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和冷凝求解过程

Simcenter STAR-CCM+计算非饱和与饱和状态下的蒸发和冷凝。

热限制打开

低于饱和温度(也称为沸腾温度)时,通过以下方式控制蒸发率和冷凝率:

  • 流体动力效应 - 朝向或远离表面传递蒸汽,此过程将以有限速率发生。

  • 热效应 - 朝向或远离交界面传热,借此平衡汽化潜热。

Simcenter STAR-CCM+ 尝试满足 Eqn. (2793),其中 Q ˙ v Eqn. (2794) 给出,后者又依赖于 Eqn. (2792),而该方程需要 Eqn. (2774)。尽管表面看起来很复杂,但此条件只是为了得出交界面温度 T s ,从而满足Eqn. (2793)

可通过以下任一条件(或两个条件同时)检测到的饱和度:

1. EQUATION_DISPLAY
i N V Y j = 1
(2796)
2. EQUATION_DISPLAY
i N V Y j = 1
(2797)

其中, Y 为质量分数。

第一个条件 (Eqn. (2796)) 规定交界面温度已达到沸腾温度。第二个条件 (Eqn. (2797)) 规定,仅当纯蒸汽(不存在不可凝气体)的温度为饱和温度时,纯蒸汽才能在交界面处达到准稳态平衡。如果检测到其中任一条件,则上述流体动力学过程将中断,且交界面温度设为 T s a t

热限制关闭

如果没有热限制,将仅通过考虑流体动力学效应,根据质量通量注意事项单独计算蒸发率。假设可以朝向或远离交界面传输必要的热通量。Simcenter STAR-CCM+ 首先求解总蒸发率 Eqn. (2774),随后求解组分冷凝率 Eqn. (2792)

热平衡的最终应用

一旦找到 T s (对于流体动力限制条件,低于沸腾温度;或者对于热限制条件,正好达到沸腾温度),Simcenter STAR-CCM+将使用以下步骤完成计算:

  1. 通过强制执行Eqn. (2793)的热平衡计算 Q ˙ v

  2. 使用Eqn. (2795)计算 m˙v

  3. 使用Eqn. (2792)计算 m˙v,i

请注意,如果 Ts<Tsat ,则不必执行最后几个步骤:它们与在迭代过程中计算得出的物理量完全一致,因此已经可以使用。但是,最后这几个步骤表明,一旦找到 T s ,即可通过完全相同的方式计算非饱和与饱和状态的蒸发率。

干燥壁面蒸汽冷凝

如果完全干燥的冷壁与纯蒸汽接触(例如,在模拟开始时),上述方法会出问题。

液膜中的热传递系数通常由以下公式给定:

3. EQUATION_DISPLAY
hf=2kfh
(2798)

因此,以下近似(基于分段线性温度分布假设)有效:

4. EQUATION_DISPLAY
k f d T d y | f 2 k f h ( T f , c T s )
(2799)

其中, T f , c 为网格单元中心处的膜液温度。对于消隐液膜厚度和 T s > T f , c Eqn. (2799)趋于无穷大,这表示当液膜厚度为零时,将无限快速地朝向壁面传热。在饱和条件下,热限制模型(此处假设)可有效地预测无限冷凝率,这将导致模拟发散。(实际上,Simcenter STAR-CCM+ 计算得出的热传递系数不会趋于无穷大,因为使用了特定的最小厚度(目前为 10-8m)。但是,计算的值仍然极高。)

干燥壁面冷凝不以平面薄膜的形式发生,而是随着液滴在核处增长来实现。这些液滴的增长受到表面张力效应的限制,蒸汽与液体之间的交界面接触面积小,因此这些液滴很可能会在冷凝初期成为限制因素。

要实施行为与纯流体动力限制模型相同的模型(即,将冷凝建模为完全湿润的液膜)并且保持稳定,使用简化的滴状冷凝法。该模型仅影响交界面面积。

假设液膜网格单元的面积为 A ,厚度为 h 。假设成核密度为 N (m-2),最小核半径为 R min 。进一步假设液滴形成 90 度接触角,并且所有液滴完全相同且半径为 R 。对于给定的液膜厚度,液滴(假设为半球体)的半径可以表示如下:

5. EQUATION_DISPLAY
R=(3h2πN)1/3
(2800)

假设蒸发率(如前计算)仍然有效,且唯一的效应是由于蒸汽与液膜之间的总交界面面积比较小而导致。此比率可以描述为:

6. EQUATION_DISPLAY
fA=2πNReff2
(2801)

R e f f 计算为 max ( R , R min ) ,其中, R 通过 Eqn. (2800) 确定, R min 是指定为蒸发和冷凝模型属性的核最小半径

此表达式相当于 N1/3h2/3 。如果因子 fA 小于 1,则用作蒸发率的乘数。值 N 指定为蒸发和冷凝模型的成核密度属性。有关更多信息,请参见蒸发-冷凝模型属性

此模型可稳定求解而不影响长期结果,即完全湿润的液膜形成并增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