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力
DEM 中的接触力公式通常是弹簧-阻尼器模型的一种变体。弹簧产生排斥力将颗粒推开,而阻尼器表示粘性阻尼并允许模拟除完全弹性以外的碰撞类型。
接触点上的力建模为一对弹簧-阻尼器振荡器。并行线性弹簧-阻尼器模型表示法向力,用滑块串联的并行线性弹簧-阻尼器表示力的切向(相对接触平面法向矢量)。在这两者中,弹簧考虑响应的弹性部分,而阻尼器则考虑碰撞期间的能量耗散。
Simcenter STAR-CCM+ 提供了三种接触模型:
- Hertz Mindlin
- 线性弹簧
- 沃尔顿布劳恩
Hertz-Mindlin 无滑移接触模型
Hertz-Mindlin 接触模型是非线性弹簧-阻尼器接触模型(基于 Hertz-Mindlin 接触理论 [726]、[722])的一种变体。A 和 B 这两个球体之间的力由以下方程组表示:
其中, 和 分别为法向和切向分量的幅值。
法向由以下各项定义:
- 法向力:(3251)
- 法向弹簧刚度:(3252)
- 法向阻尼:(3253)
其中, 为法向阻尼系数,如 Eqn. (3257) 中给定。
切向由以下各项定义:
- 如果
,其中,
为静摩擦系数,则切向力由
定义。否则:(3254)
- 切向弹簧刚度:(3255)
- 切向阻尼:(3256)
其中, 为切向阻尼系数,如 Eqn. (3258) 中给定。
此处, 和 为法向和切向恢复系数,属于用户设置的模型参数。如果 ,则 ;如果 ,则 。
等效半径定义为:
等效颗粒质量为:
等效杨氏模量表示为:
等效剪切模量为:
其中:
- 和 为球体 A 和 B 的质量。
- 和 为接触点处的法向和切向重叠。
- 和 为球体的半径。
- 和 为球体的杨氏模量。
- 和 为泊松比。
- 和 为接触点处相对球体表面速度的法向和切向速度分量。
对于颗粒-壁面碰撞,这些公式保持不变,但假设壁面半径和质量为 和 ,因此等效半径减少至 ,等效质量减少至 。
Di Renzo 和 Di Maio [722] 针对切向微滑移和切向力计算的细节处理提出了几个公式。Simcenter STAR-CCM+ 使用 Tsuji 提出的公式 [737],其中假设切向力为非线性,但细节微滑移追踪由解析表达式替换。生成的代码计算效率较高,且仍与实验数据匹配。
- 临界速度
- 当颗粒壁面冲击速度超过临界速度时,颗粒有足够的能量穿过壁面边界。Simcenter STAR-CCM+ 计算临界速度的方程如下:(3263)其中 为杨氏模量, 为密度, 为泊松比。
线性弹簧接触模型
该模型基于 Cundall 和 Strack 的成果 [720]。法向力和切向力 和 如 Eqn. (3251) 和 Eqn. (3254) 中所定义,但是参数 、 、 和 的定义如下:
- 为法向弹簧常数。
- 为切向弹簧常数。
-
其中:
- 为法向阻尼系数,如 Eqn. (3257) 中所示。
- 为等效颗粒质量,如 Eqn. (3260) 中所示。
- 其中, 为切向阻尼系数,如 Eqn. (3258) 中所示。
当线性弹簧模型使用基于颗粒材料方法时,基于线性模型是线性化 Hertz 模型的假设估计弹簧刚度,其中最大法向接触力为:
其中:
-
为最大重叠。
-
为 Eqn. (3261) 中定义的等效杨氏模量。
-
为 Eqn. (3259) 中定义的等效半径。
要计算弹簧常数,假设:
由此得出法向弹簧常数 为:
切向弹簧常数 为:
其中, 为等效剪切模量,如 Eqn. (3262) 中定义。
沃尔顿布劳恩迟滞接触模型
沃尔顿布劳恩迟滞塑料弹性接触系统具有以下关系:
加载接触时,以及:
卸载期间,其中:
为材料杨氏模量, 为接触法向重叠, 为接触法向矢量,屈服应力分数是一个用户可控模型属性,用于定义塑性变形的开始。 是一个用户可控能量分数,用于定义卸载期间恢复的能量, 为接触加载期间达到的最大重叠。
接触循环
形成颗粒接触后,将在每个时间步追踪接触状态,如下所示:
- 如果
且
,其中,
为相对表面速度,则接触视为加载。
加载接触时,使用 刚度计算力,并将 更新为 的值。
- 如果不加载接触,则为卸载 ( ) 或重新加载 ( )。卸载期间,使用 刚度计算法向力,但不更新 的值。
- 如果颗粒完全分离,则移除颗粒追踪信息并将后续接触视为新接触。
几何解释
加载/卸载循环的几何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