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
沸腾是液体的快速汽化。通常当液体加热到超过液体的沸腾温度时发生沸腾。对于与超过液体沸腾温度的壁面接触的单组分液体,沸腾模型模拟汽化潜热效应,而不模拟蒸汽。
液体与温度
- 泡核沸腾涉及气泡(源自表面上的离散点)在受热面上的生成和增长。表面温度只是略高于液体的饱和温度。通常,成核点数会随着表面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表面粗糙度可能会生成更多成核点,而非常平滑的表面可能会导致过热。
- 当超过临界热通量且连续蒸汽膜覆盖受热面时,会发生液膜沸腾。蒸汽层的导热率比液体低,因此蒸汽层通常隔离表面。
- 在介于泡核沸腾中可达到的最大温度和液膜沸腾中可达到的最小温度之间的表面温度下,会发生过渡沸腾。它是一种包含两种元素的不稳定的中间沸腾形式。
Simcenter STAR-CCM+ 中有两个不同的选项可用于沸腾建模,即:Rohsenow 沸腾模型和过渡沸腾模型。前者使用 Rohsenow 泡核沸腾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在相对较低的固体温度下沸腾。过渡沸腾模型提供泡核和过渡沸腾表达式。
Rohsenow 沸腾
Rohsenow [417] 提供的经验相关性用于计算沸腾时的表面热通量:
在此方程中,
如果应用 Rohsenow 相关性时超出其适用范围(例如,应用于薄膜沸腾区),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高热通量。流体温度可能高于近壁温度。出现此行为的原因是,Rohsenow 相关性不依赖于流体温度;进入域的热与流体温度无关。
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将根据相关性计算的热通量乘以下列项:
其中,
过渡沸腾
过渡沸腾模型方程如下:
上面的第一个方程模拟泡核沸腾,而其余两个方程模拟过渡 I 和过渡 II 沸腾。下图中以图形方式显示了三种流态:

上述模型中有五个经验常数,即:
在过渡沸腾模型中
壁面总热通量是由沸腾、对流和热辐射引起的热通量之和。在上述方程中,
如果流体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