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剥离
根据流动条件和液膜所在的壁面几何,液膜可能形成液滴,此过程称为液膜剥离。
Simcenter STAR-CCM+ 可以因以下因素对液膜剥离进行建模:
- 因相邻流体流引发的不稳定性
-
因体积力引发的不稳定性(例如重力、液膜加速度)
相邻流体和体积力引起的不稳定性
因液膜与其周围流体之间交界面上的外力(例如重力或剪切),液膜表面会产生不稳定性并开始脱落液滴。按照 Hervé Foucart [618],Simcenter STAR-CCM+ 将液膜剥离建模成一个三阶段过程:
对于表面剥离,该模型假定以下情况:
- 波在液体-气体交界面上发展。
- 随着这些波的增长,它们变得不稳定。当液膜高度到达临界值时,会发生喷射。
- 因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喷射的流体体积形成圆柱体。
- 然后,因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圆柱体分解成液滴。
- 该模型将子液滴的半径计算为最不稳定波长(反映表面的不稳定性特征)的函数。
最不稳定的波长是最可能发生表面破碎的波长。使用耗散方程将此波长计算为共振波长:
其中, 是液膜与周围流体之间的相对速度的平方 , 是表面张力, 是作用在液膜上的体积力(也包括惯性力)。液滴喷射所需的最低液膜高度则为:
要剥离的液膜高度(即表面波幅值)为:
生成的液滴直径为:
注 | 对于剥离为离散相的波,不会使用 Eqn. (2752)。液滴直径将手动指定,而不是通过计算得出。 |
的默认设置为 3.78。Eqn. (2751) 中的数值 3.78 源自瑞利理论。这意味着,从圆柱体生成的每个液滴的直径均为该圆柱体直径的 3.78 倍。
所有液滴最初具有与液膜相同的速度,且放置在网格单元中心和边界面中心之间的点上,具体取决于喷射的液滴半径。
尽管原始剥离模型中没有考虑时间尺度,但能够根据线性增长率将时间尺度定义为:
其中, 为韦伯数。在 Eqn. (2753) 中, ,这是最不稳定模式下的值。
使用此时间尺度时,时间步 期间预期发生 次剥离:
自由流速
波剥离模型需要测量自由流速(Eqn. (2749) 方程中使用的 )。
Simcenter STAR-CCM+ 将计算自由流速的两个度量并使用最高值。
- 其中一个度量是最近气体网格单元中的气体速度。此度量的缺点在于其值取决于网格尺寸,且随着网格尺寸的减小,近似值逐渐变得无效。
- 另一个度量是自由流速的估计值,此值以剪切速度为基础,与网格无关。这个度量通过以下方式衍生得出。
在自由表面上的气体侧,剪切(或摩擦)速度定义为:
其中, 是剪切应力 方向上的单位矢量。
假设自由流气体速度可以由下式近似计算得出:
其中, 是在交界面处的速度, 是气体速度的比例缩放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