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越密集,结论越混乱
先问个问题:桌面是平的吗?
以一米的长度看,桌面很平
以一毫米的长度看,桌面起伏不平
以一微米的长度看,桌面崎岖不平
不是说测量越细致越准确吗?为什么越细致越不知道桌面的特性。
观察的尺度要与你的问题匹配,过度密集的数据,只会将你的眼光缩小到很小的细节而失去了全局。当然过度稀疏的数据也会遗漏你要观察的现象。
我们做仿真,往往需要沿着一条曲线求出斜率。有人为了求得“准确”的斜率,将计算的X间隔缩得很小,认为间隔越小,数据的精度越高。岂不知短距离取值,变化量与偏差在一个量级,当地的变化量已经被当地的偏差淹没,得到的当地斜率反而失真。不如长距离取值,好像数据间隔大品质不好了,数据反而更能够反映真实。
假设计算偏差是10%,短距离取值的物理变化是5%,用这个数据求斜率,就是一个被偏差污染的值。长距离取值的物理变化是50%,偏差是相对小量,求得的斜率更可靠。
如果你的计算偏差是10%,你又何苦分析5%变化的现象。
只有你将计算偏差降低到5%以下,你才有资格谈论5%的变化。
2 湍流与股票可以预测吗?
你会说湍流不可预测,股票也不可预测,如果可以预测其中任何一个,你都能名利双收。
多么混乱的现象背后都有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只是能告诉你大方向,不能预报细节。
只要你站在更高的尺度上观察,湍流是否发生完全可以用雷诺数判断,湍流的基本构成也有数学描述,从宏观角度,湍流可以准确预测。
雷诺数大到某个值后,会发生湍流,只是你无法指出在哪个时刻、哪个位置出现湍流。好比北京道路上的车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大堵车,但是谁也无法告诉在哪个路口、什么时刻会发生。
股票上升后必然会跌落,经济形势好坏会影响股票。以几年的时间长度看股票波动,曲线可以清楚地告诉你现在的价值是否是低点。看当天每分钟跳动的曲线,这是无数随机因素的瞬时影响效果,谁也无法判断下一时刻的走向。
伟大的认知,不代表知道细节。
你可以看出海上波浪翻滚的方向,但是无法预告每一个小水滴的运动。
3 数数有几个零,就知道对不对
有一次同事找我,说是昨晚熬了一夜,用两种算法算出来的数不一样,分别是0.15和0.1。他很苦闷不知道哪个算法准确,或者都不对,请我帮助再算一遍。我想了想说,这两种算法我都不懂,但是等我一分钟,也许可以解决。我立即找到使用这个数的人,问他这个数是0.1还是0.2对设计有多大影响,他轻松地说,不到1.0影响都不大。我马上回去告诉那个倒霉的同事,0.15还是0.1都行,随便给一个数,这两个算法都可以用。
整个过程我没有学习算法也没有深究这个数,我只是先确定了量级的影响。 (有人指导我,应当取中间值1.25,我说我不在乎。)
量级分析可以让你第一时间确定因素的重要性,如果发现这个因素不重要,请放过去,留出时间去解决影响量级大的重要因素。这个故事你可以认为是偷懒的借口,也可以认为是研究的方法。
很多人都希望准确了更准确,每一个数准确到小数点后面很多位。其实每个数据都精细不一定代表做事情精细,反而透露出做事人的心虚,好像在说“我都这么精细了,结果必须准确”。
100个因素中,即使99个因素都准确到1%,只要有一个因素误差100%,所有的工作都白费。
真正的精细是识别出误差最大的因素,全力去解决掉,暂时将误差小的因素视而不见。
对小误差视而不见,这个观点已经被无数人斥责。他们很正义地指责这么做态度不端正。他们怀揣端正的态度,遇到第一个数据就要做到精确无比。像个鸵鸟似的紧紧抱着自己的头,忘记一个硕大的身体暴露给敌人。最后错到姥姥家了,还委屈的想,为什么小数点后面第十位都做对了,最终却有100%的误差?
还有人想用他表现的端正态度来“证明”,他的人品是可信的,所以他的结果也是可信的。鸵鸟把脑袋抱得越紧,屁股翘得越高。局部的过度精细,会使人更加安心地忽略最大误差。
量级分析永远是所有分析的第一步。
先确定有几个零,再确定前面是1还是2。
千万不要让别人看到,他们会嘲笑你三观不正。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陆姐说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