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小节介绍了欧拉多相模型的详细信息:
- 14.5.1. 欧拉模型的概述
- 14.5.2. 欧拉模型的局限性
- 14.5.3. 体积分数方程
- 14.5.4. 守恒方程
- 14.5.5. 欧拉多相模型的表面张力和粘附
- 14.5.6. 界面面积浓度
- 14.5.7. 相间交换系数
- 14.5.8. 升力系数修正
- 14.5.9. 升力
- 14.5.10. 壁面润滑力
- 14.5.11. 湍流分散力
- 14.5.12. 虚拟质量力
- 14.5.13. 固体压力
- 14.5.14. 二元混合物中的最大堆积极限
- 14.5.15. 固体剪切应力
- 14.5.16. 颗粒温度
- 14.5.17. 传热描述
- 14.5.18. 湍流模型
- 14.5.19. Fluent中的求解方法
- 14.5.20. 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模型
- 14.5.21. 广义两相(GENTOP)流动模型
- 14.5.22. 过滤两流体模型
- 14.5.23. 稠密离散相模型
- 14.5.24. 多流体VOF模型
- 14.5.25. 壁面沸腾模型
14.5.1 欧拉模型的概述
Fluent中的欧拉多相模型允许对多个独立的、相互作用的相进行建模。这些相可以是液体、气体或固体,几乎可以任意组合。与用于离散相模型的欧拉-拉格朗日处理方法不同,欧拉多相模型对每个相使用欧拉处理方法。
在欧拉多相模型中,次要相的数量仅受内存需求和收敛行为的限制。只要内存足够,可以对任意数量的次要相进行建模。然而,对于复杂的多相流,您可能会发现解决方案受收敛行为的限制。有关多相建模策略,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欧拉模型。
Fluent的欧拉多相模型不区分流体-流体和流体-固体(颗粒)多相流。颗粒流仅涉及至少一个被指定为颗粒相的相。
Fluent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下内容:
-
所有相共享一个单一压力。
-
对每一相求解动量和连续性方程。
-
以下参数适用于颗粒相:
-
可以为每个固体相计算颗粒温度(固体波动能量)。您可以选择代数公式、常数、用户定义函数或偏微分方程。
-
通过将动理学理论应用于颗粒流动来获得固体相的剪切和体积粘度。建模颗粒流动的摩擦粘度也可用。您可以选择适用于所有属性的适当模型和用户定义函数。
-
有几种适用于各种多相流体制的相间曳力系数函数可供选择。(如Fluent定制手册所述,您也可以通过用户定义函数修改相间曳力系数。)
-
所有和湍流模型均可用,并可应用于所有相或混合物。
14.5.2 欧拉模型的局限性
Fluent 中所有其他可用功能均可与欧拉多相模型结合使用,但以下限制除外:
-
雷诺应力湍流模型不能按相使用。
-
粒子跟踪(使用拉格朗日分散相模型)仅与主相交互。
-
使用欧拉模型时,不能模拟指定质量流率的轴向周期流动(允许指定压降)。
-
不允许无粘流动。
-
不允许熔化和凝固。
-
当结合欧拉多相模型使用DPM模型进行粒子跟踪时,不能选择内存方法(离散相模型的并行处理)。(请注意,使用消息传递或混合方法可使所有多相流模型与DPM模型兼容。)
欧拉多相模型与非预混、部分预混及预混燃烧模型不兼容。
要从单相模型转换为多相模型,您需要按照一系列步骤进行操作。首先,您需要设置一个混合物解决方案,然后是一个多相解决方案。然而,由于多相问题紧密相关,直接从一组初始保守参数(时间和空间上的一阶)开始解决多相问题更为合适(当然,这取决于具体问题)。这些修改包括,例如,引入各相的体积分数,以及各相之间动量、热量和质量交换的机制。
14.5.3 体积分数方程
将多相流描述为相互渗透的连续介质,引入了相体积分数的概念,这里用表示。体积分数代表每相占据的空间,并且每相分别满足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守恒方程的推导可以通过对每相的局部瞬时平衡进行整体平均[18](第1058页),或者使用混合物理论方法来完成。
相的体积定义为
哪里
相 的有效密度为:
其中 表示相 的物理密度。
体积分数方程可以通过隐式或显式时间离散化来求解。有关这两种 VOF 方案的详细信息,请参阅《隐式公式》(第 606 页)和《显式公式》(第 607 页)。
14.5.4 守恒方程
本节首先介绍 Fluent 所求解方程的通用守恒方程,随后给出具体的求解方程。
14.5.4.1 一般形式的方程
14.5.4.1.1 质量守恒
相 的连续性方程为
其中, 表示相 的速度, 描述从第 相到第 相的质量转移,而 描述从相 到相 的质量转移,您可以分别指定这些机制。
默认情况下,方程 14.193 (第 662 页) 右侧的源项 为零,但您可以为每个相指定一个常数或用户定义的质量源。类似的项出现在动量和焓方程中。有关在 Fluent 的通用多相模型中质量转移建模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多相流中的质量转移建模》(第 750 页)。
14.5.4.1.2 动量守恒
相 的动量平衡方程为
其中, 表示第 相的应力-应变张量。
这里, 和 分别是相 的剪切粘度和体积粘度, 是外部体力, 是升力(详见升力部分,第682页), 是壁面润滑力(详见壁面润滑力部分,第686页), 是虚拟质量力, 是湍流分散力(仅在湍流流动情况下)。 是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是所有相共享的压力。
是相间速度,定义如下。如果 (即相 的质量正在转移到相 ),则 ;如果 (即相 的质量正在转移到相 ),则 。同样地,如果 ,则 ;如果 ,则 。
方程14.194(第662页)必须通过适当的相间力 表达式来封闭。这个力取决于摩擦、压力、粘附和其他效应,并且受到以下条件的限制: 和 。
Fluent 使用以下形式的简单相互作用项:
其中, 是界面动量交换系数(详见界面交换系数(第667页)), 和 分别是相速度。请注意,方程14.196(第663页)表示平均界面动量交换,不包括任何湍流贡献。湍流界面动量交换通过湍流扩散力项 在方程14.194(第662页)中建模,如湍流扩散力(第690页)所述。
14.5.4.1.3 能量守恒
为了描述欧拉多相应用中的能量守恒,可以为第 相写一个单独的焓方程:
其中, 表示有效导热系数, 是一个源项,包括能量源(例如,由于化学反应或辐射), 表示第 和第 相之间的热交换强度。相间热交换必须满足局部平衡条件 和 。 是相间焓(例如,在蒸发情况下,液滴温度下的蒸汽焓), 是相 中物种 的焓, 是相 中物种 的扩散通量。
在上式中,相 的能量和焓定义如下;对于理想气体,焓 定义为:
而对于不可压缩材料,则包括了压力功的贡献。
物种的灵敏焓值 是指仅包含由于比热变化引起的焓变的焓部分。
对于可压缩和不可压缩材料,内能 的定义是一致的。
在上式中, 和 分别表示表压和操作压力。这种焓和内能的定义方式,能够适应不可压缩理想气体在常见公式中的表述。
14.5.4.2 由Fluent求解的方程
这里介绍了Fluent针对一般情况下的相流体,求解流体-流体和颗粒多相流流动的方程。
14.5.4.2.1 连续性方程
各相的体积分数通过连续性方程计算得出:
其中, 表示相参考密度,即求解域中第 相的体积平均密度。
通过对每个次要相求解此方程,并结合体积分数之和为1的条件(由方程14.191(第662页)给出),可以计算主要相的体积分数。这种处理方法在流体-流体流动和颗粒流动中都很常见。
14.5.4.2.2 流体-流体动量方程
对于流体相 ,动量守恒方程为
这里, 是重力加速度, 和 的定义如公式 14.194(第 662 页)所示。
14.5.4.2.3 流体-固体动量方程
基于 [14](第 1057 页)、[99](第 1062 页)、[142](第 1065 页)、[205](第 1068 页)、[347](第 1077 页)、[397](第 1080 页)、[485](第 1085 页)、[640](第 1094 页)的研究工作,Fluent 采用多流体颗粒模型来描述流体-固体混合物的流动行为。固相应力是通过将颗粒间的随机运动与气体中分子的热运动进行类比,并考虑颗粒相的非弹性特性来推导的。与气体情况类似,颗粒速度波动的强度决定了固相的应力、粘度和压力。与颗粒速度波动相关联的动能由一个“伪热”或颗粒温度表示,该温度与颗粒随机运动的均方成正比。
流体相的动量守恒类似于公式 14.204(第 664 页),而第 个固相的动量守恒方程则为
其中, 表示第 相的固相压力, 是流体或固相 与固相 之间的动量交换系数, 是相的总数,而 和 的定义方式与方程 14.194 (第 662 页) 中的类似项相同。
14.5.4.2.4 能量守恒
Fluent 求解的能量守恒方程是方程 14.197 (第 663 页)。
14.5.5 欧拉多相模型中的表面张力与粘附
在欧拉多相模拟中,可以考虑成对相之间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和壁面粘附效应。有关其计算方法的详细信息,请参见表面张力与粘附 (第 613 页)。
14.5.6 界面面积浓度
界面面积浓度定义为两相之间单位混合体积的界面面积。这是预测相间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重要参数。在使用带有非颗粒次相的欧拉多相模型时,您可以让 Fluent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计算界面面积:
-
使用界面面积浓度的输运方程,如界面面积浓度 (第 647 页) 所述。这允许气泡直径分布以及聚并/破裂效应。
-
使用指定气泡直径与界面面积密度的代数关系。
代数界面面积浓度模型源自球形气泡或液滴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其中, 表示气泡或液滴的直径。在使用欧拉多相流模型时,可用的代数模型包括:
- 颗粒模型(默认)
对于分散相 ,其体积分数为 ,颗粒模型估算界面面积密度 的方法如下:
- 对称模型
对称模型对两个相态和进行对称处理。相态和可以是连续的或分散的。界面面积密度计算如下:
其中, 和 分别表示相 和相 的体积分数,而 则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的特征长度尺度:
- 如果相 是分散相:
- 如果两个相态和都处于分散状态:
- 石井模型(仅适用于沸腾流动)
石井模型仅在激活沸腾模型时可用,它还对颗粒模型进行了修改,使得的结果呈现分段线性函数,当趋近于1时,该函数趋近于0。
在 Fluent 中, 的取值为 0.25。
- 梯度模型
关于梯度模型的描述,请参阅《代数模型》(第651页)。
- 用户自定义(仅限沸腾流)
请参阅《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14.5.7 相间交换系数
从方程14.204(第664页)和方程14.205(第665页)可以看出,相间的动量交换基于流体-流体交换系数的值,对于颗粒流动,还包括流体-固体和固体-固体的交换系数。
注意:在Fluent中,所有可用的相间交换系数模型都是基于经验的。目前文献中没有通用的公式,某些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例如:
- 气/液/固体系配置
- 多分散流动
- 多孔介质
- 可压缩流动
- 温度变化
- 密集情况
- 近壁流动
14.5.7.1 流体-流体交换系数
对于流-流流动,假设每个次要相形成液滴或气泡。这会影响如何将每种流体分配到特定相中。例如,在两种流体数量不等的流动中,应将主要流体建模为主要流体,因为较稀少的流体更可能形成液滴或气泡。这些类型的泡沫、液-液或气-液混合物的交换系数可以写成以下一般形式:
其中, 是界面面积(见界面面积浓度 (p. 665)), 是阻力函数,根据不同的交换系数模型有不同的定义(如下所述),而 即“颗粒松弛时间”,定义为
其中 是相 的气泡或液滴的直径。
几乎所有 的定义都包括一个基于相对雷诺数 的阻力系数 :正是这个阻力函数在不同的交换系数模型中有所不同。对于所有这些情况,当主相不在计算域内时, 应趋向于零。
对于每对流体-流体流动中的相,您可以在 Fluent 中使用可用的阻力函数模型或用户自定义函数来指定相间交换系数。如果交换系数等于零(即未指定交换系数),则将独立计算流体的流动场,唯一的“相互作用”是它们在每个计算单元中的互补体积分数。您可以为每对相指定不同的交换系数。
以下是 Fluent 中可用的阻力模型:
- 14.5.7.1.1 Schiller and Naumann Model
- 14.5.7.1.2 Morsi and Alexander Model
- 14.5.7.1.3 Symmetric Model
- 14.5.7.1.4 Grace et al .Model
- 14..5..7..2 Tomiyama et al .Model
式中
Re 是相对雷诺数。主相 和次相 的相对雷诺数通过以下公式获得:
次相和的相对雷诺数由以下公式得到:
其中 是相 和 的混合粘度。
Schiller 和 Naumann 模型是默认方法,适用于所有流体-流体相对的通用使用。
14.5.7.1.2 Schiller and Naumann Model
对于 Morsi 和 Alexander 模型 [461](第1083页):
式中
Re 由公式 14.216(第668页)或公式 14.217(第668页)定义。常数 定义如下:
Morsi 和 Alexander 模型是最完整的,在大范围雷诺数内频繁调整函数定义,但使用此模型的计算可能不如其他模型稳定。
14.5.7.1.3 Symmetric模型
对于对称模型,密度和粘度从体积平均属性中计算得出:
直径定义为
同时:
并且 由公式14.215(第668页)定义。
注意,如果只有一个分散相,那么公式14.223(第669页)中 。
推荐使用对称模型来处理在域的不同区域中次要(分散)相变为主要(连续)相的流动。例如,如果将空气注入半满水的容器底部,空气在容器的下半部分是分散相;而在容器的上半部分,空气是连续相。该模型还可用于次要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14.5.7.1.4 Grace et al. Model
Grace等人的模型非常适合用于气液流动,其中气泡可以呈现多种形状。
对于Grace等人的模型[111](第1063页):
其中
在公式14.230(第670页)中, 是连续相的体积分数; 是体积分数修正指数;而 和 定义如下:
其中
其中 是由以下公式给出的莫顿数:
由分段函数给出:
其中 是 Eötvös 数:
并且 。
- 稀疏分布的流体颗粒
在流体颗粒稀疏分布的情况下,方程14.230(第670页)中的为零。
- 密集分布的流体颗粒
对于高气泡体积分数的情况,应根据气泡大小使用非零的值。
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指定阻力函数”部分。
14.5.7.1.5 Tomiyama et al. Model
对于Tomiyama等人的模型[643]
式中
在公式14.236中,
像Grace等人的模型一样,Tomiyama等人的模型也非常适合气液流动,其中气泡可以有多种形状。
14.5.7.1.6 Ishii Model
仅对于沸腾流,您可以使用 Ishii [270](第1072页)的模型。在 Ishii 模型中,阻力系数 通过选择粘性状态 和变形状态 中的最小值来确定,定义如下:
其中 和 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Re 是相对雷诺数, 是表面张力, 是重力。
气泡直径 的确定方法见《气泡与液滴直径》(第739页)。
14.5.7.1.7 Ishii-Zuber Drag Model
Fluent 中 Ishii-Zuber 曳力系数的实现自动考虑了不同的颗粒分布状态。
- 稀疏分布的流体颗粒
对于非常小的雷诺数,流体颗粒(气泡或液滴)往往表现得像固体球形颗粒。在这种情况下,曳力系数可以通过 Schiller-Naumann 相关性准确近似(公式14.214,第668页)。
随着颗粒雷诺数的增加,表面张力的影响在所谓的惯性或变形颗粒状态下变得更加重要。这些颗粒首先变形为椭球体,然后变成球帽形状。
- 变形状态
在变形颗粒状态下,曳力系数与雷诺数无关,但高度依赖于颗粒形状。为了计算曳力系数,Ishii-Zuber 模型使用 Eotvos 数,该数值衡量重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比率:
其中 是相之间的密度差, 是重力加速度, 是每对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系数。
对于椭球形流体颗粒,阻力系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 球冠状态
在球冠状态下,阻力系数近似为:
- 密集分布的流体颗粒
相关性方程14.241(第672页)和方程14.242(第672页)适用于流体颗粒稀疏分布的流动。然而,这些相关性不适用于高空隙率流动。随着气体体积分数的增加,气泡开始积聚并以颗粒群的形式移动,从而改变了有效阻力。石井-祖伯阻力模型通过使用群体因子修正自动考虑了密集颗粒效应。
- 粘性区域
在粘性区域中,当流体颗粒可以被视为球形时,基于混合物黏度的混合雷诺数对席勒-瑙曼相关性方程14.214(第668页)进行了如下修改:
- 扭曲状态
在扭曲粒子状态下,单个粒子的阻力系数乘以石井-祖伯群因子修正:
- 球帽状态
(14.245)
Fluent 自动计算阻力系数为:
14.5.7.1.8 气泡-液体与液滴-气体流动的通用阻力定律
通用阻力定律[319](第1075页)适用于计算多种气液流动状态下的阻力系数。这些阻力定律适用于非球形的液滴/气泡,前提是流动区域的水力直径远大于颗粒的平均尺寸,即属于池流状态。
气泡和液滴流动的交换系数可以用一般形式表示为 其中, 代表主要相, 代表分散相, 是界面面积(参见界面面积浓度(第 665 页))。分散相松弛时间 定义为 拖动函数 定义为 主要相与次要相的相对雷诺数是根据这两相的相对速度计算得出的。 其中, 是主要相的有效粘度,考虑了连续体中颗粒族的影响。
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波长为 其中, 表示表面张力, 为重力加速度, 是相 和相 之间密度差的绝对值。
对于气泡流和液滴流,阻力系数的定义有所不同。
###14.5.7.1.8.1. 气泡-液体流动
在粘性状态下,满足以下条件: 拖曳系数,记作 ,其定义为 在扭曲气泡状态中,满足以下条件: 拖曳系数计算如下: 在强烈变形、带有顶盖的气泡状态下,满足以下条件: 拖曳系数可以表示为 泡沫-液体混合物的有效黏度为
14.5.7.1.8.2 液滴-气体流动
- 当 时,斯托克斯区的阻力系数为 当 时,粘性流态下的阻力系数为 对于牛顿流态(Re ),阻力系数为 液滴-气体混合物的有效粘度为
重要提示:当前的通用拖曳模型适用于气泡-液体和/或液滴-气体流动,其中流动域的特征长度远大于颗粒的平均尺寸。
14.5.7.2 流体-固体交换系数
流体-固体交换系数 可以用以下一般形式表示: 其中, 表示固相的体积分数, 表示固相的密度。 在不同的交换系数模型中定义有所不同(如下文所述),而 ,即“颗粒松弛时间”,定义为 其中, 表示第 相颗粒的直径, 表示流体相的动力粘度。
在此及下文中,下标 和 分别表示第 个流体相和第 个固体相。
所有 的定义都包含一个基于相对雷诺数 的阻力函数 。正是这个阻力函数在不同的交换系数模型中有所不同。
- Syamlal-O'Brien 模型
对于 Syamlal-O’Brien 模型 [639](第 1094 页): 其中, 表示流体相的体积分数,而曳力函数的形式由Dalla Valle [131](第1064页)推导得出: 该模型基于流化床或沉降床中颗粒的终端速度测量,其相关性是体积分数和相对雷诺数的函数 [557](第 1089 页): 其中, 和 分别表示固相和液相的速度, 为流体相的密度,而 则代表第 固相颗粒的直径。
流固交换系数的形式为 其中, 表示固相的终端速度相关性 [197](第1068页): 随着 并将以下文本翻译成中文: 对于 ,以及 对于 。
当固体剪切应力根据 Syamlal 等人 [640](第 1094 页)(公式 14.364(第 697 页))定义时,此模型是合适的。
参数化的 Syamlal-O'Brien 模型是对 Syamlal-O'Brien 模型的改进,其中公式 14.274(第 676 页)和公式 14.275(第 676 页)中的 0.8 和 2.65 值被替换为根据流体流动特性和预期最小流化速度调整的参数 [638](第 1094 页)。这克服了原始 Syamlal-O'Brien 模型在预测流化床反应器中床层膨胀时倾向于低估/高估的倾向。
这些参数是从单颗粒系统和多颗粒系统在终端沉降或最小流化条件下的速度相关性中得出的。对于多颗粒系统,最小流化条件下的相对雷诺数表示为: 其中, 表示单个颗粒在终端沉降条件下的雷诺数,其表达式为: 阿基米德数 ( Ar ) 可以表示为阻力系数 ( C_D ) 和雷诺数 ( \operatorname{Re}_s ) 的函数: 其中, 可从终端速度相关性 以及雷诺数中获得: 从公式14.272(第676页)中可以找到,其中取自公式14.273(第676页),并将改写如下: 其中
一旦给定了颗粒直径和预期的最小流化速度,系数 和 可以通过迭代求解方程 14.276(第 677 页)至方程 14.280(第 677 页)来找到。
此模型的实现仅限于在气体-固体流动中使用,其中气体相是主要相且不可压缩。此外,该模型仅适用于 Geldart B 组颗粒。
- Wen 和 Yu [700](第 1097 页)模型
对于 Wen 和 Yu [700](第 1097 页)的模型,流体-固体交换系数的形式如下: 此处 而 由公式 14.270(第 676 页)定义。
该模型适用于稀疏系统。
- Gidaspow 模型
Gidaspow 模型 [205](第 1068 页)结合了 Wen 和 Yu 模型 [700](第 1097 页)以及 Ergun 方程 [164](第 1066 页)。
当 时,流体-固体交换系数 的形式如下: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当 时, 该模型适用于稠密流化床。
- 惠林-吉达波夫模型
惠林-吉达波夫模型[263](第1072页)同样结合了文和余模型[700](第1097页)以及厄根方程[164](第1066页)。当固体体积分数小于0.2时,通过函数实现了平滑切换。 缝合功能的形式如下:
- Gibilaro模型
Gibilaro模型[202](第1068页)的形式为 以雷诺数为
- EMMS模型
能量最小化多尺度(EMMS)曳力模型是一种基于中尺度结构的方法的异质性方法。在EMMS方法中,中尺度结构被分解为聚集相和稀疏相([690](第1097页),[391](第1079页))。尽管均匀曳力定律(如Wen和Yu模型[700](第1097页)以及Gidaspow模型[205](第1068页))倾向于高估固体通量,但基于聚集相的EMMS曳力正确评估了固体通量和轴向S形空隙率分布。由Lu等人提出的EMMS曳力模型[391](第1079页)适用于流化床中两相颗粒流动的建模。
流固交换系数具有以下形式: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以便我进行翻译。 其中, 定义为 指数 表示为: 系数 和 是气相体积分数的函数。表14.3显示了在不同 范围内计算 和 的公式:指数 的拟合公式(第679页)[391](第1079页)。
表14.3:指数 的拟合公式
- 过滤的两相流模型
如《过滤的两相流模型》(第727页)所述,过滤的两相流模型可用于粗网格的情况。
14.5.7.3 固-固交换系数
固-固交换系数 具有以下形式 [637](第1094页): 其中
恢复系数
第 和第 固相颗粒之间的摩擦系数
固相 颗粒的直径
径向分布系数
注意,恢复系数在固体压力(第 694 页)中描述,径向分布系数在径向分布函数(第 695 页)中描述。
14.5.7.4 曳力修正
在使用欧拉或混合多相模型时,Fluent 可以在计算相间动量交换时包含用户指定的曳力修正项。这是通过将公式 14.204(第 664 页)中的 替换为 来引入的。 而 的定义如公式 14.212 所示(第 667 页)。你可以将修正因子 指定为常数、用户定义的函数、基于 Brucato 等人提出的相关性,或是近壁面阻力修正。
14.5.7.4.1 Brucato 等人相关性
Brucato 等人提出的相关性,参见文献 [84](第 1061 页),适用于稀薄气液流动 [333](第 1076 页)和固液流动 [451](第 1083 页),在这些情况下,由于液相湍流的影响,阻力系数会增加。对于 Brucato 等人提出的相关性,阻力修正因子表示为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在这里,, 表示气泡直径,而 则是由以下公式给出的 Kolmogrov 长度尺度: 其中, 是液相的特定分子粘度, 是液相湍流涡流耗散的平均值。
14.5.7.4.2 近壁面曳力增强
Fluent 的近壁面曳力增强功能对于准确预测近壁面多相流中的滑移速度非常有效。例如,这种曳力修正非常适合空气-水系统,其中一层大小相等的气泡沿着壁面滑动。在这种情景下,气泡处于具有最高平均应变比和最高湍流的流动区域,这可能导致大气泡破裂成更小的气泡。这些较小的气泡可以在不破裂的情况下沿壁面滑动很长时间,仅表现出与理想球形的一些偏差。在模拟此类流动而不进行曳力修正时,气泡的局部积聚可能导致数值问题。
近壁面曳力增强保持了从壁面到主体流体的平滑过渡,从而避免了体积分数停滞和速度过冲。这提高了数值鲁棒性和预测的近壁面速度及空隙率值的准确性。它还减少了靠近壁面的不稳定性和非物理的高速峰值。
增强公式的具体内容是 Ansys 的专有技术,因此未公开发布。
14.5.8 升力系数修正
14.5.8.1 Shaver-Podowski 修正
Shaver 和 Podowski [590](第 1091 页)提出的升力修正模型旨在抑制近壁面处的升力,当气体距离壁面小于一个气泡半径时,升力减小至零。该模型提高了预测近壁面空隙峰值的准确性和整体鲁棒性,尤其是在结合湍流分散和壁面润滑模型使用时。
修正后的升力系数定义为: 公式 (14.297) 中, 代表升力系数, 表示距壁面的距离,而 则是气泡直径。# 14.5.9 升力
在多相流中,Fluent 可以考虑次级相颗粒、液滴或气泡上的升力效应。这些升力主要由于主相流场中的速度梯度作用在颗粒上。升力对较大颗粒的影响更为显著,但 Fluent 模型假设颗粒直径远小于颗粒间距。因此,包含升力并不适用于紧密堆积的颗粒或非常小的颗粒。
根据 Drew (1993) [152](第 1065 页),作用在主相 中次级相 上的升力可以计算为: 其中
升力系数(升力系数模型)
主相密度
次相体积分数
主相速度
次相速度
升力 将被添加到两相动量方程的右侧 。
在大多数情况下,升力与阻力相比微不足道,因此没有理由包含这一额外项。如果升力显著(例如,如果相分离迅速),则可能需要包含此项。默认情况下, 不包括在内。如果需要,可以为每对相指定升力和升力系数。
重要提示:如果您在计算中包含升力,重要的是不要在整个计算域中都包含它,因为收敛计算成本高昂。例如,在通道中湍流气泡流的壁边界层中,当主相在应变率较高的区域附近滑移速度较大时,升力是显著的。
14.5.9.1 升力系数模型
Fluent 提供了多种升力系数 的模型,如方程 14.298(第 682 页)所示。这些模型在以下部分中描述。
- 14.5.9.1.1 Moraga 升力模型
- 14.5.9.1.2 Saffman-Mei 升力模型
- 14.5.9.1.3 Legendre-Magnaudet 升力模型
- 14.5.9.1.4 Tomiyama 升力模型
- 14.5.9.1.5 Hessenkemper 等升力模型
或者,您可以为升力系数指定一个常数,或使用用户定义函数(DEFINE_EXCHANGE_PROPERTY):有关如何在模拟中包含升力的详细信息,请参阅 Fluent 用户指南中的相关部分。
14.5.9.1.1 Moraga 升力模型
Moraga等人(1999)[458](第1083页)开发的模型主要适用于球形固体颗粒的升力,尽管它也可以应用于液滴和气泡。在该模型中,升力系数结合了两种现象的相反作用:
-
由分散相颗粒与主相剪切相互作用产生的经典气动升力
-
由颗粒与颗粒尾流产生的涡旋相互作用引起的涡旋诱导升力
因此,升力系数是根据颗粒雷诺数和涡旋雷诺数来定义的:
定义 ,则 Moraga 升力系数可表示为:
14.5.9.1.2 Saffman-Mei 升力模型
Saffman-Mei 模型主要适用于球形固体颗粒,尽管它也可以应用于未显著变形的液滴。与 Moraga 模型(Moraga 升力模型 (第 683 页))一样,升力系数是根据颗粒雷诺数和涡流雷诺数来关联的。根据 Saffman (1965, 1968) [562] (第 1089 页), [563] (第 1089 页),对于流经球形颗粒的低雷诺数流动,升力系数可以定义为: 其中,,并且 。
Mei 和 Klausner(1994)[425](第1081页)将模型扩展到了更高的颗粒雷诺数范围。Saffman-Mei 模型经验上表示为: 哪里
14.5.9.1.3 Legendre-Magnaudet 升力模型
Legendre-Magnaudet 模型(1998)[352](第1077页)主要适用于小直径的球形流体颗粒,尽管它也可以应用于非畸变的液滴和气泡。与适用于刚性固体颗粒的Saffman-Mei模型不同,Legendre-Magnaudet模型考虑了流体颗粒周围的流动与颗粒内部由于流体界面处的摩擦/应力引起的内循环流动之间的动量传递。因此,预测的升力系数大约比刚性固体颗粒小2-5倍。
Legendre和Magnaudet给出的适用范围如下: 其中, 的定义如 Saffman-Mei 模型(Saffman-Mei 升力模型,第 683 页)所述。随后,升力系数估算如下: 其中:
14.5.9.1.4 Tomiyama 升力模型
Tomiyama 模型适用于椭球形和球帽形状态下较大尺度可变形气泡的升力计算。与 Tomiyama 曳力和壁面润滑模型类似,该模型依赖于 Eötvös 数。其主要特点是预测了气泡尺寸的交叉点,即颗粒变形导致升力符号反转的气泡大小。Fluent 中实现的模型是 Frank 等人(2004 年)[190](第 1067 页)对原始 Tomiyama 升力模型(1998 年)[656](第 1095 页)的轻微修改版本: 以下是文本的中文翻译:
在哪里 是基于可变形气泡长轴的修正Eötvös数,记作 :
其中, 表示表面张力, 代表重力加速度, 则是气泡直径。
14.5.9.1.5 Hessenkemper 等人提出的升力模型
Hessenkemper 等人的模型 [241](第 1071 页)适用于小直径球形流体颗粒以及大尺度可变形流体颗粒,包括椭球形和球帽形状态。该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升力系数的符号,并考虑到流体中可能存在的小型表面活性杂质所产生的流体动力学效应。此模型显著提升了从正升力到负升力的转变点的估计精度(从而改善了升力驱动型气水系统中的空隙分布),并对椭球形气泡的升力系数进行了更精确的估算。此外,该模型还考虑了 Ziegenhein 和 Tomiyama 针对去离子水和自来水所做的修正 [241](第 1071 页),[734](第 1099 页)。
升力系数 的估算公式如下: 在此, 的计算方式与Legendre-Magnaudet升力模型中第14.305式(第684页)类似: 其中:
- 雷诺数 定义为: 斯托鲁哈尔数 定义如下:
- 定义为: 在上式中,
主相密度
和 主相和次相的速度,分别为
气泡直径
主相黏度
剪切应力
方程 14.311 (第 685 页) 中的 是对椭球形气泡的修正,表示为: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
在这里,我将为您提供一个中文翻译的示例。请注意,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同时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以下是一个简短的英文文本及其对应的中文翻译:
英文原文: "The sun was setting over the horizon, casting a warm glow across the landscape. Birds chirped softly in the distance, creating a peaceful ambiance. It was a moment of tranquility, a brief pause in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daily life."
中文翻译: "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为大地披上一层温暖的霞光。远处,鸟儿轻柔地鸣叫,营造出一片宁静的氛围。这是一个宁静的时刻,日常生活的喧嚣中短暂的停顿。"
请提供您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我将为您进行翻译。 水平Eötvös数 ( E{o}^{\prime} ) 的估算依据公式14.308(第685页),其计算基于水平直径 ({d}_{h}) 进行: 其中, 是根据公式 14.310(第 685 页)计算的 Eötvös 数。
在公式 14.318(第 686 页)中,采用了 Ziegenhein 和 Lucas [733](第 1099 页)提出的系数 和 ,而不是 Wellek 等人 [699](第 1097 页)的系数,以更好地预测气泡主轴,从而得到 Eo'。
14.5.10 壁面润滑力
在使用欧拉模型的液-气气泡流中,Fluent 可以考虑壁面润滑力对次相(气泡)的影响。壁面润滑力倾向于将次相从壁面推开。例如,在垂直管道中向上流动的气泡流中,这种力会导致分散相集中在靠近但并非紧贴壁面的区域。
作用在主相 中的次相 上的壁面润滑力一般形式为: 其中
壁面润滑系数(Wall Lubrication Models)
主相密度
次相体积分数
相相对速度在壁面切线方向的分量
指向壁面外的单位法向量
14.5.10.1 壁面润滑模型
在Fluent中,壁面润滑模型在计算壁面润滑系数(见公式14.319,第686页)时有所不同。
Fluent提供了以下模型:
- 14.5.10.1.1 Antal等人模型
- 14.5.10.1.2 Tomiyama模型
- 14.5.10.1.3 Frank模型
- 14.5.10.1.4 Hosokawa模型
- 14.5.10.1.5 Lubchenko模型
您还可以使用DEFINE_EXCHANGE_PROPERTY宏通过用户定义函数(UDF)指定用户定义的壁面润滑系数。有关使用UDF定义壁面润滑系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自定义手册》中的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14.5.10.1.1 Antal等人模型
Antal等人[20](第1058页)提出的模型计算系数为: 其中, 和 为无量纲系数, 是气泡/颗粒直径, 是到最近壁面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 仅在满足以下条件的靠近壁面的薄层内不为零: 对应于 ,采用默认的 和 值。因此,Antal 模型仅在足够细的网格上才会激活,并且只有通过非常细的网格才能实现网格独立性。
14.5.10.1.2 Tomiyama 模型
Tomiyama 模型 [656](第 1095 页)基于 Antal [20](第 1058 页)的壁面润滑力公式,根据在管道中空气泡在甘油中流动的实验结果进行了修正。
Tomiyama 模型的 表达式为: 在公式14.322(第687页)中, 表示管道的直径,而 则取决于Eotvos数,即 。 的定义如下: 其中,Eötvös数定义为 是表面张力系数。Frank 等人 [190](第 1067 页)指出,尽管 Tomiyama 模型已被发现优于 Antal 模型,但由于其依赖于方程 14.322(第 687 页)中的管道直径,因此仅限于管道几何形状中的流动。
14.5.10.1.3 Frank 模型
Frank 等人 [190](第 1067 页),[191](第 1068 页)的模型消除了 Tomiyama 模型 [656](第 1095 页)对管道直径的依赖。Frank 模型将系数 定义为 的确定方式如公式 14.323(第 688 页)所示,是 Eo 的函数。
是阻尼系数,决定了力的相对大小。
是截止系数,决定了力作用的有效距离至壁面的距离。
是幂律常数,建议取值范围在 1.5 到 2 之间。
默认情况下,,,以及 。
14.5.10.1.4 细川模型
细川等人 [258](第 1072 页)的模型基于实验测量,表明对于气泡,汤山和弗兰克模型中使用的系数 (公式 14.323(第 688 页))不仅依赖于埃托夫数,还依赖于相相对雷诺数。该模型提出了以下 的表达式。 其中,相相对雷诺数定义为 默认情况下,Hosokawa模型按照公式14.324(第688页)计算。请注意,公式14.325(第688页)仅适用于液-气泡流。
14.5.10.1.5 Lubchenko模型
Lubchenko方法[395](第1080页)不同于将壁面润滑视为施加在近壁气泡上的人工力,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基础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气泡球形形状产生的几何修正。由此,推导出气体体积分数的函数依赖关系,用于构建壁面润滑力,该力在近壁区域正则化湍流分散。该模型考虑了气泡横截面积的减小。
如果考虑升力,应将此模型与Shaver-Podowski升力修正(参见Shaver-Podowski修正(第681页))一起使用,这将抑制近壁处的升力,从而使湍流分散作为唯一垂直于壁面的界面力。
Lubcheko对体积分数梯度项的推导形式如下[395](第1080页): 其中:
分散相体积分数的梯度
分散相的体积分数
距壁面的距离
气泡直径
壁面法向矢量
将体积分数梯度项代入方程14.327(第689页)所描述的特定湍流分散方法中,得到在使用Burns等人模型或Lopez de Bertodano湍流分散模型时,壁面润滑模型的以下方程:
- Burns等人模型(Burns等人模型(第691页))
- 洛佩斯·德·贝尔托达诺模型(见第691页) 在上面的方程中:
壁面润滑系数
湍流分散系数
阻力系数
滑移速度
湍流粘度
分散普朗特数
主相密度
主相的湍流分散
只要 ,方程 14.328 (第 689 页) 和方程 14.329 (第 689 页) 是有效的。如果 ,将不会使用 Lubchenko 壁面润滑力,且 将等于零。
Lubchenko 壁面润滑模型不需要任何限制器或校准系数来控制其性能,因此显著提高了该方法的通用性、适用性和易用性。
14.5.11 湍流分散力
对于使用欧拉模型的多相湍流流动,Fluent 可以包括湍流分散力的影响,这些力考虑了相间湍流动量传递。湍流分散力在分散流动中起到湍流扩散的作用。例如,在加热垂直管道中的沸腾流动中,蒸汽在加热壁面上生成。湍流分散力在将蒸汽从壁面附近驱动到管道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湍流分散力源自于相间阻力项的平均化。对于分散相 和连续相 ,湍流阻力被建模为: 左侧的项是瞬时阻力。右侧的第一项,即 ,出现在公式 14.196(第 663 页)中,表示两相之间的平均动量交换。 是相间交换系数,在“相间交换系数”(第 667 页)中有详细描述,而 和 分别是平均相速度矢量。第二项,,通常被称为湍流分散力: 其中 是漂移速度,用于描述由于湍流流动引起的次相分散。 是一个因子,可用于对湍流分散力施加限制函数。为了清晰起见,以下对湍流分散模型的描述中省略了限制因子。有关限制因子的实现细节,请参阅《湍流分散力的限制函数》(第 692 页)。
14.5.11.1 湍流分散力模型
以下部分描述了 Fluent 中可用的湍流分散力模型:
- 14.5.11.1.1 Lopez de Bertodano 模型
- 14.5.11.1.2 Simonin 模型
- 14.5.11.1.3 Burns 等人模型
- 14.5.11.1.4 VOF 模型中的扩散
您还可以通过用户定义函数指定湍流分散力。有关在模型中启用湍流分散力的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包含湍流分散力”。
14.5.11.1.1 Lopez de Bertodano 模型
Lopez de Bertodano 没有遵循公式 14.331(第 690 页)并建模漂移速度,而是提出了以下公式 [389](第 1079 页): 其中, 是连续相的密度, 是连续相中的湍流动能, 是分散相体积分数的梯度,而 是一个用户可修改的常数。默认情况下,。
14.5.11.1.2 Simonin 模型
Simonin 和 Viollet [598](第 1091 页)提出,漂移速度 的计算公式为: 在公式14.333(第691页)中, 是流体-颗粒分散张量。
对于分散的两方程湍流模型(k- 分散湍流模型(第706页)),Fluent采用Tchen理论[247](第1071页),并假设 是一个标量,如公式14.436(第714页)中的 所示,带有分散普朗特数(默认值为 =0.75)。湍流分散力则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一个用户可修改的常数,默认设置为1。
对于每相的湍流模型,湍流分散力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和 分别表示分散相的粘度和密度; 和 分别表示连续相的粘度和密度。
对于混合湍流模型(k- 混合湍流模型,参见第705页),分散标量等于混合湍流动态粘度。
14.5.11.1.3 Burns 等人模型
Burns 等人 [88](第1062页)基于曳力项的 Favre 平均推导出一种公式,其最终表达式与 Simonin 模型相似。对于 Burns 模型,分散标量通过连续相的湍流粘度来估算: 以及 默认情况下, 且 。与Simonin模型类似,在使用混合湍流模型时,分散标量等于混合湍流动能粘度。
14.5.11.1.4 VOF模型中的扩散
不同于将湍流分散视为相动量方程中的界面动量力,您可以将其建模为相体积分数控制方程中的湍流扩散项[615](第1092页)。引入湍流分散项后,相的体积分数的控制方程,即方程14.193(第662页),变为: 其中, 表示第 相的扩散系数,而 这一项则是必须满足以下约束条件的湍流分散项: 为了满足公式14.339(第692页),次相的扩散系数是根据各相的湍流粘度来估算的。 默认情况下,。
对于初级阶段,,扩散项为
14.5.11.2 湍流分散力的限制函数
在某些应用中,仅在特定的流动状态或条件下应用湍流分散力是可取的。例如,用户可能希望仅在气泡流动状态中包含湍流分散力。为了适应这一点,可以通过方程14.331(第690页)中的因子 应用限制函数。
Fluent提供了三种确定 的选项:
- 无
默认情况下,不对湍流分散力进行限制 。
- 标准
Fluent包含一个标准限制函数,该函数根据分散相的体积分数 从0线性变化到1: 默认情况下,
如有必要,可以通过以下 domains et var 方案命令更改 和 的值:
(domainsetvar
(domainsetvar
需将适当的值替换为
- 用户自定义
您可以通过创建一个使用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宏(DEFINE_EXCHANGE_PROPERTY)的用户定义函数(UDF)来指定自己的限制函数。请注意, 的值必须在 0 和 1 之间,并且应连续变化以确保数值稳定性和物理解决方案。
14.5.12 虚拟质量力
对于多相流,您可以选择性地包括当次相 相对于主相 加速时发生的“虚拟质量效应”。加速的颗粒(或液滴或气泡)遇到的主相质量的惯性会对颗粒施加“虚拟质量力”[152](第 1065 页)。虚拟质量力定义为: 其中,是虚拟质量系数,通常其值为0.5。术语表示相材料的时间导数形式。 虚拟质量力 将被添加到两相动量方程的右侧 。
当次要相的密度远小于主要相的密度时(例如,瞬态泡状柱),虚拟质量效应显著。默认情况下,虚拟质量作为显式源项应用。您也可以选择使用隐式方法,这在稳态耦合模拟中推荐,因为显式方法可能无法收敛。有关如何在模拟中包含虚拟质量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包括虚拟质量力”。
14.5.13 固体压力
对于可压缩状态下的颗粒流(即固体体积分数小于其最大允许值的情况),独立计算固体压力,并用于颗粒相动量方程中的压力梯度项 。由于为颗粒使用了麦克斯韦速度分布,模型中引入了颗粒温度,并出现在固体压力和粘度的表达式中。固体压力由动能项和由于颗粒碰撞产生的第二项组成: 其中, 是颗粒碰撞的恢复系数, 是径向分布函数,而 是颗粒温度。Fluent 默认使用 0.9 作为 的值,但可以根据颗粒类型调整该值。颗粒温度 与颗粒波动运动的动能成正比,我们将在本节后面详细描述。函数 (稍后会更详细地描述)是一个分布函数,它控制着从“可压缩”条件()到“不可压缩”条件()的过渡,前者颗粒间距可以继续减小,而后者间距无法进一步减小。默认情况下, 的值为 0.63,但在问题设置过程中可以进行修改。
此外,Fluent 中还提供了其他可用的公式,详见 [640](第 1094 页)。 以及[404](第1080页) 其中,在[404](第1080页)中定义。
当计算多个固相时,上述表达式并未考虑其他相的影响。从玻尔兹曼方程推导出颗粒混合物的表达式超出了本手册的范围,但有必要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式,以便某些属性能够感受到其他相的存在。一个已知的问题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个固相在描述为单一固相时应保持一致。经验性推导出的方程可能无法满足这一特性,需要在不显著偏离原始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相应修改。根据[204](第1068页),在存在其他相的情况下,固相压力的一般公式可能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表示平均直径, 和 分别是粒子的数量, 和 是相 和 中粒子的质量,而 是粒子质量和其颗粒温度的函数。目前,我们需要简化这个表达式,使其仅依赖于相 的颗粒温度。 既然所有模型都需要以通用形式呈现,那么 其中, 表示相 和相 之间碰撞压力的碰撞部分。在公式 14.349(第 695 页)中,。
上述表达式在 且 时简化为单一固体相的表达式,但也具有感知其他相存在的能力。
14.5.13.1径向分布函数
径向分布函数 是一个修正因子,用于调整固体颗粒相变得密集时颗粒间碰撞的概率。该函数也可以解释为球体之间的无量纲距离: 其中 是颗粒之间的距离。从公式 14.351(第 695 页)可以看出,对于稀疏的固体相,,因此 。当固体相压缩到极限时, 且 。径向分布函数与 Chapman 和 Cowling 的 [99](第 1062 页)非均匀气体理论中的因子 密切相关。对于稀薄气体, 等于 1,当分子间距离足够近以至于无法运动时, 增加并趋向于无穷大。
在文献中,径向分布函数没有唯一的定义。Fluent 提供了多种选项:
- 对于单一固体相,使用 [204](第 1068 页): 这是一个经验函数,不易扩展到个相。对于两个具有性质的相同相,上述函数在计算部分压力和,即时,并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Fluent采用了以下一致的公式: 其中, 表示堆积极限, 代表固相的总数, 则是各相的直径, (14.354)
其中, 仅指固相。
- 此外,还可使用以下表达式 [266](第 1072 页): 另可参见[404](第1080页),针对个固体相进行了轻微修改的如下内容: 以下方程[640](第1094页)可供参考: 当固相数量大于1时,公式14.353(第695页)、公式14.355(第696页)以及公式14.356(第696页)将进行扩展。 有趣的是,注意到方程14.355(第696页)和方程14.356(第696页)与[14](第1057页)的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而方程14.357(第696页)则回归到[93](第1062页)的推导。
14.5.14 二元混合物中的最大堆积极限
堆积极限并非固定值,它可能根据给定体积内存在的颗粒数量以及颗粒直径而变化。小颗粒在大颗粒之间积累会增加堆积极限。对于二元混合物,Fluent采用[170](第1066页)提出的相关性。
对于直径为的二元混合物,混合物组成定义为
其中 这是应用二元混合物最大包装限制的条件。
混合物 的最大包装限制是两个表达式(方程14.360(第696页)和方程14.361(第697页)中的最小值: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和 用于计算径向分布函数的参数是堆积极限。
对于涉及两个以上颗粒相的情况,混合相后处理计算中使用的最大堆积极限,是通过取各颗粒相堆积极限的最大值来计算的。# 14.5.15 固体剪切应力
固体应力张量包含由于平移和碰撞引起的颗粒动量交换而产生的剪切和体积粘度。还可以包括粘性成分的粘度,以解释固体相颗粒达到最大固体体积分数时发生的粘性-塑性转变。
碰撞和动力学部分,以及可选的摩擦部分,被相加以得到固体剪切粘度: 公式14.362(第697页)中的第三项仅在固相分数大于摩擦填充极限时才被包含。
14.5.15.1 碰撞粘度
剪切粘度的碰撞部分被建模为[205](第1068页),[640](第1094页)所述。
14.5.15.2 运动粘度
Fluent 提供了两种表达运动部分的方式。
默认的表达式来自 Syamlal 等人 [640](第 1094 页): Gidaspow等人[205](第1068页)提出的以下可选表达式同样可供使用:
14.5.15.3 体积粘度
固体体积粘度反映了颗粒物质在压缩和膨胀过程中的阻力。其形式源自Lun等人[397](第1080页)的研究: 请注意,默认情况下,体积粘度设置为零常数值。也可以选择Lun等人提出的表达式或使用用户自定义函数。
14.5.15.4 摩擦粘度
在低剪切下的密集流动中,当固体相的次级体积分数接近堆积极限时,应力的产生主要源于颗粒间的摩擦。默认情况下,Fluent计算的固体剪切粘度并不考虑颗粒间的摩擦。
为了模拟摩擦粘度,Fluent提供了以下模型:
-
Schaeffer [575](第1090页)
-
常数
-
用户自定义
Schaeffer的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摩擦压力, 是内摩擦角,而 是偏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也可以指定一个常数或用户定义的摩擦粘度。
在固体体积分数较高的颗粒流动中,瞬时碰撞的重要性降低。由于颗粒之间存在接触,需要考虑由此产生的摩擦应力,因此将动理学理论应用于颗粒流动不再适用。Fluent 扩展了摩擦粘度的公式,并采用了其他模型,同时还为 UDF(用户定义函数)提供了新的接口。详情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
摩擦应力通常以牛顿形式表示: 当固相体积分数超过临界值时,摩擦应力会被添加到由动理学理论预测的应力中。在Fluent中,这个临界值被称为摩擦堆积极限。
摩擦压力的推导主要基于半经验方法,而摩擦粘度则可以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推导。
对于摩擦压力,Fluent 提供了以下模型:
- Johnson 和 Jackson [282](第 1073 页)模型
- Syamlal 等人 [640](第 1094 页)模型
- 基于 ktgf 的模型
- 用户自定义模型
Johnson 和 Jackson 的摩擦压力模型定义如下: 其中, 是根据体积分数计算的函数,具体如下: 在公式14.371(第699页)中, 是摩擦填充极限, 是填充极限,系数 ,而 (第1085页)。
所采用的第二个模型是Syamlal等人[640](第1094页)。比较这两个模型,摩擦正应力相差几个数量级。
径向分布函数是描述由颗粒动理学理论产生的固体压力的重要参数。如果我们使用Lun等人[397](第1080页)或Gidaspow[204](第1068页)的模型,径向函数在体积分数趋近于填充极限时趋向于无穷大。然后可以直接在摩擦粘度的计算中使用这种压力,因为它具有期望的效果。这种方法在Fluent中也可作为based-ktgf选项使用。
重要提示:引入摩擦粘度有助于描述摩擦流动,但完整的描述需要引入更多的物理机制来捕捉弹性区域,包括计算屈服应力和使用流动规则。这些效应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添加,以模拟静态状态。需要小的时间步长以获得良好的收敛行为。
14.5.16 颗粒温度
第种固体相的颗粒温度与颗粒随机运动的动能成正比。其正式表达式为: 在公式14.373(第699页)中, 表示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固体颗粒速度波动的第分量。这被定义为在有限体积和时间周期内颗粒随机速度的总体平均值。平均基准是单位体积内的颗粒数量,遵循文献[99](第1062页)和[142](第1065页)的规定。
从动力学理论推导出的传输方程采用以下形式[142](第1065页): 其中
固体应力张量产生的能量
能量的扩散( 是扩散系数)
能量的碰撞耗散
第 流体或固体相与第 固体相之间的能量交换
方程 14.374(第 699 页)包含了描述颗粒能量扩散通量的项 。当使用默认的 Syamlal 等人模型 [640](第 1094 页)时,颗粒能量的扩散系数 由以下公式给出。 以下文本的中文翻译: 如果启用了Gidaspow等人[205](第1068页)的可选模型,Fluent将采用以下表达式: 碰撞能量耗散率,表示在第个固体相中由于颗粒间碰撞引起的能量耗散速率。此项由Lun等人[397](第1080页)推导出的表达式来表示。 将第固体相粒子速度随机波动中的动能传递给第流体或固体相的过程,由 [205] (p. 1068) 表示: Fluent 允许您通过以下选项来求解颗粒温度:
- 代数形式(默认选项)
通过忽略传输方程中的对流和扩散项来获得,即方程14.374(第699页)[640](第1094页)。
- 偏微分方程
由方程14.374(第699页)给出,并允许为其属性选择不同的选项。
- 离散相模型(DDPM)中的颗粒温度平均值
仅在稠密离散相模型(DDPM)中可用的替代公式。
- 恒定颗粒温度
在随机波动很小的非常密集的情况下,这很有用。
- 颗粒温度的UDF
对于颗粒相,我们可以将壁面处的剪切力写成以下形式: 此处, 表示粒子相对于壁面平行滑移速度, 是粒子与壁面间的镜面系数, 为粒子在最大堆积状态下的体积分数,而 则是依赖于模型的径向分布函数。
颗粒温度在壁面处的一般边界条件具有如下形式:[282] (第1073页)
14.5.17 传热描述
相的内部能量平衡通过相焓来表示,具体定义见方程14.197(第663页)。 其中, 表示相 在恒压下的比热容。多相流中使用的热边界条件与单相流相同。详细信息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单元区域和边界条件部分。
对于分散-分散系统,Fluent 采用双阻力模型(见《双阻力模型》第 703 页),内部使用为相对选择的相同传热系数方法。例如,如果您为分散-分散系统选择了 Ranz-Marshall 相关性,那么每个相的阻力将基于 Ranz-Marshall 模型计算。
14.5.17.1 热交换系数
相间能量转移的体积速率 被假定为温度差和界面面积 的函数: 其中, 表示第 相与第 相之间的体积传热系数。传热系数与第 相的努塞尔数 相关。 这里, 是第 相的热导率, 是气泡直径。
在使用欧拉多相流模型时,Fluent 提供了多种方法来确定体积传热系数 ,具体如下:
- 14.5.17.1.1 常数
- 14.5.17.1.2 努塞尔特数
- 14.5.17.1.3 Ranz-Marshall 模型
- 14.5.17.1.4 Tomiyama 模型
- 14.5.17.1.5 Hughmark 模型
- 14.5.17.1.6 Gunn 模型
- 14.5.17.1.7 双阻力模型
- 14.5.17.1.8 固定至饱和温度
- 14.5.17.1.9 常数时间尺度方法
- 14.5.17.1.10 用户自定义
14.5.17.1.1 常数
您可以通过选择常数传热系数方法(constant-htc)来指定体积传热系数 的常数值。如果选择了双阻力模型,则可以为每个相指定常数。
14.5.17.1.2 努塞尔特数
您可以通过选择努塞尔特数方法(nusselt-number)来指定用于公式 14.383(第 701 页)中的努塞尔特数 。对于双阻力模型,可以为每个相指定努塞尔特数。在这种情况下,努塞尔特数总是相对于其所属的物理性质来定义的。
14.5.17.1.3 Ranz-Marshall 模型
Ranz 和 Marshall [542](第 1088 页)、[543](第 1088 页)的相关性计算努塞尔特数如下: 其中, 是以第 相直径和相对速度 为基础的相对雷诺数,而 是第 相的普朗特数:
14.5.17.1.4 Tomiyama 模型
Tomiyama [656](第1095页)提出了一种略有不同的界面传热关联式,适用于雷诺数相对较低的湍流泡状流动。在Tomiyama模型中,努塞尔数 (N{u}_{p}) 表示为:
14.5.17.1.5 Hughmark模型
为了将Ranz-Marshall模型扩展到更广泛的雷诺数范围,Hughmark [262](第1072页)提出了以下修正: 雷诺数交叉点的选择是为了确保连续性。不应在推荐的普朗特数范围之外使用Hughmark模型。
14.5.17.1.6 Gunn模型
在颗粒流情况下(其中 ),您还可以选择由Gunn[222](第1069页)提出的努塞尔数关联,适用于孔隙度范围0.35至1.0,雷诺数高达 : 普朗特数定义如上,其中 。
14.5.17.1.7 双阻力模型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总体体积传热系数不足以准确模拟相间传热过程。一种更通用的方法是考虑相界面两侧具有不同传热系数的独立传热过程。在 Fluent 中,这种泛化被称为双阻力模型。
在第 相和第 相之间的界面处,假设两侧的温度相同,并用 表示。然后,相间传热的体积速率可以表示如下:
从界面到第 相: 从界面到第 相: 其中, 和 分别是第 相和第 相的相变传热系数,而 和 则分别是第 相和第 相的焓值。
由于相界面既不能储存热量也不能储存质量,因此整体热平衡必须得到满足: 因此,在没有界面质量传递(即 )的情况下,界面温度确定如下: 且界面热传递由以下公式给出: 因此,在没有界面质量传递的情况下,双阻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耦合壁面热边界,其中界面温度和整体传热系数由两侧的传热速率决定。
相间传热系数, 和 ,可以使用计算整体传热系数 时可用的相同关联式进行计算。此外,您可以指定相界面一侧的零阻力条件。这相当于无限大的相特定传热系数。例如,如果 ,其效果是迫使界面温度与相温度相同,即 。您还可以选择使用Lavieville等人[345](第1077页)提出的恒定时间尺度返回饱和方法,该方法在壁面沸腾模型中默认用于界面到蒸汽的传热系数。有关Lavieville等人方法的详细公式,请参阅恒定时间尺度方法(第704页)。
14.5.17.1.8 固定至饱和温度
固定至饱和温度传热模型仅在模拟界面质量传递时使用。
在此模型中,以下条件被假定并应用于公式14.389(第703页)、公式14.390(第703页)和公式14.391(第703页):
-
所有传递到相间界面的热量都用于质量传递。
-
To-Phase的温度等于饱和温度。
体积质量传递速率 根据所选的质量传递模型(例如空化、蒸发-冷凝Lee模型等)确定。能量关系取决于质量传递的方向:
对于 (质量从第 相转移到第 相): 对于 (质量从第 相转移到第 相):
14.5.17.1.9 恒定时间尺度法
使用恒定时间尺度返回饱和方法 [345](第1077页)计算蒸汽热传递界面。假设蒸汽通过快速蒸发/凝结保持饱和温度。其公式如下: 其中, 是时间尺度,默认设置为 0.05,而 是等压热容。默认情况下,Fluent 在沸腾应用中使用这种方法,通过除双阻力模型外的任何可用公式对沸腾相对的热传递系数进行建模时,模拟蒸汽侧的热阻。
14.5.17.1.10 用户自定义
您还可以使用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UDF 宏将体积热传递系数 指定为用户定义函数。详情请参阅 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EXCHANGE_PROPERTY。
14.5.18 湍流模型
为了描述单相中速度和标量量的湍流波动效应,Fluent 采用了各种类型的封闭模型,如湍流(第 41 页)所述。与单相流相比,多相流中需要建模的动量方程项数较多,这使得多相模拟中的湍流建模极其复杂。
Fluent 在 和 模型的框架内提供了三种多相流湍流建模方法。此外,Fluent 在雷诺应力模型(RSM)的框架内提供了两种湍流选项。
和 湍流模型选项包括:
-
混合物湍流模型(默认)
-
分散湍流模型
-
每相的湍流模型
重要提示:
请注意,以下每种方法的描述均基于标准 模型。对 、RNG 和可实现 模型的多相修改类似,因此未明确展示。
RSM 湍流模型选项包括:
-
混合物湍流模型(默认)
-
分散湍流模型
对于任一类别,模型的选择取决于您的应用中次相湍流的重要性。
14.5.18.1 k-ε 湍流模型
Fluent 在 k-ε 模型框架下提供了三种湍流模型选项:混合物湍流模型(默认)、分散湍流模型或逐相湍流模型。
14.5.18.1.1 k-ε 混合物湍流模型
混合物湍流模型是默认的多相湍流模型。它代表了单相 k-ε 模型的首次扩展,适用于相分离、分层(或近似分层)的多相流动,以及相间密度比接近1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使用混合物属性和混合物速度足以捕捉湍流流动的重要特征。
描述该模型的 k 和 ε 方程(不包括浮力、膨胀和源项)如下: 将下面的文本翻译成中文:并且 混合密度、分子粘度及速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以及 其中,、、 和 分别表示第 相的体积分数、密度、粘度和速度。
混合物的湍流粘度 则通过计算得出。 湍流动能生成项 的计算方法如下: 术语 和 是源项,可以包含在模型中以描述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湍流相互作用(湍流相互作用模型,第711页):
相 的湍流粘度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的: 这些方程中的常数与单相 - 模型(第 49 页)中描述的标准 - 模型中的常数相同。
14.5.18.1.2 k- 分散湍流模型
分散湍流模型适用于次要相浓度稀薄的情况,或者在使用颗粒模型时。次要相的波动量可以通过主要相的平均特征和颗粒松弛时间与涡流-颗粒相互作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该模型适用于存在一个明显的主要连续相,其余为分散的稀薄次要相的情况。
14.5.18.1.2.1 假设
Fluent 中用于模拟湍流的分散方法假设如下:
- 连续相的修正 - 模型
连续相的湍流预测使用标准 - 模型,并补充了包含相间湍流动量传递的额外项。
- 分散相的 Tchen 理论相关性
分散相的湍流量预测使用 Tchen 理论,该理论描述了由均匀湍流引起的离散颗粒的分散 [247](第 1071 页)。
- 相间湍流动量传递
在湍流多相流中,动量交换项包含分散相的瞬时分布与湍流流体运动的关联。可以考虑湍流流体运动所携带的分散相的分散。
- 相加权平均过程
平均过程的选择对湍流多相流中弥散的建模有影响。采用两步平均过程会导致相体积分数出现波动。然而,当使用两步平均过程并结合相权重平均来处理湍流时,体积分数中的湍流波动则不会出现。Fluent 采用相权重平均,因此不会在连续性方程中引入体积分数波动。
14.5.18.1.2.2 连续相中的湍流
采用涡粘性模型来计算平均波动量。连续相 的雷诺应力张量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 是相 的相加权速度。
湍流粘度 根据相 的湍流动能表示为: 并且,能量充沛的湍流涡旋的特征时间被定义为 其中, 表示耗散率,而 。
湍流涡旋的长度尺度为 从修正的-模型中获得了湍流预测。传输方程(不包括浮力、膨胀和用户定义的源项)如下: 以及 在这里,包含 和 的项是源项,可以用来模拟分散相对连续相 的影响(湍流相互作用模型 (第 711 页): 是湍流动能的产生,如在 模型中湍流产生的建模 (第 57 页) 中所定义。所有其他项与单相 模型中的含义相同。
14.5.18.1.2.3 分散相中的湍流
分散相的湍流量不是从传输方程中获得的。用于评估分散系数的运动特征的时间和长度尺度、相关函数以及每个分散相的湍流动能。
14.5.18.1.3 各相的 湍流模型
最通用的多相湍流模型为每个相解一组 和 传输方程。当各相之间的湍流传递起主导作用时,这个湍流模型是合适的选择。
请注意,由于 Fluent 为每个次要相解两个额外的传输方程,因此按相湍流模型比分散湍流模型计算量更大。
14.5.18.1.3.1 传输方程
雷诺应力张量和湍流粘度使用方程 14.405 (第 707 页) 和方程 14.406 (第 707 页) 计算。湍流预测从以下方程获得:
和
项 和 可以近似为 其中, 由方程 14.435(第 713 页)定义。项 和 是源项,可以包含这些项来模拟相间湍流相互作用的影响(湍流相互作用模型(第 711 页))。
14.5.18.2 RSM 湍流模型
多相湍流建模通常涉及基于单相模型的两方程模型,这些模型往往不能准确捕捉底层流动物理现象。当基本的底层单相模型无法捕捉流动的复杂物理现象时,多相流的额外湍流建模能力进一步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合乎逻辑的下一步是将雷诺应力模型与多相算法结合起来,以应对这两种因素——湍流的RSM和欧拉多相公式——都是准确预测的前提条件的挑战性情况[115](第 1063 页)。
连续相的相平均连续性和动量方程为:
为简化起见,层流应力-应变张量以及重力等其他体力已从方程14.414(第710页)至方程14.415(第710页)中省略。波浪号表示相平均变量,而上方横线(例如,)则反映时间平均值。一般而言,任何变量均可定义一个相平均值,即 为了简化问题,仅考虑两个相,连续相与离散相之间的阻力可定义为: 其中, 是阻力系数。为了封闭相平均动量方程,需要在方程 14.417(第 710 页)中对几个项进行建模。所有建模假设的完整描述可以在 [114](第 1063 页)中找到。本节仅描述在方程 14.415(第 710 页)中出现的湍流应力 的不同建模定义。
出现在动量方程中的湍流应力需要在每个相的基础上进行定义,并且可以计算为: 在多相流中,下标 被替换为 表示主相(即连续相),或者替换为 表示任何次相(即分散相)。与单相流情况一样,当前的多相雷诺应力模型(RSM)也求解雷诺应力 的输运方程。在 RSM 模型的框架内,Fluent 包含两种用于多相流中模拟湍流的方法:分散湍流模型和混合物湍流模型。
14.5.18.2.1 RSM 分散湍流模型
分散湍流模型用于次相浓度稀薄且主相湍流被视为主导过程的情况。因此,仅对主相(连续相)求解湍流量的输运方程,而对分散相的湍流量预测则采用 Tchen 理论。分散模型中主相雷诺应力的输运方程为: 方程14.419(第710页)中的变量是针对连续相的,为了清晰起见,下标被省略了。通常,方程14.419(第710页)中的各项与雷诺应力模型(RSM)(第96页)中所述的单相情况采用相同的方式建模。最后一项,,考虑了连续相与分散相湍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此项的一般模型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其中, 和 是未知系数, 表示相对速度, 代表漂移或相对速度,而 则是未知的颗粒-流体速度相关性。为了简化这一未知项,我们做出了以下假设: 其中, 表示克罗内克δ函数,而 则代表原始Simonin模型[599](第1091页)的修正版本。 其中, 表示连续相的湍流动能, 是连续相与分散相速度的协方差,而 和 分别代表相对速度和漂移速度。为了实现完全封闭,需要湍流动能耗散率 的输运方程。 的建模以及方程 14.422(第 711 页)中所有其他未知项的建模方式与 [114](第 1063 页)中的相同。
14.5.18.2.2 RSM 混合物湍流模型
混合物模型的主要假设是所有相共享相同的湍流场,这意味着雷诺应力输运方程(方程 14.419(第 710 页))中的项 被忽略。除此之外,方程保持相同的形式,但相性质和相速度被替换为混合物性质和混合物速度。例如,混合物密度可以表示为 混合速度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物种的数量。
14.5.18.3 湍流相互作用模型
在使用欧拉多相模拟中的湍流模型时,Fluent 可以选择性地包含分散相对多相湍流方程的影响。分散相的影响通过源项 和 在公式 14.409 (第 708 页) 和公式 14.410 (第 708 页) 中表示,其形式取决于所选模型。
您可以选择以下模型进行湍流相互作用:
- 14.5.18.3.1. Simonin 等人
- 14.5.18.3.2. Troshko-Hassan
- 14.5.18.3.3. Sato
- 14.5.18.3.4. 无
湍流相互作用可以与 Fluent 中的任何多相湍流模型和公式一起使用。
注意:对于基于 的湍流模型,源项将采用以下形式: 有关如何在模拟中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的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部分。
14.5.18.3.1 Simonin等人模型
在Simonin等人模型[599](第1091页)中,湍流相互作用通过湍流输运方程中的额外源项进行建模。Simonin模型仅适用于分散和分相湍流模型。
14.5.18.3.1.1 分散湍流模型中的公式
14.5.18.3.1.1.1 连续相
项源自连续相的瞬时方程,并采用以下形式,其中表示次要相的数量: 可以简化为 其中: 是一个用户可修改的模型常数。默认情况下,。 是连续相 与离散相 速度的协方差,根据方程 14.436(第 714 页)计算得出。 是相对速度。 是漂移速度,根据方程 14.333(第 691 页)计算得出。 方程14.427(第712页)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如下所示: 方程14.428(第712页)中的第二项与漂移速度有关,被称为漂移湍流源。它是湍流动能源中的一个可选项,可以在《Fluent用户指南》中描述的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中加入。
是根据Elgobashi等人[163](第1066页)的模型进行建模的: 其中 。
14.5.18.3.1.1.2 分散相
对于分散相,与作用在分散相 上的惯性效应相关的特征颗粒松弛时间定义为: 其中, 是界面交换系数(第667页)中描述的阻力函数。
能量充沛的湍流涡旋的时间尺度定义为: 涡流粒子相互作用时间主要受横越轨迹效应[125](第1064页)的影响,并定义为 在的情况下,参数由以下公式给出: 以及 其中, 是平均粒子速度与平均相对速度之间的夹角。这两个特征时间之比可以表示为 根据Simonin [599](第1091页)的描述,Fluent将分散相的湍流量表述如下: 其中, 是附加质量系数。对于颗粒流, 可以忽略不计。颗粒流的次相 的粘度近似为: 而对于气泡流动,它可以保持为 。
14.5.18.3.1.2 分相湍流模型的表述
在分相湍流模型中,仅在相湍流模型方程中添加了方程14.428(第712页)的第二项(漂移湍流源)。
对于湍流动能方程:
连续相 分散相 所有相的湍流耗散源计算如下:
14.5.18.3.2 Troshko-Hassan
Troshko 和 Hassan [659](第1095页)提出了一种替代模型,用于解释分散相在 方程中的湍流效应。
14.5.18.3.2.1 混合湍流模型中的Troshko-Hassan公式
在混合湍流模型中,Troshko-Hassan 湍流相互作用项为:
默认情况下, 和 。这些值可以根据《Fluent用户指南》中关于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的描述进行用户修改。 是诱导湍流的特征时间,定义为... 是虚拟质量系数,而 是阻力系数。
14.5.18.3.2.2 分散湍流模型中的 Troshko-Hassan 公式
14.5.18.3.2.2.1 连续相
在分散湍流模型中,项 的计算如下: 并且 的计算方式为 默认情况下, 和 。如《Fluent 用户指南》中“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部分所述,这些值是用户可修改的。 是诱导湍流的特征时间,定义如公式 14.443(第 715 页)所示。
14.5.18.3.2.2.2. 分散相
对于 Troshko-Hassan 模型,分散相的动量湍流粘度计算如下:
14.5.18.3.2.3. Troshko-Hassan 公式在相间湍流模型中的应用
14.5.18.3.2.3.1. 连续相
在相间湍流模型中,连续相方程通过以下项进行了修正:
默认情况下, =0.75 和 =0.45。这些值可以根据《Fluent 用户指南》中关于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源项的描述进行用户修改。 是诱导湍流的特征时间,其定义如公式 14.443(第 715 页)所示。
14.5.18.3.2.3.2. 分散相
分散相方程也通过以下定义的源项进行修改:
14.5.18.3.3. 佐藤模型
与Simonin和Troshko-Hassan模型不同,佐藤模型[571](第1090页)并未向湍流方程中添加显式的源项。相反,为了尝试将气泡流中分散相引起的随机主相运动效应纳入考虑,佐藤等人提出了以下关系: 在混合模型中,相对速度和分散相的直径分别代表了速度和时间尺度,并且 。 其中, 是 Sato 修正前的主要相湍流粘度,根据方程 14.404(第 706 页)计算得出。
对于分散相和每相湍流模型, 和 分别代表主要相的湍流强度和涡流耗散率。
14.5.18.3.4. 无
如果选择“无”,则不会添加任何源项来考虑湍流相互作用。如果你倾向于使用 DEFINE_SOURCE UDF 宏来添加自己的源项,这是合适的(详见《Fluent 定制手册》中的 DEFINE_SOURCE)。# 14.5.19 Fluent中的求解方法
对于欧拉多相计算,Fluent可以以耦合和分离的方式求解相动量方程、共享压力以及相体积分数方程。多相流的耦合求解在用户指南中的“欧拉多相流的耦合求解”部分有详细讨论。当以分离方式求解方程时,Fluent使用相耦合SIMPLE(PC-SIMPLE)算法[668](第1095页)进行压力-速度耦合。PC-SIMPLE是SIMPLE算法[507](第1086页)向多相流的扩展。速度按相耦合求解,但以分离方式进行。密度基求解器中使用的块代数多重网格方案[697](第1097页)用于同时求解由所有相的速度分量形成的向量方程。然后,基于总体积连续性而非质量连续性构建压力修正方程。随后对压力和速度进行修正,以满足连续性约束。
14.5.19.1 压力修正方程
对于不可压缩多相流,压力修正方程的形式为: 其中, 是第 相的相参考密度(定义为第 相的总体积平均密度), 是第 相的速度修正,而 是当前迭代中 的值。速度修正本身被表示为压力修正的函数。
14.5.19.2 体积分数
体积分数由相连续性方程获得。在离散形式中,第 个体积分数的方程为 为了满足所有体积分数之和为一的条件,
14.5.20 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模型
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如石油化工、制药、生物化学、核工业和冶金工业[452](第1083页),都会遇到高湍流气液泡状流。这种流动的一个常见例子是环状两相流,它发生在锅炉、换热器、天然气井等设备中。在环状流模式下,气体以高速度流过管道核心,而液体薄膜则以较低速度围绕管道壁流动。高气体速度导致大的剪切速度,进而产生高的界面剪切应力。液体薄膜界面变得不稳定,液滴从界面撕裂并卷入气体核心。液滴的卷入改变了流动特性。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卷入的液体分数和液体薄膜厚度在壁面上的周向分布。重力导致液体薄膜的排水。蒸发也可能消耗液体壁膜,导致管道顶部附近出现干燥斑块。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加,这些效应变得更加显著,并可能导致设备损坏。
传统的多相流方法解决这类问题时,无法准确预测过渡流态行为和液滴卷入的力学机制。在这种流态下,液滴卷入对质量、动量和能量传递的机制有显著影响。流体动力学和表面力可以导致液体薄膜界面发生显著变形,从而使得连续的薄膜表面破裂成更小的分散液滴。这种变形取决于流动模式和界面形状。
Ishii和Grolmes([271](第1072页))指出,液滴可以以下列模式卷入气体流动中:
- 湍流气体流动撕裂大振幅滚动波的波峰顶部。作用在波峰顶部的拖曳力使界面变形,与液体表面张力的保持力相对抗。
- 气体流动对液体薄膜进行下切。气体穿透波峰,使其开始膨胀并可能最终破裂。
- 气泡破裂。上升到气液界面的变薄液体薄膜破裂成各种大小的液滴。
- 波浪或液滴冲击薄膜界面。一个大振幅波浪可能塌陷到液体体内,产生液滴。此外,由前述机制产生的某些液滴可能冲击到液相中,产生更小的液滴。
Fluent 使用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方法,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液滴卷入模型,涵盖了所有卷入模式并预测卷入速率。AIAD 方法根据流动模式的形态形式建模动量交换。该模型使用体积分数值来区分气泡、液滴和界面。
AIAD框架最初由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的Thomas Höhne在紧密合作下与Ansys共同开发(参见[253](第1071页),[250](第1071页),[254](第1071页),[162](第1066页),[135](第1064页),[452](第1083页),[455](第1083页)),旨在克服分离/分层流动模型已知的局限性。通过采用多相流VOF模型中的体积分数压缩方案,AIAD模型支持模拟连续气体、连续液体和分散夹带相(即液滴)等三相流动。根据检测到的形态(分散液滴、分散气泡或自由表面),采用不同的阻力系数和界面面积密度公式。AIAD质量传递机制用于模拟连续液体相断裂成相同材料的分散相(夹带),以及分散相并入连续流体相(吸收)。夹带相可通过群体平衡方法(如直接矩量法(DQMOM)、非均匀离散方法等)进一步扩展,从而获得夹带相的物理分布。
界面面积密度和阻力系数的关联式涵盖了从纯气体到纯液体的全范围相体积分数。AIAD方法通过基于体积分数的混合函数,改进了气泡流和液滴流渐近极限之间的物理建模。这些用于液滴、气泡和自由表面形态的函数(,和)定义如下:
其中, 和 分别是液相和气相的体积分数, 和 分别是液滴和气泡的混合系数, 和 分别是液滴和气泡的体积分数限制器,下标 、 和 分别代表液滴、气泡和自由表面。默认值为 。这些值基于多项参数研究([253] (p. 1071), [250] (p. 1071), [254] (p. 1071))得出。 和 的默认值为 0.3,这是根据近似的临界体积分数选择的。
14.5.20.1 界面面积建模
离开自由表面界面的气泡和液滴最初假设为具有恒定直径 和 的球形。这些相的界面面积密度 和 计算如下:
对于自由表面界面,界面面积密度 取决于液体体积分数 的梯度: 其中, 表示自由表面的法向量。
通过相应的混合函数 对界面面积 进行加权求和,可得到局部界面面积 :
14.5.20.2 自由表面阻力的建模
与单速度方法(如流体体积法VOF)不同,多流体方法考虑了各相的速度和湍流,这导致了流体间的速度差异(滑移速度)。各相之间的阻力可以用体积密度和面积密度来表示,而不是用表面积: 其中, 是阻力系数, 是滑移速度, 是混合物密度。如果考虑自由表面流动,则使用相平均密度: 其中, 和 分别表示气体和液体相的密度。
在自由表面流动中,方程 14.462(第 719 页)和方程 14.463(第 720 页)并不能真实反映界面处的物理行为。Höhne 和 Valle([253](第 1071 页))假设,接近自由表面的剪切应力在界面两侧的作用类似于壁面剪切应力,从而减小了两相之间的速度差异。自由表面界面区域表现得像一个壁面,其壁面状剪切应力作用在自由表面上,可能导致气体速度的降低。空泡分数的梯度决定了法向矢量分量。界面处的剪切应力通过计算界面法向梯度与两种流体速度梯度的标量积来确定。
壁面状自由表面剪切应力矢量可以通过粘性应力张量与表面法向矢量 的乘积来计算: 翻译如下:
这意味着: 方程14.465可以重新排列为:
$$ \tau_{w, y} = \left[ n_x \mu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y} + \frac{\partial v}{\partial x} \right) \right] + \left[ n_y \mu \left( 2 \frac{\partial v}{\partial y} \right) \right] + \left[ n_z \mu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z} + \frac{\partial w}{\partial u} \right) \right] \
\tau_{w, z} = \left[ n_x \mu \left( \frac{\partial w}{\partial x} + \frac{\partial u}{\partial z} \right) \right] + \left[ n_y \mu \left( \frac{\partial w}{\partial y} + \frac{\partial v}{\partial z} \right) \right] + \left[ n_z \mu \left( 2 \frac{\partial w}{\partial z} \right) \right]
\end{aligned}\tag{14.466} $$
其中, 表示动力粘度。阻力力相关性(方程 14.462(第 719 页))可以表示为作用在自由表面上的壁面剪切应力力: 自由表面拖曳系数的修正可以表示为: 其中, 和 是类壁面剪应力。
AIAD 模型还采用了气泡和液滴相的阻力系数 和 的定义。这些系数的默认值 0.44 对应于典型的球形流体颗粒流动。您可以使用用户定义函数(UDFs)来定义自己的系数。
总阻力系数计算如下:
14.5.20.3 建模次网格波浪湍流贡献(SWT)
在传统的两相流问题中,由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产生的界面小波浪通常被忽略。然而,尽管这些波浪小于网格尺寸,它们可能对液相的湍流动能产生显著影响。
重力和表面张力倾向于稳定液体表面[80](第1061页)。表面的行为取决于以下两个参数:
-
湍流弗劳德数:是流体惯性力与重力的比值: 其中, 是湍流速度 , 是重力加速度 ,而 是长度尺度 。
-
韦伯数:衡量流体惯性相对于其表面张力相对重要性的指标: 其中, 是表面张力系数, 是液相的密度。
这两个参数对于正确模拟界面行为至关重要。AIAD通过界定参数空间中从静止表面到完全破碎表面的关键区域,考虑了这两个参数。
基于弗劳德数和韦伯数,可以区分以下几种流态([80](第1061页),[251](第1071页)):
- ,:弱湍流
湍流强度不足以引起显著的表面扰动。
- Fr ,We :凹凸不平的流动
湍流足以在重力作用下使表面变形,但仅限于小尺度。表面张力形成非常光滑且圆润的界面表面。
- Fr ,We :重力主导的湍流
表面变形受重力对抗,导致近乎平坦的界面表面。湍流动能足以在小尺度上扰动表面,形成小区域的波浪、涡旋凹陷和疤痕。这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流态。
- Fr ,We :强湍流
湍流强度足以对抗重力,且表面张力不再足以保持流动稳定。
图14.11:水的长度-湍流速度图(第722页)展示了水的长度-速度图[80](第1061页)。它预测了在长度尺度 和对液相湍流 的对数空间中界面形状。
图14.11:水的长度-湍流速度图
阴影区域表示由临界韦伯数和临界弗劳德数估计的边缘破碎区域。该区域还展示了由于湍流流动而不再平滑的界面的变化。由于湍流的多尺度特性,这些区域可能并排出现。这些扰动导致的湍流动能生成项可以表示为: 这些未解析波动对湍流动能的贡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 表示受湍流扰动的界面与达到破裂点的界面之间变化区域的上下限被定义为([251](第1071页)):
其中, 是主导界面特征的典型长度尺度,而 是界面法向量与重力矢量的标量积。
14.5.20.4 模型化夹带-吸收
图 14.12:界面处的液滴夹带(第 723 页)显示了相界面的平均位置。 代表平均界面上的一个点, 是向内的单位法向矢量,而 是平均液相速度的外向分量。
图 14.12:界面处的液滴夹带
Höhne 提出的 AIAD 方法 [252](第 1071 页)的夹带方法假设由于湍流作用,界面变得不稳定,形成平均大小为 的流体颗粒,这些颗粒位于靠近界面的一个层中。该层的厚度为 ,其中 是一个无量纲参数。相对于界面速度,流体通过界面层的量影响夹带颗粒的形成。只有当液泡相对于界面移动到气体连续相中时,夹带相才从薄膜中形成。
界面粗糙度计算如下: 其中, 是一个无量纲参数, 是重力,而 是局部湍流动能,包括次网格波湍流贡献。AIAD 方法通过考虑影响界面的次网格湍流现象的精确建模,提供了两种连续流体之间界面的现实建模。
局部沉积速率可以定义为: 其中, 是界面平均相速度的内向分量,而 是一个用户指定的常数。参数 取决于流体性质。默认值0.02已被证明适用于涉及AIAD模型的各种应用。夹带相作为体积源在厚度为 的界面层中分布。夹带相形成的频率可以表示为: 湍流动能 ( k ) 和外向速度梯度 (\partial {u}_{n}/\partial n) 是计算沉积速率 ( E\left( x\right) ) 的关键变量。连续相中夹带的液体颗粒(即液滴)的速率表示为: 其中, 是根据公式 14.457(第 719 页)计算得出的, 和 分别表示次级连续相的体积分数和密度。
如果在连续流体表面下发生夹带相形成,或者夹带相与相同材料的连续相接触,那么夹带相的吸收将导致夹带液滴向连续液相的质量转移。这可以描述为: 在公式14.481(第724页)中, 表示夹带相(液滴或气泡)的体积分数, 表示夹带相的密度, 是在模拟中定义的数值时间步长, 是混合函数(下标 根据夹带相的不同,分别代表气泡 或液滴 )。
夹带相的形成发生在一个厚度为涂抹界面的层中,,其中 是特征单元长度。
在AIAD框架内,夹带相补充了液体和气体连续相,形成了三相流动。夹带相可以进一步增长,这可以通过使用群体平衡模型(如非均匀离散方法或直接矩量积分法(DQMOM))中的聚结和破碎核来建模,这些内容在Fluent理论指南中的群体平衡模型章节中有详细描述。
在Fluent中,夹带和吸收机制被结合成一个AIAD质量传递机制。正质量传递表示连续流体向分散相的夹带,而负质量传递表示夹带相向连续流体的吸收。
关于如何使用AIAD模型的更多信息,请参阅《Fluent用户指南》中的“使用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模型”部分。# 14.5.21 广义两相(GENTOP)流动模型
欧拉-欧拉方法在处理气液流动时的一个关键弱点是封闭定律(如曳力、升力、壁面润滑、湍流分散和湍流相互作用)的有效范围有限。封闭关系的流体颗粒尺寸范围一方面受到实验数据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到直接数值模拟(DNS)计算复杂性的制约。对于诸如搅动状或泰勒泡等大型气泡的界面封闭关系不易获得,因为这些大型气泡在无小气泡干扰上升时界面不稳定。传统的欧拉方法无法用于预测工业应用中同时出现分离和分散流动结构的过渡流。
广义两相流(GENTOP)方法通过解析那些不存在封闭定律的最大流体结构来绕过这些限制。本质上,GENTOP概念通过引入一个潜在的连续次相,扩展了被称为非均匀离散方法(iDM)的群体平衡方程(PBE)方法。在GENTOP方法中,iDM中定义的最后一组速度代表所有大于等效球形气泡直径的气体结构。
GENTOP方法是一种多场两流体方法,其中流动由一个连续的主相、一个或多个多分散的次相以及一个GENTOP相表示。
术语“多分散”指的是尺寸分布范围广泛。GENTOP相可以根据相体积分数和临界气泡直径表现为连续相或分散相。分散相使用iDM模型进行模拟,该模型能够处理不同尺寸组及其相关速度场。借助iDM,可以根据分散场预期尺寸采用不同的界面闭合方法(例如,当根据气泡尺寸和基于Eötvös数的可变形性预期正负升力系数时,这很有用,该系数决定了气泡是向管道壁面还是向管道主体移动)。此外,iDM采用适当的模型考虑由于多分散场内聚结和破碎导致的不同尺寸组之间的传递。
GENTOP方法最初由Helmholzt-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HZDR)引入,并根据[232](第1070页)、[233](第1070页)、[456](第1083页)、[454](第1083页)、[452](第1083页)和[453](第1083页)的报告进一步改进、扩展和广泛验证。
GENTOP方法能够模拟气泡小于网格尺寸的流动,并追踪较大连续气体结构的界面(如搅拌区、泰勒气泡甚至向环状气体核心的过渡),同时考虑分散气体场与连续气体场之间的质量传递。
在GENTOP框架内,模拟首先使用欧拉-欧拉模型预测流动行为。一旦最大流体结构直径达到最大值,模拟就切换到GENTOP方法。
GENTOP方法的关键方面在以下章节中描述:
- 14.5.21.1. GENTOP相的界面检测
- 14.5.21.2. GENTOP相的聚类力
- 14.5.21.3. GENTOP-主相对的表面张力
- 14.5.21.4. 界面动量传递
- 14.5.21.5. 完全聚结方法
14.5.21.1 GENTOP 相的界面检测
为了解析大型流体结构,GENTOP 模型检测潜在的气液界面。采用混合函数 来识别局部界面结构。自由表面区域
通过 GENTOP 相的体积分数梯度 来定义。GENTOP 相与主相之间的界面特征在于体积分数
在 个网格单元大小 上从 0 变化到 1。这导致了一个临界值 ,它给出了界面的定义。然后,自由表面检测函数定义为: 其中 。
14.5.21.2. GENTOP 相的聚类力
聚类力是一种额外的界面力,专门作用于 GENTOP 相与主相之间。它通过连续气体相体积分数的聚集效应,实现了 GENTOP 相内从分散到连续形态的平滑过渡。虽然欧拉方法因数值扩散导致体积分数的涂抹,但聚类力无需使用界面锐化方案就能稳定界面。
聚类力被纳入界面动量传递中,并与主相体积分数的梯度成正比: 主相的聚集力
GENTOP 相对聚集力的贡献
聚集系数,默认值为1
聚集力的适用范围
主相密度
主相体积分数的梯度
当为 GENTOP 相指定的临界气泡尺寸 达到时,聚集力开始缓慢增加,通过促使 GENTOP 相体积分数的聚集,形成连续体积分数的区域,直到连续结构的形成完成。聚集力在连续结构中不存在,仅在 GENTOP 相处于分散状态时,在界面外作用于聚集气体。一旦 GENTOP 相达到体积分数的临界梯度,聚集力就会减少并在完全界面建立时消失。
Fluent 的 GENTOP 模型使用了[452](第1083页)中提出的原始混合函数的修改版本。这个修改后的函数基于一种更物理的方法来确定应该激活聚集力的区域。
14.5.21.3 GENTOP-主相对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模型在分散结构和连续结构之间创建了物理过渡。这是通过减少聚集力的影响并在检测到界面时立即包括表面张力效应来实现的,从而允许界面的可变形性。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计算如《欧拉多相模型中的表面张力和粘附性》(第665页)中所述。在 GENTOP 模型中,表面张力仅在 GENTOP 和主相对之间起作用。
14.5.21.4 界面动量传递
为了准确模拟GENTOP相分散形态与连续形态之间的界面传递,GENTOP方法采用类似于AIAD模型([135] (第1064页))的概念,通过检测局部GENTOP相的形态来实现。(详细信息请参阅Fluent理论指南中的代数界面面积密度(AIAD)模型部分。)闭合模型之间的过渡参数是根据GENTOP公式定义的界面面积密度以及阻力和非阻力来定义的。界面传递的混合函数定义如下[452] (第1083页): 于是,针对界面面积密度、阻力和非阻力力的界面传递可定义为:
其中,、、 和 分别是 GENTOP 相、GENTOP 相的分散部分和 GENTOP 相的连续部分的阻力系数;、 和 分别是 GENTOP 相、GENTOP 相的分散部分和 GENTOP 相的连续部分的界面面积密度; 和 分别是 GENTOP 相和连续相的非阻力力。当 GENTOP 相变为连续相时,非阻力力变为零。
14.5.21.5 完全聚并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连续的 GENTOP 相区域可能会出现分散的次相低分数(例如,在搅拌或柱状气泡内部)。为了避免这种非物理现象,当达到临界空隙率梯度时,GENTOP 模型在完全形成的界面区域内使用一种特殊的完全质量转移聚并方法,而不是使用欧拉-欧拉方法中由于平均聚并而用于建模聚并的方法。当满足某些条件时,完全聚并方法将特定网格单元内的所有剩余分散次相转换为连续的 GENTOP 相。完全聚并方法在气液界面处被禁用,以允许在这些位置进行典型的聚并和破碎。
14.5.22 过滤的双流体模型
基于动力学理论的双流体模型(TFM)是一个成熟且经过广泛验证的模型,用于模拟许多工业应用中的气固流动,其中可以解析流动中存在的所有微观尺度。在使用 TFM 的模拟中,气固阻力模型(参见相间交换系数(第 667 页))以及基于动力学理论的固体应力模型(参见固体压力(第 694 页)和固体剪切应力(第 697 页))可以预测通常感兴趣的宏观流动特征。
在大规模应用(如商业规模的流化床)中,气-固流动的特点是具有从微观到宏观的异质结构。基于动理学理论的TFM([438](第1082页),[492](第1085页),[565](第1089页))在模拟中解析这些结构可能会因为需要在整个计算域内网格分辨率达到几个颗粒直径的数量级而变得昂贵。例如,Geldart A组颗粒,因其良好的流化性能,常被用作许多大型流化床的催化剂。这些颗粒的尺寸通常在2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捕捉微观流动特征(如循环流化床中的簇群和流束,或鼓泡流化床中的气泡)需要网格分辨率达到几百微米。这将使得大规模流化床的模拟变得极其昂贵。
基于计算成本等实际考虑,通常希望在模拟中采用相对粗糙的网格。然而,涉及均质气-固曳力模型的粗网格模拟(参见相间交换系数(第667页))并未考虑微观结构对宏观流动行为的影响,通常会高估流-固曳力并低估颗粒相应力。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已经开发了滤波TFM([438](第1082页),[565](第1089页))。滤波TFM考虑了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在模拟中解析宏观结构,重点探测在大规模系统中主要关注的宏观气-固流动特征。
滤波TFM的守恒方程在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例如,参见[438](第1082页),[565](第1089页):在Fluent中使用的滤波气-固曳力和滤波颗粒相应力的封闭关系将进一步描述。
对于Sarkar等人[565](第1089页)的过滤拖曳模型,流体-固体交换系数是使用公式14.290(第679页)计算的,但其中指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此处,无量纲滑移速度 定义为: 其中, 和 分别表示固相和液相的速度,而 则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的终端速度: 其中, 表示重力加速度, 和 分别代表液体和固体相的密度, 是液体相的粘度,而 则是固体相颗粒的直径。
公式 14.488(第 728 页)中的系数 和 具有以下数值:
在这里, 滤波器长度 其中,表示网格单元的体积。
过滤后的固体压力计算如下: 其中, 是固相的密度, 是固相中的标量过滤应变率, 是过滤后的固相体积分数,而 由方程 14.491(第 728 页)定义。
过滤后的颗粒粘度建模为: 其中, 表示最大过滤后的固体体积分数。
过滤后的TFM模型中未使用径向分布。
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可以实现过滤后的气相应力模型。# 14.5.23 密集离散相模型
在拉格朗日多相模型标准公式中,如离散相(第447页)所述,假设离散相的体积分数足够低:在组装连续相方程时不予考虑。Fluent中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的一般形式在方程14.495(第729页)和方程14.496(第729页)中给出(并在连续性和动量方程(第2页)中也有定义):
为了克服拉格朗日多相模型在这方面的局限性,我们通过扩展公式14.495(第729页)和公式14.496(第729页),将颗粒相的体积分数纳入考虑,得到以下方程组(另见第662页的守恒方程,针对相编写):
在这里,方程14.497(第729页)是单个相的质量守恒方程,而方程14.498(第729页)是相应的动量守恒方程。动量交换项(记作)被分为显式部分和隐式部分,其中表示所考虑离散相的颗粒平均速度,表示其颗粒平均相间动量交换系数[531](第1088页)。目前,这些动量交换项仅在主相方程中考虑。
在得到的一组方程(每个相一个连续性和一个动量守恒方程)中,对应于离散相的方程不被求解。其解,如体积分数或速度场,取自拉格朗日追踪解。
在Fluent 13之前的版本中,稠密离散相模型的一个缺点是它没有防止颗粒实际浓度变得不切实际地高。因此,该模型仅对接近堆积状态的流动,如流化床反应器,有有限的适用性。为了克服这一点,Fluent现在一旦颗粒体积分数超过用户指定的某个极限,就会对颗粒动量方程采取特殊处理。这样,就防止了颗粒的无限制积累。反过来,这将允许您模拟悬浮液和流动,如在堆积极限条件下操作的鼓泡流化床反应器,允许使用多分散颗粒系统。然而,没有应用离散元方法(DEM)类型的碰撞处理,否则这将允许有效模拟包含大量颗粒的系统。
在相耦合SIMPLE算法(Fluent中的求解方法(第716页))和压力-速度耦合的耦合算法(用户指南中选择压力-速度耦合方法)的背景下,拖曳耦合项的处理实现了更高程度的隐式性。所有与拖曳相关的项都以系数的形式出现在线性方程系统的左侧。
对于存在能量传递的多相流,第相的焓方程具有以下形式: 间歇换热项(以 表示),类似于动量方程,被分解为一个显式部分 和一个隐式部分 。后者被假定为相间温度差和相界面积 的函数。 是所考虑离散相的颗粒平均温度,而 表示颗粒平均的相间换热系数。关于 DDPM 上下文中所有可用换热系数的更多信息,请参见无反应加热或冷却(Law 1/Law 6)(第 463 页)。这些相间能量交换项仅在主相焓方程中考虑。
公式 14.499(第 730 页)中的所有其他项对应于公式 14.197(第 663 页)所述的传热现象。
14.5.23.1 限制
由于所给方法利用了欧拉多相流模型框架,因此其所有限制均被采纳:
-
湍流模型:LES、SAS、DES、SDES 和 SBES 湍流模型不可用。
-
燃烧模型:PDF 输运模型、预混、非预混和部分预混燃烧模型不可用。
-
固化和熔化模型不可用。
-
湿蒸汽模型不可用。
-
真实气体模型(基于压力和基于密度)不可用。
-
基于密度的求解器及其依赖的模型不可用。
-
使用共享内存选项的 DPM 被禁用。
14.5.23.2 颗粒温度
在密集流动情况下作用于颗粒的固体应力通过颗粒力平衡方程 12.1(第 448 页)中的附加力进行建模。 术语 描述了由于颗粒间相互作用而作用在粒子上的额外力。它是根据颗粒流体动力学理论给出的应力张量计算得出的。 基于同一理论,模型中采用了颗粒温度来描述颗粒应力。关于颗粒流动的动理论更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固体压力(第694页)、二元混合物中的最大堆积限制(第696页)以及固体剪切应力(第697页)。
颗粒温度可以通过颗粒温度(第699页)中描述的任何可用选项进行估算。默认情况下,使用代数公式。颗粒温度的守恒方程(颗粒波动运动的动能)是在平均颗粒速度场下求解的。因此,需要足够的颗粒相统计表示,以确保颗粒温度方程的稳定行为。详细信息请参阅守恒方程(第662页)至颗粒温度(第699页)。
与欧拉模型相比,主要优势在于无需定义类别来处理颗粒尺寸分布。这在拉格朗日公式[531](第1088页)中以自然方式完成。
14.5.24 多流体VOF模型
多流体VOF模型提供了一个框架,将VOF模型和欧拉多相模型结合起来。这使得在保持锐利和分散界面区域的同时,可以使用适合这两种界面区域的离散化方案和选项,同时克服由于共享速度和温度公式带来的VOF模型的一些限制。
- 模拟锐利界面区域
对于在锐利界面区域运行的案例,多流体VOF模型提供了诸如Geo-Reconstruct、CICSAM和Compressive等界面锐化方案,以及对称和各向异性阻力定律。
在锐利界面区域中,默认采用的对称阻力法则具有各向同性,并且随着阻力系数的增大,其行为趋近于VOF模型。各向异性阻力法则通过允许界面法向方向上更高的阻力和切向方向上更低的阻力,克服了对称阻力法则的局限性。这有助于界面法向速度的连续性,同时允许界面处存在不同的切向速度。
各向异性特性由各向异性比率来表征,定义为: 从概念上讲,这一比率可以非常高,但过高的数值有时会导致数值不稳定。因此,建议您使用高达约1000的各向异性比率。
在各向异性阻力定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阻力公式:一种基于对称阻力定律,另一种则基于不同的粘度选项。
- 公式1
这是基于对称阻力定律的公式,其中主方向上的有效阻力系数描述如下:
- 公式 2
主方向 上的有效阻力系数描述如下:
其中, 是主方向上的摩擦因子向量。 是从对称阻力定律中获得的各向同性阻力系数。 其中, 表示相 的体积分数, 表示相 的体积分数。
在主方向上的粘性阻力分量 是 以下是粘度选项,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
以及 是长度尺度。
注意:在锐利界面区域使用的对称和各向异性阻力定律都是数值阻力。因此,在对称定律中的液滴直径和各向异性定律中的长度尺度可以被视为提供阻力的数值手段。
- 建模锐利/分散界面区域
对于在锐利/分散界面区域运行的案例,多流体VOF模型提供了界面捕捉方案,如压缩性和改进的HRIC,以及适用于所有阻力定律的所有选项。
要了解如何使用多流体VOF模型和两种阻力公式,请参阅用户指南中的“包含多流体VOF模型”部分。
14.5.25 壁面沸腾模型
以下主题将被讨论:
- 14.5.25.1. 壁面沸腾模型概述
- 14.5.25.2. RPI模型
- 14.5.25.3. 非平衡欠热度沸腾
- 14.5.25.4. 临界热流
- 14.5.25.5. 界面动量转移
- 14.5.25.6. 质量转移
- 14.5.25.7. 湍流相互作用
14.5.25.1 壁面沸腾模型概述
“过冷沸腾”一词用于描述这样一种物理情况:即使整体平均液体温度低于饱和值,壁面温度也足够高,以至于在壁面上发生沸腾。在这种情况下,能量直接从壁面传递给液体。这部分能量中的一部分会导致液体温度升高,另一部分则会生成蒸汽。界面传热也会导致平均液体温度升高,然而,饱和蒸汽会凝结。此外,部分能量可能直接从壁面传递给蒸汽。这些基本机制是所谓的伦斯勒理工学院(RPI)模型的基础。
在 Fluent 中,壁面沸腾模型是在欧拉多相模型的框架下开发的。多相流由相连续性(方程 14.193(第 662 页))、动量(方程 14.194(第 662 页))和能量(方程 14.197(第 663 页))的守恒方程控制。壁面沸腾现象通过 Kurual 和 Podowski [328](第 1076 页)的 RPI 核沸腾模型以及 Lavieville 等人 [345](第 1077 页)对偏离核沸腾区域(DNB)的扩展公式进行建模。
壁面沸腾模型与三种不同的壁面边界兼容:等温壁面、指定热流和指定传热系数(耦合壁面边界)。
为了考虑动量、质量和热的界面传递以及沸腾流中的湍流模型,已经考虑了特定的子模型,如下所述。
要了解如何设置沸腾模型,请参阅“包含沸腾模型”部分。
14.5.25.2 RPI 模型
根据基本的RPI模型,从壁面到液体的总热流被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流热流、淬火热流和蒸发热流: 加热的壁面被细分为区域 ,该区域被成核气泡覆盖,以及部分 ,该区域被流体覆盖。
-
对流热通量 表示为 其中, 代表单相热传递系数,而 和 分别代表壁面温度和液体温度。
-
淬火热流 模型描述了与气泡脱离后液体填充壁面附近区域相关的循环平均瞬态能量传递,其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导热系数, 是周期时间,而 则代表扩散率。
-
蒸发通量 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 是基于气泡脱离直径的气泡体积, 是活性核化点密度, 是蒸汽密度, 是蒸发潜热, 是气泡脱离频率。这些方程需要对以下参数进行闭合:
-
影响区域
其定义基于脱离直径和核化点密度: 请注意,为了避免由于无界经验相关性导致的核化点密度数值不稳定性,必须限制影响区域的范围。影响区域的限制如下: 经验常数的值通常设为4,然而研究发现,这一数值并非普适,其范围可能在1.8至5之间变化。基于Del Valle和Kenning的研究成果[136](第1064页),也已实施了以下关于该常数的关系式: 而 $J_{a}_{sub}$ 则为过冷雅各布数,其定义如下:
- 气泡脱离频率
通常,RPI模型的实现采用基于惯性控制增长的气泡脱离频率(对于过冷沸腾并不真正适用)。[116](第1063页)
- 核化点密度
核化点密度通常通过基于壁面过热度的相关性来表示。其一般表达形式为 此处采用了Lemmert和Chawla [354](第1077页)的经验参数,其中, =210。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式,例如Kocamustafaogullari和Ishii [318](第1075页)所提供的。 这里
其中, 表示气泡脱离直径,而密度函数则定义为
- 气泡离散直径
RPI模型默认的气泡离散直径基于经验关联式[655](第1095页)计算得出,单位为米。 尽管Kocamustafaogullari和Ishii [317](第1075页)使用了 其中, 表示接触角,单位为度。
根据 Unal 关系 [664](第 1095 页),气泡脱离直径以毫米为单位计算如下:
其中, 是流动压力, 是壁面过热度, 是潜热, 是近壁面主流速度,而 。下标 、 和 分别表示固体材料、液体和蒸汽相。
14.5.25.3 非平衡欠热沸腾
在使用基本 RPI 模型(RPI 模型(第 734 页))时,蒸汽温度不进行计算,而是固定在饱和温度。为了模拟偏离核沸腾区域(DNB)的沸腾,或者模拟到临界热流密度及干涸后条件,需要在求解过程中包含蒸汽温度。壁面热分配现在修改如下: 这里,、 和 分别代表液相对流热通量、淬火热通量和蒸发热通量(详见RPI模型,第734页)。额外的热通量包括 ,表示蒸汽相的对流热通量,以及 ,表示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任何气相的热通量。这些可以表示为
与液相类似,对流换热系数和也是通过壁面函数公式计算得出。
函数取决于局部液体体积分数,其极限值与液体体积分数相似。Lavieville等人[345](第1077页)提出了以下表达式: 在此,临界液体分数的关键值为 。
14.5.25.4 临界热流密度
在壁面沸腾中,临界热流密度(CHF)条件以局部传热系数的急剧下降和壁面温度的激增为特征。当加热表面因蒸汽含量增加而不再被沸腾液体湿润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临界热流密度条件下,蒸汽取代液体并占据靠近加热壁的空间。因此,能量直接从壁面传递到蒸汽。反过来,这导致热移除能力迅速降低,蒸汽温度急剧上升,最重要的是,壁面温度也急剧上升。此外,壁面沸腾脱离了核沸腾状态,多相流动状态从气泡流转变为雾流。
为了模拟临界热流密度条件,Fluent 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 RPI 模型从核沸腾状态扩展到临界热流密度和干涸后状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
-
广义和非平衡壁面热流分区
-
从气泡流到雾流的流动状态转变
14.5.25.4.1 壁面热流分区
墙体热分区的定义方式与公式14.524(第736页)相同,区别在于函数定义。此处,函数 ( f\left( {\alpha }{l}\right) ) 取决于局部液态/气态体积分数,其极限值与液体体积分数相同,即介于零和一之间。公式14.527(第737页)所表达的Lavieville等人模型被用于公式14.524(第736页)中的混合函数。液体和气体的临界体积分数分别为 ({\alpha }{l,\text{crit }} = {0.2}) 和 ({\alpha }{v,\text{crit }} = 1 - {\alpha }{l,\text{crit }} = {0.8})。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函数可用于定义墙体热通量分区:
- 在定义沸腾状态时,Tentner等人[650](第1094页)基于气态体积分数提出了以下表达式: Ioilev等人[267](第1072页)采用线性函数,将方程14.528(第738页)扩展至临界热流条件: 在方程 14.528(第 738 页)和方程 14.529(第 738 页)中,断点已设置为 和 。
在 Fluent 中,方程 14.528(第 738 页)被选为壁面热流分区默认的弯曲函数。
14.5.25.4.2 RPI 沸腾模型与均质或非均质离散 PBM 的耦合
沸腾传质通常发生在一定范围的气泡直径上,而不是单一的气泡尺寸,并且通常伴随着剧烈的气泡破裂和聚并。因此,为了准确预测界面传质和气泡体积分数,考虑尺寸分布的变化至关重要。当 RPI 沸腾模型与均质或非均质离散 PBM 耦合时,由于液相到气相传质引起的气泡生长和坍塌在 Fluent 中被建模为 PBM 中的成核和生长项。相间总传质按各气泡尺寸类别对应的界面面积比例分配 [396](第 1080 页)。在 RPI 模型中,壁面传质被建模为包含最小尺寸段的相中的成核项,而体相传质则被建模为所有气相(包括成核相)中的气泡生长。
14.5.25.4.3 流动状态转变
当壁面沸腾脱离核沸腾状态并达到临界热流密度及干涸后状态时,多相流态从气泡流转变为雾状流。因此,液相从连续相转变为分散相,而气相则从原本气泡流态中的分散相变为连续相。随着流态的转变,界面面积、动量传递项(如阻力、升力、湍流扩散、界面面积等)、传热及湍流特性也随之变化。
为了模拟流态变化并计算界面传递,传统上在子通道一维热工水力代码中使用基于截面平均流参数的所谓流态图。在CFD求解器中,流态图的概念已扩展为基于局部单元格的界面表面拓扑结构,以评估从局部流参数出发的流态转变。所有计算单元及其通常简单的局部界面表面拓扑结构的集合,能够提供复杂的整体拓扑结构,以代表传统子通道流态图中的不同流态。
作为第一步,该实现采用了一种简单的局部界面表面拓扑结构,以平滑地控制从连续液相气泡流到连续气相液滴流配置的过渡[650](第1094页),[267](第1072页)。它假设在计算单元内部,局部界面表面拓扑结构包含多重连接的界面,并且流态由单一局部流参数——气相体积分数决定:
-
气泡流拓扑结构:气相以气泡形式分散在连续液相中。通常。
-
雾流拓扑结构:液相以液滴形式分散在连续的蒸汽中。通常
-
搅动流:这是气泡流和雾流拓扑结构之间的一种中间拓扑结构,其中
界面表面拓扑结构用于计算界面面积以及动量和热量的界面传递。引入 来表示界面量(界面面积、阻力、升力、湍流漂移力和传热),然后它们使用以下通用形式进行计算: 在这里, 是使用公式 14.528(第 738 页)或公式 14.529(第 738 页)计算的,但采用了不同的断点上下限。通常,使用 0.3 和 0.7 的值,而 和 分别是泡状流和雾状流的界面量。它们是使用界面动量传递(第 739 页)和热交换系数(第 701 页)中介绍的界面子模型计算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沸腾模型中,液体通常被定义为第一相,蒸汽为第二相。一旦定义了这一点,它就会随着流动状态的转变而保持不变。然而,当计算 和 时,主要或次要相会切换。对于 ,液体被视为主要相,而蒸汽是次要相。与此相反,对于 ,蒸汽成为主要相,液体是次要相。
14.5.25.5 界面动量传递
界面动量传递可能包括五个部分:阻力、升力、壁面润滑、湍流漂移力和虚拟质量(在相间交换系数(第 667 页)中描述)。每种效应都有多种模型可供选择,其中一些是专门为沸腾流设计的。此外,还提供了用户自定义选项。
14.5.25.5.1 界面面积
界面面积可以使用传输方程或代数模型计算,如界面面积浓度(第 665 页)所述。对于沸腾流,通常选择代数公式。有关模型详情,请参见界面面积浓度(第 665 页)。
14.5.25.5.2 气泡和液滴直径
14.5.25.5.2.1 气泡直径
默认情况下,Fluent 采用以下模型来描述气泡直径随局部过冷度 的变化关系: 其中:
作为替代方案,气泡直径 可以通过 Unal 相关性 [664](第 1095 页)给出: 要使用 Unal 相关性,即方程 14.532(第 740 页),您可以使用以下 Scheme 命令:
(rpsetvar 'mp/boiling/bubble-diameter-model 2)
若要恢复默认公式,即方程 14.531(第 740 页),您可以使用以下 Scheme 命令:
(rpsetvar 'mp/boiling/bubble-diameter-model 1)
14.5.25.5.2.2 液滴直径
当流动状态转变为雾状流时,液滴直径可假设为常数,或通过 Kataoka-Ishii 相关性 [292](第 1074 页)进行估算: 其中:
蒸汽体积通量(表观速度)
局部液体雷诺数
局部蒸汽雷诺数
液体粘度
蒸汽粘度
14.5.25.5.3 界面曳力
界面曳力采用《相间交换系数》(第667页)中描述的标准模型进行计算(并在《界面面积浓度》(第665页)的背景下定义了界面面积)。如《流体-流体交换系数》(第667页)所述,Fluent提供了多种选项来计算分散相的曳力。对于沸腾流动,通常选择Ishii模型(《Ishii模型》(第671页)),但《流体-流体交换系数》(第667页)中列出的任何模型都可用。
14.5.25.5.4 界面升力
如《升力》(第682页)所述,Fluent提供了多种选项来计算分散相的升力。对于沸腾流动,此力在核沸腾区域中非常重要。在RPI模型中,通常选择Tomiyama模型(《Tomiyama升力模型》(第684页))来考虑界面升力的影响。
14.5.25.5.5 湍流分散力
如《湍流分散力》(第690页)所述,Fluent提供了多种选项来计算湍流分散力。对于沸腾流动,此力在将蒸汽从壁面输送到核心流体流动区域中非常重要。在RPI模型中,通常选择Lopez de Bertodano模型(《Lopez de Bertodano模型》(第691页))来考虑湍流分散力的影响。
14.5.25.5.6 壁面润滑力
如《壁面润滑力》(第686页)所述,Fluent提供了多种选项来计算分散相的壁面润滑力。对于沸腾流动,在核沸腾区域,这一力可能非常重要。在RPI模型中,通常选择Antal等人模型(Antal等人模型(第687页))来考虑壁面润滑力的影响。
14.5.25.5.7 虚拟质量力
在壁面沸腾模型中,可以使用为欧拉多相模型实施的标准相关性来模拟虚拟质量力,如《虚拟质量力》(第693页)中所述。
14.5.25.6. 质量传递
14.5.25.6.1 从壁面到蒸汽的质量传递
蒸发质量流量应用于靠近壁面的单元,它是从蒸发热流量(方程14.509(第734页))中推导出来的:
14.5.25.6.2 界面质量传递
界面质量传递直接依赖于界面热传递。假设所有传递到界面的热量都被用于质量传递(即蒸发或凝结),界面质量传递速率可以表示为:
14.5.25.7 湍流相互作用
为了模拟沸腾流动,多相湍流模型通常会包含湍流相互作用模型,以描述额外的气泡搅拌和耗散。如湍流模型(第705页)中所述,沸腾流动有三种选项可用:Troshko-Hassan(默认)、Simonin等人,以及S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