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簇模型参考

颗粒簇模型使用多种形状(球体)来表示非球形颗粒。可以使用颗粒形状编辑器来定义初始颗粒组合体。

使用粘接颗粒相间相互作用模型对这些球形之间的接合进行建模。如果要对非球形固定颗粒进行建模,选择复合颗粒模型。

与复合颗粒模型不同,颗粒簇模型将颗粒定义为通过并行粘接连接的球形组合体。复合颗粒模型仅将颗粒的各个球体视为单独的实体进行接触检测,必须单独求解颗粒之间的接触。在其余计算中,颗粒为单个对象。如果使用颗粒簇模型,会将组合体中的每个球体视为单独的颗粒,它们具有单独的位置、速度、角速度和方向(由系统维持)。

喷射器喷射颗粒时,接触的颗粒之间立即形成粘接。颗粒簇的初始配置处于平衡状态,即所有接触力都是平衡的。

要使颗粒之间的粘接可破碎,选择简单失效恒定比率损伤冲击切割模型。粘接断裂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符合 Hertz-Mindlin 定律。在这种情况下,粘接力和颗粒力不会并行作用。这一事实使得 Simcenter STAR-CCM+ 在定义初始颗粒形状时,无需考虑软颗粒模型的小接触重叠带来的过度限制。

下图显示了颗粒簇在撞击壁面边界时破碎的示例。



报告、绘图和 XYZ 内部表以相同方式处理簇的所有球体。每个球体都是 DEM 颗粒。

理论 请参见颗粒聚类和破碎
提供方式 [物理连续体] > 模型 > 颗粒形状
节点路径示例 连续体 > 物理 1 > 模型 > 拉格朗日多相 > [相] > 模型 > 颗粒簇
要求
[物理连续体] > 模型下:
  • 时间隐式不定常
  • 可选模型拉格朗日多相
拉格朗日多相 > [相] > 模型下:
  • 颗粒类型DEM 颗粒
多相流相互作用 > 相间相互作用 > [相互作用] 下:
  • 相间相互作用拓扑DEM 相间相互作用(自动选择)
  • 颗粒形状粘接颗粒(自动选择)
属性 关键属性包括:球体数球度体积。请参见颗粒簇属性
特定右键单击操作 请参见颗粒簇右键单击操作
激活 模型控制(子节点)
场函数 粘接状态法向粘接应力颗粒组分索引颗粒直径切向粘接应力

请参见离散元方法场函数参考

颗粒簇右键单击操作

创建形状
通过使用生成的球体数属性当前指定的球体数,创建(或重新创建)基于选定形状的复合颗粒。
更新属性
更新基于当前几何(即用户自定义的形状)的颗粒属性。
显示模型
图形窗口中显示颗粒的表示。

颗粒簇属性

主惯性矩
该只读属性报告主惯性矩惯性矩比例缩放的乘积。不适用于颗粒簇。
面积
该只读属性报告颗粒的面积。
体积
该只读属性报告颗粒的体积。
球度
该只读属性报告颗粒的球度。计算 Haider 和 Levenspiel 曳力系数时将使用此属性(请参见 Eqn. (2977))。
球体数
该只读属性报告用于填充零部件的球体数。请参见创建球体填充零部件

颗粒簇场函数

Bond State(粘接状态)
指示任何给定颗粒接触是(值 1)否(值 0)粘接。要访问此场函数,选择粘接颗粒并行粘接模型。
Normal Bond Stress(法向粘接应力)
粘接中的法向应力,用于损坏和失效建模。请参见 Eqn. (3292) 中的 δmax 。要访问此场函数,选择粘接颗粒并行粘接模型。
颗粒组分索引
此场函数显示与组成颗粒的球体关联的索引号。每个颗粒组分都有一个唯一的索引来进行区分。
颗粒直径
用作等体积球体的颗粒直径。
Tangential Bond Stress(切向粘接应力)
粘接中的法向应力,用于损坏和失效建模。请参见 Eqn. (3292) 中的 δmax 。要访问此场函数,选择粘接颗粒并行粘接模型。

颗粒簇输入节点

使用输入管理器节点选择输入方法。

方法
手动
输入下插入手动节点。此节点没有属性。右键单击复合颗粒 > 形状,然后选择新建以引入新的球体节点。请参见使用单独组成的形状
输入下插入节点。通过此方法,可以从预先存在的表中加载颗粒形状。每个表条目描述了复合颗粒中的一个球体。该节点具有以下属性:
已加载到工具 > 中的输入表的名称。
X 坐标
球体中心 x 坐标的表列的名称。
Y 坐标
球体中心 y 坐标的表列的名称。
Z 坐标
球体中心 z 坐标的表列的名称。
半径
球体半径的表列的名称。
创建形状
通过使用生成的球体数属性当前指定的球体数,创建(或重新创建)基于选定形状的复合颗粒。
更新属性
更新基于当前几何(即用户自定义的形状)的颗粒属性。
显示模型
图形窗口中显示颗粒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