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康定斯基《牛》1910年
工程师和自己写的程序类似,喜欢明确的指令。直接告诉你:计算角度0-10度间隔1,二阶精度,k-w模型。听到这种天书一般的指令,手指头比脑子还快,等你反应过来,发现手指头在自动修改参数了。
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执行老板下的指令,算几个状态,测量几个点。
入职第一年,瞪大眼睛一步步干完;入职三年后,闭着眼睛一步步干完;入职五年后,回车、回车、回车。
正当渐入佳境的时刻,老板突然深情地对你说,请深入探讨这个方案。
深入?
我还不深入吗?我已经计算了一千个的状态,覆盖了所有该有和不该有的状态。难道要我再算一万个状态,你让不让人活了?
探讨?
有什么好探讨的?请直接给指令要我干什么。你要我自己想,你当老板不知道要干什么,这不是耍嘛?
方案?
过几天把新方案交给老板,老板竟然不要。他不要方案,他还要和你探讨。
你说,工程师只负责给老板提供方案。决定上不上这个产品,用哪种方案,那是老板自己的责任,凭什么让工程师来顶黑锅。这就叫在什么位置操什么心。
你可以假装听不懂老板讲什么:要看明白方向,要明确该用什么技术,不是现在做详细方案。你还是用你最熟练的一步步,多多算数据,多多画图,多多出方案,不管方案成不成立,用工作量堵住老板的嘴。
当着工程师为老板操心,确实有点吃亏。可是能够练习做决策的能力,好像又占便宜了。
你可以试着站在老板的位置,探讨如何决策,很难啊。对于工程师,这是高一层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
你知道最好的材料能耐受1000度高温,这是技术可以达到的“天花板”。用你能想到的最好的材料、最精准的仪表、最昂贵的加工,最乐观地推算产品会达到什么性能?这就是产品的“天花板”。
你还要知道过去同行们普遍选择用耐400度的材料,这就是技术的“地板”。用现成的技术,悲观地推算产品会达到什么性能?这就是产品的“地板”。
做方案的努力方向是:保证比“地板”高,去接近“天花板”。
所以,汇报方案的同时,还要向老板汇报你的方案处于“地板”和“天花板”之间的什么位置,这才是老板要探讨的问题。
当老板异想天开,要你设计一种梦幻产品,就用最高1000度的“天花板”扑灭他的幻想。
当老板对你将信将疑,告诉他这个方案比“地板”高多少,让他放心。
为什么,老板总是踌躇不决、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永远探讨,永不决策,把你陷入探讨的泥坑。
你觉得你讲得很详细,是个人就能听懂你的方案已经够好了。但是,老板不好意思告诉你,他看不懂你的数据和图纸,他听不懂你的专业,他不知道这个方案是太好还是太差。他只能若有所思地说,再探讨探讨。
所以,能把你从探讨再探讨的泥坑中解救出来的,不是老板,而是你自己。
A
入职第一年,瞪大眼睛一步步干完;
入职三年后,闭着眼睛一步步干完;
B
入职五年后,一个回车出数据,闭着眼睛想方案,瞪大眼睛给老板讲明白…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陆姐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