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班的极限 = 8 + 8 + 8
下班路上,有人问我,“最近忙吗?”。我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
回答:“不忙。”
白我一眼,什么天打雷劈的单位,工作不忙还拿这么高的工资。
回答:“很忙。”
天还没有黑就敢在办公室外露面,还很忙,骗谁啊。
回答:“还行,这两天不那么忙了。”
看了今天按时下班是偶然现象,平时真的很忙。
不知道什么时候,按时下班已经成为个人和企业的耻辱,加班成为光荣和重要的标志。
加班可以解决的事情不会是大事,不吃不喝不休息,一个人每天24小时只能工作8+8+8小时,加班的极限就是一个人抵三个人。如果增加两个人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能是多大的难事?不睡觉就能攻破的难题有多大的难度?
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形容自己的努力,简直就是宣布自己多么不重要,成果多么有限。
努力有三个层次:
1、 付出时间
2、 付出精力
3、 付出爱
强调加班,得到一群肉体付出时间
当老板喜欢统计加班,喜欢下班后到办公室转转,容易引发第一种努力大面积爆发,大家会选择将肉体奉献给单位,精力留给自己,将家里的事在单位办理,上班变成买买买。
强调效益,得到短视的精力旺盛
当老板喜欢统计成果,喜欢给销量和利润排名,容易引发第二种努力泛滥,大家会发奋努力,谁和钱有仇啊,客户就是亲爹,甲方就是爷爷,哪怕肚子里骂了一万遍龟孙子,还会将笑纹焊接在脸上。效益导向引发普遍的短视,只管完成本月的KPI,未来公司如何与我何干。
强调信任,得到自我管理的热爱
当老板喜欢信任员工,希望通过员工提升实现共赢,容易引发第三种努力萌芽。员工感谢公司提供了提升的平台,用自发的努力创造最大的利益,当别人用制度保住公司运行的底线,他们用信任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当一支队伍为自己的命运打拼,那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立即产生效益的制度往往是毒药。
慢慢萌发效益的文化往往是营养。
2 工作 X 学习 X 思考 = 8 X 8 X 8
基本不加班
上班时间力争完成任务,下班按时回家。我的肉体在办公室加班的时间,确实不多。
24小时都在工作
做饭前先打开喜马拉雅,
躺倒床上前先打开优酷,
上车前先打开音频,
开会前先打开电子书。
我就这么听了罗辑思维,听了混沌研习社,听了马未都,听了看理想,阅读了心理学、经济学、文学书籍。
打游戏的时候,分析为什么游戏会吸引人,
看电视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主持人,会如何控场,
坐地铁的时候,分析别人的相貌暗示什么性格,
吃饭的时候,与同事聊天分享刚冒出的想法。
每个周末写公共号,经过一年明显提高了纸面上骗人的功夫。
有时候可以听到自己脑袋里呜呜狂转,真害怕下一分钟就挂了。
第一次主持单位的知识竞赛,事前完全没有准备,没有讲稿、没有策划案、没有提词本,直接走上台,自说自话地主持了2个小时,一时间名声大噪。
有人问我,这么会有这么多的主持经验。因为我几乎看了春妮主持的每一集SK状元榜,在脑子里已经无数次虚拟主持了SK状元榜。
第一次“撕专家”活动,作为主讲请大家来挑战我。活动前一天有人问我准备好了吗?我回答没准备,也不知道准备什么。
其实我已经准备了好几年,每天在上班路上、在床上休息时、在会场发呆时我一次次自问自答,从各种角度质疑自己,从中寻求最有趣又深刻的回答。现在任何提问都很难跳出我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如今知识碎片化、生活碎片化、工作也碎片化。24小时的工作与生活融合将会成为常态。同样的付出如何得到不同的收获,将8+8+8的效果转化为8x8x8的效果。
工作中学习
将工作与学习融合,做工作先考虑从中能学习什么认知或能力,重复的工作只有累加效果,融入学习的就有乘积效果。
学习中跨越
学习不能直接用的知识,学习本行业知识只有累加效果,学习跨度越大越有乘积效应。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从成本的角度分析CFD算例设置,文学唤起我对微积分、流体的想象,心理学教会我如何与甲方、乙方沟通。
思考中学习
用自己的思维穿起碎片的知识。撮堆卖的珍珠翡翠卖不出价钱,打磨后穿成项链就是艺术品。知识记忆在大脑中不是积累而是腐臭,用思考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才是知识的乘积效果。
不思考等于不学习,不能用自己语言表达的知识都还是别人的知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陆姐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