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灰尘太多
对于实验,我的原则是,如果不是我亲自看着做完的实验,给我的实验结果就不分析了。反正分析也是白费力气,因为可能不是在分析结果,而是在结果中挑错误,你会很害怕吃一碗撒满沙子的饭,我也害怕去分析藏匿很多错误的实验结果。
这么多年收到了太多的实验结果,交付的实验报告,一年比一年厚,打印的图表从黑白进步到彩色,从普通纸到照片纸。数据图从曲线到曲面,又从二维到三维立体图。
想当年实验结果只有几个数据,藏匿的错误还是有困难的,如今实验结果有数据、有图片、有录像,动辄交付几张光盘,让你觉得实验花的钱很值。面对如此庞大的实验结果,你只能服了,挑错误就是大海捞针啊。
坐在家里等实验数据送到手上,一切都晚了,错误已经产生,它们躲避在几百页的实验报告底下,等待你去刨。
从表面看没问题,一切都按照常识该高的高,该低的低(不符合常识的数据都被删除或掩盖了)。但是数据的缝隙里充满大大小小的错误,仔细拿放大镜观看就会发现一些怪异的细节。犹如一个美女脸庞用放大镜看布满了毛孔趴着螨虫。我只有本着福尔摩斯破案的精神,去看待实验数据。
刨错误的原则: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用国际公认的结果去核对基本实验状态(实验一定要有个基本的简单状态)
用部分数据去推算其他数据,看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单独拷问犯人,他会招供同伙)
用数据、图片、录像相互对比,(曾用图片中量出的角度发现了数据的错误)
用类似的仿真和实验数据去校核新的数据。(这个方法用的最广,但是不好用,因为不排除两组数据都是错误的)
2. 新发现会成为假灰尘
你认为我是有怪癖,何苦为难弟兄们,数据基本对了就可以了,何必深究。确实,天平上的灰尘不会影响大事,我们还是可以得到铁比棉花的比重大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
做实验如果是:
为了验证我们早就知道的结论
为了显示我们的工作很有分量
为了支持我们的设计和仿真是对的
还是……说明项目需要花很多钱
为以上的目的,我无话可说。你对了,只要实验模型足够大,实验状态足够复杂,实验图片足够绚丽,实验现场足够热闹,你就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实验。
做实验应当是:
为了发现用其他方法无法发现的新现象
为了发现我们的分析是否合理
为了发现设计和仿真可能出现的漏洞
还是……..提出新的设想
用满是灰尘的数据你如何有任何新发现?即使找到了与已有知识不同的现象,你如何说明这是误差还是新发现?你只能用这是似而非的数据去验证原本就不用实验再来验证的结论。
对于那些新现象,你如何证明这不是测量错误、实验系统错误,所以只能给它们一概标上“误差”,成为你眼里的“假灰尘”。
我们的实验结果往往都很和谐,无数次重复发现已经被验证的结果,无法撼动任何已有的结论。即使再昂贵的实验,也只能步人后尘,难以有任何新发现,只有真假难辨的“灰尘”。
也有大胆之徒,或者天真到不知道手里的真灰尘,拿起一个异常数据,就胆敢声明要推翻世界。也不知道是他推翻了世界,还是气倒了世界。
如果你是真心要做些事情,那么在擦干净实验结果中所有的灰尘之前,请不要期望有任何发现。世界是公平的,上帝不会吃那碗有灰尘的饭。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3. 重物不重人
再责怪这些做实验的老实孩子,太对不起他们。其实他们心里也难,报价单里人工费基本可以忽略,实验方案是附送的赠品,只有设备和模型是经费的主角,实验状态是经费的度量衡。这种文化就造就了这个死循环:
好设备+粗心+不合理实验方案→出错不自知→现象与误差同在,鸡肉与鸡毛一锅→无法有成果→实验水平低→买新设备。
这个死循环已经玩了很多轮,我们看到的是经费飞涨、报告成堆,结果多多、不见成果。我们坚信实验中最重要的是设备,相信只要设备高级实验结果就准确。
实验中人的重要性,被洪水一般的经费淹没了。我们可以为放大模型尺寸多花几百万,也不愿意为一个优秀的实验方案出个价格,实验方案只是实验中的赠品。我们可以投几个亿购置设备,但是不能拿出几十万给一个优秀的实验员。
还是我老妈的话到位,“别要那没用的,吃到肚子里才是赚了”。我们只有花钱买了铁疙瘩,摆在面前,才觉得钱花的值,人?几斤几两?
有一天,我们觉得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相信发现和创新是因为优秀的人才,而且给与他们合理的重视,我们就可以超出铁疙瘩的水平,挺直腰杆,提出我们自己的发现。
真希望我说的都是假话。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陆姐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