裹被赋予一个在垂直于母包裹方向矢量的平面内随机选择的速度分量,并且调整母包裹的动量以保持动量守恒。新包裹的速度大小与母包裹相同。

您还必须指定决定气相如何与液滴相互作用的模型常数。例如,破碎时间常数 B1 是乘以时间尺度的常数,该时间尺度决定了包裹失去质量的速度。因此,较大的数值意味着颗粒失去一定质量所需的时间更长。在气相相互作用的背景下,B1 的较大数值意味着与子网格的相互作用较弱。B0 是液滴尺寸的常数,通常取为 0.61。

在低气体韦伯数(瑞利机制)下,圆柱形液流的初始断裂过程中,方程12.435(第561页)预测的液滴直径可能大于初始(液流)直径。在这种情况下,液滴的大小是根据增长最快的波长计算的,该波长决定了初始液滴的间距,并考虑了质量守恒的因素。如《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断裂”部分所述,您可以抑制对瑞利机制的这种考虑。

12.13.3 KHRT断裂模型

12.13.3.1 介绍

Ansys Fluent提供了一种替代的液滴断裂模型,称为KHRT([54](第1060页),[509](第1086页)),该模型结合了由气动力驱动的开尔文-亥姆霍兹波效应和由于喷射到自由流条件下的脱落液滴加速引起的瑞利-泰勒不稳定性。这两种机制都是通过追踪液滴表面的波增长来模拟液滴断裂,断裂是由于基于局部条件的最快增长不稳定性导致的。为了模拟近喷嘴区域的液核,应用了仅允许开尔文-亥姆霍兹波增长引起的断裂的列维奇核长度。

12.13.3.2 使用与限制

KHRT模型是为模拟高韦伯数喷雾而开发的,不应应用于低压喷雾。

12.13.3.3 液核长度

KHRT模型假设在近喷嘴区域存在一个液核。子液滴从该液核脱落,并在喷射到自由流中时受到突然加速,此时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成为主导效应。液核的长度根据列维奇理论[359](第1078页)获得:

其中, 是 Levich 常数, 是参考喷嘴直径。在 Ansys Fluent 中,对于雾化喷射必须指定参考直径,然而锥形和实心锥形喷射则假设参考直径为液滴直径和锥体内径中的较小值。表面喷射使用指定的表面面积来计算等效水力直径,并将其作为 。当为非雾化喷射指定 Rosin-Rammler 分布时,Rosin-Rammler 的最大直径成为参考直径。

液核通过“团块”[54](第 1060 页)近似表示,如图 12.23 所示:液核近似(第 563 页)。

图 12.23:液核近似

这些“团块”以喷射中指定的直径引入计算域。通常,通过考虑收缩系数来使用有效液滴直径效果最佳,该收缩系数可以计算得出。

其中, 表示收缩系数。

如《Fluent用户指南》中所述,通过将Levich常数 设置为零,可以完全禁用液核近似。

12.13.3.4 Rayleigh-Taylor破碎

与Kelvin-Helmholtz模型类似,Rayleigh-Taylor(RT)模型基于液滴表面的波动不稳定性。最快增长波的频率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其中, 表示液滴在液滴行进方向上的加速度。相应的波数则由以下公式给出:

(12.441)

当RT波增长的时间超过其破裂时间时,破裂现象便会出现。这里,被定义为

(12.442)

此处, 是瑞利-泰勒破碎时间常数,其默认值为 0.5。

当预测的波长 (对应于最快的波增长速率)小于局部液滴直径时,会追踪波的增长。较小子液滴的半径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 是破碎半径常数,默认值为0.1。

12.13.3.5 液核内的液滴破碎

在液核内部仅考虑气动力破碎。它是基于上一节中描述的波动破碎模型计算的。

12.13.3.6 液核外的液滴破碎

在液核外部,同时计算 KH 和 RT 效应,并且两者都被考虑用于破碎。通常情况下,当液滴加速度较高时,RT 不稳定性增长更快,这种效应在高韦伯数喷雾中占主导地位。在这两种情况下,仅当累积的脱落液滴质量超过初始液滴质量的 时,才会生成新的液滴团。

12.13.4 随机次级液滴(SSD)模型

在波动和 TAB 喷雾模型中,液滴破碎是使用单一直径尺度确定的。SSD 模型 [24](第 1058 页)将破碎视为离散随机事件,导致直径尺度分布范围。使用 SSD 模型,破碎概率与母液滴大小无关,次级液滴大小从福克-普朗克方程的概率分布的解析解中采样。此外,尺寸分布的参数基于局部条件。

注入到域中的液滴团的初始直径在 DPM 注入对话框中设置。破碎模型预测破碎发生的时间以及新液滴的数量和属性。大于临界半径的液滴会受到破碎的影响。

(12.444)

其中, 是临界韦伯数,需要您指定。临界韦伯数的默认值为 6。

破碎时间定义为

(12.445)

其中, 是用户指定的破碎常数,默认值为 1.73。

半径大于临界半径(由临界韦伯数导出)的液滴,其破碎时间会增加。当包裹上的破碎时间大于临界破碎时间(根据单元格和包裹上的局部条件计算得出)时,破碎发生。

当一个包裹达到破碎点时,它会被销毁,并创建新的包裹。这些子包裹的直径通过对数直径 上的分布函数进行采样获得。

其中, 是模型的参数。

参数 具有负的无量纲值,需要由您设定: 是子颗粒相对于原始颗粒大小的典型因子。

参数 定义了子颗粒分布的对数方差。

它具有正的无量纲值,应显著小于 (以避免子颗粒大于原始颗粒)。它是从 计算得出的。

当发生破碎时,会创建足够多的颗粒,使得每个颗粒所代表的液滴数量大约等于您设定的目标数量(NP)。颗粒的直径从分布中随机抽样,并暂时赋予目标NP。这一过程持续到父颗粒的质量被耗尽。然后,对所有新颗粒中的液滴数量应用一个缩放因子,以保持父颗粒的质量守恒。

这种方法提高了统计性能,并让您在模拟过程中控制误差。较小的NP意味着更多的颗粒但统计误差较低。然而,在一次破碎事件中可以创建的颗粒数量是有限制的;此限制的默认值为50。因此,每个颗粒中的液滴数量有时会显著偏离目标NP。

12.13.5 Madabhushi 破碎模型

在Madabhushi框架[407](第1080页)中,初级破碎效果通过Wave模型模拟,而次级破碎效果则采用Pilch和Erdman[517](第1087页)提出的模型进行模拟。图12.24:Madabhushi破碎模型(第566页)展示了Madabhushi破碎模型中考虑的颗粒破碎机制。

图12.24:Madabhushi破碎模型

ad5105ed-5490-4b51-a9f9-faa0f22bca07_120_0.jpg

液滴通过出口直径为的孔口注入。在初级破碎阶段,射流被表示为直径相等的球形液滴柱,其直径。初始液滴速度根据入口射流速度和液体密度(或流量)计算得出。在此阶段,根据标准WAVE破碎模型生成子液滴。随后,对于这些子液滴的破碎(由于湍流、毛细管和气动力引起的次级破碎),则采用Pilch和Erdman模型[517](第1087页)进行建模。

液滴保持在液柱中,直到所谓的柱破碎时间达到为止。

其中, 是横流气体速度, 是液体密度, 是气体密度。 是柱状破碎时间常数。其值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不同。Ansys Fluent 采用了 Madabhushi [407](第 1080 页)提出的值,即 。在此阶段,阻力保持不变,

一旦液滴寿命超过柱状破碎时间 ,它将根据 Pilch 和 Erdman 的模型 [517](第 1087 页)经历二次破碎。在该模型中,液滴在变形周期 内从球形变形为圆盘形:

其中, 是给定的破碎特征时间尺度,具体为:

(12.449)

此处, 表示液滴与气体之间的相对速度,而 则是在柱状破碎时刻 处的局部液滴直径。

在变形期间,液滴的阻力变化遵循以下表达式:

(12.450)

其中,圆盘的阻力系数为

阻力参考面积根据以下表达式变化:

作用在液滴上的阻力变化如下:

其中, 是阻力系数,而 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的横截面面积:

一旦达到形变时间 ,液滴将保持形变状态,阻力保持恒定:

直到液滴分裂成五个更小的子液滴包。

总分裂时间 取决于局部韦伯数,并由以下相关性确定:

(12.455)

由于边缘扩张,每个子液滴的速度 计算如下:

其中, 是母滴的速度,而 是在垂直于母滴速度 的平面内的一种法向速度(参见图12.25:子滴速度(第568页));其大小表示为:

图12.25:子液滴速度

对于这五个液滴中的每一个,法向速度方向角 在范围 内随机选择。

破碎后子液滴的目标体积分布由以下根正态分布给出:

(12.458)

其中,,表示破碎后与目标Sauter平均直径相关的质量中位直径,具体如下:

其中, 表示的是 Ohnesorge 数,其定义为:

(12.460)

此处, 表示液滴的粘度, 表示液滴的表面张力,而 则是由以下公式给出的变形液滴的参考面积:

(12.461)

其中, 是针对高液滴粘度(即 )修正后的韦伯数;其计算方式如下:

图12.26展示了Madabhushi模型中断裂后子液滴的直径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对比:Madabhushi直径分布(第569页)。

图12.26:Madabhushi直径分布

在柱状断裂后经历二次断裂的液滴代表了现实世界中从液体核心断裂出的液丝。这些液丝形状各异,最终断裂成尺寸不等的小液丝,这些小液丝的尺寸与Pilch和Erdman模型产生的原始子液滴不相同,后者假设母液滴几乎呈球形。Pilch和Erdman断裂模型在这一区域有高估子液滴直径的倾向。为了克服这一不准确性,对在柱状断裂后经历进一步二次断裂的子液滴直径乘以一个因子,以考虑液丝的影响:

(12.463)

遵循破碎后子液滴的相同目标体积分布,如公式 12.458 (第 568 页) 所示。

在此机制中,子液滴根据 Pilch 和 Erdman 的模型继续进一步破碎,不考虑子液滴直径的权重 (即 ),直到它们变得非常小,以至于水的表面张力开始形成新液滴,不再发生进一步破碎。

同样的机制 (即 ) 也适用于 WAVE 破碎模型从液体核心剥离的液滴的进一步二次破碎。

12.13.6 Schmehl 破碎模型

Schmehl 破碎模型 [580] (第 1090 页) 区分了三种破碎模式:

  • 袋状破碎

  • 多模式破碎

  • 剪切破碎

这些模式根据韦伯数 (Weber number) 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韦伯数是衡量气动力相对于表面张力强度的指标:

(12.464)

以及Ohnesorge数,该数值评估了液滴内粘性摩擦对表面张力的阻尼效应:

在公式12.464(第570页)和公式12.465(第570页)中:

液滴与气体之间的相对速度

破碎前液滴的直径

液滴液体的密度

液滴液体的表面张力

不同破碎机制之间的过渡是通过以下依赖于局部韦伯数的函数来建模的:

  • 无破碎的变形:

  • 包拆分:

  • 多模态分解:

剪切断裂:

这三种破碎机制采用了不同的法向速度、破碎时间点和子液滴体积分布。

在所有情况下,破碎过程都细分为两个阶段:

  • 液滴初始变形为圆盘形状

  • 进一步变形并分解液滴

Schmehl破碎模型采用了Pilch和Erdman[518](第1087页)提出的变形和分解机制。液滴的变形周期、阻力系数、阻力参考面积以及阻力大小是根据公式12.448(第566页)至公式12.454(第567页)计算得出的(详细内容参见Madabhushi破碎模型(第565页))。

总破碎时间取决于局部韦伯数,并由以下相关性确定:

  • 对于Ohnesorge数,使用公式12.455(第567页)。

  • 对于Ohnesorge数,液体粘度主导液滴破碎过程,并使用以下相关性:

(12.466)

由于边缘扩张,子液滴速度的计算依据方程12.456(第567页)(参见图12.25:子液滴速度(第568页))。在垂直于母液滴速度的平面内的法向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破碎区域:

  • 袋状破碎 :

(12.467)

  • 多模态破碎 :

(12.468)

  • 剪切破碎(剪切韦伯数小于临界韦伯数时发生):

与Madabhushi模型类似,法向速度方向角在范围内随机选择,用于每个子液滴(参见图12.25:子液滴速度(第568页))。子液滴的数量并不固定为五个,如Madabhushi模型中那样。默认情况下,它设置为1,但可以根据《Fluent用户指南》中的“破碎”部分在图形用户界面(GUI)中进行更改。

在Bag破碎和多模式破碎机制中,破碎后子液滴的目标体积分布由根正态分布方程12.458(第568页)给出,该方程源自Madabhushi破碎模型(参见图12.26:Madabhushi直径分布(第569页))。

在Bag破碎机制中,母液滴包的总质量均匀分布在子液滴包上。在剪切破碎机制中,母液滴包总质量的保留在母液滴包中,只有均匀分布在子液滴包上。多模式破碎机制介于Bag破碎和剪切破碎机制之间。该机制根据定义破碎机制的韦伯数,使用线性插值法计算从两个其他机制中分离出的质量。

在多模式破碎机制中,保留在母液滴包中的质量计算如下:

因此,分布在子液滴包中的均匀质量 计算如下:

(12.471)

最终,剩余的母液滴包根据其破碎后子液滴的目标体积分布、新的流量以及包内液滴数量进行调整,这些参数均基于计算得出。

在剪切破碎区域,子液滴的体积分布具有双峰密度函数的特征,小直径液滴区域有一个峰值,大直径液滴区域有第二个峰值。液滴碎片的细小部分约占母液滴包总质量。这些液滴源于剪切力从盘状液滴上剥离的薄膜碎片。大直径区域剩余的代表了剥离过程中形成的核心液滴碎片的贡献。这个核心液滴的直径根据破碎瞬间的流动条件下的临界韦伯数估算如下:

(12.472)

破碎后剥离的子液滴的目标体积分布与 Madabhushi 破碎模型方程 12.458(第 568 页)(见图 12.26:Madabhushi 直径分布(第 569 页))中的根正态分布相同;然而,在这里,质量中径直径取为:

  • 对于

(12.473)

其中

  • 对于 的情况,

如在袋状破碎和多模态破碎机制中那样,

随后,剩余的母液滴包根据新的直径进行调整:

并且还包括基于 计算得到的新流量和液滴数量。由于 可能大于原始母液滴直径,具体取决于临界韦伯数 ,剩余液滴包的最大直径被限制为破碎过程前原始母液滴包的直径。

如果破碎包的数量设为一个,则统计破碎完成,不会产生子液滴包。母液滴包根据新直径、新流量和液滴数量进行调整,如下所示:

  • 变形(We ):无破碎

  • 袋状破碎

(12.477)

  • 多模态破碎 :

(12.478)

  • 剪切破碎(剪切韦伯数 小于临界韦伯数 ):

(12.479)

新生成的母滴直径与破碎后的目标索特平均直径之间的关系为:

如上所述,母液滴包层的变形和破碎机制以及由于边缘膨胀引起的速度调整均被应用。

关于此模型的信息,请参阅以下章节:

12.14.1 引言

当您的模拟包含粒子追踪时,Ansys Fluent提供了一种选项,以计算效率高的方式估算粒子碰撞的数量及其结果。任何碰撞计算的难点在于,对于个粒子,每个粒子都有个可能的碰撞伙伴。

因此,可能的碰撞对数大约是。(这个因子出现是因为粒子A与粒子B的碰撞与粒子B与粒子A的碰撞是相同的。这种对称性将可能的碰撞事件数量减少了一半。)

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碰撞算法必须在每个时间步计算个可能的碰撞事件。由于喷雾可以包含数百万个粒子,从基本原理出发进行碰撞计算的计算成本是禁止的。这促使了包裹(parcels)概念的产生。包裹是多个单个粒子的统计表示。例如,如果Ansys Fluent追踪一组包裹,每个包裹代表1000个粒子,那么碰撞计算的成本就会降低

一个数量级,即。尽管碰撞计算的成本仍然与的平方成正比,但这种成本的降低是显著的;然而,计算如此多包裹轨迹可能交点的努力仍然是禁止的。

O’Rourke [493](第1085页)提出的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喷雾计算的计算成本。与使用几何方法判断粒子路径是否相交不同,O’Rourke的方法是一种碰撞的随机估计。O'Rourke还假设,只有当两个粒子位于同一个连续相单元中时,它们才可能发生碰撞。这两个假设仅在连续相单元尺寸远小于喷雾尺寸时有效。在这些条件下,O'Rourke方法在估计碰撞几率时具有二阶精度。粒子概念与O'Rourke算法的结合使得实际喷雾问题的碰撞计算成为可能。

一旦确定两个粒子发生碰撞,算法将进一步确定碰撞的类型。对于液滴,考虑了聚结和反弹两种结果,而对于固体颗粒,仅考虑反弹。结果的概率是从碰撞韦伯数和实验观察的拟合中计算得出的。

(12.481)

其中,表示两个团之间的相对速度,表示由这两个团表示的颗粒的算术平均直径。两个碰撞团的状况会根据碰撞的结果进行修改。

12.14.2 使用与局限

碰撞模型假设碰撞频率远小于颗粒时间步长。如果颗粒时间步长过大,结果可能会依赖于时间步长。您应相应调整颗粒长度尺度。此外,该模型最适用于低韦伯数碰撞,即碰撞结果为弹跳和聚结。当韦伯数超过约100时,碰撞结果可能是破碎。

有时,碰撞模型可能导致喷雾中出现网格依赖的伪影。这是由于假设团只能在同一单元内发生碰撞。这些伪影往往在喷雾源位于网格顶点时可见。团的聚结倾向于导致喷雾从单元边界处脱离。在二维情况下,使用更细的网格和更多的团可以减少这些效应。在三维情况下,当使用以喷雾为中心的极坐标网格建模时,可以获得最佳结果。

如果在瞬态模拟中使用碰撞模型,则不能在离散相模型对话框的DPM迭代间隔字段中指定每个时间步的多个DPM迭代。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时间步只计算一次DPM迭代。

12.14.3 理论

如上所述,O'Rourke算法假设只有当两个颗粒位于同一个连续相单元格内时,它们才可能发生碰撞。这一假设可能导致那些距离很近但不在同一单元格内的颗粒无法碰撞,尽管通过允许一些距离较远的颗粒发生碰撞,这种误差的影响有所减轻。该方案在空间上的整体精度为二阶。

12.14.3.1 碰撞概率

两个颗粒的碰撞概率是从较大颗粒(称为收集颗粒,以下标识为1)的角度推导的。较小颗粒在以下推导中标识为2。碰撞计算在收集颗粒的参考系中进行。在这个局部参考系中,只有当颗粒1和颗粒2的中心在它们相对速度矢量的法线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时,碰撞才可能发生。利用这一几何条件,可以确定一个截面,颗粒2的中心必须通过该截面才能发生碰撞。该截面的面积为。所谓的碰撞体积可以通过将截面面积乘以相对速度矢量和积分时间步长来推导。

O’Rourke算法利用碰撞体积来计算碰撞概率。该算法并不直接计算粒子2的中心是否位于碰撞体积内,而是计算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粒子2在体积为的单元格内任意位置出现的概率是均匀的,那么粒子2位于碰撞体积内的概率就是碰撞体积与单元格体积的比值。因此,收集器与粒子2发生碰撞的概率为:

方程12.482(第575页)可以推广到包裹情况,其中包裹1有个粒子,包裹2有个粒子。收集器包裹1经历的平均预期碰撞次数为:

(12.483)

收集器实际经历的碰撞次数通常并不等于预期的平均碰撞次数。根据O'Rourke的理论,碰撞次数的概率分布遵循泊松分布,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 表示收集器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碰撞次数。

对于每个 DPM 时间步长,计算每个单元格中每对跟踪的包裹的平均预期碰撞次数。为了确定是否会发生碰撞,计算无碰撞的概率 并将其与均匀采样的随机数进行比较。如果随机数大于 ,则这两个包裹将发生碰撞。

12.14.3.2 碰撞结果

一旦确定两个包裹发生碰撞,就必须决定碰撞的结果。一般来说,可能的碰撞结果如下:

  • 仅反弹

如果忽略聚结效应,任何类型的碰撞都会发生反弹。

  • 反弹和聚结

聚结通常可能发生在液滴上。

如果粒子正面碰撞,就会发生聚结。如果碰撞更倾斜,粒子会相互弹开。

12.14.3.2.1 反弹

如果不考虑聚结,粒子碰撞的结果是中心碰撞。碰撞点是两个碰撞粒子接触的点,随机确定为连接两个碰撞粒子质心的直线与它们表面的交点。在收集器粒子的参考系中,碰撞方向由指向连接收集器粒子质心和碰撞点的直线的基向量描述。因此,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粒子在 方向上的碰撞后速度通过以下方程 [221] (第 1069 页) 计算:

其中, 分别是粒子1和粒子2的质量, 是恢复系数。在理想碰撞中 ,而在塑性碰撞中 。Ansys Fluent 假设完全弹性碰撞并使用恢复系数 。请注意,只有 方向的速度会改变。

12.14.3.2.2 反弹与聚结

在当前使用的参考系中,聚结的概率与收集粒子中心和小粒子2轨迹的偏移量有关。临界偏移量是碰撞韦伯数和收集粒子与小粒子相对半径的函数。

O'Rourke 通过以下表达式计算临界偏移量:

其中, 的函数,定义为

实际碰撞参数的值为,其中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随机数。计算得到的值与进行比较,若,则碰撞结果为聚并。公式12.484(第575页)给出了与收集器聚并的较小颗粒的数量。聚并后颗粒的性质根据基本守恒定律确定。

在擦边碰撞的情况下,新速度基于动量和动能守恒来计算。假设颗粒的部分动能会因粘性耗散和角动量生成而损失。这一损失比例与碰撞偏移参数相关。利用假设的能量损失形式,O’Rourke推导出了新速度的表达式如下:

此关系式适用于速度的每个分量。在擦边碰撞中,没有其他粒子属性发生改变。

Ansys Fluent 允许您在DPM(离散相模型)功能中使用离散元方法(DEM)。要使用DEM模型,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DEM模型进行碰撞建模”部分。

离散元方法适用于模拟颗粒物质(如碎石、煤、任何材料的珠子)。这类模拟的特点是颗粒体积分数高,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颗粒与流体流动的相互作用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典型应用包括:

  • 料斗
  • 提升管
  • 填充床
  • 流化床
  • 气力输送

12.15.1 理论

DPM功能允许您将移动颗粒模拟为移动质量点,其中使用抽象方法表示颗粒的形状和体积。需要注意的是,忽略了颗粒周围流动的细节(例如,涡流脱落、流动分离、边界层)。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颗粒运动的常微分方程表示如下:

(12.489)

DEM 实现基于 Cundall 和 Strack [126](第 1064 页)的工作,并考虑了由颗粒碰撞产生的力(即所谓的“软球”方法)。这些力随后通过公式 12.489(第 577 页)中的 项输入。颗粒碰撞力由变形决定,变形量通过球对之间的重叠(参见图 12.27:用球表示的颗粒(第 577 页))或球与边界之间的重叠来测量。公式 12.489(第 577 页)在时间上进行积分,以捕捉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使用由材料刚度决定的时间尺度进行积分。

图 12.27:用球表示的颗粒

  • 未按比例绘制,明显夸大

以下碰撞力定律可供选择:

  • 弹簧
  • 弹簧-阻尼器
  • 赫兹
  • 赫兹-阻尼器
  • 摩擦
  • 滚动摩擦

对于给定的碰撞对,法向接触力的弹簧常数大小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对于该碰撞对中最大的颗粒以及最高的相对速度,弹簧常数应足够高,使得两个碰撞颗粒的反弹重叠量相对于颗粒直径不会太大。您可以使用以下公式估算弹簧常数 的值:

其中, 表示颗粒直径, 是颗粒的质量密度, 是两个碰撞颗粒之间的相对速度,而 是允许重叠的直径分数。碰撞时间尺度

被评估为 ,这里 是颗粒质量(定义为

12.15.1.1 弹簧碰撞定律

对于线性弹簧碰撞定律,定义一个从颗粒1指向颗粒2的单位向量

其中, 分别表示粒子1和粒子2的位置。

重叠量 (在接触期间小于零)定义如下:

其中, 分别表示粒子1和粒子2的半径。

接着,利用你定义的弹簧常数(该值必须大于零)来计算作用在粒子1上的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粒子2所受的力为:

(12.495)

注意, 的方向是远离粒子2的,因为在接触时 小于零。

12.15.1.2 弹簧-阻尼碰撞定律

弹簧-阻尼碰撞定律是一种线性弹簧力定律,如前所述,增加了以下描述的阻尼项。

对于弹簧-阻尼碰撞定律,您需要像在弹簧碰撞定律中那样定义一个弹簧常数 ,并加上阻尼项的恢复系数 。请注意,

在准备进行力计算时,会评估以下表达式:

(12.496)

(12.497)

(12.498)

(12.499)

其中, 是损失因子, 分别是粒子1和粒子2的质量, 是所谓的“约化质量”, 是碰撞时间尺度, 分别是粒子1和粒子2的速度, 是相对速度,而 是阻尼系数。注意 ,因为

利用上述表达式,可以计算作用在粒子1上的力为:

(12.501)

的计算使用公式 12.495(第578页)。

12.15.1.3 赫兹碰撞定律

赫兹碰撞定律[240](第1071页)是一种非线性碰撞定律。采用与“弹簧碰撞定律”部分(第578页)相同的符号表示,粒子1上的力可以描述为:

(12.502)

在此,常数 是根据两个碰撞粒子的各自杨氏模量 以及它们的泊松比 计算得出的:

(12.503)

杨氏模量以帕斯卡为单位,通常在1吉帕到几百吉帕的范围内。泊松比是一个无量纲常数,范围在-1到0.5之间。

是根据公式12.495(第578页)计算得出的。

12.15.1.4 赫兹-阻尼碰撞定律

赫兹-阻尼碰撞定律是一种非线性碰撞力定律,如赫兹碰撞定律部分(第579页)所述,增加了与线性弹簧-阻尼碰撞定律(见弹簧-阻尼碰撞定律部分,第578页)中相同的阻尼项。也就是说,公式12.502(第579页)被修改如下:

是利用方程 12.495(第 578 页)计算得出的。

12.15.1.5 摩擦碰撞定律

摩擦碰撞定律基于库仑摩擦力 的方程:

(12.505)

其中, 是摩擦系数, 是垂直于表面力的幅值。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切向运动相反,并且是否抑制相对切向运动取决于以下因素:

  • 切向动量的大小

  • 其他切向力的大小(例如,来自重力和阻力的切向分量)

摩擦系数是相对切向速度幅值 的函数:

  • :

是粘滞摩擦系数

是滑动摩擦系数

是高速极限摩擦系数

是滑动速度 - 对于较低速度, 以二次插值方式在 之间变化

是极限速度 - 对于较高速度, 趋近于

是一个参数,决定 趋近于 的速度

关于 的图表示例,请参见图 12.28:摩擦系数图表示例(第 581 页)。

图 12.28:摩擦系数图表示例

12.15.1.6 DEM 滚动摩擦碰撞定律

滚动摩擦碰撞定律是基于库仑摩擦方程 的摩擦碰撞定律(摩擦碰撞定律(第 580 页))的扩展。

(12.506)

其中, 是滚动摩擦系数,而 是垂直于颗粒表面或从一个颗粒中心指向另一个颗粒中心的力的幅值。滚动摩擦力 仅作用于颗粒与颗粒或颗粒与壁面接触点的局部扭矩上。这种力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抑制相对角速度,具体取决于相对扭矩的大小。

12.15.1.7 DEM 颗粒包

对于典型应用,单独追踪所有颗粒的计算成本是高昂的。因此,离散元方法的处理方式与 DPM 类似,即将相似的颗粒分成颗粒包,然后通过追踪单个代表性颗粒来确定每个颗粒包的位置。DEM 方法与 DPM 的区别如下:

  • 在 DEM 计算碰撞时使用的质量是整个颗粒包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单个代表性颗粒的质量。

  • DEM 颗粒包的半径是这样一个球的半径,其体积等于整个颗粒包的质量除以颗粒密度。

12.15.1.8 笛卡尔碰撞网格

在评估颗粒包之间的碰撞时,直接进行涉及所有颗粒包的力评估成本过高。考虑一下,对于 个颗粒包,需要评估的

每次时间步长都需要检查的次数大约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一种几何方法:通过一个合适的笛卡尔网格(网格单元的边长是最大颗粒直径的倍数)将域分割,然后仅对位于相邻网格单元中的颗粒进行力评估,因为碰撞网格中更远的单元中的颗粒事先已知是不可及的。参见图 12.29:颗粒的力评估(第 582 页)以获得图示说明。

图 12.29:颗粒的力评估

您可以使用Ansys Fluent来预测基于固定连续相流场的离散相模式(非耦合方法或“单向耦合”),或者您可以包含离散相对连续相的影响(耦合方法或“双向耦合”)。在耦合方法中,连续相流模式受到离散相的影响(反之亦然),并且您可以交替计算连续相和离散相方程,直到达到收敛的耦合解。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章节:

  • 12.16.1. 离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耦合
  • 12.16.2. 动量交换
  • 12.16.3. 热量交换
  • 12.16.4. 质量交换
  • 12.16.5. 相间交换项的欠松弛
  • 12.16.6. 随机追踪期间的相间交换

12.16.1 离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耦合

在计算颗粒轨迹时,Ansys Fluent会跟踪沿该轨迹的颗粒流所获得或失去的热量、质量和动量,并且这些量可以纳入后续的连续相计算中。因此,虽然连续相总是影响离散相,您也可以纳入离散相轨迹对连续相的影响。这种双向耦合通过交替求解离散相和连续相方程来实现,直到两相的解不再变化。从颗粒到连续相的热量、质量和动量相间交换在图12.30中定性地展示(第583页)。请注意,对于定义为无质量的颗粒,不计算任何交换项,离散相轨迹对连续相没有影响。

图12.30:离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热量、质量和动量转移

12.16.2 动量交换

在Ansys Fluent中,通过检查粒子穿过Ansys Fluent模型中每个控制体积时的动量变化,计算连续相向离散相的动量传递。此动量变化计算为

其中

流体的粘度

颗粒的密度

颗粒的直径

相对雷诺数

颗粒的速度

流体的速度

阻力系数

颗粒的质量流量

时间步长

其他相互作用力

这种动量交换在连续相动量平衡的任何后续计算中表现为动量源,并且可以按照用户指南中关于离散相后处理部分的描述,通过Ansys Fluent进行报告。

12.16.3 热交换

Ansys Fluent通过检查颗粒在通过Ansys Fluent模型中每个控制体积时热能的变化来计算离散相到连续相的热量传递。在没有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即,除了第5定律以外的所有颗粒定律),热交换的计算如下

其中

颗粒注入的初始质量流量

颗粒的初始质量(千克)

颗粒进入单元时的质量

颗粒离开单元时的质量 (kg)

颗粒的热容

挥发物释放时的热解热 (J/kg)

颗粒进入单元时的温度 (K)

颗粒离开单元时的温度 (K)

焓的参考温度 (K)

在参考条件下,液滴颗粒的潜热 计算为液体和气体标准生成焓的差值,并且可以与沸点处的潜热相关联,如下所示:

其中

气体产物比热容 (J/kg-K)

沸点温度

沸点温度下的潜热

对于燃烧颗粒的挥发部分,施加了一些约束条件,以确保焓源项不依赖于颗粒的历史。该公式应与两种气体流的混合一致,一种由流体组成,另一种由挥发性物质组成。因此, 是通过对 进行修正得出的,该修正考虑了颗粒和气相中不同的热容:

其中

粒子初始温度

12.16.4. 质量交换

在Ansys Fluent中,通过检查粒子在穿过Ansys Fluent模型中每个控制体积时质量的变化来计算离散相到连续相的质量转移。质量变化简单地计算为

这种质量交换在连续相的连续性方程中表现为质量源,并在您定义的化学物种中表现为源。每个单元的质量速率(以kg/s为单位)包含在任何后续的连续相流场计算中,并按照《用户指南》中关于离散相后处理的描述,由Ansys Fluent报告。

12.16.5 相间交换项的欠松弛

在计算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的相间交换是欠松弛的,以便:

其中, 是颗粒/液滴的欠松弛因子。

有关相间交换项欠松弛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相间交换项的欠松弛”部分。

12.16.6 随机追踪期间的相间交换

当进行随机追踪时,通过公式 12.507(第 583 页)至公式 12.514(第 585 页)计算的相间交换项,会针对每个随机轨迹,以颗粒质量流率 除以计算的随机轨迹数进行计算。这意味着每条随机轨迹都遵循相同质量流量的颗粒。

各种DPM颗粒数量通过融入流体求解器方程,可以影响连续流体的流动。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仅将DPM颗粒的影响应用于包含该颗粒的流体单元。作为替代方案,可以使用网格节点平均法将颗粒的影响分配到相邻的网格节点上。这样做可以减少DPM模拟的网格依赖性,因为颗粒对流体求解器的影响在相邻单元之间分布得更加平滑。

使用以下方程在网格节点上对变量进行平均:

(12.515)

这里, 是粒子变量, 是包裹中的粒子数量,而 是节点上所有包裹 的粒子变量的累积值。函数 是一个加权函数,或称为“核函数”。

Ansys Fluent 中提供了以下核函数:

  • 每单元节点数

(12.516)

  • 最短距离

(12.517)

  • 逆距离

(12.518)

  • 高斯

其中, 表示包含该包裹的单元格的特征长度尺度。

对于高斯核函数,需要一个额外的参数 来控制高斯分布的宽度。Kaufmann 等人 [294](第 1074 页)采用较小的宽度并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 Apte 等人 [25](第 1058 页)则使用了较宽的分布并取 。默认值为

如需了解基于节点的平均化方法,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粒子数据的节点平均化”部分。

在标准的拉格朗日-欧拉预测中,粒子被假定为质点,因此不会对载体相产生位移。无论实际粒子浓度如何,载体相的体积分数在整个计算域内被假定为单位值。从物理角度来看,粒子与载体相共享同一物理空间的假设仅在拉格朗日相的体积分数可以忽略不计时成立。在许多技术相关的模拟中,局部粒子相的体积分数可能并不小,因此需要考虑颗粒相对载体相的阻塞效应。

阻塞效应的影响要求将粒子周围的流动纳入传输方程中。任何属于载体相的输运变量 表示为:

其中

载体相位密度

运动学组合(层流+湍流)扩散率

载体相速度

可选的单位体积源

阻塞效应将传输方程修改为:

(12.521)

其中, 是载流子相的体积分数。

载流子相的体积分数 是根据颗粒相的体积分数 计算得出的,具体如下:

其中, 是一个用户指定的值,该值被限制在0和1之间。

DPM阻塞模型通过修改单相方程,将载流相体积分数在瞬态、对流、扩散和源项中出现的影响纳入考虑,以体现阻塞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在载流相中,颗粒源项的计算仍然采用“质点”假设,即不根据载流相的体积分数对颗粒源项进行缩放。

宏观粒子模型(MPM)是一种基于UDF的准直接数值方法,用于追踪宏观粒子[491](第1085页)。MPM适用于无法使用传统点质量粒子模型解决的拉格朗日粒子流。在这种流动中,粒子的大小不能被忽略。在这些情况下,建模流体动力学和壁面效应时必须考虑粒子体积。

MPM模型提供了特殊处理,考虑了以下因素:

  • 流动阻塞和动量交换

  • 粒子上的阻力和扭矩计算

  • 粒子-粒子和粒子-壁面碰撞及摩擦动力学

  • 粒子沉积和积累

  • 粒子-粒子和粒子-壁面吸引力

在MPM方法[8](第1057页)中,每个宏观粒子跨越多个计算单元。每个粒子由一个具有六个自由度的球体表示,以考虑粒子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粒子在流动时间步开始时注入流动域。如果在时间步中,单元的一个或多个节点位于粒子体积内,则假定粒子接触该计算单元。每个粒子的传输方程在拉格朗日参考系中求解。

  • 13.1. 动量传递到流体流动
  • 13.2. 流体对粒子的力和扭矩
  • 13.3. 粒子/粒子和粒子/壁面碰撞
  • 13.4. 场力
  • 13.5. 粒子沉积和积累

在每个时间步长中,接触到粒子的流体单元会被赋予一个体积分数加权的速度,该速度介于粒子速度(平移和旋转)与上一个时间步长中单元内的流体速度之间。此外,所有被粒子接触到的单元速度都会通过源项被强制趋向于粒子速度外推到单元中心的结果。因此,接触到的单元内的流体速度主要由粒子速度主导。

图13.1:修正被粒子接触的流体单元中的速度

图13.1

在每个时间步长中,作用在粒子上的阻力和扭矩通过显式表达式计算,这些表达式涉及粒子周围流体单元中的速度、压力和剪切应力分布[9](第1057页)。作用在宏观粒子上的总流体力矩和力在方向上包括虚拟质量、压力和粘性流体成分:

流体作用于颗粒的第 个虚拟质量分量力矩 ,是根据颗粒体积内所有流体单元动量变化率的积分来计算的:

其中, 表示单元流体质量; 分别为流体和颗粒在方向 上的速度;而 则是流动时间步长。

作用在颗粒表面上的流体力和力矩的第 个压力分量 ,是根据颗粒周围的压力分布来计算的:

其中, 表示压力, 是流体单元中与颗粒表面接触的颗粒表面积的近似值, 是从流体单元中心到颗粒中心的半径矢量,而 是矢量 在第 方向上的笛卡尔分量。

作用在颗粒表面上的流体力和力矩的第 粘性分量 ,是根据颗粒周围的剪应力分布计算得出的:

其中, 表示在正向 方向上作用于垂直于 方向的平面上的剪应力,而 是向量 方向上的笛卡尔分量。

基于流体力和力矩,在每个流动时间步长中计算新粒子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Ansys Fluent 提供了硬球碰撞算法(台球模型)来考虑粒子-粒子及粒子-壁面碰撞。所有碰撞都被假设为二元且准瞬时的,并且接触发生在一个点上。该算法考虑了碰撞期间粒子受到的冲量力和动量,并且还考虑了能量耗散。

两个粒子在碰撞时刻的运动表示为:

其中,

1和2下标表示参与碰撞的粒子

表示粒子质量

表示粒子转动惯量

分别表示粒子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0上标表示碰撞前粒子的速度

表示粒子半径

表示冲量力

表示法线方向的单位向量

法线方向的冲量力表示为:

粘滞碰撞中切向方向的冲力可表示为:

滑动碰撞中切向方向的冲击力可表示为:

在上述方程中:

分别表示法向和切向的恢复系数

是摩擦系数

是切向的单位向量

表示两个粒子之间的相对表面速度(旋转和位移)。

在 Ansys Fluent MPM 模型中,重力和浮力自动被考虑在内。

其他粒子间的场力,如静电力、磁力或粘附力,在 MPM 中通过势能力模型实现。在该模型中,作用在粒子上的粒子间场力定义为:

其中,

分别表示相互作用的粒子 的质量;

表示相互作用的粒子 之间的距离。

模型常数 可以间接关联到固体的抗拉强度或内聚力。

同样地,颗粒-壁面场力的定义如下:

其中,

粒子与壁面 之间的最近距离

常数 的符号决定了粒子-粒子场力和粒子-壁面场力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

对于过滤/分离类型的应用,基于临界碰撞速度算法实现了粒子在选定表面上的沉积和积累现象。如果粒子速度低于用户指定的临界碰撞速度,粒子将在碰撞时附着在壁面上。如果粒子速度高于临界碰撞速度,粒子将反弹离开壁面。沉积的粒子被赋予零速度和加速度。

沉积模型还允许粒子在流体力超过用户指定的临界极限时发生脱离。

本章讨论了Ansys Fluent中可用的通用多相模型。简介(第595页)对多相建模进行了简要介绍,离散相(第447页)讨论了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而凝固与熔化(第815页)描述了Ansys Fluent的凝固与熔化模型。有关在Ansys Fluent中使用通用多相模型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多相流建模”部分。以下各节介绍了多相模型背后的各种理论:

本文描述Fluent中的多相流基本流型以及常用模型选择原则。

14.1.1 多相流流型

工程中常会遇到大量涉及到物质相混合的流动问题。常规意义上我们将物质的相分为气相、液相与固相。但多相流中物质相的概念要更加宽广。在多相流中,可以将相定义为一类可识别的材料,该类材料对流动及浸入其中的势场具有特定的惯性响应与相互作用。如相同材料的不同尺寸的固体颗粒可以被视为不同的相,因为不同尺寸的颗粒对流场的动力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多相流流型主要分为四类:气-液或液-液两相流;气固两相流;液固两相流;三相流。

14.1.1.1 气液或液液流动

典型的气液或液液流动:

  • 泡状流。连续流体中存在离散的气泡
  • 液滴流。连续气体中存在离散的液滴
  • 段塞流。大气泡在连续流体中的流动
  • 分层流/自由表面流。不相溶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明晰的分界面

14.1.1.2 气固流动

常见的气固流动:

  • 颗粒流:连续气体中离散颗粒的流动
  • 气力输送:取决于固体负载、雷诺数和颗粒属性等因素的流动模式。典型流型有沙丘流、均匀流等
  • 流态床:一种含有颗粒的容器,气体通过分布器进入床层使颗粒悬浮并流动,从而加强床层内的混合

14.1.1.3 液固流动

常见的液固流动:

  • 泥浆流。颗粒在液体中的传输,液固流动的基本行为随固体颗粒相对于液体的性质而不同。在浆体流动中,Stokes数通常小于1,当Stokes数大于1时,流动特征为液固流态化。
  • 液力输送。连续液体中存在密集分布的固体颗粒。
  • 沉降。这描述了一个最初包含均匀分散的颗粒混合物的容器,在其底部颗粒会减速并形成淤泥层,在顶部会出现一个清晰的界面,在中间区域包含有一个恒定的沉降区。

14.1.1.4 三相流

前面流型的组合。

14.1.2 多相流系统示例

下面列出了多相流型中描述的每个流型的具体示例:

  • 泡状流:吸收器、曝气器、气升泵、汽蚀、蒸发器、浮选和洗涤器
  • 液滴流:吸收器、雾化器、燃烧器、低温泵送、干燥器、蒸发、气体冷却和洗涤器
  • 段塞流:管道或储罐中的大气泡运动
  • 分层/自由表面流动:海上分离器设备的晃动和核反应堆的沸腾和冷凝
  • 颗粒流:旋风分离器、空气分类器、除尘器和充满灰尘的环境流
  • 气力输送:水泥、谷物和金属粉末的输送
  • 流化床:流化床反应器和循环流化床
  • 泥浆流:泥浆运输和选矿
  • 水力输送:选矿以及生物医学和物理化学流体系统
  • 沉降:选矿

解决多相流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哪种多相流模式最能代表你的流动情况。模型比较提供了广泛的指导原则,以确定适用于每种模式的适当模型。详细指南则提供了关于如何确定涉及气泡、液滴或颗粒的流动中相间耦合程度的细节,以及适用于不同耦合程度的适当模型。

14.2.1 多相流模型方法

目前,多相流主要有两种方法: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欧拉方法。

在欧拉-欧拉方法中,不同的流体相在数学上被视为可以相互贯穿的连续介质。由于一个相的容积不能被其他相占据,因此引入相体积分数的概念,假定这些体积分数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函数,并且它们的和等于1,推导出每一相的守恒方程,得到一组对所有相具有相似结构的方程,这些方程通过提供根据经验信息获得的本构关系来闭合。FLUENT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欧拉-欧拉多相模型:VOF模型、Mixture模型和欧拉模型。

1、VOF模型

VOF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固定欧拉网格的界面跟踪技术。该模型是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溶的流体设计的,其中流体之间的界面位置非常重要。在VOF模型中,流体共享一组动量方程,并且在整个计算区域中跟踪每个计算单元内每种流体的体积分数。VOF模型的应用包括分层流动、自由表面流动、充填、晃动、液体中大气泡的运动、溃坝后液体的运动、射流破碎的预测,以及任何液气界面的稳定或瞬态跟踪。

2、Mixture模型

Mixture模型是为两个或多个相(流体或颗粒)设计的。与欧拉模型一样,Mixture模型中的各相也被视为互相穿透的连续介质。混合模型求解混合动量方程,并指定描述各分散相的相对速度。混合模型的应用包括低负荷颗粒流、泡状流、沉淀流和旋风分离器,也可以在没有分散相相对速度的情况下模拟均相多相流。

3、Eulerian模型

欧拉模型是FLUENT中最复杂的多相流模型。它为每一相求解一组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通过压力和相间交换系数实现相耦合,这种耦合的处理方式取决于所涉及的相的类型;颗粒(流体-固体)流的处理方式与非颗粒(流体-流体)流的处理方式不同。对于颗粒流,应用动力学理论获取颗粒流的特性。两相之间的动量交换也取决于所模拟的混合物的类型。欧拉多相模型的应用包括鼓泡塔、提升管、颗粒悬浮和流化床

14.2.2 模型比较

通常情况下,一旦确定了多相系统的流型,就可以根据流型选择合适的模型。

  • 对于混合和/或分散相体积分数超过10%的气泡、液滴和颗粒流,使用混合模型或欧拉模型
  • 段塞流,使用VOF模型
  • 分层/自由表面流,使用VOF模型
  • 气力输运。均相流动使用Mixture模型,颗粒流动使用欧拉模型
  • 流化床。使用Eulerian模型
  • 泥浆流与水力输运。使用Mixture或Eulerian模型
  • 沉降。使用Eulerian模型

VOF模型适用于分层或自由表面流动,而Mixture和Eulerian模型适用于分散相体积分数超过10%的流动。(其中分散相体积分数小于或等于10%可以使用离散相模型)。

VOF模型与其他模型具有鲜明的区别,而Mixture模型与Eulerian模型则不容易区分。在选择Mixture或Eulerian模型时,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 当分散相分布较广(颗粒粒径具有较大差异,且最大的颗粒不与主流场分离),此时可以选择Mixture模型(计算成本较低)。若分散相仅集中在计算区域的局部,此时应使用Eulerian模型
  • 如果相间阻力定律明确(Fluent内置或通过用UDF自定义),则使用Eulerian模型通常可以提供比Mixture模型更精确的结果。如果相间阻力定律未知或其对系统的适用性有问题,则Mixture模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对于大多数球形颗粒,使用Schiller-Naumann定律是足够的。对于非球形粒子的情况,可以使用UDF进行定义
  • 如果要解决需要较少计算工作量的较简单问题,混合模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比欧拉模型求解的方程式数量更少。如果精度比计算工作量更重要,欧拉模型是更好的选择。然而,欧拉模型的复杂性会使其在计算上不如混合模型稳定

14.2.2.1 更详细的选择方法

对于分层流和段塞流,很容易选择使用VOF模型,然而为其他类型的多相流动选择合适的模型就不那么简单了。有一些参数可以帮助确定适用于这些其他流动的多相模型:这些参数包括颗粒负载、斯托克斯数。

1、颗粒负载

颗粒负荷对相间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颗粒负荷定义为分散相(d)与载体相(c)的质量密度比: 介质密度比: 在气固流动中参数值超过1000,在液固流动中接近于1,而在气固流动中小于0.001。

使用这些参数可以估计颗粒相中颗粒之间的平均距离。Crowe等人给出了这个距离的估计方式: 式中,。这些参数的信息对于确定应如何处理分散相很重要。如对于颗粒负荷为1的气粒两相流,颗粒间距约为8,此时可以将颗粒视为孤立的(即非常低的颗粒负载)。

根据颗粒负载的不同,相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三类:

  • 对于很低的颗粒负载,相间耦合是单向的(即流体载体通过阻力和湍流影响颗粒,而颗粒对流体载体没有影响),此时离散相模型、Mixture模型和欧拉模型都可以正确地处理这类问题,但由于欧拉模型的成本最高,因此建议使用离散相或混合模型
  • 对于中等颗粒负载,耦合是双向的(即流体载体通过阻力和湍流影响颗粒相,但颗粒反过来通过平均动量和湍流的减小影响载体流体)。离散相、混合物和欧拉模型都适用于这种情况,但此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斯托克斯数)才能确定哪种模型更合适
  • 对于高颗粒负载,存在双向耦合加上颗粒压力和颗粒引起的粘性应力(四向耦合),此时只有欧拉模型才能正确处理这类问题

2、斯托克斯数

对于中等颗粒负载的系统,估算斯托克斯数的值有利于选择最合适的模型,斯托克斯数可以定义为粒子响应时间和系统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 式中,颗粒响应时间: 系统响应时间: 其中,为特征长度;为特征速度。

时,颗粒将紧随流动,此时三种模型(离散相(离散相、Mixture或Eulerian模型)均适用;因此可以选择使用计算成本最低的模型(大多数情况下是Mixture模型),或考虑到其他因素而选择最合适的模型。当时,颗粒将独立于流场而运动,此时可以使用离散相模型与欧拉模型。当时,三种模型都适用,此时可以根据其他因素选择计算成本最低或最合适的模型。

例如对于特征长度为1m、特征速度为10m/s的煤炭分级机,直径为30微米的颗粒的斯托克斯数为0.04,直径为300微米的颗粒的斯托克斯数为4.0。显然,混合模型不适用于后一种情况。对于选矿来说,在特征长度为0.2m、特征速度为2m/s的系统中,直径为300µm的颗粒的斯托克斯数为0.00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混合模型和欧拉模型之间进行选择,离散相模型不合适,因为体积分数太高。

14.2.3 多相流模型的时间格式

多相流问题中的流场通常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为了准确地模拟多相流,需要更高阶的空间和时间离散格式。除了FLUENT中的一阶时间格式外,在Mixture和欧拉多相模型以及VOF隐式格式中都可以使用二阶时间格式。

注:二阶时间格式无法用于VOF显式模型。

二阶时间格式可以用于所有的输运方程,包括混合相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组分输运方程、湍流模型、相体积分数方程、压力修正方程和颗粒流模型。在多相流中,通用运方程可以写为: 式中,为混合相(用于Mixture模型)或相变量;为相体积分数;为混合相密度;为混合相速度或相速度(取决于方程);为扩散项;为源项。

作为一种全隐式格式,这种二阶时间精度格式通过在时间上使用欧拉后向逼近来保证其精度。通用输运方程被离散为: 可以写成简化形式: 其中:

该格式基于Fluent已有的一阶欧拉格式,其易于实现且是无条件稳定的,但当时间步长较大时可能会产生振荡解。

如果引入有界二阶格式(bounded second-order scheme),此问题可以消除。然而振荡解最可能出现在可压缩液体流动中,因此在Fluent中只对可压缩液体流动采用有界二阶时间格式。对于单相和多相可压缩液体流动,默认情况下二阶时间格式为有界格式。

14.2.4 稳定性与收敛性

多相流系统求解较为困难,容易遇到稳定性与收敛性问题。

1、稳态问题

建议使用多相耦合求解器(Multiphase Coupled solver)。此求解器迭代时需要一个良好的初始场。如果由于采用了高阶格式或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而遇到收敛困难,则可能需要减少Courant数。默认的Courant数是200,该参数可以减少到4,若迭代过程运行顺利,可以增加该参数。对于体积分数方程,较低的欠松弛因子可能会延迟耦合求解器的求解(任何0.5或以上的值都是足够的);相反,PC  SIMPLE通常需要体积分数方程的较低的欠松弛。

2、瞬态问题

需要一个合适的初始场来避免计算不稳定,这种不稳定通常是由于较差的初始场而引起的。如果计算时间是瞬态问题的关注点,则最佳选择是使用PC  SIMPLE。当体积力很大时,或者如果需要更高阶的数值格式,建议从较小的时间步长开始,执行几个时间步长后再逐渐增加时间步长,以更好地近似压力场。

在使用非迭代时间推进法(NITA)计算非定常流动时,良好的初始条件是很重要的。在网格较差的模型或存在较大体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稳定性问题。如果使用MRF模型进行稳态或准稳态分析,并且遇到收敛问题,则可以切换到非稳态求解器并尝试收敛到稳态解。将NITA与MRF模型一起使用时,应注意由于网格质量差或MRF边界的动量方程中的源项较大而导致的NITA稳定性问题。迭代时间推进(ITA)是MRF模拟的首选方法,因为其能够更好地控制每个时间步长的迭代次数。

此外FLUENT提供了一个完全多相耦合求解器,其中所有的速度、压力修正和体积分数修正都可以同时求解,但目前不如其他求解器稳定性好。

14.3.1 VOF模型概述

VOF模型通过求解一组动量方程并跟踪每一相在计算区域内的体积分数,可以模拟两个或多个不混溶流体。VOF模型的典型的应用包括射流破裂的预测、液体中大气泡的运动、溃坝后液体的运动以及包含气液界面的稳态或瞬态跟踪。

14.3.2 VOF模型使用限制

Fluent中的VOF模型存在以下限制:

  • 只能用于压力基求解器。密度基求解器无法使用VOF模型
  • 所有控制体积必须填充单个流体相或多个相的组合。VOF不允许模型中包含不存在任何类型流体的空洞区域
  • 只能将其中某一相定义为可压缩理想气体。使用UDF指定可压缩液体则不受此限制
  • 使用VOF模型时,无法模拟周期性流动(指定的质量流量或指定压降)
  • 二阶隐式时间格式无法与VOF显式格式一起使用
  • 当DPM模型与VOF模型一起使用时,不能使用Shared Memory方法。不过可以使用Message Passing或Hybrid方法
  • Coupled VOF Level Set模型不能用于多面体网格
  • VOF模型不能与非预混、预混、部分预混燃烧模型一起使用

14.3.3 稳态与瞬态VOF计算

Fluent中的VOF模型通常用于瞬态计算,但对于只关心稳态状态的问题也可以进行稳态计算。只有当求解结果与初始条件无关,且每一相都明确的流入边界时,稳态VOF计算才是合理的。例如,由于旋转杯子内自由表面的形状取决于流体的初始液位,因此必须采用瞬态计算来计算。另一个例子,顶部有空气区域和单独的进气入口的通道中的水的流动可以用稳态来求解。

VOF模型假设计算区域内的相互不渗透。对于添加到模型中的每一相,都会引入一个新的变量:计算网格中该相的体积分数。在每个网格中,所有相的体积分数之和为1。因此,根据体积分数的值,可以得到该网格内的相的分布。换句话说,如果某个网格内第q相的体积分数为,则有:

  • :网格内不存在q相
  • :网格内全部为q相
  • :网格内包含 q 相与其他相的分界面

14.3.4 体积分数方程

相界面的跟踪是通过求解一个(或多个)包含相的体积分数的连续性方程来完成的。对于第相,方程具有以下形式: 式中,为从相到相的传质量;为从相到相的传质量。默认情况下,方程式右侧的源项为零,但用户可以为每一相指定常数或自定义质量源。

对于主相(Primary Phase),不求解体积分数方程,主相的体积分数利用下式进行约束计算: 体积分数方程可以通过隐式或显示时间格式进行求解。

14.3.4.1 隐式格式

使用隐式公式时,体积分数方程按以下方式离散: 式中,为当前时间步索引;为前一个时间步索引;为时间步n+1时网格内的体积分数;为时间步n的网格内的体积分数;为时间步n+1网格面上第q相的体积分数;为时间步n+1是通过网格面的体积通量;为网格体积。

由于当前时间步长处的体积分数是当前时间步长处其他物理量的函数,因此在每个时间步长处迭代求解每个次相(Secondary Phase)体积分数的标量输运方程。

使用所选的空间离散格式对面通量进行插值。User Guide中体积分数的空间离散格式讨论了Fluent中隐式格式的可用方案。

隐式格式可用于瞬态和稳态计算。

14.3.4.2 显式格式

显式格式与时间有关,体积分数按以下方式离散: 式中,为当前时间步索引;为前一个时间步索引;为网格面上第q相的体积分数;为网格的体积分数;为基于法向速度通过网格面的体积。

由于当前时间步长的体积分数是根据前一时间步长的已知量直接计算的,因此显式格式不需要在每个时间步长内迭代求解输运方程。

可以使用界面跟踪或捕捉算法(例如Geo-Reconstruct、CICSAM、Compressive和 Modified HRIC来内插面通量。Fluent会自动优化体积分数方程积分的时间步长,但用户可以通过修改Courant数来影响此时间步长的计算。可以选择为每个时间步长更新一次体积分数,或为每个时间步长内的每个迭代更新一次体积分数。

重要提示:当使用显式格式时,必须计算瞬态。

14.3.4.3 界面附近插值

Fluent的控制体公式要求计算通过控制体积表面的对流和扩散通量,并与控制体内的源项平衡。

在Geometry Reconstruct和donor-acceptor方法中,Fluent对两相界面附近的网格进行了特殊的插值处理,线图显示了实际界面形状以及这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假定的界面。

显式格式和隐式格式以与完全填充一个或另一个相的网格相同的插值方式处理这些网格格(即使用标准迎风格式(一阶迎风格式)、二阶格式(二阶迎风格式)、QUICK格式)、修改的HRIC格式(修改的HRIC格式)、COMPRESSION(压缩格式和基于界面模型的变体)或CICSAM格式(任意网格的压缩界面捕获方案(CICSAM)),而不是应用特殊处理。

14.3.4.1 几何重构算法

在几何重构方法中,使用Fluent 中的标准插值格式,在网格完全填充一相或另一个相时获得面通量。当网格靠近两相界面时,采用几何重构方法。

几何重构方法用分段线性方法表示流体之间的界面。在Fluent中此格式是最精确的方法,其适用于一般的非结构化网格。该方法假设两个流体之间的界面在每个网格内存在一个线性斜率,并使用这个线性形状来计算流体通过网格面的对流通量。

该重构方案的第一步是根据网格体积分数及其导数的信息,计算线性界面相对于每个部分填充网格中心的位置。第二步是使用计算出的线性界面表示及界面的法向和切向速度分布信息,计算通过每个表面的流体对流量。第三步是使用前一步计算的通量平衡计算每个网格中的体积分数。

重要提示:使用Geometry Reconstruction方法时,必须采用瞬态计算。此外,如果使用一致网格(即两个子域相交的边界处的网格节点一致),则必须确保计算域内没有无厚度壁面。

14.3.4.2 Donor-Acceptor算法

在Donor-Acceptor方法中,Fluent使用的标准插值方法来获得网格完全充满一相或另一相时的面通量。当网格靠近两相界面时,Donor-Acceptor方法用于确定通过表面的流体对流量。该方法将一个网格识别为来自一个相的一定量流体的供体,将另一个(相邻)网格识别为相同量流体的受体,并用于防止界面处的数值扩散。可以通过网格边界对流的一个相的流体量受到两个值中的最小值的限制:供网格中的填充体积或受网格中的自由体积。

界面的方向也用于确定面通量。界面方向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这取决于网格内相的体积分数梯度的方向,以及共享面的相邻单元的体积分数梯度的方向。根据界面的方向及其运动,通量值可通过纯上风、纯下风或两者的某种组合获得。

重要提示:当使用Donor-Acceptor方法时,必须计算时间相关的解。此外,Donor-Acceptor方案只能用于四边形或六面体网格。如果使用一致网格(即两个子域相交的边界处的网格节点一致),则必须确保计算域内没有无厚度壁面。

14.3.4.3 CICSAM算法

基于Ubbink工作[629]的任意网格压缩界面捕获方法(The compressive interface capturing scheme for arbitrary meshes,CICSAM)是一种高分辨率差分格式。CICSAM方案特别适用于相之间具有高粘度比的流动。CICSAM作为显式格式在Fluent中实现,其优点是生成的界面几乎与几何重建方案一样尖锐。

14.3.4.4 Compressive方法

Compressive方法是基于斜率限制器的二阶重构方法。在空间离散化方法中使用斜率限制器,以避免由于解域中的急剧变化而在高阶空间离散化格式中可能出现的虚假振荡或摆动。下面的理论适用于分区离散化和相位局部化离散化,它们使用压缩格式的框架。 式中,为面上VOF值;为donor网格的VOF值;为斜率限制值;为donor网格的VOF梯度值;为网格到面的距离。

斜率限制器被限制为介于0和2(包括0和2)之间的值。对于小于1的值,空间离散由低分辨率格式表示。对于介于1和2之间的值,空间离散由高分辨率格式表示。斜率限制器的值及其离散格式如下表所示:

斜率限制器的值格式                                                        
0             first order upwind                                          
1             以体积分数的全局最小值/最大值为界的second order reconstruction
2             Compressive                                                 
0<β<1及1<β<2  混合:其中0和1之间的值表示一阶和二阶的混合,1和2之间的值表示二阶和压缩方案的混合

压缩格式的离散化取决于界面区域类型的选择。当选择sharp界面区域建模时,压缩方案仅适用于sharp界面建模。然而,当选择sharp/dispersed界面建模时,压缩方案适用于sharp和dispersed界面建模。

14.3.4.5 有界梯度最大化(BGM)

BGM方法用于获得与VOF模型的尖锐界面,与几何重建方法获得的界面相当。目前,该方案仅适用于稳态求解器,不能用于瞬态问题。在BGM方法中,离散化以这样一种方式发生,即通过最大化面值对外推顺风值的加权程度,使梯度的局部值最大化[652]。

14.3.5 材料属性

输运方程中出现的性质由每个控制体积中存在的组分相确定。例如在两相系统中,如果相由下标1和2表示,并且如果跟踪第二个相位的体积分数,则每个网格中的密度由下式给出: 一般而言,对于n相系统,体积分数平均密度呈现以下形式: 其他物性参数(如粘度)计算也采用相同的方式。

14.3.6 动量方程

在整个区域内求解单个动量方程,得到的速度场在各相之间共享。动量方程(如下所示)取决于所有相的体积分数。 共享场近似的一个限制是,在相间存在较大速度差的情况下,界面附近计算的速度精度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注意如果粘度比大于1000,可能会导致收敛困难。CICSAM适用于具有高相间粘度比的流动,因此解决了收敛性差的问题。

14.3.7 能量方程

能量方程在各相之间也是共享的。 其中, 为有效热导率,,其中为湍流热导率,根据所使用的湍流模型定义。为组分的扩散通量;为相中的组分的焓;为相中的组分的扩散通量。方程(9)右侧的前三项分别表示由于传导、组分扩散和粘性耗散引起的能量传递。包含已定义的体积热源,但不包括由有限速度体积或表面反应生成的热源,因为总焓计算中已经包含了组分形成焓。

VOF模型将能量视为质量平均变量: 式中, 其中,各相的基于该相的比热及共享温度。

物性(有效热导率)及通过各相的体积平均值计算得到。源项包括辐射及其他体积热源的贡献。

与速度场一样,在流体相之间存在较大温差的情况下,界面附近温度的精度受到限制。在物性变化几个数量级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此类问题。例如,如果模型包含液态金属与空气的组合,则材料介质的电导率可能相差多达四个数量级。这些物性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方程组具有各向异性系数,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收敛和精度下降。

14.3.8 附加标量方程

根据问题定义,求解方案中可能会涉及其他的标量方程。在湍流求解的问题中求解一组单一的输运方程,湍流变量(例如,和或雷诺应力)由计算区域中的各相共享。

14.3.9 表面张力及附着

在Fluent中,可以在模拟中沿一对相之间的界面包含表面张力的影响。可以将表面张力系数指定为常数、通过多项式指定为温度的函数或通过UDF指定为任何变量的函数。求解器将包括由于表面张力系数变化而产生的附加切向应力项(导致所谓的Marangoni对流)。可变表面张力系数效应通常仅在零重力/接近零重力条件下才重要。

壁面附着效应可以通过指定相与壁面之间的接触角以及多孔跳跃的方式来考虑。

14.3.9.1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由于流体中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而产生的。例如考虑水中的气泡,在气泡内相邻分子间的净作用力为零,然而在表面上其净力是径向向内的,整个球面上力的径向分量的综合作用是使表面收缩,从而增加表面凹面上的压力。表面张力是一种仅作用于表面的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保持平衡。它的作用是平衡径向向内的分子间吸引力和穿过表面的径向向外的压力梯度力。在两种流体分离但其中一种流体不是球形气泡的区域,表面张力通过减小界面面积来最小化自由能。

在Fluent中存在两种表面张力模型:连续表面力(Continuum Surface Force,CSF)及连续表面应力(Continuum Surface Stress,CSS)。

注:三角形和四面体网格的表面张力效应的计算不如四边形和六面体网格的精确。因此,表面张力效应最重要的区域应该用四边形或六面体进行网格划分。

14.3.9.1.1 CSF模型

Brackbill等提出的连续表面力(CSF)模型将表面张力解释为穿过界面的连续三维效应,而不是界面上的边界值条件。通过在动量方程中添加源项来模拟表面张力效应。为了理解源项的起源,考虑表面张力沿表面是恒定的这一特殊情况,并且只考虑界面的法向力。可以证明,跨越表面的压降取决于表面张力系数及由两个正交方向的表面曲率半径R1和R2。 式中,为界面两侧的两种流体的压力。

表面曲率通过界面上的表面法线的局部梯度计算得到。假设表面法向定义为相的体积分数的梯度: 曲率定义为单位法向的散度: 其中: 表面张力可以用穿过表面的压力jiey阶跃来表示。使用散度定理可以将表面上的力表示为体积力,该体积力为增加到动量方程中的源项。其形式如下: 此表达式允许在存在两个以上相的网格附近平滑地叠加力。如果一个网格中只有两相,则有,此时上式可以简化为: 式中,为体积平均密度。上式表明网格表面张力源项与网格内的平均密度成正比。

14.3.9.1.2 CSS模型

与连续表面力(CSF)方法的非守恒表述不同,连续表面应力(CSS)方法是以守恒的方式对表面张力进行建模的另一种方法。CSS避免了显式的曲率计算,其可以表示为基于表面应力的毛细管力建模的各向异性变体。

在CSS方法中,由表面张力引起的表面应力张量表示为:

式中,为单位张量;为表面张力系数;为向量的张量积;为体积分数;为体积分数梯度。 则表面张力可表示为:

14.3.9.1.3 CSS模型与CSF模型比较

与CSF方法相比,CSS方法几乎没有额外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涉及可变表面张力的情况。由于压力梯度和表面张力的不平衡,CSS和CSF方法都会在界面处引入parasitic currents 。

在CSF方法中,表面张力以非守恒方式表示,如下所示: 式中,为曲率。此表达式仅在表面张力恒定的情况下有效。

对于可变表面张力,CSF模型要求根据表面张力梯度在界面的切向方向上模拟一个附加项。

在CSS模型中,表面张力以守恒的形式表示: CSS方法不需要对曲率进行任何显式计算。因此其在低分辨率区域(例如锐角)的物理性能更高。

CSS方法由于其表达式守恒,因此不需要任何额外的项来模拟可变表面张力。

14.3.9.1.4 何时需要考虑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效应的重要性取决于两个无量纲量的值:雷诺数Re和毛细管数Ca;或者雷诺数Re和韦伯数We。

时,采用毛细管数进行考虑: 时,采用韦伯数进行考虑: 式中,为自由流速度;当时,可以忽略表面张力。

14.3.9.2 壁面附着

在CSF模型框架内,可以很容易地估计在平衡状态下与刚性边界接触的流体界面处的壁面粘附力的影响。CSF模型通过假设流体与壁面之间的接触角用于调整壁面附近网格中的表面法线,而非将此边界条件施加在壁面本身。这种所谓的动态边界条件导致了近壁表面曲率的调整。

为壁面接触角,则临近壁面处的活动网格的曲面法向为: 式中分别为壁面的法向单位向量与切向单位向量。该接触角与距离壁面一个网格的通常计算的表面法向的组合确定表面的局部曲率,该曲率用于调整表面张力计算中的体力项。

下图显示了在接触角为90度的情况下使用壁面粘附时(A)和不使用壁面粘附时(B)自由表面的位置。

如果使用90度接触角(A)的壁面粘附,那么在曲率计算中,接触角的边界条件迫使界面垂直于边界。

如果不使用壁面粘附(B),那么在计算曲率时,壁面处的体积分数梯度从邻近壁面的网格复制,且接触角没有边界条件强制。

14.3.9.3 Jump Adhesion

与墙壁附着力类似,在使用VOF模型时,也可以选择提供跳跃附着力。这里接触角处理适用于多孔跳跃边界的两侧,假设两侧的接触角相同。

因此,如果为多孔阶跃的接触角,则与多孔阶跃相邻的网格的面法向为: 式中,分别为多孔阶跃的法向单位向量与切向单位向量。

ANSYS Fluent提供了两种在多孔跳跃边界处处理阶跃附着的方法:

  • Constrained Two-Sided Adhesion Treatment

该选项选项会对粘附处理施加约束。这里接触角处理将仅应用于多孔性跳跃与非多孔性流体区域相邻的一侧。因此,接触角处理不会应用于与多孔介质区域相邻的多孔性跳跃的一侧。如果禁用此选项,则接触角处理将应用于多孔层跳跃的所有侧。此选项为默认选项。

  • Forced Two-Sided Adhesion

FLUENT允许对流体区使用强制双侧接触角处理,而不会施加任何约束。

14.3.10 明渠流

Fluent可以使用VOF模型和明渠边界条件模拟明渠水流的影响(例如河流、水坝及无边界流动中的表面穿透结构)。这些流动涉及流动的流体与其上方流体(通常为大气)之间存在自由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波传播与自由表面行为变得很重要。明渠流动通常由重力和惯性力控制。此功能主要适用于海洋应用和通过排水系统的流动分析。

明渠流的特征是无量纲弗劳德数,其定义为惯性力与静水力的比值。 其中,为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为长度尺度,在明渠流中,通常指从通道底部到自由表面的距离。上式中的分母为波的传播速度,静止参考系中观察的波速为: 基于弗劳德数,明渠流可分为三类:

  • ,此时,流动为亚临界流,扰动可以向上游和下游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下游条件可能会影响上游的流动。
  • ,此时,流动为临界流动,上游传播的波保持静止,在这种情况下,流动特征会发生变化。
  • ,此时,流动为超临界流动,扰动不能向上游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下游条件不会影响上游流动。

14.3.10.1 上游边界条件

明渠流中可以使用两种类型的上游边界条件:

  • Pressure Inlet
  • Mass Flow Rate

14.3.10.1.1 Pressure Inlet

入口总压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分别为网格面质心的位置向量与自由面上任意点的位置向量,这里自由面被假定为水平的,且垂直于重力的方向。为重力向量;为重力大小;为重力方向单位向量;为速度值;为网格内混合物的密度;为参考密度。

动压可通过下式计算: 静压计算为: 可以将其展开为: 其中,从自由表面到参考位置的距离可表示为:

14.3.10.2 Mass Flow Rate

与明渠流相关联的每相的质量流量定义为:

14.3.10.1.3 Backflow Volume Fraction Specification

在明渠流中,Fluent根据Boundary Conditions对话框中指定的输入参数在内部计算体积分数,因此该选项被禁用。

对于亚临界入口流(Fr < 1), Fluent利用相邻网格的数值在边界上重构体积分数值。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 利用网格值计算边界处体积分数的节点值
  • 利用节点值插值计算每个边界面的体积分数

对于超临界进口流(Fr > 1),边界上的体积分数值可以用距离底部固定高度的自由表面来计算。

14.3.10.2 下游边界条件

14.3.10.2.1 Pressure Outlet

静压值取决于压力指定方法:

  • Free Surface Level:自由面静压通过式(14-40)与(14-42)计算得到。对于亚临界出口流(Fr <1),静压取自边界上指定的压力分布,否则取自相邻网格的压力。对于超临界流体(Fr > 1),压力总是来自相邻的网格。
  • From Neighboring Cell:静压值取自相邻网格
  • Gauge Pressure:静压值由用户指定。

14.3.10.2.2 Outflow边界

可以在明渠流出口处使用outlet边界条件来模拟流速和压力细节在求解之前未知的流动出口。如果流出边界处的条件未知,则Fluent将从计算区域内部推断所需信息。

然而,了解这种边界类型的局限性很重要:

  • 只能在出口处使用单个流出边界,这是通过将flow rate weighting设置为1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在具有流出边界的明渠流中,不允许出现流出分流。
  • 模拟中应存在初始流场,以避免因流动出口处的回流而导致收敛问题,这将导致不可靠的计算结果。
  • outlet边界条件只能与mass-flow inlet边界一起使用,其与Pressure-inlet和Pressure-outlet边界不兼容。例如,如果选择pressure-inlet作为入口边界,则只能在出口处使用Pressure-outlet边界条件。如果入口选择mass-flow-inlet边界,则可以在出口处使用outflow或pressure-outlet边界条件。注意,这仅适用于明渠流。
  • 注意,outflow边界条件假设在垂直于流出边界面的方向上流动充分发展。因此,应相应放置此类表面。

14.3.10.2.3 Backflow Volume Fraction Specification

由于使用相邻网格值在内部计算出口边界上的体积分数值,因此此选项处于禁用状态。

14.3.10.3 数值沙滩处理

在某些应用中,需要抑制由通过波的出口边界引起的数值反射。为避免波浪反射,在压力出口边界附近的网格区域的动量方程中增加阻尼汇项[482],[710]。 式中,为沿重力竖直方向;为流动方向;方向的动量汇项;为线性阻尼阻力(1/s),默认值为10;为二次阻尼阻力(1/m),默认值为10;为沿方向的速度;为离自由面的距离;为沿流动方向的距离;方向的阻尼函数;方向的阻尼函数。

方向的缩放因子通过下式进行定义:

其中 方向的阻尼函数定义为:

式中,方向上阻尼区的起点与终点;为沿方向的自由面与底部标高。

14.3.11 明渠波边界条件

明渠波浪边界条件允许您模拟规则/不规则波浪的传播,这在海洋工业中用于分析波浪运动学和波浪对移动体和海上结构的冲击载荷。

小振幅波理论一般适用于较低的波陡和较低的相对高度,而有限振幅波理论更适用于增加波陡或增加相对高度。波陡一般定义为波高与波长之比,相对高度定义为波高与水深之比。

Fluent 为通过速度入口边界条件的入射表面重力波提供以下选项:

  • First order Airy波理论,适用于从浅到深的水位范围内的小振幅波,其本质上是线性的。
  • 高阶Stokes波理论,适用于中到深的水位范围内的有限振幅波,本质上是非线性的。
  • 高阶 Cnoidal/孤波理论,适用于浅水位范围内的有限振幅波,本质上是非线性的。
  • 线性波叠加,用于产生干扰、betas、驻波、不规则波等各种物理现象。
  • 长波/短波谱,用于基于波能量分布函数对中深水位范围内的非线性随机波进行建模。

每种波浪理论的短重力波表达式基于无限水深,而浅波或中波表达式基于有限水深。

波高定义为: 式中,A为波幅,为波谷处的波幅;为波峰处的波幅。对于线性波理论;对于非线性波理论

波数定义为: 式中为波长。

波数的向量形式为: 式中,为参考波传播方向;为重力相反的方向;的法线方向。方向的波数定义为:

其中为波航向角(wave heading angle),其定义为波阵面与参考波波传播方向之间的角度,在平面内。

有效波频率定义为: 其中为波频率,为平均流速。当相对于移动物体的运动指定流动时,移动物体的影响也可以与流动结合。

波速定义为: 通过叠加所有速度分量获得的入射波的最终速度矢量表示为: 式中,分别为方向的速度分量。

变量用于所有的波浪理论,其定义为: 其中,分别为方向的空间坐标;为相位差;为时间。

14.3.11.1 Airy波理论

线性波的波形分布为: 浅波/中波的波频率定义为: 短重力波的波频率定义为: 式中,为水深;为波数;为重力加速度。

入射波边界条件的速度分量可以用浅/中波和短重力波来描述。

1、浅/中波的速度分量

2、短重力波的速度分量

其中方向上自由表面水平面的标高,与重力方向相反。

14.3.11.2 Stokes波理论

  Fluent 根据 John D. Fenton [165]  的工作实现了 Stokes 波浪理论。此波浪理论适用于在中到深的水深范围内运行的高陡度有限振幅波。

高阶斯托克斯理论(二阶到五阶)的波分布的一般表达式为:

相关速度势的一般表达式为: 式中, 其中,为波陡度;为波浪理论指数(2 到 5:分别从 2 阶斯托克斯到 5 阶斯托克斯)。

波速通过下式确定: 对于二阶斯托克斯波,,因此二阶斯托克斯波使用与一阶斯托克斯博相同的分散关系;对于三阶及四阶斯托克斯波,

的负数表达式。

波频率定义为: 表面重力波的速度分量来自速度势函数:

14.3.11.3 弦波/孤波理论

Fluent 根据 John D. Fenton (1998) [166] (p. 1004) 的工作实现了使用复雅可比和椭圆函数表达的 Cnoidal/孤波理论。 cnoidal计算结果在浅水中显示出长而平坦的波谷和狭窄的波峰。在无限波长的限制下,cnoidal 解将孤立波描述为具有单个波峰的波,没有波谷。由于连续波理论的复杂性,孤波理论更广泛地用于浅水区。

注:为简单起见,作为相对高度函数的高阶项已从下面的数值细节中省略。有关详细的数值表达式,请参阅 John D. Fenton [166] (p. 1004) 的工作。

椭圆函数参数 , 通过求解以下非线性方程来计算: 从底部算起的高度由以下关系式得到: 波数定义为: 波速定义为: 波频率定义为: 浅波的波轮廓定义为: 式中,定义为: 式中,为参考坐标系原点在方向的平移距离。

五阶波理论的速度分量表示为:

式中为文献[166]中提到的数值系数。

孤波(Solitary wave)理论表达式是通过假设波具有无限波长而导出的。基于这个假设可以得到:

14.3.11.4 波理论选择

将线性与非线性波理论应用于浅波受到 Ursell 数的限制。对于非线性波浪,Ursell 数准则基于波浪是单峰的,在波谷处不产生任何次波峰。应根据波浪的陡度和相对高度来选择波浪理论,因为波浪会随着波浪的增加试图获得非线性模式波陡度或相对高度。二阶和四阶波理论更容易产生二次波峰。为特定应用选择正确的波浪理论取决于破波和稳定性限制内的输入参数,如下所述。

1、在破波极限内强制检查完整的波浪状态

破波极限内的波高与液深之比(相对高度)定义为:

破波极限内的波高与波长之比(波陡)定义为:

2、检查波浪破碎和稳定极限内的波浪理论

对于此检查,波浪类型以下列方式用适当的波浪理论表示:

  • 线性波:Airy波理论
  • Stokes波:五阶Stokes波理论
  • 浅水波:五阶Cnoidal/孤波理论

在线性和五阶斯托克斯波之间执行二阶到四阶之间的波理论检查。

  • 波型检查

短重力波的水深与波长之比定义为:

对于Stokes波,该比值定义为: 对于浅水波(shallow wave),比值定义为:

  • 波陡检查

对于线性波的波高与波长的比值定义为: 对于Stokes波,该比值定义为:

注:斯托克斯波在波陡度低于 0.1 时通常是稳定的。波在 0.1 到 0.12 的范围内可能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波最有可能在波陡度值高于 0.12 时破裂。

对于浅水波,该比值定义为:

  • 相对高度检查

对于线性波,波高与水深之比定义为: 对于浅水区域的Stokes波,该比值定义为:

注:斯托克斯波在相对高度低于 0.4 时通常是稳定的。波浪最有可能在相对高度高于 0.4 时破裂。

对于浅水波,比值定义为: 3、Ursell数稳定性准则

Ursell数定义为:

线性波的 Ursell 数稳定性准则定义为: 浅水区的Stokes波的判据定义为:

注:斯托克斯波对于Ur<10来说通常是稳定的。 10 ~26 之间的 Ursell 数代表向浅层的过渡,因此斯托克斯波可能是不稳定的。斯托克斯波更适用于中深水深区域。

浅水波的判据定义为:

14.3.11.5 波的叠加

波的叠加原理可以应用于同时通过同一介质的两个或多个波。合成的波型是由单个波的波剖面和速度势的总和产生的。根据叠加的性质,可能出现以下现象:

  • 干扰:相同频率和波高的波的叠加,沿相同方向传播。相长干涉发生在波以相同相位传播的情况下,而相消干涉发生在波以相反相位传播的情况下。
  • Beats/Wave Group:相同波高的波以几乎相同的频率沿相同方向传播的叠加。节拍是通过随时间增加/减少波的合成频率而产生的。对于海洋应用,这种波浪叠加的概念被称为波浪群。在波群中,波包(波群)以比包内每个单独波的相速度慢的群速度移动。
  • 驻波:沿相反方向传播的相同波的叠加。这种叠加形成了一个驻波,其中每个粒子执行具有相同频率但不同幅度的简谐运动。
  • 不规则波:具有不同波高、频率、相位差和传播方向的波的叠加。不规则海浪在海洋应用中很常见,可以通过叠加多个波浪来建模。

注:叠加原理只对线性波和小振幅波有效。有限振幅波的叠加可能是近似的或无效的,因为它们的非线性行为和波色散对波高的依赖性。

14.3.11.6 使用波谱模拟随机波

海面上的随机波浪是由风在自由表面上的作用产生的。风速越高,风的持续时间越长,风吹(取)的距离越长,产生的波浪就越大。因此可以通过指定一个描述波频率范围内能量分布的波谱来模拟明渠波边界条件的随机波作用。 Fluent 提供了几种基于风速、方向、持续时间和获取的波谱公式。

14.3.11.6.1 定义

1、完全发展的海况

当吹过海面的风将最大的能量传递给海浪时,可以认为海洋已经完全发展。这意味着海况与风吹(取)的距离和风的持续时间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假设海平面在统计上是稳定的。海况通常由以下参数表征,这些参数可由风速估计:

  • 有效波高(Hs)

最大 1/3 波浪的平均波高。

  • 峰值波频率 (ωp) 或周期

对应于最高波能量的频率或周期。

2、Long-Crested Sea

如果观测到的波浪的不规则性仅在主导风向,以单向波为主,幅度不同但相互平行,则称该海为长顶不规则海。

3、Short-Crested Sea

当沿多个方向的波峰出现明显的不规则时,海被称为短波峰。

14.3.11.6.2 波谱实现理论

14.3.11.6.2.1 长波峰随机波(单向)

长波峰随机波谱是单向的,只是频率的函数Ansys Fluent 提供以下波谱公式:

  • Pierson-Moskowitz Spectrum
  • JONSWAP Spectrum
  • TMA Spectrum

1、Pierson-Moskowitz Spectrum

Pierson-Moskowitz 谱适用于完全发展的海洋,并假设波浪与风在无限制的获取 [2] (p. 1009) 中达到平衡。 式中,为波频率;为峰值波频率;为有效波高。

2、JONSWAP Spectrum

JONSWAP 谱是 Pierson-Moskowitz 谱的获取限制版本,其中波谱被认为由于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在很长的时间和距离内继续发展。与 Pierson-Moskowitz 谱 [2] (p. 1009) 相比,波谱中的峰值更为明显。 式中,为Pierson-Moskowitz谱;为波频率;为峰值波频率;为峰形参数;为谱宽参数,当时,,当时,

3、TMA Spectrum

TMA 谱是 JONSWAP 波谱的修正版本,适用于有限水深 [2] (p. 1009)。 式中,为指定的深度函数: 式中,为通过耗散关系计算得到的波数: 式中,为重力加速度;为水深。

14.3.11.6.2.2 短波峰随机波(多向)

短波峰是多向的,是频率和方向的函数。短波峰频谱表示为: 式中,为频谱;为方向扩散函数。

需要满足以下等式: 对扩展函数施加了以下条件: 式中


(未完)


14.3.11.6.3 选择波谱和输入

波谱由具有两个基本输入特征的波能量分布函数表示:有效波高 ( ) 和峰值角频率 ( )。此外,您将输入最小和最大波频率 ( 和 ) 以及用于评估频谱的频率数。您应该选择频率范围,以使大部分波能量包含在指定范围内。一般来说,推荐的频率范围是:

  • 最小角频率
  • 最大角频率

在选择频谱和输入值时,重要的是要分析和考虑生成波的各种参数。 Fluent 可以根据输入参数计算各种指标,并评估所选频谱和参数是否合适。计算的指标详述如下。

1、波长估计

波长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为波数,通过下面的关系计算:

  • 对于中等水深,
  • 对流短重力波,

因此有:

  • 最小波长:
  • 最大波长:
  • 峰值波长:

2、时间周期估计

峰值周期由下式计算得到: 平均时间周期和过零时间周期近似如下:

  • 平均周期:
  • 过零周期:

式中,为峰形参数。

3、波型检查

基于短重力波假设,应当确保: 一般而言,TMA 谱适用于中等深度,而 JONSWAP 和 Pierson-Moskowitz 谱在短重力波假设下有效。

4、相对高度检查

要使中等深度/深水处理有效,相对高度应满足:

5、海陡度检查

海陡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 基于峰值周期:
  • 基于过零时间周期:

与每种方法的限制关系进行比较:

6、峰形参数估计

峰形参数通过以下方式估计:

注:时 ,JONSWAP 频谱简化为 Pierson-Moskowitz 频谱。

14.3.11.7 明渠波变量名

(略过)

14.3.12 耦合 Level-Set 和 VOF 模型

水平集方法是计算具有拓扑复杂界面的两相流的一种常用的界面跟踪方法。这类似于 VOF 模型的界面跟踪方法。在 Level-Set 方法 479 中,界面被 Level-Set 函数捕获和跟踪,该函数定义为与界面的有符号距离。由于水平集函数是光滑连续的,因此可以准确地计算其空间梯度。这反过来将产生界面曲率和由曲率引起的表面张力力的准确估计。然而,水平集方法在保持体积守恒方面存在缺陷 467。另一方面,VOF 方法自然是体积守恒的,因为它计算和跟踪每个网格中特定相位的体积分数,而不是界面本身。 VOF 方法的缺点在于计算其空间导数,因为 VOF 函数(特定相的体积分数)在界面上是不连续的。针对 Level-Set 法和 VOF 法的不足,在 ANSYS FLUENT 中提出了 Level-Set 法和 VOF 法的耦合方法。

注:水平集和 VOF 耦合模型是专门为不涉及传质的两相流动而设计的,仅适用于瞬态流动问题。二维情况下,网格应限制为四边形、三角形或两者的组合;三维情况下,网格应限制为六面体、四面体或两者的组合。

14.3.12.1 理论

水平集函数被定义为到界面的带有符号的距离。因此,在两相流系统中,界面为零水平集,即 ,可表示为 式中, 为与界面的距离。

水平集函数的演变可以用类似于 VOF 模型的方式给出: 式中, 为底层速度场。

动量方程可以写成:

14.3.12.1.1 表面张力

在方程 (14.111)中, 为由表面张力效应产生的力,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表面张力系数; 为局部平均界面曲率; 为局部界面法向向量。

且有: 式中 为界面厚度; 为网格间距。

法向向量 及界面曲率 可以使用下式进行估算:

在某些情况下,应用公式 14.112 中的默认表面张力会导致溶液中出现假流动。为了减轻这些影响,Fluent 提供了两个加权函数,可以在界面单元中将表面张力重新分配给较重的相。

1、密度修正

在密度校正公式中,公式 14.112 通过引入密度比进行修正: 式中, 为基于体积的密度。

2、Heaviside 函数缩放

在 Heaviside 函数缩放公式中,公式 14.112 通过引入 Heaviside 函数进行了修正: 其中:

14.3.12.1.2 通过几何方法重新初始化水平集函数

根据水平集函数方程 14.110(第 625 页)的传输方程的性质, 的距离约束在求解后不可能保持不变。无法保持的原因是界面的变形、不均匀的轮廓以及整个界面的厚度。这些误差会在迭代过程中不断累积,导致质量和动量求解产生较大误差。因此,每个时间步都需要重新初始化。这里使用的是几何界面前沿构造方法。几何方法涉及一个简单的概念,在生成准确的界面前沿几何数据方面非常可靠。VOF 值和水平集函数值都用于重建界面前沿。也就是说,VOF 模型提供了可能的界面通过的单元中切口的大小,而水平集函数的梯度决定了界面的方向。

在构建界面前沿时,还采用了片断线性界面构建(PLIC)的概念。界面前沿重建的程序可简述如下,如图 14.5 所示

  1. 找到交替符号 或体积分数值介于 0 和 1 之间的界面前沿单元格,即部分填充单元格
  2. 根据水平集函数梯度计算每个前单元中界面段的法线
  3. 定位切穿单元,确保与相邻单元相比,该单元至少有一角被指定相占据
  4. 找到单元中心线法线与界面的交点,以满足 VOF
  5. 找到界面线与单元边界的交点;这些交点被称为前沿点。

图14.5 前置网格剪切示意图

一旦重建了界面前沿,就可以按以下步骤开始最小化给定点到界面的距离:

  1. 计算域中给定点到前单元每个切面的距离。距离计算方法如下:
    1. 如果从给定点到界面的法线在切分段内相交,则将计算出的距离作为到界面的距离。
    2. 如果交点在切分段端点之外,则将给定点到切分段端点的最短距离作为到界面切分段的距离,如图 14.6 所示
  2. 最小化给定点到所有前切面的所有可能距离,从而表示给定点到界面的距离。因此,这些距离的值将用于重新初始化水平集函数。

图14.6 到接口段的距离

14.3.12.2 局限性

  • 该模型目前仅适用于两相流动体系,即两种流体不相互渗透。
  • 水平集模型只能在启用 VOF 模型时使用。
  • 耦合 VOF 水平集模型不支持以下功能:
    • 质量传递
    • 周期边界
    • 多面体网格
    • 动网格
    • 重叠网格

本节内容由以下部分组成:

14.4.1 概述

混合模型是一种简化的多相模型,可用于多种方式。它可以用于模拟各相以不同速度移动的多相流,但假设在短的空间长度尺度上局部平衡。它也可以用于模拟具有强烈耦合且各相以相同速度移动的均质多相流。

混合模型可以通过求解混合物的动量、连续性和能量方程,次要相的体积分数方程以及相对速度的代数表达式来模拟 相(流体或颗粒)。典型应用包括沉降、旋风分离器、低载荷的颗粒负载流动以及气体体积分数保持较低的气泡流动。

在几种情况下,混合模型是完整欧拉多相模型的良好替代品。当存在颗粒相的广泛分布或相间定律未知或其可靠性可质疑时,完整的多相模型可能不切实际。像混合模型这样的简化模型可以在解决比完整多相模型更少的变量的情况下表现得与完整多相模型一样好。

混合模型允许您选择颗粒相并计算所有颗粒相的性质。这适用于液固流动。

14.4.2 混合模型的局限性

Ansys Fluent 中的混合模型具有以下局限性:

  • 必须使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混合模型在基于密度的求解器中不可用。

  • 当使用混合模型时,不要模拟具有指定质量流率的流向周期性流动。

  • 不要在混合模型中同时模拟固化和熔化过程。

  • 不要将相对公式与MRF(多参考系)和混合模型结合使用(参见用户指南中的限制)。

  • 混合模型不允许无粘流动。

  • 当结合混合模型使用DPM(离散相模型)跟踪颗粒时,不能选择共享内存方法(离散相模型的并行处理)。(请注意,使用消息传递或混合方法可以使所有多相流模型与DPM模型兼容。)

混合模型与VOF模型类似,都采用单一流体方法。它在两个方面与VOF模型不同:

  • 混合模型允许各相相互渗透。因此,控制体积的体积分数可以在0到1之间取任意值,具体取决于相和相所占据的空间。

  • 混合模型允许各相以不同速度移动,使用滑移速度的概念。(请注意,也可以假设各相以相同速度移动,此时混合模型简化为一个均质多相模型。)

  • 混合模型与非预混、部分预混和预混燃烧模型不兼容。

混合模型解决了混合物的连续性方程、混合物的动量方程、混合物的能量方程以及次要相的体积分数方程,还包括相对速度的代数表达式(如果各相以不同速度运动)。

14.4.3 连续性方程

混合物的连续性方程为

其中, 表示质量平均速度:

以及 是混合物的密度:

表示相 的体积分数。

14.4.4 动量方程

混合物的动量方程可以通过将所有相的单独动量方程相加得到。它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相的数量, 是体力, 是混合物的粘度:

是次相 的漂移速度:

14.4.5 能量方程

混合物的能量方程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表示相 中物种 的焓, 表示相 中物种 的扩散通量,而 则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的有效导热系数:

其中,是根据所使用的湍流模型定义的湍流热导率。

方程14.125(第643页)右侧的前三项分别表示由于传导、物种扩散和粘性耗散引起的能量传递。最后一项包括您定义的体积热源,但不包括由有限速率体积或表面反应产生的热源,因为如“反应引起的能量源”(第174页)所述,物种生成焓已经包含在总焓计算中。

在方程14.125中,

对于可压缩相,,而对于不可压缩相,,其中是相的显焓。

14.4.6 相对(滑移)速度与漂移速度

相对速度(也称为滑移速度)定义为次相相对于主相的速度:

任意相(记作)的质量分数定义如下:

漂移速度与相对速度之间通过以下表达式相联系:

其中 表示相 相对于相 的速度。

Ansys Fluent 的混合模型采用了代数滑移公式。代数滑移混合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为了规定相对速度的代数关系,应在短的空间长度尺度上达到相之间的局部平衡。根据 Manninen 等人 [411](第 1080 页),相对速度的形式如下:

其中, 表示颗粒松弛时间。

表示次相 的粒子(或液滴或气泡)的直径, 是次相粒子的加速度。默认的曳力函数 取自 Schiller 和 Naumann [577](第 1090 页):

加速度 的形式为

最简单的代数滑移公式是所谓的漂移通量模型,其中颗粒的加速度由重力和/或离心力给出,并且颗粒松弛时间被修改以考虑其他颗粒的存在。

在湍流流动中,相对速度应包含由于分散相动量方程中出现的分散而产生的扩散项。Ansys Fluent将这种分散添加到相对速度中:

其中, 是一个设定为0.75的普朗特/施密特数,而 是湍流扩散系数。该扩散系数根据连续分散的脉动速度相关性计算得出。

其中, 表示受交叉轨迹效应影响的能量湍流涡流时间尺度与颗粒松弛时间之间的时间比率,,而

在解决具有滑移速度的混合多相计算时,您可以直接规定阻力函数的公式。以下选项可供选择:

  • Schiller-Naumann(默认公式)

  • Morsi-Alexander

  • symmetric

  • Grace et al.

  • Tomiyama et al.

  • universal drag laws

  • constant

  • user-defined

有关这些阻力函数及其公式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相间交换系数》(第667页),以及《用户指南》中关于如何启用它们的说明。

请注意,如果未解决滑移速度,混合模型将简化为均质多相模型。此外,混合模型可以通过用户定义的函数进行定制,以使用除代数滑移方法之外的公式来计算滑移速度。详情请参阅《Fluent定制手册》。

14.4.7 次要相的体积分数方程

从次要相 的连续性方程中,可以得到次要相 的体积分数方程:

14.4.8 颗粒属性

由于颗粒浓度是计算混合物有效粘度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利用颗粒粘度来获取悬浮液的粘度值。体积加权平均的粘度现在将包含由于颗粒平移和碰撞引起的动量交换产生的剪切粘度。

碰撞部分和动能部分,以及可选的摩擦部分,被加总以得到固体剪切粘度:

参见固体压力(第694页)以了解用于颗粒流动中的常数定义。

14.4.8.1. 碰撞粘度

剪切粘度的碰撞部分被建模为[205](第1068页),[640](第1094页)。

14.4.8.2 动力粘度

Ansys Fluent 提供了两种动力粘度的表达式。

默认的表达式来自 Syamlal 等人 [640](第 1094 页):

以下可选表达式来自Gidaspow等人[205](第1068页),亦可供使用:

14.4.9 颗粒温度

黏度需要指定第 种固体相的颗粒温度。在此,我们采用颗粒温度输运方程的代数形式。这仅适用于稠密流化床,前提是颗粒能量的产生与耗散处于平衡状态,可以忽略对流项和扩散项。

哪里

碰撞能量耗散率表示由于颗粒间碰撞,在第种固体相中能量耗散的速率。此项由Lun等人[397](第1080页)推导的表达式表示。

颗粒速度随机波动动能从第固体相向第流体或固体相的传递,由 [205] (第1068页)表示:

Ansys Fluent 提供了以下选项来求解颗粒温度:

  • 代数形式(默认选项)

这是通过忽略传输方程(公式14.143,第646页)[640](第1094页)中的对流和扩散得到的。

  • 恒定颗粒温度

这在非常密集的情况下非常有用,此时随机波动很小。

  • 颗粒温度UDF

14.4.10 固体压力

总非过滤固体压力被计算并包含在混合物动量方程中:

其中, 在颗粒流部分的公式 14.349(第 695 页)中给出。

14.4.11 界面面积浓度

界面面积浓度定义为两相之间单位混合体积的界面面积。这是预测通过相间界面的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重要参数。当使用带有非颗粒次相的混合多相模型时,你可以让 Ansys Fluent 通过以下方式之一计算界面面积:

  • 使用界面面积浓度的输运方程,如输运方程模型(第 647 页)中所述。这允许气泡直径的分布以及聚并/破裂效应。

  • 使用一个指定的气泡直径与界面面积密度之间的代数关系。更多信息请参见代数模型(第 651 页)。

基于输运方程的界面面积浓度(IAC)模型(输运方程模型(第 647 页))和代数模型(代数模型(第 651 页))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代数模型假设界面是球形的,而 IAC 模型可以通过求解一个输运方程直接预测界面面积浓度。

14.4.11.1 基于输运方程的模型

在两相流系统中,一个是离散的(颗粒),另一个是连续的,离散相或颗粒的大小及其分布会由于生长(相间质量传递)、压力变化引起的膨胀、聚并、破裂和/或成核机制而迅速改变。人口平衡模型(见人口平衡模型(第 783 页))理想地捕捉了这一现象,但由于需要使用矩方法或更多(如果使用离散方法)求解几个输运方程,计算成本较高。界面面积浓度模型针对当前阶段的液体中的气泡流,每个次相使用一个输运方程。

界面面积浓度输运方程可以表述为:

其中, 是界面面积浓度 是气体体积分数。方程 14.147(第 647 页)右侧的前两项表示由于可压缩性和质量传递(相变)导致的气泡膨胀。 是每单位混合体积进入气相的质量传递速率 分别是由于随机碰撞和尾流卷吸引起的聚并汇项。 是由于湍流冲击引起的破碎源项。

对于界面面积浓度的这些源项和汇项,存在两组模型,即 Hibiki-Ishii 模型 [244](第 1071 页)和 Ishii-Kim 模型 [306](第 1075 页),[272](第 1072 页),这些模型基于 Ishii 等人的工作 [244](第 1071 页),[306](第 1075 页)。根据他们的研究,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以总结为五个类别:

  • 由于湍流驱动的随机碰撞引起的聚并。
  • 由于湍流涡流冲击引起的破碎。
  • 由于尾流卷吸引起的聚并。
  • 从大帽泡上剥离小气泡。
  • 由于气泡表面流动不稳定引起的大帽泡破碎。

在 Ansys Fluent 中,只考虑前三种效应。

14.4.11.1.1. Hibiki-Ishii 模型

其中, 分别代表颗粒/气泡碰撞频率、碰撞后的聚并效率以及单位混合物体积内的颗粒数量。颗粒/气泡的平均尺寸 假设按以下方式计算:

以及

其中, 分别表示初级相颗粒/气泡与湍流涡旋之间的碰撞频率、冲击导致的破碎效率以及单位混合体积内的湍流涡旋数量。在公式14.151(第648页)中,

实验可调系数如下所示:

请注意,基于实验数据,Ansys Fluent使用的值与Hibiki和Ishii [244](第1071页)提出的不同。如果您希望针对您的案例修改此值,请联系Ansys技术支持以了解如何自定义您的设置。

形状因子对于球形颗粒/气泡设定为6,而。在Hibiki-Ishii公式中,没有针对的模型。

14.4.11.1.2. Ishii-Kim模型

(14.153)

其中,平均气泡波动速度 给出。气泡终端速度 是气泡直径和局部时间平均空隙率的函数。

其中, 表示流体相的分子粘度, 代表重力加速度, 则是界面张力。在该模型中,当韦伯数 小于临界韦伯数 时,破碎率等于零,即 。所使用的系数如下所示 [272](第1072页):

重要提示:目前,该模型仅适用于两相流动状态,其中一相为气体,另一相为液体,即适用于鼓泡塔应用。然而,您始终可以使用 UDF(用户定义函数)来包含您自己的相界面积浓度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应用于其他流动状态。

详细信息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

14.4.11.1.3 Yao-Morel 模型

体积相界面积是在计算相间交换力(如动量、质量和热量传递)时出现的重要量。在 Ansys Fluent 中,已经实现了 Hibiki 和 Ishii 模型([244](第 1071 页))以及 Ishii 和 Kim 模型(Hibiki-Ishii 模型(第 648 页)),用于具有整体质量传递的鼓泡流。这些模型的扩展存在。这将包括基于 Yao 和 Morel [722](第 1099 页)在核沸腾应用方面的工作,对壁面异质质量传递效果的建模。体积相界面积输运方程 14.147(第 647 页)包含一个成核项以及聚结和破碎模型。Yao 和 Morel [722](第 1099 页)将聚结项建模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气泡自由移动时间和合并作用时间,为气泡数密度,为合并效率,因子1/2则是为了避免在相同气泡对之间重复计数。上述方程的最终表达式为:

其中, 为临界韦伯数,系数取值为 代表韦伯数, 是从 k-epsilon 湍流模型中获得的耗散率, 是一个修正因子,定义为 ,而 是堆积极限。关于公式 14.147(第 647 页),由于随机碰撞和尾流卷吸引起的聚并沉降项如下:

断裂项,如Yao和Morel [722](第1099页)所建模的,是

其中, 分别表示断裂的自由行进时间和相互作用时间, 则为断裂效率。上述方程的最终表达形式为:

此处,系数取值为

关于公式 14.147(第 647 页),由于湍流冲击引起的 破碎源项形式为

在考虑受热壁面处泡核沸腾引起的源项时,应在方程14.147(第647页)中加入一个新项。该项的形式为:

其中, 表示成核气泡的直径, 表示成核点密度, 表示气泡频率。这些参数可以与壁面沸腾模型中描述的沸腾模型相联系,详见《壁面沸腾模型》(第733页)。气泡脱离频率由公式14.514(第735页)给出,成核点密度由公式14.515(第735页)给出,而气泡脱离直径则由公式14.518(第736页)、公式14.519(第736页)或公式14.520(第736页)给出。

如需了解如何应用此模型,请参阅用户指南中“通过输运方程定义界面面积浓度”部分。

14.4.11.2 代数模型

代数模型源自球形气泡或液滴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即

其中, 表示气泡或液滴的直径。尽管代数模型基于气泡或液滴呈球形的假设推导得出,但在输运方程模型中,界面面积密度 的单位与 相同。当使用非颗粒次相的混合多相流模型时,您可以让 Ansys Fluent 通过以下方式之一计算界面面积:

  • 对称模型(默认)

对称模型对相 和相 进行对称处理。相 和相 可以是连续相或分散相。相间面积密度计算如下:

其中, 分别表示相 和相 的体积分数,而 则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的特征长度尺度:

  • 如果相 是分散相:

  • 如果两个相态 都处于分散状态:

  • 粒子模型

对于具有体积分数 的分散相 ,粒子模型估计界面面积密度

  • 梯度模型

梯度模型与对称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相界面处的梯度作为界面长度尺度引入。该模型通常用于自由表面问题。在Ansys Fluent中,提供了两种版本的梯度模型:

  • 纯梯度模型

若连续相和分散相之间存在自由表面,则界面面积密度计算如下:

对于具有两个以上相的分散-分散系统,相 和相 的界面面积密度表示为:

  • 梯度对称模型

梯度对称模型根据自由表面位置计算界面面积密度,具体如下。如果 指定限制(默认值为1e-6),则使用对称模型方程14.167(第651页)计算界面面积密度。否则,界面面积密度设为零。

  • 用户自定义

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14.4.12 流动状态建模

虽然代数滑移模型仅支持低斯托克斯数范围内的微小界面,但广义流动状态框架通过特殊的数值方法有效地处理了小规模和大规模界面以及状态转换。这对于涉及多种流动状态的多相应用的准确模拟非常重要,例如自由表面流动、泡状流动和液滴流动。有关如何使用流动状态建模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使用流动状态建模部分。

广义流动状态框架区分三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即泡状流动、液滴流动和自由表面流动),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 根据相态形态和相态状态定义流动状态。

  • 基于流动状态检测标准的混合形态指定。

  • 支持多个连续相和分散相。

  • 针对不同相对形态的不同方法和默认设置。

  • 通过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方法以及平滑和滤波技术进行状态检测。

  • 能够使用用户定义函数进行流动状态建模。

  • 基于流动状态的体积分数离散化。

在流动状态建模中,表示流体连通性的相态形态分为以下几类:

  • 连续

如果相态在流动域中占据一个连通区域,则该相态形态被归类为连续的。

  • 分散

如果某一相态在流动域中占据不连续的区域,则该相态的形态被归类为分散态。

  • 混合态

混合态形态是一种动态形态,可以根据流动状态检测标准表现为连续态或分散态。

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可以观察到混合态相态形态:

  • 相态形态在空间和/或时间上变化,但没有真正的流动状态转变。

  • 在气泡流、液滴流和自由表面流之间存在状态转变。

图14.7:无状态转变的混合态相态形态(第654页)展示了一个两相流的例子,其中空气呈现混合态形态,而水呈现连续态形态。在流体域中没有发生状态转变。

图14.7:无状态转变的混合态相态形态

图14.8:有状态转变的混合态相态形态(第654页)展示了一个两相流中状态转变的例子,其中空气表现为混合态,而水可以表现为连续态或混合态。流动状态可能在气泡流和柱塞流之间转变。

图14.8:有状态转变的混合态相态形态

无论是相态(液体或气体)还是相态形态(连续态或分散态),对于完全定义流动状态(如自由表面流、气泡流和液滴流)都是至关重要的。

表14.2:流动状态定义(第654页)展示了基于相态形态和相态状态的不同流动状态的可能定义。

表14.2:流动状态定义

流动状态分类相态形态 + 相态状态
自由表面流连续液体/连续液体
连续液体/连续气体
泡状流连续液体/分散气体
液滴流连续气体/分散液体
连续液体/分散液体

14.4.12.1 混合形态的相对相互作用

对于具有相索引 的一对相,可能存在以下相对相互作用:

  • 混合-混合
  • 连续-混合
  • 混合-分散

每种相对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如下所示。

  • 混合-混合相对相互作用

混合-混合相对可能的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此处, 连续状态, 分散状态, 混合状态。

在上图中,

是两种相均表现为连续状态的相互作用(如自由表面流的情况)。这种相互作用将进一步称为

是相 表现为连续状态,相 表现为分散状态的相互作用(如泡状流或液滴流,取决于相态状态)。这种相互作用将进一步称为

表示的是相 作为分散相,相 作为连续相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液滴流或气泡流中,具体取决于相的状态)。这种相互作用将进一步简称为

表示的是两相均作为分散相的相互作用(例如在颗粒-颗粒相互作用中,这种情况仅可能发生在多于两相的流动中)。这种相互作用将进一步简称为

根据流动状态检测标准,计算混合因子以识别满足以下约束条件的各种流动状态:

其中, 为混合因子,下标代表如上所述的不同流动状态。

随后,面积密度可按如下方式进行混合:

其中, 表示自由表面流动的面积密度, 分别表示泡沫流动和液滴流动的面积密度,而 表示颗粒-颗粒流动的面积密度。

对于采用混合-混合相对的代数滑移速度模型,滑移速度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对于连续-连续相的相互作用,通过施加零阻力来迫使相 和相 的速度相等,即 ,这相当于存在无限大的阻力。

对于分散-分散相的相互作用,

对于连续-分散或分散-连续相互作用,滑移速度由方程14.131(第644页)和方程14.135(第644页)指定。

  • 连续-混合相对相互作用

当相 为连续相,相 为混合相时,可能的连续-混合相对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且

  • 混合-分散相对相互作用

当相 为混合相,相 为分散相时,可能的连续-分散相对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

14.4.12.2 流动模式混合的代数界面面积密度方法

Ansys Fluent 使用了由 Thomas Höhne 等人 [254](第1071页)提出的代数界面面积密度方法的自定义变体来进行流动模式检测。在该方法中,使用了多种余弦函数来计算流动模式检测的混合因子。

对于相 和相 的一对相,权重函数 基于体积分数定义如下:

其中:

在上述方程中:

分别表示相 和相 的体积分数

分别表示相 和相 的临界体积分数。默认值:0.3

中间过渡区域的体积分数宽度。默认值:0.05 。

图 14.9:权重函数 (第 658 页)(改编自 [254](第 1071 页))展示了权重函数 随体积分数变化的图表。

图 14.9:权重函数

基于体积分数梯度的相边界权重函数 表示为:

其中:

在公式14.183(第658页)中, 是用于定义中间过渡宽度的临界梯度的一部分(默认值:0.1)。

在公式14.182(第658页)中, 是用于确定自由表面流动界面宽度的单元编号,而 则表示为单元尺寸:

图14.10:加权函数 (第659页)(改编自[254](第1071页))展示了在相分数临界梯度 上的加权函数

图14.10:加权函数

为了通过体积分数及其梯度的标准来检测相边界,使用了相边界的加权函数

流动状态混合因子随后计算如下:

以下是翻译成中文的文本:

在哪里

以下小节介绍了欧拉多相模型的详细信息:

  • 14.5.1. 欧拉模型的概述
  • 14.5.2. 欧拉模型的局限性
  • 14.5.3. 体积分数方程
  • 14.5.4. 守恒方程
  • 14.5.5. 欧拉多相模型的表面张力和粘附
  • 14.5.6. 界面面积浓度
  • 14.5.7. 相间交换系数
  • 14.5.8. 升力系数修正
  • 14.5.9. 升力
  • 14.5.10. 壁面润滑力
  • 14.5.11. 湍流分散力
  • 14.5.12. 虚拟质量力
  • 14.5.13. 固体压力
  • 14.5.14. 二元混合物中的最大堆积极限
  • 14.5.15. 固体剪切应力
  • 14.5.16. 颗粒温度
  • 14.5.17. 传热描述
  • 14.5.18. 湍流模型
  • 14.5.19. Fluent中的求解方法
  • 14.5.20. 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模型
  • 14.5.21. 广义两相(GENTOP)流动模型
  • 14.5.22. 过滤两流体模型
  • 14.5.23. 稠密离散相模型
  • 14.5.24. 多流体VOF模型
  • 14.5.25. 壁面沸腾模型

14.5.1 欧拉模型的概述

Fluent中的欧拉多相模型允许对多个独立的、相互作用的相进行建模。这些相可以是液体、气体或固体,几乎可以任意组合。与用于离散相模型的欧拉-拉格朗日处理方法不同,欧拉多相模型对每个相使用欧拉处理方法。

在欧拉多相模型中,次要相的数量仅受内存需求和收敛行为的限制。只要内存足够,可以对任意数量的次要相进行建模。然而,对于复杂的多相流,您可能会发现解决方案受收敛行为的限制。有关多相建模策略,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欧拉模型。

Fluent的欧拉多相模型不区分流体-流体和流体-固体(颗粒)多相流。颗粒流仅涉及至少一个被指定为颗粒相的相。

Fluent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下内容:

  • 所有相共享一个单一压力。

  • 对每一相求解动量和连续性方程。

  • 以下参数适用于颗粒相:

  • 可以为每个固体相计算颗粒温度(固体波动能量)。您可以选择代数公式、常数、用户定义函数或偏微分方程。

  • 通过将动理学理论应用于颗粒流动来获得固体相的剪切和体积粘度。建模颗粒流动的摩擦粘度也可用。您可以选择适用于所有属性的适当模型和用户定义函数。

  • 有几种适用于各种多相流体制的相间曳力系数函数可供选择。(如Fluent定制手册所述,您也可以通过用户定义函数修改相间曳力系数。)

  • 所有湍流模型均可用,并可应用于所有相或混合物。

14.5.2 欧拉模型的局限性

Fluent 中所有其他可用功能均可与欧拉多相模型结合使用,但以下限制除外:

  • 雷诺应力湍流模型不能按相使用。

  • 粒子跟踪(使用拉格朗日分散相模型)仅与主相交互。

  • 使用欧拉模型时,不能模拟指定质量流率的轴向周期流动(允许指定压降)。

  • 不允许无粘流动。

  • 不允许熔化和凝固。

  • 当结合欧拉多相模型使用DPM模型进行粒子跟踪时,不能选择内存方法(离散相模型的并行处理)。(请注意,使用消息传递或混合方法可使所有多相流模型与DPM模型兼容。)

欧拉多相模型与非预混、部分预混及预混燃烧模型不兼容。

要从单相模型转换为多相模型,您需要按照一系列步骤进行操作。首先,您需要设置一个混合物解决方案,然后是一个多相解决方案。然而,由于多相问题紧密相关,直接从一组初始保守参数(时间和空间上的一阶)开始解决多相问题更为合适(当然,这取决于具体问题)。这些修改包括,例如,引入各相的体积分数,以及各相之间动量、热量和质量交换的机制。

14.5.3 体积分数方程

将多相流描述为相互渗透的连续介质,引入了相体积分数的概念,这里用表示。体积分数代表每相占据的空间,并且每相分别满足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守恒方程的推导可以通过对每相的局部瞬时平衡进行整体平均[18](第1058页),或者使用混合物理论方法来完成。

的体积定义为

哪里

的有效密度为:

其中 表示相 的物理密度。

体积分数方程可以通过隐式或显式时间离散化来求解。有关这两种 VOF 方案的详细信息,请参阅《隐式公式》(第 606 页)和《显式公式》(第 607 页)。

14.5.4 守恒方程

本节首先介绍 Fluent 所求解方程的通用守恒方程,随后给出具体的求解方程。

14.5.4.1 一般形式的方程

14.5.4.1.1 质量守恒

的连续性方程为

其中, 表示相 的速度, 描述从第 相到第 相的质量转移,而 描述从相 到相 的质量转移,您可以分别指定这些机制。

默认情况下,方程 14.193 (第 662 页) 右侧的源项 为零,但您可以为每个相指定一个常数或用户定义的质量源。类似的项出现在动量和焓方程中。有关在 Fluent 的通用多相模型中质量转移建模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多相流中的质量转移建模》(第 750 页)。

14.5.4.1.2 动量守恒

的动量平衡方程为

其中, 表示第 相的应力-应变张量。

这里, 分别是相 的剪切粘度和体积粘度, 是外部体力, 是升力(详见升力部分,第682页), 是壁面润滑力(详见壁面润滑力部分,第686页), 是虚拟质量力, 是湍流分散力(仅在湍流流动情况下)。 是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是所有相共享的压力。

是相间速度,定义如下。如果 (即相 的质量正在转移到相 ),则 ;如果 (即相 的质量正在转移到相 ),则 。同样地,如果 ,则 ;如果 ,则

方程14.194(第662页)必须通过适当的相间力 表达式来封闭。这个力取决于摩擦、压力、粘附和其他效应,并且受到以下条件的限制:

Fluent 使用以下形式的简单相互作用项:

其中, 是界面动量交换系数(详见界面交换系数(第667页)), 分别是相速度。请注意,方程14.196(第663页)表示平均界面动量交换,不包括任何湍流贡献。湍流界面动量交换通过湍流扩散力项 在方程14.194(第662页)中建模,如湍流扩散力(第690页)所述。

14.5.4.1.3 能量守恒

为了描述欧拉多相应用中的能量守恒,可以为第 相写一个单独的焓方程:

其中, 表示有效导热系数, 是一个源项,包括能量源(例如,由于化学反应或辐射), 表示第 和第 相之间的热交换强度。相间热交换必须满足局部平衡条件 是相间焓(例如,在蒸发情况下,液滴温度下的蒸汽焓), 是相 中物种 的焓, 是相 中物种 的扩散通量。

在上式中,相 的能量和焓定义如下;对于理想气体,焓 定义为:

而对于不可压缩材料,则包括了压力功的贡献。

物种的灵敏焓值 是指仅包含由于比热变化引起的焓变的焓部分。

对于可压缩和不可压缩材料,内能 的定义是一致的。

在上式中, 分别表示表压和操作压力。这种焓和内能的定义方式,能够适应不可压缩理想气体在常见公式中的表述。

14.5.4.2 由Fluent求解的方程

这里介绍了Fluent针对一般情况下的相流体,求解流体-流体和颗粒多相流流动的方程。

14.5.4.2.1 连续性方程

各相的体积分数通过连续性方程计算得出:

其中, 表示相参考密度,即求解域中第 相的体积平均密度。

通过对每个次要相求解此方程,并结合体积分数之和为1的条件(由方程14.191(第662页)给出),可以计算主要相的体积分数。这种处理方法在流体-流体流动和颗粒流动中都很常见。

14.5.4.2.2 流体-流体动量方程

对于流体相 ,动量守恒方程为

这里, 是重力加速度, 的定义如公式 14.194(第 662 页)所示。

14.5.4.2.3 流体-固体动量方程

基于 [14](第 1057 页)、[99](第 1062 页)、[142](第 1065 页)、[205](第 1068 页)、[347](第 1077 页)、[397](第 1080 页)、[485](第 1085 页)、[640](第 1094 页)的研究工作,Fluent 采用多流体颗粒模型来描述流体-固体混合物的流动行为。固相应力是通过将颗粒间的随机运动与气体中分子的热运动进行类比,并考虑颗粒相的非弹性特性来推导的。与气体情况类似,颗粒速度波动的强度决定了固相的应力、粘度和压力。与颗粒速度波动相关联的动能由一个“伪热”或颗粒温度表示,该温度与颗粒随机运动的均方成正比。

流体相的动量守恒类似于公式 14.204(第 664 页),而第 个固相的动量守恒方程则为

其中, 表示第 相的固相压力, 是流体或固相 与固相 之间的动量交换系数, 是相的总数,而 的定义方式与方程 14.194 (第 662 页) 中的类似项相同。

14.5.4.2.4 能量守恒

Fluent 求解的能量守恒方程是方程 14.197 (第 663 页)。

14.5.5 欧拉多相模型中的表面张力与粘附

在欧拉多相模拟中,可以考虑成对相之间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和壁面粘附效应。有关其计算方法的详细信息,请参见表面张力与粘附 (第 613 页)。

14.5.6 界面面积浓度

界面面积浓度定义为两相之间单位混合体积的界面面积。这是预测相间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重要参数。在使用带有非颗粒次相的欧拉多相模型时,您可以让 Fluent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计算界面面积:

  • 使用界面面积浓度的输运方程,如界面面积浓度 (第 647 页) 所述。这允许气泡直径分布以及聚并/破裂效应。

  • 使用指定气泡直径与界面面积密度的代数关系。

代数界面面积浓度模型源自球形气泡或液滴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其中, 表示气泡或液滴的直径。在使用欧拉多相流模型时,可用的代数模型包括:

  • 颗粒模型(默认)

对于分散相 ,其体积分数为 ,颗粒模型估算界面面积密度 的方法如下:

  • 对称模型

对称模型对两个相态进行对称处理。相态可以是连续的或分散的。界面面积密度计算如下:

其中, 分别表示相 和相 的体积分数,而 则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的特征长度尺度:

  • 如果相 是分散相:

  • 如果两个相态都处于分散状态:

  • 石井模型(仅适用于沸腾流动)

石井模型仅在激活沸腾模型时可用,它还对颗粒模型进行了修改,使得的结果呈现分段线性函数,当趋近于1时,该函数趋近于0。

在 Fluent 中, 的取值为 0.25。

  • 梯度模型

关于梯度模型的描述,请参阅《代数模型》(第651页)。

  • 用户自定义(仅限沸腾流)

请参阅《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14.5.7 相间交换系数

从方程14.204(第664页)和方程14.205(第665页)可以看出,相间的动量交换基于流体-流体交换系数的值,对于颗粒流动,还包括流体-固体和固体-固体的交换系数

注意:在Fluent中,所有可用的相间交换系数模型都是基于经验的。目前文献中没有通用的公式,某些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例如:

  • 气/液/固体系配置
  • 多分散流动
  • 多孔介质
  • 可压缩流动
  • 温度变化
  • 密集情况
  • 近壁流动

14.5.7.1 流体-流体交换系数

对于流-流流动,假设每个次要相形成液滴或气泡。这会影响如何将每种流体分配到特定相中。例如,在两种流体数量不等的流动中,应将主要流体建模为主要流体,因为较稀少的流体更可能形成液滴或气泡。这些类型的泡沫、液-液或气-液混合物的交换系数可以写成以下一般形式:

其中, 是界面面积(见界面面积浓度 (p. 665)), 是阻力函数,根据不同的交换系数模型有不同的定义(如下所述),而 即“颗粒松弛时间”,定义为

其中 是相 的气泡或液滴的直径。

几乎所有 的定义都包括一个基于相对雷诺数 的阻力系数 :正是这个阻力函数在不同的交换系数模型中有所不同。对于所有这些情况,当主相不在计算域内时, 应趋向于零。

对于每对流体-流体流动中的相,您可以在 Fluent 中使用可用的阻力函数模型或用户自定义函数来指定相间交换系数。如果交换系数等于零(即未指定交换系数),则将独立计算流体的流动场,唯一的“相互作用”是它们在每个计算单元中的互补体积分数。您可以为每对相指定不同的交换系数。

以下是 Fluent 中可用的阻力模型:

  • 14.5.7.1.1 Schiller and Naumann Model
  • 14.5.7.1.2 Morsi and Alexander Model
  • 14.5.7.1.3 Symmetric Model
  • 14.5.7.1.4 Grace et al .Model
  • 14..5..7..2 Tomiyama et al .Model

式中

Re 是相对雷诺数。主相 和次相 的相对雷诺数通过以下公式获得:

次相的相对雷诺数由以下公式得到:

其中 是相 的混合粘度。

Schiller 和 Naumann 模型是默认方法,适用于所有流体-流体相对的通用使用。

14.5.7.1.2 Schiller and Naumann Model

对于 Morsi 和 Alexander 模型 [461](第1083页):

式中

Re 由公式 14.216(第668页)或公式 14.217(第668页)定义。常数 定义如下:

Morsi 和 Alexander 模型是最完整的,在大范围雷诺数内频繁调整函数定义,但使用此模型的计算可能不如其他模型稳定。

14.5.7.1.3 Symmetric模型

对于对称模型,密度和粘度从体积平均属性中计算得出:

直径定义为

同时:

并且 由公式14.215(第668页)定义。

注意,如果只有一个分散相,那么公式14.223(第669页)中

推荐使用对称模型来处理在域的不同区域中次要(分散)相变为主要(连续)相的流动。例如,如果将空气注入半满水的容器底部,空气在容器的下半部分是分散相;而在容器的上半部分,空气是连续相。该模型还可用于次要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14.5.7.1.4 Grace et al. Model

Grace等人的模型非常适合用于气液流动,其中气泡可以呈现多种形状。

对于Grace等人的模型[111](第1063页):

其中

在公式14.230(第670页)中, 是连续相的体积分数; 是体积分数修正指数;而 定义如下:

其中

其中 是由以下公式给出的莫顿数:

由分段函数给出:

其中 是 Eötvös 数:

并且

  • 稀疏分布的流体颗粒

在流体颗粒稀疏分布的情况下,方程14.230(第670页)中的为零。

  • 密集分布的流体颗粒

对于高气泡体积分数的情况,应根据气泡大小使用非零的值。

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指定阻力函数”部分。

14.5.7.1.5 Tomiyama et al. Model

对于Tomiyama等人的模型[643]

式中

在公式14.236中,

像Grace等人的模型一样,Tomiyama等人的模型也非常适合气液流动,其中气泡可以有多种形状。

14.5.7.1.6 Ishii Model

仅对于沸腾流,您可以使用 Ishii [270](第1072页)的模型。在 Ishii 模型中,阻力系数 通过选择粘性状态 和变形状态 中的最小值来确定,定义如下:

其中 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Re 是相对雷诺数, 是表面张力, 是重力。

气泡直径 的确定方法见《气泡与液滴直径》(第739页)。

14.5.7.1.7 Ishii-Zuber Drag Model

Fluent 中 Ishii-Zuber 曳力系数的实现自动考虑了不同的颗粒分布状态。

  • 稀疏分布的流体颗粒

对于非常小的雷诺数,流体颗粒(气泡或液滴)往往表现得像固体球形颗粒。在这种情况下,曳力系数可以通过 Schiller-Naumann 相关性准确近似(公式14.214,第668页)。

随着颗粒雷诺数的增加,表面张力的影响在所谓的惯性或变形颗粒状态下变得更加重要。这些颗粒首先变形为椭球体,然后变成球帽形状。

  • 变形状态

在变形颗粒状态下,曳力系数与雷诺数无关,但高度依赖于颗粒形状。为了计算曳力系数,Ishii-Zuber 模型使用 Eotvos 数,该数值衡量重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比率:

其中 是相之间的密度差, 是重力加速度, 是每对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系数。

对于椭球形流体颗粒,阻力系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 球冠状态

在球冠状态下,阻力系数近似为:

  • 密集分布的流体颗粒

相关性方程14.241(第672页)和方程14.242(第672页)适用于流体颗粒稀疏分布的流动。然而,这些相关性不适用于高空隙率流动。随着气体体积分数的增加,气泡开始积聚并以颗粒群的形式移动,从而改变了有效阻力。石井-祖伯阻力模型通过使用群体因子修正自动考虑了密集颗粒效应。

  • 粘性区域

在粘性区域中,当流体颗粒可以被视为球形时,基于混合物黏度的混合雷诺数对席勒-瑙曼相关性方程14.214(第668页)进行了如下修改:

  • 扭曲状态

在扭曲粒子状态下,单个粒子的阻力系数乘以石井-祖伯群因子修正:

  • 球帽状态

(14.245)

Fluent 自动计算阻力系数为:

14.5.7.1.8 气泡-液体与液滴-气体流动的通用阻力定律

通用阻力定律[319](第1075页)适用于计算多种气液流动状态下的阻力系数。这些阻力定律适用于非球形的液滴/气泡,前提是流动区域的水力直径远大于颗粒的平均尺寸,即属于池流状态。

气泡和液滴流动的交换系数可以用一般形式表示为 其中, 代表主要相, 代表分散相, 是界面面积(参见界面面积浓度(第 665 页))。分散相松弛时间 定义为 拖动函数 定义为 主要相与次要相的相对雷诺数是根据这两相的相对速度计算得出的。 其中, 是主要相的有效粘度,考虑了连续体中颗粒族的影响。

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波长为 其中, 表示表面张力, 为重力加速度, 是相 和相 之间密度差的绝对值。

对于气泡流和液滴流,阻力系数的定义有所不同。

###14.5.7.1.8.1. 气泡-液体流动

在粘性状态下,满足以下条件: 拖曳系数,记作 ,其定义为 在扭曲气泡状态中,满足以下条件: 拖曳系数计算如下: 在强烈变形、带有顶盖的气泡状态下,满足以下条件: 拖曳系数可以表示为 泡沫-液体混合物的有效黏度为

14.5.7.1.8.2 液滴-气体流动

  • 时,斯托克斯区的阻力系数为 时,粘性流态下的阻力系数为 对于牛顿流态(Re ),阻力系数为 液滴-气体混合物的有效粘度为

重要提示:当前的通用拖曳模型适用于气泡-液体和/或液滴-气体流动,其中流动域的特征长度远大于颗粒的平均尺寸。

14.5.7.2 流体-固体交换系数

流体-固体交换系数 可以用以下一般形式表示: 其中, 表示固相的体积分数, 表示固相的密度。 在不同的交换系数模型中定义有所不同(如下文所述),而 ,即“颗粒松弛时间”,定义为 其中, 表示第 相颗粒的直径, 表示流体相的动力粘度。

在此及下文中,下标 分别表示第 个流体相和第 个固体相。

所有 的定义都包含一个基于相对雷诺数 的阻力函数 。正是这个阻力函数在不同的交换系数模型中有所不同。

  • Syamlal-O'Brien 模型

对于 Syamlal-O’Brien 模型 [639](第 1094 页): 其中, 表示流体相的体积分数,而曳力函数的形式由Dalla Valle [131](第1064页)推导得出: 该模型基于流化床或沉降床中颗粒的终端速度测量,其相关性是体积分数和相对雷诺数的函数 [557](第 1089 页): 其中, 分别表示固相和液相的速度, 为流体相的密度,而 则代表第 固相颗粒的直径。

流固交换系数的形式为 其中, 表示固相的终端速度相关性 [197](第1068页): 随着 并将以下文本翻译成中文: 对于 ,以及 对于

当固体剪切应力根据 Syamlal 等人 [640](第 1094 页)(公式 14.364(第 697 页))定义时,此模型是合适的。

参数化的 Syamlal-O'Brien 模型是对 Syamlal-O'Brien 模型的改进,其中公式 14.274(第 676 页)和公式 14.275(第 676 页)中的 0.8 和 2.65 值被替换为根据流体流动特性和预期最小流化速度调整的参数 [638](第 1094 页)。这克服了原始 Syamlal-O'Brien 模型在预测流化床反应器中床层膨胀时倾向于低估/高估的倾向。

这些参数是从单颗粒系统和多颗粒系统在终端沉降或最小流化条件下的速度相关性中得出的。对于多颗粒系统,最小流化条件下的相对雷诺数表示为: 其中, 表示单个颗粒在终端沉降条件下的雷诺数,其表达式为: 阿基米德数 ( Ar ) 可以表示为阻力系数 ( C_D ) 和雷诺数 ( \operatorname{Re}_s ) 的函数: 其中, 可从终端速度相关性 以及雷诺数中获得: 从公式14.272(第676页)中可以找到,其中取自公式14.273(第676页),并将改写如下: 其中

一旦给定了颗粒直径和预期的最小流化速度,系数 可以通过迭代求解方程 14.276(第 677 页)至方程 14.280(第 677 页)来找到。

此模型的实现仅限于在气体-固体流动中使用,其中气体相是主要相且不可压缩。此外,该模型仅适用于 Geldart B 组颗粒。

  • Wen 和 Yu [700](第 1097 页)模型

对于 Wen 和 Yu [700](第 1097 页)的模型,流体-固体交换系数的形式如下: 此处 由公式 14.270(第 676 页)定义。

该模型适用于稀疏系统。

  • Gidaspow 模型

Gidaspow 模型 [205](第 1068 页)结合了 Wen 和 Yu 模型 [700](第 1097 页)以及 Ergun 方程 [164](第 1066 页)。

时,流体-固体交换系数 的形式如下: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时, 该模型适用于稠密流化床。

  • 惠林-吉达波夫模型

惠林-吉达波夫模型[263](第1072页)同样结合了文和余模型[700](第1097页)以及厄根方程[164](第1066页)。当固体体积分数小于0.2时,通过函数实现了平滑切换。 缝合功能的形式如下:

  • Gibilaro模型

Gibilaro模型[202](第1068页)的形式为 以雷诺数为

  • EMMS模型

能量最小化多尺度(EMMS)曳力模型是一种基于中尺度结构的方法的异质性方法。在EMMS方法中,中尺度结构被分解为聚集相和稀疏相([690](第1097页),[391](第1079页))。尽管均匀曳力定律(如Wen和Yu模型[700](第1097页)以及Gidaspow模型[205](第1068页))倾向于高估固体通量,但基于聚集相的EMMS曳力正确评估了固体通量和轴向S形空隙率分布。由Lu等人提出的EMMS曳力模型[391](第1079页)适用于流化床中两相颗粒流动的建模。

流固交换系数具有以下形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以便我进行翻译。 其中, 定义为 指数 表示为: 系数 是气相体积分数的函数。表14.3显示了在不同 范围内计算 的公式:指数 的拟合公式(第679页)[391](第1079页)。

表14.3:指数 的拟合公式

  • 过滤的两相流模型

如《过滤的两相流模型》(第727页)所述,过滤的两相流模型可用于粗网格的情况。

14.5.7.3 固-固交换系数

固-固交换系数 具有以下形式 [637](第1094页): 其中

恢复系数

和第 固相颗粒之间的摩擦系数

固相 颗粒的直径

径向分布系数

注意,恢复系数在固体压力(第 694 页)中描述,径向分布系数在径向分布函数(第 695 页)中描述。

14.5.7.4 曳力修正

在使用欧拉或混合多相模型时,Fluent 可以在计算相间动量交换时包含用户指定的曳力修正项。这是通过将公式 14.204(第 664 页)中的 替换为 来引入的。 的定义如公式 14.212 所示(第 667 页)。你可以将修正因子 指定为常数、用户定义的函数、基于 Brucato 等人提出的相关性,或是近壁面阻力修正。

14.5.7.4.1 Brucato 等人相关性

Brucato 等人提出的相关性,参见文献 [84](第 1061 页),适用于稀薄气液流动 [333](第 1076 页)和固液流动 [451](第 1083 页),在这些情况下,由于液相湍流的影响,阻力系数会增加。对于 Brucato 等人提出的相关性,阻力修正因子表示为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在这里, 表示气泡直径,而 则是由以下公式给出的 Kolmogrov 长度尺度: 其中, 是液相的特定分子粘度, 是液相湍流涡流耗散的平均值。

14.5.7.4.2 近壁面曳力增强

Fluent 的近壁面曳力增强功能对于准确预测近壁面多相流中的滑移速度非常有效。例如,这种曳力修正非常适合空气-水系统,其中一层大小相等的气泡沿着壁面滑动。在这种情景下,气泡处于具有最高平均应变比和最高湍流的流动区域,这可能导致大气泡破裂成更小的气泡。这些较小的气泡可以在不破裂的情况下沿壁面滑动很长时间,仅表现出与理想球形的一些偏差。在模拟此类流动而不进行曳力修正时,气泡的局部积聚可能导致数值问题。

近壁面曳力增强保持了从壁面到主体流体的平滑过渡,从而避免了体积分数停滞和速度过冲。这提高了数值鲁棒性和预测的近壁面速度及空隙率值的准确性。它还减少了靠近壁面的不稳定性和非物理的高速峰值。

增强公式的具体内容是 Ansys 的专有技术,因此未公开发布。

14.5.8 升力系数修正

14.5.8.1 Shaver-Podowski 修正

Shaver 和 Podowski [590](第 1091 页)提出的升力修正模型旨在抑制近壁面处的升力,当气体距离壁面小于一个气泡半径时,升力减小至零。该模型提高了预测近壁面空隙峰值的准确性和整体鲁棒性,尤其是在结合湍流分散和壁面润滑模型使用时。

修正后的升力系数定义为: 公式 (14.297) 中, 代表升力系数, 表示距壁面的距离,而 则是气泡直径。# 14.5.9 升力

在多相流中,Fluent 可以考虑次级相颗粒、液滴或气泡上的升力效应。这些升力主要由于主相流场中的速度梯度作用在颗粒上。升力对较大颗粒的影响更为显著,但 Fluent 模型假设颗粒直径远小于颗粒间距。因此,包含升力并不适用于紧密堆积的颗粒或非常小的颗粒。

根据 Drew (1993) [152](第 1065 页),作用在主相 中次级相 上的升力可以计算为: 其中

升力系数(升力系数模型)

主相密度

次相体积分数

主相速度

次相速度

升力 将被添加到两相动量方程的右侧

在大多数情况下,升力与阻力相比微不足道,因此没有理由包含这一额外项。如果升力显著(例如,如果相分离迅速),则可能需要包含此项。默认情况下, 不包括在内。如果需要,可以为每对相指定升力和升力系数。

重要提示:如果您在计算中包含升力,重要的是不要在整个计算域中都包含它,因为收敛计算成本高昂。例如,在通道中湍流气泡流的壁边界层中,当主相在应变率较高的区域附近滑移速度较大时,升力是显著的。

14.5.9.1 升力系数模型

Fluent 提供了多种升力系数 的模型,如方程 14.298(第 682 页)所示。这些模型在以下部分中描述。

  • 14.5.9.1.1 Moraga 升力模型
  • 14.5.9.1.2 Saffman-Mei 升力模型
  • 14.5.9.1.3 Legendre-Magnaudet 升力模型
  • 14.5.9.1.4 Tomiyama 升力模型
  • 14.5.9.1.5 Hessenkemper 等升力模型

或者,您可以为升力系数指定一个常数,或使用用户定义函数(DEFINE_EXCHANGE_PROPERTY):有关如何在模拟中包含升力的详细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相关部分。

14.5.9.1.1 Moraga 升力模型

Moraga等人(1999)[458](第1083页)开发的模型主要适用于球形固体颗粒的升力,尽管它也可以应用于液滴和气泡。在该模型中,升力系数结合了两种现象的相反作用:

  • 由分散相颗粒与主相剪切相互作用产生的经典气动升力

  • 由颗粒与颗粒尾流产生的涡旋相互作用引起的涡旋诱导升力

因此,升力系数是根据颗粒雷诺数和涡旋雷诺数来定义的:

定义 ,则 Moraga 升力系数可表示为:

14.5.9.1.2 Saffman-Mei 升力模型

Saffman-Mei 模型主要适用于球形固体颗粒,尽管它也可以应用于未显著变形的液滴。与 Moraga 模型(Moraga 升力模型 (第 683 页))一样,升力系数是根据颗粒雷诺数和涡流雷诺数来关联的。根据 Saffman (1965, 1968) [562] (第 1089 页), [563] (第 1089 页),对于流经球形颗粒的低雷诺数流动,升力系数可以定义为: 其中,,并且

Mei 和 Klausner(1994)[425](第1081页)将模型扩展到了更高的颗粒雷诺数范围。Saffman-Mei 模型经验上表示为: 哪里

14.5.9.1.3 Legendre-Magnaudet 升力模型

Legendre-Magnaudet 模型(1998)[352](第1077页)主要适用于小直径的球形流体颗粒,尽管它也可以应用于非畸变的液滴和气泡。与适用于刚性固体颗粒的Saffman-Mei模型不同,Legendre-Magnaudet模型考虑了流体颗粒周围的流动与颗粒内部由于流体界面处的摩擦/应力引起的内循环流动之间的动量传递。因此,预测的升力系数大约比刚性固体颗粒小2-5倍。

Legendre和Magnaudet给出的适用范围如下: 其中, 的定义如 Saffman-Mei 模型(Saffman-Mei 升力模型,第 683 页)所述。随后,升力系数估算如下: 其中:

14.5.9.1.4 Tomiyama 升力模型

Tomiyama 模型适用于椭球形和球帽形状态下较大尺度可变形气泡的升力计算。与 Tomiyama 曳力和壁面润滑模型类似,该模型依赖于 Eötvös 数。其主要特点是预测了气泡尺寸的交叉点,即颗粒变形导致升力符号反转的气泡大小。Fluent 中实现的模型是 Frank 等人(2004 年)[190](第 1067 页)对原始 Tomiyama 升力模型(1998 年)[656](第 1095 页)的轻微修改版本: 以下是文本的中文翻译:

在哪里 是基于可变形气泡长轴的修正Eötvös数,记作

其中, 表示表面张力, 代表重力加速度, 则是气泡直径。

14.5.9.1.5 Hessenkemper 等人提出的升力模型

Hessenkemper 等人的模型 [241](第 1071 页)适用于小直径球形流体颗粒以及大尺度可变形流体颗粒,包括椭球形和球帽形状态。该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升力系数的符号,并考虑到流体中可能存在的小型表面活性杂质所产生的流体动力学效应。此模型显著提升了从正升力到负升力的转变点的估计精度(从而改善了升力驱动型气水系统中的空隙分布),并对椭球形气泡的升力系数进行了更精确的估算。此外,该模型还考虑了 Ziegenhein 和 Tomiyama 针对去离子水和自来水所做的修正 [241](第 1071 页),[734](第 1099 页)。

升力系数 的估算公式如下: 在此, 的计算方式与Legendre-Magnaudet升力模型中第14.305式(第684页)类似: 其中:

  • 雷诺数 定义为: 斯托鲁哈尔数 定义如下:
  • 定义为: 在上式中,

主相密度

主相和次相的速度,分别为

气泡直径

主相黏度

剪切应力

方程 14.311 (第 685 页) 中的 是对椭球形气泡的修正,表示为: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

在这里,我将为您提供一个中文翻译的示例。请注意,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同时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以下是一个简短的英文文本及其对应的中文翻译:

英文原文: "The sun was setting over the horizon, casting a warm glow across the landscape. Birds chirped softly in the distance, creating a peaceful ambiance. It was a moment of tranquility, a brief pause in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daily life."

中文翻译: "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为大地披上一层温暖的霞光。远处,鸟儿轻柔地鸣叫,营造出一片宁静的氛围。这是一个宁静的时刻,日常生活的喧嚣中短暂的停顿。"

请提供您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我将为您进行翻译。 水平Eötvös数 ( E{o}^{\prime} ) 的估算依据公式14.308(第685页),其计算基于水平直径 ({d}_{h}) 进行: 其中, 是根据公式 14.310(第 685 页)计算的 Eötvös 数。

在公式 14.318(第 686 页)中,采用了 Ziegenhein 和 Lucas [733](第 1099 页)提出的系数 ,而不是 Wellek 等人 [699](第 1097 页)的系数,以更好地预测气泡主轴,从而得到 Eo'。

14.5.10 壁面润滑力

在使用欧拉模型的液-气气泡流中,Fluent 可以考虑壁面润滑力对次相(气泡)的影响。壁面润滑力倾向于将次相从壁面推开。例如,在垂直管道中向上流动的气泡流中,这种力会导致分散相集中在靠近但并非紧贴壁面的区域。

作用在主相 中的次相 上的壁面润滑力一般形式为: 其中

壁面润滑系数(Wall Lubrication Models)

主相密度

次相体积分数

相相对速度在壁面切线方向的分量

指向壁面外的单位法向量

14.5.10.1 壁面润滑模型

在Fluent中,壁面润滑模型在计算壁面润滑系数(见公式14.319,第686页)时有所不同。

Fluent提供了以下模型:

  • 14.5.10.1.1 Antal等人模型
  • 14.5.10.1.2 Tomiyama模型
  • 14.5.10.1.3 Frank模型
  • 14.5.10.1.4 Hosokawa模型
  • 14.5.10.1.5 Lubchenko模型

您还可以使用DEFINE_EXCHANGE_PROPERTY宏通过用户定义函数(UDF)指定用户定义的壁面润滑系数。有关使用UDF定义壁面润滑系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自定义手册》中的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14.5.10.1.1 Antal等人模型

Antal等人[20](第1058页)提出的模型计算系数为: 其中, 为无量纲系数, 是气泡/颗粒直径, 是到最近壁面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 仅在满足以下条件的靠近壁面的薄层内不为零: 对应于 ,采用默认的 值。因此,Antal 模型仅在足够细的网格上才会激活,并且只有通过非常细的网格才能实现网格独立性。

14.5.10.1.2 Tomiyama 模型

Tomiyama 模型 [656](第 1095 页)基于 Antal [20](第 1058 页)的壁面润滑力公式,根据在管道中空气泡在甘油中流动的实验结果进行了修正。

Tomiyama 模型的 表达式为: 在公式14.322(第687页)中, 表示管道的直径,而 则取决于Eotvos数,即 的定义如下: 其中,Eötvös数定义为 是表面张力系数。Frank 等人 [190](第 1067 页)指出,尽管 Tomiyama 模型已被发现优于 Antal 模型,但由于其依赖于方程 14.322(第 687 页)中的管道直径,因此仅限于管道几何形状中的流动。

14.5.10.1.3 Frank 模型

Frank 等人 [190](第 1067 页),[191](第 1068 页)的模型消除了 Tomiyama 模型 [656](第 1095 页)对管道直径的依赖。Frank 模型将系数 定义为 的确定方式如公式 14.323(第 688 页)所示,是 Eo 的函数。

是阻尼系数,决定了力的相对大小。

是截止系数,决定了力作用的有效距离至壁面的距离。

是幂律常数,建议取值范围在 1.5 到 2 之间。

默认情况下,,以及

14.5.10.1.4 细川模型

细川等人 [258](第 1072 页)的模型基于实验测量,表明对于气泡,汤山和弗兰克模型中使用的系数 (公式 14.323(第 688 页))不仅依赖于埃托夫数,还依赖于相相对雷诺数。该模型提出了以下 的表达式。 其中,相相对雷诺数定义为 默认情况下,Hosokawa模型按照公式14.324(第688页)计算。请注意,公式14.325(第688页)仅适用于液-气泡流。

14.5.10.1.5 Lubchenko模型

Lubchenko方法[395](第1080页)不同于将壁面润滑视为施加在近壁气泡上的人工力,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基础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气泡球形形状产生的几何修正。由此,推导出气体体积分数的函数依赖关系,用于构建壁面润滑力,该力在近壁区域正则化湍流分散。该模型考虑了气泡横截面积的减小。

如果考虑升力,应将此模型与Shaver-Podowski升力修正(参见Shaver-Podowski修正(第681页))一起使用,这将抑制近壁处的升力,从而使湍流分散作为唯一垂直于壁面的界面力。

Lubcheko对体积分数梯度项的推导形式如下[395](第1080页): 其中:

分散相体积分数的梯度

分散相的体积分数

距壁面的距离

气泡直径

壁面法向矢量

将体积分数梯度项代入方程14.327(第689页)所描述的特定湍流分散方法中,得到在使用Burns等人模型或Lopez de Bertodano湍流分散模型时,壁面润滑模型的以下方程:

  • Burns等人模型(Burns等人模型(第691页))
  • 洛佩斯·德·贝尔托达诺模型(见第691页) 在上面的方程中:

壁面润滑系数

湍流分散系数

阻力系数

滑移速度

湍流粘度

分散普朗特数

主相密度

主相的湍流分散

只要 ,方程 14.328 (第 689 页) 和方程 14.329 (第 689 页) 是有效的。如果 ,将不会使用 Lubchenko 壁面润滑力,且 将等于零。

Lubchenko 壁面润滑模型不需要任何限制器或校准系数来控制其性能,因此显著提高了该方法的通用性、适用性和易用性。

14.5.11 湍流分散力

对于使用欧拉模型的多相湍流流动,Fluent 可以包括湍流分散力的影响,这些力考虑了相间湍流动量传递。湍流分散力在分散流动中起到湍流扩散的作用。例如,在加热垂直管道中的沸腾流动中,蒸汽在加热壁面上生成。湍流分散力在将蒸汽从壁面附近驱动到管道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湍流分散力源自于相间阻力项的平均化。对于分散相 和连续相 ,湍流阻力被建模为: 左侧的项是瞬时阻力。右侧的第一项,即 ,出现在公式 14.196(第 663 页)中,表示两相之间的平均动量交换。 是相间交换系数,在“相间交换系数”(第 667 页)中有详细描述,而 分别是平均相速度矢量。第二项,,通常被称为湍流分散力: 其中 是漂移速度,用于描述由于湍流流动引起的次相分散。 是一个因子,可用于对湍流分散力施加限制函数。为了清晰起见,以下对湍流分散模型的描述中省略了限制因子。有关限制因子的实现细节,请参阅《湍流分散力的限制函数》(第 692 页)。

14.5.11.1 湍流分散力模型

以下部分描述了 Fluent 中可用的湍流分散力模型:

  • 14.5.11.1.1 Lopez de Bertodano 模型
  • 14.5.11.1.2 Simonin 模型
  • 14.5.11.1.3 Burns 等人模型
  • 14.5.11.1.4 VOF 模型中的扩散

您还可以通过用户定义函数指定湍流分散力。有关在模型中启用湍流分散力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包含湍流分散力”。

14.5.11.1.1 Lopez de Bertodano 模型

Lopez de Bertodano 没有遵循公式 14.331(第 690 页)并建模漂移速度,而是提出了以下公式 [389](第 1079 页): 其中, 是连续相的密度, 是连续相中的湍流动能, 是分散相体积分数的梯度,而 是一个用户可修改的常数。默认情况下,

14.5.11.1.2 Simonin 模型

Simonin 和 Viollet [598](第 1091 页)提出,漂移速度 的计算公式为: 在公式14.333(第691页)中, 是流体-颗粒分散张量。

对于分散的两方程湍流模型(k- 分散湍流模型(第706页)),Fluent采用Tchen理论[247](第1071页),并假设 是一个标量,如公式14.436(第714页)中的 所示,带有分散普朗特数(默认值为 =0.75)。湍流分散力则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一个用户可修改的常数,默认设置为1。

对于每相的湍流模型,湍流分散力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分别表示分散相的粘度和密度; 分别表示连续相的粘度和密度。

对于混合湍流模型(k- 混合湍流模型,参见第705页),分散标量等于混合湍流动态粘度。

14.5.11.1.3 Burns 等人模型

Burns 等人 [88](第1062页)基于曳力项的 Favre 平均推导出一种公式,其最终表达式与 Simonin 模型相似。对于 Burns 模型,分散标量通过连续相的湍流粘度来估算: 以及 默认情况下,。与Simonin模型类似,在使用混合湍流模型时,分散标量等于混合湍流动能粘度。

14.5.11.1.4 VOF模型中的扩散

不同于将湍流分散视为相动量方程中的界面动量力,您可以将其建模为相体积分数控制方程中的湍流扩散项[615](第1092页)。引入湍流分散项后,相的体积分数的控制方程,即方程14.193(第662页),变为: 其中, 表示第 相的扩散系数,而 这一项则是必须满足以下约束条件的湍流分散项: 为了满足公式14.339(第692页),次相的扩散系数是根据各相的湍流粘度来估算的。 默认情况下,

对于初级阶段,,扩散项为

14.5.11.2 湍流分散力的限制函数

在某些应用中,仅在特定的流动状态或条件下应用湍流分散力是可取的。例如,用户可能希望仅在气泡流动状态中包含湍流分散力。为了适应这一点,可以通过方程14.331(第690页)中的因子 应用限制函数。

Fluent提供了三种确定 的选项:

默认情况下,不对湍流分散力进行限制

  • 标准

Fluent包含一个标准限制函数,该函数根据分散相的体积分数 从0线性变化到1: 默认情况下,

如有必要,可以通过以下 domains et var 方案命令更改 的值:

(domainsetvar ’mp/td/vof-lower-limit

(domainsetvar ’mp/td/vof-upper-limit

需将适当的值替换为 —value>。请注意,给定相的 值可以在用户界面的 Phases 对话框中找到。

  • 用户自定义

您可以通过创建一个使用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宏(DEFINE_EXCHANGE_PROPERTY)的用户定义函数(UDF)来指定自己的限制函数。请注意, 的值必须在 0 和 1 之间,并且应连续变化以确保数值稳定性和物理解决方案。

14.5.12 虚拟质量力

对于多相流,您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当次相 相对于主相 加速时发生的“虚拟质量效应”。加速的颗粒(或液滴或气泡)遇到的主相质量的惯性会对颗粒施加“虚拟质量力”[152](第 1065 页)。虚拟质量力定义为: 其中,是虚拟质量系数,通常其值为0.5。术语表示相材料的时间导数形式。 虚拟质量力 将被添加到两相动量方程的右侧

当次要相的密度远小于主要相的密度时(例如,瞬态泡状柱),虚拟质量效应显著。默认情况下,虚拟质量作为显式源项应用。您也可以选择使用隐式方法,这在稳态耦合模拟中推荐,因为显式方法可能无法收敛。有关如何在模拟中包含虚拟质量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包括虚拟质量力”。

14.5.13 固体压力

对于可压缩状态下的颗粒流(即固体体积分数小于其最大允许值的情况),独立计算固体压力,并用于颗粒相动量方程中的压力梯度项 。由于为颗粒使用了麦克斯韦速度分布,模型中引入了颗粒温度,并出现在固体压力和粘度的表达式中。固体压力由动能项和由于颗粒碰撞产生的第二项组成: 其中, 是颗粒碰撞的恢复系数, 是径向分布函数,而 是颗粒温度。Fluent 默认使用 0.9 作为 的值,但可以根据颗粒类型调整该值。颗粒温度 与颗粒波动运动的动能成正比,我们将在本节后面详细描述。函数 (稍后会更详细地描述)是一个分布函数,它控制着从“可压缩”条件()到“不可压缩”条件()的过渡,前者颗粒间距可以继续减小,而后者间距无法进一步减小。默认情况下, 的值为 0.63,但在问题设置过程中可以进行修改。

此外,Fluent 中还提供了其他可用的公式,详见 [640](第 1094 页)。 以及[404](第1080页) 其中,在[404](第1080页)中定义。

当计算多个固相时,上述表达式并未考虑其他相的影响。从玻尔兹曼方程推导出颗粒混合物的表达式超出了本手册的范围,但有必要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式,以便某些属性能够感受到其他相的存在。一个已知的问题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个固相在描述为单一固相时应保持一致。经验性推导出的方程可能无法满足这一特性,需要在不显著偏离原始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相应修改。根据[204](第1068页),在存在其他相的情况下,固相压力的一般公式可能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表示平均直径, 分别是粒子的数量, 是相 中粒子的质量,而 是粒子质量和其颗粒温度的函数。目前,我们需要简化这个表达式,使其仅依赖于相 的颗粒温度。 既然所有模型都需要以通用形式呈现,那么 其中, 表示相 和相 之间碰撞压力的碰撞部分。在公式 14.349(第 695 页)中,

上述表达式在 时简化为单一固体相的表达式,但也具有感知其他相存在的能力。

14.5.13.1径向分布函数

径向分布函数 是一个修正因子,用于调整固体颗粒相变得密集时颗粒间碰撞的概率。该函数也可以解释为球体之间的无量纲距离: 其中 是颗粒之间的距离。从公式 14.351(第 695 页)可以看出,对于稀疏的固体相,,因此 。当固体相压缩到极限时,。径向分布函数与 Chapman 和 Cowling 的 [99](第 1062 页)非均匀气体理论中的因子 密切相关。对于稀薄气体, 等于 1,当分子间距离足够近以至于无法运动时, 增加并趋向于无穷大。

在文献中,径向分布函数没有唯一的定义。Fluent 提供了多种选项:

  • 对于单一固体相,使用 [204](第 1068 页): 这是一个经验函数,不易扩展到个相。对于两个具有性质的相同相,上述函数在计算部分压力,即时,并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Fluent采用了以下一致的公式: 其中, 表示堆积极限, 代表固相的总数, 则是各相的直径, (14.354)

其中, 仅指固相。

  • 此外,还可使用以下表达式 [266](第 1072 页): 另可参见[404](第1080页),针对个固体相进行了轻微修改的如下内容: 以下方程[640](第1094页)可供参考: 当固相数量大于1时,公式14.353(第695页)、公式14.355(第696页)以及公式14.356(第696页)将进行扩展。 有趣的是,注意到方程14.355(第696页)和方程14.356(第696页)与[14](第1057页)的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而方程14.357(第696页)则回归到[93](第1062页)的推导。

14.5.14 二元混合物中的最大堆积极限

堆积极限并非固定值,它可能根据给定体积内存在的颗粒数量以及颗粒直径而变化。小颗粒在大颗粒之间积累会增加堆积极限。对于二元混合物,Fluent采用[170](第1066页)提出的相关性。

对于直径为的二元混合物,混合物组成定义为

其中 这是应用二元混合物最大包装限制的条件。

混合物 的最大包装限制是两个表达式(方程14.360(第696页)和方程14.361(第697页)中的最小值: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和 用于计算径向分布函数的参数是堆积极限。

对于涉及两个以上颗粒相的情况,混合相后处理计算中使用的最大堆积极限,是通过取各颗粒相堆积极限的最大值来计算的。# 14.5.15 固体剪切应力

固体应力张量包含由于平移和碰撞引起的颗粒动量交换而产生的剪切和体积粘度。还可以包括粘性成分的粘度,以解释固体相颗粒达到最大固体体积分数时发生的粘性-塑性转变。

碰撞和动力学部分,以及可选的摩擦部分,被相加以得到固体剪切粘度: 公式14.362(第697页)中的第三项仅在固相分数大于摩擦填充极限时才被包含。

14.5.15.1 碰撞粘度

剪切粘度的碰撞部分被建模为[205](第1068页),[640](第1094页)所述。

14.5.15.2 运动粘度

Fluent 提供了两种表达运动部分的方式。

默认的表达式来自 Syamlal 等人 [640](第 1094 页): Gidaspow等人[205](第1068页)提出的以下可选表达式同样可供使用:

14.5.15.3 体积粘度

固体体积粘度反映了颗粒物质在压缩和膨胀过程中的阻力。其形式源自Lun等人[397](第1080页)的研究: 请注意,默认情况下,体积粘度设置为零常数值。也可以选择Lun等人提出的表达式或使用用户自定义函数。

14.5.15.4 摩擦粘度

在低剪切下的密集流动中,当固体相的次级体积分数接近堆积极限时,应力的产生主要源于颗粒间的摩擦。默认情况下,Fluent计算的固体剪切粘度并不考虑颗粒间的摩擦。

为了模拟摩擦粘度,Fluent提供了以下模型:

  • Schaeffer [575](第1090页)

  • 常数

  • 用户自定义

Schaeffer的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摩擦压力, 是内摩擦角,而 是偏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也可以指定一个常数或用户定义的摩擦粘度。

在固体体积分数较高的颗粒流动中,瞬时碰撞的重要性降低。由于颗粒之间存在接触,需要考虑由此产生的摩擦应力,因此将动理学理论应用于颗粒流动不再适用。Fluent 扩展了摩擦粘度的公式,并采用了其他模型,同时还为 UDF(用户定义函数)提供了新的接口。详情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

摩擦应力通常以牛顿形式表示: 当固相体积分数超过临界值时,摩擦应力会被添加到由动理学理论预测的应力中。在Fluent中,这个临界值被称为摩擦堆积极限。

摩擦压力的推导主要基于半经验方法,而摩擦粘度则可以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推导。

对于摩擦压力,Fluent 提供了以下模型:

  • Johnson 和 Jackson [282](第 1073 页)模型
  • Syamlal 等人 [640](第 1094 页)模型
  • 基于 ktgf 的模型
  • 用户自定义模型

Johnson 和 Jackson 的摩擦压力模型定义如下: 其中, 是根据体积分数计算的函数,具体如下: 在公式14.371(第699页)中, 是摩擦填充极限, 是填充极限,系数 ,而 (第1085页)。

所采用的第二个模型是Syamlal等人[640](第1094页)。比较这两个模型,摩擦正应力相差几个数量级。

径向分布函数是描述由颗粒动理学理论产生的固体压力的重要参数。如果我们使用Lun等人[397](第1080页)或Gidaspow[204](第1068页)的模型,径向函数在体积分数趋近于填充极限时趋向于无穷大。然后可以直接在摩擦粘度的计算中使用这种压力,因为它具有期望的效果。这种方法在Fluent中也可作为based-ktgf选项使用。

重要提示:引入摩擦粘度有助于描述摩擦流动,但完整的描述需要引入更多的物理机制来捕捉弹性区域,包括计算屈服应力和使用流动规则。这些效应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添加,以模拟静态状态。需要小的时间步长以获得良好的收敛行为。

14.5.16 颗粒温度

种固体相的颗粒温度与颗粒随机运动的动能成正比。其正式表达式为: 在公式14.373(第699页)中, 表示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固体颗粒速度波动的第分量。这被定义为在有限体积和时间周期内颗粒随机速度的总体平均值。平均基准是单位体积内的颗粒数量,遵循文献[99](第1062页)和[142](第1065页)的规定。

从动力学理论推导出的传输方程采用以下形式[142](第1065页): 其中

固体应力张量产生的能量

能量的扩散( 是扩散系数)

能量的碰撞耗散

流体或固体相与第 固体相之间的能量交换

方程 14.374(第 699 页)包含了描述颗粒能量扩散通量的项 。当使用默认的 Syamlal 等人模型 [640](第 1094 页)时,颗粒能量的扩散系数 由以下公式给出。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如果启用了Gidaspow等人[205](第1068页)的可选模型,Fluent将采用以下表达式: 碰撞能量耗散率,表示在第个固体相中由于颗粒间碰撞引起的能量耗散速率。此项由Lun等人[397](第1080页)推导出的表达式来表示。 将第固体相粒子速度随机波动中的动能传递给第流体或固体相的过程,由 [205] (p. 1068) 表示: Fluent 允许您通过以下选项来求解颗粒温度:

  • 代数形式(默认选项)

通过忽略传输方程中的对流和扩散项来获得,即方程14.374(第699页)[640](第1094页)。

  • 偏微分方程

由方程14.374(第699页)给出,并允许为其属性选择不同的选项。

  • 离散相模型(DDPM)中的颗粒温度平均值

仅在稠密离散相模型(DDPM)中可用的替代公式。

  • 恒定颗粒温度

在随机波动很小的非常密集的情况下,这很有用。

  • 颗粒温度的UDF

对于颗粒相,我们可以将壁面处的剪切力写成以下形式: 此处, 表示粒子相对于壁面平行滑移速度, 是粒子与壁面间的镜面系数, 为粒子在最大堆积状态下的体积分数,而 则是依赖于模型的径向分布函数。

颗粒温度在壁面处的一般边界条件具有如下形式:[282] (第1073页)

14.5.17 传热描述

的内部能量平衡通过相焓来表示,具体定义见方程14.197(第663页)。 其中, 表示相 在恒压下的比热容。多相流中使用的热边界条件与单相流相同。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单元区域和边界条件部分。

对于分散-分散系统,Fluent 采用双阻力模型(见《双阻力模型》第 703 页),内部使用为相对选择的相同传热系数方法。例如,如果您为分散-分散系统选择了 Ranz-Marshall 相关性,那么每个相的阻力将基于 Ranz-Marshall 模型计算。

14.5.17.1 热交换系数

相间能量转移的体积速率 被假定为温度差和界面面积 的函数: 其中, 表示第 相与第 相之间的体积传热系数。传热系数与第 相的努塞尔数 相关。 这里, 是第 相的热导率, 是气泡直径。

在使用欧拉多相流模型时,Fluent 提供了多种方法来确定体积传热系数 ,具体如下:

  • 14.5.17.1.1 常数
  • 14.5.17.1.2 努塞尔特数
  • 14.5.17.1.3 Ranz-Marshall 模型
  • 14.5.17.1.4 Tomiyama 模型
  • 14.5.17.1.5 Hughmark 模型
  • 14.5.17.1.6 Gunn 模型
  • 14.5.17.1.7 双阻力模型
  • 14.5.17.1.8 固定至饱和温度
  • 14.5.17.1.9 常数时间尺度方法
  • 14.5.17.1.10 用户自定义

14.5.17.1.1 常数

您可以通过选择常数传热系数方法(constant-htc)来指定体积传热系数 的常数值。如果选择了双阻力模型,则可以为每个相指定常数。

14.5.17.1.2 努塞尔特数

您可以通过选择努塞尔特数方法(nusselt-number)来指定用于公式 14.383(第 701 页)中的努塞尔特数 。对于双阻力模型,可以为每个相指定努塞尔特数。在这种情况下,努塞尔特数总是相对于其所属的物理性质来定义的。

14.5.17.1.3 Ranz-Marshall 模型

Ranz 和 Marshall [542](第 1088 页)、[543](第 1088 页)的相关性计算努塞尔特数如下: 其中, 是以第 相直径和相对速度 为基础的相对雷诺数,而 是第 相的普朗特数:

14.5.17.1.4 Tomiyama 模型

Tomiyama [656](第1095页)提出了一种略有不同的界面传热关联式,适用于雷诺数相对较低的湍流泡状流动。在Tomiyama模型中,努塞尔数 (N{u}_{p}) 表示为:

14.5.17.1.5 Hughmark模型

为了将Ranz-Marshall模型扩展到更广泛的雷诺数范围,Hughmark [262](第1072页)提出了以下修正: 雷诺数交叉点的选择是为了确保连续性。不应在推荐的普朗特数范围之外使用Hughmark模型。

14.5.17.1.6 Gunn模型

在颗粒流情况下(其中 ),您还可以选择由Gunn[222](第1069页)提出的努塞尔数关联,适用于孔隙度范围0.35至1.0,雷诺数高达 普朗特数定义如上,其中

14.5.17.1.7 双阻力模型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总体体积传热系数不足以准确模拟相间传热过程。一种更通用的方法是考虑相界面两侧具有不同传热系数的独立传热过程。在 Fluent 中,这种泛化被称为双阻力模型。

在第 相和第 相之间的界面处,假设两侧的温度相同,并用 表示。然后,相间传热的体积速率可以表示如下:

从界面到第 相: 从界面到第 相: 其中, 分别是第 相和第 相的相变传热系数,而 则分别是第 相和第 相的焓值。

由于相界面既不能储存热量也不能储存质量,因此整体热平衡必须得到满足: 因此,在没有界面质量传递(即 )的情况下,界面温度确定如下: 且界面热传递由以下公式给出: 因此,在没有界面质量传递的情况下,双阻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耦合壁面热边界,其中界面温度和整体传热系数由两侧的传热速率决定。

相间传热系数,,可以使用计算整体传热系数 时可用的相同关联式进行计算。此外,您可以指定相界面一侧的零阻力条件。这相当于无限大的相特定传热系数。例如,如果 ,其效果是迫使界面温度与相温度相同,即 。您还可以选择使用Lavieville等人[345](第1077页)提出的恒定时间尺度返回饱和方法,该方法在壁面沸腾模型中默认用于界面到蒸汽的传热系数。有关Lavieville等人方法的详细公式,请参阅恒定时间尺度方法(第704页)。

14.5.17.1.8 固定至饱和温度

固定至饱和温度传热模型仅在模拟界面质量传递时使用。

在此模型中,以下条件被假定并应用于公式14.389(第703页)、公式14.390(第703页)和公式14.391(第703页):

  • 所有传递到相间界面的热量都用于质量传递。

  • To-Phase的温度等于饱和温度。

体积质量传递速率 根据所选的质量传递模型(例如空化、蒸发-冷凝Lee模型等)确定。能量关系取决于质量传递的方向:

对于 (质量从第 相转移到第 相): 对于 (质量从第 相转移到第 相):

14.5.17.1.9 恒定时间尺度法

使用恒定时间尺度返回饱和方法 [345](第1077页)计算蒸汽热传递界面。假设蒸汽通过快速蒸发/凝结保持饱和温度。其公式如下: 其中, 是时间尺度,默认设置为 0.05,而 是等压热容。默认情况下,Fluent 在沸腾应用中使用这种方法,通过除双阻力模型外的任何可用公式对沸腾相对的热传递系数进行建模时,模拟蒸汽侧的热阻。

14.5.17.1.10 用户自定义

您还可以使用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UDF 宏将体积热传递系数 指定为用户定义函数。详情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14.5.18 湍流模型

为了描述单相中速度和标量量的湍流波动效应,Fluent 采用了各种类型的封闭模型,如湍流(第 41 页)所述。与单相流相比,多相流中需要建模的动量方程项数较多,这使得多相模拟中的湍流建模极其复杂。

Fluent 在 模型的框架内提供了三种多相流湍流建模方法。此外,Fluent 在雷诺应力模型(RSM)的框架内提供了两种湍流选项。

湍流模型选项包括:

  • 混合物湍流模型(默认)

  • 分散湍流模型

  • 每相的湍流模型

重要提示:

请注意,以下每种方法的描述均基于标准 模型。对 、RNG 和可实现 模型的多相修改类似,因此未明确展示。

RSM 湍流模型选项包括:

  • 混合物湍流模型(默认)

  • 分散湍流模型

对于任一类别,模型的选择取决于您的应用中次相湍流的重要性。

14.5.18.1 k-ε 湍流模型

Fluent 在 k-ε 模型框架下提供了三种湍流模型选项:混合物湍流模型(默认)、分散湍流模型或逐相湍流模型。

14.5.18.1.1 k-ε 混合物湍流模型

混合物湍流模型是默认的多相湍流模型。它代表了单相 k-ε 模型的首次扩展,适用于相分离、分层(或近似分层)的多相流动,以及相间密度比接近1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使用混合物属性和混合物速度足以捕捉湍流流动的重要特征。

描述该模型的 k 和 ε 方程(不包括浮力、膨胀和源项)如下: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并且 混合密度、分子粘度及速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以及 其中, 分别表示第 相的体积分数、密度、粘度和速度。

混合物的湍流粘度 则通过计算得出。 湍流动能生成项 的计算方法如下: 术语 是源项,可以包含在模型中以描述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湍流相互作用(湍流相互作用模型,第711页):

的湍流粘度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的: 这些方程中的常数与单相 - 模型(第 49 页)中描述的标准 - 模型中的常数相同。

14.5.18.1.2 k- 分散湍流模型

分散湍流模型适用于次要相浓度稀薄的情况,或者在使用颗粒模型时。次要相的波动量可以通过主要相的平均特征和颗粒松弛时间与涡流-颗粒相互作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该模型适用于存在一个明显的主要连续相,其余为分散的稀薄次要相的情况。

14.5.18.1.2.1 假设

Fluent 中用于模拟湍流的分散方法假设如下:

  • 连续相的修正 - 模型

连续相的湍流预测使用标准 - 模型,并补充了包含相间湍流动量传递的额外项。

  • 分散相的 Tchen 理论相关性

分散相的湍流量预测使用 Tchen 理论,该理论描述了由均匀湍流引起的离散颗粒的分散 [247](第 1071 页)。

  • 相间湍流动量传递

在湍流多相流中,动量交换项包含分散相的瞬时分布与湍流流体运动的关联。可以考虑湍流流体运动所携带的分散相的分散。

  • 相加权平均过程

平均过程的选择对湍流多相流中弥散的建模有影响。采用两步平均过程会导致相体积分数出现波动。然而,当使用两步平均过程并结合相权重平均来处理湍流时,体积分数中的湍流波动则不会出现。Fluent 采用相权重平均,因此不会在连续性方程中引入体积分数波动。

14.5.18.1.2.2 连续相中的湍流

采用涡粘性模型来计算平均波动量。连续相 的雷诺应力张量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是相 的相加权速度。

湍流粘度 根据相 的湍流动能表示为: 并且,能量充沛的湍流涡旋的特征时间被定义为 其中, 表示耗散率,而

湍流涡旋的长度尺度为 从修正的-模型中获得了湍流预测。传输方程(不包括浮力、膨胀和用户定义的源项)如下: 以及 在这里,包含 的项是源项,可以用来模拟分散相对连续相 的影响(湍流相互作用模型 (第 711 页): 是湍流动能的产生,如在 模型中湍流产生的建模 (第 57 页) 中所定义。所有其他项与单相 模型中的含义相同。

14.5.18.1.2.3 分散相中的湍流

分散相的湍流量不是从传输方程中获得的。用于评估分散系数的运动特征的时间和长度尺度、相关函数以及每个分散相的湍流动能。

14.5.18.1.3 各相的 湍流模型

最通用的多相湍流模型为每个相解一组 传输方程。当各相之间的湍流传递起主导作用时,这个湍流模型是合适的选择。

请注意,由于 Fluent 为每个次要相解两个额外的传输方程,因此按相湍流模型比分散湍流模型计算量更大。

14.5.18.1.3.1 传输方程

雷诺应力张量和湍流粘度使用方程 14.405 (第 707 页) 和方程 14.406 (第 707 页) 计算。湍流预测从以下方程获得:

可以近似为 其中, 由方程 14.435(第 713 页)定义。项 是源项,可以包含这些项来模拟相间湍流相互作用的影响(湍流相互作用模型(第 711 页))。

14.5.18.2 RSM 湍流模型

多相湍流建模通常涉及基于单相模型的两方程模型,这些模型往往不能准确捕捉底层流动物理现象。当基本的底层单相模型无法捕捉流动的复杂物理现象时,多相流的额外湍流建模能力进一步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合乎逻辑的下一步是将雷诺应力模型与多相算法结合起来,以应对这两种因素——湍流的RSM和欧拉多相公式——都是准确预测的前提条件的挑战性情况[115](第 1063 页)。

连续相的相平均连续性和动量方程为:

为简化起见,层流应力-应变张量以及重力等其他体力已从方程14.414(第710页)至方程14.415(第710页)中省略。波浪号表示相平均变量,而上方横线(例如,)则反映时间平均值。一般而言,任何变量均可定义一个相平均值,即 为了简化问题,仅考虑两个相,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的阻力可定义为: 其中, 是阻力系数。为了封闭相平均动量方程,需要在方程 14.417(第 710 页)中对几个项进行建模。所有建模假设的完整描述可以在 [114](第 1063 页)中找到。本节仅描述在方程 14.415(第 710 页)中出现的湍流应力 的不同建模定义。

出现在动量方程中的湍流应力需要在每个相的基础上进行定义,并且可以计算为: 在多相流中,下标 被替换为 表示主相(即连续相),或者替换为 表示任何次相(即分散相)。与单相流情况一样,当前的多相雷诺应力模型(RSM)也求解雷诺应力 的输运方程。在 RSM 模型的框架内,Fluent 包含两种用于多相流中模拟湍流的方法:分散湍流模型和混合物湍流模型。

14.5.18.2.1 RSM 分散湍流模型

分散湍流模型用于次相浓度稀薄且主相湍流被视为主导过程的情况。因此,仅对主相(连续相)求解湍流量的输运方程,而对分散相的湍流量预测则采用 Tchen 理论。分散模型中主相雷诺应力的输运方程为: 方程14.419(第710页)中的变量是针对连续相的,为了清晰起见,下标被省略了。通常,方程14.419(第710页)中的各项与雷诺应力模型(RSM)(第96页)中所述的单相情况采用相同的方式建模。最后一项,,考虑了连续相与分散相湍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此项的一般模型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其中, 是未知系数, 表示相对速度, 代表漂移或相对速度,而 则是未知的颗粒-流体速度相关性。为了简化这一未知项,我们做出了以下假设: 其中, 表示克罗内克δ函数,而 则代表原始Simonin模型[599](第1091页)的修正版本。 其中, 表示连续相的湍流动能, 是连续相与分散相速度的协方差,而 分别代表相对速度和漂移速度。为了实现完全封闭,需要湍流动能耗散率 的输运方程。 的建模以及方程 14.422(第 711 页)中所有其他未知项的建模方式与 [114](第 1063 页)中的相同。

14.5.18.2.2 RSM 混合物湍流模型

混合物模型的主要假设是所有相共享相同的湍流场,这意味着雷诺应力输运方程(方程 14.419(第 710 页))中的项 被忽略。除此之外,方程保持相同的形式,但相性质和相速度被替换为混合物性质和混合物速度。例如,混合物密度可以表示为 混合速度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物种的数量。

14.5.18.3 湍流相互作用模型

在使用欧拉多相模拟中的湍流模型时,Fluent 可以选择性地包含分散相对多相湍流方程的影响。分散相的影响通过源项 在公式 14.409 (第 708 页) 和公式 14.410 (第 708 页) 中表示,其形式取决于所选模型。

您可以选择以下模型进行湍流相互作用:

  • 14.5.18.3.1. Simonin 等人
  • 14.5.18.3.2. Troshko-Hassan
  • 14.5.18.3.3. Sato
  • 14.5.18.3.4. 无

湍流相互作用可以与 Fluent 中的任何多相湍流模型和公式一起使用。

注意:对于基于 的湍流模型,源项将采用以下形式: 有关如何在模拟中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部分。

14.5.18.3.1 Simonin等人模型

在Simonin等人模型[599](第1091页)中,湍流相互作用通过湍流输运方程中的额外源项进行建模。Simonin模型仅适用于分散和分相湍流模型。

14.5.18.3.1.1 分散湍流模型中的公式
14.5.18.3.1.1.1 连续相

源自连续相的瞬时方程,并采用以下形式,其中表示次要相的数量: 可以简化为 其中: 是一个用户可修改的模型常数。默认情况下, 是连续相 与离散相 速度的协方差,根据方程 14.436(第 714 页)计算得出。 是相对速度。 是漂移速度,根据方程 14.333(第 691 页)计算得出。 方程14.427(第712页)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如下所示: 方程14.428(第712页)中的第二项与漂移速度有关,被称为漂移湍流源。它是湍流动能源中的一个可选项,可以在《Fluent用户指南》中描述的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中加入。

是根据Elgobashi等人[163](第1066页)的模型进行建模的: 其中

14.5.18.3.1.1.2 分散相

对于分散相,与作用在分散相 上的惯性效应相关的特征颗粒松弛时间定义为: 其中, 是界面交换系数(第667页)中描述的阻力函数。

能量充沛的湍流涡旋的时间尺度定义为: 涡流粒子相互作用时间主要受横越轨迹效应[125](第1064页)的影响,并定义为 的情况下,参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以及 其中, 是平均粒子速度与平均相对速度之间的夹角。这两个特征时间之比可以表示为 根据Simonin [599](第1091页)的描述,Fluent将分散相的湍流量表述如下: 其中, 是附加质量系数。对于颗粒流, 可以忽略不计。颗粒流的次相 的粘度近似为: 而对于气泡流动,它可以保持为

14.5.18.3.1.2 分相湍流模型的表述

在分相湍流模型中,仅在相湍流模型方程中添加了方程14.428(第712页)的第二项(漂移湍流源)。

对于湍流动能方程:

连续相 分散相 所有相的湍流耗散源计算如下:

14.5.18.3.2 Troshko-Hassan

Troshko 和 Hassan [659](第1095页)提出了一种替代模型,用于解释分散相在 方程中的湍流效应。

14.5.18.3.2.1 混合湍流模型中的Troshko-Hassan公式

在混合湍流模型中,Troshko-Hassan 湍流相互作用项为:

默认情况下,。这些值可以根据《Fluent用户指南》中关于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的描述进行用户修改。 是诱导湍流的特征时间,定义为... 是虚拟质量系数,而 是阻力系数。

14.5.18.3.2.2 分散湍流模型中的 Troshko-Hassan 公式

14.5.18.3.2.2.1 连续相

在分散湍流模型中,项 的计算如下: 并且 的计算方式为 默认情况下,。如《Fluent 用户指南》中“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部分所述,这些值是用户可修改的。 是诱导湍流的特征时间,定义如公式 14.443(第 715 页)所示。

14.5.18.3.2.2.2. 分散相

对于 Troshko-Hassan 模型,分散相的动量湍流粘度计算如下:

14.5.18.3.2.3. Troshko-Hassan 公式在相间湍流模型中的应用
14.5.18.3.2.3.1. 连续相

在相间湍流模型中,连续相方程通过以下项进行了修正:

默认情况下, =0.75 和 =0.45。这些值可以根据《Fluent 用户指南》中关于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的描述进行用户修改。 是诱导湍流的特征时间,其定义如公式 14.443(第 715 页)所示。

14.5.18.3.2.3.2. 分散相

分散相方程也通过以下定义的源项进行修改:

14.5.18.3.3. 佐藤模型

与Simonin和Troshko-Hassan模型不同,佐藤模型[571](第1090页)并未向湍流方程中添加显式的源项。相反,为了尝试将气泡流中分散相引起的随机主相运动效应纳入考虑,佐藤等人提出了以下关系: 在混合模型中,相对速度和分散相的直径分别代表了速度和时间尺度,并且 其中, 是 Sato 修正前的主要相湍流粘度,根据方程 14.404(第 706 页)计算得出。

对于分散相和每相湍流模型, 分别代表主要相的湍流强度和涡流耗散率。

14.5.18.3.4. 无

如果选择“无”,则不会添加任何源项来考虑湍流相互作用。如果你倾向于使用 DEFINE_SOURCE UDF 宏来添加自己的源项,这是合适的(详见《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SOURCE)。# 14.5.19 Fluent中的求解方法

对于欧拉多相计算,Fluent可以以耦合和分离的方式求解相动量方程、共享压力以及相体积分数方程。多相流的耦合求解在用户指南中的“欧拉多相流的耦合求解”部分有详细讨论。当以分离方式求解方程时,Fluent使用相耦合SIMPLE(PC-SIMPLE)算法[668](第1095页)进行压力-速度耦合。PC-SIMPLE是SIMPLE算法[507](第1086页)向多相流的扩展。速度按相耦合求解,但以分离方式进行。密度基求解器中使用的块代数多重网格方案[697](第1097页)用于同时求解由所有相的速度分量形成的向量方程。然后,基于总体积连续性而非质量连续性构建压力修正方程。随后对压力和速度进行修正,以满足连续性约束。

14.5.19.1 压力修正方程

对于不可压缩多相流,压力修正方程的形式为: 其中, 是第 相的相参考密度(定义为第 相的总体积平均密度), 是第 相的速度修正,而 是当前迭代中 的值。速度修正本身被表示为压力修正的函数。

14.5.19.2 体积分数

体积分数由相连续性方程获得。在离散形式中,第 个体积分数的方程为 为了满足所有体积分数之和为一的条件,

14.5.20 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模型

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如石油化工、制药、生物化学、核工业和冶金工业[452](第1083页),都会遇到高湍流气液泡状流。这种流动的一个常见例子是环状两相流,它发生在锅炉、换热器、天然气井等设备中。在环状流模式下,气体以高速度流过管道核心,而液体薄膜则以较低速度围绕管道壁流动。高气体速度导致大的剪切速度,进而产生高的界面剪切应力。液体薄膜界面变得不稳定,液滴从界面撕裂并卷入气体核心。液滴的卷入改变了流动特性。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卷入的液体分数和液体薄膜厚度在壁面上的周向分布。重力导致液体薄膜的排水。蒸发也可能消耗液体壁膜,导致管道顶部附近出现干燥斑块。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加,这些效应变得更加显著,并可能导致设备损坏。

传统的多相流方法解决这类问题时,无法准确预测过渡流态行为和液滴卷入的力学机制。在这种流态下,液滴卷入对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机制有显著影响。流体动力学和表面力可以导致液体薄膜界面发生显著变形,从而使得连续的薄膜表面破裂成更小的分散液滴。这种变形取决于流动模式和界面形状。

Ishii和Grolmes([271](第1072页))指出,液滴可以以下列模式卷入气体流动中:

  • 湍流气体流动撕裂大振幅滚动波的波峰顶部。作用在波峰顶部的拖曳力使界面变形,与液体表面张力的保持力相对抗。

图片

  • 气体流动对液体薄膜进行下切。气体穿透波峰,使其开始膨胀并可能最终破裂。

图片

  • 气泡破裂。上升到气液界面的变薄液体薄膜破裂成各种大小的液滴。

图片

  • 波浪或液滴冲击薄膜界面。一个大振幅波浪可能塌陷到液体体内,产生液滴。此外,由前述机制产生的某些液滴可能冲击到液相中,产生更小的液滴。

图片

Fluent 使用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方法,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液滴卷入模型,涵盖了所有卷入模式并预测卷入速率。AIAD 方法根据流动模式的形态形式建模动量交换。该模型使用体积分数值来区分气泡、液滴和界面。

AIAD框架最初由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的Thomas Höhne在紧密合作下与Ansys共同开发(参见[253](第1071页),[250](第1071页),[254](第1071页),[162](第1066页),[135](第1064页),[452](第1083页),[455](第1083页)),旨在克服分离/分层流动模型已知的局限性。通过采用多相流VOF模型中的体积分数压缩方案,AIAD模型支持模拟连续气体、连续液体和分散夹带相(即液滴)等三相流动。根据检测到的形态(分散液滴、分散气泡或自由表面),采用不同的阻力系数和界面面积密度公式。AIAD质量传递机制用于模拟连续液体相断裂成相同材料的分散相(夹带),以及分散相并入连续流体相(吸收)。夹带相可通过群体平衡方法(如直接矩量法(DQMOM)、非均匀离散方法等)进一步扩展,从而获得夹带相的物理分布。

界面面积密度和阻力系数的关联式涵盖了从纯气体到纯液体的全范围相体积分数。AIAD方法通过基于体积分数的混合函数,改进了气泡流和液滴流渐近极限之间的物理建模。这些用于液滴、气泡和自由表面形态的函数()定义如下:

其中, 分别是液相和气相的体积分数, 分别是液滴和气泡的混合系数, 分别是液滴和气泡的体积分数限制器,下标 分别代表液滴、气泡和自由表面。默认值为 。这些值基于多项参数研究([253] (p. 1071), [250] (p. 1071), [254] (p. 1071))得出。 的默认值为 0.3,这是根据近似的临界体积分数选择的。

14.5.20.1 界面面积建模

离开自由表面界面的气泡和液滴最初假设为具有恒定直径 的球形。这些相的界面面积密度 计算如下:

对于自由表面界面,界面面积密度 取决于液体体积分数 的梯度: 其中, 表示自由表面的法向量。

通过相应的混合函数 对界面面积 进行加权求和,可得到局部界面面积

14.5.20.2 自由表面阻力的建模

与单速度方法(如流体体积法VOF)不同,多流体方法考虑了各相的速度和湍流,这导致了流体间的速度差异(滑移速度)。各相之间的阻力可以用体积密度和面积密度来表示,而不是用表面积: 其中, 是阻力系数, 是滑移速度, 是混合物密度。如果考虑自由表面流动,则使用相平均密度: 其中, 分别表示气体和液体相的密度。

在自由表面流动中,方程 14.462(第 719 页)和方程 14.463(第 720 页)并不能真实反映界面处的物理行为。Höhne 和 Valle([253](第 1071 页))假设,接近自由表面的剪切应力在界面两侧的作用类似于壁面剪切应力,从而减小了两相之间的速度差异。自由表面界面区域表现得像一个壁面,其壁面状剪切应力作用在自由表面上,可能导致气体速度的降低。空泡分数的梯度决定了法向矢量分量。界面处的剪切应力通过计算界面法向梯度与两种流体速度梯度的标量积来确定。

壁面状自由表面剪切应力矢量可以通过粘性应力张量与表面法向矢量 的乘积来计算: 翻译如下:

这意味着: 方程14.465可以重新排列为:

$$ \tau_{w, y} = \left[ n_x \mu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y} + \frac{\partial v}{\partial x} \right) \right] + \left[ n_y \mu \left( 2 \frac{\partial v}{\partial y} \right) \right] + \left[ n_z \mu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z} + \frac{\partial w}{\partial u} \right) \right] \

\tau_{w, z} = \left[ n_x \mu \left( \frac{\partial w}{\partial x} + \frac{\partial u}{\partial z} \right) \right] + \left[ n_y \mu \left( \frac{\partial w}{\partial y} + \frac{\partial v}{\partial z} \right) \right] + \left[ n_z \mu \left( 2 \frac{\partial w}{\partial z} \right) \right]

\end{aligned}\tag{14.466} $$

其中, 表示动力粘度。阻力力相关性(方程 14.462(第 719 页))可以表示为作用在自由表面上的壁面剪切应力力: 自由表面拖曳系数的修正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类壁面剪应力。

AIAD 模型还采用了气泡和液滴相的阻力系数 的定义。这些系数的默认值 0.44 对应于典型的球形流体颗粒流动。您可以使用用户定义函数(UDFs)来定义自己的系数。

总阻力系数计算如下:

14.5.20.3 建模次网格波浪湍流贡献(SWT)

在传统的两相流问题中,由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产生的界面小波浪通常被忽略。然而,尽管这些波浪小于网格尺寸,它们可能对液相的湍流动能产生显著影响。

重力和表面张力倾向于稳定液体表面[80](第1061页)。表面的行为取决于以下两个参数:

  • 湍流弗劳德数:是流体惯性力与重力的比值: 其中, 是湍流速度 是重力加速度 ,而 是长度尺度

  • 韦伯数:衡量流体惯性相对于其表面张力相对重要性的指标: 其中, 是表面张力系数, 是液相的密度。

这两个参数对于正确模拟界面行为至关重要。AIAD通过界定参数空间中从静止表面到完全破碎表面的关键区域,考虑了这两个参数。

基于弗劳德数和韦伯数,可以区分以下几种流态([80](第1061页),[251](第1071页)):

  • :弱湍流

湍流强度不足以引起显著的表面扰动。

  • Fr ,We :凹凸不平的流动

湍流足以在重力作用下使表面变形,但仅限于小尺度。表面张力形成非常光滑且圆润的界面表面。

  • Fr ,We :重力主导的湍流

表面变形受重力对抗,导致近乎平坦的界面表面。湍流动能足以在小尺度上扰动表面,形成小区域的波浪、涡旋凹陷和疤痕。这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流态。

  • Fr ,We :强湍流

湍流强度足以对抗重力,且表面张力不再足以保持流动稳定。

图14.11:水的长度-湍流速度图(第722页)展示了水的长度-速度图[80](第1061页)。它预测了在长度尺度 和对液相湍流 的对数空间中界面形状。

图14.11:水的长度-湍流速度图

阴影区域表示由临界韦伯数和临界弗劳德数估计的边缘破碎区域。该区域还展示了由于湍流流动而不再平滑的界面的变化。由于湍流的多尺度特性,这些区域可能并排出现。这些扰动导致的湍流动能生成项可以表示为: 这些未解析波动对湍流动能的贡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表示受湍流扰动的界面与达到破裂点的界面之间变化区域的上下限被定义为([251](第1071页)):

其中, 是主导界面特征的典型长度尺度,而 是界面法向量与重力矢量的标量积。

14.5.20.4 模型化夹带-吸收

图 14.12:界面处的液滴夹带(第 723 页)显示了相界面的平均位置。 代表平均界面上的一个点, 是向内的单位法向矢量,而 是平均液相速度的外向分量。

图 14.12:界面处的液滴夹带

Höhne 提出的 AIAD 方法 [252](第 1071 页)的夹带方法假设由于湍流作用,界面变得不稳定,形成平均大小为 的流体颗粒,这些颗粒位于靠近界面的一个层中。该层的厚度为 ,其中 是一个无量纲参数。相对于界面速度,流体通过界面层的量影响夹带颗粒的形成。只有当液泡相对于界面移动到气体连续相中时,夹带相才从薄膜中形成。

界面粗糙度计算如下: 其中, 是一个无量纲参数, 是重力,而 是局部湍流动能,包括次网格波湍流贡献。AIAD 方法通过考虑影响界面的次网格湍流现象的精确建模,提供了两种连续流体之间界面的现实建模。

局部沉积速率可以定义为: 其中, 是界面平均相速度的内向分量,而 是一个用户指定的常数。参数 取决于流体性质。默认值0.02已被证明适用于涉及AIAD模型的各种应用。夹带相作为体积源在厚度为 的界面层中分布。夹带相形成的频率可以表示为: 湍流动能 ( k ) 和外向速度梯度 (\partial {u}_{n}/\partial n) 是计算沉积速率 ( E\left( x\right) ) 的关键变量。连续相中夹带的液体颗粒(即液滴)的速率表示为: 其中, 是根据公式 14.457(第 719 页)计算得出的, 分别表示次级连续相的体积分数和密度。

如果在连续流体表面下发生夹带相形成,或者夹带相与相同材料的连续相接触,那么夹带相的吸收将导致夹带液滴向连续液相的质量转移。这可以描述为: 在公式14.481(第724页)中, 表示夹带相(液滴或气泡)的体积分数, 表示夹带相的密度, 是在模拟中定义的数值时间步长, 是混合函数(下标 根据夹带相的不同,分别代表气泡 或液滴 )。

夹带相的形成发生在一个厚度为涂抹界面的层中,,其中 是特征单元长度。

在AIAD框架内,夹带相补充了液体和气体连续相,形成了三相流动。夹带相可以进一步增长,这可以通过使用群体平衡模型(如非均匀离散方法或直接矩量积分法(DQMOM))中的聚结和破碎核来建模,这些内容在Fluent理论指南中的群体平衡模型章节中有详细描述。

在Fluent中,夹带和吸收机制被结合成一个AIAD质量传递机制。正质量传递表示连续流体向分散相的夹带,而负质量传递表示夹带相向连续流体的吸收。

关于如何使用AIAD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使用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模型”部分。# 14.5.21 广义两相(GENTOP)流动模型

欧拉-欧拉方法在处理气液流动时的一个关键弱点是封闭定律(如曳力、升力、壁面润滑、湍流分散和湍流相互作用)的有效范围有限。封闭关系的流体颗粒尺寸范围一方面受到实验数据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到直接数值模拟(DNS)计算复杂性的制约。对于诸如搅动状或泰勒泡等大型气泡的界面封闭关系不易获得,因为这些大型气泡在无小气泡干扰上升时界面不稳定。传统的欧拉方法无法用于预测工业应用中同时出现分离和分散流动结构的过渡流。

广义两相流(GENTOP)方法通过解析那些不存在封闭定律的最大流体结构来绕过这些限制。本质上,GENTOP概念通过引入一个潜在的连续次相,扩展了被称为非均匀离散方法(iDM)的群体平衡方程(PBE)方法。在GENTOP方法中,iDM中定义的最后一组速度代表所有大于等效球形气泡直径的气体结构。

GENTOP方法是一种多场两流体方法,其中流动由一个连续的主相、一个或多个多分散的次相以及一个GENTOP相表示。

术语“多分散”指的是尺寸分布范围广泛。GENTOP相可以根据相体积分数和临界气泡直径表现为连续相或分散相。分散相使用iDM模型进行模拟,该模型能够处理不同尺寸组及其相关速度场。借助iDM,可以根据分散场预期尺寸采用不同的界面闭合方法(例如,当根据气泡尺寸和基于Eötvös数的可变形性预期正负升力系数时,这很有用,该系数决定了气泡是向管道壁面还是向管道主体移动)。此外,iDM采用适当的模型考虑由于多分散场内聚结和破碎导致的不同尺寸组之间的传递。

GENTOP方法最初由Helmholzt-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HZDR)引入,并根据[232](第1070页)、[233](第1070页)、[456](第1083页)、[454](第1083页)、[452](第1083页)和[453](第1083页)的报告进一步改进、扩展和广泛验证。

GENTOP方法能够模拟气泡小于网格尺寸的流动,并追踪较大连续气体结构的界面(如搅拌区、泰勒气泡甚至向环状气体核心的过渡),同时考虑分散气体场与连续气体场之间的质量传递。

在GENTOP框架内,模拟首先使用欧拉-欧拉模型预测流动行为。一旦最大流体结构直径达到最大值,模拟就切换到GENTOP方法。

GENTOP方法的关键方面在以下章节中描述:

  • 14.5.21.1. GENTOP相的界面检测
  • 14.5.21.2. GENTOP相的聚类力
  • 14.5.21.3. GENTOP-主相对的表面张力
  • 14.5.21.4. 界面动量传递
  • 14.5.21.5. 完全聚结方法

14.5.21.1 GENTOP 相的界面检测

为了解析大型流体结构,GENTOP 模型检测潜在的气液界面。采用混合函数 来识别局部界面结构。自由表面区域

通过 GENTOP 相的体积分数梯度 来定义。GENTOP 相与主相之间的界面特征在于体积分数

个网格单元大小 上从 0 变化到 1。这导致了一个临界值 ,它给出了界面的定义。然后,自由表面检测函数定义为: 其中

14.5.21.2. GENTOP 相的聚类力

聚类力是一种额外的界面力,专门作用于 GENTOP 相与主相之间。它通过连续气体相体积分数的聚集效应,实现了 GENTOP 相内从分散到连续形态的平滑过渡。虽然欧拉方法因数值扩散导致体积分数的涂抹,但聚类力无需使用界面锐化方案就能稳定界面。

聚类力被纳入界面动量传递中,并与主相体积分数的梯度成正比: 主相的聚集力

GENTOP 相对聚集力的贡献

聚集系数,默认值为1

聚集力的适用范围

主相密度

主相体积分数的梯度

当为 GENTOP 相指定的临界气泡尺寸 达到时,聚集力开始缓慢增加,通过促使 GENTOP 相体积分数的聚集,形成连续体积分数的区域,直到连续结构的形成完成。聚集力在连续结构中不存在,仅在 GENTOP 相处于分散状态时,在界面外作用于聚集气体。一旦 GENTOP 相达到体积分数的临界梯度,聚集力就会减少并在完全界面建立时消失。

Fluent 的 GENTOP 模型使用了[452](第1083页)中提出的原始混合函数的修改版本。这个修改后的函数基于一种更物理的方法来确定应该激活聚集力的区域。

14.5.21.3 GENTOP-主相对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模型在分散结构和连续结构之间创建了物理过渡。这是通过减少聚集力的影响并在检测到界面时立即包括表面张力效应来实现的,从而允许界面的可变形性。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计算如《欧拉多相模型中的表面张力和粘附性》(第665页)中所述。在 GENTOP 模型中,表面张力仅在 GENTOP 和主相对之间起作用。

14.5.21.4 界面动量传递

为了准确模拟GENTOP相分散形态与连续形态之间的界面传递,GENTOP方法采用类似于AIAD模型([135] (第1064页))的概念,通过检测局部GENTOP相的形态来实现。(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理论指南中的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模型部分。)闭合模型之间的过渡参数是根据GENTOP公式定义的界面面积密度以及阻力和非阻力来定义的。界面传递的混合函数定义如下[452] (第1083页): 于是,针对界面面积密度、阻力和非阻力力的界面传递可定义为:

其中, 分别是 GENTOP 相、GENTOP 相的分散部分和 GENTOP 相的连续部分的阻力系数; 分别是 GENTOP 相、GENTOP 相的分散部分和 GENTOP 相的连续部分的界面面积密度; 分别是 GENTOP 相和连续相的非阻力力。当 GENTOP 相变为连续相时,非阻力力变为零。

14.5.21.5 完全聚并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连续的 GENTOP 相区域可能会出现分散的次相低分数(例如,在搅拌或柱状气泡内部)。为了避免这种非物理现象,当达到临界空隙率梯度时,GENTOP 模型在完全形成的界面区域内使用一种特殊的完全质量转移聚并方法,而不是使用欧拉-欧拉方法中由于平均聚并而用于建模聚并的方法。当满足某些条件时,完全聚并方法将特定网格单元内的所有剩余分散次相转换为连续的 GENTOP 相。完全聚并方法在气液界面处被禁用,以允许在这些位置进行典型的聚并和破碎。

14.5.22 过滤的双流体模型

基于动力学理论的双流体模型(TFM)是一个成熟且经过广泛验证的模型,用于模拟许多工业应用中的气固流动,其中可以解析流动中存在的所有微观尺度。在使用 TFM 的模拟中,气固阻力模型(参见相间交换系数(第 667 页))以及基于动力学理论的固体应力模型(参见固体压力(第 694 页)和固体剪切应力(第 697 页))可以预测通常感兴趣的宏观流动特征。

在大规模应用(如商业规模的流化床)中,气-固流动的特点是具有从微观到宏观的异质结构。基于动理学理论的TFM([438](第1082页),[492](第1085页),[565](第1089页))在模拟中解析这些结构可能会因为需要在整个计算域内网格分辨率达到几个颗粒直径的数量级而变得昂贵。例如,Geldart A组颗粒,因其良好的流化性能,常被用作许多大型流化床的催化剂。这些颗粒的尺寸通常在2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捕捉微观流动特征(如循环流化床中的簇群和流束,或鼓泡流化床中的气泡)需要网格分辨率达到几百微米。这将使得大规模流化床的模拟变得极其昂贵。

基于计算成本等实际考虑,通常希望在模拟中采用相对粗糙的网格。然而,涉及均质气-固曳力模型的粗网格模拟(参见相间交换系数(第667页))并未考虑微观结构对宏观流动行为的影响,通常会高估流-固曳力并低估颗粒相应力。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已经开发了滤波TFM([438](第1082页),[565](第1089页))。滤波TFM考虑了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在模拟中解析宏观结构,重点探测在大规模系统中主要关注的宏观气-固流动特征。

滤波TFM的守恒方程在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例如,参见[438](第1082页),[565](第1089页):在Fluent中使用的滤波气-固曳力和滤波颗粒相应力的封闭关系将进一步描述。

对于Sarkar等人[565](第1089页)的过滤拖曳模型,流体-固体交换系数是使用公式14.290(第679页)计算的,但其中指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此处,无量纲滑移速度 定义为: 其中, 分别表示固相和液相的速度,而 则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的终端速度: 其中, 表示重力加速度, 分别代表液体和固体相的密度, 是液体相的粘度,而 则是固体相颗粒的直径。

公式 14.488(第 728 页)中的系数 具有以下数值:

在这里, 滤波器长度 其中,表示网格单元的体积。

过滤后的固体压力计算如下: 其中, 是固相的密度, 是固相中的标量过滤应变率, 是过滤后的固相体积分数,而 由方程 14.491(第 728 页)定义。

过滤后的颗粒粘度建模为: 其中, 表示最大过滤后的固体体积分数。

过滤后的TFM模型中未使用径向分布。

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可以实现过滤后的气相应力模型。# 14.5.23 密集离散相模型

在拉格朗日多相模型标准公式中,如离散相(第447页)所述,假设离散相的体积分数足够低:在组装连续相方程时不予考虑。Fluent中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的一般形式在方程14.495(第729页)和方程14.496(第729页)中给出(并在连续性和动量方程(第2页)中也有定义):

为了克服拉格朗日多相模型在这方面的局限性,我们通过扩展公式14.495(第729页)和公式14.496(第729页),将颗粒相的体积分数纳入考虑,得到以下方程组(另见第662页的守恒方程,针对相编写):

在这里,方程14.497(第729页)是单个相的质量守恒方程,而方程14.498(第729页)是相应的动量守恒方程。动量交换项(记作)被分为显式部分和隐式部分,其中表示所考虑离散相的颗粒平均速度,表示其颗粒平均相间动量交换系数[531](第1088页)。目前,这些动量交换项仅在主相方程中考虑。

在得到的一组方程(每个相一个连续性和一个动量守恒方程)中,对应于离散相的方程不被求解。其解,如体积分数或速度场,取自拉格朗日追踪解。

在Fluent 13之前的版本中,稠密离散相模型的一个缺点是它没有防止颗粒实际浓度变得不切实际地高。因此,该模型仅对接近堆积状态的流动,如流化床反应器,有有限的适用性。为了克服这一点,Fluent现在一旦颗粒体积分数超过用户指定的某个极限,就会对颗粒动量方程采取特殊处理。这样,就防止了颗粒的无限制积累。反过来,这将允许您模拟悬浮液和流动,如在堆积极限条件下操作的鼓泡流化床反应器,允许使用多分散颗粒系统。然而,没有应用离散元方法(DEM)类型的碰撞处理,否则这将允许有效模拟包含大量颗粒的系统。

在相耦合SIMPLE算法(Fluent中的求解方法(第716页))和压力-速度耦合的耦合算法(用户指南中选择压力-速度耦合方法)的背景下,拖曳耦合项的处理实现了更高程度的隐式性。所有与拖曳相关的项都以系数的形式出现在线性方程系统的左侧。

对于存在能量传递的多相流,第相的焓方程具有以下形式: 间歇换热项(以 表示),类似于动量方程,被分解为一个显式部分 和一个隐式部分 。后者被假定为相间温度差和相界面积 的函数。 是所考虑离散相的颗粒平均温度,而 表示颗粒平均的相间换热系数。关于 DDPM 上下文中所有可用换热系数的更多信息,请参见无反应加热或冷却(Law 1/Law 6)(第 463 页)。这些相间能量交换项仅在主相焓方程中考虑。

公式 14.499(第 730 页)中的所有其他项对应于公式 14.197(第 663 页)所述的传热现象。

14.5.23.1 限制

由于所给方法利用了欧拉多相流模型框架,因此其所有限制均被采纳:

  • 湍流模型:LES、SAS、DES、SDES 和 SBES 湍流模型不可用。

  • 燃烧模型:PDF 输运模型、预混、非预混和部分预混燃烧模型不可用。

  • 固化和熔化模型不可用。

  • 湿蒸汽模型不可用。

  • 真实气体模型(基于压力和基于密度)不可用。

  • 基于密度的求解器及其依赖的模型不可用。

  • 使用共享内存选项的 DPM 被禁用。

14.5.23.2 颗粒温度

在密集流动情况下作用于颗粒的固体应力通过颗粒力平衡方程 12.1(第 448 页)中的附加力进行建模。 术语 描述了由于颗粒间相互作用而作用在粒子上的额外力。它是根据颗粒流体动力学理论给出的应力张量计算得出的。 基于同一理论,模型中采用了颗粒温度来描述颗粒应力。关于颗粒流动的动理论更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固体压力(第694页)、二元混合物中的最大堆积限制(第696页)以及固体剪切应力(第697页)。

颗粒温度可以通过颗粒温度(第699页)中描述的任何可用选项进行估算。默认情况下,使用代数公式。颗粒温度的守恒方程(颗粒波动运动的动能)是在平均颗粒速度场下求解的。因此,需要足够的颗粒相统计表示,以确保颗粒温度方程的稳定行为。详细信息请参阅守恒方程(第662页)至颗粒温度(第699页)。

与欧拉模型相比,主要优势在于无需定义类别来处理颗粒尺寸分布。这在拉格朗日公式[531](第1088页)中以自然方式完成。

14.5.24 多流体VOF模型

多流体VOF模型提供了一个框架,将VOF模型和欧拉多相模型结合起来。这使得在保持锐利和分散界面区域的同时,可以使用适合这两种界面区域的离散化方案和选项,同时克服由于共享速度和温度公式带来的VOF模型的一些限制。

  • 模拟锐利界面区域

对于在锐利界面区域运行的案例,多流体VOF模型提供了诸如Geo-Reconstruct、CICSAM和Compressive等界面锐化方案,以及对称和各向异性阻力定律。

在锐利界面区域中,默认采用的对称阻力法则具有各向同性,并且随着阻力系数的增大,其行为趋近于VOF模型。各向异性阻力法则通过允许界面法向方向上更高的阻力和切向方向上更低的阻力,克服了对称阻力法则的局限性。这有助于界面法向速度的连续性,同时允许界面处存在不同的切向速度。

各向异性特性由各向异性比率来表征,定义为: 从概念上讲,这一比率可以非常高,但过高的数值有时会导致数值不稳定。因此,建议您使用高达约1000的各向异性比率。

在各向异性阻力定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阻力公式:一种基于对称阻力定律,另一种则基于不同的粘度选项。

  • 公式1

这是基于对称阻力定律的公式,其中主方向上的有效阻力系数描述如下:

  • 公式 2

主方向 上的有效阻力系数描述如下:

其中, 是主方向上的摩擦因子向量。 是从对称阻力定律中获得的各向同性阻力系数。 其中, 表示相 的体积分数, 表示相 的体积分数。

在主方向上的粘性阻力分量 以下是粘度选项,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

以及 是长度尺度。

注意:在锐利界面区域使用的对称和各向异性阻力定律都是数值阻力。因此,在对称定律中的液滴直径和各向异性定律中的长度尺度可以被视为提供阻力的数值手段。

  • 建模锐利/分散界面区域

对于在锐利/分散界面区域运行的案例,多流体VOF模型提供了界面捕捉方案,如压缩性和改进的HRIC,以及适用于所有阻力定律的所有选项。

要了解如何使用多流体VOF模型和两种阻力公式,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包含多流体VOF模型”部分。

14.5.25 壁面沸腾模型

以下主题将被讨论:

  • 14.5.25.1. 壁面沸腾模型概述
  • 14.5.25.2. RPI模型
  • 14.5.25.3. 非平衡欠热度沸腾
  • 14.5.25.4. 临界热流
  • 14.5.25.5. 界面动量转移
  • 14.5.25.6. 质量转移
  • 14.5.25.7. 湍流相互作用

14.5.25.1 壁面沸腾模型概述

“过冷沸腾”一词用于描述这样一种物理情况:即使整体平均液体温度低于饱和值,壁面温度也足够高,以至于在壁面上发生沸腾。在这种情况下,能量直接从壁面传递给液体。这部分能量中的一部分会导致液体温度升高,另一部分则会生成蒸汽。界面传热也会导致平均液体温度升高,然而,饱和蒸汽会凝结。此外,部分能量可能直接从壁面传递给蒸汽。这些基本机制是所谓的伦斯勒理工学院(RPI)模型的基础。

在 Fluent 中,壁面沸腾模型是在欧拉多相模型的框架下开发的。多相流由相连续性(方程 14.193(第 662 页))、动量(方程 14.194(第 662 页))和能量(方程 14.197(第 663 页))的守恒方程控制。壁面沸腾现象通过 Kurual 和 Podowski [328](第 1076 页)的 RPI 核沸腾模型以及 Lavieville 等人 [345](第 1077 页)对偏离核沸腾区域(DNB)的扩展公式进行建模。

壁面沸腾模型与三种不同的壁面边界兼容:等温壁面、指定热流和指定传热系数(耦合壁面边界)。

为了考虑动量、质量和热的界面传递以及沸腾流中的湍流模型,已经考虑了特定的子模型,如下所述。

要了解如何设置沸腾模型,请参阅“包含沸腾模型”部分。

14.5.25.2 RPI 模型

根据基本的RPI模型,从壁面到液体的总热流被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流热流、淬火热流和蒸发热流: 加热的壁面被细分为区域 ,该区域被成核气泡覆盖,以及部分 ,该区域被流体覆盖。

  • 对流热通量 表示为 其中, 代表单相热传递系数,而 分别代表壁面温度和液体温度。

  • 淬火热流 模型描述了与气泡脱离后液体填充壁面附近区域相关的循环平均瞬态能量传递,其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导热系数, 是周期时间,而 则代表扩散率。

  • 蒸发通量 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基于气泡脱离直径的气泡体积, 是活性核化点密度, 是蒸汽密度, 是蒸发潜热, 是气泡脱离频率。这些方程需要对以下参数进行闭合:

  • 影响区域

其定义基于脱离直径和核化点密度: 请注意,为了避免由于无界经验相关性导致的核化点密度数值不稳定性,必须限制影响区域的范围。影响区域的限制如下: 经验常数的值通常设为4,然而研究发现,这一数值并非普适,其范围可能在1.8至5之间变化。基于Del Valle和Kenning的研究成果[136](第1064页),也已实施了以下关于该常数的关系式: 而 $J_{a}_{sub}$ 则为过冷雅各布数,其定义如下:

  • 气泡脱离频率

通常,RPI模型的实现采用基于惯性控制增长的气泡脱离频率(对于过冷沸腾并不真正适用)。[116](第1063页)

  • 核化点密度

核化点密度通常通过基于壁面过热度的相关性来表示。其一般表达形式为 此处采用了Lemmert和Chawla [354](第1077页)的经验参数,其中 =210。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式,例如Kocamustafaogullari和Ishii [318](第1075页)所提供的。 这里

其中, 表示气泡脱离直径,而密度函数则定义为

  • 气泡离散直径

RPI模型默认的气泡离散直径基于经验关联式[655](第1095页)计算得出,单位为米。 尽管Kocamustafaogullari和Ishii [317](第1075页)使用了 其中, 表示接触角,单位为度。

根据 Unal 关系 [664](第 1095 页),气泡脱离直径以毫米为单位计算如下:

其中, 是流动压力, 是壁面过热度, 是潜热, 是近壁面主流速度,而 。下标 分别表示固体材料、液体和蒸汽相。

14.5.25.3 非平衡欠热沸腾

在使用基本 RPI 模型(RPI 模型(第 734 页))时,蒸汽温度不进行计算,而是固定在饱和温度。为了模拟偏离核沸腾区域(DNB)的沸腾,或者模拟到临界热流密度及干涸后条件,需要在求解过程中包含蒸汽温度。壁面热分配现在修改如下: 这里, 分别代表液相对流热通量、淬火热通量和蒸发热通量(详见RPI模型,第734页)。额外的热通量包括 ,表示蒸汽相的对流热通量,以及 ,表示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任何气相的热通量。这些可以表示为

与液相类似,对流换热系数也是通过壁面函数公式计算得出。

函数取决于局部液体体积分数,其极限值与液体体积分数相似。Lavieville等人[345](第1077页)提出了以下表达式: 在此,临界液体分数的关键值为

14.5.25.4 临界热流密度

在壁面沸腾中,临界热流密度(CHF)条件以局部传热系数的急剧下降和壁面温度的激增为特征。当加热表面因蒸汽含量增加而不再被沸腾液体湿润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临界热流密度条件下,蒸汽取代液体并占据靠近加热壁的空间。因此,能量直接从壁面传递到蒸汽。反过来,这导致热移除能力迅速降低,蒸汽温度急剧上升,最重要的是,壁面温度也急剧上升。此外,壁面沸腾脱离了核沸腾状态,多相流动状态从气泡流转变为雾流。

为了模拟临界热流密度条件,Fluent 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 RPI 模型从核沸腾状态扩展到临界热流密度和干涸后状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

  • 广义和非平衡壁面热流分区

  • 从气泡流到雾流的流动状态转变

14.5.25.4.1 壁面热流分区

墙体热分区的定义方式与公式14.524(第736页)相同,区别在于函数定义。此处,函数 ( f\left( {\alpha }{l}\right) ) 取决于局部液态/气态体积分数,其极限值与液体体积分数相同,即介于零和一之间。公式14.527(第737页)所表达的Lavieville等人模型被用于公式14.524(第736页)中的混合函数。液体和气体的临界体积分数分别为 ({\alpha }{l,\text{crit }} = {0.2}) 和 ({\alpha }{v,\text{crit }} = 1 - {\alpha }{l,\text{crit }} = {0.8})。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函数可用于定义墙体热通量分区:

  • 在定义沸腾状态时,Tentner等人[650](第1094页)基于气态体积分数提出了以下表达式: Ioilev等人[267](第1072页)采用线性函数,将方程14.528(第738页)扩展至临界热流条件: 在方程 14.528(第 738 页)和方程 14.529(第 738 页)中,断点已设置为

在 Fluent 中,方程 14.528(第 738 页)被选为壁面热流分区默认的弯曲函数。

14.5.25.4.2 RPI 沸腾模型与均质或非均质离散 PBM 的耦合

沸腾传质通常发生在一定范围的气泡直径上,而不是单一的气泡尺寸,并且通常伴随着剧烈的气泡破裂和聚并。因此,为了准确预测界面传质和气泡体积分数,考虑尺寸分布的变化至关重要。当 RPI 沸腾模型与均质或非均质离散 PBM 耦合时,由于液相到气相传质引起的气泡生长和坍塌在 Fluent 中被建模为 PBM 中的成核和生长项。相间总传质按各气泡尺寸类别对应的界面面积比例分配 [396](第 1080 页)。在 RPI 模型中,壁面传质被建模为包含最小尺寸段的相中的成核项,而体相传质则被建模为所有气相(包括成核相)中的气泡生长。

14.5.25.4.3 流动状态转变

当壁面沸腾脱离核沸腾状态并达到临界热流密度及干涸后状态时,多相流态从气泡流转变为雾状流。因此,液相从连续相转变为分散相,而气相则从原本气泡流态中的分散相变为连续相。随着流态的转变,界面面积、动量传递项(如阻力、升力、湍流扩散、界面面积等)、传热及湍流特性也随之变化。

为了模拟流态变化并计算界面传递,传统上在子通道一维热工水力代码中使用基于截面平均流参数的所谓流态图。在CFD求解器中,流态图的概念已扩展为基于局部单元格的界面表面拓扑结构,以评估从局部流参数出发的流态转变。所有计算单元及其通常简单的局部界面表面拓扑结构的集合,能够提供复杂的整体拓扑结构,以代表传统子通道流态图中的不同流态。

作为第一步,该实现采用了一种简单的局部界面表面拓扑结构,以平滑地控制从连续液相气泡流到连续气相液滴流配置的过渡[650](第1094页),[267](第1072页)。它假设在计算单元内部,局部界面表面拓扑结构包含多重连接的界面,并且流态由单一局部流参数——气相体积分数决定:

  • 气泡流拓扑结构:气相以气泡形式分散在连续液相中。通常

  • 雾流拓扑结构:液相以液滴形式分散在连续的蒸汽中。通常

  • 搅动流:这是气泡流和雾流拓扑结构之间的一种中间拓扑结构,其中

界面表面拓扑结构用于计算界面面积以及动量和热量的界面传递。引入 来表示界面量(界面面积、阻力、升力、湍流漂移力和传热),然后它们使用以下通用形式进行计算: 在这里, 是使用公式 14.528(第 738 页)或公式 14.529(第 738 页)计算的,但采用了不同的断点上下限。通常,使用 0.3 和 0.7 的值,而 分别是泡状流和雾状流的界面量。它们是使用界面动量传递(第 739 页)和热交换系数(第 701 页)中介绍的界面子模型计算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沸腾模型中,液体通常被定义为第一相,蒸汽为第二相。一旦定义了这一点,它就会随着流动状态的转变而保持不变。然而,当计算 时,主要或次要相会切换。对于 ,液体被视为主要相,而蒸汽是次要相。与此相反,对于 ,蒸汽成为主要相,液体是次要相。

14.5.25.5 界面动量传递

界面动量传递可能包括五个部分:阻力、升力、壁面润滑、湍流漂移力和虚拟质量(在相间交换系数(第 667 页)中描述)。每种效应都有多种模型可供选择,其中一些是专门为沸腾流设计的。此外,还提供了用户自定义选项。

14.5.25.5.1 界面面积

界面面积可以使用传输方程或代数模型计算,如界面面积浓度(第 665 页)所述。对于沸腾流,通常选择代数公式。有关模型详情,请参见界面面积浓度(第 665 页)。

14.5.25.5.2 气泡和液滴直径

14.5.25.5.2.1 气泡直径

默认情况下,Fluent 采用以下模型来描述气泡直径随局部过冷度 的变化关系: 其中:

作为替代方案,气泡直径 可以通过 Unal 相关性 [664](第 1095 页)给出: 要使用 Unal 相关性,即方程 14.532(第 740 页),您可以使用以下 Scheme 命令:

(rpsetvar 'mp/boiling/bubble-diameter-model 2)

若要恢复默认公式,即方程 14.531(第 740 页),您可以使用以下 Scheme 命令:

(rpsetvar 'mp/boiling/bubble-diameter-model 1)

14.5.25.5.2.2 液滴直径

当流动状态转变为雾状流时,液滴直径可假设为常数,或通过 Kataoka-Ishii 相关性 [292](第 1074 页)进行估算: 其中:

蒸汽体积通量(表观速度)

局部液体雷诺数

局部蒸汽雷诺数

液体粘度

蒸汽粘度

14.5.25.5.3 界面曳力

界面曳力采用《相间交换系数》(第667页)中描述的标准模型进行计算(并在《界面面积浓度》(第665页)的背景下定义了界面面积)。如《流体-流体交换系数》(第667页)所述,Fluent提供了多种选项来计算分散相的曳力。对于沸腾流动,通常选择Ishii模型(《Ishii模型》(第671页)),但《流体-流体交换系数》(第667页)中列出的任何模型都可用。

14.5.25.5.4 界面升力

如《升力》(第682页)所述,Fluent提供了多种选项来计算分散相的升力。对于沸腾流动,此力在核沸腾区域中非常重要。在RPI模型中,通常选择Tomiyama模型(《Tomiyama升力模型》(第684页))来考虑界面升力的影响。

14.5.25.5.5 湍流分散力

如《湍流分散力》(第690页)所述,Fluent提供了多种选项来计算湍流分散力。对于沸腾流动,此力在将蒸汽从壁面输送到核心流体流动区域中非常重要。在RPI模型中,通常选择Lopez de Bertodano模型(《Lopez de Bertodano模型》(第691页))来考虑湍流分散力的影响。

14.5.25.5.6 壁面润滑力

如《壁面润滑力》(第686页)所述,Fluent提供了多种选项来计算分散相的壁面润滑力。对于沸腾流动,在核沸腾区域,这一力可能非常重要。在RPI模型中,通常选择Antal等人模型(Antal等人模型(第687页))来考虑壁面润滑力的影响。

14.5.25.5.7 虚拟质量力

在壁面沸腾模型中,可以使用为欧拉多相模型实施的标准相关性来模拟虚拟质量力,如《虚拟质量力》(第693页)中所述。

14.5.25.6. 质量传递

14.5.25.6.1 从壁面到蒸汽的质量传递

蒸发质量流量应用于靠近壁面的单元,它是从蒸发热流量(方程14.509(第734页))中推导出来的:

14.5.25.6.2 界面质量传递

界面质量传递直接依赖于界面热传递。假设所有传递到界面的热量都被用于质量传递(即蒸发或凝结),界面质量传递速率可以表示为:

14.5.25.7 湍流相互作用

为了模拟沸腾流动,多相湍流模型通常会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模型,以描述额外的气泡搅拌和耗散。如湍流模型(第705页)中所述,沸腾流动有三种选项可用:Troshko-Hassan(默认)、Simonin等人,以及Sato。

信息被组织成以下小节:

  • 14.6.1 湿蒸汽模型概述
  • 14.6.2 湿蒸汽模型的局限性
  • 14.6.3 湿蒸汽流动方程
  • 14.6.4 相变模型
  • 14.6.5 内置热力学湿蒸汽性质
  • 14.6.6 湿蒸汽模型的真实气体性质(RGP)表文件
  • 14.6.7 计算湿蒸汽模型的滞止条件

14.6.1 湿蒸汽模型概述

在蒸汽快速膨胀过程中,状态路径穿越蒸汽饱和线后不久会发生凝结过程。膨胀过程导致过热干蒸汽首先过冷,然后成核形成饱和蒸汽和细小液滴的两相混合物,称为湿蒸汽。

在蒸汽涡轮机的分析和设计中,模拟湿蒸汽非常重要。蒸汽涡轮机出口湿度的增加会导致低压级涡轮叶片严重侵蚀,并降低在湿蒸汽区域运行的涡轮级的气动效率[457](第1083页)。

Ansys Fluent 采用了欧拉-欧拉方法来模拟湿蒸汽流动。流动混合物使用可压缩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建模,此外还有两个传输方程用于液相质量分数和单位体积内的液滴数量。相变模型涉及在非平衡凝结过程中液滴的形成,基于经典的非等温成核理论。

本节介绍了湿蒸汽模型的理论方面。关于启用模型以及在湿蒸汽模型中使用自己的属性函数和数据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设置湿蒸汽模型部分。湿蒸汽模型的求解设置和策略可以在用户指南的湿蒸汽模型部分找到。后处理变量在用户指南的模型特定变量部分进行了描述。

湿蒸汽模型与通用涡轮接口(GTI)兼容,这些接口用于模拟涡轮机械中旋转和静止部件的流动,特别是蒸汽涡轮。不同GTI类型的详细信息在Fluent用户指南的叶片排相互作用建模部分进行了描述。

湿蒸汽模型与蒸汽涡轮应用的气动阻尼(叶片颤振)分析兼容。有关气动阻尼分析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气动阻尼(叶片颤振分析)部分。

14.6.2 湿蒸汽模型的限制

以下限制和限制目前适用于Ansys Fluent中的湿蒸汽模型:

  • 仅支持压力入口、质量流量入口和压力出口作为流入和流出边界条件。

  • 当湿蒸汽模型处于活动状态时,访问创建/编辑材料对话框受到限制。因此,如果需要设置和调整固体属性,则必须在激活湿蒸汽模型之前在创建/编辑材料对话框中进行。

14.6.3 湿蒸汽流动方程

湿蒸汽是两相混合物。主要相是气相,由水蒸气组成(用下标表示),而次要相是液相,由冷凝水滴组成(用下标表示)。

在该模型中,我们做了以下假设:

  • 液滴与气相之间的速度滑移可以忽略不计。

  • 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忽略。

  • 冷凝相的质量分数,(也称为湿度因子),很小

  • 由于液滴尺寸通常非常小(大约从0.1微米到100微米),因此假设冷凝液相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上述假设,混合密度 可以通过以下方程与蒸汽密度 相关联:

此外,混合物的温度和压力将与气相的温度和压力相等。

混合物流动受可压缩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支配,该方程以向量形式表示,见方程23.78(第996页):

其中, 表示混合物的各种量。流动方程采用与一般可压缩流动相同的基于密度的求解器算法进行求解。

为了模拟湿蒸汽,需要两个额外的输运方程 [269](第 1072 页)。第一个输运方程控制凝结液相的质量分数

其中, 表示由于凝结和蒸发产生的质量生成率(每单位体积每秒的千克数)。第二个输运方程则描述了单位体积内液滴数密度的演变过程:

其中, 表示成核速率(每秒每单位体积内新生成的液滴数量)。

为了确定每单位体积内的液滴数量,我们将公式14.536(第743页)与平均液滴体积 结合起来,得到以下表达式:

其中, 表示液体密度,而平均液滴体积则定义为

其中, 是液滴半径。

结合方程 14.537(第 743 页)、方程 14.538(第 744 页)和方程 14.539(第 744 页),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方程组,与方程 14.536(第 743 页)一起,允许计算湿蒸汽流动场。

14.6.4 相变模型

在相变模型中,假设如下:

  • 冷凝是均质的(即,没有杂质形成核)。

  • 液滴生长基于平均代表性平均半径。

  • 假设液滴为球形。

  • 液滴被无限蒸汽空间包围。

  • 与冷凝中释放的潜热相比,细小液滴的热容量可以忽略不计。

在非平衡冷凝过程中,经典成核理论中的质量生成速率 是由成核引起的质量增加(形成临界大小的液滴)以及这些液滴的生长/消亡引起的质量增加的总和 [269](第 1072 页)。

因此, 表示为:

其中, 是液滴的平均半径,而 是 Kelvin-Helmholtz 临界液滴半径,超过此半径液滴会增长,低于此半径液滴则会蒸发。 的表达式由 [727](第 1099 页)给出。

其中, 是在温度 下评估的液体表面张力, 是在同一温度 下评估的凝聚液体密度,而 是过饱和比,定义为蒸汽压与平衡饱和压力的比值:

膨胀过程通常非常迅速。因此,当状态路径穿过饱和蒸汽线时,过程将偏离平衡,过饱和比可以取大于一的值。

凝结过程涉及两种机制,即质量从蒸汽向液滴的转移以及热量以潜热形式从液滴向蒸汽的转移。这一能量转移关系由Hill在[246](第1071页)中提出,并在[269](第1072页)中使用,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液滴温度, 是压力 下的蒸发焓, 是蒸汽等压比热容, 是比热容比, 是空气和蒸汽混合气体的比气体常数。

Hill 的液滴生长公式(公式 14.545(第 745 页))被证实能较好地预测喷嘴流动中的威尔逊点压力上升。然而,它往往低估了平均液滴尺寸分布。为了改善平均液滴尺寸,从 [725](第 1099 页)引入了 Young 的液滴生长公式。该公式可通过两个建模参数 进行调整:

哪里

表示蒸汽的过冷度:

其中, 表示在压力 下的饱和温度。

其他变量如下: 是努森数, 是蒸汽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是蒸汽的动力粘度, 是蒸汽的热导率, 是蒸汽的普朗特数, 是蒸发系数, 是一个建模参数,默认值为9。它是将凝结系数与蒸发系数相关联的增长系数。 是一个建模参数,默认值为1。它是一个调整系数,用于调整从液滴到连续过程(相对于自由分子过程)发生的距离,典型值介于0和2之间。

液滴生长的两个公式在Fluent中均可使用,其中Young公式为默认设置。

经典的均质成核理论描述了在没有杂质或外来颗粒的情况下,从过饱和相中以液滴形式形成液相的过程。稳态经典均质成核理论[727](第1099页)描述的成核速率,并针对非等温效应进行了修正,给出如下:

其中, 是蒸发系数, 是玻尔兹曼常数, 是一个分子的质量, 是液体表面张力,而 是在温度 下的液体密度。

一个非等温修正因子 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压力 下的蒸发比焓, 是比热容比。

14.6.5 内置的热力学湿蒸汽性质

描述蒸汽热力学状态和性质的方程有很多。虽然其中一些方程能够精确生成性质表,但它们并不适合快速 CFD 计算。因此,Ansys Fluent 使用了更简单的形式的热力学状态方程,以便在广泛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进行高效的 CFD 计算。求解器中使用的两种状态方程的替代形式来自 [58](第 10 页)和 [726](第 1099 页),下面将对其进行描述,并附上蒸汽性质的方程。

14.6.5.1 状态方程

对于蒸汽,有两种可用的状态方程形式,它们将在以下部分中描述:

14.6.5.1.1 Vukalovich 开发的维里方程

14.6.5.1.2 Young 开发的维里方程

14.6.5.1.1 Vukalovich 开发的维里方程

文献中为蒸汽开发的状态方程通常指的是平衡状态(干蒸汽区域)。为了计算过冷蒸汽的性质,需要将这些方程外推到可能超出其有效范围的亚稳态区域。这个问题在 [57](第 1060 页)中进行了研究,并发现 Vukalovich [682](第 1096 页)开发的维里方程可以无显著误差地外推到这些状态。因此,它已被作为默认选项采纳到求解器中,方程如下:

在这个方程中, 分别是第二、第三和第四维里系数。它们由以下经验函数给出:

哪里

以及

方程14.549(第747页)中各变量的单位为:静压的单位是帕斯卡(Pa),静温的单位是开尔文(K),水蒸气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维里系数(方程14.550,第747页)的单位分别为:B的单位是立方米每千克(),C的单位是立方米每千克平方(),D的单位是立方米每千克立方()。水蒸气的比气体常数等于461.52焦耳每千克开尔文()。

水蒸气比焓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其表达式为:

蒸汽的比熵 为单位表示为:

蒸气的等压和等容比热容,,以 为单位表示为:

定义 virial 系数和热力学性质的经验函数涵盖了温度范围 和压力范围

蒸汽动力粘度 和热导率 仅是温度的函数,并从 [725](第 1099 页)中获得。

14.6.5.1.2. 杨氏发展的维里方程

求解器中使用的另一种状态方程,将压力与蒸汽密度和温度联系起来,由杨 [726](第 1099 页)给出:

其中, 分别是第二和第三维里系数,由以下经验函数给出:

其中, 的单位为 /kg, 的单位为开尔文,,以及

其中, 的单位是 的单位是开尔文,,而

定义第二维里系数 的两个经验函数涵盖了从 的温度范围。

蒸汽等压比热容 由以下公式给出:

蒸汽比焓 由以下公式给出:

蒸汽的比熵,记作 ,由以下公式给出:

零压等压比热由以下经验公式定义:

其中, 的单位是 ,系数 ,以及

以及

,和

都是温度的函数,它们的定义如下:

其中, 是任意常数。

蒸汽的动力粘度 和热导率 也是温度的函数,并从[725](第1099页)中获得。

14.6.5.2. 饱和蒸汽线

作为温度函数的饱和压力方程从[551](第1089页)中获得。用户指南中的UDWSPF示例提供了一个名为wet_st_satP()的函数,该函数表示饱和压力的公式。

14.6.5.3. 饱和液体线

在饱和液体线上,必须定义液体密度、表面张力、比热容 、动力粘度和热导率。液体密度方程 从[551](第1089页)中获得。液体表面张力方程从[725](第1099页)中获得。而 的值则使用[157](第1066页)中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过曲线拟合后以多项式形式表示。用户指南中的UDWSPF示例提供了名为wetst_cp1()、wetst_mul()和wetst_kt1()的函数,分别表示 的公式。

14.6.5.4. 混合物性质

混合物性质通过以下混合定律与蒸汽和液体性质通过湿度因子相关联:

其中, 代表以下任一热力学性质:

14.6.6 湿蒸汽模型中的真实气体性质(RGP)表文件

除了内置的热力学湿蒸汽性质外,还可使用真实气体性质(RGP)表来描述蒸汽的热力学状态和性质。RGP 表提供了作为温度和压力函数的热力学和输运材料性质。创建 RGP 文件的说明见《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使用真实气体性质(RGP)表文件”。在为湿蒸汽模型创建 RGP 文件时,只需生成仅包含蒸汽成分的数据,这将包含模型所需的所有必要信息,包括过热表、亚稳态蒸汽状态和饱和表。亚稳态数据包含在过热表部分,因此,在跨越蒸汽饱和线后,过冷蒸汽性质仍可作为温度和压力的函数使用。液体性质取自具有液体饱和线的表,并且仅是温度的函数。混合物性质通过使用与“混合物性质”(第 749 页)中给出的相同混合规则的湿度因子计算得出。

14.6.7 湿蒸汽模型中停滞条件的计算

在湿蒸汽模型中,总压 和总温 的值是利用等焓和等熵关系计算得出的。

静态焓值 ( H ) 和熵值 ( S ) 是通过静态压力 ( P ) 和温度 ( T ) 计算得出的。如果这些静态的 ( P ) 和 ( T ) 值已从解中得知,那么目标就是找到这样的总 ( P_0 ) 和 ( T_0 ) 值,使得 ( H_0\left( P_0, T_0 \right) ) 和 ( S_0\left( P_0, T_0 \right) ) 满足方程 14.566(第 750 页)中的方程。

这一过程通过求解以下由基本热力学性质关系导出的方程组来实现:

系统通过使用牛顿迭代法求解,直到 接近零。得到的 被认为是滞止条件值。

同样的过程也用于相反的情况,即需要从 评估静态值 ,例如在压力入口处。在这种情况下,指定的 被认为是滞止条件值,并且相应的总焓和熵值可以明确地确定为 。然后,等焓和等熵关系可以表示为:

系统方程14.567(第750页)被求解,直到接近零。所得的被认为是静态值。

Ansys Fluent在计算停滞条件值时,对焓和熵的处理提供了两种选项。一种选项是计算蒸汽和液滴混合物的,另一种是仅使用蒸汽(气体)相。后者在Ansys CFX中被采用,并被称为分散相的冻结假设。在Fluent中,选择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在非零湿度区域得到不同的总值,以及在压力入口处除非指定零湿度,否则会有不同的静态值。

本节介绍了在Ansys Fluent通用多相流模型框架下的质量传输建模(即欧拉多相流、混合多相流、VOF多相流)。Ansys Fluent中可以模拟多种质量传输过程。你可以使用Ansys Fluent中提供的模型(例如Ansys Fluent的空化模型),或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定义自己的质量传输模型。更多关于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进行质量传输建模的信息,请参见UDF-Prescribed Mass Transfer(第752页)和《Fluent定制手册》。

关于质量传输的信息在以下小节中呈现:

  • 14.7.1. 质量传输引起的源项
  • 14.7.2. 单向恒定速率质量传输
  • 14.7.3. UDF-Prescribed质量传输
  • 14.7.4. 空化模型
  • 14.7.5. 蒸发-冷凝模型
  • 14.7.6. 半机制沸腾模型
  • 14.7.7. 相间物种质量传输

14.7.1 质量传输引起的源项

Ansys Fluent仅在动量、物种和能量方程中添加质量传输的贡献。对于其他标量,如湍流或用户自定义标量,不添加源项。

为单位体积内从相 的第 种物质到相 的第 种物质的质量传输速率。如果某个相没有与其关联的混合物材料,则质量传输将涉及整个相。

14.7.1.1 质量方程

在单元中,相 的质量源项的贡献为...

而对于相位则是

14.7.1.2 动量方程

对于VOF或混合模型,不存在动量源。

对于Eulerian模型,在相的单元中的动量源为

而对于相位 来说,

14.7.1.3 能量方程

对于所有多相流模型,以下能量源项均被加入。

在单元格中的能量源项为

而对于相位 则是:

其中, 分别表示相 中物种 和相 中物种 的生成焓。 之间的差异即为潜热。

14.7.1.4 物种方程

对于相 中的物种 ,其在单元格中的物种源项为...

对于相态 中的物种 而言,

14.7.1.5 其他标量方程

湍流量和其他标量没有添加源/汇项。由于质量传递导致的这些标量量的传递可以通过用户定义的源项来建模。

14.7.2 单向恒定速率质量传递

单向质量传递模型定义了从相 到相 的每单位体积的正质量流率: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表示粒子收缩或膨胀的恒定速率,例如液体液滴燃烧的速率(单位为 时间单位)。

如果相 是混合材料,并且为相 的物种 定义了质量传递机制,

其中, 表示相 中物质 的质量分数。

14.7.3 UDF-规定的质量传递

由于没有普遍适用的质量传递模型,Ansys Fluent 提供了一个 UDF,您可以使用它输入不同类型的质量传递模型,例如蒸发、冷凝、沸腾等。请注意,在使用此 UDF 时,Ansys Fluent 会自动将源项贡献添加到所有相关的动量和标量方程中。这一贡献基于以下假设:“生成”或“消耗”的质量将具有与其生成或消耗的相相同的动量和能量。如果您希望直接将源项输入到动量、能量或标量方程中,那么适当的路径是使用所有方程的用户定义源项的 UDF,而不是质量传递的 UDF。有关多相流中基于 UDF 的质量传递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

14.7.4 空化模型

在恒定温度下,液体可能承受降低的压力,该压力可能低于饱和蒸汽压。通过在恒定温度下降低压力来破坏液体的过程称为空化。液体中还含有不可冷凝(溶解或吸入)气体的微小气泡,或核,在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可能增长并形成空穴。在这样的过程中,低压/空化区域会发生非常大且陡峭的密度变化。

本节提供有关 Ansys Fluent 中使用的以下空化模型的信息:

  • Zwart-Gerber-Belamri 模型 [741](第 1100 页)

  • Schnerr 和 Sauer 模型 [585](第 1091 页)(默认)

此外,Ansys Fluent 提供了由 Singhal 等人 [600](第 1091 页)开发的专家空化模型,该模型自版本 6.1 起就已可用。然而,由于收敛性挑战,目前不推荐使用此模型。有关此模型的描述,请参见专家空化模型(第 757 页)。

在标准的两相空化模型中,做出了以下假设:

  • 所研究的系统必须由液体和蒸汽相组成。

  • 假设液体和蒸汽相之间存在质量转移。空化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气泡形成(蒸发)和崩溃(冷凝)。

  • 对于空化模型,Ansys Fluent 将正质量转移定义为从液体到蒸汽。

  • 空化模型基于描述液体中单个蒸汽气泡生长的雷利-普莱塞特方程。

  • 空化模型中使用的输入材料属性可以是常数、温度的函数或用户自定义的。

14.7.4.1 空化模型的局限性

Ansys Fluent 中的空化模型存在以下局限性:

  • Zwart-Gerber-Belamri 和 Schnerr 与 Sauer 模型默认情况下不考虑非冷凝气体的影响。

  • 由于以下原因,不建议将显式 VOF 与空化模型结合使用:

  • 显式 VOF 在每个时间步长内只求解一次,因此质量转移率(这是压力、温度和体积分数等解变量的函数)也仅在每个时间步长内评估一次。这可能无法得到与使用隐式公式获得的结果一致的结果。建议在每次迭代中求解体积分数,这可以通过在 对话框中的专家选项启用。

  • 显式VOF可能与诸如Geo-Reconstruct和CICSAM等锐化方案不稳定。您应使用Sharp/Dispersed或Dispersed界面建模选项,这些选项提供了用于体积分数的扩散界面捕捉离散化方案,如QUICK、HRIC和Compressive。

  • 显式VOF不包含任何针对增加稳定性的空化特定数值处理。

  • 在使用隐式VOF公式时,默认情况下会因湍流效应而增加数值扩散。这种增加的扩散提高了求解稳定性,但会对界面精度产生不利影响。如果界面锐度是一个关注点,您可以按照《Fluent用户指南》中关于空化机制的描述禁用扩散。

14.7.4.2 蒸汽输运方程

采用多相空化建模方法,一个基本的二相空化模型包括使用标准粘性流动方程来控制混合物(混合模型)或相(欧拉多相)的输运,以及一个传统的湍流模型(k-ε模型)。在空化中,液体-蒸汽质量转移(蒸发和凝结)由蒸汽输运方程控制:

其中

蒸汽相

蒸汽体积分数

蒸汽密度

蒸汽相速度

与蒸汽泡生长和崩塌分别相关的质量传递源项

在公式14.580(第754页)中,项考虑了液体和蒸汽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这与空化有关。在Ansys Fluent中,它们基于描述液体中单个蒸汽泡生长的Rayleigh-Plesset方程进行建模。

14.7.4.3 气泡动力学考虑

在大多数工程情况下,我们假设有大量的核用于空化起始。因此,我们的主要关注点是正确考虑气泡的生长和崩塌。在流体和气泡之间没有速度滑移的流动液体中,气泡动力学方程可以从广义Rayleigh-Plesset方程推导出来,如[78](第1061页)所示。

其中,

气泡半径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液体密度

液体运动粘度

气泡表面压力

当地远场压力

忽略二阶项和表面张力力,方程14.581(第754页)简化为

该方程提供了一种物理方法,用于将气泡动力学效应引入空化模型。它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关于空穴传播的方程,从而涉及混合物密度的变化。

14.7.4.4 Schnerr 和 Sauer 模型

为了推导出净相变率的表达式,Schnerr 和 Sauer [585](第 1091 页)使用了以下两相连续性方程:

液相:

气相:

混合物:

其中,

液相

混合物密度(与相体积分数和密度相关的函数)

混合物密度 定义为

结合方程14.583(第755页)、方程14.584(第755页)以及方程14.585(第755页),可以得到混合密度与蒸汽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

气相体积分数 可以与气泡数量密度 及气泡半径 相关联,如下所示:

利用公式14.582(第755页),并结合公式14.583(第755页)、公式14.584(第755页)、公式14.587(第755页)以及公式14.588(第755页),最终得到了净相变速率的表达式。

其中,

质量传递速率

气泡半径

将方程14.589(第755页)与方程14.602(第758页)和方程14.595(第756页)进行比较,显然不同于前两种模型,Schnerr和Sauer模型中的质量传递速率与 成正比。此外,函数 具有一个有趣的性质,即当 时趋近于零,并在两者之间达到最大值。在该模型中,唯一需要确定的参数是每单位液体体积内的球形气泡数量。如果你假设气泡不会产生或消失,那么气泡数量密度将是恒定的。因此,成核点体积分数和平衡气泡半径的初始条件足以从方程14.588(第755页)中确定气泡数量密度 ,然后通过方程14.589(第755页)确定相变。

模型的最终形式如下:

时,

时,

其中, 分别是蒸发和冷凝的经验校准系数,默认值分别为1和0.2。您可以根据《Fluent用户指南》中“质量转移机制”一节所述,通过专家文本命令选项更改这些系数。

14.7.4.5 Zwart-Gerber-Belamri模型

假设系统中所有气泡大小相同,Zwart-Gerber-Belamri [741](第1100页)提出,单位体积内的总相间质量转移速率 是根据气泡数密度 和单个气泡的质量变化速率计算得出的:

蒸汽体积分数 与气泡数密度及气泡半径的关系如下:

的值从公式 14.593(第 756 页)代入公式 14.594(第 756 页),我们得到了净质量转移的表达式:

比较方程14.595(第756页)和方程14.602(第758页),你会发现差异仅在于质量转移率中的密度项。在方程14.595(第756页)中,单位体积质量转移率仅与蒸汽相密度相关。与方程14.602(第758页)不同,在此模型中,与液相和混合物密度无关。

正如方程14.602(第758页)所示,方程14.595(第756页)是在假设气泡生长(蒸发)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为了将其应用于气泡崩溃过程(凝结),我们采用了以下通用公式:

其中 是一个经验校准系数。虽然最初是从蒸发推导出来的,但公式 14.596(第 757 页)仅在冷凝情况下表现良好。如果应用于蒸发,它在物理上是不正确的,并且在数值上不稳定。根本原因是其中一个关键假设是空化气泡不相互作用。这仅在空化的最初阶段是合理的,即空化气泡从成核点生长时。随着蒸汽体积分数的增加,成核点密度必须相应降低。为了模拟这一过程,Zwart-Gerber-Belamri 提出在公式 14.596(第 757 页)中用 替换 。于是,该空化模型的最终形式如下:

如果

如果 ( P \geq P_v )

其中,

气泡半径

成核点体积分数

蒸发系数

凝结系数

14.7.4.6 专家空化模型

Singhal 等人提出的模型是一种针对特定应用的专家模型。它可以用来考虑不可凝气体的效应。不可凝气体的质量分数被假定为已知的常数。

以下提供了该模型的理论背景及其局限性。

14.7.4.6.1 Singhal 等人模型的局限性

Singhal 等人模型存在以下局限性:

  • Singhal 等人模型仅适用于单一空化过程。也就是说,当通过 Singhal 等人模型定义质量转移时,只能有一个单一的液体流体经历空化。这种液体可以是混合相中的一个相或一个物种。

  • Singhal 等人模型要求主相为液体,次相为蒸汽。该模型仅与多相混合模型兼容。

  • Singhal 等人模型不能与欧拉多相模型一起使用。

  • Singhal 等人模型与 LES 湍流模型不兼容。

14.7.4.6.2 Singhal 等人模型理论

此空化模型基于Singhal等人[600](第1091页)开发的“完全空化模型”。它考虑了所有一阶效应(即相变、气泡动力学、湍流压力波动和不可凝气体)。该模型能够处理多相(N相)流动或涉及多相物质输运的流动,液体与气相之间的滑移速度效应,以及液体和气相的热效应和可压缩性。空化模型可与混合多相模型结合使用,无论是否考虑滑移速度。然而,通常更倾向于使用无滑移速度的混合模型来求解空化问题;如果问题表明各相之间存在显著滑移,则可以开启滑移速度选项。

蒸汽体积分数与气泡数密度和气泡半径的关系如下:

混合物密度与蒸气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净相变率 的表达式计算如下:

此处, 代表汽化速率,即方程 14.580(第 754 页)中的源项 。除了 以外,所有项均为已知常数或依赖变量。在没有普遍适用的气泡数密度估算模型的情况下,相变速率表达式被改写为以气泡半径 为变量的形式,如下所示:

方程14.602(第758页)表明,单位体积质量传递速率不仅与蒸汽密度有关,还与液体密度和混合物密度有关。由于方程14.602(第758页)直接从相体积分数方程推导得出,因此它是精确的,并且应该准确地表示空化过程中从液相到汽相的质量传递(气泡生长或蒸发)。尽管预计气泡崩溃或冷凝的质量传递计算与气泡生长不同,但方程14.602(第758页)通常被用作模拟气泡崩溃的第一近似。在这种情况下,方程右侧通过使用压力差的绝对值进行修改,并被视为汇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空化模型中,通常将局部远场压力取为与单元中心压力相同。在没有溶解气体、质量传输和粘性阻尼的情况下,气泡压力等于饱和蒸汽压力,即

其中,

气泡压力

饱和蒸汽压力

基于方程14.602(第758页),Singhal等人[740](第1100页)提出了一种模型,其中蒸汽质量分数是传输方程中的因变量。该模型还适用于单相公式,其中控制方程为:

其中,

蒸汽质量分数

非冷凝气体质量分数

质量交换速率由以下方程给出:

如果 ( P > P_v )

饱和压力通过估算局部湍流压力波动值进行修正:

常数取值为 。在此模型中,假定液-汽混合物是可压缩的。同时,也考虑了湍流和不可凝气体的影响。

14.7.4.7 湍流因子

可以选择性地考虑湍流对阈值压力的影响。在所有空化模型中,阈值压力的计算依据 Yang 等人 [127] (第 1064 页) 所述:

其中, 分别表示液相密度和湍流动能。建议的coeff值为0.39,此值为默认使用。

14.7.4.8 空化模型的额外指导原则

在实际应用空化模型时,多个因素会严重影响数值稳定性。例如,入口与出口之间的高压差、液相与气相比例的巨大差异以及液体与气体之间的大相变率,这些都对解的收敛性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不良的初始条件往往会导致不真实的压力场和意外的空化区域,一旦出现,通常难以纠正。在选择空化模型并处理潜在的数值问题时,您可以考虑以下因素/提示:

  • 空化模型的选择

在Ansys Fluent中,有三种可用的空化模型。Zwart-Gerber-Belamri模型和Schnerr and Sauer模型采用了与Singhal et al.模型完全不同的数值处理流程。从数值角度来看,这两种模型都较为稳健且收敛迅速。因此,强烈建议您使用Schnerr and Sauer模型或Zwart-Gerber-Belamri模型。尽管Singhal et al.模型在物理上与其他两种相似,但数值稳定性较差,使用难度更高。

  • 求解器的选择

在Ansys Fluent中,分离式(SIMPLE、SIMPLEC和PISO)和耦合式压力基求解器均可用于空化模拟。通常,耦合求解器更为稳健且收敛速度更快,特别是在旋转机械(如液泵、诱导轮、叶轮等)中的空化流动。然而,对于燃料喷射器应用,分离式求解器在与Schnerr and Sauer模型和Zwart-Gerber-Belamri模型结合使用时也表现出色。

关于Singhal等人提出的模型,由于耦合求解器并未显示出显著优势,建议采用分离求解器。

  • 初始条件

虽然不需要特别的初始条件设置,但我们建议始终将蒸汽分数设置为入口值。压力应接近入口和出口中的最高压力,以避免意外的低压和空化点。通常情况下,Schnerr和Sauer以及Zwart-Gerber-Belamri模型足够健壮,无需特定的初始条件。但在某些非常复杂的情况下,在形成大量空腔之前获得一个真实的压力场可能是有益的。这可以通过先获得单相液体流动的收敛/接近收敛解,然后启用空化模型来实现。同样,Singhal等人提出的模型对初始条件更为敏感,通常需要上述处理。

  • 压力离散化方案

对于一般的多相流,在空化应用中按以下顺序使用以下压力离散化方案更为理想:

  • 体积力加权

  • 二阶

标准和线性方案在复杂的空化流动中通常效果不佳,应避免使用。

  • 松弛因子

  • Schnerr和Sauer以及Zwart-Gerber-Belamri模型

默认设置通常效果良好。为了提高数值效率,以下值可能被推荐:

蒸汽的松弛因子为0.5或更高,除非解发散或所有残差过度振荡。

密度和汽化质量可以松弛,但通常将它们设置为1。

对于分离求解器,压力的松弛因子应不低于动量方程的值。

对于耦合求解器,Courant数(200)在某些复杂的3D情况下可能需要降低到20-50。

  • Singhal等人模型

通常建议对动量方程使用较小的松弛因子,一般在0.05 - 0.4之间。压力修正方程的松弛因子通常应大于动量方程的松弛因子,例如在0.2 - 0.7范围内。密度和汽化质量(汽化方程中的源项)也可以通过松弛来改善收敛性。通常,密度的松弛因子设定在0.3到1.0之间,而对于汽化质量,0.1到1.0之间的值可能是合适的。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所有方程可能需要更小的松弛因子。

  • Singhal等人模型的特殊提示

  • 非冷凝气体

非冷凝气体通常存在于液体中。即使是非常少量的非冷凝气体(例如,15 ppm)也可能对物理结果和解的收敛特性产生显著影响。通常应避免非冷凝气体质量分数为零的值。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液体经过非冷凝气体净化,可以使用更小的值(例如,)来替代默认值。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非冷凝气体的高质量分数可能会增强数值稳定性并导致更真实的结果。特别是在某温度下液体的饱和压力为零或非常小时,非冷凝气体在数值和物理上都将发挥关键作用。

  • 依赖变量的限制

在许多情况下,将压力上限设定为合理值,可以在求解初期极大地帮助收敛。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始终限制最大压力。Ansys Fluent 默认的最大蒸汽压力限制值是考虑湍流和热效应后的当地蒸汽压力的五倍。你可以使用专家文本命令选项,如 Fluent 用户指南中关于质量传递机制所述,来更改蒸汽压力比(即最大蒸汽压力限制与当地压力的比值)。

  • 压力修正方程的松弛因子

对于空化流动,为压力修正方程引入了一个特殊的松弛因子。默认情况下,该因子设为 0.7,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然而,在一些非常复杂的情况下,你可能会遇到 AMG 求解器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该值可能需要降低至不低于 0.4。你可以通过输入文本命令来设置此松弛因子的值。更多信息,请联系你的 Ansys Fluent 技术支持工程师。

14.7.4.9 扩展空化模型能力

当发生空化时,在许多实际应用中系统内存在其他气体物种。例如,在通气超空化车辆中,空气被注入液体中以稳定或增加车辆表面的空化。在某些情况下,来流是液体与某些气体物种的混合物。为了预测这类空化流动,基本的二相空化模型必须扩展为多相(N 相)流动,或一个多相物种输运空化模型。

14.7.4.9.1 N 相空化模型

多相空化模型是基于三种基本的两相空化模型向多相流动的扩展。在模拟N相流动时,可以在以下假设条件下在计算系统中添加多个液体和气体相:

  • 质量转移(空化)仅在液体和蒸汽相之间发生。

  • 基本的两相空化模型仍用于模拟液体和蒸汽之间的相变。

  • 在Singhal等人模型中,可以包括预定义的非冷凝气体。要从系统中排除非冷凝气体,质量分数必须设置为0,并且非冷凝气体必须通过单独的可压缩气体相进行建模。

  • 对于非空化相,在Zwart-Gerber-Belamri和Schnerr and Sauer模型中,控制蒸汽相的一般输运方程是体积分数方程,而在Singhal等人模型中,求解质量转移方程,并且蒸汽必须是第二相。

14.7.4.9.2 多相物种输运空化模型

多相物种输运方法的详细描述可以在《多相流中的物种输运建模》(第778页)中找到。多相物种输运空化模型可以总结如下:

  • 所有适用于多相空化模型的假设/限制在这里都适用。

  • 液体和蒸汽相/物种之间的质量转移由基本空化模型建模。

  • 对于具有多个物种的相,该相与其他相共享相同的压力,但每个物种都有其自己的压力(即分压)。因此,方程14.605(第759页)中使用的蒸汽密度和压力是蒸汽的分密度和分压。

14.7.5 蒸发-冷凝模型

Ansys Fluent 通过蒸发-冷凝实现相间质量转移时,采用两种模型之一。在使用VOF和混合物公式时,采用Lee模型。在使用欧拉公式时,可以选择Lee模型或热相变模型。

14.7.5.1 Lee模型

Lee模型[350](第1077页)是一个基于物理机制的模型。它与混合物和VOF多相模型一起使用,如果将使用总体界面传热系数模型(而不是双阻力模型),也可以在欧拉多相模型中选择。在Lee模型中,液-汽质量转移(蒸发和冷凝)由蒸汽传输方程控制:

其中,

表示气相,

表示气相体积分数,

表示气相密度,

表示气相速度,

分别表示由于蒸发和冷凝引起的质量传递速率。这些速率使用单位

如公式 14.608(第 763 页)右侧所示,Ansys Fluent 将蒸发-冷凝问题中的正质量传递定义为从液相到气相。

根据以下温度区间,质量传递可以描述如下:

如果 (蒸发):

(凝结):

coeff 是一个需要精细调谐的系数,可以解释为弛豫时间。 分别是相体积分数和密度。能量方程的源项可以通过将质量转移速率乘以潜热来获得。

考虑 Hertz-Knudsen 公式 [239](第 1070 页)[315](第 1075 页),该公式基于平坦界面上的动力学理论给出了蒸发-凝结通量:

通量具有单位 表示压力, 表示温度, 是通用气体常数。系数 是所谓的适应系数,它表示进入液体表面并被该表面吸附的蒸汽分子部分。 代表蒸汽侧界面处的蒸汽分压。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描述了饱和条件下压力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等式化蒸汽和液体化学势获得)。

分别是蒸汽和液体的密度倒数(即单位质量的体积)。 是潜热

基于这个微分表达式,我们可以从接近饱和条件的压力变化中获得温度变化。

图14.13:稳定相图

只要 接近饱和条件,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就会产生以下公式:

利用这一关系式在上述Hertz-Knudsen方程中,得出[645](第1094页)。

因子 是根据适应系数和蒸气的物理特性定义的。在接近平衡条件下, 趋近于 1.0。

在欧拉多相流模型和混合多相流模型中,流动状态被假设为分散的。例如,如果我们假设所有蒸气泡具有相同的直径,那么界面面积密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气泡直径 ,而相源项 应采用以下形式:

从上述方程中,,即弛豫时间的倒数(单位为1/秒),被定义为

这导致了方程14.609(第763页)中定义的蒸发过程的最终表达式。它可以隐式地作为一个源项处理在相守恒方程中。

对于冷凝过程,可以得到类似的表达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在连续蒸汽相中的小液滴,即使你的主要相是液体。

请注意,理论上冷凝和蒸发的系数coeff应该是不同的。此外,理论表达式基于一些强假设:

  • 平坦界面
  • 分散状态,直径恒定
  • 已知的

气泡直径和适应系数通常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对系数coeff进行微调以匹配实验数据。默认情况下,蒸发和冷凝的系数均为0.1。然而,在实际情况下,coeff的数量级可以高达

14.7.5.2 热相变模型

当使用欧拉多相模型并采用计算相间传热系数的双阻力法(双阻力模型(第703页))时,热相变模型可用于蒸发-冷凝过程。

将方程14.389(第703页)和方程14.390(第703页)应用于液-汽对时,得到:

  • 从界面到液相:

从界面到气相:

其中, 分别代表液相和气相的传热系数, 分别代表液相和气相的焓值,而 则是缩放因子。默认情况下, 均设定为1。界面温度 的确定考虑了热力学平衡。

忽略表面张力对压力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 等于 ,即饱和温度。

由于相界面既不能储存热量也不能储存物质,因此整体热平衡必须得到满足:

从上述方程可以看出,液体通过蒸发向气相的质量转移可以表示为:

为了正确计算相变焓值 ,需要考虑到由于两相间的潜热引起的静态焓的不连续性,以及从任一相到相界面的热传递。采用 Prakash 公式 [532](第 1088 页),将主流体焓带出流出相,并将饱和焓带入流入相,我们有:

如果 (蒸发,液相为流出相):

(冷凝过程,液相为进相):

这导致了一个在物理上和数值上都稳定的形式。这意味着方程14.621(第766页)的分母不为零,其值大于或等于潜热:

需要注意的是,在存在质量传递的情况下, 是各相的总焓,可以用一般形式表示为:

其中, 是参考温度, 是在 下的标准态焓。方程 14.625 (第 766 页) 适用于各相以及各相中的物种。

请注意,在热相变模型中,蒸发-凝结质量传递过程完全由相间传热过程和整体热平衡控制。与 Lee 模型不同,质量传递系数不需要校准。因此,通常建议在模拟蒸发-凝结过程时使用欧拉多相公式和双阻力传热方法。

14.7.6 半机制沸腾模型

在核工业和汽车工业等多个工业领域中,研究沸腾传热非常重要。已经提出了几种沸腾模型用于预测高压应用中的传热。然而,对于低压汽车系统,基于特定实验相关性的高压沸腾模型可能不可靠且数值不稳定。

为了模拟低压下的欠热核沸腾,通常将整体蒸发/凝结现象与由于沸腾引起的壁面传热增强相结合。在 Ansys Fluent 中,Lee 模型用于捕捉壁面附近和整体域中的相变过程。壁面传热增强通过 Chen [133] (第 1064 页) 的经验相关性进行建模。

图 14.14: 沸腾曲线

Chen [104] (第 1063 页) 提出了垂直管道的流动沸腾相关性,其中有效壁面热流表示为核沸腾热流和强制对流热流的加权和。Chen 的相关性基于以下假设:

  • 蒸发过程中形成的蒸汽增大了液体速度,因此,相对于单相液体流动,对流换热贡献得到了增强。

  • 对流部分抑制了沸腾点的成核,从而减少了核沸腾的贡献。

Chen 提出的有效壁面热通量 表达为:

其中

为强制对流增强因子

分别为单相和核沸腾的传热通量乘数

为单相传热通量

为核沸腾传热通量

为核沸腾抑制因子

Kutateladze [329](第1076页)提出了一种使用渐近幂律修正的有效传热通量 的形式,其表达式为:

其中, 是幂律叠加常数。将 设为 1 时,会产生单相热流和核沸腾热流的线性叠加,正如 Chen 所提出的那样。Kutateladze 提出了一种渐近方法,其中 。随着 值的增大,有效热流倾向于变得大于单相热流和核沸腾热流。

公式 14.626(第 767 页)中的单相热流 由以下公式给出:

以下是翻译成中文的文本:

在哪里

公式14.626(第767页)中的核态沸腾热流密度 由以下公式给出:

哪里

在上述方程中,

分别为单相和核沸腾的传热系数,

为壁面温度,

为边界单元温度,

为饱和温度。

有效单相传热系数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分别是液相和气相的单相传热系数, 是润湿分数(液体润湿壁面的部分)。

核沸腾传热系数 采用 Foster 和 Zuber 关联式进行计算:

其中

液体的热导率

液体的比热容

液体的密度

液体的粘度

蒸汽的密度

表面张力系数

潜热

分别对应壁温和饱和温度的饱和压力

Chen 提出了强制对流增强因子 的形式,如 [319] (第 1075 页) 所示:

马丁内利参数 用于考虑两相效应对对流的影响,其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蒸汽品质(质量分数)。

核沸腾抑制因子 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由于强制对流引起的抑制因子,而 是由于欠热度效应引起的抑制因子。根据Steiner等人[633](第1093页)的提议, 的计算如下:

在公式14.635(第769页)中,的表达式采用了Butterworth等人[89](第1062页)提出的公式:

其中, 表示修正后的两相雷诺数尺度:

在这里,液体参考雷诺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以下是翻译成中文的文本:

参考温度 下的液体密度

参考温度 下的液体粘度

参考速度

长度尺度

有关如何使用半机制沸腾模型的信息,请参阅《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包含半机制沸腾”部分。

14.7.7 相间物种质量传递

您可以使用 Fluent 来模拟相间物种质量传递。相间物种质量传递可以根据相中传输物种的浓度梯度,在相界面(气体与液体之间,或液体与固体之间)之间发生。例如:

  • 液体蒸发到包含其蒸气的气体混合物中,如液态水蒸发到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物中。

  • 溶解气体从气体混合物中被液体吸收/溶解,例如水从空气中吸收氧气。

相间物种质量传递可以在混合模型或欧拉模型中求解,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 两相均由至少包含两种物种的混合物组成,且至少有一种物种在两相中均存在。

  • 两种混合物相处于接触状态,并由界面分隔。

  • 物种质量传递只能发生在从一相到另一相的相同物种之间。例如,液态水和水蒸气之间的蒸发/凝结。

  • 与 Fluent 中的所有相间质量传递模型一样,如果相间物种质量传递过程中涉及气体混合物,它总是被视为“到”相,而液体混合物被视为“从”相。

对于涉及质量传递的物种,两相中的质量分数必须通过求解传输方程来确定。例如,在蒸发/凝结过程中,水液相和水蒸气相的质量分数必须直接从控制方程求解,而不是通过代数方法或物理约束关系来求解。

为了模拟相间物种质量传递,我们同时求解相物种传输方程以及相质量、动量和能量方程。对于相 中物种 的局部质量分数 ,其传输方程为:

其中, 表示第 相, 是系统中的相数。 分别表示第 相的体积分数、密度和速度。 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相 中生成均质物种 的净速率。 是来自外部源的生成速率,而 是异质反应速率。 表示从相 上的物种 到相 上的物种 的质量转移源。

在实际应用中,相 和相 之间物种质量转移的源项被视为单个项 ,具体取决于质量转移的方向。物种质量转移的体积速率假设为转移物种质量浓度梯度的函数。

其中, 相与 相之间的体积质量传递系数, 是界面面积, 是相 中物种 的质量浓度, 是相 中物种 的质量浓度。体积物种质量传递速率的推导在模型方法(第771页)中展示。

为了求解物种质量传递,需要确定 的适当值。

14.7.7.1. 模型方法

Ansys Fluent 中使用双阻力模型来模拟相间物种质量传递。在动态平衡状态下,相浓度存在不连续性时,通常无法使用单一整体质量传递系数来模拟多组分物种质量传递。双阻力模型由 Whitman [707](第1098页)首次提出,是一种类似于双阻力热传递模型的通用方法。它考虑了相界面两侧具有不同质量传递系数的独立质量传递过程。

考虑一种物种溶解在 相和 相中,分别具有浓度 ,并且存在相界面 。从 相到 相的相间质量传递涉及三个步骤:

  • 物种 相的主体传递到相界面

  • 物种 穿过相界面。在 相中被识别为物种

  • 物种 从界面 传递到 相的主体。

双阻力模型有两个主要假设:

  • 物种在相之间的传输速率由界面两侧相内的扩散速率控制。

  • 跨越界面的物种传输是瞬时的(零阻力),因此相界面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在两相之间的物种传输存在两个“阻力”,它们分别是物种从两个主体相 向相界面 的扩散。这种情况在图14.15中以图形方式进行了说明:两阻力模型中的摩尔浓度分布(第772页)。

图14.15:两阻力模型中的摩尔浓度分布

利用方程14.641(第771页),假设 分别是第 相和第 相的质量传输系数,相质量交换的体积速率可以表示如下:

从相界面到第 相,

从界面到第阶段,

在相界面动态平衡条件下,总体质量平衡必须得到满足:

在界面处,方程14.650(第773页)所给出的平衡关系同样适用:

其中, 表示质量浓度的平衡比。

从公式 14.642(第 772 页)至公式 14.645(第 772 页),可以确定界面质量浓度:

随后获取界面质量传递速率:

相特定的质量传递系数,,可以通过《质量传递系数模型》(第776页)中描述的方法之一来确定。也可以在界面的某一侧指定零阻力条件,这相当于无限相特定的质量传递系数。例如,如果 ,其效果是迫使界面浓度与相 中的主体浓度相同。此外,如果已知总体质量传递系数, 可以直接通过常数或用户定义的函数来指定。

14.7.7.2. 平衡模型

平衡模型用于计算公式14.641(第771页)中的平衡比 。平衡模型考虑了两相中的物种处于动态平衡的情况。界面质量传递速率根据两相中平衡物种浓度的关系来确定。

通常在平衡状态下,两相中的物种浓度并不相同。然而,存在一个明确的平衡曲线,将这两种浓度联系起来。对于二元混合物,平衡曲线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对于多组分混合物,它还取决于混合物的组成。平衡曲线通常是单调且非线性的,并且通常以相 上物种 的平衡摩尔分数来表示:

最简单的曲线或关系是准线性的,并假设在平衡状态下,各相物种的摩尔分数成比例:

其中, 是摩尔分数平衡比。这个关系也可以用 来表示:

其中, 分别代表摩尔浓度、质量浓度和质量分数的平衡比率。这些平衡比率通过以下表达式相互关联:

存在几种著名的界面平衡模型,用于定义或确定各种物理过程的 。Ansys Fluent 提供了三种确定 的方法:

  • 拉乌尔定律

  • 亨利定律

  • 平衡比率

为了量化相 中物种 的浓度,使用了几个不同但相关的变量:

中物种 的摩尔浓度

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其中, 表示相 中所有物种的摩尔浓度之和, 表示相 的相密度。

14.7.7.2.1. 拉乌尔定律

在气液系统中,平衡关系最方便地用气相中物种的分压来表示。众所周知,当纯液体与含有其蒸气的气体混合物接触时,动态平衡发生在蒸气物种的分压等于其饱和压力(温度的一个函数)时。拉乌尔定律将这一陈述扩展到与气体接触的理想液体混合物。它指出,相 中蒸气物种的分压 等于其饱和压力 与液体相中摩尔分数 的乘积:

如果气相表现为理想气体,那么道尔顿分压定律给出:

利用公式14.649(第773页)、公式14.652(第774页)以及公式14.653(第774页),拉乌尔定律可以用摩尔分数比的形式重新表述:

平衡比率,。虽然拉乌尔特定律代表了汽液平衡(VLE)方程的最简单形式,但请记住,它的应用范围有限,因为为其推导所做的假设通常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假设是液相为理想溶液。这不太可能成立,除非系统由分子大小和化学性质相似的物种组成,例如苯和甲苯,或正庚烷和正己烷(参见汽液平衡理论(第488页))。

14.7.7.2.2. 亨利定律

拉乌尔特定律仅适用于具有理想液相混合物的相。为了处理气体物种溶解在非理想液相中的情况,亨利定律通过用常数(称为亨利常数)替换方程14.652(第774页)中的饱和压力,提供了一个更普遍的平衡关系。

的单位是压力,并且对于广泛范围的材料,特别是水中溶解的常见气体,其实验值是已知的。它通常对温度有很强的依赖性。上述形式的亨利定律通常在稀薄混合物(摩尔分数小于0.1)和低压(小于20巴)情况下有效[602](第1092页)。

与拉乌尔特定律一样,亨利定律可以与道尔顿定律结合,以平衡比率的形式表达:

其中,平衡比为

除了摩尔分数亨利常数 外,摩尔浓度亨利常数 也常被使用:

Fluent提供了三种确定亨利常数的方法:常数法、范特霍夫相关性法以及用户自定义法。在范特霍夫相关性法中,亨利常数是温度的函数:

以及

式中, 表示溶液的焓变,而 则是在参考温度 下的亨利常数。温度的依赖关系如下:

在使用Fluent中的范特霍夫相关性时,您需要指定参考亨利常数的值以及方程14.660(第775页)中定义的温度依赖性。这些是与材料相关的常数,可以在[569](第1090页)中找到。默认情况下,使用氧气的常数。您也可以选择用户定义的常数。

重要提示:无论在Fluent用户界面中选择了什么单位,为了与大多数参考数据表中的表示一致,始终以M/atm的单位表示。Fluent内部会应用适当的单位转换。

14.7.7.2.3. 平衡比

在Raoult定律和Henry定律都不适用的情况下,例如液液萃取或多物种质量转移,Fluent提供了直接指定平衡比的选项。您可以选择以下形式的平衡比:

摩尔浓度平衡比,

摩尔分数平衡比,

质量分数平衡比,

这些指定了从相到相的浓度变量之比,如方程14.649(第773页)和方程14.650(第773页)所定义。您可以指定一个常数值或用户定义的函数。

14.7.7.3. 质量转移系数模型

在Fluent中,总质量转移系数在方程14.647(第772页)中)可以建模为常数或用户定义的函数(UDF)。相质量转移系数(例如,方程14.647(第772页)中的)在相界面两侧定义,可以建模为常数、UDF或相舍伍德数的函数。在相中,舍伍德数表示为:

其中, 表示第 相的扩散系数,而 是一个特征长度(例如气泡或液滴直径)。

中的质量传递系数 ,与方程 14.661(第 776 页)中的 类似定义。

舍伍德数(Sherwood number)可以指定为常数,也可以根据几种经验相关性之一来确定。这些方法在以下章节中详细说明:

  • 14.7.7.3.1. 常数
  • 14.7.7.3.2. 舍伍德数
  • 14.7.7.3.3. Ranz-Marshall 模型
  • 14.7.7.3.4. Hughmark 模型
  • 14.7.7.3.5. Higbie 模型
  • 14.7.7.3.6. 用户自定义

14.7.7.3.1. 常数

当建模为常数时,常数体积质量传递系数 由用户指定。

14.7.7.3.2. 舍伍德数

在舍伍德数方法中,用户指定 的常数值,相质量传递系数 根据方程 14.661(第 776 页)计算。

14.7.7.3.3. Ranz-Marshall 模型

Ranz-Marshall 模型采用与 Ranz-Marshall 传热系数模型类似的方法。对于流经球形颗粒的流动,舍伍德数的表达式与传热中的努塞尔数具有相同的形式,其中普朗特数被施密特数所替代:

其中, 表示第 相的Schmidt数,而 则代表相对雷诺数。

其中, 分别代表第 相的动态粘度和密度。 表示两相间相对速度的大小。Ranz-Marshall 模型基于稳定流经球形粒子的边界层理论。该模型通常适用于以下条件:

14.7.7.3.4. Hughmark 模型

与 Ranz-Marshall 模型类似,Hughmark 模型 [262](第 1072 页)用于质量传递系数的计算,同样与其热传递系数模型相对应。通过 Hughmark 修正,Ranz-Marshall 模型被扩展至更广泛雷诺数范围:

雷诺数交叉点的选择是为了确保连续性。该模型不应在推荐的施密特数范围之外使用。

14.7.7.3.5. 希格比模型

希格比质量传递系数模型基于希格比的渗透理论[196](第1068页),提供了界面间物种质量传递的质量传递系数。希格比模型采用以下相关性:

其中

液相物种扩散系数

分别是液相的湍流涡流耗散、密度和粘度

14.7.7.3.6. 用户自定义

您还可以使用用户定义的函数来计算质量传递系数。要创建用户定义的函数,请像在其他质量传递情况下一样使用DEFINE_MASS_TRANSFER宏。

如《物种传输与有限速率化学》(第237页)所述,物种传输同样适用于多相流。在多相流中,您可以选择让ANSYS Fluent针对每一相,通过求解第种物种的对流扩散方程,预测各相中每种物种的局部质量分数,从而求解化学物种的守恒方程。应用于多相混合物的广义化学物种守恒方程(公式7.1,第238页)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其中,表示相中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均相物种的净生成速率,表示物种从相到相之间的质量转移源,表示非均相反应速率。此外,是相的体积分数,是从分散相加入的生成速率加上任何用户定义的源项。

Ansys Fluent将均相气相化学反应视为单相化学反应。反应物和产物属于同一混合物材料(在Species Model对话框中设置),因此属于同一相。反应速率根据单元中特定相的体积分数进行缩放。

在Ansys Fluent中设置均相气相化学反应与单相设置相同。更多信息,请参阅Species Transport and Finite-Rate Chemistry(第237页)。对于大多数多相物种输运问题,特定物种的边界条件在相关相边界条件对话框中设置(参见用户指南中的Defining Multiphase Cell Zone and Boundary Conditions),结果的后处理和报告按相进行(参见用户指南中的Postprocessing for Multiphase Modeling)。

对于多相物种输运模拟,Species Model对话框允许您包括体积、壁面和颗粒表面反应。Ansys Fluent将多相表面反应视为单相反应处理。反应速率根据单元中特定相的体积分数进行缩放。更多信息,请参阅Species Transport and Finite-Rate Chemistry(第237页)。

重要提示:若要关闭特定阶段的反应,同时保持其他阶段的反应活跃,请在“Species Model”对话框的“Reactions”下开启“Volumetric”。然后,在“Create/Edit Materials”对话框中,从“Reactions”下拉列表中选择“无”。

不同相的物种是完全独立的。即使它们共享相同名称,它们之间也没有隐含的关系。不同相物种之间的显式关系可以通过质量传递和非均相反应来指定。有关质量传递和非均相反应的更多信息,请分别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包含质量传递效应”和“指定非均相反应”部分。

某些相可能与流体材料相关联,而不是混合材料。物种方程在分配了混合材料的那些相中求解。上述物种方程针对特定相中物种的质量分数进行求解。质量传递和非均相反应将与具有单一流体材料的相的总体流体相关联。

关于建模物种传输的更多信息将在以下小节中介绍:

  • 14.8.1. 限制
  • 14.8.2. 多相物种传输中的质量和动量传递
  • 14.8.3. 刚性化学求解器
  • 14.8.4. 非均相相互作用

14.8.1 限制

以下是多相流物种传输建模的限制:

  • 非预混、预混、部分预混燃烧或成分PDF传输物种传输模型不适用于多相物种反应。

  • 仅适用于多相物种传输的均相反应模型有层流有限速率、有限速率/涡耗散和涡耗散湍流-化学模型。

  • 离散相模型(DPM)与多相物种传输不兼容。

14.8.2 多相物种传输中的质量和动量传递

Ansys Fluent中的多相质量传递模型允许不同相中的物种之间进行质量传递。与矩阵类型的输入不同,需要输入多个质量传递机制。每个质量传递机制定义了一个实体到另一个实体的质量传递现象。一个实体可以是相中的特定物种,或者如果该相没有与其关联的混合材料,则是相本身。质量传递现象可以通过内置的单向“恒定速率”质量传递(单向恒定速率质量传递(第752页))或通过用户定义函数来指定。

Ansys Fluent会遍历所有质量传递机制,以计算每个相中每个物种的净质量源/汇。物种的净质量源/汇用于计算物种和质量源项。Ansys Fluent还会根据假设,即与传递质量一起携带的动量和能量,自动将源贡献添加到所有相关的动量和能量方程中。对于其他方程,由于质量传递引起的传输必须由您明确建模。

14.8.2.1 由于异质反应的源项

考虑以下反应:

假设 属于第1相, 属于第2相。

14.8.2.1.1 质量转移

各相的质量源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质量源, 是分子量, 是反应速率。

相的质量源的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化学计量系数, 代表产物, 代表反应物。

14.8.2.1.2 动量传递

动量传递较为复杂,但我们可以假设反应物混合(保持动量守恒),而产物按照其生成速率的比例获取动量。

反应物的净速度 由以下公式给出:

反应物净速度的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第 项(可以是反应物或产物)。

各相的动量传递则由以下公式给出:

一般表达为

如果我们假设不存在动量传递,那么上述项将为零。

14.8.2.1.3 物种传递

对于第 相中的第 物种,源项的一般表达式为:

14.8.2.1.4 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生成焓:

反应物的净焓值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表示生成焓,而表示焓。

的一般表达式为:

如果我们假设该焓值按照各产物质量生成速率的比值分配给产物,那么各相的热量传递可表示为:

上述方程中的最后一项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所使用的焓值是相对于生成焓而言的。

热源的一般表达式为:

如果我们假设没有热量的传递,我们可以认为不同的物种只携带它们自身的生成焓。因此,的表达式将是:

表达式 将被

14.8.3 刚性化学求解器

在 Ansys Fluent 中,刚性化学求解器可以解决以下化学反应:

  • 界面(或异质)反应

这仅适用于应用分数步长方案的不稳定情况。在第一个分数步长中,多相物种方程 14.665(第 778 页)在空间上求解,反应项 设为零。在第二个分数步长中,使用刚性 ODE 求解器在每个单元中积分反应项。要使用此选项,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指定异质反应。

  • 相内(或同质)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求解算法类似于单相反应流中描述的体积反应(第 237 页)。可以使用 ISAT 加速详细的刚性化学(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原位自适应制表(ISAT)(第 285 页))。这仅适用于欧拉多相情况,其中刚性化学求解器只能用于混合相之一。

14.8.4 异质相相互作用

为了计算异质相相互作用速率,提供了一种改进的阿伦尼乌斯型速率表达式,您可以使用图形用户界面定义(参见用户指南中的指定异质反应),或用户定义函数(参见 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HET_RXN_RATE)。

速率表达式的一般形式为: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内容,以便我进行准确的翻译。

在此, 表示相 中反应物 的质量分数, 为给定相间反应中反应物的总数, 是相 的体密度, 为相 的体积分数, 是相 中反应物 的分子量(单位:), 为速率指数, 则是速率常数。

修正阿伦尼乌斯形式中的速率常数由方程 14.688(第 782 页)给出。 是根据表达式所需的相温度(相-1、相-2 等)。确保为提取温度提供正确的相。 是归一化温度。通常,大多数反应的 设置为 1,但某些反应速率常数可能有一个特定的 值,通常为

方程 14.688(第 782 页)给出的反应速率将在您指定的启动温度以上有效,其中用于速率计算的温度取自选定的相。

在多个工业流体流动应用中,存在具有尺寸分布的次级相。颗粒的尺寸分布,包括固体颗粒、气泡或液滴,可以在多相系统中的传输和化学反应过程中演变。这种演变过程可以是诸如成核、生长、分散、溶解、聚集和破裂等不同现象的组合,从而产生分散体。因此,在涉及尺寸分布的多相流中,除了动量、质量和能量平衡外,还需要一个平衡方程来描述颗粒群的变化。这种平衡通常被称为群体平衡。群体平衡适用的案例包括结晶、气相或液相中的沉淀反应、气泡柱、气体分散、喷雾、流化床聚合、造粒、液-液乳化和分离以及气溶胶流动。

本章节描述了Ansys Fluent中可用的群体平衡模型的理论基础。本章内容组织如下:

14.9.1 简介

为了利用这一建模概念,引入了一个数密度函数来描述颗粒群。借助颗粒属性(例如,颗粒大小、孔隙度、组成等),可以区分群体中的不同颗粒并描述它们的行为。

Ansys Fluent提供了三种求解群体平衡方程的方法:离散群体平衡法、标准矩方法和正交矩方法。

  • 14.9.1.1 离散方法
  • 14.9.1.2 非均匀离散方法
  • 14.9.1.3 标准矩方法
  • 14.9.1.4 正交矩方法

14.9.1.1 离散方法

在离散方法中,颗粒群被离散化为有限数量的粒径区间。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计算颗粒粒径分布(PSD)。当颗粒尺寸范围已知且不超过两到三个数量级时,这种方法尤为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相对较少的粒径区间对颗粒群进行离散化,并计算与流体动力学耦合的粒径分布。离散方法的缺点是,如果需要大量的区间,计算成本会很高。

14.9.1.2 非均匀离散方法

现有均匀离散方法的一个局限性在于,所有区间都被分配给相同的次相,因此以相同的相动量进行平流。这对于模型中大颗粒和小颗粒由于不同的动量场而可能发生分离的情况是不适用的。非均匀离散方法通过允许将区间组以不同的相速度进行平流,克服了这一局限。因此,当激活非均匀离散模型时,群体平衡模型可以应用于多个次相。

离散区间分数 的一般输运方程可以写为:

由于在均匀离散方法中,所有箱子都属于同一相,因此在发生破裂和团聚的情况下,该相的净质量源为零,可以表示为:

如图14.16所示(第785页),均匀离散方法中所有箱子都以相同的相速度进行平流。相比之下,图14.17所示(第785页)的非均匀离散方法允许将箱子分配给多个相。在这里,每个相有个箱子,分布在个相上,总共是个箱子。箱子分别以相速度等进行平流。由于给定相中的箱子可以通过破碎或团聚迁移到另一个相,因此任何给定相中箱子源的总和不一定等于零,从而为该相创造了一个净质量源。

给定相的净质量源可以表示为属于该相的箱子源的总和。

对于断裂和聚结,所有相源的总和为零。

与同质离散模型也颇为相似。

重要提示:非均匀离散方法目前仅限于破碎和聚结过程。

图14.16:均匀离散方法

各箱子通过破碎和聚结相互作用

所有箱子以相同的相速度平流

图14.17:非均匀离散方法

14.9.1.3 矩方法标准方法

矩方法标准方法(SMM)是离散群体平衡方法的一种高效替代方案。在这种方法中,群体平衡方程被转化为一组关于分布矩的输运方程。第 矩是通过在整个粒子空间内对粒子属性提升到第 次幂的数密度进行积分来定义的。通常只需要求解少数几个矩方程,通常是三到六个。这相比于离散方法可能显著减少了需要求解的方程数量。除了计算优势外,当不需要整个分布而只需要某些平均和总量来表示粒子分布时,SMM方法非常有用。通常,零阶矩表示总数密度,二阶矩表示单位体积的总表面积,三阶矩表示总质量密度。

在SMM方法中,不对尺寸分布做任何假设,并且矩方程以封闭形式表述,仅涉及矩本身的函数。然而,这种精确的封闭要求构成了严重限制,因为聚结(常数聚结核除外)和破碎现象不能写成矩的函数。

14.9.1.4 矩的正交方法

矩量配方法(QMOM)在计算成本方面与SMM具有类似的优势,但用近似闭包取代了SMM所需的精确闭包。这使得QMOM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没有任何限制。

14.9.2 群体平衡模型理论

本章概述了用于Ansys Fluent中预测颗粒生长和成核的方法的理论和控制方程。

  • 14.9.2.1 颗粒状态向量
  • 14.9.2.2 群体平衡方程(PBE)
  • 14.9.2.3 求解方法
  • 14.9.2.4 群体平衡统计

14.9.2.1 颗粒状态向量

颗粒状态向量由一组“外部坐标”(表示颗粒的空间位置)和“内部坐标”(可能包括颗粒大小、成分和温度)来表征。基于这些坐标,可以假设一个数密度函数 ,其中 。因此,在无穷小体积 中的颗粒平均数量为 。相比之下,连续相状态向量由 给出。

整个系统中的颗粒总数为

物理空间中的局域平均数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总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所有颗粒的总体积分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处于状态 的粒子的体积。

14.9.2.2 群体平衡方程(PBE)

假设 代表粒子体积,那么数量密度函数的传输方程可表示为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定如下:

其中, 表示成核速率,单位是粒子数每立方米每秒。

14.9.2.2.1 粒子生长

基于粒子体积的生长速率,记作 ,其单位为立方米每秒,定义为

基于颗粒直径(或长度)的增长率定义为

单个粒子的体积 ( V ) 被定义为 ( K_v L^3 ),因此 ( G_v ) 与 ( G ) 之间的关系是

单个颗粒的表面积 定义为 。因此,对于立方体或球体,

重要提示:

  • 在颗粒溶解的情况下,由于颗粒体积的减小,颗粒体积增长率是负的。

  • 在由于密度(压力)变化导致的气泡膨胀情况下,方程 14.697(第 787 页)中的增长率 是气泡体积膨胀的速率。

考虑 为一个体积为 且密度为 的气泡的质量,

对于常数 (无质量转移的气泡膨胀),,因此

在 Mills 的论文 [443](第1082页)中可以找到更详细的解释。

14.9.2.2.2 由于破碎和聚集导致的颗粒生成与消亡

颗粒的生成和消亡是由于破碎和聚集过程引起的。破碎过程的例子包括结晶器中的晶体断裂和泡罩塔中由于液体湍流引起的气泡破碎。同样,聚集可以由结晶器中的颗粒团聚和泡罩塔反应器中的气泡合并引起。

请注意,在 FLUENT 群体平衡模型中,所有的破碎和聚集事件都被建模为二元的,除了广义破碎核。

14.9.2.2.2.1 破碎

破碎速率表达式,或称为核 [400](第1080页),被表示为

其中

破碎频率;即,体积为 的颗粒在单位时间内破碎的分数

概率密度函数(PDF),表示从体积 破碎成体积为 的颗粒的概率

破碎因子,用于校准破碎核

体积为 的颗粒因破碎而产生的出生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在单位时间内,体积为 的粒子中,有 个粒子发生破碎,产生 个新粒子,其中比例为 的粒子体积为 。这里, 表示每个母粒子破碎后产生的子粒子数量(例如,二元破碎产生两个粒子)。

由于破碎导致的体积为 的粒子的死亡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PDF 也被称为颗粒破碎分布函数,或子颗粒大小分布。虽然已经提出了几种破碎分布函数的形式,但必须满足以下物理约束:归一化的破碎颗粒数量总和必须为1,碎片的质量总和必须等于原始颗粒的质量,并且形成的碎片数量必须正确表示。

数学上,这些约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 对于归一化条件:

  • 质量守恒

对于二元断裂, 相对于 是对称的;也就是说,

以下是Ansys Fluent中可用于计算破碎频率的模型列表:

  • 常数值

  • Luo模型

  • Lehr模型

  • Ghadiri模型

  • Laakkonen模型

  • Liao模型

  • 用户自定义模型

Ansys Fluent提供了以下模型用于计算破碎概率密度函数(PDF):

  • 抛物线PDF

  • Laakkonen PDF

  • 多破碎碎片通用PDF

  • 用户自定义模型

破碎频率模型以及抛物线和通用PDF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描述。

14.9.2.2.2.2 Luo和Lehr破碎核

Luo和Lehr模型是综合核模型,涵盖了破碎频率和破碎颗粒的PDF。

其一般形式是对撞击直径为(及体积为)的颗粒的涡流大小进行积分。积分是在无量纲涡流大小 = / 上进行的。一般形式为

参数如表14.4所示:Luo模型参数(第790页)和表14.5:Lehr模型参数(第790页)。

表14.4:Luo模型参数

m
11/3 其中 -1/3

详细符号说明请参见 Luo [400](第 1080 页)。

表 14.5:Lehr 模型参数

13/3-2/3

其中, 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输入。参见 Lehr [353](第 1077 页)。

14.9.2.2.2.3 Ghadiri 破碎核

与 Luo 和 Lehr 模型相反,Ghadiri 模型 [201](第 1068 页),[460](第 1083 页)仅用于模拟固体颗粒的破碎频率。您需要指定概率密度函数(PDF)模型来定义子代分布。

破碎频率 定义为:

其中, 表示颗粒速度, 表示破碎前的颗粒直径。破碎常数 决定了每秒钟有多少母颗粒发生破碎的总体规模。这一常数取决于具体情况,并与颗粒的特性成正比:

其中, 表示颗粒密度, 为颗粒的弹性模量, 则是界面能。请注意,您可能需要调整 ,例如通过与基准实验校准来进行调整。

14.9.2.2.2.4 Laakkonen 破碎核

Laakkonen 破碎核表示为破碎频率 与子代概率密度函数 的乘积,其中

其中, 表示液相涡流耗散率, 为表面张力, 是液体密度, 是气体密度, 为母粒子直径, 是液体粘度。

常数 ,

子粒径分布函数(daughter PDF)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分别表示子颗粒和母颗粒的体积。该模型是广泛使用的 Luo 模型的有用替代方案,因为它具有简单的子颗粒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式,因此需要显著较少的计算工作量。

14.9.2.2.2.5 Liao 破碎核函数

在流动液体中的气泡会受到应力 ,该应力会使气泡变形,一旦应力超过表面张力的恢复效应 ,气泡最终会破碎,如图 14.18 所示:气泡破碎(第 791 页)(改编自 [369](第 1078 页))。

图 14.18:气泡破碎

基于 Martínez-Bazán 等人的工作 [416](第 1081 页),Liao [369](第 1078 页)提出将尺寸为 的气泡的破碎频率定义为应力 和临界应力 的关系如下:

其中, 表示子气泡的直径。

结合破碎方法用于根据能量准则和力准则来确定临界应力。对于二元破碎,即气泡 分裂成两个气泡 时, 可以表示为:

能量约束 由断裂过程中表面能的增加所决定:

其中, 表示气泡的表面能量,而气泡 的大小则是根据气泡 的大小计算得出的,具体如下:

力约束 由最小子气泡的毛细力决定:

其中, 是表面张力系数。

破坏应力 导致气泡破裂,这是由气泡表面上的速度梯度引起的。在湍流中,速度变化可能由多种机制引起,例如湍流脉动、平均流动中的速度梯度、湍流涡旋和界面阻力 [369](第 1078 页),如图 14.19 所示:湍流中的气泡破碎机制(第 792 页)(改编自 [369](第 1078 页))。

图 14.19:湍流中的气泡破碎机制

这些破碎机制的应力表示为:

  • 由湍流速度脉动引起的惯性力:

  • 由于主流流速梯度引起的粘性剪切力:

其中, 是液体密度, 是液体相中的湍流耗散率, 是Kolmogorov微尺度。

其中, 表示液体的动力粘度, 则是体相中的剪切应变率。

  • 由涡流中速度梯度引起的粘性剪切力:

其中, 表示最小涡流中流动的特征应变率。

  • 界面阻力(或摩擦):

其中, 分别表示气泡 的终端速度和阻力系数。

常数 用于考虑不同机制引起的破坏应力估计中的不确定性。系数默认(并由 Liao [369] (第 1078 页) 推荐)值为:,以及

14.9.2.2.2.6 抛物线型概率密度函数 (PDF)

破碎概率密度函数 (PDF) 包含了由破碎事件形成的碎片的概率信息。它提供了颗粒的数量以及从破碎中可能得到的大小分布。Ansys Fluent 中实现的抛物线型 PDF 形式使您能够定义破碎 PDF,从而...

其中, 分别表示子颗粒和母颗粒的体积。形状因子 的取值不同,颗粒破碎分布函数的形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例如,若 ,颗粒破碎呈现均匀分布。若 ,则得到一个凹形抛物线,意味着获得大小不均的碎片比均等大小的碎片更为可能。相反,对于 的情况,则更倾向于获得均等大小的碎片。超出 0 到 3 范围的值是不允许的,因为概率密度函数(PDF)不能取负值。

需要注意的是,方程 14.724(第 793 页)中定义的 PDF 关于 对称。

14.9.2.2.2.7 广义 PDF

Ansys Fluent 中实现的广义 PDF 形式使您能够模拟多个破碎碎片(即大于两个),并指定子分布的形式(例如,均匀分布、等尺寸、磨损、幂律、抛物线、二元贝塔分布)。该模型既可应用于离散方法,也可用于 QMOM。

考虑到自相似公式 [539](第 1088 页),其中相似性 是子颗粒与母颗粒大小的比值(即 ),那么广义 PDF 可表示为

其中, 是自相似的女儿分布 [141](第1065页)。 的第 阶矩,记作

哪里

随后,数量守恒和质量守恒的条件可以表述为

[141](第1065页)的广义形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可以是0或1,分别表示由1个或2个项组成。对于每个项,是权重因子,是子颗粒的平均数量,是指数,而是beta函数。在方程14.730(第794页)中,对参数施加了以下约束:

为了展示如何将广义PDF转换为表示适当的子分布,请考虑以下表格中所示的表达式:

表14.6:子分布

类型
等大小 [321] (p. 1075)
磨损 [321] (p. 1075)
幂律 [674] (p. 1096)
抛物线 -a [674] (p. 1096)
奥斯汀 [34] (p. 1059)
二元贝塔 -a [259] (p. 1072)
二元贝塔 -b [420] (p. 1081)
均匀 [674] (p. 1096)

表14.7:女儿分布(续)

类型约束条件
等大小 [321] (p. 1075)p
磨损 [321] (p. 1075)2
幂律 [674] (p. 1096)
抛物线 -a [674] (p. 1096)
奥斯汀 [34] (p. 1059)
二元贝塔 -a [259] (p. 1072)2N/A
二元贝塔 -b [420] (p. 1081)2
均匀 [674] (p. 1096)

在表14.6:子分布(第795页)中, 是狄拉克δ函数, 是权重系数,而 是用户定义的参数。

通过使用表14.8:广义形式中子分布的值(第796页)所示的数值,广义形式可以表示表14.6:子分布(第795页)中的子分布。

表14.8:广义形式中子分布的值

类型w0w1约束条件
等尺寸1000*N/AN/AN/AN/A
损耗0.5210.521
幂律11N/AN/AN/AN/A
抛物线12N/AN/AN/AN/A
奥斯汀w11 ;
二元贝塔 **12N/AN/AN/AN/A
均匀分布11N/AN/AN/AN/A

(*) 你可以通过使用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来近似无穷大,例如 1e20。

(**) 当 时,Binary Beta -a 是 Binary Beta -b 的一个特例。

重要提示:请注意,对于 Ansys Fluent 中广义形式的 PDF 实现,您只需输入 的值,其余的值 ) 将自动计算。

14.9.2.2.2.8. Martinez-Bazan 破碎核

Martinez-Bazan 破碎频率 [416](第 1081 页)通常用于模拟搅拌槽反应器中的气泡破碎。该核提供了一个基于湍流应力和表面张力局部值的气泡破碎速率的现象学表达式。破碎速率表示为:

最大稳定气泡直径 由以下公式给出:

在上述方程中,

实验确定的常数

母泡直径

湍流耗散率

表面张力

液体密度

14.9.2.2.2.9 倒U形概率密度函数

大多数气泡破碎的子分布概率密度函数(PDFs)假设了一个对称的U形分布,其中等尺寸子气泡的破碎概率最小。尽管这种子分布函数在许多应用中效果良好,但[416](第1081页)中还提出了一种替代的倒U形分布,与U形分布相反,等尺寸子气泡的形成概率被假设为最大。在Ansys Fluent中,这一分布实现如下:

其中,,而的定义见破裂部分(第788页)。

14.9.2.2.2.10. 聚合

聚合核函数[400](第1080页)表示为

其中, 是一个用于校准聚合核的聚合因子。

聚合核的单位是 ,有时被定义为两个量的乘积:

  • 体积为 的粒子与体积为 的粒子之间的碰撞频率

  • “聚合效率”(即体积为 的粒子与体积为 的粒子聚合的概率)。

体积为 的粒子因聚合而产生的生成速率由下式给出:

体积为 的粒子与体积为 的粒子聚集,形成体积为 的粒子。因子 的引入是为了避免对每个碰撞事件进行重复计数。

体积为 的粒子因聚集导致的消亡速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重要提示:破碎和聚结核函数取决于物理应用的性质。例如,在气液分散体系中,这些核函数是局部液相湍流耗散率的函数。

以下是Ansys Fluent中可用的聚结函数列表:

  • 常数

  • Luo模型

  • 自由分子模型

  • 湍流模型

  • Prince和Blanch模型

  • Liao模型

  • 用户自定义模型

Luo模型、自由分子模型、湍流模型、Prince和Blanch模型以及Liao模型的聚结函数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描述。

14.9.2.2.2.11.Luo聚结核函数

对于Luo模型[398](第1080页),一般的聚结核函数定义为由于体积为的颗粒二元碰撞而形成的颗粒体积速率:

其中, 表示碰撞频率,而 则是碰撞导致聚结的概率。碰撞频率的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直径为 的两个粒子之间的特征碰撞速度。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聚合概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 是一个数量级为1的常数, 分别表示主相和次相的密度,而韦伯数定义为

14.9.2.2.2.12 自由分子聚集核

真实粒子以频率(或核)聚集和破碎,这些频率(或核)具有复杂的依赖关系,涉及粒子的内部坐标 [584](第1090页)。特别是,非常小的粒子(例如,直径可达 )由于布朗运动引起的碰撞而聚集。在这种情况下,碰撞频率与粒子大小有关,通常采用以下核函数:

其中, 是玻尔兹曼常数, 是绝对温度, 是悬浮流体的粘度, 分别是粒子 的直径(或长度)。这个核函数也被称为布朗核或邻位核。

14.9.2.2.2.13 湍流聚合核

在混合过程中,机械能被提供给流体。这种能量在流体中产生湍流。湍流产生涡旋,进而有助于能量耗散。能量从最大的涡旋传递到最小的涡旋,在其中通过粘性相互作用耗散。最小的涡旋的尺寸是科尔莫戈罗夫微尺度,,它表示为运动粘度和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函数:

在湍流流场中,聚集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发生:

  • 粘性子范围机制:当颗粒小于科尔莫戈罗夫微尺度 时,适用此机制。

  • 惯性子范围机制:当颗粒大于科尔莫戈罗夫微尺度时,适用此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颗粒具有独立的速率。

对于粘性子范围,颗粒碰撞受涡流内局部剪切的影响。根据萨夫曼和特纳 [564](第1089页)的工作,碰撞率表示为,

其中, 是一个预因子,考虑了湍流碰撞的捕获效率系数,而 是剪切速率:

在惯性子区,颗粒大于最小的涡流,因此它们受到流场中速度波动的影响而被拖拽。在这种情况下,聚并速率采用Abrahamson模型[6](第1057页)来表达。

其中,表示粒子的均方速度。

湍流碰撞的经验捕获效率系数描述了碰撞粒子之间的水动力和吸引相互作用。Higashitani等人[245](第1071页)提出了以下关系:

其中, 表示黏性力与范德华力之间的比值。

其中, 为哈梅克常数,是颗粒材料的函数,而 则为变形速率。

14.9.2.2.2.14 Prince和Blanch聚合核

Prince和Blanch的聚合模型[535](第1088页)假设两个气泡的聚合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1. 气泡碰撞,其间夹带少量液体。

  2. 分离气泡的液膜排液,直至达到临界厚度。

  3. 液膜破裂,气泡合并成一个大气泡。

此聚合核通过两个气泡的碰撞速率以及与聚合所需时间相关的碰撞效率来建模。

碰撞效率通过比较聚并所需时间 ( t_{ij} ) 与碰撞过程中实际接触时间 ( \tau_{ij} ) 来进行建模:

其中:

及:

在公式14.756(第800页)和公式14.757(第801页)中, 表示液体密度, 代表表面张力, 是初始膜厚度, 是破裂发生时的临界膜厚度, 表示液体的湍流涡流耗散,而 则是定义为等效半径的参数:

其中, 分别表示气泡 的半径。

湍流对碰撞频率的贡献被建模为:

碰撞粒子横截面积的定义如下:

湍流速度由以下公式给出:

是一个校准因子,用于调整湍流贡献。

浮力对碰撞频率的贡献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

是浮力的校准因子。

在公式 14.760(第 801 页)、公式 14.761(第 801 页)和公式 14.763(第 801 页)中, 分别是气泡 的直径, 是重力加速度。

目前忽略了剪切对碰撞频率的贡献(公式 14.754(第 800 页)中的 )。

14.9.2.2.2.15 廖氏聚合核

聚结发生在两个或多个流体颗粒碰撞时。这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发生,如湍流、涡流捕获、平均流动中的速度梯度、体积力以及尾流卷吸等,如图 14.20 所示:湍流中的气泡碰撞(第 802 页)(改编自 [369](第 1078 页))。

图 14.20:湍流中的气泡碰撞

假设所有聚结机制的累积贡献,廖 [369](第 1078 页)提出了一种计算两个体积分别为 的气泡之间二元碰撞总聚结频率 的公式。

其中, 表示气泡填充极限,而 是其最大值。当气泡相的局部体积分数接近最大填充极限 时,气泡合并速率无限增大。

由于气泡间的碰撞可能导致合并或反弹,因此使用合并效率(或概率)。合并频率 表示为碰撞频率 与每次碰撞事件效率 的乘积:

类似于动力气体理论,碰撞频率 ( h ) 近似为两个粒子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体积:

其中, 表示两气泡间的相对速度,而 则为碰撞的有效横截面积。

对于由湍流波动引起的随机气泡碰撞,其有效横截面积为:

其中, 分别代表气泡 的直径。

气泡 之间的相对速度估计如下:

其中, 是在距离 上的湍流速度,具体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液相中的湍流动能耗散率。

对于由湍流引起的碰撞,气泡 与气泡 之间的聚并频率 可表示为:

其中, 是一个常数,而 是在惯性碰撞区域中的聚并效率。方程 14.770(第 803 页)适用于远大于 Kolmogorov 长度尺度的气泡。

当考虑浮力效应时,只有在向上流动中,较快的气泡从下方接近较慢的气泡时,才会发生碰撞。聚并频率 被建模为:

其中, 是一个常数,而 分别表示气泡 和气泡 的终端速度。有效聚并效率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是 Kolmogorov 长度尺度。

惯性碰撞的聚并效率 表示为:

系数 的默认值为 5.0,

其中, 表示液体密度, 代表表面张力系数,而

粘性碰撞的聚并效率 表示为:

其中, 是液体的动力粘度, 是哈梅克常数,表示宏观物体间范德华相互作用的强度, 是流体在最小涡流中的特征应变速率。对于空气-水界面,其值近似为

在剪切诱导的碰撞中,气泡只能从高速度侧沿着主流速度方向与它跟随的另一个气泡发生碰撞。由速度梯度引起的气泡 和气泡 之间的合并频率 表示为:

其中, 是一个常数, 是整体流动的剪切应变率,而 由方程 14.772(第 803 页)定义。

对于远小于 Kolmogorov 微尺度的气泡,其碰撞被认为是受粘性力控制的。聚并频率 被建模为:

其中, 是一个常数。它可以从 Kolmogorov 尺度推导得出:

当一个直径大于临界尺寸的气泡在液体中移动时,它会在其后方的液体相中产生尾流。位于前导气泡尾流区域内的跟随气泡可以被加速并达到前导气泡。尾流裹挟的聚并效率被建模为:

其中, 是一个常数, 分别是气泡 的终端速度,而 分别是气泡 的阻力系数。气泡 的混合函数 定义为:

临界直径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是气体密度。

常数 用于考虑在不同条件下相对速度估计的不确定性。Liao [369](第1078页)建议将这些系数设置为1.0,这也是Ansys Fluent中的默认设置。

14.9.2.2.3 粒子成核生成

根据应用的不同,粒子可能会由于主要相中分子的转移而自发成核。例如,在溶液结晶过程中,第一步是相分离或“新生”新晶体。在沸腾应用中,第一个蒸汽泡的产生是一个成核过程,称为核沸腾。

成核速率通过边界条件定义,如公式14.698(第787页)所示。

14.9.2.3 求解方法

如前所述,Ansys Fluent 中的人口平衡方程可以通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求解:离散方法、非均匀离散方法、标准矩方法(SMM)和四阶矩方法(QMOM)。对于每种方法,Ansys Fluent 的实现仅限于对应于粒子大小的单一内部坐标。以下小节描述了每种方法的理论背景,并列出了它们的优缺点。

14.9.2.3.1 离散方法和非均匀离散方法

14.9.2.3.2 标准矩方法(SMM)

14.9.2.3.3 四阶矩方法(QMOM)

14.9.2.3.4 直接四阶矩方法(DQMOM)

14.9.2.3.1 离散方法和非均匀离散方法

离散方法(也称为分类或分段方法)由Hounslow [256](第1071页)、Litster [384](第1079页)和Ramkrishna [539](第1088页)开发。该方法基于将连续的颗粒尺寸分布(PSD)表示为一组离散的尺寸类别或区间,如图14.21所示:离散方法表示的颗粒尺寸分布(第805页)。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稳健的数值计算和直接给出PSD的能力。缺点是需要预先定义区间,并且可能需要大量的类别。

非均匀离散方法的求解方法基于离散方法,因此共享许多相同的基本原理。

图14.21:离散方法表示的颗粒尺寸分布

14.9.2.3.1.1 数值方法

在Ansys Fluent中,PBE以颗粒尺寸的体积分数形式编写:

其中, 表示次相的密度, 表示颗粒尺寸 的体积分数,定义为

以下是翻译成中文的文本:

在哪里

表示粒径为 的颗粒体积。在 Ansys Fluent 中,引入了一个称为 的分数作为解变量,这个分数被定义为

其中, 表示次级相的总体积分数。

成核速率 出现在描述最小尺寸 的体积分数的离散化方程中。符号 表示这个特定项,即 ,仅在最小颗粒尺寸的情况下出现在方程 14.783(第 805 页)中。

生长速率,如方程 14.783(第 805 页)[256](第 1071 页)所示,其离散化如下:

体积坐标被离散化为 [256](第 1071 页),其中 ,并被称为“比率因子”。

粒子的生成和消亡率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由粒子 聚集形成的粒子体积,其定义如下: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如果 大于或等于最大颗粒尺寸 ,那么对类别 的贡献为

重要提示:请注意,对于最小的颗粒类别,不存在破碎现象。

14.9.2.3.1.2 离散方法的破碎公式

Ansys Fluent 中离散方法的默认破碎公式基于 Hagesather 方法 [224](第 1070 页)。在该方法中,破碎源被分配到相应的尺寸区间,同时保持质量和数量密度不变。当相邻区间尺寸比可以表示为 ,其中 时,第 个区间()的源项可以表示为

这里

Ramkrishna [326](第1076页)提供了一种更为严谨的数学表达方式,其中破碎率被表示为...

哪里

Ramkrishna公式可能由于所需积分点数量庞大而计算较慢。然而,对于简单的形式,积分可以相对容易地进行。Hagesather公式所需的积分点较少,通过适当选择分箱大小,其与Ramkrishna公式的精度差异可以得到校正。

重要提示:为了保持计算时间合理,当Luo模型与Ramkrishna公式结合使用时,采用体积平均值来表示湍流涡流耗散。

注意:非均匀离散相应用Hagesather公式。

14.9.2.3.2 标准矩方法(SMM)

SMM由Randolph和Larson提出[540](第1088页),是求解PBE的另一种方法。其优点在于降低了问题的维度,并且求解低阶矩的传输方程相对简单。缺点是只有在恒定聚集和尺寸无关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右侧的精确闭合,并且无法进行破碎建模。然而,通过QMOM(参见第809页的矩量法(QMOM))克服了闭合约束。

14.9.2.3.2.1 数值方法

SMM方法基于对PBE关于内部坐标(在此情况下为颗粒尺寸)取矩。

定义矩为

假设颗粒持续增长,其传输方程可以表示为:

此处

表示指定的时刻数量,而 则是成核速率。生长项被定义为

以下文本翻译成中文为:而持续增长则表现为

公式14.802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推导出:

并反转积分顺序。基于这些矩量,可以推导出描述粒子群体总体特性的参数。

这些特性与混合悬浮液每单位体积中固态颗粒的总数、长度、面积和体积有关。通常使用索特平均直径 作为平均粒径。

为了封闭方程 14.801(第 808 页),需要用正在求解的矩来表示方程 14.802(第 808 页)至方程 14.805(第 808 页)中的量。为此,一种方法是假设与粒径无关的破碎和聚集核,以及其他简化,如对项 进行泰勒级数展开。或者,可以假设粒度分布(PSD)的轮廓,以便可以对方程 14.802(第 808 页)至方程 14.805(第 808 页)进行积分,并用正在求解的矩来表示。

在 Ansys Fluent 中,通过限制 SMM 应用于粒径无关生长和恒定聚集核的情况,实现了精确封闭。

14.9.2.3.3 矩量法(QMOM)

矩量法(QMOM)由 McGraw [422](第 1081 页)首次提出,用于模拟气溶胶演化和凝聚问题。Marchisio 等人 [413](第 1081 页)的应用表明,该方法需要相对较少的标量方程来跟踪人口矩,且误差较小。

当需要聚集量而不是精确的 PSD 时,QMOM 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离散方法替代方案。其优点是变量较少(通常只有六个或八个矩),并且动态计算尺寸区间。缺点是可能没有足够的横坐标来描述 PSD,并且求解乘积差分算法可能耗时较长。

14.9.2.3.3.1 数值方法

正交多项式序列的确定基于与(即颗粒尺寸分布)正交的原理。若正交近似的横坐标为阶数为的多项式的节点,则该正交近似即为所求。

如果 是一个次数为 或更小的多项式 [140](第1065页),则该方法是精确的。在其他情况下, 越接近一个多项式,近似就越准确。

计算正交近似的一种直接方法是利用其通过矩的定义:

阶数为 的正交逼近由其 个权重 个横坐标 定义,并且可以通过其前 个矩 来计算,方法是根据矩 写出多项式的递归关系。一旦这种关系以矩阵形式写出,就很容易证明多项式的根对应于雅可比矩阵 [534](第 1088 页)的特征值。此过程称为矩逆算法,它使用乘积差算法 [213](第 1069 页)或惠勒算法 [705](第 1098 页)。一旦知道了权重和横坐标,就可以计算由于聚结和断裂产生的源项,从而可以求解矩的输运方程。

应用公式 14.813(第 809 页)和公式 14.814(第 810 页),公式 14.801(第 808 页)中的产生和消亡项可以重写为

从理论上讲,在使用QMOM时,对破碎和聚结核函数的表达没有任何限制。

成核速率的定义方式与SMM相同。QMOM的生长速率由方程14.806(第808页)定义并表示为

14.9.2.3.4 直接矩量法(DQMOM)

DQMOM方程通过矩传递方法从基本数密度函数方程推导而来,类似于QMOM。不同之处在于,DQMOM假设每个积分点占据一个独立的流场,而QMOM假设所有积分点在同一流场中移动。这一差异使得DQMOM能够预测由于颗粒相互作用引起的颗粒分选。

在此DQMOM实现中,必须指定四个相:一个主相和三个次相,即DQMOM相。与QMOM相比,对于一个具有三个积分点的系统,DQMOM方法仅需要三个额外的方程来求解颗粒的有效长度,但每个DQMOM相的体积分数方程有额外的源项。在Ansys Fluent中,考虑了三种颗粒相互作用:生长、聚集和破碎。未考虑成核。

14.9.2.3.4.1 数值方法

描述一个经历聚集、破碎和生长的多分散颗粒系统的DQMOM方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DQMOM公式的详细信息可以在[169](第1066页)中找到):

其中, 分别代表体积分数和颗粒相的有效长度。 表示单位体积内的颗粒数量,而 是在第 个积分点处的生长速率。至于 ,则可以通过使用 个积分点对颗粒数密度输运方程进行矩变换后得到的线性系统来计算。该线性系统可以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定义的 系数矩阵 如下:

未知向量 是一个由 个元素组成的向量,其定义如下:

方程14.822(第811页)右侧为仅涉及聚并和破碎现象的已知源项。生长项直接在方程14.820(第811页)和方程14.821(第811页)中考虑。目前,成核现象尚未纳入考虑。

阶矩的源项 定义为

当正交点 的横坐标不同时,矩阵 是良定义的,并且可以求得方程 14.822(第 811 页)的唯一解。否则,矩阵 不是满秩的,无法求逆以找到 的唯一解。Ansys Fluent 采用的解决方法是使用扰动技术。例如,对于当前的三个正交点系统,扰动技术会向横坐标添加一个小的值,以确保矩阵 是满秩的。需要注意的是,扰动技术仅用于矩阵 的定义,并未对公式 14.827(第 811 页)的源项向量进行任何修改。因此,由聚并和破碎产生的权重和总体源项均不受扰动方法的影响。模拟测试发现,扰动方法可以稳定公式 14.822(第 811 页)的解,并减少那些横坐标值过于接近的两相的物理上不切实际的巨大源项。然而,对于横坐标 与其他两相明显不同的相,该技术影响甚微。

14.9.2.4 群体平衡统计

以下部分介绍在使用群体平衡模型时有用的统计概念。

  • 14.9.2.4.1 从矩重建颗粒尺寸分布
  • 14.9.2.4.2 对数正态分布

14.9.2.4.1 从矩重建颗粒尺寸分布

给定一组矩,可以根据湍流火焰的“统计上最可能”分布 [529](第 1087 页)获得最可能的 PSD,该分布由 Baldyga 和 Orciuch [39](第 1059 页)针对结晶问题进行了调整。

数密度函数 表示为

阶矩的方程现表述为

给定 个矩,可以通过全局收敛的牛顿-拉夫森方法找到系数 ,从而重建粒径分布(例如,图 14.22:粒径分布的重建(第 813 页))。

图 14.22:粒径分布的重建

14.9.2.4.2 对数正态分布

在使用任一种离散人口平衡方法时,您可以选择通过指定对数正态分布来设定速度进口处的尺寸分布。

粒径 作为变量的数量密度 的对数正态分布可以表示为:

其中, 分别是该分布的位置参数和尺度参数,可以表示为

分别为均值和标准差,并在初始化分仓分数时按对数正态分布的边界条件中给出,具体参见“初始化分仓分数时采用对数正态分布”部分。

本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在Ansys Fluent中模拟固化和熔化过程。关于模型的使用方法,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固化和熔化模型”部分。有关该模型理论基础的信息,已整理为以下各节:

ANSYS Fluent 可以用来求解涉及到包括在一个温度 (如纯金属中)或某个温度范围 (如在二元合金中)下发生的凝固和/或熔化问题。在此类问题的处理中,Fluent 不显式跟踪液固界面,而是采用焓-孔隙率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将液固糊状区视为多孔介质,并将液相体积分数等效为孔隙率,在动量方程中加入适当的源项来处理由于固体材料的存在而产生的额外压力降。

Fluent 中提供了以下能力以模拟凝固熔化:

  • 纯金属和二元合金的液-固凝固/熔化的计算
  • 连铸过程的建模
  • 凝固材料与壁面之间的接触热阻建模 (如由于空气间隙的存在)
  • 凝固/熔化过程中组分输运的建模
  • 与凝固/熔化相关的物理量的后处理 (如液相体积分数和拉出速度)

这些建模功能允许 Fluent 模拟大范围的凝固/熔化问题,包括熔化、凝固、结晶生长和连铸等。

Fluent 中的凝固/熔化模型存在以下使用限制:

  • 凝固/熔化模型只能与压力基求解器一起使用,在密度基求解器中不可使用
  • 凝固/熔化模型不能用于可压缩流动
  • 常规的多相流模型(VOF、Mixture、Eulerian 模型)中,只有 VOF 模型可以和凝固/熔化模型一起使用
  • 除了组分扩散率,用户无法通过 GUI 为固体和液体材料指定单独的材料属性。但是可以使用 DEFINE_PROPERTY 宏来指定固体和液体的属性。
  • 在凝固/熔化模型与存在化学反应的组分输运模型一起使用时,无法将化学反应限制在液相区域内,实际上在所有区域都会求解化学反应

在 Fluent 中采用焓-孔隙率(enthalpy-porosity)技术对凝固/熔解过程进行建模。在这种技术中,不显式跟踪熔体界面,而是采用一个称之为液相分数(liquid fraction)的物理量来表达,在每次迭代计算中,根据焓平衡来介绍液相分数。

糊状区是液体分数在 0 和 1 之间的区域。将糊状区模拟成“伪”多孔介质,随着材料的固化,孔隙率从 1 降低到 0。当材料完全凝固时,孔隙率变为零,速度也降为零。

焓-孔隙率技术将糊状区域 (部分凝固区域)视为多孔介质。单元的孔隙率等于该单元中的液相分数。在完全凝固区域,孔隙率及流动速度均为零。由于糊状区孔隙率降低而引起的动量衰减可表达为以下形式: 式中, 为液相体积分数, 为一个防止分母为零的极小值(0.001), 为糊状区常数, 为拉出速度。

糊状区常数用于控制材料凝固时速度变化量,该值越大,材料凝固时速度降低得越快。该常数取值非常大时可能会导致求解振荡。

在连铸过程中,拉出速度被考虑为凝固材料的运动,因为它在连铸过程中不断地从区域中被拉出。方程中的这一项允许新凝固的材料以拉出速度运动。如果固化材料没有从区域中被拉出,

材料的焓计算为显焓 与潜热 之和。 式中: 其中, 为参考焓; 为参考温度; 为定压比热容。

液相分数 定义为: 潜热量可写成液相潜热值与液相分数的乘积: 潜热量变化范围为 0(为固体)到 (为液体)。

对于凝固熔化问题,其能量方程可写为: 式中,H \rho \vec{v} ST_{solidus}=T_{liquidus}$,则使用[Voller 和 Prakash](671 “V. R. Voller, A. D. Brent, and K. J. Reid. A Computational Modeling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Metallurgical Solidification Process and Phenomena. Technical report. Conference for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Ranmoor House, Sheffield, England. September 1987.”)给出的基于比热的方法来更新液相分数。

在糊状区与凝固区的湍流方程上添加源项,以描述固体物质的存在。源项形式与动量方程源项相似: 式中, 为湍流物理量(如湍动能、湍流耗散率等), 为糊状区常数。

对于纯净物质的凝固及熔化,相变发生在不同的熔化温度 下;而对于多组分混合物,在较低的固相线与较高的液相线温度之间存在糊状的凝固/熔化区。当多组分液体凝固时,溶质从固相扩散到液相,这种效应可以利用溶质 的组成系数 来量化,其描述为界面处固相质量分数与液相质量分数的比值。

Fluent 采用以下方式计算多组分混合物的固相线温度和液相线温度。

固相线温度: 液相线温度: 式中, 为溶质 的组成系数; 为溶质 的质量分数; 为液相线的斜率。

如果质量分数的值 超过共晶质量分数 的值,则在计算液相线和固相线温度时将其截断。计算时假设混合物的最后一种组分为溶剂,其他组分为溶质。

Fluent 预计用户将为组分 的液相线输入一个负斜率 。如果用户输入一个正的斜率,Fluent 会忽略该输入,转而使用共晶温度和共晶质量分数来计算斜率: 在多组分混合物中,通过常规的液相分数方程更新液体分数会导致数值误差和收敛困难。此时采用以下迭代方程计算液相分数: 式中,上标 表示迭代次数; 为松弛因子,默认值为 0.9; 为单元矩阵系数; 为时间步长; 为当前密度; 为网格单元体积; 为当前网格的温度; 为界面温度。

Fluent 提供了两种微观尺度上的组分分离模型,即 Lever 法和 Scheil 法。前者假定溶质在固体中无限扩散,而后者假定溶质无扩散。对于 Level 法,界面温度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 为组分的数量。

而 Scheil 法采用下式计算 利用 Lever 法的组分输运方程可表述为: 式中, 为反应速率; 表述为: 其中, 为液相速度; 为固相速度(拉出速度),当求解中不包含拉出速度时,该变量为零。液相速度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液相()及固相()质量分数由分配系数 相联系: 当使用 Scheil 模型时,Fluent 通过求解以下方程获取:

Scheil 法假设固体区域内溶质扩散为零,而 Lever 法则假设固体区域内溶质扩散为无穷大。反扩散模型在微观水平上使用一个无量纲参数 在 0 (在 Scheil 规则中没有扩散)与 1 (在 Lever 规则中无限扩散)之间建立有限固体扩散的微观模型。 取决于凝固条件,如固体扩散系数、局部凝固时间和二次枝晶臂间距等。界面温度通过下式计算: 当 Scheil 法包含反扩散时,组分扩散方程表示为: 总组分质量分数与液体组分质量分数关系为:

在连铸过程中,凝固物质通常是连续地从计算域中被拉出,如下图所示。因此固体材料的速度是有限的,必须在焓-孔隙度模型中加以考虑。

图1 连铸中的拉出速度

如动量方程所述,焓-孔隙度方法将固-液糊状区视为多孔介质,孔隙度等于液体分数。在动量方程中加入一个合适的源项来考虑由于糊状带的多孔结构而引起的压降。对于连铸应用,动量方程源项使用液体与固体之间当相对速度,而非绝对速度。

固体拉出速度的精确计算取决于固体的杨氏模量、泊松比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力。Fluent 基于凝固区域边界处的速度,利用拉普拉斯方程来近似固体区域的拉出速度: Fluent 在计算拉出速度时采用了以下边界条件:

  • 在速度入口、静止壁面或移动壁面上,使用指定的速度
  • 在所有其他边界 (包括液-固界面),使用零梯度速度。

仅在固体区域中计算拉出速度。请注意,Fluent 可以制定拉出速度为指定的常数值或自定义的场函数。

Fluent s 凝固/熔化模型可以利用壁面与液相分数小于 1 的网格单元之间当额外热阻来考虑壁面与凝固材料之间存在的空气间隙。这种接触热阻是通过改变近壁流体的热导率来考虑的。因此,壁面热通量可表示为: 式中, 如下图所示。 为流体热导率; 为液体体积分数; 为接触热阻。

图2 接触热阻回路

在涉及到多组分多凝固/熔化过程中,液池密度随温度和组分的变化而变化。在重力场存在的情况下,浮力将由两种机制引起:

  • 热浮力(Thermal buoyancy):密度随温度改变而以引起当浮力
  • 溶质浮力(Solutal buoyancy):密度随熔体物质组成变化而引起的浮力。在多组分凝固问题中,溶质在液固界面附近不断被排斥,导致液池中溶质富集。这种对溶质的富集使固液界面附近产生浓度梯度,从而产生密度梯度。

热浮力与溶质浮力模型的建立对于准确预测整体凝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热浮的作用,流动趋向于促进混合和平滑温度梯度。因此,排除这一项会导致对凝固时间的预测不准确。Solutal 浮力将富集液体移离液-固界面,并将其替换为远场标称成分液体,排除 Solutal 浮力会导致对多组分材料偏析模式的过度预测。

针对多组分凝固问题,Fluent 采用 Boussinesq 方法建立浮力诱导流动模型。热浮力按自然对流和浮力驱动流动理论计算。由 Solutal 浮力引起的体积力是用类似的方法计算的: 式中, 为液相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 为组分 的参考质量分数; 为组分 的膨胀系数; 为溶质组分的数量; 为重力加速度向量; 为参考密度。

总体力是热浮力和溶质浮力之和,二者具有相似或相反的符号。

本章介绍了线性和非线性弹性结构模型的理论基础,这些模型可用于进行涉及预测受流体流动影响的固体中应力的流动分析。此功能适用于2D平面和3D网格,但不适用于2D轴对称网格。在物理上,该功能仅限于线性等温和各向同性弹性。

尽管单独解决弹性问题可能很有趣,但结构模型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在Fluent会话中完全执行流固耦合(FSI)模拟。这被称为“固有FSI”,因为所有的结构计算都由Fluent执行;请注意,您也可以使用外在求解器来处理FSI问题,通过映射或系统耦合将结构数据整合到您的Fluent流体模拟中。流场会在与固体接触的界面边界上施加力,这将导致固体变形;固体域的位移反过来会导致流体域的变形。

线性或非线性弹性问题属于椭圆型问题,即其行为主要由边界值(而非初始值)决定。因此,使用有限元方法来求解固体中的应力和变形是很自然的。在FSI边界的流体侧,物理行为通常由输运主导(至少当雷诺数足够大时),因此有限体积法是合适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两个区域/方法之间建立通信。

以下各节提供了关于结构模型的理论信息:

关于如何使用结构模型和进行模拟设置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在Fluent中建模流固耦合(FSI)”。

以下限制适用于固有FSI模拟:

  • 它适用于3D模型以及2D平面应力模型(不考虑2D平面应变模型),但2D轴对称和轴对称涡流仅在线性弹性模型中支持。

  • 不包括非等温效应,即忽略了热膨胀。

  • 固体属性(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必须恒定。

  • 仅使用线性插值函数。

  • 不支持多面体单元。仅可使用四面体、六面体、楔形和金字塔单元进行3D模拟,以及仅可使用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进行2D模拟。

  • 默认的显式网格更新用于双向FSI模拟在某些条件下(例如当流体和固体的密度相近或考虑大变形时)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使用隐式动态网格更新。

  • 线性弹性模型假设应力载荷不超过固体材料的屈服强度。

在流固耦合(FSI)背景下,流体在界面边界上施加力于固体,导致固体发生形变;固体域的位移反过来又会导致流体域的形变。流体与固体之间的通信体现在流体对固体的力以及固体对流体的位移上。当固体域经历的位移很小时,固体形变对流体域的反馈可以忽略不计:这被称为单向FSI模拟。当固体域经历的位移不再可以忽略时,固体形变对流体域的反馈变得必要:这被称为双向FSI模拟。

内在FSI用于指代一种流固耦合模拟,其中使用同一个求解器同时求解流体流动控制方程和固体形变。在内在FSI背景下,流体和固体域共享一个公共界面,其离散化是一致的。固体域的位移将由流体产生的连续力引起;这些力当然是先验未知的,并且是计算的一部分。

如果固体区域的预期位移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只需考虑单向FSI模拟即可。单向FSI模拟可以是稳态的或瞬态的;这取决于为流体流动模拟选择的设置。

在固体域计算的位移影响流体域的情况下,应使用双向FSI方法,例如以下示例:围绕柔性铝制挡板的高压流动,或初始变形后在流体中自由振荡的悬臂薄板。对于此类情况,流体域将根据固体域上计算的位移发生变形;当然,这些位移也是先验未知的,并且是整个计算的一部分。在双向FSI的背景下,流体-固体接口两侧的物理和数值方法不同;然而,需要确保位移和速度的连续性以及应力的平衡。双向FSI通过瞬态方案求解,默认使用显式网格更新,使得动态网格仅在时间步长的开始时更新;对于强FSI耦合的情况,应启用隐式更新方案,以便在时间步长内进行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在线性弹性范围内考虑小位移。因此,尽管固体也会变形,但固体上的位移控制方程的计算将基于初始坐标进行。

16.4.1 方程

16.4.1.1 线性等温和等熵弹性

考虑一个被边界 包围的固体物体 。通常情况下,体积力作用在 上,而表面力和/或位移则施加在 上。设 表示在 上定义的位移矢量,该矢量是由施加在 上的力和位移引起的。从 出发,可以计算出变形张量 ,它是 梯度的对称部分:

在当前线性等温和各向同性弹性背景下,应力的本构方程由以下给出:

其中, 是单位张量。该方程涉及两个物理参数:杨氏模量 和泊松比

将应力 的这一表达式引入动量方程,并在用其定义替换 之后,最终得到关于位移 的二阶椭圆方程。替换后,动量方程可写为:

其中, 表示固体的密度, 表示加速度。该方程要求在边界条件中给出位移条件或力条件。因此,在固体被固定的边界上,将指定零位移,而在自由悬挂的墙壁上可以施加节点力或连续力。在流固耦合(FSI)模拟中,在固体与周围流体接触的边界上,将指定由流体产生的连续力作为边界条件。

16.4.1.2 冯·米塞斯应力的评估

冯·米塞斯应力在用于预测延性材料(如金属)屈服现象的冯·米塞斯准则中被引用。其计算公式为:

该方程是代数形式的,因此可以直接从先前计算的应力分量中评估出冯·米塞斯应力。

对于二维平面应力状态,关系式变为:

冯·米塞斯应力可用于线性和非线性弹性情况。它最初是为延性材料(如金属)开发的。将其应用于其他固体材料则需要验证和常识判断。

16.4.2 有限元表示

除了少数简单情况外,方程16.3(第827页)无法解析求解,因此必须采用数值方法。如前所述,线性弹性问题属于椭圆型问题,即其行为主要由边界值(而非初始值)决定。因此,使用有限元方法来求解固体中的应力和变形是相当自然的。在有限元框架下,被分析的结构被离散化(近似)为由个离散区域(元素)组成,这些区域在有限数量的点(节点)处连接。对于2D情况,这些元素是三角形或四边形,而对于3D情况,则使用四面体、六面体、楔形或金字塔形。

在节点上定义位移未知数,并通过每个元素层面的适当插值函数进行连接。这些插值函数在每个元素层面以及其一阶导数上是连续的;它们被选择得在相邻元素之间的界面处也能保证连续性。在许多应用中,考虑连续的分段线性插值函数。这样的插值函数与未知节点位移向量一样多,特别是每个插值函数在节点,而在其他节点处

16.4.2.1 系统矩阵的构建

首先,我们暂时忽略方程16.3(第827页)中的加速度项。设为位移场的近似解,通过节点值和插值函数来描述。插值函数和近似解用于将偏微分方程16.3(第827页)转化为包含个向量方程和个向量未知数的线性代数系统。为此,我们采用以下步骤:

  • 通过将方程16.3(第827页)与个插值函数相乘,生成个方程。

  • 应用部分积分规则和格林定理,降低导数阶数,并便于将力边界条件融入系统中。

  • 最终,将基于节点值和插值函数描述的位移场近似解引入系统。

经过离散化处理,方程16.3(第827页)的形式变为

其中, 表示施加在边界 上的外力向量。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公式 16.6(第 828 页)重新排列为:

在公式16.7(第828页)中, 是总刚度矩阵, 是节点位移未知量 的向量,而 则来自施加在固体边界上的外部(连续或节点)力。特别是在FSI(流固耦合)模拟中,它们包含了由流体运动产生的力。加法性质允许在公式16.6(第828页)中的积分在每个单独的单元层面进行,以获得局部刚度矩阵,随后将其组装成线性系统的总刚度矩阵 。在完成总刚度矩阵的组装后,通过从系统中移除相应的未知量和方程来施加位移边界条件。这些方法有详细的文档记录(例如,参见Zienkiewicz [732](第1099页))。在当前背景下解决系统问题时,使用了一种迭代求解器。

16.4.2.2 动态结构系统

在线性结构动力学系统中,内力与节点位移成线性比例关系,且结构刚度矩阵保持不变。然而,动量方程中应考虑惯性项,以及可能的结构阻尼项。离散化的公式16.7(第828页)现在变为

其中, 分别代表结构质量矩阵、结构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而 则分别表示节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 是施加的载荷向量。在线性结构动力学系统中,矩阵是常数,而向量是时间的函数。目前,结构阻尼矩阵 并未被考虑,但为了保持方程的普遍性,它仍被保留在方程中。

在数值求解有限元半离散运动方程(如公式16.8(第829页)所示)的直接时间积分方法中,文献中提供了几种方法;其中两种方法,即纽马克方法(Newmark [475](第1084页))和后向欧拉方法,在Fluent中可用,并在后续章节中进行了描述。

16.4.2.2.1 纽马克方法

纽马克系列时间积分算法(Newmark [475](第1084页))是最流行的时间积分方法之一,作为一种单步算法。正如Hughes [261](第1072页)所指出的,半离散公式16.8(第829页)可以重写为:

其中, 分别表示在时间 时的节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而 则表示在时间 时施加的载荷向量。除了方程 16.9(第 829 页)之外,Newmark 系列时间积分算法还要求更新位移和速度,如下所示:

其中, 是 Newmark 积分参数, 分别表示在时间 时刻的节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而 则是时间步长。利用这三个代数方程(方程 16.9(第 829 页)、方程 16.10(第 829 页)和方程 16.11(第 829 页)),可以针对未知量 以及三个已知量,构建一个单步时间积分器。

各系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 . 以及 .

计算过程如下。首先,利用公式16.12(第830页)计算节点位移向量 。接着,程序通过以下关系式计算节点速度向量 和节点加速度向量

在选择适用于有限元半离散运动方程(方程16.7,第828页)的适当时间积分方案时,最重要的因素是精度、稳定性和耗散性。在条件稳定的时间积分算法中,稳定性受所选时间步长的影响;而在无条件稳定的时间积分算法中,时间步长可以独立于稳定性考虑来选择。

在新马克方法中,数值算法耗散的量可以通过新马克参数之一()来控制,具体如下:

(16.15)

当Newmark参数满足上述条件时,Newmark系列方法是无条件稳定的(Hughes [261](第1072页))。通过引入幅值衰减因子,上述条件可以表述为:

因此,Fluent 为您提供了 Newmark 积分过程,该过程通过输入幅度衰减因子 实现无条件稳定。

16.4.2.2.2 后向欧拉法

后向欧拉法要求速度和加速度按以下方式更新:

结合方程16.17(第830页)和方程16.18(第831页)与方程16.9(第829页)给出的半离散运动方程,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未知量 的单步时间积分器,如下所示:

16.4.2.2.3 瑞利阻尼

在结构模型中,瑞利阻尼适用于瞬态本征流固耦合(FSI)案例。如《Newmark方法》(第829页)所述,瞬态运动方程的最终形式可以写为:

其中,各系数由以下公式给出:,以及

此外,结构阻尼矩阵的Rayleigh模型如下:

其中, 是质量比例阻尼系数,而 是刚度比例阻尼系数。

在考虑线性弹性结构模型时,假设了应变与位移之间的线性关系。这种假设仅在位移概念较小时才适用。相反,大位移意味着初始几何形状的显著变化,因此必须在求解算法中引入几何非线性(参见 Bhatti [59](第 1060 页)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16.5.1 有限元几何非线性

非线性弹性结构模型考虑了几何非线性,以模拟大变形。在大变形情况下,参考构型基于初始构型,并且所有量都采用总拉格朗日公式进行表述。因此,刚度矩阵成为位移的函数。这种公式中的主要概念之一是引入变形梯度公式,这是在大位移公式中描述应变的主要工具。

总之,非线性弹性结构模型的主要概念包括:

  • 大应变

  • 刚度矩阵是位移的函数

  • 应变与位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 总拉格朗日公式

初始状态与变形状态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从数学上讲,变形通过变形张量表示:

16.5.2 有限元非线性离散化

几何非线性离散化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刚度矩阵。节点位移增量的求解方程的整体离散化基于切线单元方程:

在前述方程中,总刚度矩阵由两个部分构成:当前刚度矩阵和应力刚度矩阵。当前刚度矩阵定义为:

应力(几何)刚度矩阵定义如下:

在哪儿

应变-位移矩阵

变形梯度矩阵

本构矩阵

第二皮奥拉-基尔霍夫应力张量

单元体积

16.5.3 本构方程

为了完全封闭有限元非线性离散化(第832页)中概述的方程,必须定义一个本构方程,以确定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对于大位移问题,假设格林-拉格朗日应变与第二皮奥拉-基尔霍夫应力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可以定义一阶张量形式为:

向量矩阵形式如下:

第二类皮奥拉-基尔霍夫应力矢量定义如下:

格林-拉格朗日应变矢量定义如下:

构成矩阵 将形成一个 的矩阵张量。此处不涉及大应变情况下构成矩阵的完整推导,但我们仅指出,默认情况下使用可压缩的超弹性 Neo-Hookean 材料作为非线性弹性的模型。Neo-Hookean 模型因其通用性以及作为通常线性各向同性模型(胡克定律)向大变形的自然延伸而被首选。

16.5.4 非线性系统的瞬态方案

非线性系统的默认瞬态方案与线性弹性所用的方案相同:Newmark 方法。非线性系统瞬态运动的半离散方程给出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内部载荷 依赖于当前时刻 的位移 。通过牛顿-拉弗森方法,可以将上述方程线性化,得到以下形式:

残差向量

位移增量

切线刚度矩阵

以及

相同的逻辑也适用于与非线性弹性模型结合使用的后向欧拉方案。

结构模型允许您进行热弹性分析,以模拟热载荷对固体结构变形的影响。

请注意,只有在启用了能量方程的情况下,热效应才可用于线性或非线性结构模型。在Fluent用户指南的Fluent用户指南中,建模流固耦合(FSI)部分描述了设置固有FSI模拟的方法。

有关热弹性结构模型的理论基础的详细信息,请参阅以下部分:

16.6.1. 本构方程

16.6.2. 有限元离散化

16.6.1 本构方程

热弹性本构方程为:

其中:

总应变向量

温度变化

初始(参考)温度

总应力向量

热膨胀系数向量

热弹性系数向量

弹性刚度矩阵

16.6.2 有限元离散化

为了将热效应纳入有限元矩阵方程(公式 16.7(第 828 页)),

增加了额外项,导致以下公式:

其中:

温度向量

单元热弹性刚度矩阵

单元热弹性刚度矩阵定义为:

关于应变-位移矩阵 和单元形状函数 的定义,遵循与标准离散化理论相同的规则。

结构模型可以与电池膨胀模型耦合,以模拟电池单元因电化学效应和电池电极层变形而产生的形变。电池膨胀效应仅适用于线性或非线性结构模型,并且当电池膨胀模型如 Fluent 用户指南中“Newman 的 P2D 模型输入”所述启用时才可用。

为了模拟电池膨胀效应,结构模型与电池膨胀模型协同工作。电池膨胀模型向结构模型提供电极层应变标量 和电极层法向矢量 ,以求解膨胀应变张量 、动量平衡以及膨胀应力张量 。结构模型计算上述项后,将其提供给电池膨胀模型以求解相关的电化学子模型方程。在结构模型和电池膨胀模型之间传递的变量称为耦合变量。

在使用动态网格的情况下,电极层法向矢量 根据电池几何形状的局部旋转转换为变形框架电池层法向矢量 ,并表示为: 其中 是单位矩阵, 是变形梯度。请注意,当电池几何形状不使用动态网格时, 将等于

然后,膨胀应变张量 从电极层应变标量 重建为:

电池膨胀引起的有效应力 是通过线性各向同性弹性方程(方程 16.3 (第 827 页))从 中获得的。为了确保变量耦合与电池膨胀模型一致,建议在方程 16.3 (第 827 页) 中采用以下杨氏模量公式:

其中, 表示杨氏模量, 表示电池三明治层组件的厚度,下标 分别代表电池阳极、隔膜和阴极(参见电池膨胀模型(第893页),特别是E-Chem独立模式中的膨胀建模(第898页)),而 表示在线性弹性公式中使用的有效杨氏模量。

为了求解电池几何体上的总应力 ,通过包含并定义为膨胀应力的动量方程进行求解:

随着动量方程的求解,电池几何体上的总应力 被定义为:

欧拉壁膜(EWF)模型可用于预测壁面上薄液膜的形成和流动。本章概述了欧拉壁膜模型所采用的理论及其控制方程。

有关如何使用欧拉壁膜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欧拉壁膜模型建模”部分。

薄膜模型的基本构想是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二维的薄液膜,如图17.1所示:需要壁膜模型的亚网格过程(第838页)。当液滴撞击计算域内的固体表面时,会形成薄液膜。这种撞击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粘附,液滴以较低能量撞击壁面并保持近似球形;反弹,液滴基本完好地离开表面,但速度发生变化;扩散,液滴以中等能量撞击壁面并扩散到薄膜中;以及溅射,撞击的液滴一部分加入薄膜,另一部分则以多个较小液滴的形式离开壁面。

薄膜假设是欧拉和拉格朗日薄膜建模方法中通常采用的一种假设,具体来说,薄膜的厚度远小于表面的曲率半径,因此薄膜厚度方向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并且形成的薄膜足够薄,使得薄膜内的液体流动可以被视为平行于壁面,并假定其具有二次形状。为了封闭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建模假设。

图17.1:需要壁面薄膜模型的次网格过程

在三维域中的二维薄膜质量守恒方程为:

液膜动量守恒表达如下:其中, 表示液体密度, 代表液膜高度, 是表面梯度算子, 为液膜平均速度,而 则是由于液滴收集、液膜分离、液膜剥离以及相变等因素导致的单位壁面面积上的质量源。

式中

方程17.2(第838页)左侧的各项分别表示瞬态和对流效应,其中张量表示基于二次薄膜速度分布计算的微分对流项[287](第1073页),[288](第1073页)。右侧第一项包括气流压力、垂直于壁面的重力分量(称为扩散)和表面张力的影响;第二项表示沿薄膜方向的重力效应;第三和第四项基于二次薄膜速度分布表示了气体-薄膜和薄膜-壁面界面上的净粘性剪切力;第五项与液滴收集或分离有关;最后一项是由于薄膜液体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产生的表面力。请注意,在得出右侧的剪切和粘性项时,假设了抛物线型的薄膜速度分布。

薄膜能量的守恒表示为:

在上式中, 是平均薄膜温度,向量 是使用二次薄膜速度和温度分布表示计算的微分平流项。在右侧括号内的第一项表示气体-薄膜和薄膜-壁面界面上的净热通量, 分别为薄膜表面和壁面温度, 为薄膜半深度温度,均从薄膜温度分布表示和气体-薄膜及薄膜-壁面界面的热边界条件计算得出。 是由于液体从主流流到壁面的冲击而产生的源项。 是质量蒸发或凝结速率, 是与相变相关的潜热。

公式17.1(第838页)和公式17.2(第838页)构成了EWF模型的基础,只有在需要进行热模型时,才可选解公式17.3(第839页)。这些方程在壁面边界的表面上求解。由于这里考虑的薄膜很薄,润滑近似(平行流)是有效的,因此这些方程在平行于表面的局部坐标系中求解。

后续部分介绍了在Ansys Fluent中采用的EWF子模型和数值求解程序。

17.2.1 薄膜子模型

欧拉壁膜模型可以通过源项与离散相模型(DPM)、VOF多相模型以及欧拉多相模型进行交互。在与DPM模型交互时,离散颗粒被收集形成壁膜。离散颗粒在与膜边界交互时会发生溅射,产生额外的颗粒,这与拉格朗日膜模型中描述的方式相同。当膜从壁面分离或剪切应力足够大以至于大颗粒可以从膜上剥离时,也会产生额外的颗粒。通过向膜方程添加源项来考虑因分离或剥离而从膜表面离开的质量。在欧拉多相交互中,多相流中的次要相在固体表面上被捕获,形成液膜。可以计算固体表面的收集效率。由于分离和剥离而从液膜中离开的质量和动量被添加到多相流中的次要相。在与VOF多相模型交互时,超过指定限度的膜液体可以使用VOF模型进行建模,而在VOF多相流中体积小于指定限度的次要相流体可以使用壁膜模型进行建模。

17.2.1.1 DPM收集

离散颗粒流或撞击壁面边界的离散颗粒被吸收到膜中。当颗粒被吸收时,它们的质 量和动量被添加到方程17.1(第838页)和方程17.2(第838页)的源项中,分别是连续性和动量方程。质量源项由下式给出:

其中, 表示撞击表面的颗粒流的流量。动量源项即为

其中 表示颗粒流的流速, 表示液膜的流速。

17.2.1.2 颗粒与壁面相互作用

颗粒撞击液膜壁面边界可能导致颗粒反弹、飞溅或被吸收形成壁面液膜。颗粒与壁面边界的相互作用细节在拉格朗日液膜模型中描述(撞击边界时的相互作用(第500页))。

17.2.1.3 液膜分离

如果满足两个条件,液膜可以从边缘分离——首先是面之间的角度足够大,其次是液膜惯性超过一个临界值(由您定义)。如果发生分离,液膜方程中的源项用于从分离发生点上游的对应面移除质量和动量。此源项在每个液膜时间步长内累积,并在DPM迭代中使用此源项创建颗粒流。新的颗粒流仅在DPM迭代期间创建,然而由于液膜从边缘分离产生的源项在每个液膜步长中更新。

17.2.1.3.1 分离准则

根据Foucart的工作,如果超过临界角度并且基于液膜的韦伯数高于最小值,液膜可以在边缘发生分离。

韦伯数定义为,

其中 是薄膜的表面张力。分离准则变为:

图17.2:分离准则

一旦发生分离,您可以根据Foucart([188](第1067页))、O’Rourke([495](第1086页))和Friedrich([193](第1068页))的工作,指定三种不同的模型来计算边缘处剥离粒子流的数量和直径。

17.2.1.3.1.1 Foucart分离

Foucart的边缘分离模型假设液滴直径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边缘的长度, 是薄膜的高度。粒子从薄膜中流出的流量 等于薄膜沿边缘的质量通量。

其中,是从边缘质心指向面中心的内向法线。根据Foucart准则从边缘分离的颗粒被赋予分离发生处薄膜边缘的速度。

17.2.1.3.1.2 O’Rourke分离

O’Rourke边缘分离模型假设液滴直径等于边缘处薄膜的高度,并且从薄膜流出的颗粒流量等于薄膜跨越边缘的质量通量。

17.2.1.3.1.3 Friedrich分离

Friedrich分离模型假设液滴直径等于边缘处薄膜的高度,但从薄膜流出的颗粒流量是根据薄膜惯性与表面张力之间的实验得出的力比来计算的。

力比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而特征破碎长度则由下式给出:

以及相对韦伯数 ( W{e}_{rel} ) 和薄膜流动雷诺数定义如下:

与O'Rourke或Foucart分离方法不同,颗粒流中的质量通量是根据实验得出的,为边缘通量的一定百分比,如方程(第841页)所示。这个百分比被假定为力比的一个函数,具体如下:

17.2.1.4 膜条剥离

当气相与壁面上的液膜之间存在高相对速度时,会发生膜条剥离现象。在足够高的剪切速率下,液膜表面会形成开尔文-亥姆霍兹波并逐渐增长,最终从表面剥离出液滴。在Ansys Fluent的壁面液膜模型当前实现中,这种现象的模型基于Lopez de Bertodano等人([390](第1079页))和Mayer([417](第1081页))的工作。

如Mayer所述,在剪切流中的薄液膜内,由于开尔文-亥姆霍兹型的不稳定性,会形成波长为的波,但这些波被液膜中的粘性力所抑制。波的增长与抑制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一个频率的项。

注:原文中的“that is, separated flows”翻译为“即分离流”,意指在力比大于1的情况下,流动是分离的。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其中 是一个取值为 0.3 的保护参数,

在公式17.16(第842页)中, 表示气体速度。

为了使波增长并最终从薄膜上脱离, 必须大于零,这意味着增长波的最小波长应为:

根据泰勒理论,可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推导出频率表达式,洛佩兹·德·贝尔托达诺等人[390](第1079页)给出了该表达式。

继Mayer之后,剥离液滴的平均粒径为

在图形用户界面中,(默认值为0.14)是一个数值因子,相当于直径系数。

为了在液体表面获得质量流率,假设 ,其中 是扰动的平均波长。Mayer 使用表达式 ,这导致从表面剥离的液滴流率的以下表达式:

(默认值为0.5)是一个数值因子,相当于图形用户界面中的质量系数。在影片计算过程中,根据上述表达式累积质量源,并在DPM迭代期间,以薄膜速度和从面计算的质量流量注入自由流。

除非液体薄膜所在的面超过了临界剪切应力(在图形用户界面中定义),否则不会从薄膜中提取质量。

17.2.1.5 次相沉积

在欧拉多相流中,收集在固体表面上的次相应与欧拉壁面薄膜模型中定义的材料相同。当次相被壁面捕获时,其质量和动量从多相流中移除,并分别作为源项添加到壁面薄膜的连续性和动量方程,即方程17.1(第838页)和方程17.2(第838页)中。

质量源项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第二相的体积分数, 是第二相的密度, 是相速度垂直于壁面的分量,而 是壁面的表面积。

动量源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表示次相的速度矢量。

次相的收集效率计算如下:

其中, 分别代表参考(远场)次相浓度和速度。

17.2.1.6 壁面液膜与混合物组分输运的耦合

欧拉壁面液膜模型也可以与混合物组分输运模型耦合,以考虑液膜材料(液体)与气体组分(蒸汽)之间的相变。相变速率采用以下模型进行建模:

  • 扩散平衡模型

相变速率受以下因素控制:

其中, 表示气体混合物的密度, 是蒸汽物种的质量扩散率, 是单元中心到壁面的距离, 是相变常数, 代表单元中心蒸汽物种的质量分数。饱和物种质量分数的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气体混合物的绝对压力, 分别表示蒸汽组分的分子量和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饱和压力 仅是温度的函数。默认情况下,假设水蒸气为蒸汽组分,其饱和压力根据 Springer 等人([626],第1093页)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然而,在材料任务页定义蒸汽材料时,您可以通过使用用户自定义属性来替换上述默认公式。

从公式17.25(第843页)可以清楚地看出,当蒸汽质量分数超过饱和质量分数时,会发生凝结(即负的);相反,当蒸汽质量分数低于饱和质量分数时,液膜会蒸发。公式17.25(第843页)中的相变常数分别对凝结和蒸发取不同的值。

在以下情况下,使用薄膜高度 来防止在没有液体存在时产生蒸汽:

  • 壁面边界层模型

有关壁面边界层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见《质量传递从薄膜》(第518页)。

  • 用户定义模型

用户可以通过用户定义的轮廓UDF指定相变速率。请注意,此类UDF必须返回以 为单位的正值。UDF返回的速率将在代码内部转换为 并带有适当的符号。

17.2.1.7 欧拉壁面薄膜与VOF多相模型的耦合

当液体薄膜积累变得显著,且薄膜厚度超过指定的最大限制时,EWF模型可能无法产生有效的计算结果。连接EWF和VOF多相模型的能力使得薄膜液体解决方案在两个模型之间进行转换,从而可以通过VOF多相模型进行积累的薄膜液体的解决方案。此外,在VOF建模中,存在流体体积靠近壁面边界变得非常小的情况。使用VOF模型解析这些小流体体积可能不切实际且成本高昂。在这种情况下,VOF到壁面薄膜的过渡允许使用EWF模型对小体积流体进行建模。

Ansys Fluent提供了耦合EWF和VOF多相模型的功能,允许针对此类情况采用混合解决方案方法。

在EWF和VOF模型过渡期间,薄膜和次相液体的质量、动量和能量项在两个模型之间进行转移。过渡可以基于以下两种过渡基础之一:

基于体积分数的过渡使用靠近薄膜壁面的计算单元中薄膜或次相液体的体积分数。

基于高度分数的过渡则使用薄膜或等效薄膜半高度与单元中心到薄膜壁面距离的比值。

对于这两种过渡基础,都会根据指定的过渡准则计算出一个加权的薄膜高度阈值,并用于确定过渡的开始。

17.2.2 部分润湿效应

薄膜液体部分润湿的效果描述了壁面上如细流、干燥斑块和薄膜破裂等行为,并采用Meredith [435](第1082页)描述的部分润湿模型进行建模。

由于薄膜表面张力 在公式17.2(第838页)中表示为:

其中, 表示薄膜表面张力, 是一个经验参数,用于解释模型与观测到的薄膜行为之间的差异,而 代表薄膜湿润面积的分数。

薄膜接触角 从以平均接触角 及其标准差 (其中 是一个百分比分数因子)为特征的高斯分布中随机抽取。接触角也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来指定。

薄膜湿润面积的分数定义如下:

其中, 是临界膜厚度。如果液膜厚度超过临界值 ,则认为壁面是湿润的。如果膜厚度低于此值,则认为壁面是干燥的。在 Ansys Fluent 的欧拉壁膜(EWF)模型中, 取值为 1e-10米。

17.2.3 边界条件

方程 17.1(第 838 页)和方程 17.2(第 838 页)的边界条件,即膜质量和动量方程,仅在启用了膜建模的壁面上指定。有两种类型的条件:一种是固定质量和动量通量,另一种是规定的初始膜高度和速度。当指定通量时,它们作为源项添加到方程中。当指定初始膜高度和速度时,这些值仅在第一个膜时间步长上强制执行。

17.2.4 在不求解动量方程的情况下获得膜速度

方程 17.2(第 838 页)用于通过动量守恒获得膜平均速度。然而,可以不通过求解方程 17.2(第 838 页)来估计膜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假定膜速度由外部流动引起的剪切力和重力驱动。

17.2.4.1 剪切力驱动的膜速度

如图 17.3 所示:剪切力驱动的膜速度(第 846 页),假设膜速度从壁面到气膜界面线性变化。

图 17.3:剪切力驱动的膜速度

通过在膜-空气界面处等同来自空气侧和膜侧的两个剪切力,我们得到,

其中, 表示表面速度。因此,薄膜平均速度为:

17.2.4.2 重力驱动薄膜速度

假设薄膜运动完全由重力与壁面剪切力的平衡所控制,并且薄膜速度具有在空气-薄膜界面处梯度为零的抛物线轮廓,如图17.4所示:重力驱动薄膜速度(第847页)。

图17.4:重力驱动薄膜速度

图片

假设在壁面处无滑移,抛物线薄膜速度变为

通过平衡薄膜的重量和壁面剪切力,我们有,

因此,

在空气-薄膜界面应用零梯度假设,我们有:

因此,重力诱导的薄膜速度为:

影片平均速度为,

壁膜中被动标量的输运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

任意被动标量

薄膜高度

薄膜平均速度

液体密度

每单位面积与标量相关的质量源项

标量的扩散率

如果您在欧拉壁膜对话框中选择被动标量选项,Fluent求解器将使用方程17.38(第848页)来求解由于薄膜对流和标量扩散引起的被动标量输运。请注意,被动标量输运的求解不会影响壁膜方程的求解。更多详情,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设置欧拉壁膜模型选项。

本节描述了欧拉壁膜(EWF)模型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差分方案,以及求解算法。

17.4.1 时间差分方案

17.4.2 空间差分方案

17.4.3 求解算法

17.4.4 耦合求解方法

17.4.1 时间差分方案

以下时间差分方案可用于欧拉壁膜(EWF)模型。

17.4.1.1 一阶显式方法

17.4.1.2 一阶隐式方法

17.4.1.3 二阶隐式方法

17.4.1.1 一阶显式方法

定义 如下,下标 表示前一时间步的值:

我们拥有以下离散化的薄膜质量和动量方程,其中下标 表示当前时间步的值,而 则代表用于薄膜计算的时间步长。

随后,影片高度与速度的计算如下:

上述方程组完成了显式差分方案,其中首先根据前一薄膜时间步长计算的值来计算薄膜高度;然后利用最新的薄膜高度和前一薄膜时间步长计算的值来计算薄膜速度。

17.4.1.2 一阶隐式方法

在显式方法中,的评估是基于前一时间步长的薄膜高度和速度矢量进行的。为了提高显式方法的准确性,引入了一阶隐式方法,在该方法中,值在薄膜时间步长内的迭代循环中进行更新。这种方法可以描述为一个预测-校正过程。首先,即在预测步骤中,使用显式方案来计算薄膜高度和速度矢量,

预测器:

上标0表示迭代循环的第一步。

校正器:

使用最新的液膜高度和速度向量来更新;随后重新计算液膜高度和速度。

上标 分别表示当前和前一次迭代。迭代过程在满足以下收敛准则时结束:

其中, 表示速度矢量的每个分量。

17.4.1.3 二阶隐式方法

在上述讨论的显式和一阶隐式方法中,时间差分仅具有一阶精度。下面介绍一种二阶隐式方法。其迭代过程与一阶隐式方法非常相似,但在预测步骤中使用了两个时间步长(即 )进行时间差分。

预测步骤:

校对者:

迭代过程终止于以下收敛标准:

其中 表示速度矢量的各个分量。

薄膜能量和被动标量方程的离散表达式可以采用与上述类似的方式推导。

17.4.2 空间差分格式

计算方程 17.39(第 848 页)中定义的 需要对各个量在面中心处的空间梯度进行评估。应用格林-高斯定理,标量 在面中心 0 处的梯度计算如下:

在文本中,下标 表示薄膜面每条边的中点, 表示面的面积, 表示长度向量(其大小为边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边),如图17.5所示:

图17.5:空间梯度

图17.5

显然,梯度计算的核心在于如何获取 。以下描述了当前实现中所采取的步骤。

(1) 初级梯度计算

初级梯度是通过格林-高斯定理简单估计边中心值来计算的,具体如下:

(2) 边缘中心值的重构

随后,边缘中心值通过一阶迎风或二阶迎风方案进行计算,

一阶迎风:

二阶迎风:

其中, 在迎风面中心的值; 是从迎风面中心到边缘中心的距离向量。

(3) 最终梯度计算

最后,面中心的梯度计算如下,

17.4.3. 解决方案算法

尽管薄膜运动始终随时间追踪,EWF模型既可以用于稳态流模拟,也可以用于瞬态流模拟。

17.4.3.1 稳态流

假设尽管流动影响其运动,薄膜本身并不影响流场。在这种情况下,流场已经收敛并保持不变(冻结流场)。薄膜发展所经过的时间通过薄膜时间步长 增加。这个时间步长可以是

用户指定的常数,也可以使用自适应时间步进方法自动计算,该方法根据最大Courant数,由用户指定的增加和减少因子来决定,具体如下:

  • 当计算出的最大Courant数超过用户指定的值时,薄膜时间步长会通过减少因子 (默认:2)减少。

  • 当计算出的最大Courant数小于用户指定值的一半时,薄膜时间步长会通过增加因子 (默认:1.5)增加。

17.4.3.2 瞬态流

在每个流动时间步长 内,使用若干个薄膜子时间步长来推进薄膜时间,使其与流动的物理时间同步。薄膜子时间步长的确定方法如下,

表示薄膜时间步数; 表示流动时间步长。

通过调整薄膜时间步数 并使用用户指定的增加和减少因子 ,实现了自适应时间步进:

  • 当计算出的最大库朗数超过用户指定的值时,薄膜时间步数 将增加 倍,从而使薄膜时间步长减少 倍。

  • 当计算出的最大库朗数小于用户指定值的一半时,薄膜时间步数 将减少 倍,从而使薄膜时间步长增加 倍。

需要注意的是,薄膜时间步数可减少到的最小值为 2。

由于薄膜计算在每个流动时间步长的末尾开始,因此薄膜对流动的影响会滞后一个流动时间步长。

17.4.4 耦合求解方法

默认情况下,欧拉壁面薄膜模型中薄膜质量和动量方程是顺序求解的。在薄膜高度和速度紧密耦合的情况下,分离求解方法无法解析薄膜的特定特征,例如自由下落薄膜的波浪表面。

在耦合求解方法中,薄膜质量和动量方程并行求解,其中前一时间步的薄膜高度和速度解用于下一时间步中两个方程的求解。

为了提高求解稳定性,耦合求解方法中对用于薄膜曲率和表面张力力计算的变量应用了平滑处理。变量平滑通过在迭代操作中混合相邻面的变量值来实现:

在给定面的薄膜变量中,分别表示原始值和平滑值;表示在第相邻面(直接或间接)上的值,如图17.6所示:面值平滑(第853页);是一个平滑因子,范围从0到1(默认值为);是由平滑算法确定的权重因子。

图17.6:面值平滑

加权平均操作会根据平滑级别输入参数(范围从1到4,默认值为2)指定的次数重复进行。

本章概述了在Ansys Fluent中实现电势和电化学模型的基础。关于如何使用这些模型的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建模电势场和电化学模型”部分。

本章内容组织如下:

18.1.1 概述

Ansys Fluent能够通过求解电势方程来模拟涉及电势场的问题,该方程可在流体和固体区域中求解。电势求解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Ansys Fluent模型结合使用。例如,在静电除尘器的离散相模拟中,需要求解电势方程以计算带电粒子的静电力,此时电势模型可以与其他Ansys Fluent模型耦合。

电势求解器自动与内置的电化学反应模型配合使用,允许模拟化学和电化学反应。有关Ansys Fluent中电化学反应模型实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电化学反应》(第267页)。电势求解器还用于电化学模型(锂离子电池和电解与H2泵模型)中。

如果您希望将电势求解器与其他Ansys Fluent CFD求解器一起使用,需要按照《Fluent用户指南》中“设置电势模型”的描述手动启用电势方程。

Ansys Fluent的电势建模能力使其能够模拟与电势场相关的多种现象,例如电镀、腐蚀、流电池等。该模型中使用的物理方程在“电势方程”(第856页)中进行了描述。关于设置和求解电势场问题的指导,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设置电势模型”部分。关于在电化学反应模型中使用电势求解器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电化学反应”部分。

18.1.2 电势方程

当启用电势求解器时,Ansys Fluent将求解以下电势方程:

其中

电势

固体区域的电导率或流体区域的离子电导率

源项

请注意,方程 18.1(第 856 页)不含瞬态项。要解方程 18.1(第 856 页),需要在所有外部边界上指定电势或电流,具体操作参见《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设置电势模型”部分。

18.1.3 能量方程源项

当电流通过介质时,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称为焦耳热。介质内部产生的焦耳热 可计算为:

当在壁面上定义接触电阻时,会在壁面相邻的单元格中额外添加一个焦耳热源项,记为

其中

通过壁面的电流通量

接触电阻 (欧姆·米 )

壁面面积

电池体积

在求解电势方程(方程18.1(第856页))时,可以将焦耳热添加到能量方程(方程5.1(第172页))中。

18.2.1. 概述

锂离子电池模型旨在模拟发生在极小电极尺度上的详细物理现象。如果您对整个电池单元或电池组的热特性感兴趣,请考虑使用其他建模策略,例如双电势多尺度多域(MSMD)电池模型。有关此模型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电池模型(第869页)。

18.2.2. 锂离子电池模型理论

锂离子电池通常通过堆叠/卷绕多层电极形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每个电极由阳极集流体、阳极、隔膜、阴极和阴极集流体组成,如图18.1所示:电极对的示意结构(第857页)。

图18.1:电极对的示意结构

在放电过程中,存储在阳极材料中的锂扩散出来,在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发生电化学反应,并以锂离子形式溶解在电解质相中。然后,锂离子从阳极侧进一步扩散到阴极侧。当锂离子在阴极SEI发生电化学反应时,锂嵌入到阴极材料中。在充电过程中,锂和锂离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详细的锂离子电池模型从第一原理出发,模拟了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详细物理现象。该模型源自浓缩溶液理论[474](第1084页),[212](第1069页)。其控制方程是质量和电荷平衡方程,表示为:

  • 质量平衡

  • 电荷守恒:

其中

电极中的锂浓度或电解质中的锂离子浓度

质量通量矢量

电流矢量

质量和电流通量可以计算如下:

  • 在电极区域:

  • 在电解质区域:

电极固态区和电解液区的电流通量矢量,分别为

电极固态区中的锂物种质量通量矢量

电解液区中的锂离子物种质量通量矢量

固态电极和电解液中的电势,分别为 (V)

固态电极和电解液中的锂浓度,分别为

电极固态中的电导率

电解液中的离子电导率

电极中的锂质量扩散系数

电解液中的锂离子物种质量扩散系数

法拉第常数 (C/Kmol)

锂离子迁移数

扩散电导率

定义为:

其中

通用气体常数

温度 (K)

活度系数

电化学反应发生在SEI层。反应速率由Butler-Volmer方程确定:

也可以使用线性化形式:

其中

交换电流常数 (一致单位)

阳极和阴极传递系数,分别为

反应速率指数

平衡电位 (V)

在固态电解质界面(SEIs)处,尽管势能和锂不是连续的,但质量和电流通量必须保持连续,满足以下条件:

将通量方程(方程 18.6(第 858 页)和方程 18.7(第 858 页))代入质量守恒和电流守恒方程(方程 18.4(第 857 页)和方程 18.4(第 857 页)),得到以下结果:

  • 质量守恒定律:

  • 电极:

  • 电解液:

  • 电荷守恒定律:

  • 电极:

  • 电解液:

Ansys Fluent 通过求解方程 18.13(第 859 页)至方程 18.16(第 859 页)以及 SEI 条件(方程 18.11(第 859 页)和方程 18.12(第 859 页))来获得电场和物种场。

有关使用锂离子电池模型的信息,请参阅《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模拟锂离子电池”部分。

18.3.1. 概述

电解和氢气(H2)泵模型允许您模拟聚合物电解质膜(PEM)、氢气泵和碱性电解装置 [348](第 1077 页)。PEM 电解和碱性电解都从液态水中产生气态氢气和氧气,而氢气泵则通过电化学过程用于纯化和压缩氢气。通过电解和 H2 泵模型,计算域中包含了活性催化层和离子导电电解质(在电解术语中也称为膜)。为了确定电解和 H2 泵模型中包含的物理域,图 18.2 显示了一个典型的电解装置示意图:

图 18.2:电解装置示意图

在 Ansys Fluent 的电解和 H2 泵模型中,在以下区域求解两个电势场:

  • 在电解质区域和催化剂层

  • 在催化剂层、多孔电极和集流体

流场仅在流道、多孔电极和催化剂层中求解。在膜中,流场不被解析,因为膜用于分离阳极和阴极侧。

电化学反应速率在阳极和阴极的催化剂层中计算。电流密度值根据电池电压估算,电池电压可以直接指定或从指定的平均电流密度计算得出。

电解装置在催化剂层中的电化学反应有所不同:

  • 对于PEM电解,电化学反应为:

阳极:

阴极:

  • 对于碱性电解,电化学反应为:

  • For the hydrogen pump,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are:

Although electrochemistry reactions often involve ionic species, the electrolysis and H2 pump model in Ansys Fluent does not track them to simplify modeling. That is, only the transport equations of neutral species are solved.

In Ansys Fluent,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are used for modeling the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ies (MEA) zones (the catalyst layers and the membrane):

  • Resolved

In this approach, the MEA zones are included in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and the dual potential equations are solved. For details, see Resolved Modeling Approach (p. 861).

  • Unresolved 0D

In this approach, the MEA zones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Instead, they are modeled as a pair of wall and wall-shadow faces called "electrolyte interfaces". The species sources, energy sources and the sinks due to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are added to the adjacent computational cells. Because only one potential equation is solved, the computational cost is reduced. For details, see Unresolved 0D Modeling Approach (p. 866)

Note:

The resolved approach can be used only for unit electrolysis cell modeling, while the unresolved 0D approach can be used for modeling both unit electrolysis cells and electrolysis stacks.

18.3.2. Resolved Modeling Approach

This section presents the theory behind the resolved approach to modeling electrolysis and H2 pump devices.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discussed:

18.3.2.1. Electrochemistry Modeling

18.3.2.2. Multiphase Modeling

18.3.2.3. Heat Source

18.3.2.1. Electrochemistry Modeling

Electrochemistry modeling in electrolysis devices or a hydrogen pump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in the fuel cell add-on module described in Electrochemistry Modeling in the Fluent Theory Guide (p. 903). The major difference is that in the fuel cell model, the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fixed at zero on the anode side, while in the electrolysis and H2 pump model, it is fixed at zero on the cathode side.

In the Butler-Volmer equations (Equation 20.5 (p. 905) and Equation 20.6 (p. 905)),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f species is modeled in different electrolysis devices as follows:

  • PEM electrolysis: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f liquid water is considered only on the anode side and is not modeled on the cathode side .

  • Alkaline electrolysis: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f liquid water is considered only on the cathode side and is not modeled on the anode side .

  • H2 pump: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f hydrogen is considered only on the anode side and is not modeled on the cathode side .

18.3.2.2. Multiphase Modeling

Typically, the electrolysis of water produces gaseous hydrogen and oxygen in electrolysis devices, which makes them multiphase fluid systems. The Ansys Fluent mixture multiphase model (see Mixture Model Theory in the Fluent Theory Guide (p. 640)) is used in electrolysis and hydrogen pump modeling where the gaseous phase is treated as the primary phase, while liquid water is treated as the secondary phase. The volume fraction of liquid water is obtained based on [586] (p. 1091):

在 Ansys Fluent 中,针对膜电极组件(MEA)区域(包括催化层和膜)的建模,采用了以下方法:

  • 解析法

在此方法中,MEA 区域被纳入计算域,并求解双电位方程。详细内容请参见解析建模方法(第 861 页)。

  • 未解析 0D 法

在此方法中,MEA 区域不包含在计算域内。相反,它们被建模为一对称为“电解质界面”的壁面和壁面阴影面。由于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物种源、能量源和汇被添加到相邻的计算单元中。由于只求解一个电位方程,计算成本得以降低。详细内容请参见未解析 0D 建模方法(第 866 页)。

注意:

解析法仅适用于单元电解池建模,而未解析 0D 法既可用于单元电解池建模,也可用于电解堆栈建模。

18.3.2. 解析建模方法

本节介绍了解析法在电解和氢气泵设备建模背后的理论。以下主题将被讨论:

18.3.2.1. 电化学建模

18.3.2.2. 多相建模

18.3.2.3. 热源

18.3.2.1. 电化学建模

电解设备或氢气泵中的电化学建模与 Fluent 理论指南(第 903 页)中描述的燃料电池附加模块中的电化学建模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在燃料电池模型中,阳极侧的电势固定为零,而在电解和氢气泵模型中,阴极侧的电势固定为零。

在 Butler-Volmer 方程(方程 20.5(第 905 页)和方程 20.6(第 905 页))中,物种的浓度依赖性在不同的电解设备中建模如下:

  • PEM电解:仅考虑阳极侧液态水的浓度依赖性,阴极侧不进行建模()。

  • 碱性电解:仅考虑阴极侧液态水的浓度依赖性,阳极侧不进行建模()。

  • 氢气泵:仅考虑阳极侧氢气的浓度依赖性,阴极侧不进行建模()。

18.3.2.2. 多相建模

通常,水在电解装置中电解产生气态氢和氧,这使得它们成为多相流体系统。在电解和氢气泵建模中,使用Ansys Fluent混合多相模型(参见Fluent理论指南中的混合模型理论(第640页)),其中气相被视为主要相,液态水被视为次要相。液态水的体积分数根据[586](第1091页)获得:

其中

液态水的体积分数

孔隙率

液态水的密度

混合物的速度

渗透拖曳系数

离子电流密度,计算为 ,其中 分别是膜的电解质导电性和电解质电位

法拉第常数

液态水的分子量

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

液态动力粘度

毛细压力

液态水由于电化学反应的源项,取决于电化学反应,并基于传递电流计算得出。

水蒸气和液态水之间质量变化速率。

注意:

方程18.17(第862页)右侧的第一个项模拟了毛细压力效应。在多孔介质中,基于液态水压力梯度的液态水速度可以根据达西定律估计为: 其中 是液态水压力。因此,第一项可以推导为: 注意,这种处理仅是一个近似。

方程18.17(第862页)左侧的第三项表示电渗拖曳效应,考虑了在离子携带电流的影响下水通过膜的运动。由于膜区的流动未被求解,电渗拖曳在催化层中被视为一个源项。在PEM电解和碱性电解模型中,液态水由于离子的运动而移动,而在H2泵中,水蒸气由于离子的运动而移动。电渗拖曳系数定义为:

其中, 表示水的含量,而 是经过修正的渗透拖曳系数,用于泛化渗透拖曳系数。在 PEM 电解和碱性电解模型中,由于液态水总是充足的,因此假定膜完全水合,即 。在氢泵中,水的含量通过一个经验关系式估计,该关系式是相对湿度 的函数 [214](第 1069 页):

在电解装置中,特别是在氢泵中,有时膜并未完全水合。膜的水合程度会影响电解质的导电性。为了获得膜的水合程度,需要在膜上求解水的传输方程。为了考虑膜水合程度对电解质导电性的影响,可以在 Ansys Fluent 中使用用户定义函数。为了模拟膜上的水含量,Ansys Fluent 采用了所谓的平衡方法,总结如下:

  • 催化层中的水含量处于平衡状态,并根据经验公式直接从水的活度和水的饱和度计算得出 [626](第 1093 页): 其中, 是水蒸气活度, 是液态水饱和度, 分别是 时的水含量。

  • 膜中的水含量通过扩散方程计算:

其中, 表示孔隙率, 是水的分子量, 是水的密度, 是膜的当量重量,而 是从方程 20.50(第 915 页)中得到的膜中水分扩散系数。

物种的传输方程针对主相进行求解。由于电化学反应,液体水、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源项 在界面相邻单元中计算。表 18.1:由于电化学反应的物种和液体水的源项(第 864 页)中展示了由于电化学反应的源项。

表 18.1:由于电化学反应的物种和液体水的源项

在上表中, 分别是水、氧气和氢气的分子质量。 使用方程 20.5(第 905 页)和方程 20.6(第 905 页)计算。

对于碱性电解和氢泵,计算这些源项的方法相同,尽管由于电化学反应的不同,公式有所不同。

水蒸气与液体水之间的质量转移率基于扩散理论计算:

其中

孔隙率

凝结速率系数

蒸发速率系数

水蒸气分压

水饱和压力

液体水饱和度

通用气体常数

温度

在电解装置中,催化层和多孔层通常都是多孔介质。因此,电解模拟中也考虑了毛细压力的影响。在Ansys Fluent中,您可以使用默认的Leverett函数(参见公式20.35(第911页)- 公式20.37(第911页))或用户定义函数来计算毛细压力。在Ansys Fluent中,毛细压力被视为液体体积分数的扩散项,如公式18.17(第862页)[586](第1091页)右侧的第一个项所示。

对于加压水电解,通常阴极侧的压力较高。因此,气体种类或液态水可以从高压侧穿过膜到达低压侧。为了考虑这种物种或液态水的交叉(或渗透),使用菲克定律来估计穿过膜的物种通量: 其中, 是物种渗透速率 是阴极和阳极之间的压力差, 是膜电池区域的厚度, 是渗透系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是渗透速率常数, 是渗透活化能。在Ansys Fluent中,使用催化层上的体积平均压力来确定压力差。由于在膜区域不解决流动问题,物种渗透被视为催化层和膜之间界面附近的第一层计算单元中的源项。

18.3.2.3. 热源

热能方程中存在额外的体积源项,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电能工作在生产氢和氧时都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过程中由于电化学反应和过程的不可逆性,会产生热能。表18.2列出了各个区域的体积热源项:体积热源项(第865页)。

表18.2:体积热源项

区域附加源项
集流器
流道
多孔层
阳极催化层
阴极催化层

在表中:

固相电流密度

膜相电流密度

固相电导率

由公式20.11(第906页)给出的表面过电位

由公式20.12(第906页)给出的表面过电位

温度

电化学反应中涉及的电子数

分别由公式20.13(第906页)和公式20.14(第906页)给出的熵变

18.3.3. 未解析的0维建模方法

在未解析的0维建模方法中,求解以下电场电势的传输方程:

电场和电化学仅在电解质界面处相互作用。Ansys Fluent将电解质界面视为不可渗透的壁面。为了考虑电化学效应,电势场必须在壁面的两侧应用“跳跃”条件。为了紧密耦合电化学行为与电势场计算,所有电化学效应(由于能斯特引起的电压跳跃、由于活化引起的电压降低以及由于电解质电阻引起的欧姆损失)必须包括在跳跃条件中。跳跃条件针对由于活化引起的电压降低进行了线性化。此界面条件关联了电解质阳极侧和阴极侧的电势,并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分别是阳极和阴极的活化过电位, 是开路电位,而 是电解质和催化层中的欧姆过电位,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分别是膜区、阳极催化层和阴极催化层的厚度; 分别是膜区、阳极催化层和阴极催化层的电导率。

为了估算阳极和阴极的活化过电位 ,使用了 Butler-Volmer 方程:

其中,下标 an 和 cat 分别表示阳极和阴极区域;

分别表示局部物种浓度及其参考值(单位:);

特定活性表面积(单位:);

每单位活性表面积的参考交换电流密度(单位:);

浓度依赖性;

阳极和阴极的阳极电极传递系数(无量纲);

阳极和阴极的阴极电极传递系数(无量纲);

表面过电位;

法拉第常数(单位:);

通用气体常数;

温度。

解出电位方程后,可以得到电解质界面处产生的电流密度。基于此电流密度,可以计算相邻计算单元中各物种和能量方程的体积源和汇项。

由于电化学反应,液态水、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源项(单位:)在界面相邻单元中计算。表18.3显示了由于电化学反应的物种和液态水的源项:未解析0D方法中由于电化学反应的物种和液态水源项(第867页):

表18.3:未解析0D方法中由于电化学反应的物种和液态水源项

组件PEM电解器碱性电解器氢气泵
不适用
液态水

在上表中, 分别表示水、氧气和氢气的分子质量, 是电解质界面处的电流密度, 是电解质界面的面积,而 是相邻计算单元的体积。

相邻计算单元中由于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热源计算如下: 其中, 是温度, 是电化学反应中涉及的电子数, 分别是方程 20.13(第 906 页)和方程 20.14(第 906 页)中的熵变。

本章涵盖了Ansys Fluent中可用的电池模型的理论基础。关于如何使用电池模型的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建模电池”部分。

在Fluent中,电池模型主要侧重于对电池单元或电池组进行热分析。电池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为了计算热生成率,可以使用热-电化学耦合模拟。根据电池热行为和电化学行为的耦合方式,FLUENT提供了四种不同的求解方法:

  • CHT耦合方法
  • FMU-CHT耦合方法
  • 电路网络求解方法
  • MSMD求解方法

在前两种方法中,电池系统的电化学反应方面在Fluent中没有得到解决。在CHT及FMU-CHT方法中,电池的热生成率要么由用户直接指定,要么在其他软件中通过使用功能模型单元(FMU)获得。

在后两种方法中,Fluent处理了电池的电化学问题。

19.1.1 CHT耦合方法

共轭传热(CHT)耦合法是最简单的求解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需要用户对电池运行过程中的发热率有明确的了解。在进行热分析过程中,能量方程中的热源是显式指定的。

此方法可以考虑无源导电区(包括电池接片和母线连接器)中的焦耳热。在被动区求解单电势方程,得到焦耳加热。总之,使用FLUENT求解以下方程:

式中,为无源材料的电导率;为电池的发热源。

其余项与MSMD解法相同。方程的第一项为焦耳加热项,其仅在无源传导区(passive conductive zones)添加。电池发热项仅在电池活动区添加。

19.1.2 FMU-CHT耦合方法

电池制造商和一些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可能有自己的电池电气性能电化学模型。FMU-CHT耦合方法为用户提供了使用自己的电化学模型的灵活性,特别是通过FMUs将其导入到Fluent中,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基于等效电路的模型。

在这种方法中,可以包含焦耳热。由Fluent求解的方程组与CHT耦合法相同。唯一的区别是,热生成率是在模拟过程中根据FMU计算的,而不是直接指定的。

19.1.3 Circuit Network求解方法

在电路网络方法中,每个电池被视为一个电路,电池组被视为一个电路网络。在电路网络中计算电池的电行为,包括电流和电压分布,并且可以获得每个电池内的发热率。就像前两种方法一样,电池内的发热被认为是均匀的。因此,每个电池的总热量均匀分布在其活动区域内。注意,即使假设电池组电池内的发热是恒定的,不同的电池组电池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热量。此外,每个电池单元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电池无源区内的焦耳热效应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在模拟中。求解的方程组与CHT和FMU-CHT耦合方法相同。生成热通过电路网络计算。

19.1.4 MSMD求解方法

锂离子电池模拟的困难在于其多区域、多物理性质。与不同物理学相关的巨大不同的长度尺度使问题变得复杂。进行热分析时,求解目标是确定电池长度范围内的温度分布。控制锂离子传输的物理过程发生在阳极-隔板-阴极夹层中(电极对长度标度)。活性材料中的锂离子迁移发生在原子长度尺度上。多尺度多域(MSMD)方法处理不同解域中的不同物理问题。

电池热场和电场在计算流体力学领域中以电池单元的规模使用以下微分方程进行求解:

式中,分别为正极与负极的有效电导率;分别为正极与负极的相电位;分别为体积电流传递率及电化学反应引起的电化学反应热。分别为由于电池内部短路引起的电流传递率及热生成率。为热滥用条件下热失控反应产生的热量。

对于正常操作条件下,为零。源项通过电化学子模型进行计算。如果不存在内部短路,为零。

从简单的基于经验的电化学模型到底层的基于物理学的模型,在公开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在Fluent中,实现了以下电化学子模型:

  • Newman, Tiedemann, Gu and Kim (NTGK) model
  •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ECM) model
  • Newman Pseudo-2D (P2D) model

此外,还可以通过UDF定义自己的电化学模型,并将其连接到Fluent MSMD电池模块。

要在任意有限体积的单元中使用MSMD方法,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电池微层必须具有相同的方向
  • 两个电势必须唯一确定

这些条件通常对于对齐的堆叠电池或具有延伸箔型连续电流片的卷绕电池来说是满足的。

MSMD方法可以求解电池内的电势分布,从而求解电池内的详细发热分布。由于该方法求解了两个额外的传输方程,因此与以前的方法相比,其计算成本更高。

引起锂离子电池(LIB)膨胀和变形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锂嵌入/脱嵌引起的电极颗粒体积变化、副反应引起的颗粒表面膜生长以及外部机械载荷引起的电极弹性变形。膨胀和变形改变了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和结构机械特性(例如,几何尺寸或内应力)。Ansys Fluent使用基于物理的模型在Echem子模型水平上模拟电池膨胀效应,包括电极颗粒膨胀、夹层变形和电极孔隙率变化的基本机制。此外,结合流固耦合(FSI)结构模型,电池膨胀模型可以在CFD域的宏观水平上模拟电池单元的变形。

19.10.1 基于经验的膨胀模型

在NTGK/DCIR和ECM模型中,锂离子传输的细节并未被解析。相反,电池的电行为通过电路模型来模拟,并使用SOC(荷电状态)来追踪电池的充电状态。在经验膨胀模型中,膨胀应变被假设为电池SOC水平的线性函数:

其中, 是膨胀系数,用于描述电池随着充电状态变化而膨胀的速度,soc 表示电池当前的 SOC 水平,而 则是电池在无膨胀状态下的参考 SOC 水平。

您可以使用 Ansys Fluent 提供的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来自定义膨胀应变公式。详情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BATTERY_SWELL_STRAIN。

19.10.2 基于物理的膨胀模型

基于物理的电池膨胀模型基于考虑膨胀效应的Newman’s P2D模型。 Newman P2D模型在阳极-隔膜-阴极夹层的尺度上求解锂的输运和锂的嵌入/脱离反应。 通过考虑在锂嵌入/脱离反应期间电极活性颗粒的变形和在外部施加压力下夹层的弹性变形来模拟膨胀胀应。因此在电池充电期间,P2D模型的几何配置由于变形而偏离初始(或参考)几何配置,如图19.5所示

在电池膨胀模型中,在参考构型中求解P2D方程。为此应用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变换定律来考虑变形效应。该变换定律最初使用高阶张量来表述,假设变形在电极层中是一维的,且在粒子中是各向同性的。所有与形变相关的项都从张量退化为标量,得到的增强的P2D模型方程为:

  • 固相中的锂守恒

  • 电解质相中的锂守恒

  • 固相中的电荷守恒

  • 电解质相中的电荷守恒

式中为P2D颗粒域变形梯度逆的标量缩减 ;为P2D颗粒域变形梯度逆变的标量;为P2D颗粒域变形梯度的行列式;为P2D电极域变形梯度逆变标量;为P2D电极域的变形梯度逆转置减少的标量;为P2D电极域变形梯度的行列式。其余的变量与Newman P2D模型(第838页)相同。 对膨胀模型理论的更全面的描述可以在702中找到。

通过变换项,在考虑变形的情况下,在参考域(即使用原P2D网格)求解改进的P2D模型方程。 上述模型方程中的固态锂浓度代表参考构型中的值。 当用于计算任何电池特性时,它被转换为变形配置的值(即它的真值),例如巴特勒-沃尔默方程(方程19.18-方程19.20)中的传输电流。 固相锂浓度从参考畴到形变畴的转变表示为: 式中,为参考域中的值;为变形域中的值。

结果表明,颗粒锂离子嵌入和外加机械载荷都对畴变有贡献,但颗粒表面膜生长的影响没有考虑。以下变换项用于说明变形效应:

方程19.65中量化了颗粒域体积变化的系数,其根据电极活性材料的锂化状态(即通过锂的理论最大浓度归一化的颗粒域上的平均锂浓度)而线性变化。这里,是描述在锂嵌入期间颗粒膨胀快慢的膨胀系数,并且为膨胀-中性状态下的锂浓度,其用作标记膨胀-中性状态的线性公式中的偏移,即其中颗粒体积没有变化。均为使用者指定的模型参数。

方程19.68中,为膨胀中性状态下的活性材料孔隙率;为垂直于电池电极夹层施加的机械压力,是杨氏模量。方程19.68中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分别是由颗粒膨胀引起的电极变形和电极弹性变形。是使用者指定的参数。

除了变形之外,模型公式还包括电极孔隙率的变化。在公式19.60中-公式19.63,除了一些参考属性(上标),所有其他孔隙度相关性质(如方程19.21和方程19.22中的有效电导率和扩散率)具有以下包括溶胀效应的改进的孔隙率:

  • 电解质孔隙率:

  • 活性材料孔隙率:

与公式19.65中的膨胀-中性状态锂浓度一样,公式19.70和公式19.71中的膨胀-中性状态孔隙率也是用户指定的模型参数。

注:填充材料的孔隙率隐含地受到膨胀效应的影响,因为所有不同材料组分的孔隙率之和应该等于1。

19.10.3 膨胀与FSI结构模型的耦合

当MSMD电池模型与流固耦合结构模型耦合时,电极层的变形和电化学过程用基于物理的电池膨胀模型求解,宏观尺度的电池单元变形则用基于流固耦合结构模型求解。

在模拟过程中,电池膨胀模型计算了嵌入CFD控制体内的电池夹层膨胀引起的有效应变,并将其传递给结构模型。 反过来,结构模型计算施加在电池夹层上的有效外压力,并将其传递给电池膨胀模型。 此外,由于电池膨胀模型是一维的,而FSI结构模型是三维的,因此在两个模型之间值传递一个方向的信息(即电极层的法向方向),以在标量和张量之间来回转换耦合变量。

图19.6说明了耦合变量的的两种不同空间分辨率水平。 FSI结构模型在CFD网格上求解,而Echem子模型在MSMD单元簇上迭代求解,MSMD单元簇是组合在一起以节省计算成本的CFD控制体集合。 单个CFD控制体及其相应的MSMD单元簇以绿色并排显示。 当耦合变量从电池传递到结构求解器时,膨胀应变标量的单个簇值被分配给簇内的所有CFD控制体。 当耦合变量从结构传递到电池求解器时,投影应力标量在簇内所有CFD控制体积中被体积平均。

当求解E-Chem子模型时,机械压力的机械载荷输入(在方程19.68中使用)被计算为投影到局部电极层表面上的总应力张量的法向分量: 式中,为由FSI结构模型得到的总应力张量;为电池电极层在变形坐标系中的法向量,该法向量是基于用户指定的参考框架的法向量计算的,并且包括几何变形的影响。

电极层的应变标量计算为膨胀引起的变形在P2D电极域上的平均值: 其中,分别为负极、正极和隔板的膨胀中性厚度。 其余项与方程式19.68相同。

然后用方程19.60通过方程19.63求解改进的P2D模型。

然后将应变标量和参考框架法向量传递给FSI结构模型。 FSI结构模型求解电池几何变形,并将产生的总应力和变形的框架法向量传递回Echem子模型。

注:FSI结构模型的解满足包含膨胀应力的固体力学动量平衡,并受固体材料属性(如应变-应力关系和边界约束)的影响。

19.10.4 E-Chem独立模式下的膨胀模型

与默认的Newman P2D模型类似,基于物理的电池膨胀模型也可以在E-Chem独立模式下求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Fluent中为电池夹层模拟模以下类型的机械载荷:

  • 垂直于电极层施加的外部压力。有效机械压力由下式获得:

  • 电极层的总厚度变化

有效机械压力通过下面的等式反向计算,以满足目标总厚度变化:

  • 电极层安装的有效刚度(例如,电池盒)

有效机械压力通过以下公式反算,以满足外部刚度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左侧表示在夹层上平均的总电极变形应变,右侧表示有效负载应变。

在电路网络和MSMD求解方法中,电池的电化学方面可以在Fluent中求解。Fluent中提供了以下电化学子模型:

  • NTGK模型
  • ECM模型
  • Newman P2D模型

NTGK模型及ECM模型是半经验模型,Newman P2D模型是基于物理学的理论模型。

19.2.1 NTGK模型

Newman, Tiedemann, Gu, and Kim (NTGK) model(NTGK模型)是一个简单的半经验电化学模型。其最早由Kwon提出,并由Kim等发展而来。在该模型中,体积电流传输率通过以下关系式与电势场关联: 式中,为单电池的活动区域的体积;为电池电压,其可以直接通过电路网络法或MSMD方法求解得到。为电场的总电量,单位为安小时;为实验中为了获取模型参数的电池容量。

为电池放电深度(depth of discharge,DoD)的函数。其中DoD定义为: 对给定的电池,其电压-电流响应曲线可以通过实验获取。因此式(6)中的可以通过拟合得到。

有两种指定的方法:

  • 在模拟之前,Y和U可以根据测试数据作为DoD和温度的函数进行拟合。有两种方式可以提供Y/U和DOD/温度之间的关系,其一通过函数形式进行指定:

其中,为NTGK模型中需要指定的常数。另一种方式为采用二维查询表。

  • Y和U不提前确定。相反来自原始测试数据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被存储,并且在仿真期间动态计算。

模型参数因电池而异,只要电池的材料相同,就可以将已测试的参数用于不同的电池。

电化学反应热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第一项是由于超电势引起的热,第二项是由于熵热引起的热。

对于电负载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用NTGK模型模拟电池充放电循环。然而,如果电力负载发生突然波动,例如在真实的驾驶循环中,NTGK模型将不会考虑惯性变化。对于电力负载中这种突然波动的模拟,您可以使用Fluent等效电路模型(ECM模型)。

19.2.2 ECM模型

在等效电路模型中,电池的电气行为由电路进行模拟。在Chen数ECM模型。此模型中电路由三个电阻及两个电容构成。

电压-电流关系可以通过求解电路方程得到:

式中,为电池的电压,其可以直接从电路网络方法求解得到,或者根据MSMD方法计算得到。对于给定的电池,其开路电压、电阻及电容为电池荷电状态(SOC,剩余电量)及温度的函数。在 Fluent中,这些函数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示:

  • 五阶多项式形式

  • Chen提出的函数形式

  • 2D表格。这种方法允许考虑温度效应,这在上述两种方法中是不能考虑的。它使用一个二维结构表来定义每个参数作为SOC和温度的函数。

方程(1)、(2)中的源项计算为:

式中,为电流;为开放电路电压。

与NTGK模型类似,只要电池的材料相同,您就可以将容量为的测试电池的模型参数用于不同容量的电池。如果模型参数来自于与模拟的电池类似的电池,那么容量将是相同的。或者,可以通过用户定义的函数考虑电池属性对其他因素的依赖性。

电池参数及其对 SoC 和温度的依赖性可以从电池 OEM 供应商处获得,也可以使用Fluent 提供的参数估计工具从物理原型中进行评估。该工具可通过文本用户界面 (TUI) 使用。参数估计工具可用于接受来自计算成本更高的 Newman P2D 模型的记录输入。

ECM 模型允许模拟电池放电和充电过程。 ECM 模型经济、通用,适用于模拟单个电池单元和电池组。该模型不仅适用于锂离子类型,还可以用于其他各种类型的固体电池。

19.2.3 Newman’s P2D模型

Newman 的小组使用多孔电极和浓溶液理论开发了一个基于物理的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捕获电池中的锂离子迁移。

图 19.2 显示了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极板对。复合电极由活性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组成。电解质相在负极、隔膜和正极之间是连续的,而固体相仅存在于负极和正极中。固体活性材料被处理为一个单一尺寸的球形颗粒的矩阵。

在放电过程中,锂扩散到负极颗粒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这个反应释放出一个电子,把锂转移到电解质相。锂离子扩散并通过电解质溶液从负极传导到正极,在那里类似的反应将锂转移到正极固相。锂储存在正极颗粒中,直到电池充电。

锂离子在多孔电极和电解质中的输运现象可用电荷和质量守恒定律来描述。电荷守恒控制相电势,质量守恒控制相浓度,下标e和s分别表示电解质和固体(电极)相。

与电解质和固相相关的守恒方程如下所述:

  • 固体相中的锂守恒

  • 电解质相的锂守恒

  • 固体相电荷守恒

  • 电解质相电荷守恒

锂守恒扩散方程需要在电极区的每个离散空间位置求解。锂守恒方程在球形粒子的r维度即伪二维(the pseudo second dimension)上求解。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模型在文献中经常被称为纽曼的P2D模型的原因。

Butler-Volmer 方程用于通过描述为过电位的函数来耦合电荷和组分控制方程: 式中,定义为: 为交换电流密度定义为: 公式右侧的最后一项是由于电极颗粒表面膜的电阻引起的电位下降。

上述方程中使用了有效属性,其中电解质离子扩散率、电导率、扩散电导率和固相电导率定义为:

上面各式中:为有效电导率;为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为电解质扩散电导率;为Li在固体中的扩散系数;为锂离子在电解质中的扩散系数;为锂离子迁移数;为电极反应的开路电位;为固相锂的最大浓度;为固体颗粒表面锂的浓度;为阳极的电荷转移系数;为阴极电荷转移系数;为单位体积的固体/电解质界面面积;为法拉第常数;为普适气体常数;为电解质活度系数;为Bruggeman 孔隙度指数;为电极中电解质相的体积分数;为电极中活性物质的体积分数;为参考固体扩散系数;为参考反应速率常数;为控制 Ds 温度敏感性的活化能;为控制km温度敏感性的活化能;为参考温度,298 K。

请注意,电解质、活性材料及填充材料的体积分数之和必须相加为 1: 电势方程(方程 19.4)和能量方程(方程 19.3)的源项计算如下:

式中,分别为正极、负极和隔膜的厚度;为横向电流密度: 在实践中,纽曼的 P2D 模型是在电极尺度上求解的。通常以电极的单位面积为单位。公式 19.29 用于将电池单元规模的电流传输率连接到电极尺度。

理论上,可以在每次流动迭代(稳态模拟)或时间步长(瞬态模拟)中为每个CFD网格构建和求解电化学子模型。对于ECM模型,这将导致求解四个代数微分方程组。对于Newman模型,可能涉及求解数百个代数微分方程组,具体取决于电极和颗粒区域中使用的离散点的数量。这将导致巨大的模拟计算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子模型特别是Newman P2D模型,通常是为一组称为cluster的网格构建的。

网格cluster的想法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电流传输速率或多或少是均匀的,尽管电流本身不是。因此不必为每个计算网格求解子模型,而是可以将CFD网格分组,并为每个cluster只求解一次子模型。

Fluent提供了一种将CFD网格分组为cluster的工具。对于X、Y和Z方向上用户指定数量的簇Nx、Ny和Nz,求解器将电池电化学区域划分为NxNyNz簇,然后使用簇平均值获得每个簇的解。

许多应用使用多个电池通过串联或并联连接的电池系统。在Fluent中,MSMD方法已扩展到模拟电池系统。在模拟电池组时,Fluent使用连续区域法,其中在所有导电区域上连续求解两个电势方程。在单电池的情况下,两个电势方程可以解释为,其中为正极的电势场,为负极的电势。在多电池系统中,情况更加复杂,如下所述。

下图地显示了三个电池单元串联连接的示例。

电池组系统中两个电势方程的解域

一个电池的正极连接到下一个电池负极。因此,第一个电池的与第二个电池的大致相同,换言之,第一个电池的和第二个电池的问题应在同一区域中求解。我们仍然只能使用两个电势场来捕获电场,然而不能再将它们解释为正负极的电势场。

在图中,网格区域使用了不同的灰度,以演示正在求解的不同方程(为了表述方便,引入了区域的水平(level),以标记给定区域需要求解的方程):

  • 活性区(Active Zone,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区域)属于两个水平。均求解:在奇数级别的区域中求解,在偶数级别的分区中求解
  • 无源区(极耳或母排)仅属于一个水平,其中仅求解一个电势方程。

例如,对于串联连接的N个电池,将有N+1个水平。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水平外,每个水平都是孤立的,因为没有通量穿过其边界。两个水平仅通过方程源项耦合。在所有导电区上连续求解两个电势方程。然而,在无源区只求解一个电势方程,通过将电导率设置为零,排除了第二个方程。

电池组中的电池可以通过“真实连接”或“虚拟连接”进行连接。

实际连接指的是模型中的母排需要进行网格划分及物理求解。

虚拟连接是未在模型中显式解析母排或极耳体积。相反,连接信息在电池连接定义文件中提供。求解器读取该信息,并通过虚拟连接设置每个单独电池的电边界条件。

使用虚拟连接可以节省为母排与极耳生成网格的时间和精力,这些体积通常非常薄且难以网格化。缺点是在这些未解析体积中无法考虑电阻和焦耳加热。

MSMD 方法需要求解两个电势方程。尽管方程中没有瞬态项,但由于时变的电气负载条件及电池充电状态变化,它们在每个时间步仍然以瞬态方式重复求解。

但对于以下两种特殊情况,电势方程无需重复求解:

  • 电导率与温度无关
  • 传输电流密度在电池的active区域内是均匀的

对方程 19.4 (p. 833) 及其边界条件的仔细检查表明,这两个方程在这两种情况下成为齐次线性偏微分方程。采用缩放法,不在每一个时间步长上求解,而是从一个参考电势场中求解出任意电气负载条件下的两个电势场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完全消除了在每个 CFD 时间步求解两个电势方程的需要。将常规电化学-热耦合模拟的成本降低到纯热模拟的成本。 这可以在电池模拟中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

Fluent 电池模型可以处理外部和内部短路。

1、外部短路

在外部短路的情况下,电池的正负极片直接连接,没有电气负载。在Fluent 中,利用电气负载边界条件external resistance可以直接指定总外部电阻,电池模型求解器将保证电池极耳的电压值与电流值 的比值等于指定的电阻值。

2、内部短路

在正常的电池运行情况下,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由隔膜隔开,隔膜通常是一种非常薄的聚合物材料,可防止电子直接从负极传输到正极。在内部短路的情况下,可能是钉子刺穿或碰撞事故的结果,隔板会在局部区域破裂。除了提供正常的极耳电流外,电池还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二次电流,该二次电流通过短路区域被消耗。

短路强度可以使用一个基础的可变体积接触电阻来描述,该电阻可计算为,其中为电极的接触电阻,单位为为电极片在电池体积中的比表面积,单位为

在 MSMD 模型中不求解夹心式电极层,而是将其视为均质介质。因此在计算中使用以Ω·m3为单位的体积接触电阻。传输短路电流密度及由于短路产生的额外热量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上述公式足以涵盖趋于无穷大的非短路问题。接触电阻可能是时间和位置的函数,因此允许短路区域尺寸及短路电流强度的动态变化。

安全性已成为电池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滥用条件下,电池可能会发生热失控。温度升高可能引发热失控反应。由于这种情况而释放的过多热量可能会损坏电池,甚至导致火灾或爆炸。热失控反应非常复杂且因材料而异。为了模拟热失控反应和模拟热滥用下的电池热行为,Fluent 提供了两种半经验模型:

  • One-Equation模型
  • Four-Equation模型

19.7.1 One-Equation模型

在单方程模型中,热失控反应被归为一种反应,可以用以下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式中,为转化度;为反应的指前因子,为反应的活化能,J/mol;为普适气体常数;为温度;为反应阶次参数。

求解上式以跟踪热失控反应的进程。参数的变化范围为0~1,其中0 表示“没有反应”,1 表示“反应完成”。

计算得到后,由于热失控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其中,为用户指定的释放热,J/m3。

19.7.2 Four-Equation模型

在四方程模型中,热失控反应分为以下四类:

  • 固体电解质界面 (SEI) 分解反应
  • 负极-电解质反应
  • 正极-电解质反应
  • 电解质分解反应

为了跟踪每种反应的进程,使用了集总的 Arrhenius 动力学速率:

式中,为反应动力学参数,分别指前因子、活化能及反应级数;下标分别表示与 SEI 分解反应、负极-电解质反应、正极-电解质反应及电解质分解反应相关的参数;为无量纲变量,可解释为反应进行时与介质中每种类型的反应相关的剩余反应物的比例;为SEI层厚度的无量纲度量;为参考SEI层厚度;为温度;为普适气体常数。

参数的变化范围为1(表示还未反应时的状态)到0(表示反应物完全被消耗时的状态)。的变化为0到1,与单方程模型一样。

可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为两个初始值。请注意,SEI 层随着负极电解质反应的进行而增长。

其中 是两个初始值。注意,随着负极-电解质反应的进行,SEI层在不断增长。

热失控反应产生的总热量(单位为 )可以计算为:

其中 是介质中反应物的密度, 是反应热。所有反应热的单位均为

如果考虑内部短路反应,则由于内部短路产生的热量 (其中 是反应热 )将加入到热滥用热量中。

19.7.3 内部短路引起的滥用反应

在一方程和四方程模型中,由于内部短路引起的另一种滥用反应可以选择性地添加[120](第1063页)。在该模型中,内部短路反应由以下动力学速率方程控制:

其中, 是内部短反应的进度变量, 是前置指数因子, 是反应的活化能。下标 指的是短路电化学反应。因子 用于确保只有在达到用户指定的触发温度 后才激活反应:

As mentioned in Thermal Abuse Model (p. 883), thermal runaway reactions could occur when a battery is exposed to abnormal conditions such as overcharging, internal short circuits, or overheating. As the battery experiences thermal runaway reactions, in addition to excessive heat release, some flammable gases would be released.

Modern batteries, especially lithium-ion batteries, often contain safety mechanisms such as pressure relief vents or a current interrupt device (CID) as schematically shown in Figure 19.4: Battery with Safety Mechanism (p. 886).

Figure 19.4: Battery with Safety Mechanism

During thermal runaway reactions, venting gases are generated as products of decomposition reactions. The gases seep through the battery active zone and build up in the battery header space. When the pressure inside the header reaches a critical value, these safety features activate. The venting mechanisms allow excess gas to escape, preventing a catastrophic failure.

The venting process can be simulated in Ansys Fluent. The release rate of venting gases is assumed to be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rate of thermal abuse reactions.

  • In the one-equation abuse model, the total venting gas release rate from the battery is computed as:

where

total gas release from the battery if the abuse reaction is complete

active zone volume

possible range of abuse reaction

abuse reaction rate in Equation 19.33 (p. 883)

  • In the four-equation abuse model, the venting gas release rate from the battery is computed as:

where , and are the total venting gas released (in ) from each of the four abuse reactions, respectively; , and are the ranges of four reaction progress variables; , and are the abuse reaction rates in Equation 19.39 (p. 884).

Venting gas is produced inside the battery active zone. The gas seeps through and accumulates in the header space of the battery. In Ansys Fluent, the battery active zone is modeled as solid. The venting gas is assumed to be released from the interface where the venting gas cavity contacts the battery active zone.

The venting gas temperature is calculated as the weighted average heat-release temperature:

where is the heat generation rate of the thermal abuse reactions computed from Equation 19.34 (p. 883) for the one-equation abuse model and from Equation 19.39 (p. 884) for the four-equation model.

Besides relating the venting release rate to the abuse reaction rate, Ansys Fluent also allows you to define venting gas release rate and the release temperature from a file directly, which can be deriv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When the venting model is used, the species transport model is enabled automatically. The venting gases are produced during thermal runaway reactions. The venting gas mixture usually contains carbon dioxide, carbon monoxide, hydrogen, and some other hydrocarbons. Depending on the battery type, the venting gas composition may vary. By default, a mixture material called venting-gas-mixture is used with its composition taken from [302] (p. 1074) (see Table 19.1: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Venting-Gas-Mixture (p. 887)).

Table 19.1: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Venting-Gas-Mixture

Species CompositionMass Fraction
CO0.536
CO20.335
H20.023
CH40.062
C2H40.033
C2H60.011
H2O0
O20
N20

Some species in the venting gas mixture are combustible. Chemical reactions can occur if the temperature is high enough. As in [302] (p. 1074), the following five reactions are pre-defined for the venting gas mixture:

The reaction model can be used along with the battery venting model.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using the battery venting model, see, Battery Venting Model in the Fluent User's Guide.

电池容量随时间和重复的放电和充电循环而变化。容量衰减可能由许多不同的机制引起,例如过度充电、由于不良副反应导致的固体电解质界面 (SEI) 生长、机械裂纹等。 在Fluent中可以使用经验模型和基于物理的模型预测电池寿命。

经验模型可以考虑电池容量在长时间和短时间段内的衰减。电池的长期老化可以使用经验电池寿命模型估计,此模型中电池容量衰减效应被视为CFD前处理过程,其可用容量在CFD模拟之前更新;电池短期老化可以使用电池容量衰减模型,此模型中电池容量衰减可以指定为温度与倍率的函数。

基于物理的模型将基本的老化机理整合到 Newman P2D 模型中。该模型允许在独立模式下预测大量电力负载循环期间的电池老化过程。用户可以通过将独立模拟结果作为稳态配置文件插入,从而将 CFD 模拟中的老化效应视为预处理过程。

19.9.1 经验电池寿命模型

如果电池在经历反复放电和充电循环时处于活跃使用状态,则会发生电池容量损失,这种损失称为循环寿命损失。但即使不使用电池,由于长时间存放,其容量也可能会下降,这种损失称为日历寿命损失。

在 Fluent 中,使用 Arrhenius 类型的方程来计算日历寿命损失,并使用二维查找来计算循环寿命损失:

式中,为指前因子;为活化能;为电池的平均操作温度;为获得 Arrhenius 参数的参考温度;为时间;为时间指数因子;为容量修正因子。

一旦得到,就可以计算出 CFD 中使用的电池可用容量:

19.9.2 电池容量衰减模型

在CFD模拟中,也可以通过NTGK或ECM电池模型考虑电池容量衰减。Fluent 使用经验模型,用户可以在其中指定不同操作条件(温度和 C 速率)下的不同容量衰减因子,然后将指定的容量因子用于计算电池充电状态,如下所示:

  • 在 NTGK 模型中,将公式 19.6(第 834 页)修改为以下形式以考虑容量衰减效应:

  • 在 ECM 模型中,方程 19.9(第 836 页)中的第三个方程被替换为

19.9.3 基于物理的电池寿命模型

在 Fluent 中,基于物理的电池寿命模型考虑了固体电解质界面 (SEI) 生长和金属锂分解(镀锂)的老化机制。下图示意性地显示了电池充电过程中阳极颗粒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

图 19.4 粒子表面的电化学反应

在基于物理的电池寿命模型中考虑了以下电化学反应:

  • 插层反应

  • SEI形成反应

-  锂沉积反应

当锂离子沉积到石墨表面并部分转化为金属锂(镀层)和部分转化为 SEI 时,就会发生反应。

SEI形成和锂沉积反应是与插层反应竞争的不必要的副反应。 这些副反应只在电池充电期间在阳极中突出和模拟。

SEI 生长和锂电镀导致电池老化主要通过以下影响:

  • 部分锂库存损失形成 SEI 和镀锂,导致电池理论容量下降。
  • SEI 和镀锂的表面膜增加了阳极石墨颗粒的表面电阻。
  • SEI 和镀锂降低了阳极多孔介质的孔隙率,这进一步降低了电解质的有效电导率和扩散率。

为了模拟 SEI 生长和锂电镀,基于物理的电池寿命模型使用以下公式求解 SEI 浓度 Csei 的演变: 和使用以下公式计算镀锂浓度 式中,为体积固体/电解质界面面积;为法拉第常数;为SEI生成反应在活性材料孔壁面中的电流通量 ;为锂沉积反应在活性材料孔壁面中的电流通量;是成为SEI的沉积锂的分数。

由于SEI和镀锂反应的控制方程没有空间项,其演化仅依赖于局部源项,即局部副反应的电流通量。这些源项由阴极Tafel表达式表示: 及: 式中:为反应速率常数;为碳酸乙烯酯(EC)的表面浓度;为SEI和镀锂副反应的阴极电荷转移系数;为普适气体常数;为电池温度;为SEI和镀锂副反应的过电位;为反应交换电流密度,模拟中作为常数。

EC的表面浓度由EC穿过表面膜的扩散通量确定: 式中,为主体电解液中EC的浓度;为EC的扩散系数;为膜厚度。

与公式(19.19)类似,副反应(SEI形成和锂沉积)的超电位计算如下: 式中,分别为固体(电极)和电解质相的电势;分别由于锂嵌入反应和副反应的活性材料孔壁电流通量;为副反应平衡电势;为电阻。

表面膜的物理性质(厚度和电阻)表示为SEI和镀覆的锂浓度的函数:

阳极电解质孔隙率随着表面膜的生长而降低,并计算如下: 在公式19.60至公式19.62中,使用了以下符号:

分别为SEI和镀锂的分子量;为阳极活性物质的颗粒半径;为SEI离子电导率;为新鲜电池电解质材料的体积分数;为新鲜电池活性物质的体积分数;分别为SEI和镀锂的密度。

在实际的Newman的P2D模型模拟中,通过电负载循环对电池老化进行模拟,基于物理的电池寿命模型在独立模式下的电极秤上求解(有关更多信息,请参见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模拟电池老化过程(独立模式))。此外,独立模拟结果可包括在3D CFD模拟中以说明电池老化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老化效应被视为在时间上冻结。更具体地,在E-Chem模型计算期间,SEI和镀覆锂浓度(其确定锂存量损失)、表面膜电阻和阳极上的电解质孔隙率的分布作为稳态分布被包括在Newman P2D模型中。在受计算能力约束的实际CFD模拟中,模拟时间远小于电池寿命的时间尺度。这种时间尺度的宽间隔证明了时间冻结老化效应的合理性。

《Ansys Fluent燃料电池模块》章节提供了关于Ansys Fluent中所使用模型的理论讨论。可用的Ansys Fluent附加燃料电池模块包括:

  • PEMFC模型 - 允许您模拟带有(或不带)微孔层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此模型是用于模拟PEM燃料电池中能量转换过程的新推荐模型。更多信息,请参阅《使用PEMFC模型》。

  • 燃料电池与电解模型 - 允许您使用Ansys Fluent模拟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固体氧化物电解器电池(SOEC)。此模型有时被称为“解析电解质模型”。请注意,PEMFC子模型可用于模拟低温与高温的PEM燃料电池。更多信息,请参阅《使用燃料电池与电解模型》。

  • SOFC非解析电解质模型 - 允许您模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更多信息,请参阅《使用非解析电解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模型》。

本章节分为以下部分:

本章介绍了Ansys Fluent中高级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建模能力的理论背景。

  • 20.1.1. 简介
  • 20.1.2. 电化学建模
  • 20.1.3. 电流与质量守恒
  • 20.1.4. PEMFC中的水传输与质量传递
  • 20.1.5. 热源
  • 20.1.6. 属性
  • 20.1.7. 瞬态模拟
  • 20.1.8. 泄漏电流(交叉电流)
  • 20.1.9. 用户定义标量具有物理意义值的区域

20.1.1 简介

PEMFC模块作为附加模块,与标准的Ansys Fluent授权软件一同提供。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设备。通过PEMFC模型,计算域中包含了三相边界(TPB),即催化层,以及离子导电的电解质,在PEMFC术语中称为膜。PEMFC模块允许您对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进行建模。

为了确定PEMFC模块中包含的物理域,图20.1展示了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的示意图:

图20.1:PEM燃料电池示意图

氢气从阳极侧流入燃料电池。它通过多孔气体扩散层(GDL)和可选的微孔层(MPL)扩散,然后接触到催化层。在这里,它形成氢离子和电子。氢离子穿过中心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电子则通过气体扩散层流向集电器并进入连接的电负荷。电子通过集电器和气体扩散层进入阴极侧。同样,氧气(或空气)从阴极侧流入燃料电池,并通过多孔气体扩散层和微孔层扩散,到达催化层。在催化层,电子、氢离子和氧气结合形成水。

在Ansys Fluent中的PEMFC模型中,解决了两个电势场。一个电势在膜和催化层中求解。另一个在TPB催化层、微孔层、多孔电极和集电器中求解。电化学反应速率在阳极和阴极的TPB层中计算。基于你规定的电池电压,计算电流密度值。或者,可以根据规定的平均电流密度计算电池电压。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紧凑、清洁、在低温下运行(低于100°C)、允许可调节的功率输出,并且可以相对快速启动,已成为汽车运输和发电的首选技术。氢气被供应...

在阳极,空气被供给到阴极。以下电化学反应分别在阳极和阴极的三相边界(TPB)层中进行。

在阳极产生的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传输到阴极,而质子则通过膜从阳极TPB传输到阴极TPB,从而形成一个电路。

在PEM燃料电池中,水的三种相态都存在。气体和液态水存在于除固体膜和集电器之外的所有物理域中。水还以溶解相存在,但仅在催化层和膜内部。阴极侧电化学产生的水被假定为溶解相(方程20.2(第903页))。

20.1.2 电化学模拟

电化学的核心是计算阳极和阴极反应的速率。Ansys Fluent采用的电化学模型已被其他研究组使用([325](第1076页),[419](第1081页)和[663](第1095页))。

这些反应的驱动力是表面过电位:固体相电位与电解质/膜相电位之间的差异。因此,需要求解两个电位方程。一个电位方程(方程20.3(第903页))考虑了电子通过固体导电材料的传输,并在TPB催化层、多孔介质的固体网格和集电器中求解;另一个电位方程(方程20.4(第903页))表示质子(即离子)的传输,并在TPB催化层和膜中求解。两个电位方程如下: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where

在上述方程中,下标 mem 和 sol 分别表示膜相和固相。

下图展示了用于求解 的边界条件。

图 20.2:电势的边界条件(固体和膜)— PEM 燃料电池

存在两种类型的外部边界:一种是电流通过的边界,另一种是电流不通过的边界。

由于没有离子电流通过任何外部边界离开燃料电池,因此膜相电势 在所有外部边界上都满足零通量边界条件。

对于固相电势 ,在阳极和阴极侧存在与外部电路接触的外部边界。燃料电池中产生的电流仅通过这些边界。在所有其他外部边界上, 满足零通量边界条件。

在接触外部边界的地方,建议为 设定固定值(恒电势边界条件)。如果阳极侧设置为零,那么在阴极侧规定的(正值)即为电池电压。指定恒定通量(例如在阴极侧)意味着指定恒电流边界条件。

转移电流,即方程 20.3(第 903 页)和方程 20.4(第 903 页)中的源项,仅在催化剂层内部非零,并计算如下:

  • 对于固相中的电势方程,阳极侧的 和阴极侧的

对于膜相中的势方程,在阳极侧,,而在阴极侧,

方程20.3(第903页)和方程20.4(第903页)中的源项,也称为交换电流密度,具有以下一般定义:

(20.5)

其中

单位活性表面面积的参考交换电流密度

比活性表面面积

局部物种浓度,参考值

浓度依赖性

阳极电极的阳极和阴极传递系数,分别为

(无量纲)

阴极电极的阳极和阴极传递系数,

分别为 (无量纲)

由公式 20.11 (第 906 页) 给出的表面过电位

由公式 20.12 (第 906 页) 给出的表面过电位

法拉第常数

通用气体常数

温度

上述方程是 Butler-Volmer 函数的通用形式。请注意,电化学反应中电子数量的影响已包含在传递系数中。对此的简化是 Tafel 公式,由以下给出:

(20.7)

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 PEMFC模型使用Butler-Volmer函数来计算催化剂层内部的转移电流。当表面过电位的幅值较大时,Butler-Volmer公式简化为Tafel公式。

在公式20.5(第905页)到公式20.8(第905页)中,分别表示阳极和阴极反应速率所依赖的物质的摩尔浓度。即,代表代表

参考交换电流密度随局部温度变化如下:

其中, 为用户指定的活化能。

是在指定参考温度下的参考交换电流密度。

动力学的驱动力是局部表面过电势,,也称为活化损失。它通常是固体和膜电位 之间的差异。

阳极和阴极的半电池电位 通过能斯特方程计算如下 [586](第1091页):

其中, 是水的饱和压力(公式 20.54 (第 915 页)),而 分别是氢气、氧气和水蒸气的分压。在上式中,标准状态 、可逆电位 ,以及反应熵 是用户指定的量。

从公式 20.3 (第 903 页) 到公式 20.14 (第 906 页),可以得到两个电位场。

20.1.2.1 阴极颗粒模型

当使用公式 20.8 (第 905 页) 计算阴极转移电流时,催化剂微观结构中的质量传输阻力未被考虑([586] (第 1091 页))。这种阻力可能包括两部分:

  • 离子交换膜引起的阻力

  • 围绕颗粒的液态水膜引起的阻力

在 Ansys Fluent PEMFC 模型中,计算转移电流时是否包含这些阻力是可选的。阴极层内的体积转移电流表示为:

其中, 表示壁面处的氧气浓度。 是一个用户指定的值,而 则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

阴极催化剂的比活性表面积

液体饱和度

孔隙率

颗粒半径

氧气在液态水中的溶解度与扩散率的乘积(数量级为

公式 20.15(第 906 页)中的 计算如下:

在这里, 是使用公式 20.6(第 905 页)计算的理想传递电流,但没有考虑电阻。

20.1.3 电流与质量守恒

由于电化学反应,在三相界面(催化层)中,氢()、氧()以及溶解水含量 的体积源项 为:

在上式中, 分别表示水、氧气和氢气的分子质量, 是法拉第常数,而 2 和 4 分别代表每摩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电子数。

由于阴极和阳极催化层中产生的总电流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得到以下电流守恒方程: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和效率可能受到氮气()通过膜的交叉传输影响。由于交叉效应,从阴极侧被输送到阳极侧,其驱动力是跨越膜的浓度梯度。的浓度梯度可以通过阴极和阳极催化层中的分压来表示。氮气通量是根据分压的差异来计算的:

其中, 分别代表阴极和阳极催化层中氮气的分压(单位:帕)。

是根据一个经验公式 [537](第1088页)计算得出的:

交叉缩放因子

对于 的活化能,等于

参考温度,等于

膜中水的体积比,由方程 20.24(第 908 页)给出

其中, 表示水的含量, 分别代表干燥膜和液态水的摩尔体积。

在 Ansys Fluent 的 PEMFC 模型中, 的交叉流动通量被视为催化层与膜界面附近第一层网格单元中的源项。

20.1.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水传输与质量转移

如前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存在三种相态的水。根据局部热力学和流体动力学条件,这三种相态之间可能发生质量转移。例如,由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运行 ,水蒸气可能会凝结成液态水,尤其是在高电流密度下。溶解水由阴极侧反应生成,并且根据局部偏离平衡状态的程度,一部分可能会转化为液态或气态。溶解相态的水也可以从阴极穿过膜传输到阳极,或者从阳极传输到阴极。

尽管水的存在保持了膜的水合状态(这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运行是必要的),但液态水会阻塞气体扩散通道,降低扩散速率和有效反应表面积,从而降低电池性能。因此,在建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时,应考虑水的形成和传输。在本节中,将描述 Ansys Fluent 采用的建模方法。

20.1.4.1 溶解相模型

溶解相存在于催化层(离子交换树脂)和膜中。溶解水的生成和传输由 [718] (p. 1098) 描述:

多孔介质的孔隙率。若膜为固体,则

离子电流密度,计算公式为

溶解水含量。

渗透拖拽系数。

水含量的扩散系数。

催化层阴极侧反应产生的水生成速率(见方程 20.20,第 907 页)。

气相与溶解相之间的质量变化速率。

液相与溶解相之间的质量变化速率。

的表达式见参考文献 [586](第 1091 页)。

其中:

干离子交换膜或膜的密度(即多孔催化层和膜中固体材料的密度)。

膜的当量重量。

液体饱和度。

平衡含水量。

气体和液体的质量交换速率常数。

是用户指定的参数。

平衡含水量计算如下([586](第1091页)):

其中, 是水活性,定义为:

其中, 表示水蒸气分压,而 表示饱和压力。

在公式 20.28(第 909 页)中, 都是用户指定的参数。

20.1.4.2 液相模型

液体水存在于所有多孔电极和气体通道中。

20.1.4.2.1 多孔电极和膜中的液体水传输方程

液体水传输的驱动力是液体压力梯度 ([586](第 1091 页)):

哪里

在多孔气体扩散层和微孔层中,气体与液体相之间的质量变化速率为:

多孔气体扩散层和微孔层中的相对渗透率计算如下:

在膜中,相对渗透率 ( K_r ) 表示为:

其中,( s ) 是液体饱和度,( b ) 是用户定义的常数。

替换为毛细压力 与气体压力 之和,方程 20.30(第 910 页)可重写为:

气相与液相之间的质量转移速率是基于单向扩散理论计算的[42](第1059页)和[586](第1091页):

其中, 表示孔隙率, 是蒸发速率系数, 是凝结速率系数,而 的形式如下:

Ansys Fluent PEMFC模块求解毛细压力(方程20.33(第910页))。随后,由于毛细压力是饱和度的函数,因此可以计算液态饱和度。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毛细压力在不同多孔区域之间是连续的,但液态饱和度在区域界面处可能是非连续的。

方程20.33(第910页)在位于阳极GDL-通道界面与阴极GDL-通道界面之间的区域(气体扩散层、微孔层、催化层及膜)中求解。在膜内部,瞬态项为零。在GDL-通道界面处,假设液态水通量仅从GDL流出并进入气体通道,不允许回流。该通量被认为是由毛细压力([586](第1091页))和气体通道中的动态压力驱动的。

其中, 是液态水去除系数, 是气体通道中的局部动压头。

一旦通过求解方程 20.33(第 910 页)得到毛细压力,液态饱和度便根据以下 Leverett 函数计算得出(除了对气体组分传输不具多孔性的膜之外):

其中, 表示表面张力 为接触角,而 则是用户指定的 Leverett 函数系数,它们具有以下默认值:

液态水会降低催化剂层中的有效活性表面积。为此,我们通过修改传质电流来进行建模,具体如下:

其中 是用户指定的常数。

20.1.4.2.2 气体通道中的液态水传输方程

液态水从气体扩散层流出并进入气体通道。模拟气体通道中液态水存在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压降的增加。在 PEMFC 模型中,通过以下相关性来追踪通道中的液态水:

其中,表示气体通道中液态水的扩散系数,而代表液体的速度,我们假设它为气体速度的一部分:

其中, 表示液体与气体的速度比。

在阳极和阴极的流入口处,液体饱和度 。从方程 20.35(第 911 页)计算得到的液体通量被用作方程 20.39(第 912 页)在 GDL-通道界面处的边界条件。由于合理地假设流动以对流为主导,因此在此不考虑气体通道中的相变。在气体通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饱和度时,可以使用 UDF 函数 resistance_in_channel (real sat) 在 pemfc_user.c 中构建动量阻力来模拟压力降。

20.1.4.3 冰相模型

当 PEMFC 在极冷环境中启动时,冰可能在流体区域内部形成,尤其是在多孔区域 [223](第 1069 页)。为了预测冰的形成及其对 PEMFC 性能的影响,可以在 PEMFC 模型中考虑冰相。冰相模型应用于所有多孔电极,但在气体通道中不予考虑。

冰的形成由以下方程控制:

哪里

冰相的体积分数为

由于公式20.41(第912页)的性质,冰相仅在瞬态模拟中被考虑。仅考虑气相与冰相之间的质量转移,并且冰相的质量源计算如下:

当地水汽浓度

当地水饱和浓度

在Ansys Fluent中,当在PEMFC模型中考虑冰相时,方程20.31(第910页)中的相对渗透率可以表示为:

冰相同样会减少催化剂层中的有效活性表面积。因此,方程20.38(第911页)可以改写为:

20.1.5 热源

由于电化学反应中释放的化学能量并非全部都能转化为电功,这主要是由于相变和过程的不可逆性,因此在热能方程中存在额外的体积源。表20.1列出了不同区域的体积热源项(第913页)([586](第1091页))。

表20.1:体积热源项

在该表中, 分别是固相和膜相电流密度的幅值,而 是水凝结引起的潜热。

20.1.6. 物性

  • 气相物种扩散系数

气相物种的扩散系数可以通过使用稀释近似法或全多元方法来计算。采用稀释近似法时,我们有

其中, 表示多孔介质的孔隙率, 是在参考温度和压力 下物质 的质量扩散系数 [663] (第1095页)。这些参考值以及指数 和孔隙堵塞指数 在PEMFC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中定义,

除了方程20.45(第913页),Ansys Fluent PEMFC模型还包含一种计算气相物种扩散的方法(一种经过修正以考虑多孔介质曲折性的全多元扩散方法):

其中, 表示有效气体组分扩散系数, 是通过全组分扩散方法计算的气体组分质量扩散系数(参见 Fluent 理论指南中的全组分扩散部分,第 239 页),而 则是根据公式 20.105(第 931 页)计算的克努森扩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克努森扩散在确定气体扩散系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多孔介质中的平均孔径大小可能与 PEMFC 中的平均自由程处于同一数量级。

请注意,公式 20.47(第 914 页)中的 用于模拟曲折度的影响。虽然在 PEMFC 中这是默认实现的方法,但您可以通过使用提供的用户可修改程序,用您自己的修正方法覆盖它。

诸如电解质相电导率、水扩散系数和渗透拖拽系数等性质,是根据水的含量,采用 [627](第 1093 页)建议的各种相关性进行评估的。为了捕捉问题的相关物理现象,膜的各种性质被作为默认选项纳入模型中。然而,您可以通过编辑提供的源代码文件 pem_user.c 中定义的函数,并自行编译代码,直接加入您自己对这些性质的公式和数据。更多信息,请参见用户可访问函数。

  • 电解质相(离子)电导率

电解质(也称为膜)相的电导率是基于 [627](第 1093 页)进行建模的:

其中, 表示水分含量,而 是用于温度校正项的活化能。 的计算公式如下(参见 [586],第 1091 页):

哪里

在Ansys Fluent中,为了通用性,引入了两个模型常数,。当时,方程20.48(第914页)变为[627](第1093页)中的原始相关性。

  • 水分含量的扩散率

水分含量(溶解相)传输方程中的扩散系数计算如下:

其中, 是用户指定的通用性系数,而函数 可以从 Wu 等人 [718](第 1098 页)或 Wang 和王 [691](第 1097 页)中计算得出:

  • Wu 等人:

  • 王和王:

  • 渗透牵引系数

其中,是一个用户指定的系数,用于通用性,默认值为1.0。的默认公式为:

可以使用提供的用户可访问函数代码文件 pem-fc_user.c 来修改此公式。

  • 饱和压力

饱和压力以 为单位计算,具体如下:

Ansys Fluent allows you to provide a custom formulation by modifying the user-accessible function code file pemfc_user.c.

20.1.7 瞬态模拟

使用PEM燃料电池模块可以模拟动力学响应随时间变化对操作条件变化的响应。例如,模拟电池电压或电流密度的变化,或者阳极和/或阴极入口质量流率的变化。设置和求解瞬态PEM燃料电池问题的过程与Ansys Fluent用户指南中讨论的常规Ansys Fluent瞬态问题相同。

假设与电场相关的时间尺度远小于与流动和热场相关的时间尺度,因此保留了两个电势的稳态方程(方程20.3(第903页)和方程20.4(第903页))。在所有其他方程中,如动量传输、能量传输、物种传输、溶解水传输(方程20.25(第909页))、液态水传输(毛细压力方程20.33(第910页))以及气体通道中的液态水饱和度(方程20.39(第912页)),瞬态项被激活。

20.1.8 泄漏电流(交叉电流)

The effect of hydrogen cross-over from anode to cathode through the membrane is modeled by a total leakage current (A). In addition to the source terms expressed by Equation 20.18 (p. 907) through Equation 20.20 (p. 907), the following extra volumetric source terms are added to the corresponding equations:

在这里, 分别代表阳极和阴极催化层的体积,而2和4表示每摩尔反应物和产物的电子数。

因此,体积泄漏电流 从根据公式20.6(第905页)和公式20.8(第905页)计算的阴极传递电流 中减去。

20.1.9 用户定义标量具有物理意义值的区域

表20.2:PEMFC中求解UDS的区域(第917页)列出了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中电势(UDS-0)、质子势(UDS-1)、毛细压力(UDS-2)、水分含量(UDS-3)以及通道中的液体饱和度(UDS-4)具有物理意义值的区域。

表20.2:在PEMFC中解决UDS的区域

Anode to CathodeZone TypeElectric Potential (UDS-0)Protonic Potential (UDS-1)Capillary Pressure (UDS-2)Water Content (UDS-3)Liquid Saturation in Channels (UDS-4)
Current CollectorSolidyes
Gas ChannelFluidyes
GDLFluidyesyes
MPLFluidyesyes
Catalyst LayerFluidyesyesyesyes
MembraneSolidyesyesyes
Catalyst LayerFluidyesyesyesyes
MPLFluidyesyes
GDLFluidyesyes
Gas ChannelFluidyes
Current CollectorSolidyes

本章介绍了Ansys Fluent中燃料电池和电解模型功能的理论背景。

  • 20.2.1. 引言
  • 20.2.2. 电化学模型
  • 20.2.3. 电流和质量守恒
  • 20.2.4. 热源
  • 20.2.5. 液态水的形成、传输及其影响(仅限低温PEMFC)
  • 20.2.6. 物性
  • 20.2.7. 瞬态模拟
  • 20.2.8. 泄漏电流(交叉电流)

20.2.1 引言

燃料电池和电解模块(有时称为解析电解质模块)作为附加模块与标准Ansys Fluent许可软件一起提供。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通过燃料电池和电解模型,计算域中包含了三相边界(TPB),也称为催化层,以及离子导电的电解质(在PEMFC术语中也称为膜)。燃料电池和电解模块允许您模拟PEMFC、SOFC和高温度电解(或固态氧化物电解槽电池(SOEC))。

为了确定燃料电池和电解模块中包含的物理域,图20.3展示了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的示意图。

图20.3:PEM燃料电池的示意图

氢气从阳极侧流入燃料电池,穿过多孔气体扩散层,接触到催化剂层。在此,氢气形成氢离子和电子。氢离子通过中心的聚合物电解质膜扩散,电子则通过气体扩散层流向集流器并进入附着的电气负载。电子通过集流器和气体扩散层进入阴极侧。在阴极侧的催化剂层,电子、氢离子和氧气结合形成水。

在Ansys Fluent的燃料电池与电解模型中,求解了两个电势场。一个电势在电解质和TPB催化剂层中求解,另一个在TPB催化剂层、多孔电极和集流器中求解。电化学反应速率在阳极和阴极的TPB层中计算。基于你设定的电池电压,计算电流密度值。或者,可以根据设定的平均电流密度计算电池电压。

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章节:

  • 20.2.1.1. PEMFC简介
  • 20.2.1.2. SOFC简介
  • 20.2.1.3. SOEC简介

20.2.1.1 PEMFC简介

20.2.1.1.1 低温PEMFC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紧凑、清洁、工作温度低(低于100°C)、允许可调节的功率输出,并且可以相对快速启动,已成为汽车运输和发电的首选技术。氢气在阳极供应,空气在阴极供应。以下电化学反应分别在阳极和阴极的三相边界(TPB)层中进行,

在阳极产生的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传输到阴极,同时质子()则通过膜从阳极TPB移动到阴极TPB,从而形成一个电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水在阴极生成,由于渗透拖拽和电化学反应,水蒸气压超过了饱和压,形成液态水。阴极中液态水的形成和传输是影响PEM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特征。

20.2.1.1.2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传统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低温下运行,以保持水基膜的湿润,目的是允许质子在电极间传输,而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则使用矿物酸基膜。这种类型的燃料电池可以在远高于的温度下运行。其主要优点是无需加湿器,因为在高温下,水仅以气态存在。

20.2.1.2 SOFC简介

与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不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非常高的温度(约)下运行。氢气在阳极供应,可以直接供应或通过内部重整另一种碳氢燃料,而空气则在阴极供应。以下电化学反应分别在阳极和阴极的三相边界层中进行,

在阴极三相界面(TPB),氧气被还原为氧离子,随后通过陶瓷电解质传导至阳极TPB,在那里与氢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电子。这些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向负载,然后返回阴极以闭合电路。

20.2.1.3 SOEC简介

随着对作为二次能源载体的氢气大规模生产的需求日益增强,高温电解(也称为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作为一种清洁且高效的制氢方法受到了关注。通过高温电解可以分解水分子来生产氢气。

因此,电解本质上是一种逆向的燃料电池过程。向电解器提供电力,将水蒸气转化为氢气和氧气。水蒸气通过阳极电极进入活性电解质区域。以下电化学反应随之发生:

请注意,在传统的电力消耗设备如电解槽中,负电压通常施加在阴极侧。然而,Ansys Fluent采用了相反的符号约定,即负电压施加在阳极侧,而阴极保持正电荷。这种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电解模型和燃料电池模型使用了相同的基础设施。在本手册和用户界面中使用的“阳极”和“阴极”术语应根据供电设备的传统来解释。

在电解过程中,活化过电位的符号与燃料电池中使用的相反。这意味着电池电压高于开路电压,因为需要增加功率以克服活化过电位。电解质中的离子电导率通常是温度的函数,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情况。这里指出,对于电解槽,只有在高温(>500°C)下操作才能实现高的热力学效率。因此,流场仅处于气相状态,并在Ansys Fluent中作为气相处理。

20.2.2 电化学建模

电化学的核心是计算阳极和阴极反应的速率。Ansys Fluent采用的电化学模型已被其他研究组使用(参见[325](第1076页)、[419](第1081页)和[663](第1095页))。

这些反应背后的驱动力是表面过电位:固相电位与电解质/膜相电位之间的差异。因此,在燃料电池与电解模型中,需要求解两个电位方程:一个电位方程(方程20.64,第920页)考虑了电子通过固体导电材料的传输,并在三相界面(TPB)催化层、多孔介质的固体网格以及集流体中求解;另一个电位方程(方程20.65,第920页)表示质子(即离子)的传输,并在TPB催化层和膜中求解。这两个电位方程如下: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在上述方程中,下标 memsol 分别指代膜相和固相。

下图展示了用于求解 的边界条件。

图 20.4:电势的边界条件(固相和膜相)—— PEM 燃料电池

存在两种类型的外部边界:一种是电流通过的边界,另一种是没有电流通过的边界。

由于没有任何离子电流通过任何外部边界离开燃料电池,因此所有外部边界上膜相电势 的通量边界条件为零。

对于固相电势 ,阳极侧和阴极侧的外部边界与外部电路接触,只有通过这些边界才通过燃料电池产生的电流。在所有其他外部边界上, 的通量边界条件为零。

在外部接触边界上,我们建议为 规定固定值(恒电势边界条件)。如果阳极侧设置为零,则在阴极侧规定的(正值)为电池电压。规定恒定通量(例如在阴极侧)意味着指定恒电流边界条件。

转移电流,或方程 20.64(第 920 页)和方程 20.65(第 920 页)中的源项,仅在催化剂层内部非零,并计算如下:

  • 对于固相中的电势方程,阳极侧的 和阴极侧的

对于膜相中的势方程,在阳极侧,,而在阴极侧,

方程20.64(第920页)和方程20.65(第920页)中的源项,也称为交换电流密度,具有以下一般定义:

其中

= 单位活性表面面积的参考交换电流密度

= 比活性表面面积

= 局部物种浓度,参考值

= 浓度依赖性

= 表面过电势(伏特),阳极由公式 20.70(第 922 页)给出,阴极由公式 20.71(第 922 页)给出。

= 传递系数(无量纲)

= 法拉第常数

上述方程是 Butler-Volmer 函数的通用形式。注意,电化学反应中电子数量的影响在传递系数中考虑。对此的一个简化是 Tafel 公式,其内容如下:

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燃料电池与电解模型采用Butler-Volmer函数来计算催化剂层内部的传递电流。

在公式20.66(第922页)至公式20.69(第922页)中, 分别代表阳极和阴极反应速率所依赖的物质的摩尔浓度。对于PEMFC和SOFC, 表示 ,而 表示 。在电解情况下, 表示 ,而 为1.0(这表明阴极反应不依赖于任何物种浓度)。

动力学的驱动力是局部表面过电位 ,也称为活化损失。它通常是固体和膜电位 之间的差值。

通过从阳极跨越到阴极侧获得的电势增益,可以通过从阴极侧减去开路电压 来考虑。

从方程20.64(第920页)到方程20.71(第922页),可以获得两个势场。

20.2.3 电流与质量守恒

在三相边界处由于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物种体积源项(单位:kg/m³-s),分别针对PEMFC、SOFC和电解过程,如下:

对于PEMFC:

对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电解法:

在上述方程中,分别代表水、氧气和氢气的分子质量,是法拉第常数,而2和4则分别表示每摩尔反应物和生成物所涉及的电子数。

由于在阴极和阳极的TPBs(三相边界)处产生的总电流是相同的,我们得到了以下关于电流守恒的方程:

20.2.4 热源

由于电化学反应中并非所有释放的化学能都能因过程不可逆性而转化为电功,因此热能方程中存在额外的体积源。进入热能方程(即焓)的总源为:

其中, 表示由于电化学反应引起的净焓变, 是阳极或阴极三相边界处的传递电流与过电位的乘积, 表示传导介质的欧姆电阻,而 则是由于水的冷凝/蒸发引起的焓变。

20.2.5 液态水的形成、传输及其影响(仅限低温PEMFC)

由于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运行 ,水蒸气可能会凝结成液态水,尤其是在高电流密度下。虽然液态水的存在保持了膜的水合状态,但它也阻塞了气体扩散通道,降低了扩散速率和有效反应表面积,从而影响了电池性能。为了模拟液态水的形成和传输,Ansys Fluent采用了一种基于[476](第1084页),[469](第1084页)的饱和模型。在这种方法中,液态水的形成和传输由以下关于液态水体积分数 或水饱和度的守恒方程控制。

其中, 表示孔隙度,下标 代表液态水,而 则是凝结速率,该速率被建模为,

其中, 被加入到水蒸气方程中,同时也包括压力修正(质量源项)。此项仅在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内部应用。该模型仅考虑了阴极侧的相变。由于电化学反应导致的水蒸气过量生成,在高负载下可能导致阴极侧的冷凝。由于正常原因(如阳极侧的较低温度和较高压力)导致的冷凝较为罕见,并未考虑。当冷凝考虑对您的模拟至关重要时,请使用更通用的 PEMFC 模型,该模型在 PEMFC 模型理论(第 901 页)中有描述。该模型考虑了所有燃料电池层(包括两个气体通道)中的冷凝。有关模型实现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PEMFC 中的水传输和质量转移》(第 908 页)。

冷凝速率常数被硬编码为 。假设液体速度 等同于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速度(即,细雾)。在高度阻抗的多孔区域内部,使用毛细扩散项可以替代方程 20.83(第 924 页)中的对流项:

根据润湿相的不同,毛细压力作为(Leverett函数)的函数进行计算[358](第1077页):

其中, 表示表面张力 表示绝对渗透率,而 是接触角。 的值从0到90度代表亲水介质,而90到180度则代表疏水介质。

方程20.83(第924页)模拟了多种物理过程,如冷凝、蒸发、毛细扩散和表面张力。

多孔介质的堵塞和反应表面的淹没通过分别乘以孔隙度和有效表面积的 来建模。

20.2.6 物性

  • 气相物种扩散系数

气相物种的扩散系数可以通过使用稀释近似法或全多元组分法来计算。采用稀释近似法时,我们有

其中, 表示物种 在参考温度和压力 下的质量扩散系数 [663](第1095页)。这些参考值以及指数 和孔隙堵塞指数 在燃料电池和电解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中定义,具体如下:

除了方程20.87(第925页),Ansys Fluent燃料电池与电解模型还包含一种计算气相物种扩散的方法(一种经过修正以考虑多孔介质曲折度的全多元扩散方法):

其中,表示有效气体组分扩散系数,是多孔介质的孔隙率,是通过全组分扩散方法计算的气体组分质量扩散系数(参见Fluent理论指南中的全组分扩散(p. 239)),而是根据公式20.105(p. 931)计算的克努森扩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克努森扩散在确定气体扩散系数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在燃料电池和电解模型中,多孔介质的平均孔径大小可能与平均自由程处于同一量级。公式20.89(p. 925)中的用于模拟曲折度的影响。虽然这在燃料电池和电解模型中作为默认方法实现,但您可以通过提供的用户可修改例程用您自己的修正方法覆盖它。

诸如电解质相电导率、水扩散系数和渗透压拖拽系数等性质,是根据水含量使用[627](p. 1093)建议的各种相关性进行评估的。为了捕捉问题的相关物理现象,膜的各种性质作为默认选项被纳入模型中。然而,您可以直接通过编辑提供的源代码文件pem_user.c中的函数并自行编译代码,来整合您自己的这些性质的公式和数据。更多信息,请参见用户可访问函数。

  • 电解质相(离子)电导率

对于SOFC和高温电解,电解质中的离子电导率被建模为温度的函数,默认情况下定义为:

这在温度范围从 内有效。你可以在 pem_user.c 文件的用户可定制 UDF 函数 Electrolyte_Conductivity 中实现自己的模型。

对于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解质(也称为膜)相的导电性是一个用户指定的常数。

而对于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解质(也称为膜)相的导电性则被建模为:

其中, 表示水的含量。为了通用性,Ansys Fluent 引入了两个模型常数 。当 时,方程 20.91(第 926 页)就变成了原始的 [627](第 1093 页)中的相关性。

  • 渗透拖曳系数(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反向扩散通量(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膜水扩散系数(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其中, 分别表示干膜的密度和等效重量。

  • 水含量(低温PEMFC)

在前述属性计算中出现的“水含量”,我们采用

Springer等人提出的相关性[627](第1093页)来获取。

这里, 代表水分活度,其定义为:

其中,分别代表水蒸气压和饱和压力。

  • 水蒸气压

水蒸气压是根据蒸气摩尔分数和当地压力计算得出的。

饱和压力

饱和压力以大气压()为单位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627](第1093页)中,水活性是基于总水或过饱和水蒸气来定义的。由于在本双相模型中引入了相变,根据[156](第1066页)的建议,在原有表达式中增加了

20.2.7 瞬态模拟

燃料电池与电解模块可以模拟动态响应随时间变化的操作条件。例如,电池电压或电流密度的变化,以及阳极和/或阴极入口质量流速的变化。设置和求解瞬态燃料电池与电解问题的步骤与Ansys Fluent用户指南中讨论的常规Ansys Fluent瞬态问题相同。

假设与电场相关的时间尺度远小于与流动和热场相关的时间尺度,因此对于两个电势(即公式20.64(第920页)和公式20.65(第920页))保留稳态方程。在其他所有方程中,如动量传输、能量传输、物种传输、液态水传输和膜水含量方程中激活瞬态项。

20.2.8 泄漏电流(交叉电流)

泄漏电流(A)模拟了物种通过电解质从一个电极交叉到另一个电极的总体效应。除了由公式20.72(第923页)到公式20.80(第923页)表示的源项外,还在相应的方程中增加了以下额外的体积源项:

对于PEMFC和SOFC:

对于SOEC:

此处,分别代表阳极和阴极侧催化层的体积,而2和4则表示每摩尔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对应的电子数。

本章概述了在Ansys Fluent中用于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未解析电解质)建模的理论和方程。

  • 20.3.1. 简介
  • 20.3.2. 未解析电解质的SOFC建模策略
  • 20.3.3. 流体流动、传热和质量传递的建模
  • 20.3.4. 电流输运和电势场的建模
  • 20.3.5. 反应的建模

20.3.1 简介

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未解析电解质模型作为附加模块,随标准Ansys Fluent授权软件提供。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示意图如图20.5所示: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示意图(第929页)。

图20.5: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示意图

如[2](第1057页)所述,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通常由阳极、阴极和电解质组成。多个燃料电池可以通过电气互连器连接在一起,或堆叠使用。电解质材料必须为固体,即非多孔,并具有高离子导电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建模方法被称为“未解析电解质的SOFC模型”,是因为阳极和阴极的“中间层”和“电解质”(如图20.5所示: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示意图(第929页))实际上并未包含在计算域中。它们被建模为一对壁面和壁面阴影面,称为“电解质界面”,其中由于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物种和能量源和汇被添加到相邻的计算单元中。

为了最小化在热循环过程中可能导致裂纹和脱层的温度应力,燃料电池的所有组件必须具有相似的热膨胀系数。此外,这些组件必须在化学上保持稳定,以限制与其他电池组件的化学相互作用。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通过在离子导电的陶瓷材料两侧附着电导性多孔陶瓷电极来工作。在阴极/电解质/气体界面,也称为三相边界,氧气被还原为氧离子。氧离子通过电解质中的氧空位传导至阳极侧。在阳极/电解质/气体界面,氧离子结合并与阳极电极上的氢反应,生成水并释放电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传输至负载,再返回阴极电极以闭合电路。

Ansys Fluent SOFC With Unresolved Electrolyte Model 提供了以下功能:

  • 局部电化学反应耦合电场与质量、物种和能量传输。
  • 所有多孔和固体电池组件中的电场求解,包括体材料中的欧姆加热。
  • 能够处理 和组合的 电化学反应。
  • 包含多孔区域的扭曲度。
  • 处理任意数量的电化学电池堆叠排列。
  • 对于平面、管状和其他非标准SOFC配置具有显著的几何灵活性。
  • 使用非共形界面网格(只要这些界面不是电解质界面)。

20.3.2 未解析电解质的SOFC建模策略

为了对未解析电解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进行建模,您需要执行以下操作:

  • 捕捉流道和多孔阳极及阴极电极中的流体流动、热传递和质量传递。

  • 模拟多孔电极和固体导电区域中电流和电势场的传输。

  • 模拟在电解质/电极/气态物种界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

图20.6:未解析电解质的SOFC模型在Ansys Fluent中的工作原理

20.3.3 流体流动、热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建模

Ansys Fluent处理流道和多孔电极中流体流动、热传递和质量传递的所有方面。

Ansys Fluent中的默认多组分扩散模型用于计算混合物中物种的质量扩散系数。

如[17](第1058页)所述,燃料电池设备中气体扩散层的平均孔径与平均自由程的长度相当,使得努森扩散在计算有效气体扩散率时起着重要作用。

多组分努森扩散系数计算如下:

其中

孔隙的有效半径

通用气体常数

温度

物种 的分子质量,分别

最终,有效气体扩散系数计算如下:

迂曲度(平均路径长度与实际长度之比)

孔隙率

二元扩散系数

20.3.4 电流输运与电势场的建模

求解三维电导问题与计算热传导直接相似。通过基于电荷守恒定律来计算导电区域内的电势场。

哪里

代表电导率, 代表电势。因此,电场的主导方程便是拉普拉斯方程:

电场电势计算结合了以下属性:

  • 所有导电材料中的欧姆损耗,包括电解质、电极和集流体。

  • 适当界面处的接触电阻。

  • 由于欧姆损耗和整个域内的电流密度导致的导电材料中的欧姆加热。

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章节:

20.3.4.1. 电池电势

20.3.4.2. 激活过电势

20.3.4.3. 电解质界面处的能量方程处理

20.3.4.4. 导电区域中的能量方程处理

20.3.4.1 电池电势

假设电极反应以单一步骤进行。电荷转移反应作为电极反应的速率限制步骤。

氧气在阴极电极的三相边界处进行电化学还原:

氧气在阳极电极的三相边界处通过电化学方式被重新氧化:

在没有电负载的情况下,电解质两侧的氧活性是固定的,由各自的化学势决定。在平衡状态下,电动势或可逆电池电压由能斯特方程给出:

如果阳极电极处存在氢气,那么电池反应将变为:

在平衡状态下,电池电压由能斯特方程给出:

其中, 表示开路电池电压。

在无负载(即平衡状态)下测得的电池电势称为开路电压。开路电压应与无负载时的能斯特电势相等,除非电解质存在泄漏。当外部电路闭合时,由于电极处的极化损失,电池电压会下降。

电场与电化学仅在电解质界面处相互作用。Ansys Fluent 将电解质界面视为不可渗透的壁面。为了考虑电化学效应,电势场必须在此壁面的两侧应用“跃变”条件。为了紧密耦合电化学行为与电势场计算,您需要将所有电化学效应纳入此跃变条件中。它包含了能斯特引起的电压跃变、由于激活引起的电压降低、由于电解质电阻率引起的欧姆损失,以及线性化的激活引起的电压降低。此界面条件关联了电解质阳极侧和阴极侧的电势,并具有以下形式:

哪里

其中, 表示电解质的欧姆过电位, 分别表示阳极和阴极的活化过电位。 表示固体导电区域的欧姆损失。 表示能斯特电位。

20.3.4.2 活化过电位

根据 [473](第 1084 页),一般电化学反应为:

其中, 表示物种 的化学计量系数, 代表化学物种,而 则是电子的数量。

借助 Bulter Volmer 方程,反应速率(以 为单位)可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单位为 ), 是阳极对称因子, 是阴极对称因子, 是阳极和阴极的活化电位, 是法拉第常数, 是通用气体常数, 是温度,以及

在参考条件下, 表示交换电流密度, 是摩尔分数,而 则是物种 的浓度指数。更具体地说,在阳极侧,你有:

同样地,在阴极侧,你会有:

阳极和阴极的交换电流密度均可考虑温度依赖效应,具体如下:

其中, 是速率系数。

给定 的值,可以使用牛顿方法求解完整的巴特勒-沃尔默方程,从而找到阳极 和阴极 的活化过电位。

20.3.4.3 电解质界面处的能量方程处理

对于不可压缩流动,Ansys Fluent 在每个计算单元内求解的能量方程如下:

其中,表示能量的体积源或汇,

以及

在所有导电区域(例如,电极、集流体、互连件),欧姆热 作为源项被加入到能量方程中。换言之,

此外,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处,能量方程需要进行处理,以考虑由于电化学反应和过电位(即激活过电位和通过电解质的欧姆损耗)产生或损失的热量。

图20.7:电解质界面的能量平衡

57c45b8f-0131-402c-a3da-fe70f5a8a412_35_0.jpg

电解质界面的能量平衡是通过从由于电化学反应产生的总热生成速率中减去电功来计算的。电功计算为电压跳变与电流密度的乘积。剩余部分是由于不可逆性产生的废热。对于氢反应,平衡将是

其中, 表示热生成量(单位:瓦特),而 则是物种质量生成/消耗速率与其生成焓的乘积。例如:

源项随后通过取 加入到单元能量方程中。

该值的一半作为源项应用于紧邻电解质的阳极计算单元能量方程,另一半作为源项应用于紧邻电解质的阴极单元能量方程。热生成/破坏的等量分配完全是任意的。请注意,通过使用功项,所有过电位的效应都被考虑在内。

20.3.4.4 导电区域的能量方程处理

欧姆极化涉及通过电解质的离子损失、导电多孔电极和固体集电器的电阻。欧姆极化还包括电流收集器与电极或电极与膜(即接触电阻)界面的电阻。

20.3.5 反应建模

Ansys Fluent SOFC 未解析电解质模型能够模拟电化学反应以及 电化学过程。通过 Ansys Fluent 中的标准体积反应机理,可以模拟生成氢气的重整反应。

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章节:

20.3.5.1. 电化学反应建模

20.3.5.2. CO 电化学过程建模

20.3.5.3. 电解建模

20.3.5.1 电化学反应建模

物种生成与破坏的速率为:

其中, 表示物种的源或汇(摩尔通量), 是化学计量系数, 是电流密度 是每摩尔燃料的电子数, 是法拉第常数。

利用局部电流信息,Ansys Fluent SOFC 未解析电解质模型将物种通量应用于电极边界。根据约定 [473](第 1084 页),当电流从电极流入电解质溶液时,电流密度为正值。在阳极处电流密度为正值,而在阴极处电流密度为负值。

阴极电极上的反应为:

或者

阳极电极的反应为:

请注意,总焓值仅在启用体积反应时才包括各物种的生成焓。一旦启用了体积反应,SOFC模型求解器就能正确计算反应热。

20.3.5.2 模拟CO电化学过程

实际上,如果阳极燃料流中存在一氧化碳,它可能会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通过引入 / 分割因子来模拟这一效应,具体如下:

其中, 分别代表 的物种摩尔分数。

各阳极侧物种的摩尔源项为:

默认情况下,使用公式20.138(第937页)来计算分配系数,但您可以在用户定义的函数h2_co_split_func()中定义自己的分配系数(参见未解析电解质模型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用户可访问函数)。

20.3.5.3 电解建模

由于电解是燃料电池过程的逆过程,因此SOFC模块也可用于电解建模。在这种情况下,向电解槽提供电力以将水蒸气转化为氢气和氧气。水蒸气通过阳极电极进入活性电解质区域,并发生以下电化学反应:

请注意,按照惯例,在电解槽等耗电设备中,负电压会施加在阴极侧。而Ansys Fluent采用相反的表示法,其中负电压施加在阳极侧,阴极则保持正电荷状态。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电解模型和燃料电池模型使用了相同的基础设施。在本手册和图形用户界面(GUI)中使用的“阳极”和“阴极”术语应根据供电设备的传统定义进行解释。

在电解过程中,活化过电位的符号与燃料电池中使用的相反。这意味着电池电压高于开路电压,因为需要增加功率以克服活化过电位。电解质中的离子电导率随温度变化,如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情况。氢气、氧气和水蒸气的摩尔反应速率是基于电流密度计算的:

本章概述了用于在Ansys Fluent中预测电磁场中流动的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控制方程。

流体流动场与磁场之间的耦合可以通过两个基本效应来理解:由于导电材料在磁场中的运动而产生的电流感应,以及电流与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洛伦兹力效应。一般来说,感应的电流和洛伦兹力倾向于抵消产生它们的机制。因此,导致电磁感应的运动系统性地被产生的洛伦兹力所制动。在时变磁场的存在下也可以发生电感应。其效果是通过洛伦兹力对流体运动进行搅拌。

电磁场由麦克斯韦方程描述:

其中,(特斯拉)和(伏特/米)分别代表磁场和电场,而则分别是磁场和电场的感应场。表示电荷密度,则是电流密度矢量。

感应场的定义如下:

其中, 分别表示磁导率和电介电常数。对于液体金属等导电性足够强的介质,通常会忽略电荷密度 和位移电流 [459](第1083页)。

在研究流场与电磁场相互作用时,了解由于感应产生的电流密度 至关重要。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评估电流密度。

一种是通过求解磁感应方程;另一种是通过求解电势方程。

在第一种方法中,磁感应方程由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得出。该方程提供了流场与磁场之间的耦合关系。

一般来说,定义电流密度的欧姆定律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介质的电导率。对于磁场 中的流体速度场 ,欧姆定律的形式为:

从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我们可以推导出感应方程:

从已解得的磁场 出发,可以利用安培定律计算电流密度 ,如下所示:

通常,在磁流体动力学(MHD)问题中,磁场 可以分解为外部施加的场 和由于流体运动引起的感应场 。只有感应场 需要求解。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施加的场 满足以下方程:

其中,表示产生场的介质的电导率。需要考虑两种情况:

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章节:

21.2.1. 情况1:在非导电介质中产生的外加磁场

21.2.2. 情况2:在导电介质中产生的外加磁场

21.2.1 情况1:在非导电介质中产生的外加磁场

在这种情况下,外加场满足以下条件:

的条件下,感应方程(方程 21.9,第 940 页)可以写成:

电流密度可表示为:

21.2.2 情况2:导电介质中外部施加的磁场生成

在这种情况下,方程21.12(第940页)和方程21.13(第940页)给出的条件不再成立。假设生成磁场的介质的电导率与流动介质的电导率相同,即,根据方程21.9(第940页)和方程21.11(第940页),感应方程可以写为:

电流密度由以下公式给出:

对于感应方程,即方程21.14(第941页)或方程21.16(第941页),感应场的边界条件如下:

下标表示场的法向和切向分量,而 由您指定。对于电绝缘边界,由于在边界上 ,根据安培关系,边界上

处理电流密度的第二种方法是求解电势方程,并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密度。一般来说,电场 可以表示为:

其中, 分别代表标量势和矢量势。对于静态场,并且假设 ,欧姆定律(如第940页的方程21.8所示)可以表示为:

对于足够导电的介质,电荷守恒原理给出:

因此,电势方程可表示为:

电势 的边界条件为:

对于绝缘边界,其中 是垂直于边界的单位向量,并且

对于一个导电边界,其中 是边界上指定的电势。然后可以从方程21.20(第941页)计算电流密度。

在了解了感应电流的情况下,通过向流体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引入额外的源项来实现磁流体动力学(MHD)耦合。对于流体动量方程,额外的源项是洛伦兹力,由以下公式给出:

在SI单位制中,该量的单位为。对于能量方程而言,新增的源项为焦耳加热速率,其表达式如下:

其单位为

对于电磁场中的带电粒子,作用在粒子上的洛伦兹力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粒子电荷密度 是粒子速度。力 的单位是

对于多相流,假设相界面上的电表面电流可以忽略不计,混合物的电导率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分别表示第 相的电导率和体积分数。 用于求解感应方程。

本章概述了连续纤维数学模型的理论、控制方程,以及Ansys Fluent在预测熔融纺丝和干法纺丝过程中的能力。

Ansys Fluent的连续纤维模型采用一维方法,用于预测纤维中的流动以及纺丝室内的流场。

在熔融纺丝中,挤出的熔融聚合物通过喷嘴进入纺丝室,由于重力和纤维卷取点的张力作用,液态射流的流速增加。质量守恒导致射流的横截面减小,直至最终直径。熔融聚合物通过气流冷却,直至达到固化温度。

在干法和熔融纺丝中,纺丝室内生产数百或数千根纤维会导致纤维与周围气体之间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需要对纤维和纺丝室内的流体流动进行耦合计算过程。

纤维元素的质量守恒可以表示为

式中

与流动方向平行的纤维表面积矢量

纤维中溶剂 的质量分数

溶剂 的蒸发质量流率

纤维直径

沿纤维的坐标

是使用薄膜理论计算的。

其中,

从适当的相关性估计的质量转移系数(参见动量、热量和质量转移的相关性(第952页))

溶剂的分子量

周围气体的摩尔浓度

周围气体中溶剂蒸气的摩尔分数

在纤维表面,气体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与纤维中溶剂的质量分数 通过Flory [185](第1067页)给出的气液平衡方程相关联,

何处

周围流动中的绝对压力

溶剂的饱和蒸汽压

这些方程仅在选择了干纺纤维时使用。

纤维的形成基于在卷取点施加于纤维的张力,这些张力导致纤维的拉伸和延伸。

对纤维微元进行力的平衡分析,得出纤维动量变化的方程。

由于纤维的加速度、与周围气体的摩擦力以及重力作用,纤维中的张力会发生改变。

与周围气体的摩擦力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其中

气体密度

沿纤维轴向的摩擦系数

沿纤维方向的气体速度

重力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 表示纤维元素的方向向量。

拉伸力 与应力张量的分量相关联。

忽略粘弹性效应并假设牛顿流动,便可以得到

导致

通过将零剪切粘度 乘以三,来估算拉伸粘度。

为了计算沿纺丝线方向的纤维温度,对进入和传递至微分纤维单元的热焓进行平衡处理。

式中

在熔体纺丝过程中, 为零,因为没有质量转移。由于粘性加热产生的热量项是从圆柱形流动的流体力学中推导出来的。

辐射热交换由最后两项考虑。

式中

纤维焓值 与纤维温度 之间的关系如下:

它利用了聚合物的比热容 和纤维中溶剂的比热容

在给定温度 下,溶剂蒸气的焓值取决于在蒸发温度 下给出的蒸发热 ,并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以下是翻译后的中文文本:

溶剂液体的比热容

溶剂蒸气的比热容

主控方程22.1(第943页)、方程22.4(第944页)和方程22.11(第945页)具有对流扩散方程的形式,并采用Patankar [508](第1086页)的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化。

方程22.1(第943页)、方程22.4(第944页)和方程22.11(第945页)中的对流项采用一阶迎风、中心差分或DISC方案 [550](第1089页)进行离散化。前两种方案在Ansys Fluent用户指南中有详细描述,读者可参考[550](第1089页)了解更多关于DISC方案的信息。该方案因其出色的数值稳定性和二阶精度而被推荐。扩散项采用二阶精度进行离散化。所有其他项均视为源项,并根据Patankar [508](第1086页)进行线性化处理。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部分:

  • 22.3.1. 欠松弛

22.3.1 欠松弛

由于纤维方程是非线性的,因此必须控制解变量的变化。这通过欠松弛实现。每个单元中新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旧值的变化。对于给定的欠松弛因子,计算如下:

每个控制微分方程都被离散化为一组代数方程,这些方程使用三对角矩阵算法求解。所有关于质量、动量、能量守恒的微分方程,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关于纤维中溶剂的微分方程,都是按顺序(即相互分离)求解的。由于控制方程是耦合且非线性的,因此需要进行多次迭代以获得收敛解。求解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根据初始化或当前解更新纤维的特性。

  2. 根据纤维和流体速度的当前值计算纤维与周围流体之间的动量交换摩擦因子。

  3. 求解纤维动量方程,并使用纤维中质量通量的当前值。

  4. 使用迭代循环开始时的雷诺数计算传热系数。

  5. 求解纤维能量方程。

  6. 在干纺纤维的情况下,求解溶剂的质量分数方程。首先,更新质量传递系数。根据迭代循环开始时的气液平衡计算蒸发(凝结)的质量。最后,求解控制方程。

  7. 更新纤维单元的质量通量和直径。

  8. 检查方程组的收敛性。

这些步骤会持续进行,直到所考虑的纤维的所有方程都满足收敛标准,或者迭代次数超过给定限制。

此求解算法适用于所有定义的纤维。

纤维方程的求解算法需要一种方法来检验解的收敛性。在纤维模型中,为此目的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残差。

对于单元格 处的通用变量 ,其守恒方程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中心系数,

表示相邻单元的影响系数,

表示源项的常数部分,

表示源项的线性部分。

纤维模型计算得到的残差 是方程 22.18(第 947 页)在所有纤维单元上的不平衡总和。

这被称为绝对残差。相对残差则定义为在两次连续迭代之间绝对残差的变化量除以绝对残差。

纤维模型考虑了纤维获得或失去的所有质量、动量和热量,并可以整合到Ansys Fluent进行的周围流体后续计算中。这意味着您可以纳入纤维对周围流体的影响,同时周围流体始终影响纤维流动。这种双向耦合通过交替求解纤维和周围流体的流动方程来实现,直到两个相都收敛为止。纤维与周围流体之间热量、质量和动量的相间交换在图22.1中定性地描述:纤维网格穿透气体流动网格(第949页)。

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部分:

  • 22.6.1. 动量交换
  • 22.6.2. 质量交换
  • 22.6.3. 热量交换
  • 22.6.4. 辐射交换
  • 22.6.5. 纤维交换项的欠松弛

22.6.1 动量交换

图22.1:纤维网格穿透气体流动网格

在Ansys Fluent中,纤维向周围流体的动量传递是通过考虑纤维穿过Ansys Fluent模型中每个控制体积时的动量变化来计算的。计算如下:

哪里

这种动量交换在周围流体的动量平衡中表现为动量源,并在每次连续相计算中予以考虑。可以按照“纤维交换项”中所述进行报告。

22.6.2 质量交换

在干法纺丝应用中,Ansys Fluent通过平衡每个纤维单元体积中蒸发溶剂的质量来计算从纤维中蒸发溶剂的质量传递。其计算方式为...

质量交换在连续性方程中表现为周围流体的一个质量源,同时也是由您定义的溶剂蒸气的化学物种源。它在后续对连续相流场的每一次计算中都被纳入,并按照《纤维交换项》中描述的方式进行报告。

22.6.3 热交换

在Ansys Fluent中,纤维向周围流动的热传递是通过平衡纤维在穿过Ansys Fluent模型中每个控制体积时的能量变化来计算的。它考虑了感热和潜热传递,这是由于在干纺应用中溶剂的蒸发,并按以下方式计算:

其中

传热系数

这种热交换在周围流体能量平衡中表现为一个源项,并在每次连续相计算过程中被考虑进去。它可以根据“纤维交换项”中的描述进行报告。

22.6.4 辐射交换

纤维通过吸收周围流动辐射的能量以及在纤维温度下发出的辐射参与辐射交换。通过计算每个单元内纤维的吸收和发射能量,来考虑这种对周围流动辐射的影响。

其中,

纤维表面积

玻尔兹曼常数

周围流动的辐照度

纤维的发射率

重要提示:仅在使用Ansys Fluent流动模型中的单频带离散坐标模型时,才考虑纤维辐射能量向周围流动的传递。当使用P1模型时,纤维上的辐射效应会被考虑,但该模型不存在双向耦合。

22.6.5 纤维交换项的欠松弛处理

请注意,在计算过程中,纤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交换是经过欠松弛处理的,以确保...

其中, 是您可以在“求解控制”任务页面设置的纤维亚松弛因子。 的默认值为 0.5。为了提高耦合计算的稳定性,可以减小此值。请注意, 的值不会影响最终收敛解的预测结果。

纤维任意穿透周围流场的网格。这两个网格彼此独立处理(参见图 22.1:纤维网格穿透气体流动网格(第 949 页))。

纤维网格通过定义纤维注射点生成。纤维被视为注射点与收集点之间的直线。每根纤维被划分为若干体积单元。

对于网格生成,以下网格类型可供选择:

equidistant

纤维的所有单元具有相同的长度。

one-sided

单元在纤维注射点附近分级,并根据指定的增长因子改变其大小。

two-sided

除了注射点外,单元还可以在纤维末端的收集点分级,通过在纤维末端指定第二个增长因子实现。

three-sided

纤维单元在末端分级的第二个点可以移动到注射点与收集点之间的局部细化点。这样生成的纤维在注射点和局部细化点处具有分级网格。

除了 网格类型外,所有网格类型都需要指定一个增长因子 ,它是两个连续纤维网格单元之间的比率。 大于 1 时细化网格,小于 1 时粗化网格。

如果一个有限纤维体积单元跨越了多个 Ansys Fluent 网格单元,则会使用加权平均来估计周围流动的相应变量。这种平均过程考虑了每个纤维体积单元与 Ansys Fluent 网格单元边界交点的位置。

在计算 Ansys Fluent 网格单元中的源项时,仅考虑每个纤维体积单元位于 Ansys Fluent 网格单元内部的部分。这即使在悬挂节点自适应网格中也能提供适当的 Ansys Fluent 纤维相互作用计算。

重要提示:如果网格进行了自适应调整,包含相邻单元信息的那些数据结构不会自动更新。为此,您必须重新初始化所有纤维,以开始对相邻 Ansys Fluent 网格单元的新一轮搜索。

纤维模型利用相关性来计算向纤维传递的动量、热量和质量。纤维受到多种物理效应的影响,这些效应可以根据实验相关性进行考虑。其中一些效应可能是由于应用的卷取系统或由纺丝室供气系统引起的纺丝室内气体流动湍流导致的横向或纵向振荡。您可以选择指定拖曳、传热或传质系数的常数值,或者使用 Fluent 提供的方法(例如 kase-mat suo)来计算这些系数。下面将描述这些方法。或者,您可以使用用户定义函数(UDF)来指定自定义的拖曳、传热或传质系数。有关如何在纤维模型中定义和使用 UDF 的详细信息,请参阅《连续纤维模型用户定义函数(UDFs)》。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章节:

  • 22.8.1. 拖曳系数
  • 22.8.2. 传热系数
  • 22.8.3. 质量传递系数

22.8.1 阻力系数

在纤维模型中,以下选项可用于计算流体平行于纤维流动时的阻力系数:

const-drag

可以指定一个恒定的阻力值。

three-sided

使用来自 Kase 和 Matsuo [291](第 1074 页)的模型计算阻力系数,参见公式 22.29(第 954 页)。

gampert

使用来自 Gampert [195](第 1068 页)的模型计算阻力系数。

Gampert 提供了在静止空气中移动圆柱体的层流轴对称流动的解析解和数值解,包括边界层中的强曲率效应,[195](第 1068 页)。图 22.2:阻力系数和努塞尔数的无量纲组(第 953 页)中显示了阻力系数和努塞尔数作为无量纲组。

请注意,曲率 在图 22.2:阻力系数和努塞尔数的无量纲组(第 953 页)中定义为横坐标。该相关性推荐用于层流流动。

图 22.2:阻力系数和努塞尔数的无量纲组

user-defined

您可以在用户定义函数(UDF)中指定的阻力系数。有关在纤维模型中使用 UDF 的更多信息,请参阅连续纤维模型的用户定义函数(UDFs)。

图22.2(第953页)及公式22.29(第954页)中,雷诺数是基于周围平行于纤维流动的相对速度计算的,即

而由于周围流体垂直于纤维流动所产生的横向阻力,则是通过Schlichting [579](第1090页)的相关性来计算的。

在方程22.30(第954页)中,雷诺数是基于垂直于纤维的周围流动的相对速度计算的,即

22.8.2 传热系数

在纤维模型中,以下选项可用于计算纤维与周围流动之间的热量交换传热系数:

const-htc

可以指定一个以国际单位制表示的恒定传热系数值。

kase-matsuo-1

基于Kase和Matsuo [291](第1074页)提出的模型计算的传热系数,该模型考虑了纯平行流动,参见方程22.31(第954页)。

基于Kase和Matsuo模型的传热系数

该传热系数基于Kase和Matsuo [291](第1074页)提出的模型,同时考虑了交叉流动,详见公式22.32(第954页)。有关变量的定义,请参阅动量交换(第949页)部分。

Gampert

基于Gampert [195](第1068页)提出的模型计算的热传导系数。

Gampert为移动圆柱在静止空气中包括边界层内强曲率效应的层流轴对称流动提供了分析和数值解,[195](第1068页)。图22.2(第953页)展示了阻力系数和努塞尔数作为无量纲组的形式。该关联适用于层流流动。

用户自定义

您可以在用户定义函数(UDF)中指定的热传导系数。有关在纤维模型中使用UDF的更多信息,请参阅连续纤维模型的用户定义函数(UDFs)。

22.8.3 质量传递系数

质量传递系数基于应用于热传导系数的雷诺类比。以下选项可用于纤维模型中计算纤维与周围流动之间的质量交换:

const-mtc

如果您选择此系数,您将直接指定质量流量率,单位为,而不是质量传递系数。

kase-matsuo-1

基于Kase和Matsuo [291](第1074页)提出的模型计算的质量传递系数,考虑纯平行流动,参见公式22.33(第955页)。

kase-matsuo-2

基于Kase和Matsuo [291](第1074页)模型的质量传递系数,该模型还考虑了交叉流动,参见公式22.34(第955页)。

Gampert

基于Gampert [195](第1068页)模型的质量传递系数。

Gampert对在静止空气中移动的圆柱体层流轴对称流动的分析和数值解考虑了边界层中的强曲率效应,[195](第1068页)。Sherwood数类似于Nusselt数,如图22.2所示:阻力系数和Nusselt数的无量纲群(第953页)。此相关性推荐用于层流流动。

用户定义

在用户定义函数(UDF)中指定的质量传递系数。有关在纤维模型中使用UDF的更多信息,请参阅连续纤维模型的用户定义函数(UDFs)。

由于这些相关性仅对近零质量传递有效,因为Reynolds类比,使用薄膜理论计算非零质量传递,参见方程22.2(第944页)。

除本节描述的属性外,纤维所需的大多数属性可以在Ansys Fluent的材料对话框中指定。

  • 22.9.1. 纤维粘度
  • 22.9.2. 汽液平衡
  • 22.9.3. 汽化潜热
  • 22.9.4. 发射率

22.9.1 纤维粘度

纤维被视为牛顿流体。在牛顿流体的拉伸流动中,拉伸粘度(有时称为Trouton粘度)与零剪切粘度相关,因子为3。由于这种方法应用于熔融和干法纺丝纤维的计算,仅描述零剪切粘度。

22.9.1.1 熔融纺丝

在熔融纺丝中,纤维被视为液体,直到其温度降至固化温度 以下。对于液态,采用指数逼近法,参见方程22.35(第956页)。

其中,是用户指定的常数。

在此温度以下,使用材料对话框中为纤维聚合物材料指定的值。通常,为了模拟固体纤维,会采用像这样的高值作为纤维粘度。此值可能取决于您的聚合物及模拟中的粘度值范围。除了UDF之外,您可以使用材料对话框中提供的所有轮廓来描述固化纤维粘度的温度依赖性。

纤维模型采用温度混合区间,以便在纤维的液态与固态之间提供粘度的平滑过渡。在此混合区间内,粘度的计算方式为

重要提示:所选的混合间隔值可能会影响结果。混合间隔的值应根据聚合物的流变数据进行调整。

22.9.1.2 干法纺丝

在干法纺丝中,采用以下方法来考虑溶剂对零剪切粘度的影响:

在此方程中, 被视为聚合度,这是根据 Ohzawa [487](第1085页)的使用方法。 以及 都是用户指定的常数。

22.9.2 汽液平衡

在干法纺丝应用中,纤维中的溶剂与周围流体中的溶剂蒸气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溶剂的饱和蒸气压是使用安托万型方程计算的。

若您启用了Flory给出的汽液平衡(见参考文献[185],第1067页),则使用公式22.3(第944页)来计算周围气体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22.9.3 蒸发潜热

溶剂的蒸发潜热 需在蒸发温度 下指定。由于纤维模型会自动处理,因此不需要考虑蒸发潜热的温度依赖性。利用公式22.16(第946页),可以推导出以下方程,以便在任意温度 下求得蒸发潜热:

22.9.4 发射率

如果启用了P-1模型或离散坐标辐射模型,则必须指定纤维的发射率。纤维直径可能接近辐照波长的数量级。在这个参数范围内,除了散射和透射之外,还会发生衍射等附加效应。由于这些特性对于纤维来说并不为人所知,因此忽略了衍射、散射和透射。它们只需在纤维发射率中考虑。

纤维模型解决了一系列微分方程。它提供了自己的数值算法,显示出各自的数值困难。因此,强烈建议首先在没有与周围流动耦合的情况下获得纯纤维的数值解。如果纤维模型对于给定的周围流体流动场不收敛,那么对于变化的周围流体流动场也不会收敛。

在开始纤维模拟时,选择适用于纤维的适当模型。对于初次模拟,禁用诸如包含侧向拖拽、纤维辐射相互作用和纤维粘性加热等选项,以减少可能的相互作用。

在指定纤维网格时,务必在速度梯度较大的区域细化网格。这主要是在纤维释放的注射点附近和固化点附近。由于这个点事先未知,您需要在后续步骤中细化网格。

如果纤维网格似乎非常适合,您可以通过在“纤维解决方案控制”对话框中以较低的欠松弛因子开始迭代来影响收敛行为。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会有所帮助,其中物种和能量方程强烈耦合(例如,干纺应用),或者溶剂具有非常高的蒸发潜热(例如,水)。

重要提示:在进行熔体纺丝案例时,务必确保将动量方程的欠松弛因子增加到1以获得收敛的解决方案。这应在建立数值稳定的解决方案之后进行。

当纯纤维方程的求解过程显示出数值稳定的行为时,您可以通过激活粘性加热或辐射相互作用来增加模型的复杂性,如果这些效应在其应用中很重要。之后,您可以通过交替求解纤维方程和流体流动方程来进行耦合求解。如果流体流动方程的求解算法发散,您必须调查由纤维模型计算的源项,请参阅纤维的交换项。

您可以使用较低的欠松弛因子来抑制源项的剧烈变化。另一个选择是增加两个连续纤维计算之间的Ansys Fluent迭代次数。

如果耦合求解过程收敛,您可以增加源项的欠松弛因子并减少两个连续纤维计算之间的Ansys Fluent迭代次数。

您还可以考虑欠松弛流体流动方程。这对于能量和物种方程尤其有帮助。

本章节阐述了Ansys Fluent求解器的理论基础。关于Ansys Fluent所采用的求解算法详情,请参阅《流动求解器概览——多重网格方法》一文。如需进一步了解如何使用该求解器,可查阅用户指南中的“使用求解器”部分。

Ansys Fluent 允许选择以下两种数值方法之一:

  • 压力基求解器
  • 密度基求解器

历史上,压力基求解器主要用于低速不可压缩流动,而密度基求解器主要用于高速可压缩流动。然而,最近这两种方法都得到了扩展和重写,以解决和操作超出其传统或原始意图的广泛流动条件。

在这两种方法中,速度场都是由动量方程得到的。在密度基求解器中,利用连续性方程得到密度场,压力场通过状态方程确定。另一方面,在压力基求解器中,压力场是通过求解压力或压力校正方程来提取的,而该方程是通过处理连续性和动量方程获得的。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Fluent 都将求解质量和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和其他标量(如湍流和化学物质)守恒的控制积分方程。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使用了基于控制体的技术,包括:

  • 使用计算网格将域划分为离散的控制体。 -  对各个控制体积上的控制方程进行积分,以构建离散因变量的代数方程,例如速度、压力、温度和守恒标量。 -  离散方程的线性化及合成线性方程组的解,以产生因变量的更新值。

这两种数值方法采用类似的离散化过程(有限体积法),但用于线性化和求解离散方程的方法有所不同。

23.1.1 压力基求解器

压力基求解器采用一种称为投影法的一般方法类[99]。在投影法中,速度场的质量守恒(连续性)约束是通过求解压力(或压力修正)方程来实现的。压力方程由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导出,其中速度场经压力修正后满足连续性。由于控制方程是非线性的,且相互耦合,因此求解过程中包括迭代,其中整个控制方程组被反复求解,直到求解收敛。

fluent中提供了两种压力基求解算法:分离算法与耦合算法。下面将讨论这两种方法。

23.1.1.1 压力基分离算法

压力基求解器中,控制方程按顺序求解。由于控制方程是非线性耦合的,为了得到收敛的数值解,必须采用迭代方法进行求解。

在分离算法中,解变量的各个控制方程(如 等)被一个接一个地求解,每个控制方程在求解时都与其他方程“解耦”或“分离”,因此得名。分离算法消耗的内存较小,因为离散的方程在内存中一次只需要存储一个。然而分离算法求解收敛相对较慢,因为方程是以解耦方式求解的。

对于分离算法,每个迭代包括图24.1所示的步骤。主要包括:

  1. 基于当前计算结果更新流体属性(如密度、粘度、比热等),包括湍流粘度(扩散率)
  2. 利用最近更新的压力和面质量通量值,一个接一个地求解动量方程
  3. 利用最近获得的速度场和质量通量求解压力修正方程
  4. 使用从步骤 3 中获得的压力校正来校正表面质量通量、压力和速度场
  5. 使用解变量的当前值求解其他标量方程,例如湍流量、能量、组分和辐射强度等
  6. 更新由不同相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源项(如由于离散颗粒而导致的载流子相的源项)
  7. 检查方程的收敛性

求解流程如下图所示。

23.1.1.2 压力基耦合算法

与分离算法不同,压力基耦合算法求解由动量方程和基于压力的连续性方程组成的耦合方程组。因此,在耦合算法中,分离算法中的步骤2和3被求解耦合方程组的单个步骤所取代。其它的方程采用分离算法中的解耦方式进行求解。

由于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是以紧密耦合的方式求解的,因此与分离算法相比,耦合算法的求解收敛速度显著提高。然而由于求解速度场和压力场时,所有动量和压力连续方程的离散系统必须存储在内存中(而不是像分离算法那样只存储一个方程),因此内存需求比分离算法增加了1.5–2倍。

耦合算法求解流程如下图所示。

23.1.2 密度基求解器

密度基求解器同时求解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组分输运方程。其他标量控制方程将在随后依次求解。由于控制方程是非线性的(并且是耦合的),在得到收敛解之前,需要采用迭代方法进行计算。求解过程如下:

  1. 基于当前计算结果更新流体特性(如果计算刚刚开始,将根据初始值更新流体特性)
  2. 同时求解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组分方程
  3. 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先前更新的其他变量值求解湍流和辐射等标量方程
  4. 当考虑相间耦合时,用离散相轨迹计算更新相应连续相方程中的源项
  5. 检查方程组的收敛性

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密度基求解方法中,可以使用耦合显式形式或耦合隐式形式求解耦合方程组(连续方程、动量、能量和组分方程)。

下面描述密度基显式形式和隐式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

在密度基求解方法中,将离散的非线性控制方程进行线性化,得到每个计算网格中因变量的方程组。由此产生线性方程组,然后求解得到一个更新的流场分布。对于所关心的因变量),控制方程线性化的方式可以采取“隐式”或“显式”形式。隐式或显式的含义如下:

  • 隐式:对于给定的变量,每个网格中的未知值是使用一个关系式计算的,该关系式包括相邻网格中的现有值和未知值。因此,每个未知数将出现在系统中的多个方程中,这些方程必须同时求解才能得到未知数。
  • 显式:对于给定的变量,每个网格中的未知值是使用仅包含现有值的关系式计算的。因此,每个未知数只出现在系统中的一个方程中,每个单元中的未知数的方程可以一次求解一个,从而得到未知数

在密度基求解方法中,可以选择使用控制方程的隐式或显式线性化。此选择仅适用于耦合的控制方程组。附加标量的输运方程从耦合集(如湍流、辐射等)分离出来求解。用一般标量输运方程的离散化和求解方法对输运方程进行线性化和隐式求解。

如果选择密度基求解器的“隐式”选项,则耦合控制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将相对于该组中的所有因变量隐式线性化。这将产生一个线性方程组,其中计算域中每个单元有N个方程,其中N是集合中耦合方程的个数。因为每个单元有N个方程,这有时被称为“块”方程组。

采用点隐式线性方程组求解器(Incomplete Lower Upperfactorization scheme(ILU)分解格式或对称分块Gauss-Seidel)结合代数多重网格方法(AMG)求解每个单元中所有N个因变量的分块方程组。例如,耦合连续性、x、y、z方向的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的线性化将产生一个方程组,其中p、u、v、w和T是未知数。同时解决这个方程组(使用块AMG解算器)产生一次更新的压力,u,v,w速度和温度场。

总之,耦合隐式方法可以同时求解所有单元中的所有变量()。

如果选择密度基求解器(density based solver)的“显式”(explicit)选项,则耦合控制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都将显式线性化。与隐式选项一样,这也将导致一个方程组,其中计算域中的每个网格都有N个方程,同样,集合中的所有因变量都将立即更新。然而,这个方程组在未知的因变量中是显式的。例如,写x动量方程时,更新的x速度是场变量现有值的函数。因此,不需要线性方程求解器。相反,使用多级(Runge-Kutta)解算器更新解。在这里还可以选择使用完全近似存储(FAS)多重网格方案来加速多级求解器。

总之,密度基显式方法一次求解一个网格单元的所有变量()。

请注意,FAS多重网格是显式方法的可选组件,而AMG是压力基和密度基隐式方法的必选项。

ANSYS FLUENT使用基于控制体积的技术(有限体积法)将一般标量输运方程转换为可进行数值求解的代数方程。这种方法包括对每个控制体积内的输运方程进行积分,得到离散的代数方程,该方程在控制体积的基础上表达守恒定律。

以标量的瞬态输运方程为例说明控制方程的离散化。对于任意控制体,以积分形式写成下面的形式: 式中,为密度;为速度向量;为面积向量;为扩散系数;的梯度;为单位体积的的源项。

公式(1)被应用到计算域中的每个控制体上(如下图所示)以得到离散方程。

离散方程为: 式中,为封闭网格单元的面数;为通过面的对流量;为网格面的面积向量;为网格面上变量的梯度;为网格体积。

23.2.1 求解线性系统

离散的标量输运方程(式2)包含网格中心处的未知标量变量以及周围相邻网格中的未知值。一般来说,这个方程关于这些变量是非线性的。式2的线性化形式可以写为: 式中,下标表示相邻的网格;分别为的线性系数。

每个网格的相邻网格数量取决于网格拓扑,但通常等于包围网格的面数(边界网格除外)。

可以为将计算区域中的每个网格写入类似的方程。这形成了一组具有稀疏系数矩阵的代数方程组。对于标量方程, Fluent使用点隐式(Gauss-Seidel)线性方程求解器和代数多重网格(AMG)方法来求解此线性系统。

本文描述Fluent中的离散方法相关理论。

23.3.1 空间离散

流体输运方程可离散为下面的形式: 式中,为网格面的数量;为通过网格面的对流值;为穿过网格面的质量通量;为面的面积向量;为面上的变量的梯度;为网格体积。

默认情况下,Fluent将标量的离散值存储在网格中心上(上图中的)。然而通用输运方程的对流项计算需要利用到网格面上的值,因此需要利用网格中心的值进行插值计算来获取。这里常常使用迎风算法来实现。

23.3.1.1 一阶迎风格式

当需要一阶精度时,网格面上的物理量值是通过假设任何场变量的网格中心值代表一个网格内该变量的平均值。因此,当选择一阶迎风格式(First-Order Upwind Scheme)时,此时假设网格面上的物理量值直接等于其上游网格的网格中心处该物理量的值 一阶迎风格式可以用于压力基求解器与密度基求解器。

23.3.1.2 二阶迎风格式

当需要二阶精度时,使用多维线性重构方法计算单元面上的物理量。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以网格为中心的关于网格质心的解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可以在网格面获得更高的精度。因此,当选择二阶迎风(Second-Order Upwind Scheme)时,使用以下表达式计算网格面上的值φ: 式中,分别为以网格中心的值及其上游网格中的梯度值。为从上游网格中心到面中心的位移向量。此格式需要确定每个网格中的物理量梯度 。最后梯度受到限制,不会引入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二阶迎风格式可以用于密度基和压力基求解器中。

23.3.1.3 一阶到高阶的混合格式

在某些流动条件下,由于局部流动波动(物理或数值)的原因,使用高阶离散格式可能无法收敛到稳态解。另一方面,对于相同的流动条件,用一阶离散格式可以得到收敛解。对于这种类型的流动和情况,如果需要比一阶更精确的解,则可以使用一阶到高阶的混合格式来获得收敛的稳态解。

仅当使用高阶离散时,一阶到高阶混合才适用。它适用于下列离散格式:二阶迎风格式、中心差分格式、QUICK格式和三阶MUSCL格式。混合不适用于一阶、修正的HRIC格式,也不适用于几何重构和CICSAM格式。

在密度基求解器中,混合作为比例因子应用于梯度重构。而在压力基求解器中,混合应用于对流输运变量的高阶项。

混合格式需要使用TUI命令打开:

/solve/set/numerics

23.3.1.4 中心差分格式

当使用尺度解析模拟(SRS)湍流模型(例如LES)时,动量方程可以使用二阶精度的中心差分离散(Central Differencing Scheme)格式。该格式提高了SRS计算的精度。

中心差分格式采用下面的方式计算网格面上的变量值 式中,索引值表示共享面的网格;是网格0和1处的重构梯度;为网格中心到网格面的向量。

众所周知,中心差分格式会产生无界解和非物理振荡,这会导致数值过程的稳定性问题。如果对中心差分格式使用延迟校正,这些稳定性问题通常是可以避免的。在此方法中,面值计算如下: UP代表迎风。如式中所示,迎风部分被隐式处理,而中心差分和迎风之间的差异进行显式处理。如果数值解收敛,这种方法将转化为纯二阶差分。

注意:中心差分格式仅在密度基求解器下可用。

23.3.1.5 有界中心差分格式

由于中心差分格式数值扩散较小,因此在尺度解析模拟(SRS)模型(如LES、DES等)中被广泛使用。然而,中心差分格式常导致求解非物理振荡。在LES中,较低的亚网格尺度湍流扩散率会加剧这种情况。

有界中心差分(Bounded Central Differencing,BCD)格式基于正则变量图(NVD)方法和对流有界性准则( convection boundedness criterion,CBC)。有界中心差分格式是由纯中心差分格式、中心差分与迎风格式的混合格式以及一阶迎风格式所组成的复合NVD格式。在原始NVD方法中,当违反CBC时,使用一阶迎风格式,以抑制任何局部非单调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湍流尺度解析模拟的经验表明,它有时会产生过高的数值耗散。因此,在Fluent压力基求解器中实现了BCD格式的可调版本。BCD的有界强度可以通过一个参数来控制,当非单调性相对较低时,该参数允许松弛严格的CBC,并保持对局部非单调求解物理场的中心差分。

此参数可以被指定为常量或表达式,并且可以在0到1的范围内变化。最大值1对应于严格的CBC,这使得BCD方案更稳定,但耗散更大。最小值0将使BCD有界性完全失效,并使格式变为纯中心差分。对于简单流动(直槽流、自由混合层流、平板边界层流),0.25的参数值是最优的,并被选为默认值。对于复杂的流动,可能需要更高的值来提供稳定性和分辨率之间的最佳平衡。0.75左右的水平已被发现是合适的。请注意,可调BCD格式仅在压力基求解器中可用。

BCD格式的非线性有时会导致迭代时间推进格式的收敛性降低。冻结BCD格式的中心差分和迎风分量的加权系数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下的收敛性。可以使用TUI命令激活此冻结:

solve/set/advanced/bcd-weights-freeze

该命令启动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迭代数量,之后在每个时间步冻结BCD格式的权重。

主要:前面的描述是针对压力基求解器中的有界中心差分格式;在密度基求解器中也可以使用类似但不相同的BCD方案。在压力基求解器中,有界中心差分格式是LES、DES、SAS、SDES和SBES湍流模型的默认动量离散格式。

23.3.1.6 QUICK格式

对于四边形和六面体网格这类可以识别唯一上下游网格面的网格,Fluent还提供了计算面上对流变量高阶值的QUICK格式。QUICK格式基于二阶迎风加权平均及变量的中心插值。

如上图所示的网格系统,若流动方向为从左至右,网格面上的变量值的计算方法可表示为: $$ $\varphi_{e}=\theta\left[\frac{S_{d}}{S_{c}+S_{d}} \varphi_{P}+\frac{S_{c}}{S_{c}+S_{d}} \varphi_{E}\right]+(1-\theta)\left[\frac{S_{u}+2 S_{c}}{S_{u}+S_{c}} \varphi_{P}-\frac{S_{c}}{S_{u}+S_{c}} \varphi_{W}\right]$ $$ 式中,得到一个二阶中心差分;得到二阶迎风格式。传统的QUICK格式设置。Fluent中使用与计算结果相关的变量值,选择该值是为了避免引入新的计算极值。

在与流动方向一致的结构网格上,QUICK通常会更加精确。注意,Fluent 允许对非结构或混合网格使用QUICK格式。在这种情况下,非六面体(或2D中的非四边形)网格将使用二阶迎风格式。当使用并行求解器时,在分区边界上也将使用二阶迎风格式。

注意:QUICK格式在压力基求解器中可用,在密度基求解器中求解其他标量方程时也可用。

23.3.1.7 三阶MUSCL格式

该三阶对流格式由原始的MUSCL格式(守恒定律的单调上游中心格式)混合中心差分格式及二阶迎风格式构思而成: 式中,采用前面中心差分格式计算;通过二阶迎风格式计算。

与仅适用于结构化l六面体网格的QUICK格式不同,MUSCL格式适用于任意网格。与二阶迎风格式相比,三阶MUSCL有可能通过减少数值扩散来提高所有类型网格的空间计算精度,尤其是对于复杂的三维流动,并且该格式适用于所有输运方程。

注意:当前在Fluent中实现的三阶MUSCL格式不包含任何梯度限制器。因此当所考虑的流场具有不连续性(如激波)时,它会产生下冲和超冲。另外MUSCL格式可用于压力基与密度基求解器。

23.3.1.8 Modified  HRIC格式

对于使用VOF多相模型的模拟,迎风格式通常不适合于界面跟踪,因为它们具有过度数值扩散的性质。虽然中心差分格式通常能够保持界面的锐度,但该格式是无界的,常会给出非物理的计算结果。为了克服这些缺陷,Fluent使用了高分辨率接口捕获(High Resolution Interface Capturing,HRIC)格式的改进版本。改进的HRIC方案是由迎风和顺风差分的非线性混合组成的复合NVD格式

首先,对上图所示的网格方案,计算体积分数的归一化单元值,并将其用于找出归一化网格面值,如下所示: 其中A是受体网格,D是供体网格,U是迎风网格,而且有: 在这里,如果迎风网格不可用(如非结构化网格),则使用外推值。如果流动平行于界面,则直接使用此值会导致界面出现褶皱。因此,Fluent基于面法线和界面法线之间的角度切换到最终QUICK格式: 这样可以得到面体积分数的校正版本: 式中,

其中,为网格中心到网格面的向量。

现在从上面计算的归一化值获得面体积分数,如下所示: 与QUICK格式和second-order格式相比,modified HRIC格式能够提高VOF计算的精度,并且比Geo-Reconstruct 格式的计算成本更低。

23.3.1.9 高阶项松弛

高阶格式可以写成一阶格式加上高阶格式的附加项。高阶项松弛(High Order Term Relaxation)可以应用于这些附加项。

高阶项的欠松弛遵循任何通用属性的标准公式: 其中是欠松弛系数。请注意,稳态情况下的默认值为0.25,瞬态情况下的默认值为0.75。相同的因子应用于所有求解的方程。

23.3.2 时间离散

瞬态模拟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离散控制方程。时间相关方程的空间离散化与稳态情况相同。时间离散化涉及微分方程中每一项在时间步长上的积分。瞬态项的积分很简单,如下所示。

变量的时间演化的一般表达式如下所示: 其中函数包含任何空间离散。如果使用向后差分对时间导数进行离散化,则一阶精度时间离散如下所示: 式中,为标量值;为下一个时间点,为当前时间,

时间导数项被离散后,仍需要进行考虑,主要是利用哪个时间进行计算。

23.3.2.1 隐式时间积分

隐式时间积分(Implicit Time Integration)。

一种计算的方法是利用下一个时间点进行计算: 这种方式称为隐式积分,因为计算过程中涉及到下一个时间点的数据。转换表达方式为: 在移动到下一个时间步之前,该隐式方程可以在每个时间级别迭代求解。

全隐式格式的优点是它对于时间步长是无条件稳定的。

23.3.2.2 有界二阶隐式时间积分

有界二阶隐式时间积分(Bounded Second-Order Implicit Time Integration)。

任何自变量都可以在时间上离散为:

式中,均为不同时间点;为时间点上的有界因子。

有界变量包括:

  • 多相流:体积分数
  • 湍流:湍动能、湍流耗散率、比耗散率
  • 反应流:组分质量分数、预混/非预混变量

使用有界二阶隐式格式时存在以下限制:

  • 不适用于密度基求解器,仅用压力基求解器
  • 不适用于运动变形网格
  • 只适用于隐式多相体积分数离散格式,不适用于显式体积分数格式
  • 不支持Singhal空化模型

23.3.2.3 可变时间步长的二阶时间积分

Fluent的默认二阶时间积分格式基于可变时间步长格式。该格式引入了通用时间导数离散化,支持在任意时刻使用可变时间步长。

通用二阶离散如下所示: 式中,为时间步长比,定义为: 以及 式中,为当前时间步长;为前一个时间步长;为前前时间步长。

当使用固定时间步长时, 因此: 因此,通用方程变成如下定义的固定时间步长格式:. 对于有界二阶隐式格式,必须包括时间步长比作为作用于的因子,每个变量在时间级别的边界因子,因此有:

注意:用于二阶时间积分的可变时间步长格式仅适用于固定网格或滑移网格。对于动网格,使用固定时间步长格式。

23.3.2.4 显式时间积分

仅当使用密度基求解器时,显式时间积分(Explicit Time Integration)才可用,其中的值采用显式方法计算(基于因变量的现有解): 其称为显式积分,因为的值可以用现有的解值来显式表示: 这里,时间步长被限制为求解器的稳定极限(即时间步长受Courant-Friedrichs-Lewy条件的限制)。为了准确计算时间,计算域中的所有网格必须使用相同的时间步长。为稳定起见,此时间步长必须是计算域中所有局部时间步长中的最小值。此方法也称为“全局时间步进”。

显式时间步进的使用是相当严格的,其主要用于捕捉移动波(如激波)的瞬态行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其比隐式时间步长方法更准确,成本更低。在以下情况下不能使用显式时间步进:

  • 使用压力基求解器或密度基的隐式格式进行计算:显式时间步长公式仅适用于密度基显式格式。Fluent还将多级龙格-库塔显式时间积分用于密度基求解器。
  • 不可压缩流动:不能使用显式时间推进来计算时间精确的不可压缩流动。
  • FAS多重网格和残差平滑不能与显式时间推进一起使用,因为它们会破坏底层求解器的时间精度。

23.3.3 梯度及导数计算

梯度不仅用于在网格面上构造标量值,而且用于计算二阶扩散项和速度导数。流动守恒方程中的对流和扩散项计算需要用到变量的梯度

Fluent使用以下方法计算梯度:

  • Green-Gauss Cell-Based
  • Green-Gauss Node-Based
  • Least Squares Cell-Based

23.3.3.1 Green-Gauss方法

当使用格林-高斯定理计算单元格中心处的标量的梯度时,可以写成下面的离散形式: 其中是网格面心处的值;为网格体积;为网格面向量。

23.3.3. 2 Green-Gauss Cell-Based方法

默认情况下,上式中的面值取自相邻网格中心处的值的算术平均值,即有:

23.3.3. 3 Green-Gauss Node-Based方法

另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面节点值的算术平均值来计算: 式中,为面节点数量。

节点值(上式中的)由节点周围的网格值的加权平均值构成,遵循最初由Holmes和ConnelRauch等人提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求解一个约束极小化问题,在任意非结构网格上从周围的网格中心值重构节点处的线性函数的精确值,同时保持了二阶空间精度。

注: Green-Gauss Node-Based梯度方法比Green-Gauss Cell-Based梯度方法更精确,特别是在不规则(倾斜和扭曲)的非结构网格上。然而其的计算成本比Green-Gauss Cell-Based梯度方法要高。

在密度基求解器中,基于节点梯度方法的稳定性可能会因为计算域边界上存在四面体网格而降低。要在四面体网格和混合网格上重新获得稳健性,建议选择TUI命令激活基于节点的扩展边界选项:

solve/set/nb-gradient-boundary-option? yes yes

23.3.3. 4 Least Squares Cell-Based方法

在基于网格的最小二乘法中假定求解是线性变化的。如下图所示,网格之间的单元值沿从网格的中心到网格的矢量变化,可以表示为:

如果为网格周围的每个网格写出类似的方程式,就会得到以下以紧凑形式写成的方程组: 式中,是纯几何函数的系数矩阵。

通过求解非平方系数矩阵在最小二乘意义下的最小化问题来确定网格梯度(通过求解最小二乘意义下的非平方系数矩阵系统的最小化问题)。上述线性方程组是超定的,可以通过使用Gram-Schmidt过程分解系数矩阵来求解。这种分解为每个网格产生一个权重矩阵。因此对于以网格为中心的方法,这意味着为网格c0的每个面生成权重()的三个分量。

因此,然后可以通过将权重因子乘以差向量来计算单元格中心处的梯度:

在不规则(倾斜和扭曲)的非结构网格上,Least Squares Cell-Based梯度法的精度与Green-Gauss Node-Based梯度法相当(两者都比Least Squares Cell-Based梯度法好得多)。然而与Green-Gauss Node-Based梯度法相比,Least Squares Cell-Based梯度的计算成本更低。因此其被选为 Fluent求解器中的默认梯度方法。

23.3.4 梯度限制器

梯度限制器(Gradient limiters)也称为斜率限制器,常用于二阶迎风(SOU)格式以防在流场中激波、不连续或快速局部变化的局部流场中会出现虚假振荡。梯度限制器试图通过禁止网格面上的线性重构的场变量超过相邻单元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来调用和实施单调性原则。

Fluent中有三种梯度限制器:

  • Standard limiter
  • Multidimensional limiter
  • Differentiable limiter

梯度限制器可以分为两大类:不可微分限制器和可微分限制器。Standard限制器和多Multidimensional限制器都是不可微形式,它们使用最小和最大值类型的函数来限制解变量。Fluent中的第三个限制器,顾名思义是一种可微类型的限制器,其使用平滑函数来强加单调性。

对于上述每种限制器方法,Fluent提供了两个限制方向:

  • 网格至网格面限制,其中重建梯度的极限值在网格面中心确定。这是默认方法。
  • 网格至网格限制,其中重构梯度的限制值沿着两个相邻网格质心之间的缩放线确定。在正交网格上(或者当网格到网格方向平行于面区域方向时),该方法与默认的网格至网格面方法等效。对于平滑物理场的变化,网格间的限制可以在具有倾斜的网格上提供较少的数值耗散。

注意,在非结构化网格上,Fluent使用以下公式给出的梯度限制器的标量形式: 式中,为梯度的限制值。

23.3.4.1 Standard Limiter

Standard 限制器是Fluent中的默认限制器函数,源自Barth和Jespersen的工作。该限制器是一种不可微分型的限制器,使用Minmod函数(最小模数)来限制和修剪网格面上的重建解、过冲和欠冲。

23.3.4.2 Multidimensional Limiter

Fluent[290]中的Multidimensional 限制器具有与标准限制器相似的形式。由于多Multidimensional 限制器使用Minmod函数来限制梯度,因此它也被分类为不可微类型的限制器。然而,在Standard 限制器格式中,如果在网格的任何表面上进行限制,则这将导致网格梯度在所有方向上以相同的方式被修剪,而不管是否需要在其他网格表面上进行限制。这种限制方法是相当严格的,并且给数值格式增加了不必要的耗散。另一方面,Multidimensional 限制器试图通过仔细检查每个网格上的梯度并仅将梯度的法线分量修剪到网格表面来减轻梯度限制的严重程度。为了在标量形状限制器上工作,首先按大小升序排序网格面上的渐变的法线分量,以便只能应用必要的裁剪。因此,Multidimensional 限制器比标准限制器的耗散小。

23.3.4.3 Differentiable Limiter

不可微限制器的一个缺点是:在残差降低几个数量级后,它们往往会阻碍表观残差的收敛。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求解不收敛,而是在残差部分停滞不前时求解继续收敛。这种恼人的行为可以直接追溯到限制函数的不可微性质。因此,可微限制器使用光滑函数来施加单调性条件,同时允许残差收敛。Fluent中使用的可微限制器是由Venkatakrishnan最初提出的限制器的改进形式

重要提示:Fluent使用梯度或斜率限制器,而不是通量限制器。梯度限制器应用于网格面上线性重构的可变物理场的梯度,而通量限制器用于系统通量。

[toc]

本节介绍与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的离散以及利用压力基求解器进行求解相关的特殊做法。主要内容包括:

  • 动量方程离散
  • 连续方程离散
  • 压力-速度耦合
  • 稳态迭代算法
  • 时间推进算法
  • 动量方程校正形式离散

考虑积分形式的稳态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可以容易地描述这些特殊做法:

式中,为单位矩阵;为应力张量;为力向量。

24.4.1 动量方程离散

标量输运方程的离散方法也可用于动量方程的离散。例如动量方程可以通过设置来得到: 如果压力场和网格面质量通量已知,则可以通过离散方程直接得到速度场。然而,压力场和面质量通量通常不是先验已知的,其为求解结果的一部分。关于压力值的存储和压力梯度项的离散,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讨论。

Fluent使用同位网格方案,即压力和速度都存储在网格中心。然而上式需要网格之间面上的压力值,因此需要一种插值方案来根据网格中心的值来计算网格面上的压力值。

24.4.1.1 压力插值格式

Fluent提供了以下选项来对界面上的压力进行插值。一般情况下使用Second Order格式,但在Mixture或VOF多相流模拟的情况下默认使用PRESTO格式。

  • Linear格式:将面压力计算为相邻网格中的压力值的平均值。
  • Standard格式:使用动量方程系数对网格面上的压力值进行内插

只要网格中心之间的压力变化是平滑的,这个过程就能很好地工作。当控制体之间的动量源项存在阶跃或大梯度时,压力分布在网格面处具有较高的梯度,此时不能使用该格式进行插值。如果使用这种格式,这种差异表现为网格速度的过冲/欠冲。

Standard压力插值格式难以处理包含有大体积力的流动问题,例如强旋流、高瑞利数自然对流等。在这类问题中,有必要在高梯度区域加密计算网格,以充分求解压力的变化。

另一个完成来源是Fluent假设壁面处的法向压力梯度为零。这对边界层来讲是有效的,但在存在体积力或曲率流动时是无效的。同样,无法正确解释壁面压力梯度表现为指向壁面内外的速度矢量。

  • Second Order格式。使用中心差分格式重构网格面压力。各网格面上的压力值由下式给出:

与Standard格式和Linear格式相比,此格式可以提高计算精度。

Second Order格式不适用于使用欧拉多相流模型模拟的流动,因为流动特性可能会在网格面上发生较大变化。然而,通过将压力梯度对网格面压力的影响纳入上式,并将其与Standard格式相结合,可获得欧拉多相流的二阶格式,如下所示: 对于网格正交性较差的网格使用欧拉多相流时,此格式要比PRESTO!格式更健壮。

  • Body Force Weighted格式。此格式通过假设压力和体积力之差值的法向梯度为常数来计算面压力。如果在动量方程(例如,浮力和轴对称旋转计算)中体积力已知时,则该方法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对于体积力占优的Eulerian Multi-Fluid VOF问题以及网格正交性较差的网格问题,Body Force Weighted格式比PRESTO!更稳健

当问题中包含有多孔介质时,body-force-weighted格式仅对非多孔面有效,其中,该格式考虑了显式体积力的不连续性(如重力、离心力、科里奥利力等)和密度快速变化的流动(如自然对流、VOF等)的压力梯度的不连续性。所有内部和外部多孔面都采用特殊格式处理,即使阻力不连续,该格式仍能保持网格面法向速度的连续性。

  • Modified Body Force Weighted 格式。此格式是Body Force Weighted格式的扩展变体,它克服了Body Force Weighted格式对高粘性和旋转流的缺点,总体上提供了更好的求解稳定性和鲁棒性。该格式仅适用于VOF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
  • PRESTO!格式。PRESTO!(PREssure STaggering Option)格式使用网格面周围的“交错”控制体的离散连续性平衡来计算“交错”面压力。这个过程在本质上类似于结构网格使用的交错网格方法[484]。注意,对于三角形、四面体、混合网格以及多面体网格,使用类似的算法可以获得类似的精度。PRESTO!格式可用于所有类型的网格。

24.4.2 连续方程离散

方程(1)在控制体上积分,可以得到下面的离散方程: 式中,为通过网格面的质量通量,

为了进一步处理,有必要将网格面上的速度值与相邻两个网格中心的速度联系起来。网格中心的速度到网格面的线性插值可能导致非物理棋盘压力。Fluent中使用高阶插值格式来计算网格面通量,并按照Rhie和Chow方法对压力梯度进行校正,以防产生棋盘压力。Fluent中有两种插值方法可用于计算网格面上的速度值:基于距离的线性插值(distance-based linear interpolation)和基于动量平均(momentum-based averaging)的插值方法。

通过插值计算,面通量可写为: 其中, 式中,取决于所使用的方法:

  • 在distance-base方法中

  • 在momentum-based方法中

式中项的函数,为面两侧网格的动量方程系数的平均值。分别是网格面两侧网格内的压力和速度。是基于单元中心和面中心之间的距离对非均匀和/或非正交网格的高阶校正。类似地,为基于与面相邻的网格的动量系数对非均匀和/或非正交网格的高阶修正。

24.4.2.1 密度插值格式

在不可压缩的流动中,Fluent对密度使用算术平均。对于可压缩流东计算(即介质密度使用ideal gas的计算),Fluent在网格面上对密度采用迎风插值。有几种插值格式可用于网格面上的密度迎风:一阶迎风、二阶迎风(默认)、QUICK、MUSCL,中心差分和有界中心差分。

一阶迎风格式(first-order upwind)将网格面上的密度值设置为上游网格中心的密度值。该格式为压力修正方程的离散提供了稳定性,并对大多数类型的流动能够给出良好的结果。虽然这种格式为可压缩流动计算提供了最好的稳定性,但对于激波模拟有比较大的数值扩散。

二阶迎风格式(second-order upwind)比一阶迎风格式在超声速流动方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捕捉激波。密度的QUICK格式与其他变量的QUICK格式类似。

重要提示:在多相流的问题中,选定的密度格式应用于可压缩相,不可压缩相使用算术平均。如果可压缩流动求解不稳定,建议先使用一阶格式获得解,然后切换到更高阶格式继续计算。

24.4.3 压力速度耦合

压力基求解器允许以分离或耦合的方式求解流动问题。Fluent提供了五种压力-速度耦合算法:SIMPLE、SIMPLEC、PISO、Coupled以及Fractional Step(对于使用非迭代时间推进方案(NITA)的瞬态计算问题)。除Coupled算法外,其他所有算法均基于预测-校正方法。

注意,SIMPLE、SIMPLEC、PISO和Fractional Step使用压力基分离算法,而Coupled使用压力基耦合算法求解。当使用欧拉多相模型时,适用的压力-速度耦合算法包括Phase Coupled SIMPLE、Multiphase Coupled及Full Multiphase Coupled。

24.4.3.1 SIMPLE算法

SIMPLE算法使用速度和压力修正之间的关系来强制质量守恒并获得压力场。

如果使用猜测的压力场来求解动量方程,则根据方程(8)可得到面通量 不满足连续方程,因此,在面通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修正值,修正后的面通量 满足连续方程。

SIMPLE算法假定可写为: 式中,为压力修正。

SIMPLE算法将通量校正方程代入离散的连续性方程(方程7),得到网格中压力校正的离散方程: 式中,为进入网格内的净流量。 压力校正方程可以使用代数多网格(AMG)方法进行求解。得到求解后,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校正网格压力与面通量:

式中,为压力亚松弛因子;在每次迭代中,校正后的面通量完全满足离散连续性方程。

24.4.3.2 SIMPLEC

文献中提供了许多SIMPLE算法的变种。除了SIMPLE算法外,Fluent还提供了SIMPLEC算法。虽然SIMPLE算法是默认选项,但在很多的计算过程中使用SIMPLEC会有更好的效果。

SIMPLEC算法与SIMPLE算法类似,位移的区别在于面通量修正。在SIMPLE算法中,修正方程可表示为: 在SIMPLEC算法中,被重定义为的函数。在压力-速度耦合是求解的主要障碍的问题中,使用此修正方程可以加速收敛。

对于具有一定偏斜度的网格,网格面上的质量通量修正与相邻单元上的压力修正的差值之间的近似关系非常粗略。由于沿网格面的压力校正梯度的分量事先是未知的,因此需要类似于下面描述的PISO近邻校正的迭代过程。在初解压力修正方程后,重新计算压力修正梯度,并用于更新质量通量修正。这一过程被称为偏斜度校正,其大大降低了与高度扭曲的网格相关的收敛困难。SIMPLEC偏斜度校正使Fluent能够在高度歪斜的网格上获得求解,其迭代次数与正交性更好的网格所需的迭代次数大致相同。

24.4.3.3 PISO

压力-隐式分裂算子(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压力-速度耦合算法是SIMPLE算法家族的一部分,其基于压力和速度修正之间较高的近似关系。SIMPLE和SIMPLEC算法的局限性之一是在求解压力修正方程后,新的速度和相应的通量不满足动量平衡。因此必须重复计算,直到达到平衡为止。为了提高计算效率,PISO算法执行两个额外的校正:邻域校正和歪斜校正。

1、邻域校正(Neighbor Correction)

PISO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将SIMPLE和SIMPLEC所需的重复计算转移到压力修正方程的求解阶段。在一个或多个附加PISO循环之后,校正后的速度更接近于满足连续和动量方程。这个迭代过程被称为动量修正或“邻域修正”。PISO算法在每次解算器迭代中需要更多的CPU时间,但它可以显著减少收敛所需的迭代次数,尤其是对于瞬态问题。

2、歪斜校正(Skewness Correction)

对于具有一定歪斜度的网格,网格面上的质量通量修正与相邻网格上的压力修正的差值之间的近似关系非常粗略。由于沿网格面上的压力校正梯度的分量事先是未知的,因此需要类似于上述PISO邻域校正的迭代过程。在初解压力修正方程后,重新计算压力修正梯度,并用于更新质量通量修正。这一过程被称为歪斜校正,其大大降低了与高度扭曲的网格相关的收敛困难。PISO歪斜校正使Fluent能够在高度倾斜的网格上获得解,迭代次数与正交性更好的网格所需的迭代次数大致相当。

3、歪斜-邻域耦合(Skewness-Neighbor Coupling)

对于具有高度偏斜度的网格,如果在同一压力修正方程源处同时耦合邻域修正和歪斜校正,则可能导致发散或缺乏稳健性。用于处理PISO算法内的邻域和歪斜校正的另一种尽管更昂贵的方法是对近邻校正的每个单独迭代应用歪斜校正的一个或多个迭代。对于经典PISO算法的每一次迭代,该技术允许根据法向压力校正梯度更精确地调整网格面质量流量校正。

24.4.3.4 Fractional-Step Method (FSM)

在FSM中,动量方程通过一种称为算子分裂或近似因式分解的数学方法从连续性方程中解耦出来。得到的解算法类似于前面描述的分离解算法。在近似因式分解中使用的形式允许控制分裂误差的阶次。因此,在非迭代时间推进(NITA)算法中, Fluent采用FSM作为速度耦合算法。

24.4.3.5 Coupled

如前所述,压力基求解器允许以分离或耦合的方式求解流动问题。与非耦合或分离方法相比,使用耦合(Coupled)方法具有一些优势。与分离求解算法相比,耦合算法获得了稳态流动的鲁棒高效单相实现,具有优越的性能。这种压力基耦合算法提供了一种替代密度基和压力基分离算法的SIMPLE型压力-速度耦合。对于瞬态流动,当网格质量较差或使用的时间步长较大时,有必要使用耦合算法。

压力基分离算法分别求解动量方程与压力修正方程,这种半隐式算法收敛速度慢。

Coupled算法同时求解基于动量和压力的连续性方程。全隐式耦合是通过对动量方程中的压力梯度项进行隐式离散,以及对面质量通量(包括Rhie-Chow压力耗散项)进行隐式离散来实现的。

在动量方程(方程3)中,压力梯度的分量具有下面的形式: 式中,为由高斯散度定理导出的系数及压力插值格式的系数。最后,对于任何第个网格,动量方程分离的离散形式定义为: 在连续方程中,使用方程式(8)中的通量表达式替换通量平衡,从而得到离散形式: 因此,将整个方程组转换为-形式后,如下所示: 其中网格对网格的影响具有如下形式: 未知向量和残差向量具有如下形式:

式(21)采用耦合AMG进行求解。

注意压力基耦合算法不能用于非迭代时间推进(NITA)求解器中。

24.4.4 稳态迭代算法

如果进行的稳态计算,则压力基求解器的控制方程中不包含与时间相关的项。对于稳态流动,离散化描述了基于控制体积的稳态输运方程的离散。

24.4.4.1 变量的欠松弛

变量的欠松弛在所有情况下都用于某些材料特性,在求解变量的NITA求解器及在压力基耦合算法中,显式欠松弛用于动量和压力。

由于ANSYS FLUENT所求解的方程组具有非线性,因此必须控制的变化。 这通常是通过变量的欠松弛(也称为显式松弛)来实现的,它减少了每次迭代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在一个简单的形式中,网格中变量的新值取决于旧值、计算的变化量及欠松弛系数,如下所示: $$ \varphi = \varphi_{old} + \alpha \Delta\varphi \tag{24.65}\label{24.65} $$

24.4.4.2 方程欠松弛

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中,通过在离散化的方程组中引入选择性的非线性方程组,利用方程的欠松弛,也称为隐式松弛,来稳定外部非线性迭代的收敛性。 这相当于特定于位置的时间步长。

$$ {\frac{a_{p} \varphi}{\alpha}=\sum_{n b} a_{n b} \varphi_{n b}+b+\frac{1-\alpha}{\alpha} a_{p} \varphi_{o l d}}\tag{24.66}\label{24.66} $$ CFL数是基于压力的耦合算法中的求解参数,可以用 来写: $$ {\frac{1-\alpha}{\alpha}=\frac{1}{C F L}}\tag{24.67}\label{24.67} $$

24.4.5 时间推进算法

对于瞬态流动,一般输运方程的离散形式可表示为下面的形式:

$$ {\int_{V} \frac{\partial \rho \varphi}{\partial t} d V+\oint \rho \varphi \vec{V} \cdot d \vec{A}=\oint \Gamma_{\varphi} \nabla \varphi \cdot d \vec{A}+\int_{V} S_{\varphi} d V}\tag{1}\label{1} $$ 其中:

为输运变量的瞬态导数守恒形式;为密度;为速度向量;为网格面向量;为扩散系数;的梯度;为单位体积的源项。

Fluent中的压力基求解器默认使用隐式离散方法,所有对流项、扩散项及源项均从时间层上的物理场进行计算。 $$ {\int_{V} \frac{\partial \rho \varphi}{\partial t} d V+\oint \rho^{n+1} \varphi^{n+1} \vec{V}^{n+1} \cdot d \vec{A}=\oint \Gamma_{\varphi}{ }^{n+1} \nabla \varphi^{n+1} \cdot d \vec{A}+\int_{V} S_{\varphi}{ }^{n+1} d V}\tag{2}\label{2} $$ 在基于压力的求解器中,总的时间离散误差由时间离散格式的选择(如一阶格式、二阶格式等)及将解推进到下一个时间步长的方式(时间推进格式)决定。 时态离散介绍

一阶及二阶时间离散引入的截断误差分别为

逐个求解方程组的分离求解过程引入了分裂误差。 Fluent中有两种时间推进方式,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希望如何控制分裂误差。

24.4.5.1 迭代时间推进方式

在迭代方式中,所有方程在给定的时间步长内迭代求解,直到满足收敛准则。 因此,将解推进一个时间步通常需要许多外部迭代,如图所示。 该迭代方式充分考虑了各方程的非线性及方程间的耦合,消除了分裂误差。 迭代方式是ANSYS FLUENT的默认选择。

方程$\eqref{2}$中的对流部分采用标准全隐式离散会产生非线性项。此外,求解这些方程通常需要每个时间步进行大量迭代。作为替代方案,Fluent中的Frozen Flux Formulation选项提供了一种可选的方式来使用来自先前时间水平的单元面的质量通量离散对流部分。 $$ {\oint \rho \varphi \vec{v} \cdot d \vec{A}=\oint \rho^{n} \varphi^{n+1} \vec{v}^{n} \cdot d \vec{A}}\tag{3}\label{3} $$ 求解仍保持了相同的精度阶次,但离散化后的输运方程的非线性性质得到了本质上的降低,各时间步长内的收敛性得到了改善。

Frozen Flux Formulation选项可从Solution Method对话框中访问。

注:此选项仅适用于使用压力基迭代求解器且不使用移动/变形网格模型的单相瞬态问题。

24.4.5.2 无迭代时间推进方式

迭代时间推进方式的每个时间步长都要进行大量的外部迭代,因此需要相当大的计算工作量。 无迭代时间推进(Non-Iterative Time-Advancement,NITA)方式的基本思想为:要保证整体时间精度,实际上并不需要将分裂误差降至零,而只需使其与截断误差具有相同的精度阶数。 如图所示,NITA方法不需要外部迭代,每个时间步长只进行一次外部迭代,这大大加快了瞬态模拟的速度。 然而,NITA格式仍然允许内部迭代来求解单独的方程组。

对于单相流,Fluent提供了两种版本的NITA方法:无迭代分步法 (non-iterative fractional step method,FSM)及无迭代PISO方法。两种NITA方法均可用于一阶和二阶时间积分。

对于欧拉多相流,Fluent提供了non-iterative PC Simple方法。无迭代PC Simple是PC Simple和PISO格式的混合体。

注:一般情况下,NITA求解器不建议用于高粘性流体流动;对于流体密度强烈依赖于组分浓度的流动,不推荐使用NITA求解器。

24.4.6 动量方程离散的修正形式

本节介绍将校正形式应用于离散化动量方程的背景。

Fluent默认情况下启用离散化动量方程的修正形式(并且可以使用TUI命令solve/set/advanced/correction-form进行禁用,该TUI命令将在未来的版本中删除)。

将守恒律 (通常称为运输方程) 离散化,得出迭代的线性方程组,其形式如下: $$ {a_{p} \varphi_{p}^{n}=\sum_{n b} a_{n b} \varphi_{n b}^{n}+b_{p}}\tag{24.71}\label{24.71} $$ 这里是传输的可变单元值,是相邻网格的耦合系数,为网格源项。 在不失去通用性的情况下,这是在没有欠松弛和瞬态项的情况下写的。

通过将从迭代到迭代的校正定义为:

$$ {\delta \varphi_{k}^{n}=\varphi_{k}^{n}-\varphi_{k}^{n-1}}\tag{24.72}\label{24.72} $$ 方程$\eqref{24.71}$可写成: $$ {a_{p} \delta \varphi_{p}^{n}=\sum_{n b} a_{n b} \delta \varphi_{n b}^{n}+b_{p}-\left(a_{p} \varphi_{p}^{n-1}-\sum_{n b} a_{n b} \varphi_{n b}^{n-1}\right)}\tag{24.73}\label{24.73} $$ 此方程称之为离散方程的校正形式(或增量形式)。

Ansys Fluent 中的密度基求解器将连续性、动量以及在适当情况下能量和物种传输的控制方程同时求解为一组或向量形式的方程。对于其他标量,控制方程将按顺序(即相互分离并与耦合集分离)求解,具体方式在“通用标量传输方程:离散化和求解”(第964页)中描述。针对耦合方程组,提供了两种求解算法:耦合显式公式和耦合隐式公式。

相关信息分为以下小节:

  • 23.5.1. 向量形式的控制方程
  • 23.5.2. 预处理
  • 23.5.3. 对流通量
  • 23.5.4. 稳态流动求解方法
  • 23.5.5. 非稳态流动求解方法

23.5.1 向量形式的控制方程

描述单组分流体平均流动特性的控制方程系统,以积分笛卡尔形式表示,针对具有微分表面积 的任意控制体积 ,如下所示:

向量 ( W )、( F ) 和 ( G ) 定义如下:

向量 包含了诸如体力与能量源等源项。

这里, 分别表示流体的密度、速度、单位质量的总能量和压力。 是粘性应力张量, 是热流。

总能量 与总焓 通过以下关系相联系:

这里

由于流体速度 与声速 (音速)之间的差异,如公式 23.74(第 995 页)所示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在低马赫数时会变得(数值上)非常刚性。对于不可压缩流动,无论流体速度如何,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在不可压缩流体中,声波传播速度无限快(音速为无限大)。在这些条件下,方程的数值刚性导致收敛速度不佳。在 Ansys Fluent 的密度基求解器中,通过采用一种称为(时间导数)预处理的技术 [698](第 1097 页)克服了这一困难。

23.5.2 预处理

时间导数预处理通过用预处理矩阵预乘公式 23.74(第 995 页)中的时间导数项来修改该项。这样做的效果是重新调整所求解方程组中的声速(特征值),以缓解在低马赫数和不可压缩流动中遇到的数值刚性问题。

预处理矩阵的推导首先通过链式法则将公式 23.74(第 995 页)中的因变量从守恒量 转换为原始变量 ,如下所示:

其中, 是向量 ,而雅可比矩阵 则由以下给出。

以下文本翻译成中文:

在哪里

对于理想气体,,而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选择原始变量 作为因变量有若干原因。首先,在求解不可压缩流动时,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其次,当我们使用二阶精度时,为了在粘性通量中获得更准确的的速度和温度梯度,以及在无粘通量中获得压力梯度,我们需要重建 而不是 。最后,选择压力作为因变量使得系统中声波的传播可以被单独识别[670](第1096页)。

我们通过用预处理矩阵 替换雅可比矩阵 (方程23.79,第996页)来预处理系统,从而使得预处理的系统以守恒形式变为

此处

参数 由以下公式给出:

方程23.83(第996页)中出现的参考速度是局部选择的,以确保系统的特征值在关于对流和扩散时间尺度方面保持良好的条件[698](第1097页)。

经过预处理的系统(方程23.81(第996页))的特征值结果为

哪里

对于理想气体,。因此,当(在音速及以上),,预处理系统的特征值采用传统形式,即。然而,在低速情况下,随着,所有特征值都与同阶。对于常密度流动,,无论的值如何。只要参考速度与当地速度同阶,所有特征值都保持在的阶数。因此,预处理系统的特征值在所有速度下都保持良好的条件。

请注意,通过将设为,即密度对压力的导数,可以从方程23.81(第996页)精确恢复未预处理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在这种情况下,精确简化为雅可比矩阵

尽管方程23.81(第996页)在稳态是守恒的,但在严格意义上,对于时间相关流动并不守恒。然而,这并不是问题,因为预处理已经破坏了方程的时间精度,我们不会以这种形式将其用于非定常计算。

对于非定常计算,当使用双时间步进方法时(隐式时间步进(双时间步进公式)(第1002页)),可以使用非定常预处理。非定常预处理通过改善人工耗散的缩放来提高解的精度,并通过优化每个物理时间步所需的子迭代次数来最大化效率[504](第1086页)。特别是对于低马赫数流动,无论是低频问题(大时间步长)还是高频问题(小时间步长),与未预处理的情况相比,都有可能在计算时间上实现显著节省。

不稳定的预处理根据用户指定的时间步长以及流动的局部对流和声学时间尺度来调整预处理的级别。对于声学问题,物理时间步长较小,因为它基于声学CFL数。在这种情况下,预处理参数 将接近 ,这实际上将几乎完全关闭低马赫数预处理。对于以对流为主导的问题,如湍流涡旋结构的传输等,物理时间步长较大,因为它基于粒子CFL数。相应的非定常预处理参数 将接近 ,这对应于定常预处理选择。对于中间的物理时间步长,非定常预处理参数将被调整以提供伪时间迭代的最佳收敛效率和人工耗散项的准确缩放,无论物理时间步长的选择如何。

23.5.3 对流通量

23.5.3.1 Roe 通量差分分裂方案

方程 23.81(第 996 页)中出现的无粘通量向量 是通过标准的迎风通量差分分裂 [559](第 1089 页)来评估的。这种方法承认通量向量 包含根据系统特征值传播的速度和方向通过域的特征信息。通过将 分成部分,每个部分包含朝特定方向传播的信息(即特征信息),并以与其相应特征值一致的方式对分裂的通量进行迎风差分,我们得到每个面上的离散通量的以下表达式:

这里, 表示空间差值 。通量 是利用面“右侧”和“左侧”的(重构的)解向量 计算得到的。矩阵 则定义为

其中, 是特征值的对角矩阵, 是将对角化 的模态矩阵,其中 是无粘通量雅可比矩阵

对于非预处理系统(以及理想气体),当使用 Roe 平均值来评估 时,方程 23.85(第 998 页)简化为 Roe 通量差分分裂法 [559](第 1089 页)。目前,使用状态 的算术平均。

在其当前形式下,方程 23.85(第 998 页)可以被视为二阶中心差分加上一个附加的矩阵耗散项。这个附加的矩阵耗散项不仅负责对对流变量、超音速流动中的压力和通量速度进行上风处理,而且还提供了低速和不可压缩流动稳定性和高效收敛所需的压速耦合。

23.5.3.2 AUSM+ 方案

计算方程 23.81(第 996 页)中出现的通量向量 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通量向量分裂方案 [107](第 1063 页)。该方案,称为对流上游分裂方法(AUSM),由 Liou 和 Steffen 在 1993 年首次提出 [381](第 1079 页)。AUSM 方案首先根据相邻单元的特征速度计算单元界面的马赫数。然后使用界面马赫数来确定无粘通量对流部分的上风外推。压力项使用单独的马赫数分裂。Liou [380](第 1079 页)提出了基于广义马赫数的对流和压力分裂函数,新方案被称为 AUSM+。AUSM+ 方案具有几个理想的特性:

  1. 精确分辨接触和冲击不连续性

  2. 保持标量量的正值

  3. 在静止和移动冲击中无振荡

AUSM+ 格式通过提出一种形式的数值通量,避免了使用显式的人工耗散:

这里,是通过界面的质量通量,它是使用界面左右两侧马赫数的四阶多项式函数计算得出的。

Ansys Fluent采用基于低马赫数预处理的AUSM+方案的全速版本。

23.5.3.3 低扩散Roe通量差分分裂方案

为了减少LES计算中的耗散,Ansys Fluent使用了一种改进版的Roe通量差分分裂方案,称为低扩散Roe通量差分分裂方案。该方案包括低马赫数预处理,其中通过使用结合中心方案和二阶迎风方案(Roe的通量差分方案)的混合方案,人工耗散项已被减少[87](第1062页)。

在选择LES粘性模型并使用隐式时间格式(双时间步进)的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低扩散Roe-FDS。建议在选择此通量方案时使用二阶迎风方案以获得最大精度。

重要提示:低扩散离散化仅适用于亚音速流动。对于高马赫数流动,建议切换到标准Roe-FDS或AUSM+通量方案以及二阶迎风离散化。

重要提示:在使用显式时间格式的LES运行时,低扩散Roe-FDS不可用,您需要使用标准Roe-FDS或AUSM+通量方案以及二阶迎风离散化。

要了解如何应用不同的对流通量,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对流通量类型。

23.5.4 稳态流动求解方法

在Ansys Fluent中,控制方程组(方程23.81,第996页)在时间上被离散化,适用于稳态和非稳态计算。在稳态情况下,假设时间推进进行直到达到稳态解。耦合方程的时间离散化通过隐式或显式时间推进算法来实现。下面将介绍这两种算法。要了解如何应用这两种公式,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密度基求解器设置。

23.5.4.1 显式公式

在显式方案中,使用多级时间步进算法[277](第1073页)来离散化方程23.81(第996页)中的时间导数。解从迭代推进到迭代,采用级Runge-Kutta方案,具体如下:

其中, 表示 阶段方案的阶段计数器。 是第 阶段的多元系数。残差 根据中间解 计算得出,对于公式 23.81(第 996 页),其表达式为

时间步长 是根据 CFL(Courant-Friedrichs-Lewy)条件计算得出的。

其中, 表示单元体积, 是面面积,而 则是由方程 23.84(第 997 页)定义的局部特征值的最大值。

对于稳态解,显式格式的收敛加速可以通过使用局部时间步进、残差平滑和全近似存储多重网格来实现。

局部时间步进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每个控制体积的解根据由时间步进方案的局部稳定性极限定义的单元时间步长在时间上前进。

另一方面,残差平滑增加了时间步进方案的稳定性极限界限,从而允许使用更大的 CFL 值来实现快速收敛(隐式残差平滑(第 1000 页))。

显式方案的收敛速度可以通过使用全近似存储(FAS)多重网格方法来加速,该方法在全近似存储(FAS)多重网格(第 1018 页)中描述。

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 对于使用基于密度显式求解器的稳态流动,采用基于 Lynn [402](第 1080 页)工作的三阶段 Runge-Kutta 方案。

23.5.4.1.1 隐式残差平滑

通过增加方案的支持,通过与邻居的残差进行隐式平均,可以进一步增加最大时间步长。残差通过拉普拉斯平滑算子进行滤波:

这个方程可以通过以下雅可比迭代法求解:

其中 表示邻点的数量。通常情况下,进行两次雅可比迭代就足以使时间步长翻倍,取值 即可。

23.5.4.2 隐式格式

在隐式方案中,控制方程(公式 23.81,第 996 页)的时间欧拉隐式离散化与通量的牛顿型线性化相结合,产生了以下以增量形式表示的线性化系统 [696](第 1097 页):

中心和对角系数矩阵, 由以下给出:

$$ {S}{j, k} = \left( {\frac{\partial {F}{j}}{\partial {Q}{k}} - \frac{\partial {G}{j}}{\partial \tag{23.74}{Q}{k}}}\right) {A}{j}\tag{23.94} $$

残差向量 和时间步长 分别按照方程 23.88(第 1000 页)和方程 23.89(第 1000 页)定义。

方程 23.92(第 1001 页)默认采用不完全下上分解(ILU)或对称点高斯-赛德尔算法求解,结合针对耦合方程组适配的代数多重网格(AMG)方法(参见代数多重网格(AMG)(第 1013 页))。

显式松弛可以改善隐式公式收敛到稳态的性能。默认情况下,隐式求解器启用显式松弛,并使用 0.75 的因子。您可以指定一个因子 ,以控制代数多重网格(AMG)周期结束后解向量 在迭代间的变化量。

通过指定一个小于默认值1的值,解向量中的变量将进行欠松弛处理,从而改善收敛历史。有关如何设置此值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指定显式松弛”部分。

重要提示:请注意,显式松弛仅适用于稳态模式下的基于密度的隐式求解器。

23.5.4.2.1. 针对拉伸网格的收敛加速

当在包含高度拉伸单元(通常在近壁边界处发现的高纵横比单元)的网格上求解流动时,传统的隐式求解方法会因方程 Equation 23.89(第1000页)定义的局部时间步长值过小而导致收敛速度减慢。单元纵横比越大,局部时间步长越小,解的局部变化速率越慢。方程 Equation 23.89(第1000页)中的时间步长定义实际上基于单元的最小特征距离。对于隐式求解方法,一个更优的时间步长定义可以基于单元的最大特征长度 [364](第1078页),从而给出新的时间步长定义:

其中,AR是单元纵横比,定义为单元的最大长度与最小长度之比,即

实际上,新的定义将根据单元纵横比的值,使局部CFL值在不同单元之间按比例变化。当单元纵横比接近1时,局部CFL值将与您输入的值相似。另一方面,在高纵横比拉伸单元上,局部CFL值是单元纵横比的倍数。新的时间步长定义将加速解收敛,特别是在接近1的网格上。

23.5.5 非定常流动求解方法

对于时间精确计算,提供了显式和隐式时间步进方案。(隐式时间步进方法也称为“双时间步进”。)

23.5.5.1 显式时间步进

显式时间步进方法仅适用于显式格式中描述的显式方案(参见显式格式,第1000页)。时间步长由CFL条件确定。为了保持解的时间精度,显式时间步进在域的每个单元中采用相同的时间步长(这也称为全局时间步长),并且在禁用预处理的情况下。默认情况下,Ansys Fluent对非定常流动使用四级Runge-Kutta方案。

23.5.5.2 隐式时间步进(双时间格式)

隐式时间步进方法(也称为双时间格式)在密度基的显式和隐式格式中都可用。

在进行隐式时间步进(双时间步进)的非定常模拟时,Ansys Fluent使用低马赫数时间导数非定常预处理方法,以在纯对流过程(例如模拟非定常湍流)和声学过程(例如模拟波传播)中提供准确结果[661](第1095页),[504](第1086页)。

在此,我们向方程23.74(第995页)引入一个预处理伪时间导数项,具体如下:

其中, 表示物理时间, 是在时间推进过程中使用的一种伪时间。注意,当 时,方程 23.97(第 1002 页)左侧的第二项消失,从而恢复方程 23.74(第 995 页)。

方程 23.97(第 1002 页)中的时间相关项通过采用一阶或二阶精度的隐式后向时间差分进行离散化。

双时间步格式以半离散形式表示如下:

时,可获得一阶时间精度,而 则可获得二阶时间精度(请注意,这是针对固定时间步长公式的;对于可变时间步长公式,请参见公式 23.27 (第 975 页))。 是内部迭代计数器, 表示任意给定的物理时间层。

通过使用隐式或显式时间推进算法的一系列内部迭代,伪时间导数在每个物理时间层被驱动至零。

在整个伪时间(内部)迭代过程中, 保持不变, 计算得出。随着 ,下一个物理时间层的解 给出。

请注意,物理时间步长 仅受所需时间精度水平的限制。伪时间步长 由(隐式或显式)时间推进方案的 CFL 条件决定。

表 23.1:密度基求解器总结(第 1003 页)概述了从稳态计算中的迭代方案到瞬态计算中的时间推进方案的密度基求解器的所有操作模式。

表 23.1:密度基求解器总结

当选择伪时间方法时,会应用一种高级形式的隐式欠松弛,该方法根据流场行为在模拟过程中动态调整松弛因子。将伪时间方法引入通用输运方程后,控制方程的积分形式如下:

  • 对于稳态计算:

  • 对于瞬态计算:

其中, 表示伪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当 时,伪时间项消失,方程恢复其原始形式。

在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化后,得到了稳态方程的代数形式。

其中,表示上一次迭代中的值,而是伪时间步长,可以使用局部或全局时间步长方法计算(如下文所述)。对于局部时间步长方法,方程23.101(第1004页)可直接扩展到瞬态流动情况。

要了解如何使用伪时间方法进行欠松弛计算,请参阅《使用伪时间方法进行计算》。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章节:

23.6.1. 局部时间步长方法

23.6.2. 全局时间步长方法

23.6.1 局部时间步长方法

伪时间方法的局部时间步长公式适用于使用基于压力的分离求解器(SIMPLE、SIMPLEC或PISO)的稳态和瞬态情况。Fluent根据您指定的伪时间库朗数和流动尺度[504](第1086页)为域中的每个单元计算局部伪时间步长。除了伪时间方法隐含的欠松弛外,默认情况下还会对动量方程和其他输运方程应用隐式欠松弛。

有关应用局部时间步长方法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局部时间步长方法设置》。

23.6.2 全局时间步长方法

伪时间方法的全球时间步长公式仅适用于采用基于压力的耦合求解器或基于密度的隐式求解器的稳态情况。它为整个模拟域使用单一的伪时间步长。您可以选择指定伪时间步长大小,或者让Ansys Fluent自动计算;如果您指定的不是1的时间尺度因子,自动计算的值还可以进一步修改。Ansys Fluent允许您为流体域和以下固体域使用不同的时间步长大小:

  • 固体区域

  • 多孔区域

  • 固化和熔化模型

自动时间步长计算如下:

  • 流体时间尺度

流体区域的自动流体时间尺度是使用不同时间尺度的最小值计算的:

其中, 分别代表对流、动态、浮力、重力、旋转和可压缩时间尺度。

根据问题的物理特性和上述时间尺度的适用性,它们可用于计算全局伪时间步长。每个时间尺度可以通过将一个代表性速度尺度除以一个代表性长度尺度 来获得。

对流时间尺度 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速度 是域边界面上速度算术平均值的最大值,而 是域内单元上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对于 VOF 和混合模型,平均速度仅使用界面单元中的速度进行计算。

动态时间尺度 计算如下:

速度尺度 是基于开放边界处的压力差,例如压力入口、压力出口或速度入口,并由以下公式定义:

其中, 表示开边界处的最大压力值, 表示开边界处的最小压力值,而 则是整个计算域内的平均密度。

在使用Boussinesq浮力模型时,浮力时间尺度 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 表示重力矢量的大小(即,), 是热膨胀系数,而 分别代表最高和最低温度。

对于完整的(非Boussinesq)浮力模型,重力时间尺度 的计算公式为:

在存在旋转速度的情况下,旋转时间尺度 的计算方式如下:其中 分别代表混合物的最大和最小密度,而 则是各相密度的平均值。

其中, 表示角速度矢量幅度的最大值(即,)。

若模拟马赫数 大于 0.3,则可压缩时间尺度 通过以下公式获得:

模拟马赫数 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表示所有单元中声速的平均值。

有两种长度尺度计算方法可供选择:激进法和保守法。如果采用激进长度尺度方法,那么在前述所有方程中,长度尺度的定义为

另一方面,如果采用保守的长度尺度方法,那么长度尺度就被定义为

体积长度尺度定义如下:

并且域的长度尺度定义为

  • 固体时间尺度

对于固体区域、多孔介质区域以及凝固和熔化模型,自动设定的固体时间尺度默认为无穷大(1e20秒);然而,通过调整固体区域的时间尺度因子,这一数值可以被减小。

有关全局时间步长方法中自动时间步长的应用细节,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全局时间步长方法设置”部分。

ANSYS Fluent求解器包含两种形式的多重网格:代数多重网格(AMG)和全近似存储(FAS)。AMG是基于压力和基于密度的隐式求解器的基本组成部分,而FAS是基于密度的显式求解器的重要但可选的组成部分。(请注意,当使用基于密度的显式求解器时,也会使用AMG,因为标量方程(例如,湍流)是使用《通用标量输运方程:离散化和求解》(第964页)中描述的方法求解的。)

本节描述了多重网格方法的数学基础。首先介绍了AMG和FAS的共同特点,然后分别提供了每种方法独有的详细信息。

信息组织如下:

  • 23.7.1. 方法
  • 23.7.2. 多重网格循环
  • 23.7.3. 代数多重网格(AMG)
  • 23.7.4. 全近似存储(FAS)多重网格

有关多重网格求解器的用户输入和控制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修改代数多重网格参数”和“设置FAS多重网格参数”。

23.7.1 方法

ANSYS Fluent使用多重网格方案来加速求解器的收敛,通过在一系列粗网格级别上计算修正。使用这种多重网格方案可以大大减少获得收敛解所需的迭代次数和CPU时间,特别是在模型包含大量控制体积时。

23.7.1.1 多重网格的需求

非结构网格上线性化方程组的隐式求解因缺乏与结构网格上常用的线迭代方法相媲美的技术而变得复杂。鉴于直接矩阵求逆对于实际问题而言不切实际,且依赖共轭梯度(CG)方法的“全场”求解器存在与之相关的鲁棒性问题,首选的方法是诸如高斯-赛德尔和不完全LU分解(ILU)这样的点隐式求解器。尽管高斯-赛德尔和ILU方案能迅速消除解中的局部(高频)误差,但全局(低频)误差的减少速度与网格尺寸成反比。因此,对于大量节点,求解器会“停滞”,残差减少率变得极低。

密度基显式求解器中采用的多级方案同样能有效消除局部(高频)误差。也就是说,一个单元内的解效果能相对迅速地传递给相邻单元。然而,该方案在减少全局(低频)误差——即存在于大量控制体积中的误差——方面效果较差。因此,跨大量控制体积的全局修正会在多次迭代中缓慢进行。这意味着随着控制体积数量的增加,多级方案的性能将下降。

多重网格技术通过使用一系列逐渐粗化的网格来处理全局误差。这一方法基于以下原理:在细网格上存在的全局(低频)误差可以在粗网格上表示,此时它再次变为可访问的局部(高频)误差:由于总体上粗网格单元较少,全局校正可以在相邻单元之间更快地传递。由于在粗网格上进行计算时,CPU时间和内存存储的开销呈指数级衰减,因此有可能非常高效地消除全局误差。在这种情况下,细网格松弛方案或“平滑器”,无论是点隐式线性求解器(耦合和标量AMG求解器(第1016页))还是显式多级方案,都不需要特别有效地减少全局误差,而是可以针对高效减少局部误差进行调整。

23.7.1.2 多重网格的基本概念

考虑由以下离散化线性(或线性化)方程组给定的情况:

其中 是精确解。在解尚未收敛之前,近似解 会存在一个缺陷

我们寻求一个对的修正,使得精确解由以下表达式给出:

将方程23.117(第1008页)代入方程23.115(第1008页)得到

现在利用公式23.116(第1008页)和公式23.118(第1009页),我们得到

这是一个关于原始细层算子和缺陷的校正方程。假设细层上的局部(高频)误差已经通过松弛方案得到充分抑制,那么校正将会是平滑的,因此更有效地在下一个更粗的层级上求解。

23.7.1.3 限制与延拓

在粗层上求解校正需要将缺陷从细层下传(限制),计算校正,然后将校正从粗层上传(延拓)。我们可以写出粗层校正的方程为:

其中, 表示粗水平算子,而 则是负责将细水平缺陷传递至粗水平的限制算子。在求解方程 23.121(第 1009 页)之后,随之进行的是由以下公式给出的细水平解的更新:

其中, 是延拓算子,用于将粗网格级别的修正传递到细网格级别。

23.7.1.4 非结构化多重网格

在非结构化网格上使用多重网格的主要难点在于粗网格层次的创建和使用。在结构化网格上,粗网格可以通过简单地从细网格中移除每隔一个网格线来形成,并且延拓和限制算子的制定也很简单(例如,注入和双线性插值)。

非结构化网格上应用多重网格的困难通过两种多重网格方法在 Ansys Fluent 中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克服。虽然到目前为止讨论的基本原则和多重网格循环中描述的循环策略是相同的,但限制、延拓和粗网格算子的构建技术是不同的,正如在代数多重网格(AMG)(第 1013 页)和全近似存储(FAS)多重网格(第 1018 页)中分别针对 AMG 和 FAS 方法所讨论的那样。

23.7.2 多重网格循环

多重网格循环可以定义为一种递归过程,在遍历网格层次结构时在每个网格级别上应用。Ansys Fluent 提供了四种多重网格循环:V 循环、W 循环、F 循环和灵活("flex")循环。V 循环和 W 循环在 AMG 和 FAS 中都可用,而 F 循环和Flexible循环仅限于 AMG 方法。(由于所需的计算量,W 循环和灵活 AMG 循环不适用于求解耦合方程组。)

23.7.2.1 V 循环和 W 循环

图23.9:V-Cycle多重网格(第1010页)和图23.10:W-Cycle多重网格(第1011页)展示了V和W多重网格循环(如下定义)。在每个图中,多重网格循环由一个正方形表示,然后递归展开以显示循环内执行的各个步骤。各个步骤由一个圆圈、一个或多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表示,由线条连接:V循环为圆圈-正方形-三角形,或W循环为圆圈-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一组中的正方形再次展开,形成圆圈-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圈-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依此类推。在阅读以下步骤时,您可能希望参考图示。

图23.9:V-Cycle多重网格

图23.10:W-Cycle多重网格

对于V和W循环,层次结构的遍历由三个参数控制,如下所示:

  1. 首先,在当前网格级别上执行迭代,以减少误差的高频分量(局部误差)。对于AMG,一次迭代包括一次前向和一次后向的Gauss-Seidel扫描。对于FAS,一次迭代包括多阶段方案的一次传递(在显式公式(第1000页)中描述)。

这些迭代称为预松弛扫描,因为它们在移动到下一个更粗网格级别之前执行。预松弛扫描的次数由指定。

在图23.9:V-Cycle多重网格(第1010页)和图23.10:W-Cycle多重网格(第1011页)中,这一步骤由一个圆圈表示,并标志着多重网格循环的开始。误差的高波数分量应被减少,直到剩余误差在下一个较粗网格上表示而不会产生显著的混叠。如果这是最粗的网格级别,那么该级别上的多重网格循环即告完成。(因此,代表第3级多重网格循环的方块等同于一个圆圈,如图中每个图的最终图示所示。)

重要提示:在AMG方法中,的默认值为零(即不执行预松弛扫描)。

  1. 接下来,使用公式23.121(第1009页)将问题“限制”到下一个较粗的网格级别。

在图23.9:V-Cycle多重网格(第1010页)和图23.10:W-Cycle多重网格(第1011页)中,从细网格级别到粗网格级别的限制由一条向下倾斜的线表示。

  1. 通过执行指定次数的多重网格循环(在图23.9:V-Cycle多重网格(第1010页)和图23.10:W-Cycle多重网格(第1011页)中用方块表示)来减少粗网格上的误差。通常,对于固定的多重网格策略,为1或2,分别对应于V-Cycle和W-Cycle多重网格。

  2. 接下来,使用公式23.122(第1009页)将粗网格上计算的累积修正“插值”回细网格,并添加到细网格解中。在FAS方法中,这一步骤还会使用隐式残差平滑(第1000页)中讨论的拉普拉斯平滑算子对修正进行额外平滑。

在图23.9:V-Cycle多重网格(第1010页)和图23.10:W-Cycle多重网格(第1011页)中,延长由一条向上倾斜的线表示。

当前存在于细网格级别的高频误差是由于用于传输校正的延长过程所导致的。

  1. 在最后一步中,在细网格上执行迭代以消除由多重网格循环在粗网格上引入的高频误差。这些迭代被称为后松弛扫描,因为它们是在从下一个更粗的网格级别返回后执行的。后松弛扫描的次数由 指定。

在图23.9:V-循环多重网格(第1010页)和图23.10:W-循环多重网格(第1011页)中,这一松弛过程用一个三角形表示。

对于AMG, 的默认值为1。

重要提示:然而,请注意,如果您正在使用AMG与V-循环来解决具有各向异性或非常高导热系数的固体导热模型的能量方程,可能会出现默认后松弛扫描为1时的发散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您应该在AMG部分增加后松弛扫描次数(例如,增加到2)以获得更好的收敛性,或者将循环类型更改为F-循环或W-循环,并将下松弛因子设置为1。这在计算纯热传导或共轭热传递时特别有效。在使用F-循环或W-循环时观察到的任何不稳定性,可以通过将预松弛扫描次数增加到1来解决。尽管默认值0对于大多数情况是最优的,但将预松弛扫描值增加到1或2可以改善收敛性。

由于 的默认值为0(即不执行预松弛扫描),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使用粗级别的解作为细级别解的初始猜测。

对于FAS方法, 的默认值为零(即不执行后松弛扫描);在最细网格级别的循环结束时,无论 的值如何,都不会执行后松弛扫描。这是因为对于FAS方法,在细级别上的后松弛扫描等同于下一循环中的预松弛扫描。

23.7.3 代数多重网格(AMG)

该算法被称为“代数”多重网格方案,因为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粗级别方程的生成不依赖于任何几何信息或在粗级别上的重新离散化;这一特性使得AMG特别适用于非结构化网格。其优势在于无需构建或存储粗网格,也无需在粗级别上评估通量或源项。这种方法与FAS(有时称为“几何”)多重网格形成对比,后者需要一系列网格层次,并在每个级别上评估离散方程。理论上,FAS相对于AMG的优势在于前者应能更好地处理非线性问题,因为系统的非线性通过重新离散化传递到粗级别;而使用AMG时,一旦系统线性化,非线性在细级别操作符下一次更新之前不会被求解器“感知”。

23.7.3.1 AMG限制和延拓算子

此处所用的限制与延拓算子基于Hutchinson和Raithby[265](第1072页)针对结构化网格描述的加性校正(AC)策略。层级间的传递通过分段常数插值和延拓实现。粗网格单元中的缺陷由其包含的细网格单元缺陷之和给出,而细网格的修正则通过注入粗网格的值获得。如此一来,延拓算子即为限制算子的转置。

限制算子通过将细网格单元“分组”为粗网格单元来定义。在此过程中,每个细网格单元与其一个或多个“最强”邻居分组,优先选择当前未分组的邻居。算法尝试将单元收集到固定大小的组中,通常是两个或四个,但可以指定任何数量。

默认情况下,“最强”邻居被评估为当前单元 的邻居 ,其中系数 最大。对于一组耦合方程, 是一个块矩阵,其大小的度量简单地取其第一个元素的大小。此外,给定单元的耦合方程集一起处理,不在不同的粗网格单元之间划分。这导致系统中每个方程的粗化相同。

您可以选择启用基于系数强度和分区的多重网格粗化调整的保守粗化方案,以及针对更高粗化率优化的激进粗化方案。或者,您可以启用 Laplace 粗化,以便 Ansys Fluent 在确定粗化时使用 Laplace 系数作为强度因子。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粗化参数。

23.7.3.2 AMG 粗网格层算子

粗网格层算子 使用 Galerkin 方法构建。这里我们要求与修正的细网格层解相关的缺陷在转移回粗网格层时必须消失。因此我们可以写

将方程23.116(第1008页)和方程23.122(第1009页)代入,我们得到:

重新整理并再次使用公式 23.116(第 1008 页),得到

将方程 23.126(第 1014 页)与方程 23.121(第 1009 页)进行比较,可以得到粗化层级算子的如下表达式:

因此,构建粗级别算子简化为对组内所有细级别单元进行对角块及其相应非对角块的求和,以形成该组粗单元的对角块。

23.7.3.3 F 循环

多重网格 F 循环本质上是 V 循环和 W 循环的组合,如 V 循环和 W 循环(第 1010 页)所述。

请记住,多重网格循环是一个递归过程。该过程通过在当前级别执行一次多重网格循环扩展到下一个更粗的网格级别。参见图 23.9:V 循环多重网格(第 1010 页)和图 23.10:W 循环多重网格(第 1011 页),这意味着将当前级别的正方形(代表一个循环)替换为 0-1 级别循环所示的过程(每个图中的第二个图)。我们看到 V 循环包括:

以及一个W周期:

一个F循环由一个W循环紧接着一个V循环构成:

正如预期,F循环所需的计算量比V循环多,但比W循环少。然而,它的收敛性能却优于V循环,且大致与W循环相当。F循环是耦合方程组和标量能量方程的默认AMG循环类型。

23.7.3.4 Flexible循环

对于Flexible循环,粗网格修正的计算和使用在多重网格过程中由图23.11所示的逻辑控制:控制灵活多重网格循环的逻辑(第1015页)。这一逻辑确保当当前网格层上的残差减少速率过慢时,会调用更粗网格的计算。此外,多重网格控制决定当前粗网格层上的修正迭代何时足够收敛,因此应应用于下一个更细网格的解。这两个决策由图23.11所示的参数控制,具体描述如下。请注意,多重网格过程的逻辑是这样的:在一个方程的单次全局迭代中,可能会多次访问各个网格层。对于一组4个多重网格层,分别称为,解决给定输运方程的Flexible循环多重网格过程可能包括按0-1-2-3-2-3-2-1-0-1-2-1-0的顺序访问网格层。

图23.11:控制灵活多重网格循环的逻辑

Flexible循环与V循环和W循环的主要区别在于,Flexible循环中残差减少容差和终止标准的满足决定了何时以及多频繁地访问每个层级,而在V和W循环中,遍历模式是明确规定的。

23.7.3.4.1 残差减少率准则

多重网格法在当前级别的误差减少率不足以满足定义的条件时,会调用下一级较粗网格上的计算。

这里, 是在当前网格层级经过第 次松弛后计算得到的残差(缺陷)的绝对和。上述方程表明,如果在经过 次松弛后的迭代解中存在的残差大于在经过第 次松弛后存在的残差的某个分数 (介于 0 和 1 之间),则应访问下一个更粗的网格层级。因此, 被称为残差缩减容差,并决定了何时在当前网格层级上“放弃”迭代解,转而在下一个更粗的网格层级上求解修正方程。 的值控制了访问更粗网格层级的频率。默认值为 0.7。较大的值会导致访问频率降低,而较小的值会导致访问频率增加。

23.7.3.4.2 终止准则

如果残差缩减速率足够快,则当前网格层级上的修正方程将收敛,并将结果应用于下一个更细网格层级上的解场。

当修正解中的误差被缩减到当前网格层级上原始误差的某个分数 (介于 0 和 1 之间)时,当前网格层级上的修正方程被认为足够收敛:

在这里, 表示在当前网格层级上进行第 次迭代后的残差,而 则是在当前全局迭代开始时,在此网格层级上最初获得的残差。参数 ,被称为终止准则,其默认值为 0.1。请注意,上述方程同样用于在多重网格过程中终止最底层(最精细层级)的计算。因此,在每个网格层级(包括最精细层级)上,松弛操作会持续进行,直到满足该方程的准则为止(或者在达到最大松弛次数的情况下,如果指定的准则始终未被满足)。

23.7.3.5 耦合与标量 AMG 求解器

标量 AMG 求解器用于求解由单独输运方程离散化得到的线性系统。

上述方程中包含标量变量。

耦合式代数多重网格(AMG)求解器用于求解线性输运方程,这些方程采用隐式离散化方法从耦合系统中获得,例如基于密度的求解器中的流动变量、基于耦合压力的方案中的压力-速度变量,以及欧拉多相流中的相间耦合单个方程。

细胞对细胞的影响形式为

未知向量和源向量具有以下形式:

上述方程组系统在Ansys Fluent中采用高斯-赛德尔平滑器或不完全下上分解(ILU)平滑器进行求解。若需解标量方程组,则使用点方法(高斯-赛德尔或ILU)平滑器;而对于耦合方程组,则采用块方法(高斯-赛德尔或ILU)平滑器。

23.7.3.5.1 高斯-赛德尔方法

高斯-赛德尔方法是一种逐个、按顺序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技术。它一旦获得先前计算的结果,便立即使用。该方法对未知数进行前后两次扫描。Ansys Fluent中提供了点方法或块方法的高斯-赛德尔平滑器,用于求解标量AMG方程组或耦合AMG方程组。

高斯-赛德尔过程可通过标量系统(公式23.133,第1016页)来说明。前向扫描可表示为:

其中, 表示未知数的数量。正向扫描之后是反向扫描,可以表示为:

根据公式23.138(第1017页)和公式23.139(第1017页),对称高斯-赛德尔法可以用矩阵形式表示为系统的两步递归求解过程。

其中, 分别表示矩阵 的对角部分、下三对角部分和上三对角部分。

对称高斯-赛德尔(Symmetric Gauss-Seidel)在 AMG 层次间的残差平滑速率有一定限制,除非粗化因子设为 2。

23.7.3.5.2 不完全下三角-上三角(ILU)

一种更有效的 AMG 平滑器基于 ILU 分解技术。通常,任何迭代方法都可以表示为

矩阵 是原始矩阵 的某种近似。

应接近 ,且计算 的操作次数应较少。我们将 视为矩阵 的不完全下上分解,以满足这一要求。

其中,分别是矩阵A的下三对角和上三对角部分。对角矩阵以一种特殊方式计算,以满足矩阵M的对角线的如下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 的对角线上第 个元素将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新的解 的计算通过两个对称的递归扫描来执行,类似于Gauss-Seidel扫描。ILU分解的对角元素 在构建层次时计算并存储在内存中。与Gauss-Seidel相比,ILU平滑器略显昂贵,但具有更好的平滑特性,特别是对于通过耦合AMG求解的块耦合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介于8和12之间的粗化因子对3D问题进行更积极的粗化,而Gauss-Seidel为2。

重要提示:在求解耦合系统时,通过使用默认的ILU平滑器(而不是标量系统的默认平滑器Gauss-Seidel)可以获得更短的求解时间和更稳健的性能。建议在任何使用耦合AMG求解器的情况下使用ILU。它默认用于耦合方程,并且在选择伪时间方法时用于标量方程。

23.7.4 全近似存储(FAS)多重网格

Ansys Fluent 形成 FAS 多重网格层次结构的方法是将细网格上的一组单元合并以形成粗网格单元。粗网格单元是通过聚合围绕节点的单元创建的,如图23.12所示:节点聚合形成粗网格单元(第1019页)。根据网格拓扑结构,这可能导致具有不规则形状和不同面数的单元。然而,网格层次结构易于构建并且嵌套,从而产生简单的延展和平滑操作符。

图23.12:节点聚合形成粗网格单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粗网格单元看起来非常不规则,但离散化过程无法“察觉”到单元面上的锯齿状细节。离散化仅使用单元面的面积投影,因此每一组分隔两个不规则形状单元的“锯齿状”单元面相当于一条连接锯齿段端点的直线(在二维情况下)。(在三维情况下,面积投影形成一个不规则但连续的几何形状。)这种优化降低了内存需求和计算时间。

23.7.4.1 FAS限制和延拓算子

FAS要求对细网格解及其残差(缺陷)进行限制。用于将解传递到下一个更粗网格级别的限制算子采用全近似方案[75](第1061页)形成。也就是说,粗网格单元的解是通过对嵌入的细网格单元中的解值进行体积平均得到的。粗网格单元的残差是通过对嵌入的细网格单元中的残差求和得到的。

用于将修正传递到细网格级别的延拓算子构造为简单地将细网格修正设置为相关的粗网格值。

从粗网格级别提升并应用于细网格解的粗网格修正,是从粗网格级别计算的解与限制到粗网格级别的初始解之间的差异计算得到的。因此,细网格解的修正变为

23.7.4.2 FAS 粗化层级算子

FAS 粗网格算子 就是将控制方程在粗化层级网格上重新离散化后的结果。由于在离散化(第 966 页)和基于密度的求解器(第 994 页)中介绍的离散方程对构成一个单元的面的数量没有任何限制,因此在由不规则形状的单元组成的粗网格上进行这种重新离散化没有任何问题。

当在形状不规则的粗网格单元上使用有限体积法时,会有一定的精度损失,但多重网格解的精度完全由最细网格决定,因此不会受到粗网格离散化的影响。

为了保持细网格解的精度,粗化层级方程被修改以包括源项 [276](第 1073 页),这些源项确保如果在细网格 上的残差也为零,那么在粗网格 上计算的修正将为零。因此,粗网格方程被表述为

这里, 是从当前粗网格解 计算得到的粗网格残差,而 是从限制后的细网格解 计算得到的粗网格残差。最初,这两个项是相同的(因为最初我们有 ),并从方程中消去,留下

因此,当细网格残差 为零时,不会进行粗层次的校正。

混合初始化是一系列配方和边界插值方法的集合。它通过求解拉普拉斯方程来生成符合复杂域几何形状的速度场,以及在计算域中平滑连接高压和低压值的压力场。所有其他变量(即温度、湍流、VOF、物种等)将根据域平均值或预定的配方进行填充。以下详细介绍了这些配方。

  • 速度场:通过求解具有适当边界条件的拉普拉斯方程,在域内生成速度场。

其中, 是速度势。速度分量由梯度势给出:

速度势在不同边界条件下表达如下:

  • 壁面边界:垂直于壁面的速度为零。

  • 入口边界:入口边界的法向速度根据用户指定的边界值进行计算。

远场边界:在远场边界处,垂直于边界的速度是根据用户指定的自由流条件计算得出的。

在远离物体的地方,流动逐渐趋近于自由流条件:

  • 出口边界:它们被设定为零。

在“常规设置”选项卡下选择“维持恒定速度大小”选项,即可指定一个均匀的初始速度大小,其方向则取自速度势解。

  • 压力场:只有在域内至少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提供压力信息时,才会通过求解适当的拉普拉斯方程并施加相应边界条件来生成平滑的压力场。否则,压力场将初始化为所有边界平均常数值。

对于各种边界条件, 的表达如下:

  • 压力入口边界:默认情况下,首先进行一个近似检查,以确定边界流动是超声速还是亚声速。当指定的总压与超声速/初始表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表示流动为超声速;而适中/小(或零)的压力差异则表示流动为亚声速。如果边界被判定为超声速,则 使用指定的超声速/初始表压值;如果边界被判定为亚声速,则 使用指定的总压值。如果在混合初始化对话框的常规设置标签页中启用了“在入口使用指定压力”选项,那么 始终使用指定的超声速/初始表压值。

  • 压力出口和压力远场边界: 计算为该边界上指定的表压。

  • 速度/质量流量入口边界:只有在常规设置标签页下选择了“在入口使用指定压力”选项时, 才使用指定的超声速/初始表压值。

  • 壁面边界: 的法向梯度设为零。

  • 温度场:温度将以恒定值(域平均值)进行初始化。

  • 湍流参数:默认情况下,湍流参数会以恒定值(域平均值)进行初始化。然而,如果你想用可变的湍流参数来初始化流动,那么你需要在“混合初始化”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选项,具体步骤参见“使用混合初始化的步骤”。

  • 物种分数:默认情况下,次要物种的质量/摩尔分数会初始化为0.0。但如果你希望指定初始化值,那么你需要在“混合初始化”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选项,具体步骤参见“使用混合初始化的步骤”。

  • 体积分数:对于两相情况,次要VOF相会以所有入口中最小的VOF值进行初始化。如果情况涉及两个以上相,那么次要相会以零VOF值进行初始化。

关于在Ansys Fluent中使用混合初始化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混合初始化”部分。

对于许多复杂的流动问题,例如在旋转机械中或扩展或螺旋管道中的流动,如果在计算开始时使用更好的初始解,可以加速流动的收敛。全多重网格初始化(FMG初始化)能够在不显著增加总体计算成本的情况下提供这种初始和近似解。

有关在Ansys Fluent中使用FMG初始化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全多重网格(FMG)初始化部分。

密度基求解器还有其他选项可以使用。详情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密度基求解器的附加FMG初始化选项。

有关FMG初始化的更多信息,请参阅以下部分:

23.9.1. FMG初始化概述

23.9.2. FMG初始化的局限性

23.9.1 FMG初始化概述

FMG初始化利用Ansys Fluent的FAS多重网格技术(参见第1018页的全近似存储(FAS)多重网格)来获取初始解。从均匀解开始(在执行标准或混合初始化或读取数据之后),FMG初始化过程按照全近似存储(FAS)多重网格(第1018页)中概述的步骤构建所需数量的几何网格层级。首先,初始解被限制到最粗的层级。然后应用FAS多重网格循环,直到达到给定的残差减少阶数或达到最大循环次数。接着,解被插值到上一层级,并在当前层级和最粗层级之间再次应用FAS多重网格循环。这个过程将重复进行,直到达到最细层级。FMG初始化迭代如图23.13所示:FMG初始化(第1023页)。

图23.13:FMG初始化

由于FMG初始化主要在粗级别上完成大部分工作,因此这一初始化过程在计算上成本较低,对于大型问题,可以在收敛到最终解所需时间的一小部分内获得良好的初始解。请注意,FMG初始化可与基于压力和基于密度的求解器一起使用。

当启动FMG初始化时,算法将执行以下步骤:

  1. 记录当前求解器选择及所有当前求解器参数。
  2. 从选定的求解器切换到基于密度的显式公式。
  3. 使用文本命令接口中给出的FMG参数执行一次FMG迭代(参见下文)。
  4. 切换回最初选定的求解器,并将所有求解器参数重置为原始求解器设置。

在FMG迭代中,使用一阶离散化求解无粘流的欧拉方程以获得近似解。如果存在物种,则FMG初始化将求解物种方程。尽管在FMG初始化循环期间不会求解湍流方程或其他任何传输标量,但它们在精细网格上完成最终FMG扫描后,会使用最新的速度和压力场更新一次其值。

23.9.2 FMG初始化的局限性

  • FMG初始化不适用于非定常流动。

重要提示:如果非定常计算需要初始解,则必须首先切换到定常求解器,执行FMG初始化及其他必要迭代以获得初始解,然后进行非定常计算。

  • FMG不会求解湍流或其他传输方程场变量。

重要提示:如果您正在求解湍流流动,您仍然可以使用全多重网格(FMG)初始化。然而,在FMG初始化循环期间,尽管不解决湍流方程或其他任何输运标量,但它们在细网格上最终的FMG扫描后,将使用最新的速度和压力场进行一次更新。

  • FMG不能与多相流一起使用。

Ansys Fluent的解适应性网格细化功能允许您根据几何和数值解数据对网格进行细化或粗化。此外,Ansys Fluent还提供了创建和查看特定应用定制适应场域的工具。有关在Ansys Fluent中使用网格适应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适应网格”部分。适应过程的理论信息将在以下章节中详细描述。

适应过程分为两个不同的任务。

  1. 根据从几何和/或解数据创建的适应函数,标记单个单元格进行细化或粗化。

  2. 根据这些适应标记,对单元格进行细化或考虑粗化。

这种模块化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创建复杂的适应函数,并可以在不修改现有网格的情况下尝试各种适应函数。

重要提示:在开始适应过程之前,请编写案例和数据文件。如果生成了不理想的网格,可以使用保存的文件重新启动过程。

Ansys Fluent中提供了两种适应方法:

  • 悬挂节点适应

此方法根据预定义的模板细化各种单元类型(参见悬挂节点适应(第1026页))。它不会细化多面体单元,并且需要额外的内存来维护网格细化级别的层次结构。

  • 多面体非结构化网格适应(PUMA)

该方法将所有单元类型视为多面体,并采用单一细化方法(参见多面体非结构化网格自适应(第1028页))。它不会创建悬挂节点,并且所需的内存比悬挂节点自适应少。该方法仅适用于三维网格(默认情况下),并且提供了一个适用于2.5维网格(即单层单元网格)的版本。

24.1.1 悬挂节点自适应

悬挂节点自适应用于二维网格,并且可以选择用于三维网格。该方法生成的网格特点是边缘和面上的节点并非所有共享这些边缘或面的单元的顶点,如图24.1所示:悬挂节点示例(第1026页)。

图24.1:悬挂节点示例

图1 悬挂节点

悬挂节点自适应方法使用多种预定义模板来递归细化网格中的单元。在Ansys Fluent中实现时,它可以细化三角形、四边形、四面体、六面体、楔形和金字塔形单元,但不支持多面体单元。为了维持网格细化层次结构,该方法需要额外的内存,这是恢复原始网格的粗化过程所必需的。

标记为细化的单元按以下方式划分:

  • 一个三角形被分割成4个三角形。
  • 一个四边形被分割成4个四边形。
  • 一个四面体被分割成8个四面体。细分过程包括修剪四面体的每个角,并通过引入最短对角线来细分包含的八面体。
  • 一个六面体被分割成8个六面体。
  • 一个楔形被分割成8个楔形。
  • 一个金字塔被分割成6个金字塔和4个四面体。

图24.2:二维单元类型的悬挂节点自适应(第1027页)和图24.3:三维单元类型的悬挂节点自适应(第1027页)展示了支持的单元形状的划分。

为了保持准确性,相邻单元之间的细化级别差异不得超过一级。这防止了自适应产生过度的单元体积变化(减少截断误差),并确保父(原始)单元和子(细化)单元的中心位置相近(减少通量评估中的误差)。

图24.2:二维单元类型的悬挂节点自适应

图2 二维网格细化

图24.3:三维单元类型的悬挂节点自适应

图3 三维网格细化

网格在细化后可以进行粗化,通过重新引入非活动父单元(将子单元合并以恢复之前细分过的父单元)。如果所有子单元都被标记为粗化,则非活动父单元将被重新激活。通过反复应用粗化,最终可以恢复原始网格。通过这一过程,不可能将网格粗化到比原始网格更粗的程度。

悬挂节点方法具有以下限制:

  • 当应用此方法时,多面体不会被细化。

  • 自适应网格中的悬挂节点与动态分层和重网格方法不兼容。

  • 在进行悬挂节点自适应之前,应完成面和/或单元区域的分离,否则需要将带有悬挂节点的单元转换为多面体。

  • 对于经过悬挂节点自适应的网格,不支持传统的各向异性或棱柱细化。

  • 不支持对悬挂节点自适应的网格进行面区域融合。

24.1.2 多面体非结构化网格自适应

多面体非结构化网格自适应(PUMA)方法仅适用于三维网格,并且是默认选中的。该方法将自适应技术推广到包含任意多面体的网格中。由于它不依赖于细化模板,因此不受限于特定的单元类型,能够细化任何三维类型(多面体、四面体、六面体等)。与悬节点方法相比,在网格细化过程中,它消耗的内存更少。

图24.4:多面体单元PUMA细化

图4 多面体网格自适应

网格在细化后可以进行粗化,使得子单元聚合以重新获取之前细分过的父单元。只有当所有子单元都被标记为粗化时,父单元才能被重新获取。通过反复应用粗化,最终可以重新获取原始网格。通过这一过程,无法将网格粗化到比原始网格更粗的程度。

PUMA方法有以下限制:

  • 它仅适用于三维问题。

  • 无法保证非凸多面体被细化;如果无法产生具有正体积和可接受正交质量的子单元,它们将被跳过。

  • 自适应后的网格很可能会包含多面体单元,这些单元与网格重构方法不兼容。

  • 如果选择将case文件写入legacy格式(cas与dat格式文件),则不支持将网格适应层次结构及网格细化历史写入文件。这意味着以传统格式保存的数据文件被重新读入后,网格是无法粗化的。

  • PUMA方法不能应用于具有层次结构的网格(如hexcore类型的网格),不过可以使用mesh/polyhedra/convert-hanging-nodes文本命令将网格转换为多面体从而删除网格层次结构。

  • 对于已经使用PUMA方法进行适配的网格,不支持遗留的各向异性或棱柱细化。

  • 网格面融合只能在串行模式下使用

适配的目的是生成足够精细且能充分表示几何体所有重要特征的网格。然而,当您拥有一个具有曲线轮廓和尖角的几何体的粗网格时,适配后的网格可能无法恢复几何体周边的曲线轮廓和角落。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在执行适配过程的同时,使用基于几何的适配来重建几何体(或恢复几何体的更精细细节)。

更多信息,请参见以下部分:

24.2.1 基于几何的自适应方法

基于几何的适应性调整基于几何重建原理。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在现有网格节点之间的区域内创建新节点来增加网格的单元数量。新创建的节点以特定方式投影,使得生成的网格更精细,并且其形状更接近原始几何形状。

以下部分将解释节点如何投影以及控制节点传播的参数。

24.2.1.1 节点投影

考虑为一个圆形几何体创建的粗网格。图24.5:适应前网格(第1030页)显示了靠近圆形边缘的一部分网格。边缘不平滑且有尖角,使得其形状与原始几何形状不太相似。结合边界适应性和几何重建选项,将得到边缘更平滑的网格,如图24.6:节点投影(第1030页)所示。

在图24.6:节点投影(第1030页)中,虚线表示网格的原始边缘。边界适应过程在原始节点之间创建新节点。这些节点向几何边缘投影,结果是生成的网格边缘平滑,形状更接近原始几何形状。

重要提示:仅在适应过程中创建的节点(新创建的节点)进行投影;原始节点保持其位置不变。

图24.5:适应前网格

图24.6:节点投影

当使用PUMA适应方法(这是3D的默认方法)时,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控制节点投影/位移:

  • 辅助几何定义,可以使用形状基元、用户定义函数、表面网格或从当前节点重建的平滑背景模型来定义(如《Fluent用户指南》中“管理辅助几何定义”部分所述)。

  • 控制边界位移应用于与表面相邻的棱柱边界层程度的指数(如《Fluent用户指南》中“细化与粗化”部分所述)。

对于悬节点自适应方法,以下参数控制节点投影,并在基于几何的自适应对话框中指定。

  • 投影传播层级:此参数允许您指定几何重建时应进行节点传播的节点层数。值为1表示仅边界上的节点会被投影,值为2表示边界上的节点和下一层的节点会被投影,依此类推。

注意:

第一层的节点按最大幅度投影,最后一层的节点按最小幅度投影。投影幅度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逐渐减小。

例如,投影传播层级设为3,意味着第1层节点按最大幅度投影,第3层节点按最小幅度投影。图24.7:投影传播层级与幅度(第1031页)展示了新创建节点的传播层级与投影幅度。

图24.7:投影传播层级与幅度

几何重建前网格 几何重建后网格

  • 投影方向:此参数允许您指定节点投影的方向,X、Y 或 Z(对于 3D)。如果您未指定任何方向,节点投影将在新创建节点的最近点进行。

  • 背景网格:此选项允许您使用精细的表面网格作为背景网格,然后用于重建几何形状。当您读取表面网格时,节点投影将基于背景网格的节点位置进行。

当您希望适应的网格非常粗糙且几何形状高度弯曲时,此选项非常有用。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指定参数可能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网格。然而,您也可以通过指定参数来修改传播标准。

重要提示:您一次只能读取一个表面网格。表面网格的各个区域将列在背景网格下拉列表中。

24.2.1.2 基于几何形状适应的示例

考虑为一个球形几何创建的网格。初始网格非常粗糙,导致出现尖角(如图 24.8:球体的粗糙网格(第 1032 页)所示)。它不能准确地表示球形几何。您可以通过使用基于几何形状的适应从这种粗糙网格中恢复原始球形几何。

图 24.8:球体的粗糙网格

如果您在不启用重建几何选项的情况下适应域的边界,生成的网格(参见图 24.9:未进行几何重建的适应网格(第 1033 页))具有足够的单元数量,但域的边界仍然包含尖角。

边界自适应仅在现有节点之间创建新节点,以增加网格的单元数量。由于不投影节点,网格的形状保持不变。

如果您在启用“重建几何”选项的情况下进行边界自适应,生成的网格(图24.10:基于几何自适应后的网格(第1034页))具有更多的单元和边界上更少的尖角。此外,新创建的节点会沿某个方向投影,使其形状更接近原始几何形状(即,具有平滑边界的球体)。

图24.9:未经几何重建的适应网格

图24.10:基于几何自适应后的网格

Ansys Fluent提供了在表面和边界上计算和报告积分量的工具。这些工具使您能够找到通过边界的质量流量和热传递率,边界上的力和力矩,以及表面或体积上的面积、积分、流量、平均值和质量平均值(以及其他量)。此外,您可以打印几何和解数据的历史图,设置用于计算无量纲系数的参考值,并计算投影表面积。您还可以打印或保存当前案例中模型、边界条件和求解器设置的摘要报告。

本章介绍了Ansys Fluent报告功能背后的一些背景。这些功能将在以下部分中描述:

本节描述了您可以为边界计算的量。有关生成通量报告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生成通量报告”。

对于选定的边界区域,您可以计算以下量:

  • 通过边界的质量流量是通过对密度乘以速度矢量和区域面投影的点积在整个区域面上求和来计算的。

  • 通过边界的总传热速率是通过对面上的总传热速率 进行求和来计算的,其中 是对流传热速率, 是辐射传热速率。对面传热的计算取决于指定的边界条件。例如,恒温壁面上的导热传热速率是热导率与面积投影和温度梯度点积的乘积。对于流动边界,总传热速率是守恒量的流量。根据所使用的模型,总传热速率可能包括显热或总焓的对流流动、能量的扩散通量等。请注意,所有焓计算中的参考温度始终为

重要提示:请注意,在可压缩流动的移动壁面情况下,报告热通量时也会加入压力功;如果能量方程包括压力功(通过 define/models/energy? 文本命令启用)或粘性耗散项(对于基于密度的求解器自动启用,或通过基于压力求解器的 Viscous Model 对话框中的 Viscous Heating 选项启用),这一点对于不可压缩流动也同样适用。

  • 通过边界的辐射传热速率是通过对面上的辐射传热速率 进行求和来计算的。

  • 压力功速率 是根据以下方程计算的,适用于相对于相邻固体区域发生正常区域运动的流体区域。该速率包含在移动流体区域边界上的总传热速率中(但不包括相邻固体区域边界上的总传热速率)。

  • 通过边界的粘性做功率()是根据以下方程计算的,即在边界上对粘性应力与速度的乘积进行积分,边界法向指向内部。该速率包含在基于压力求解器的总传热速率中。

其中, 是网格速度, 是表面元素, 是表面元素的法向量,指向流体内部, 是压力, 是边界表面积。

其中, 表示流体速度, 表示表面元素, 表示指向流体内部的表面元素法向量, 表示粘性应力张量, 表示边界表面积。

例如,在运行了具有这些设置的模拟后,您可以使用通量报告来计算通过具有指定入口和出口压力边界的管道的质量流量。

对于选定的壁区,您可以计算并报告沿指定矢量的力、关于指定中心和沿指定轴的力矩,以及压力中心点的坐标。此功能对于报告,例如,翼型的升力、阻力和力矩系数,以及压力中心点等气动量非常有用。

有关 Ansys Fluent 如何计算力、力矩和压力中心点的信息,请参阅计算力、力矩和压力中心点(第 1037 页)。否则,有关生成力、力矩或压力中心点报告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生成力、力矩或压力中心点报告。

25.2.1 计算力、力矩和压力中心点

沿指定力矢量 在壁区上的总力分量是通过将每个面上的压力和粘性力的点积与指定力矢量相加来计算的。这个求和中的项表示在矢量 方向上的压力和粘性力分量:

除了实际的压力、粘性和总力外,还使用参考值(如用户指南中的参考值所述)为每个选定的壁区计算相关的力系数。力系数定义为力除以 ,其中 分别是密度、速度和面积。最后,还计算了所有选定壁区的压力、粘性和总力的净值及其系数。

关于指定中心 的总力矩矢量是通过将每个面的压力和粘性力矢量与力矩矢量 的叉积相加来计算的,其中 是从指定的力矩中心 到力源 的矢量(见图 25.1:关于指定力矩中心的力矩(第 1038 页))。这个求和中的项表示压力和粘性力矩矢量:

哪里

图25.1:关于指定矩心的力矩 da2e926d-948d-487d-ba0f-ee61bf5b332f_4_0.jpg

总力矩矢量的方向遵循叉积的右手定则。

除了压力、粘性和总力矩的实际分量外,还使用参考值(如用户指南中的参考值所述)计算每个选定壁区的力矩系数。力矩系数定义为力矩除以 ,其中 分别代表密度、速度、面积和长度。各个壁区的系数值也会相加,以得到所有选定壁区的压力、粘性和总力矩及系数的净值。

此外,还会计算沿指定轴的力矩。这些力矩,也称为扭矩,定义为指定轴方向上的单位矢量与各个及净压力、粘性和总力矩及系数的点积。

为了减少舍入误差,使用参考压力来归一化单元压力,以便计算压力力。例如,作用在壁区上的净压力力矢量,是通过将每个单元面上的各个力矢量进行矢量相加来计算的。

其中, 表示面的数量, 是面的面积, 是面的单位法向量。注意:

对于多相流,相级别的力,如压力力 和粘性力 ,会乘以体积分数。混合物级别的力和力矩分别是相级别力和力矩的总和。例如,给定相的压力力计算如下:

混合液位处的压力力计算如下:

其中, 表示相的数量, 表示体积分数。

对于二维形状,由于压力和粘性应力产生的合力沿一条线(与合力平行)施加。压力中心是这条线与用户指定的参考线(例如,通常选择翼弦线作为二维翼型的参考线)的交点。关于此点的合矩则为零。

对于三维中的普通物体,压力和粘性壁面应力分布可以表示为一个力(及其作用轴)和一个关于矩心的矩。通常情况下,找到使矩为零的作用轴平移的问题没有解。然而,对于某些对称几何形状(例如非旋转导弹),存在这样的解。在这种情况下,压力中心通常定义为合力作用轴与用户指定的参考平面的交点。

Ansys Fluent 计算压力中心的方法如下。对于一个通用的矩心和轴,合矩表示为

重要提示:用于计算力矩中心和轴的方程 25.9(第 1039 页)中引用的力和力矩仅包括压力力和力矩,不包括粘性力。

在三维情况下,通过将其中两个方程置零并利用用户指定的(约束)参考平面方程,可以求得应用轴与指定参考平面的交点。在二维情况下,仅使用方程 25.9(第 1039 页)中的最后一个方程与用户指定的参考线相结合,来计算压力中心。

您可以计算面积或质量流量、积分、标准偏差、流量、体积流量、面积加权平均、质量加权平均、自定义向量加权平均、基于自定义向量的通量、自定义向量通量、总和、面平均、面最大值、面最小值、均匀性指数(按面积或质量加权)、顶点平均、顶点最小值和顶点最大值,针对所选域中的选定表面上的场变量。这些表面是由 Ansys Fluent 为模型中的每个区域创建的数据点集合,或者由您使用《用户指南》中“创建用于显示和报告数据的表面和单元寄存器”部分描述的方法定义,或者通过使用《用户指南》中“文本用户界面(TUI)”部分描述的文本用户界面定义。

以下列表提供了针对各种表面积分报告的数据信息:

  • 对于顶点平均、顶点最大值和顶点最小值,Ansys Fluent 报告所选表面上所选变量的节点值。

  • 对于质量流量、体积流量和流量,Ansys Fluent 报告流量率。其中,流量是唯一与选定变量相关的。计算中使用的值取决于所选表面的类型:

  • 面通量值用于面区域表面。

  • 单元值用于后处理表面。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单元值部分。

  • 对于所有其他表面积分,Ansys Fluent 会根据特定表面的适用值报告积分:

  • 对于面区域表面,当面值可用时(即由求解器计算或指定为边界条件时),使用面值。否则,使用单元值。非内部面(即只有 而没有 的面)的单元值是 值。内部面(即有 的面)的单元值是 和 c1 值的平均值。

  • 对于后处理表面,使用单元值。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单元值部分。

以下是几种类型表面积分报告的示例用途:

  • 面积:您可以计算速度入口区域的面积,然后根据质量流量估算速度:

  • 面积加权平均:您可以找到固体表面上的平均值,例如在具有指定温度的加热壁上的平均热流密度。

  • 质量平均:您可以找到流动中表面上的平均值,例如速度入口处的平均焓值。

  • 质量流量:您可以计算通过速度入口区域的质量流量,然后根据上述描述从面积估算速度。

  • 流量:为了计算通过表面的热传递速率,您可以计算焓的流量。

  • 积分:您可以使用积分进行更复杂的计算,这可能涉及使用用户指南中“自定义场函数”部分描述的自定义场函数计算器对话框,来计算需要积分计算的函数(例如,旋流数)。

  • 标准偏差:您可以找到指定表面上场变量的标准偏差,例如焓、粘度和速度。

  • 体积流量:这将报告通过指定表面的体积流量。

有关 Ansys Fluent 如何计算表面积分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计算表面积分”(第 1041 页)。否则,有关生成表面积分报告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生成表面积分报告”。

25.3.1 计算表面积分

25.3.1.1 面积

表面的面积是通过累加定义该表面的各个面的面积来计算的。表面上的面可以是三角形或四边形。

25.3.1.2 积分

在表面上计算积分是通过将面片面积与选定的场变量面片值(如密度或压力)的乘积进行求和来实现的。有关面片值计算的详细信息,请参阅表面积分(第1040页)。

25.3.1.3 面积加权平均

某量的面积加权平均值是通过将选定的场变量与面片面积的乘积之和除以表面的总面积来计算的:

25.3.1.4 自定义向量基流量

某一物理量的自定义向量基流量是通过将所选场变量的值乘以自定义速度向量与面积向量的点积后求和来计算的。

25.3.1.5 自定义矢量通量

自定义矢量通量的计算方法是将自定义速度矢量与面积矢量的点积求和。

25.3.1.6 自定义向量加权平均

某量的自定义向量加权平均是通过将选定场变量值乘以自定义速度向量与面积向量的点积绝对值之和,除以自定义速度向量与面积向量的点积绝对值之和来计算的。

25.3.1.7 流量

通过某一表面的某物理量的流量,是通过将所选场变量值乘以密度,再与面元面积矢量和面元速度矢量的点积相加来计算的。

注意:公式25.16(第1042页)中使用的密度是混合密度。

25.3.1.8 质量流率

通过表面的质量流率是通过将选定的场变量值乘以密度,并加上面片面积矢量与面片速度矢量的点积来计算的。

注意:对于多相情况,方程 25.17(第 1042 页)中使用的密度 是相密度。

25.3.1.9 质量加权平均

某量的质量加权平均是通过将所选场变量值与面元面积和动量向量点积的绝对值之和相乘,再除以面元面积和动量向量点积绝对值之和(表面质量通量)来计算的。

注意:Ansys Fluent 在计算质量加权平均值时使用基于体积通量的方法。以体积密度表示为 和体积速度表示为 ,某物理量 的离散质量加权平均值可以表示为:

其中索引 遍历面点。由于 始终为正,因此可以重写为:

的计算取决于模型。对于单相情况,它是:

其中, 表示介质的孔隙度。对于多相情况,则为:

其中,求和符号 遍历各个相,而 是从适当模型计算得到的第 相的相分数。

重要提示:对于多相流,质量加权平均计算仅推荐用于混合物级别的变量,而非相级别的变量。

25.3.1.10 场变量之和

指定表面上某个场变量的总和是通过将所选变量在每个面片上的值进行累加来计算的:

注意:对于多相情况,方程 25.23(第 1044 页)中使用的密度 是混合物密度。

25.3.1.11 面片平均值

指定场变量在表面的面片平均值是通过将所选变量的所有面片值的总和除以面片总数来计算的。有关面片值的定义,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节点、单元和面片值部分。

25.3.1.12 面片最小值

指定场变量在表面上的面片最小值,是所选变量在该表面上的最小面片值。有关面片值的定义,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节点、单元和面片值部分。

25.3.1.13 面片最大值

指定场变量在表面上的面片最大值,是所选变量在该表面上的最大面片值。有关面片值的定义,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节点、单元和面片值部分。

25.3.1.14 顶点平均值

指定场变量在表面上的顶点平均值,是通过将所选变量的顶点值总和除以顶点总数来计算的。有关顶点值的定义,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节点、单元和面片值部分。

25.3.1.15 顶点最小值

表面上的指定场变量的顶点最小值是所选变量在表面上的顶点值的最小值。有关顶点值的定义,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节点、单元和面片值。

25.3.1.16 顶点最大值

表面上的指定场变量的顶点最大值是所选变量在表面上的顶点值的最大值。有关顶点值的定义,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节点、单元和面片值。

25.3.1.17 标准差

表面上的指定场变量的标准差是使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计算的:

其中, 表示在每个面片上所选变量的单元值, 则是 的均值。

其中, 是面的总数。关于面值的定义,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节点、单元和面值部分。

25.3.1.18 均匀性指数

均匀性指数表示指定场变量在一个表面上变化的程度,值为1表示最高的均匀性。均匀性指数可以按面积或质量加权:面积加权的均匀性指数反映了该量的变化(例如,物种浓度),而质量加权的均匀性指数反映了通量的变化(例如,物种通量)。

指定场变量 的面积加权均匀性指数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表示具有 个面的表面的面索引,而 是该表面上场变量的平均值:

质量加权均匀性指数 的方程与第25.27式(第1045页)有所不同,因为它纳入了通量项:

其中, 表示通过表面的场变量的平均通量:

25.3.1.19 体积流率

通过一个表面的体积流率是通过将面元面积矢量与面元速度矢量相乘后的值进行累加来计算的:

在选定的计算域内的单元区域中,可以获取选定场变量的体积、总和、最大值、最小值、体积积分、体积加权平均、质量积分和质量加权平均。

以下是不同类型体积积分报告的示例用途:

  • 体积:您可以计算流体区域的总体积,或者流体区域内某个相的体积。

  • 总和:您可以累加离散相的质量或能量源,以确定离散相的净转移量。您还可以累加用户定义的质量或能量源。

  • 总和*2Pi:在二维轴对称模型中,您可以累加离散相的质量或能量源,以确定整个旋转域中离散相的净转移量。您还可以累加用户定义的质量或能量源。此报告类型仅在二维轴对称情况下可用。

  • 最大值:选定区域内所有单元中选定变量的最大值。

  • 最小值:选定区域内所有单元中选定变量的最小值。

  • 体积积分:对于按单位体积存储的量,您可以使用体积积分来确定净值(例如,积分密度以确定质量)。

  • 体积平均:您可以获取质量源、能量源或离散相交换量的体积平均值。

  • 质量积分:您可以通过积分其质量分数来确定特定物质的总质量。

  • 质量:您可以确定选定流体区域中混合相或单个相的总质量。

  • 质量平均:您可以找到流体区域中的平均值(如平均温度)。

有关Ansys Fluent如何计算体积积分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计算体积积分”(第1047页)。若需更多关于生成体积积分报告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生成体积积分报告”。

25.4.1 计算体积积分

25.4.1.1 体积

流体相在计算域中的体积是通过对该区域内的所有单元,将其相体积分数与单元体积的乘积进行累加来计算的:

注意:对于单相流,或对于多相流中的混合相,,并且恢复了单元区域的体积。

25.4.1.2 求和

在单元区域中,指定场变量的总和是通过将所选区域中每个单元的所选变量的值相加来计算的:

25.4.1.3 求和*2π

在二维轴对称模型的一个单元区域中,对于指定的场变量,其和*2π的计算方法是将所选区域中每个单元格的该变量值相加,然后乘以

25.4.1.4 体积分

体积分是通过将单元体积与所选场变量的乘积进行求和来计算的:

25.4.1.5 体积加权平均

某一物理量的体积加权平均值,是通过将所选场变量与单元体积的乘积之和,除以单元区域的总体积来计算的:

25.4.1.6 质量加权积分

质量加权积分是通过将密度、单元体积与所选场变量的乘积进行求和来计算的:

注意:对于多相情况,方程25.37(第1048页)中使用的密度是混合物的密度。

25.4.1.7 质量

特定相的质量是通过将相密度、单元体积和相体积分数的乘积进行累加来计算的:

25.4.1.8 质量加权平均

某一物理量的质量加权平均值是通过将密度、单元体积与所选场变量的乘积之和除以密度与单元体积乘积之和来计算的:

注意:对于多相情况,方程25.39(第1048页)中使用的密度是混合物密度。

对于选定的表面,您可以计算并报告等熵效率和多变效率的值。有关支持的表面和可用于效率计算的工具的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效率计算部分。有关Ansys Fluent如何计算效率值的信息,请参阅以下部分:

  • 25.5.1. 等熵效率
  • 25.5.2. 多变效率

25.5.1 等熵效率

由于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在整个系统中的损失,任何设备的效率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些损失表现为实际值与如果过程完全等熵时预期值之间的差异。考虑图25.2所示的T-s图上绘制的过程:压缩和膨胀过程的T-s图(第1049页)。

图25.2:压缩和膨胀过程的T-s图

对于任一过程,有三种效率计算选项:总至总、总至静态和静态至静态。

对于膨胀过程(例如,在蒸汽涡轮机中),这些选项由以下比率定义:

其中, 分别是点1和点2处的总焓的质量平均值,而 是点2处静焓的质量平均值。此外,还需要等熵总焓 和等熵静焓 。它们根据状态方程进行评估:

在压缩过程中(例如在气体压缩机中),比率方程25.40(第1049页)、方程25.41(第1049页)和方程25.42(第1049页)被反转并表述为:

其中,熵 默认取点1处的质量平均值, 是点2处静压的面积平均值,而 是点2处总压的质量流量平均值。

总到总和总到静态选项对于那些对流体做功(例如,泵或压缩机)或从流体中提取功(例如,涡轮机)的设备最为有用。静态到静态选项则适用于评估那些不对流体做功的设备(例如,扩散器和喷嘴)中的损失。

25.5.2 多变效率

等熵效率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即无法将流体动力学损失与总损失(流体动力学 + 热力学)分开。这意味着即使流体动力学质量相似,具有不同压力比的设备也会有不同的等熵效率。例如,两个压力比不同的压缩机,高压比压缩机由于热力学损失会有较低的等熵效率。这一特性可能使得比较不同压缩机设计变得困难。类似的论点也适用于涡轮机设计。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过程所假设的“理想”路径不必是等熵的。相反,可以通过沿着恒定效率线来评估多变效率。Aungier [31](第1058页)讨论了如何在T-s图上通过以下方程近似表示恒定效率路径:

这个方程可以重新排列,得到以下两个关系式:

沿此路径的熵变通过积分最后一个表达式来评估:

重新整理这个表达式,我们便能得出沿指定路径的常数A的值:

要评估多变效率,需沿由路径方程定义的替代路径计算多变焓变。我们从第二定律开始:

项代表多变功或焓变,这是我们需要求解的内容。首先,我们利用公式 25.49(第 1050 页)来替换 项,得到:

沿着多方路径对这一方程进行积分,得到:

多变焓可以通过简单地省略减去 来从多变焓变化 中获得。此外,代入 A 可以得到多变总焓 的最终形式:

多变静焓 是通过将点 2 处的总参数替换为静态参数来评估的:

在公式25.40(第1049页)至25.42(第1049页)以及公式25.45(第1050页)至25.47(第1050页)中,使用替代,即可评估相应的多变效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